湖北省问津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展开2024届问津联合体高二11月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新洲二中 审题学校:新洲三中
考试时间:2022年11月22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称“大旨言情”,书中也展现了各种各样的“情”,其中贯穿全书、带有共性的乃是“爱而不得”。在文学的情爱主题中,相较于“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以及“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决绝和美满,“爱而不得”更像是留了大片空白的图画,是雾里花、水中月、梦里人,迷离朦胧,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对于“爱而不得”的表现,诗文不如小说形象丰富;小说之中,则没有一部作品可与《红楼梦》相媲美。它围绕这一主题,反复咏叹,形成复调共奏。
《红楼梦》中的人物按照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大致也可以分为世俗型、自然型、超越型三种。世俗型人物是主体,可以荣宁两府第四代四位妯娌王熙凤、薛宝钗、尤氏、李纨为代表。虽然四人风格各异,但她们作为贾府儿媳的悲剧命运是共同的。尤氏本是贾珍继室,娘家无势,处事一味隐忍退让,可谓表里都不壮。李纨是寡妇,唯有幼子贾兰,远不及王熙凤得贾母和王夫人的欢心。王熙凤依仗声势,肆意妄为,最终一败涂地,病悔而死。而贾府被抄,宝玉出家,薛宝钗苦心经营的豪门婚姻也转瞬成为泡影。
世俗型人物依附和服从于外界,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存;自然型人物则不甘庸常,勇敢追求美好的生活和人生的诗意。《红楼梦》中自然型人物林黛玉、晴雯等人也无一例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自称“草木之人”,绝假纯真,任性纵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饱受煎熬而无力改变现状,婚姻成为泡影而为亲人欺骗,林黛玉最后死于心碎,真成了“锦囊收艳骨,净土掩风流”。被视为黛玉之影的晴雯,敏感自尊,任性刻薄,和周围人屡屡冲突,终致夭亡。做事直率勇猛的司棋,在琴棋书画四大丫鬟中最为泼辣任性,在爱情方面也出人意表,最终被逐出归家,自杀而死。如果说写晴雯是突出黛玉之性灵,写司棋是突出黛玉之痴情,而写香菱则是突出黛玉悲剧性的一生。香菱饱受摧残,血干而死;黛玉孤傲抑郁,泪尽而亡。她们合写的是草木之人的一生,草木之人的痛苦。
《红楼梦》中最能代表和体现末世的人物是贾宝玉。贾宝玉作为超越型人物的代表,他感受最多的是直面现实价值体系崩塌的绝望和迷惘。元代刘诜曰:“石者,天地阴阳之核也,故蕴神毓异,无所不见。”和石头相关的小说人物最突出的是孙悟空和贾宝玉。孙悟空上天入地,腾云驾雾,但还在社会之中,是由自然逐渐融入社会主流的人物;贾宝玉不是,虽由石化玉,出生于富贵场,活动于温柔乡,但始终未融入世俗之中。可以说,孙悟空是自然之心逐渐转变为社会之心的形象,贾宝玉却是超出自然社会之外,是天地之心的幻化。
(摘编自杨子彦《<红楼梦>对“爱而不得”的复调叙事》)
材料二:
“结构”一词,在西方小说观念中与“情节线索”密不可分,常常被并称为“情节结构”。西方有关“情节结构”的基本思维方式,从“单线”模式到“多线”交叉模式,再到横向拉长、颊倒、错位的“空间”模式,都是在“线性”思维的基本范式下发展出来的。由巴赫金提出、并经米兰·昆德拉深入发展的小说复调结构理论,适应了西方现代生活认知的复杂错综性质,使西方小说原有的“线性”结构走向多元化和复杂化。不过这同时却使小说整体结构在内在多元分裂之后,面临难以实现的深度整合的问题。西方这种以“复调”性取代原来的“单调”性和“独白”性的结构思维方法,有利于我们对《红格梦》情节线索的复杂错综性质进行相对清晰的解析;与此同时,当同步考察《红楼梦》结构思维中不同于西方、而为中国小说结构所特有的“缀段性”和“整体性”特征之时,更发现《红楼梦》这种东方特色的“浑成事体”与“有机结构”观念,同样可以为思考西方“复调”理论在使小说情节结构意识变得复杂化、多元化之后,又如何进一步实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内在整合与统一的问题,提供一种富有意义的启示。
《红楼梦》的叙述情节线索,是在细节化、枝蔓化、错综交织中行进的,而各个章回、各个段落、各个细节之间,既不落于线性因果关系的死板拮据之“形迹”,而就其“神理”而言,却又充满了有机性的、互动呼应的关联,就好像是一个多元复杂、自在自为、而又天然浑成的“自然生态圈”。这种“森林”“海洋”式的气象万千、浑然一体的小说艺术结构,其千头万绪的错综复杂性质,不但在思想艺术境界,上异曲同工地呼应着西方“复调”小说理论的理想追求,更以其生生不息、气脉周流的“生态性”与“浑成性”,对于西方“复调”小说在“整合神理”方面的缺失,提供了豁然开朗的丰富启示。
(摘编自张洪波《<红楼梦>之“复调结构”与“浑成事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熙凤、薛宝钗、尤氏、李纨虽然代表了世俗社会中四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但她们悲剧命运是相同的。
B.在《红楼梦》中,为情而死的不止有黛玉,曹雪芹苦心孤诣地安排晴雯、司棋、香菱等一众陪衬,加以反复咏叹…
C.同是与石头相关的小说人物,孙悟空是自然之心逐渐转变为社会之心的形象,而贾宝玉却始终是天地之心的幻化。
D.在《红楼梦》中,王熙凤追求个人和社会和谐共存,李纨追求美好生活和诗意人生,宝玉追求兴之所至、心之所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先秦散文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红楼梦》是唯一一部表现“爱而不得”主题的巨作。
B.《红楼梦》一书中,在众多人都“爱而不得”的背后,是末世所呈现的道德沦丧、社会失序、体系崩溃。
C.为适应西方现代生活认知复杂错综的状况,米兰·昆德拉在巴赫金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小说复调结构理论。
D.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借鉴了西方小说的复调结构理论,又弥补了西方复调小说在整合神理方面的缺失。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爱而不得”观点的一一项是(3分)
A.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
