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复习课件:第50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
展开
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复习课件:第50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基础落实,关键能力能力突破,地面长波辐射,4人为碳排放,服务功能,生存空间,资源危机,资源争端,空间配置,自然生态系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1.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1)变化趋势: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以 为突出特征。(2)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地吸收 ,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 作用。(3)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 、转化所构成的循环。
2.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球变暖可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 ,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① 的丧失是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②加剧 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③激化国家间的 而影响国家安全。④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易误辨析】 温室气体专指二氧化碳吗?
提示:温室气体不是单指二氧化碳,它还包括水汽、氧化亚氮、甲烷、氟利昂等。
3.应对气候变化(1)气候变暖的危害将改变气候资源的 ,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加大 不稳定的风险,对淡水资源、粮食生产、人类健康和城市设施等多个方面造成严重威胁,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影响。(2)减缓气候变暖的措施
(3)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内容①各国采取 的减排行动,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 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③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 机制。
【思考】 目前,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相对得到缓解,分析其原因。
提示:目前,发达国家经济、技术、管理水平较高,又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投入增多;一些发达国家把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依靠科学、法律管理,环境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国际合作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1)必要性①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 ,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②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需要开展 或多边的区域合作。③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 ,在保障本国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时,都不能以邻为壑,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安全为代价。(2)主要途径:资金援助;签署 及履约;签署多边、双边合作协议;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 援助和科技合作。
2.中国在行动(1)我国批准了一系列环境公约和 ,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成效显著。(2)我国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了 、 领域的国际合作,已经形成高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合作局面。(3)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建设 、推进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对建立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能力一 说明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典例1] [2020·浙江7月卷]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据此完成(1)~(2)题。(1)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2)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知 能 升 华1.碳循环(1)示意图式
(2)结构图式 (3)文本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
2.温室效应原理(1)示意图式
(2)结构图式 (3)文本式:大气具有允许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低层,并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大气层的作用。地面接收太阳短波辐射后增温,同时地面还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温度升高,并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种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题 组 精 练[2022·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月考]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下图是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8分)
(1)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国中任选一个国家,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特点。(4分)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4分)
美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较多;或俄罗斯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法国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印度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接近。(四选其一)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或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解析:第(1)题,注意图例分两组,一组是指出每一小格代表的碳排放占世界的比例,一组是不同图例代表的人均碳排放量。因此在比较时,要从总量和人均两方面来分析比较。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温室效应的原理及影响因素。注意理清因果关系,把过程说明白。
关键能力二 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和碳减排的对策典 题 精 研[典例2]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1)对上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知 能 升 华1.碳排放的影响
题 组 精 练[2022·临沂模拟]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能够有效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增加碳排放,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淇河流域在自然增长、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种情境下的碳储量和密度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2005~2015年淇河流域碳储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建设用地的扩张 B.耕地转化为草地C.天然林迅速恢复 D.农业灌溉区减少2.2015年后,对淇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恢复最明显的措施是( )A.控制人类活动,自然恢复B.减少建设用地面积C.设置基本农田,维持稳定D.增加生态用地面积
解析:第1题,据图,2005~2015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减少的势:根据材料“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增加碳排放,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故建设用地的扩展可能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农业灌溉面积的减少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排放量的影响未知。第2题,据图可知,生态保护情境下碳储量增加比自然增长情境、耕地保护情境下大,所以2015年后,增加生态用地面积对碳储量恢复影响最大。
[2022·重庆八中高三期末]下图为西伯利亚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处空气中CO2含量变化的观测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主要原因是( )A.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B.夏季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呼出CO2多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CO2多4.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A.扩大热带作物的种植面积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C.高山的林带上限位置下移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北退缩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夏季低,冬季高,主要因为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西伯利亚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广布,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A正确,B、C、D均错误。故选A。第4题,据图中长期趋势曲线可知,CO2在增加,导致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导致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B正确,D错误;该纬度即使温度有所上升也不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A错误;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上升,C错误。故选B。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43讲 国际合作课件PPT练习题,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课时作业,规模与形式,跨国投资,最优区位,全球生产网络,三元结构,劳动地域分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复习课件:第42讲 产业转移与国际合作,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基础落实,关键能力能力突破,产业转移,原生产地,欠发达,4产业转移的类型,投资建厂,东南亚,中国东部沿海,广阔的市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复习课件:第25讲 人口的迁移,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基础落实,关键能力能力突破,人口数量,影响因素,自然环境优美,自然灾害,经济因素,发展中,外籍工人,计划经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