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堂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堂教学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纲要回顾,二个性多样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生活3.生产关系的变化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1.美洲物种的外传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3.事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食物生产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
1.按照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人类社会基本形态共有哪几种?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而原始社会按照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两个时期?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3.原始社会时期按照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哪三个阶段?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从采集、渔猎 农业生产
农业的出现,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文明的出现。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读图】远古人类是如何进行生产与生活?
(一)食物采集阶段(旧石器时代)
特点:①以采集和渔猎为主;②迁徙生活;③生产工具主要是木、骨、石;④学会用火;⑤女性地位比较高
迁徙;用火取暖、烧烤;群居;女性主导生活。
从图一到图二人类生产与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①生产方式:采集捕猎②生产工具:木、骨、石③居住方式:迁徙、群居④取暖方式:用火
农业出现,人们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大约1万年前)
材料1: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蠪(ba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务训》材料2: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班固《白虎通义》 【问题探究】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远古人类生活:材料1认为远古人类采集树木果实和昆虫为食物;材料2认为远古人类以禽兽的肉作为食物。
(二)农业起源:材料1认为是因为人类以果实和昆虫为食容易产生疾病和中毒,于是发明了农业,播种五谷作为食物材料2认为是因为人口增长,禽兽不足,于是发明农业。
看法:两则材料读书古人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远古人类考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其食物来源既有植物果实、昆虫,也有禽兽。农业的起源有多种因素,除材料中的因素外,人类对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是主要因素。
疾病毒伤之害、人口增长、人类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环境、气候等
(二)食物生产阶段(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时代)
2.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及其表现
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特点: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多样性。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②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③增加了食物供应,改善了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生活: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②生产: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
③文化: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补充: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3.农业的出现(农业革命)有何意义?
农业革命:在距今大约1.1万年后一个冰期结束,气候渐趋变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即人类由狩猎和采集时代过渡到定居农业时代。这一转折在历史上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天文历法,数学等学科。
回顾: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数学成就?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古代印度的天文、历法、数学(1到9的数字,发明0;按位记值)成就
古代印第安人:玛雅历、“零”的概念、20进制
中国:夏小正、殷历、干支纪日法、《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张衡)《灵宪》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农业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社会关系:私有制出现,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阶级关系:阶级产生(氏族首领、自由民、奴隶),国家产生。
4.农业的出现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家庭关系: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
即时训练1 下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 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 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 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
即时训练2 许多学者认为,“新石器革命”(指新石器时代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的意义胜过“蒸汽革命”。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超过蒸汽机 B. 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是人类诞生的重要前提 C. 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 D. 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推动了国家的产生
即时训练3 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其主要原因是( )A.手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B.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C.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D.采集和渔猎的发展
即时训练6 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墓中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墓中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中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中随葬品有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
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共同特征: 出现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各个文明古国的灌溉农业发达;统治者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
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
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中国文明
共同特征:出现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原因:减少水旱灾害的影响;统治者的重视修建水利工程。
★古代中国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北粟南稻(后为北麦南稻)
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战国后: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战国)都江堰、郑国渠、芍陂,(西汉)龙首渠
至隋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男耕女织; ④自给自足;⑤精耕细作;⑥具有稳定性、落后性、脆弱性。
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大麦、小麦,蔬菜、橄榄、葡萄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土地国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玉米、甘薯、马铃薯、辣椒、番茄、南瓜等
部分贵族私有;村社土地公有,每家的主人一块份地终身使用
两年不耕作土地被村社收回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租赁的对象
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修堤筑坝、挖沟开渠。
加工葡萄酒和橄榄油;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贵族、富人不断获得土地,小农逐渐破产
思考:从农业起源分布图,进一步思考由此影响的人类文明特点。
1.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东南亚稻米区;美洲玉米区;欧洲、中东、中亚、北非及中国黄河流域的小麦区);2.各大农业起源中心独立性(各具特色);3.除中美洲外,都以灌溉农业为主;4.与农业相关天文学、数学成为早起文明成就(60进制、太阳历);5.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政策、水利等)
即时训练4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 )
A.注重农业精耕细作 B.农业成就最为突出C.重视农业生产发展 D.农业工具不断更新
即时训练5 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起,非洲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灌溉农业发达,成为世界农业起源中心。这说明( )
A.农业起源中心的多元性
B.农业的起源具有一致性
C.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相同
D.原始农业历史悠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ppt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观察图片,课堂导入,问题探究,问题思考,讲授新课,原始农业出现,知识拓展,想一想,3农业出现的影响,图片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备课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课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万年以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