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八 古诗词鉴赏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八 古诗词鉴赏课件PPT,共17页。
1.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词的上片写自己寓居的环境,表现词人归隐生活的冷清寂寞。下片词人对生长在寂寞环境中的桃杏发出深沉的慨叹,寄托着自己内心的惆怅与不平。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词进行赏析。(2分)
答案:(示例一)寓情于景。上片中作者写到寓居的环境,有宽敞的庭院,门前是洁净的小路和蜿蜒的流水,呈现出一幅淡泊宁静的村野生活图,表现了词人对山中美景的喜爱。(示例二)善用修辞。“百亩中庭半是苔”运用夸张的手法,“爱闲能有几人来”运用反问的手法,写出了无人来访的淡淡孤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以人的思想情感,新颖别致;并以山上的桃花和溪边的杏树自喻,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隐居山林后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示例三)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爱闲能有几人来”,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没有几个。这是从正面描写凄清的场面,不禁让人感到惋惜,也从侧面说明主人公希望能有一两个知音懂得他此时的心情,希望他们能和自己分享这美景,可惜就是没有知音。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感 旧陆 游当年书剑①揖三公②,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③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①书剑:指能文能武,智勇双全。②三公:此处泛指贵族和大臣。③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答案: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写出了诗人人到暮年满头白发的老态,抒发了诗人的迟暮之悲。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前两点可以合为一点)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2分)
答案:(示例一)这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虚写梦回边关,实写身居乡野,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凄苦。(示例二)诗人借梦寄情,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表达了自己对戎马生涯的深切怀念。(示例三)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梦中回到了当年守护的边疆战场奋勇杀敌,现实生活中却在乡野中与田地山野为伴,梦境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望月怀远①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注:①本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期间。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①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②表达了诗人盼望团圆的真挚情感。
2.本诗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具有强烈的意境之美。请简述其写作手法及其作用。(2分)
答案:①即景抒情,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后句即景生情,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轮明月。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
②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正在对着明月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青 溪①王 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②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注:①诗人王维仕途不顺,归隐后写此山水诗。②趣途:指走过的路途。趣,同“趋”。1.试分析这首诗所体现的诗人的心境。(2分)
答案:诗人在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寄情山水,表现出诗人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闲适高雅的心境。
2.这首诗艺术表现高妙自然,请任选一个角度(构思、写法、语言等)进行赏析。(2分)
答案:(示例一)借景抒情,借青溪的自然、清淡、素雅来表达自己归隐后安闲淡然的心境。(示例二)动静结合,“声喧乱石”中“喧”字写出了溪水在山间乱石中流经时水流湍急的状态,“色静深松里”中的“静”字写出了松林的茂密、静谧,一动一静对比映衬,表现了青溪环境的清幽宁静。(示例三)构思方面,此诗前六句描写了青溪的幽丽景色,末四句写出诗人心境的闲淡,整首诗把自然的风物情韵和自己的精神感情融为一体,意味隽永。(示例四)语言方面,自然清雅;看似平淡自然,其实隽永醇厚,平淡而有韵味。“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在平常的叠字和动词的对衬中,鲜明表现了青溪动态和静态的情致。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恨 别①杜 甫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这首诗意蕴丰富,请概述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①因战争而不得不流落他乡的孤独飘零之感;②远离家乡不得归而产生的浓烈的思家忆弟之情;③不能重返故土而老于蜀中的年华逝去之悲;④连战皆捷,希望破幽燕平定叛乱的国家命运之忧。
2.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请就其中一种加以鉴赏。(2分)
答案:(示例一)细节描写。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通过这种“宵立昼眠”的反常行为和坐立不安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恨别”。(示例二)互文。“思家”“忆弟”为互文。清宵月夜,坐立不安;白昼看云,倦极而眠。这种夜醒昼眠的反常举动皆因“思家”“忆弟”。委婉曲折地表现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恨别”。(示例三)对偶。“思家”对“忆弟”,“步月”对“看云”,“清宵立”对“白日眠”,对仗工整,平仄谐和,突出坐卧不宁情状,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恨别”。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武陵春①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注:①本词写于避难浙江金华期间,词人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去,流离无依。1.词人情感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案:(示例一)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的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倦于晨妆,蕴含了无尽的辛酸,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涌上心头。(示例三)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表现心理的变化。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2.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2分)
答案:(示例一)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示例二)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词人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示例三)构思缜密独到。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示例四)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词人别出心裁,赋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轻重的“愁”以重量,将内心愁绪的浓重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十二 记叙文阅读(三)课件PPT,共14页。
这是一份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七 综合性学习课件PPT,共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辛劳劳苦,勤奋勤勉,善于擅长,温暖或和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六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课件PPT,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