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六年级上册新版数学教案所有课时汇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六年级上册新版数学教案所有课时汇总01
    2022-2023六年级上册新版数学教案所有课时汇总02
    2022-2023六年级上册新版数学教案所有课时汇总03
    还剩2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六年级上册新版数学教案所有课时汇总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本册综合教案设计,共2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教学建议,布置作业,达标检测,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一、教学内容
    1.分数乘法的意义
    2.分数乘法的计算
    3.利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分数乘整数、分数、小数;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使学生经历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经历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类推的能力,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1.进一步厘清分数乘法的意义。
    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二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只是在表述方式上有所区别。例如,如果脱离情境,在抽象的层面上讨论“5×3”,它既可以表示5个3相加,用“倍”的语言来描述就是“3的5倍”;也可以表示3个5相加,同样可以说成“5的3倍”。类似地,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来讨论“3×”,它既可以表示3个相加,即“的3倍”;也可以表示“3的”。从表面上看,“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种全新的表述,但实际上,它只是省略了“3的倍”中的“倍”字,把“一个数的几倍”扩展到“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从另一个角度看,“3的”和“个3” 表示的意思完全相同,例如,一根绳子长3 m,“它的长多少米”和“根绳子长多少米”说的是一个意思。因此,不管是整数乘法还是分数乘法,其意义都可以归结为“几个几”,只不过,这里的两个“几”都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根据这样的思路,教材编排了三道例题来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例1,让学生计算3个 m是多少,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整数乘法的意义,转化成连加进行计算。例2,是例3的铺垫,让学生根据整数乘法中的数量关系“单位量×数量=总量”列出“1桶水12L,桶是多少升”的算式是12×,然后结合直观图和分数的意义,发现12×在这儿表示的就是12L的,进而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可以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把“桶水”变成“1桶水的”,实现了从“量”到“率”的有效转换。有了例2的基础,例3中求“公顷的”,算式列成×就“有据可依”了。
    这样编排,有几个好处。一是在单元之始就把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不同表述方式都呈现出来,使学生对分数乘法的意义有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二是编排逻辑更加清晰,先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如何列式”,再解决“如何计算”。三是突破了过去教材中到“问题解决”部分才去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限制,大大拓宽了本单元其他内容的素材选择范围。例如,既可以出现“蜂鸟的飞行速度是千米/分,分钟飞行多少千米”的题材(分数是一种具体量,带单位),也可以出现“一头鲸长28 m,一个人身高是鲸体长的。这个人身高是多少米”的练习题(分数是一种“率”,不带单位)。
    2.增加分、小数相乘的内容。
    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分、小数相乘的情况,例如,解决“按1:5的比配制一杯1.2 L的稀释液,需要多少升浓缩液”的问题时,需要计算形如1.2×的算式。如果学生不会直接约分,计算的繁琐程度和出错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教材新编了例5,让学生分别计算2.1×和2.4×,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能直接约分的尽量直接约分。教学时,要使学生通过2.4×=24×0.1×=×0.1×=0.6×的推导过程理解“为什么能直接约分”的原理。