B.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C.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D.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4.《红楼梦》的复调叙事包括哪两个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李辰冬认为:“在《红楼梦》中,如果选了一段精彩的文字,往往令人莫名其妙,因它的起,已在前数回中伏下,它的落,到后数回中还有余波。”请结合复调结构理论,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二十年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那餐馆5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说。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20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们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
“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男子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信,吉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五十七分了。”
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罗!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我原来根本没有想到你会长这么高的个子。”
“哦,你走了以后,我是长高了一点儿。”
“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芝加哥的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的,于是他们通知我们说,他们想跟你‘聊聊’。好吧,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6.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紧张心情。
B.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C.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D.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7.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一段写“一阵冷飕飕的风”是烘托环境,展开情节。后面再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是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B.“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这一细节描写使人物跃然纸上,有力地抓住读者,引人入胜。
C.“男子划了根火柴……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这一情节为后文埋下伏笔。
D.这篇小说的社会意义是要树立正确的友情观,人是会变的,不能过分地相信朋友。
8.小说刻画的吉米·维尔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结尾处,便条上的内容体现了作者欧·亨利讲故事的匠心,请说说你对此的见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8.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C.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D.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指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B.“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历史上战国时期的梁惠王。
C.“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
D.“樽”盛酒器,文中亦可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惠子告诉庄子,打破葫芦的原因有两个,是葫芦不够坚固,做不了盛水的容器:二是葫芦太大,剖开做瓢没有可盛受之物。
B.庄子认为,同样一种药物,有人凭它可以获得封赏,有人却只能世世代代用它漂洗丝绵,这就是用法不同造成了结果不同。
C.惠子给庄子讲述樗树因为树干和树枝都不符合取材的需要,以至连匠人都不顾的故事,意在讽刺当时世人的言谈大而无用。
D.在主客问答之中,庄子以寓言来反击惠子,他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以及野猫、黄鼠狼、犛牛的故事批评了惠子的固陋。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4分)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4分)
14.庄子的两段话,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注]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而遭排斥,此词写于熙宁八年密州任上。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B.上片写实,“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空寂凄清之感,奠定了全词凄婉哀伤的基调。
C.下片记梦,有闺房之乐、无声之痛,“明月夜,短松冈”的环境更是烘托梦境凄凉。
D.全词运用虚实结合、白描等多种手法,将词人的身世感慨糅进对亡妻的怀念之中。
16.有人评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句“意深,痛巨”,你如何理解“意深”?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荒谬心态。
