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3篇 爱莲说课件
展开第3篇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莲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着,(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赏玩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周敦颐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后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1.可爱者甚蕃 甚: 蕃: 2.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3.出淤泥而不染 染: 4.濯清涟而不妖 濯: 涟: 妖:
1.可爱者甚蕃 甚: 非常,很 蕃: 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只 3.出淤泥而不染 染: 沾染(污秽) 4.濯清涟而不妖 濯: 洗 涟: 水波 妖: 艳丽
5.中通外直 通: 直: 6.不蔓不枝 蔓: 枝: 7.香远益清 益: 8.亭亭净植 亭亭: 植:
5.中通外直 通: 贯通 直: 笔直 6.不蔓不枝 蔓: 名词用作动词,指横生藤蔓 枝: 名词用作动词,指旁生枝茎 7.香远益清 益: 更加 8.亭亭净植 亭亭: 耸立的样子 植: 竖立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 亵: 10.予谓菊 谓: 11.陶后鲜有闻 鲜: 闻: 12. 同予者何人 同: 13.宜乎众矣 宜: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 靠近赏玩 亵: 亲近而不庄重 10.予谓菊 谓: 以为,认为 11.陶后鲜有闻 鲜: 少 闻: 听到,听见 12. 同予者何人 同: 相同,一样 13.宜乎众矣 宜: 应当
1.濯清涟而不妖 而: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焉: 3.花之富贵者也 者:
1.濯清涟而不妖 而: 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焉: 语气词 3.花之富贵者也者: 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文 特殊句式 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文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 特殊句式 倒装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文 我只喜爱莲——莲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特殊句式 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文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特殊句式 倒装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分别代表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爱菊”代表隐居避世的人生态度;“爱莲”代表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爱牡丹”代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
2.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答案】 前文将菊、牡丹放在前面,是为了突出莲的品质;篇末将牡丹移至最后,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态的讽刺,深化文章主旨。
3.文中三次写到菊和牡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 三次写到菊和牡丹,均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第一次,表明自己爱好的与众不同;第二次,突出了莲的“君子”形象;第三次,用菊正面衬托,牡丹反面衬托,讽刺了追名逐利的世态,赞美了如莲一般洁身自好的品质。
1 细梳理·虚词通关
题组1(1)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2)何陋之有(《陋室铭》) (3)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 (4)往送之门(《富贵不能淫》)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6)马之千里者(《马说》)
题组1(1)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第三人称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何陋之有(《陋室铭》) 助词,标志宾语前置,不译 (3)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 助词,相当于“的” (4)往送之门(《富贵不能淫》) 动词,往,到……去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6)马之千里者(《马说》) 助词,标志定语后置,不译
题组2(1)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2)求之下流,固颠(《河中石兽》)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无冻馁之患矣(《送东阳马生序》) (5)菊之爱(《爱莲说》) (6)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题组2(1)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助词,相当于“的” (2)求之下流,固颠(《河中石兽》) 第三人称代词,指石兽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无冻馁之患矣(《送东阳马生序》) 助词,相当于“的” (5)菊之爱(《爱莲说》) 助词,标志宾语前置,不译 (6)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助词,相当于“的”
题组3(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2)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4)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5)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6)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题组3(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助词,相当于“的”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助词,相当于“的” (4)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第三人称代词,指桃花林的景色 (5)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助词,相当于“的” (6)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第三人称代词,指曹刿
题组4(1)执策而临之(《马说》)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3)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4)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6)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题组4(1)执策而临之(《马说》) 第三人称代词,指千里马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助词,标志定语后置,不译 (3)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助词,相当于“的” (4)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助词,相当于“的” (6)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题组5(1)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2)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4)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6)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题组5(1)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助词,相当于“的” (2)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第三人称代词,指“他”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助词,相当于“的” (4)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助词,相当于“的”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题组6(1)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4)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5)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6)求之地中(《河中石兽》)
题组6(1)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第三人称代词,指“是心”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助词,相当于“的”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三人称代词,指徐公 (4)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助词,标志宾语前置,不译 (5)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求之地中(《河中石兽》) 第三人称代词,指石兽
题组7(1)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2)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4)鹏之徙于南冥也(《北冥有鱼》)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6)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题组7(1)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助词,相当于“的” (2)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第三人称代词,指当时的情景 (3)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鹏之徙于南冥也(《北冥有鱼》)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助词,相当于“的” (6)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助词,相当于“的”
①“之”作为动词,常用在具体的地点前。 ②“之”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往往做代词。 ③“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时,往往做助词,意义相当于“的”。 ④“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时,往往做助词,目的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之”用于宾语和谓语之间时,常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之”用于中心语(名词)和定语之间时,常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2 全突破·课外迁移
孟尝君①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 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②上有土偶人③与桃梗④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埏⑤子以为人,至岁八月⑥,降雨⑦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⑧之国,譬若虎口,而君之秦,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选自《战国策》,有删节)
【注】 ①孟尝君:田文,这时做齐相。②淄:水名,源自今山东莱芜东北。③土偶人:用泥土做成的人形。④桃梗:用桃木刻成的人像。⑤埏(shān):用水调和泥土。⑥八月:此指周历八月,相当于夏历六月,正值雨季。⑦降雨:大雨。⑧塞:险塞。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苏秦欲止之 (2)吾已尽知之矣 (3)臣之来也 (4)孟尝君见之 (5)西岸之土也 (6)四塞之国 (7)而君之秦
(1)苏秦欲止之 第三人称代词,指孟尝君 (2)吾已尽知之矣 第三人称代词,指“人事” (3)臣之来也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孟尝君见之 第三人称代词,指苏秦 (5)西岸之土也 助词,相当于“的” (6)四塞之国 助词,相当于“的” (7)而君之秦 动词,往,到……去
1.课外翻译强化练(1)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2)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
1.课外翻译强化练(1)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答案】 孟尝君将要到秦国去,劝阻他的有上千人,他都不肯听从。(2)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答案】 我还没有听说过的,只是鬼神的事罢了。
2.文言断句强化练(1)今 者 臣 来 过 于 淄 上 有 土 偶 人 与 桃 梗 相 与 语。(用“/”标两处) (2)不 然 吾 西 岸 之 土 也 吾 残 则 复 西 岸 耳。(用“/”标两处)
2.文言断句强化练(1)今 者 臣 来 过 于 淄 上 有 土 偶 人 与 桃 梗 相 与 语。(用“/”标两处)【答案】 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2)不 然 吾 西 岸 之 土 也 吾 残 则 复 西 岸 耳。(用“/”标两处)【答案】 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
【参考译文】 孟尝君将要到秦国去,劝阻他的有上千人,他都不肯听从。苏秦打算劝阻他,孟尝君说:“人世间的事,我已经全部知道了;我还没有听说过的,只是鬼神的事罢了。”苏秦说:“我这次来,本来不敢谈人世间的事,就是打算用鬼神之事和您交谈。”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21篇 曹刿论战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21篇 曹刿论战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北·中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第21篇曹刿论战,作品拓展,全文主旨,写作特色,实词释义,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释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9篇 鱼我所欲也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9篇 鱼我所欲也课件,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北·中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第19篇鱼我所欲也,作品拓展,全文主旨,写作特色,实词释义,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实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4篇 虽有佳肴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14篇 虽有佳肴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北·中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作品拓展,全文主旨,实词释义,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实词,虚词释义,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