    3.调整了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
    如前所述,学生已经在“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中解决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数量关系的掌握对于解决更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至关重要。
    此次修订增加了“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一类问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延续,已知量和所求的量之间的关系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一个“中间量”搭建起二者之间的“桥梁”。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需要学生把复杂的问题化归为基本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并抓住这一基本数量关系中的几个关键要素:单位“1”是谁?所求的量是谁?二者之间是几分之几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单位“1”与几分之几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于“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类问题,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减轻了例题的份量,在例题中只出现不同量的情况(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对于同一量的情况(嗓音降低),则放在“做一做”中让学生巩固掌握。
    4.把“倒数”的内容移至“分数除法”单元。
    倒数是联结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纽带。在进行分数除法计算时,要用到“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这一结论,因此,把“倒数”安排在“分数除法”单元,更能体现出学习倒数的必要性。
    (二)具体编排
    1.例1。
    直接利用整数乘法的意义来引入分数乘法,使学生理解几个相同分数相加和几个相同整数相加都可以用乘法计算。并通过将分数乘法转化为分数加法来探究分数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从吃蛋糕的实际问题引入,借助圆形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究计算方法。这一直观图延续了三年级学习简单的分数加法时所用的直观图,有助于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自主探索。此例中的分数带单位,是一个“量”,学生对于求几个相同量之和的数量关系非常熟悉。先呈现加法计算,然后直接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两个乘法算式,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整数乘法的意义同样适用。
    计算时,先将分数乘法转化为几个相同分数相加,使学生明白分母不变、分子相乘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指出有时可以先约分再相乘的简便算法。
    2.例2。
    让学生利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数量关系进行类推,列出分数乘法算式,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几分之几可以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这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这个数乘几分之几”的列式依据。
    教材呈现了三幅图,都是已知1桶水的体积,分别要求3桶水、桶水、桶水的体积。在这里,列式所依据的数量关系都是“每桶水的体积×桶数=水的体积”,只是桶数可以由整数扩展到分数。接下来,结合情境,说明求桶水、桶水的体积就是求12L的和12L的分别是多少。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可以表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例3。
    本例是在学生会利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之后,学习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材利用两个小题,由简单到复杂,结合直观操作,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分数乘分数算理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总结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要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其根本在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在这里,有些分数是带单位的“量”,有些分数是不带单位的“率”,事实上,“量”与“率”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例如,公顷,实际上就是1公顷的;公顷的,就是1公顷的,即公顷。
    4.例4。
    本例是学习分数乘法的简便方法。学生在前面对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有了深刻的理解后,教学重点转入寻求便捷的算法。
    在设计情境时,教材特意把两个小题设计成需要运用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不同形式进行列式的情形,旨在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其中,第(1)小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第(2)小题既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列式,也可以根据“几个相同分数相加”列式。
    在数据处理上,本例中既包含分数与分数相乘,又包含分数与整数相乘。学生可以通过此例,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一般性算法。
    5.例5。
    本例是教学分数与小数相乘的计算问题。分、小数混合运算是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未来的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形,因此,根据分、小数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计算策略,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为此,教材在修订时增加了这部分内容。
    分数和小数相乘,可把分数化成小数相乘(如果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也可把小数化成分数相乘。不管哪种方法,都是学生已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而当小数与分数的分母存在某种倍数关系时,可以直接“约分”。这种约分虽然与以前学过的约分形式不同,但实质都是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6.例6。
    从“做一个长方形画框需要多长的木条”的实际问题引入,利用长方形画框的周长计算引出分数混合运算。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除了教材上的两种方法,还有可能用四条边相加的)计算,很自然地呈现各种形式的算式,有两级运算的,有带小括号的。教材直接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让学生自主解决。
    教材特意用两道有关联的算式教学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为接下来正式教学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观察、计算,归纳得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的结论。
    7.例7。
    教材结合具体计算,说明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可以使分数混合运算更加简便。
    8.例8。
    本例是让学生在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解决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这里,由于研究的是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在描述其中某两个量的数量关系时,单位“1”是在动态变化的。
    教材按“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和“回顾与反思”呈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到了高年级,随着问题复杂度提高,对于信息的搜集、题意的理解以及整个问题解答过程以及结果合理性的回顾与讨论,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分析与解答”环节,一方面,通过折纸或画图等操作活动,借助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画图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另一方面,倡导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既可以先求出萝卜地的面积,再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也可以先求出红萝卜地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再求出红萝卜地的面积。不同解题思路的呈现,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回顾与反思”让学生自己完成。检验的角度很多,比如,看看直观图画得是否符合题意,看看列式是否符合图意,看看计算是否正确。检验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例如,可以看到萝卜地的面积是红萝卜地的4倍,而大棚面积是萝卜地的2倍。用红萝卜地的60m2乘4,得到萝卜地是240 m2,再乘2,是480m2,与题中的信息相符。也可以看看红萝卜地的面积是否占整块萝卜地的。
    9.例9。
    本例是让学生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虽然还是研究两个量间的关系,但由于没有直接给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需要先求出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或少)的具体数量或者先求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
    教材通过线段图直观地表示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的意思,对于学生理解题意、选择解决方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教材体现了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可以先计算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多少次,这就需要先解决“75次的是多少次”的问题。还可以先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这就需要先解决“比一个数多的数是这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回顾与反思”部分,使学生通过回顾解题的过程,充分认识到画线段图这一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同时,列举了一种检验结果的方法,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加以检验。
        四、教学建议
    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
    2.通过操作和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3.紧密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1单元 分数乘法
    第1课时 分数乘法的意义(1)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1)(个);(2)(个);(3)(个);(4)3个就是6个就是,再约分得到(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提出质疑: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
        生2:(个)。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教学反思】
    学生对整数乘法和分数加法已有一定的经验,可以结合起来进
    行教学。 学生在刚学习分数乘法时可能会有时想不到先约分,老师应该强调这一点。




