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统编版9 屈原列传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9 屈原列传集体备课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司马迁,屈原列传,《离骚》的内容,理清文章线索,子兰使奸屈原被迁,屈原放逐行程图,课文主旨,感受屈原,文章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1.作为一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 2.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贾生列传》: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
明·陈仁锡《史记考》: 屈贾俱被谤,俱工辞赋,其事迹相似,故二人同传。李景星《四史评议》: 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抑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朗诵课文
1、弄清字的读音与句读
2、熟悉文章内容
概括屈原的人生经历,每个时期分别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概括。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闻:学识 志:记 明:明晓 娴:熟悉 入:对内以:顺承 出:对外则…则:连词
什么原因使怀王怒而疏屈原?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列:朝列 害:忌妒造为:制定属:写作夺:改变与:答应 因:于是伐:夸耀而:顺承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疾:痛恨 明:聪明害:妨害 方正:端方正直容:被动离:通“罹”,遭遇穷:处于困境 反:“返”极:疲惫惨怛:内心悲痛以:来间:离间 穷:处于困境而:转折 见:被盖:表推测原因 自:从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称:称颂 道:称道述:称述 以:来 刺:讽刺明:阐明 形做动 条贯:规律靡:没有 毕:全,都见:通“现”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约:简约 微:精微称颂的文字平常指:通“旨”,旨趣,意义举:列举 近:浅近称物:称颂用的食物疏:疏远 濯:通“浊”像蝉脱壳摆脱浊秽尘埃:尘世 获:沾染滋垢:污垢 皭然:洁白 滓:沾染
第一部分(第1-3段) 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绌:通“黜”,罢免,被动从亲:合纵亲善佯:假装 去:离开币:礼物 委:呈献 质:“贽”,信物 诚:如果 绝:断绝关系如:到诈:欺骗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悉:全部以:来自 :从 竟:以:来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贿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以:用,凭 当:抵得上因:凭借诡辩:骗人的话释:放顾反:还,回来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
据《史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 “秦王甚受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
婚:通婚判断句欢:友好卒:最终因:于是 以:来内:通“纳” 之:到以:用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咎:责怪 以:因为反:通“返”冀幸:希望 俗 : 风气存:保全 兴:使动反复:返回恢复(扭转)致:表达 志:心意以:凭 之:主谓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无:无论以:来 自为:为自举:选拔 自佐:佐自 属:相连累世:历代 见:出现以:因为 分: 职分于: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被动句,亡:丢失为:被 知:了解短:诋毁形作动迁:放逐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被:通“披”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举:全是以:因此 见:被凝滞:拘泥、执著于:受 与:同、和扬其波:推波助澜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餔:吃 糟:酒糟醨:薄酒 瑾瑜:美德见:被 为:语助词沐:洗头振衣:以:让 之:定后标志察:洁净 汶汶:浑浊乎:于皓皓:皎洁温蠖:尘垢乃:于是以:而
本段记叙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之徒:这类人好:喜欢 以:凭借见:被 称:称颂祖:效仿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日:名作状 以:而为…所:表被动
屈原的影响,从对比的角度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斗争的精神不容易为人企及。
课文记叙了楚国的哪几件大事?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第二部分(第4-10段) 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 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 为秦所灭 明线:屈原的命运:任——疏——绌——迁——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这篇传记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为人才的身世遭遇鸣不平,抒发一种忠心耿耿,才干卓绝,而结果受打击、受压抑,报国无门,以至穷愁潦倒,抑郁而死的终天愤慨。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沉”这种解脱方式
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他太热爱楚国,他爱国胜于爱“志”,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另外,在古人的思想意识里,人死魂去,死亡是对肉体的否定和对灵魂的驱逐,灵魂可以离开肉体开始新的漫游和寻找新的存在方式。因此,死亡的可畏性被灵魂的延续性冲淡了,这属于情感的自慰和精神信仰所带来的诗化的自我欺骗。屈原也是相信神灵的他的很多作品都通过神游的方式与先圣交流。在虚幻的梦游之境,他可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以死后灵魂的存在是解脱死亡可畏的一剂良药。他留念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才可以在异域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达到生命的另一种辉煌。
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 传 评 结 合 ” 的 写 法
有人称它是“史太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 其二、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 其三、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 其四、“评议”利于表现屈原的性格。
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痛惨怛举类迩而见义远不获世之滋垢厚币委质事楚使使如秦受地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自夸、炫耀恨惊恐近得—沾染礼物、呈现到治理得好诋毁
明:明于治乱谗谄之蔽明也明道德之广崇
见: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信而见疑举类迩而见义远靡不毕见是以见放
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
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优质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政论文,《史记》,《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屈原贾生列传》,写作背景,“楚辞”,《楚辞》,结构助词的,名作状对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教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翻译理解文本,千古忠贤途竟一辙,屈原人物形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示范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楚辞”,《楚辞》,翻译理解文本,一王甚任之,二王怒而疏,第四段小结,第五段小结,第七段小结,四王怒而迁,五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