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一等奖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一等奖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走近作者,第一课时,分析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第二课时,列数字说明,举例子说明,逻辑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和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 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
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 )
主体说明部分。如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约经历了1亿年, (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说明方法:作用:
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 )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理清作者的思路。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 → → →
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 顺序。
3.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4.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比较两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
1.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恐龙无处不有》,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是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2.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是“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1)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
3.《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
(2)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说明顺序;
(3)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被压扁的沙子精品课件ppt,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多音字,形近字,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课后练习,课后对联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恐龙无处不有完美版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字词识记,词义疏通,自主感知整体感知,恐龙化石,板块理论,生物学,地质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恐龙无处不有图文ppt课件,文件包含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pptx、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练习docx、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doc、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导学案doc、6《恐龙无处不有》视频朗读mp4、恐龙灭绝mp4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