(3)古人对生命易衰非常敏感,常从头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 ① 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②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 ② 。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③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 ③ ,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④这真是“人间仙境”,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人间仙境”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给工人做饭吃。
D.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0.第3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描写了宁静的清溪,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天门冬是一种攀缘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天门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将另一部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天门冬生长旺盛时,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到叶片表面的透明包状突起,其中满是天门冬储存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二氧化碳气体就是天门冬对付火灾的“撒手铜”。
________________?当天门冬的叶片遇到火星后,水分会大量蒸发,针叶表面的微型包状气孔受热后会张开,二氧化碳气体随水蒸气喷溅而出,将火星灭掉。当火焰直接威胁到植物体的根部时,大量的微型包状气孔会受热崩开,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从针叶的气孔中喷出,甚至能将火源吹开一定的距离,一段时间后,天门冬植物体的周围会形成一层二氧化碳保护层。这杨燃烧就会变得缓慢,甚至停止,植物体就不会被烧伤了。
天门冬就是这样通过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来灭火的,________________。因此,人们称它“天然灭火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20字。(6分)
22.请结合上面文字,给“天门冬”下定义。字数不超60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话出自非洲女作者Dambisa Moyo(丹比萨·莫约,赞比亚裔经济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的一本叫做《dead aid》(中文名是《援助的死亡》)的书,这句话是书中的结束语,简洁却发人深省。
如果错过在过去种这棵梦想之树,那最好的开始时间,就是现在。追求梦想,任何时候都不晚,出发就在当下。
这句话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和思考呢?学校团委将组织以“逐梦正当时”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问津联合体高二11月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1.(3分)D(追求美好的生活和人生的诗意的是以林黛玉为代表的自然型人物。)
2.(3分)B(A项,《红楼梦》不是唯一一部;C项,逻辑关系错误;D项,曹雪芹“借鉴西方小说的复调结构理论”在文中没有依据。)
3.(3分)C(诗句体现的是相聚的欢乐。)
4.(4分)①在“爱而不得”的主题表现上,作品反复咏叹,形成复调共奏;②在情节结构的呈现上,作品形成既复杂化、多元化,又实现内在整合与统一的复调结构。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5.(6分)①《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合乎“线性”思维的基本范式;②《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体现中国小说结构所特有的“缀段性”和“整体性”特征;③《红楼梦》的叙述情节线索,是在细节化、枝蔓化、错综交织中行进的,而各个章回之间充满了有机性的、互动呼应的关联。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6.(3分)B
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时,他认为警察不知道他是犯罪分子,故无紧张心理,只是与其聊天的平和心理;这样设计也是小说展开情节的需要。
7.(3分)D
这篇小说的社会意义是要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不能因情废法,要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8.(4分)
(1)由火柴的亮光,发现这个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男子正是警方通缉的罪犯,吉米不露声色;准备离开时,巧妙的询问对方会不会离开以确保罪犯不会漏网,可见其镇定、机警与谨慎。
(2)吉米能牢记20年前的约定准时赶到了约会地点,发现老朋友已沦为罪犯却不忍心亲自逮捕对方,最后通过便条告知详情,可见其有情有义。
(3)吉米面对老友不徇私情,足见其铁面无私(或执法公正、能恪守法律的底线)。
评分建议:一点2分,(性格1分,相应情节1分),答其中两方面即可
9.①告知读者先前相见的警察就是杰米。后来的警察是杰米的同伴,解开疑团。②表现了杰米稳重不轻率、守信诺重感情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事出意外、合乎情理、是欧·亨利短篇小说情节结构的典型风格,读者可以在与作者的智力角力中得到审美愉悦。④未按惯例对鲍勃的下场作明确交代。而以便条内容收束全篇。进一步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对于鲍勃后续行动、鲍勃如何与杰米再次相见等进行猜想。
