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末专题复习】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学期:专题04-文学文化常识(知识串讲) 试卷 3 次下载
- 【期末专题复习】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学期:专题04-文学文化常识(过关训练) 试卷 2 次下载
- 【期末专题复习】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学期:专题05-课内外文言文(过关训练) 试卷 3 次下载
- 【期末专题复习】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学期:专题06-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串讲) 试卷 5 次下载
- 【期末专题复习】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学期:专题06-文学类文本阅读(过关训练) 试卷 4 次下载
【期末专题复习】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学期:专题05-课内外文言文(知识串讲)
展开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1 《岳阳楼记》 02 《醉翁亭记》03 《湖心亭看雪》04《鱼我所欲也》05《唐雎不辱使命》06《送东阳马生序》07《曹刿论战》08《邹忌讽齐王纳谏》09《出师表》10《陈涉世家》
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形容词用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名词用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6.重点句子翻译题(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8)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 , ”的旷达胸襟和“ , ”的政治抱负。(用原文语句回答)2.本文写作的政治背景是“ , ”,写作缘由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
二、理解鉴赏(一)填空题
3.文章寓情于景。悲时则“去国怀乡, ”,喜时则“ ,宠辱偕忘”。而这两种感情,都是由“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个反问引起的。“悲”“喜”两段,形式对称,情感对比,证实了一个“ ”字。(用原文语句、字回答)
(二)简答题1.基础问答(1)文章主旨句是什么?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教材母题变式)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2)“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是指什么?“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什么?进:在朝廷上做官;退: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原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高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③,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也。(节选自《义田记钱公辅》)注释:①负郭:距城很近。②稔:庄稼成熟。③敛:收敛尸体。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给/和;B.都;C.正当/方圆;D.每天/太阳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公 既 殁 后 世 子 孙 修 其 业 承 其 志 如 公 之 存 也公 既 殁/后 世 子 孙 修 其 业 /承 其 志/如 公 之 存 也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结合【乙】文,说说范文正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乐于助人,为族人置办义田,用来养育救济他们;志向坚定,二十年前的愿望,当有能力时马上去实现它;自奉俭约,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而已。
(2)【甲】文中的哪个句子用来赞美【乙】文中范仲淹的种种义举最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参考译文】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当他富贵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
1.题型为填空题,主要有两类:直接默写型:有两种形式:(1)直接写出所给语句的上句或下句;(2)默写或补充整首诗词。理解运用默写型:给出要求背诵的诗句的含义或在文中的作用,按提示的要求写出相关的内容。2.考查的名句范围注意时代、体裁和年级的平衡分布,诗、词、曲、文兼顾。
一、基础积累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乐
5.文言词汇选择题(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C(乐趣)A.是/认为;B.命名/出名的;D.跟从/自、于。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D(十分)A.散开/放晴;B.居高面下/面对;C.聚拢/归依。
6.重点句子翻译题(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5)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1.文中第三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用原文来概括的话分别是:“ ”“ ”“ ”“ ”;其中写“ ”为下文写“ ”做了铺垫,反映了欧阳修治理有方,突出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2.“太守之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因“ , ”的山水之乐;二是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的“ ”;三是“ ”的“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用原文语句回答)(教材母题变式)
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简答题1.基础问答(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表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表现了作者一种热爱山水,寄情山水的情怀。
(2)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写太守与众宾客欢游、宴饮,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写滁人游山反映出百姓和乐。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
【甲】《醉翁亭记》【乙】亭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注释:①志:记。②③扶风,岐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④占:占卜。有年:指丰收。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文中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⑥忭(biàn):高兴,快乐。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
