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14.马说课件
展开本篇目2011年以单篇的形式进行考查。
第14篇 马说韩愈 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写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伯乐不常有”。
①虽:虽然。②祗(zhǐ):同“衹(只)”,只、仅。③奴隶人:奴仆。④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⑤槽枥(lì):马槽。⑥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称,著称。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表达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强烈愤懑之情。
⑦一食:吃一次。 ⑧或:有时。 ⑨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⑩食(sì):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⑪能:才能。⑫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显露。⑬且:犹,尚且。⑭等:同样。⑮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
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文章中心。
⑯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⑰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⑱材:才能、才干。⑲通:通晓,懂得。⑳策:名词,马鞭。21.临:面对。22.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23.其: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 骈: 3.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或: 【2011年考】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同“衹(只)”,只、仅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 (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3.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吃一次 或: 有时 【2011年考】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同“饲”,喂
5.才美不外见 见: 【2011年考】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7.策之不以其道 策: 8.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9.执策而临之 临: 10.其真无马邪 其:
5.才美不外见 见: 同“现”,表现,显露 【2011年考】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犹,尚且 7.策之不以其道 策: 用马鞭驱赶 8.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才能、才干 9.执策而临之 临: 面对 10.其真无马邪 其: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二、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故虽有名马 虽: 2.不以千里称也 称: 3.是马也 是: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2011年考】 5.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2011年考】
1.故虽有名马 虽: 虽然 2.不以千里称也 称: 著称 3.是马也 是: 指示代词。这样的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同样 【2011年考】 5.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 【2011年考】
4.策之不以其道 以: 道: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 6.执策而临之 执: 【2011年考】 策: 7.其真不知马也 其:
4.策之不以其道 以: 按照 道: 正确的方法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 通晓,懂得 6.执策而临之 执: 持,握 【2011年考】 策: 马鞭 7.其真不知马也 其: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答案】 (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采分点:祗、骈)2.不以千里称也。【答案】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采分点:称)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答案】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采分点:一食、或)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011年考】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011年考】【答案】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采分点:两个“食”)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答案】 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采分点:见)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 想要和普通的马同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采分点:且、等、安)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011年考】9.执策而临之。10.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答案】 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采分点:策、以、道、食、材)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011年考】【答案】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采分点:通)9.执策而临之。【答案】 拿着马鞭面对着它。(采分点:策、临)10.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答案】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吧!(采分点:两个“其”)
1.《马说》一文中,作者以“千里马”喻“ ”,以“食马者”喻“ ”,用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的感慨。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 ”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简要作答。
【答案】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有适合成长的环境、得到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的赏识。(意思对即可)
4.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2011年考】
【答案】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
5.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011年考】
【答案】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
6.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食马者的形象。
【答案】无知;愚妄浅薄;目光短浅。(任答一个即可)
7.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本文进行分析。
【答案】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食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寓意,以马喻人。阐明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8.改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与原文“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原句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改句是疑问句,语气不如原句强烈,抒发的情感也不如原句强烈。
9.“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文章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暗含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意思对即可)
10.文章开头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两者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可能被发掘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这两种关系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11.文中最具有讽刺性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食马者”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真是绝妙的讽刺,作者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形象。
1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借“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来表现文章主旨的。
【答案】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将“伯乐”比作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作人才,“食马者”比作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愚昧的统治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的愤慨。
13.(对接课后习题)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14.(对接课后习题)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答案】①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②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③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甲】见《马说》全文。 【乙】己亥杂诗龚自珍 九州生气①恃风雷,万马齐喑②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课内文言文与课外诗歌对比
【注】 ①生气:生机勃勃的局面。②喑:沉默,不说话。
【阅读对比探究】1.《马说》和《己亥杂诗》都巧借“马”设喻,《马说》中,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 ;《己亥杂诗》中借“万马齐喑”比喻 。(用自己的话概括填空)
在腐朽、残酷的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一片死寂、令人窒息
的现实状况(意思对即可)
2.《马说》和《己亥杂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 都批判了统治阶级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参考译文】己亥杂诗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甲】见《马说》全文。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 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③正:只。
【词义迁移通关】
【阅读对比探究】1.【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乙】文中,封德彝认为他“久无所举”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阅读【甲】【乙】两文,说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甲】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懑之情;【乙】文表达了对唐太宗重视人才、善用人才的赞美之情。
3.【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唐太宗对待人才的态度各是什么?
【答案】 “食马者”不识人才,致使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唐太宗认为对待人才要各取所长,并且担心自己不能发现人才。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5篇 马说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5篇 马说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北·中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第15篇马说,作品拓展,全文主旨,实词释义,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释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20.曹刿论战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20.曹刿论战课件,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细梳理·教材全解,考情速览,文学文化常识,原文呈现,字词详解,主旨归纳,结构导航,全突破·归纳探究,字词释义,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18.鱼我所欲也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18.鱼我所欲也课件,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安徽·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考情速览,原文呈现,字词详解,主旨归纳,结构导航,全突破·归纳探究,字词释义,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