评分建议:每点两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称它为樗树。它的树干长满木瘤没有一条直的,小树枝弯弯曲曲也不能用工具测量。长在路边,木匠们都不看一眼。今天你的言论,也像那樗树一样大而无用,大家都会弃你而去。庄子说:你难道就没有见过野猫吗?它们趴伏着身体,伺机捕捉四处游荡的小动物;它们东窜西跳,高高低低的地方都去,但往往会陷入捕兽机关,死于罗网之中。再看看牦牛,它们那么大,能力也很大,但是不能捕捉老鼠啊。如今你有那么一棵大树,却担心它没有用,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荒芜而广漠的郊外,什么也不做悠闲的在它四周散步,逍遥自在的躺在树下呢?它不会因为刀斧而早早消失,也没有什么可以伤害它,它虽没有
什么用,但是也没有什么能让它痛苦了啊。
10.(3分)A
11.(3分)C(1斤=16两)
12.(3分)C(惠子讽刺的是庄子。)
13.(1)(4分)现在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悲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给2分;“虑”“瓠落”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给2分;“夭”“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3分)事物的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小用可以发挥大用,而看似大用却暗藏灾难。(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是最有用的东西)
评分建议:道理1分,说明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明月夜,短松冈”是词人回到现实,借亡妻墓地环境渲染死者的痛苦,寄寓自己的悼念之情,并非烘托梦境凄凉。)
16.(6分)仕途坎坷,忧愤郁积,精神颓靡;时光流逝,容颜苍老,形体衰败;怀念爱侣,内心悲痛,却又无奈。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6分)(1)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慕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8.①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②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光亮,或比喻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③屏气凝神(凝神敛息):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19.【A】(“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文中“人间仙境”也是表强调。B特定称谓,C反语,D特殊含义)
20.①运用比喻和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清溪之水比作多羞的少女,以琵琶遮面写出清溪藏在细叶下的情态;再连用四句描绘清溪之“羞”,视听结合,用排比的方式写出溪水的捉摸不着;最后将溪水比作美玉,极写溪水之平静无波,将人的心境也感染得宁静下来(修辞手法3分,分析需要结合材料)。②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富有气势和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溪流和自然的向往与热爱。(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①将一部分二氧化碳储存到叶面的微型包状气孔中。②天门冬又是怎样运用自己“撒手铜”的呢。③这与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是一样的。
22.天门冬是一种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储存在叶面的微型包状气孔,遇火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灭火的攀缘的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下定义的格式错误,不得分;格式对得1分,划线的词3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
【话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第一段,介绍了材料的背景,进而引出核心话题,即人们应尽早树立理想,或者从现在开始。第二个层次是第二段,意思是追求梦想,任何时候都不晚。
任务情境要求考生以中学生的身份,参加本校团委将要组织的以“逐梦正当时”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表达自己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认识与思考。命题人意在引导考生思考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志存高远,珍惜时光,坚定信念,奋斗于当下的宏大话题。
综合任务情境与材料内容可知,本题有意以青年志存高远、奋斗于当下的要求育人,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正确价值观。同时第二层次意思是追求梦想,任何时候都不晚。命题者明确了主题,材料对写作的方向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但主题呈现方式也给了考生很大的发挥空间。
【参考立意】①青春植梦正当时②青春逐梦,不负韶华③立足当下,逐梦永不迟④奋力逐梦,桑榆非晚等等
湖北省武汉市问津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问津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答案,共4页。
湖北省武汉市问津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问津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武汉市问津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湖北省武汉市问津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