3.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为 亭 于 堂 之 北 而 凿 池 其 南 引 流 种 木 以 为 休 息 之 所为 亭 于 堂 之 北/而 凿 池 其 南/引 流 种 木/以 为 休 息 之 所
4.下列对文本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从嗅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角度捕捉景物特点,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B.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甲文以作者的号来命名,而乙文以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命名。C.甲文第①段是交待醉翁亭的环境位置,由群山到琅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名引出太守的醉翁之意,行文的脉络是连贯的。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解析:应该是都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5.读了甲乙两文,你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示例一: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我明白了,不管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有一颗向上的心,做到挑战自我,克服困难,乐观前行。示例二: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我看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有抗挫能力,在今后的工作要努力奋发为人民办实事,谋福利。
【乙】【参考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湖心亭看雪》
形容颜色像霜雪,跟“黑”相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等到)A.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B.消失/极; C.哪里/语气助词,啊。
6.重点句子翻译题(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1.本文文笔洗练,用“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看雪”“ ”“ ”就把作者看雪的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用原文句子填写)
2.作者借俗人之口,委婉地赞许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志趣高洁的语句是:“ , 。”作者的“痴”表现他在“ , ”的情况下,在“ ”时分,划一条小船,“ ”。(用原文句子填写)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中人鸟声俱绝
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简答题1.基础问答(1)联系作者的身世说说他为什么会选择与众不同的时间游西湖?因为作者心怀对故国往事的怀恋,形成自己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所以才会故意避开其他人雪夜游湖。
(2)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却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这是不是前后矛盾了?这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因为在作者看来,同去的其他人不可与自己为伍,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节选自张岱《栖霞》)
注释:①苍头:年龄大的仆人。②黥劓(qíng yì):毁坏。③巉岏(chán wán):山峰高峭。④晡(bū):午后3~5时。
解析:穷究,追究到底。
2.请用“/”给画线句子断句。日 晡 上 摄山 顶 观 霞 非 复 霞 理 余 坐 石 上 痴 对3.选段和《湖心亭看雪》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痴”爱,但又有所不同,选文“痴”于景致的 与众不同(或辽阔壮美) ;《湖心亭看雪》“痴”于景致的 宁静孤独 ;选文中还有间接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痴”爱,请简要分析:作者对栖霞山的岩石被刻上佛像 和杭州飞来峰被毁坏感到十分 的遗憾。。
日 晡/ 上 摄 山 顶 观 霞 / 非 复 霞 理 / 余 坐 石 上 痴 对
与众不同(或辽阔壮美)
作者对栖霞山的岩石被刻上佛像和杭州飞来峰被毁坏感到十分的遗憾。
【参考译文】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天的一天,我带着一个竹轿、一个老仆,去到栖霞游玩,在那儿住了三个晚上。栖霞山无论是山上山下,还是山路的左边右边,处处都鳞次栉比地排列着石头,岩石都是挺好的,全被雕刻成了佛像,与杭州飞来峰一样如同被施展了黥刑和劓刑,这是极为可恨的事情。山顶怪石处处,峰峦高峭,灌木蓊蓊郁郁,有个癫狂的僧人住在那儿。(他)和我交谈,(他的话)既荒诞又深有哲理,可惜我不能追问到底。到了下午3~5点,我到山顶观看云霞,晚霞和平时看到的完全不同,我坐在石头上对着晚霞都看痴迷了。然后跑到庵的后面,看长江上点点的帆影,看老鹳河和黄天荡从山下流出,不知不觉生出江山辽廓之感。
《鱼我所欲也》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同“德”,感恩、感激/同“欤”,语气词
古义: ;今义: .
能够用来,可以用来
古义: ; 今义: .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B(所以)A.得到/同“德”,感恩,感激;C.假使/使用;D.行走/行为操守。
6.重点句子翻译题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4)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二、理解鉴赏(一)填空题文中开头把“鱼”比作“_____”,把“熊掌”比作“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_______”,生动阐明“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的观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二)简答题 1.基础问题 (1)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形象引出本文的论点,生动阐明“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的观点。
(2)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么?以不食“一箪食,一豆羹”为事实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的观点,同时为下文对比论证(“乡”与“今”的对比)的例证出现做铺垫。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解析:谓:告诉,对……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结构助词,的/代词,借来的书;B.都是介词,对,对于;C.以此/认为;D.表顺承/表转折。
3.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我听说君子应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
A.【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对“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开明君主。
解析:由【乙】文中的孔子对弟子说的话可以看出景公并不了解知识分子的内心需求。 【乙】【参考译文】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予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催促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
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合用
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裸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解析:B(听说)A.对……说/是;C.答应/表示约数;D.使……灭亡/无,没有。
7.重点句子翻译题(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个地步!”(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二、理解鉴赏(一)填空题1.从全文看,描写秦王神情、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是“不悦”→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一空一字)这一变化表现了秦王 (用自己的话回答)的性格特点。
2.《唐雎不辱使命》的核心内容在二三两段中秦王与唐雎二人两个回合的语言交锋,其中在第一回合中,秦王嬴政态度 (用自己的话作答),而唐雎的回答 (用自己的话作答),在第二回合中秦王以“ ”(用原文中的词语作答)相威胁、恐吓,而唐雎则以“ ”(用原文中的词语作答)进行了机智勇敢的回应。
有礼有节(不卑不亢)
蛮横(骄横、霸道)
(二)简答题1.基础问答(1)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挫败秦王的?不畏强暴,敢于正面对抗,以自身换国家利益。(2)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意图是什么?秦王换地是假,恃强胁迫安陵君献地是真,也就是说,真正意图是吞并安陵。
(节选自《汉书·张骞传》)
【注释】①月氏(yuè zhī):月氏国。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B(跟从)A.出使/假如;C.授予官职/叩拜;D.给/我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留 岁 余 单 于 死 国 内 乱 骞 与 胡 妻 及 堂 邑 父 俱 亡 归 汉留 岁 余/ 单 于 死/ 国 内 乱/ 骞 与 胡 妻 及 堂 邑 父 俱 亡 归 汉
3.读完选文,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张骞,请给出理由。①张骞是个有气节、爱国的人:被匈奴扣留十余年,结婚生子,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并且想方设法逃回国;②张骞是个聪明智慧的人:利用对匈奴地界的熟悉帮助军队及时得到补给;③张骞是个杰出的外交家:奉命出使西域,促使汉朝与西北方向的国家互通往来。
【参考译文】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匈奴抓住了他们,扣留了张骞十多年,赐给他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又留下有一年多,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于是张骞被封为博望侯。
天子封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各派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绢帛,分派多名持节的副使,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话就派人去往旁边的国家。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 同“肢”,肢体 )
( 同“披”,穿 )
古义: ;今义: .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或烹调后汁水特别多的副食
古义: ;今义: .
( 名词用作状语,用手 )( 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
( 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
(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
6.文言词汇选择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请教)A.辩解/再;B.非常/雄伟、壮观;C.足够/值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脸色)A.过错/经过;B.周到/到达;D.所以/旧的知识。
7.重点句子翻译题(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期限。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6)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是不理解我啊!
1.从文中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 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2.从全文看,宋濂从师“以中有足乐者”的“乐”指的是“_________”与“___________”。(请用原文词、句回答)
(二)简答题1.基础问答(1)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2)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
(3)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地求教。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注释】①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A.……的样子/这样;B.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C.宾语前置,代词,代张嘉贞/助词,的;D.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循 宪 方 复 命 使 务 有 不 决 者 意 颇 病 之循 宪 方 复 命 /使 务 有 不 决 者 /意 颇 病 之
4.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我)内心有足够值得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2)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并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
②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现张嘉贞________ 的特点。
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在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 。
“略无慕艳意”或根本不羡慕
【乙】【参考译文】张嘉贞失意落魄胸怀大志,也不自命清高,也不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下,自从担任平乡县尉被免职回到乡里。在破屋中过着平民生活,怡然自得。当时的人都不了解他。张循宪以御史(官职名)的身份出京办差,回来的时候投宿在蒲州馆驿。张循宪正打算向朝廷汇报工作,这次出使有部分事务有很长时间没有解决,非常担心,就问馆驿官吏:“这里有没有见识高的人?”
馆驿官吏把张嘉贞告诉了他,张循宪召来张嘉贞并与他相见,拿那些困惑了自己很长时间没有及时解决的问题咨询他,张嘉贞随口应答,都使张循宪豁然开朗。又让张嘉贞起草奏章,又出乎了张循宪的意外。另一天,武则天就奏章这事问起张循宪,张循宪告诉了她实情,并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武则天说:“你能举荐贤良,品德很好。我怎能没有一个能举荐贤人的官员呢?”于是把张嘉贞召入内殿,隔着帘子和他说话。张嘉贞容貌伟岸,神采俊杰,武则天很欣赏。第二天,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官职名)。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为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某些利益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解析:(不)A.军队/老师;B.类/连接;D.实情/信用。
6.重点句子翻译题(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2)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根据实情处理。(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齐国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二、理解鉴赏(一)填空题1.战后,曹刿对“三鼓”作了精辟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刿认为反攻有利的时机是“ 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2.在战前准备阶段,曹刿两次否定鲁庄公的答话意在强调什么?鲁庄公把作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周围之臣和神灵身上,曹刿两次否定意在使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才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以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
(二)简答题1.基础问答(1)第二段中曹刿所说的两次“可矣”和“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指挥作战的什么特点?沉着冷静,善于观察敌情、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地说说你的感悟。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③。”于是乎大蒐④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⑤之教也。【注释】①子犯:晋国国卿、重臣。②襄王:周襄王。③共:同“恭”。④大蒐:指古时天子、诸侯五年举行一次的军队大检阅。⑤文:晋侯,即晋文公重耳。
解析:A.军队/老师;B.代词,代齐军/助词,的;C.想要;D.居住/经过
3.请用三条“/”给下面句子断句。出 谷 戍 释 宋 围 一 战 而 霸 文 之 教 也4.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鲁庄公和晋文公具有哪些相同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回答。纳谏如流,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面对下属不同意见能够宽容大度。
出 谷 戍 /释 宋 围 /一 战 而 霸 /文 之 教 也
【乙】【参考译文】晋文公刚回国就教育训练百姓。到第二年,就想用他们征伐,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道义,还不安心于他们的居处。”于是在这时出去帮助周襄王恢复王位。回国后积极谋求有利于百姓的事情,这就使百姓依恋他们的生产生活。这时,晋文公又要征发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信用,没有显示出他们的可用。”于是晋文公在讨伐中原的时候让百姓看到了信用。
百姓有交换物资的,不追求物资的丰厚,说给多少就是多少。晋文公说:“可以用了吗?”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礼仪,还没有产生恭敬的心理。”因此晋文公又举行蒐礼阅兵,让百姓看到礼仪,制定了管理官吏的制度,整顿吏治,百姓听从他而不怀疑,这样才征发百姓。迫使楚国撤出戍守谷地的军队,解救了被围困的宋国,通过一次战争就取得了霸权,这是晋文公施行教化的结果。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比得上 像 如果 同“熟”,仔细 疑问代词,表比较,谁,哪一个 偏爱 私情 私下
比得上 到 来得及 早上 朝见 朝廷 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解析:(早上)A.间或/参与;B.同“熟”,仔细/谁,哪一个;C.比得上/像。
7.重点句子翻译题(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宫里的妃嫔和身边的亲信,没有谁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6)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7)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二)简答题1.基础问答(1)齐王在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之后,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最终取得了什么效果?请结合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措施:下令群臣吏民提意见,并给予了不同的奖赏;效果:纳谏除弊,内政修明,四国朝齐。
(2)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够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①有邹忌这样的敢于劝谏且善于劝谏的良臣;②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3)文中的邹忌和齐王各有哪些性格特点?作者主要是运用哪些方法刻画他们的性格特点的?邹忌是个实事求是,敢于并善于劝谏的人。齐王是个善于听取意见、接受批评的贤明君王。作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的。
(4)你觉得在现代交际中应如何注意说话技巧?现代交际中应该向邹忌学习,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地表达不同意见,从而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注】①弋:系有丝绳的箭,用来射鸟。②主:掌管。
解析:A.认为;B.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把,拿;C.连词,表目的;D.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
A.于是/入朝/见威王B.今/齐/地方/千里C.于是/召而数之公前D.寡人/闻命矣解析:B正确的朗读节奏应是:今/齐地/方千里
A.齐威王和景公都善于纳谏,能理解大臣的良苦用心。B.邹忌和晏子都采用了巧妙的规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C.两个文段都是用日常小事作类比,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D.两个文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解析:【甲】文段是用日常小事作类比,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而【乙】文段用日常小事作对比。
5.请把文言文【甲】【乙】两个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2)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让我们的君王因为鸟的缘故杀人。
6.【乙】文中晏子要在景公面前一一指出烛邹的“罪状”的目的是什么?让景公明白他杀烛邹是十分荒唐错误的,从而使他改变决定。
【乙】【参考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不久,鸟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行,请让我将他的罪行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的。”于是齐景公就召见了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是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罪状列完了,请杀了他。”齐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接受你的指教了。”
同“倡”,倡导、发起
恼怒。这里是“使……恼怒”的意思
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
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篝火”装作“鬼火”
名词用作动词,用竹笼罩着火,文中的意思是用
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形容词用作名词,铠甲;形容词用作名
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
解析:(应当)A.怎么/安身;B.逃跑/无,没有;C.有人/或许。
7.重点句子翻译题(1)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适逢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都是死,倒不如为国事而死,这样好吧?(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谏劝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6)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对陈胜有所注意。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如今如果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所以)戍卒多愿听吴广的差遣。(9)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使他们恼怒,使(将尉)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兵。
(10)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1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成就尊崇的名号啊。
(二)简答题1.基础问答(1)陈胜的组织领导才干表现在哪里?陈胜的组织领导才干表现在斗争策略和口号的提出上(详见课文第二段内容);也表现在起义的准备和发动上(详见课文第三段内容)。(2)陈胜认为起义能得到百姓支持的理由是哪些?二世杀死了公子扶苏,激起百姓的不满;楚国人怀念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3)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原因: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士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评价: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惯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陈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胜 负 无 以 为 据 乃 取 百 钱 自 持 之 与 神 约 果 大 捷 则 投 此 期 尽 钱 面 也
胜 负 无 以 为 据 /乃 取 百 钱 自 持 之 /与 神 约 /果 大 捷 则 投 此 期 尽 钱 面 也
3.狄青是如何借助神灵来谋事的?目的是什么?狄青用两面一样的铜钱来占卜,祷告说如果撒下的钱全部正面朝上就能打胜仗,结果无疑都是正面。目的是振奋士气,提振信心。
【参考译文】宋朝大将狄青征讨侬智高,大兵出了桂林,就见路边有一座庙,人们说庙里的神很灵验。狄青就停下来,到庙里祷告说:胜负不可预测。(狄青)于是取出一百枚铜钱自己拿好,与神灵约定,如果能大胜,那么撒下这些铜钱,希望全都正面朝上。左右部下都劝谏狄青不要这样做,倘若不如意恐怕要影响军心。狄青不听。众人都敬畏地注视着狄青,只见他挥手一掷,百枚钢钱都是红色朝上。全军欢呼,声震林野,狄青也大喜。
(他)环顾左右,命令部下取来百钉, 把百枚铜钱依据疏密分布钉贴在地上,用青丝覆盖,亲自做了封记。说:“等到凯旋,定来感谢神灵取回铜钱。”后来狄青攻破昆仑关,打败了侬智高的军队,回来取钱拿给幕僚们一齐看,原来都是两字钱(此钱正面反面都是一样)。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
一、字词理解,句子翻译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指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常用来表示商店开始营业
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展,发扬
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事情
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清明 英明、圣明 任用、委任 责任、职责 方法 说 途
说 言论 效果 功效 判定 谈论
解析:(名词作状语,向北)(A.三次/表虚数,几;B.面对/居高面下;C.品德/行列。)
6.重点句子翻译题(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能够兴盛的原因。
(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绝不应该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5)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二)简答题1.基础问答(1)课文第七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出师表》中,句句是肺腑之言,仔细体会,全文洋溢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感于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图报,对刘氏父子一片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有哪些性格特征?请你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对自己的人生启示。性格特征:淡泊名利、知恩图报、为人谨慎、敢于承担责任。人生启示:诸葛亮临危受命于先帝,把“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当成自己的重大责任和使命。“讨贼兴复不效则治臣之罪”充分表现了他敢于承担责任的性格特征。我们初三的同学面临中考,同样也承担着个人的前途、家庭和老师的希望,还有社会的重任。应该勇敢面对,努力学习,争取中考的成功。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节选) 【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降:投降。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⑦连:率领。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A.能干/能够;B.被/替;C.……的原因;D.派遣/使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先帝才选拔他们下来给予陛下您。(2)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他们)打了胜仗他不给授功,攻占了土地他不给人家好处。
A.【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贤臣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B.【乙】文中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的原因,“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C.【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词严。D.【乙】文中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做了对比,突出高祖爱护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要求”与“义正词严”不符合原文意思。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同:他们都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异: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乙】【参考译文】高祖说:“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等人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部属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他不给人家授功,攻占了土地他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专题11: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知识串讲)-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1: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知识串讲)-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查内容,重要考点,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专题复习】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学期:专题10-写作(知识串讲):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学期:专题10-写作(知识串讲),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作文的一般结构,标准解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专题复习】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学期:专题09-名著阅读(知识串讲):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复习】2022-2023学年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学期:专题09-名著阅读(知识串讲),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艺术特色语言特色,体验看法,经典篇目,梁山泊起义军发展历程,情节索引,主要人物,全书结构,《儒林外史》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