    第1单元 分数乘法
    第2课时 分数乘法的意义(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准备: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 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 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据什么列式的?引导说出思考的过程并板书:“求12 L的一半,就是求12 L的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题

    学生自练。引导说出:“12×表示求12 L的是多少。”在这里都是把12 L看作单位“1”。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二、 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例2“做一做”

    【教学反思】
    学生不太习惯借助线段图理解运算,要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思想的意义。


    第1单元 分数乘法
    第3课时 分数乘分数(1)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新知探究】
    明确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 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2. 等于多少呢?说说你的想法,并把你的想法在纸上写下来。
    3. 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 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把1个正方形看作1公顷,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表示公顷,再把公顷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公顷。
    5. 得出结果
    根据大家的想法,。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开始的图形,是不是也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6. 猜想计算方法
    观察这几个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可以怎样计算?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吗?
    【教学反思】
    已经了解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学生还不习惯分数乘法先约分再乘。 有些学生不清楚整数该与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约分。

    第1单元 分数乘法
    第4课时 分数乘分数(2)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能正确熟练进行分数乘法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乘法计算过程中的约分方法。
    难点:熟练掌握分数的约分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新知探究】
    一、出示例4: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的速度是千米/分。
    (1)李叔叔的游泳速度是乌贼的。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
    (2)乌贼30分钟可以游多少千米?
    1. 读题,独立列式并解答。
    2. 反馈:
    (1)题(1)展示不同的计算过程:A、先计算再约分;B、先约分再计算。
    (2)题(2)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以在计算时直接将整数和分母约分,结合学生的情况说明约分的书写格式。
    (3)对比体会得出结论:在计算时,先仔细观察数的特征,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会比较简单。
    3. 练习:
    例4做一做1。
    【设计意图: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至关重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对比体会到在分数乘法中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单,对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很有帮助。】
    二、练习巩固
    1. 基础练习
    (1)先看数再计算(练习一6、7两题)
    反馈校对、纠错。
    在反馈时通过对比、纠错让学生明白先观察数的特征,可以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这样能又对又快地得到结果。
    预计错题,估计错例:由于4和的分子相同,学生有可能会将整数4与分子4相约分,在计算时,结果错算成。应该使学生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可将整数与分母约分(也就是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将练习一的6、7两题并在一起,并将题目的考查形式改成先看数再计算,有助于学生形成计算的审题习惯。让学生发现通过观察可以感知数的特征并进行约分,这样可以让计算变得更加简单,正确率也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第6题不以改错的方式出现,而直接以计算题的方式出现,是出于不强加错的思考,来自于学生的错例,学生更易于记在心上。】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得出这些结论的?
    没错,“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是我们学习数学很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对本节课的小结中,对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进行回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重要。】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当成是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历获取新知的全过程。学习例题时,通过独立计算、交流、展示,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




    第1单元 分数乘法
    第5课时 分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计算下面各题:
              
    2.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会更简便。(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3.教师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技能,为学习分数乘小数埋下伏笔。同时,简明扼要地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阅读理解
    1.出示呈现例5情境图(数学信息),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选择问题板书。)
    (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设计意图:由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的知识引出例5,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探究解答:例5(1)
    1.自主解答
    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怎样列式?你能计算出来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板书:,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探讨,体会不同算法
    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再全班交流,一一展示,分析出现的不同计算方法。
    (1)可以把2.1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化成带分数。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1相乘,结果是1.575。
    2.1×=2.1×0.75=1.575(dm)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交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小组内交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交流活动不至于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场展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二是全班交流,使全体学生在理解自己算法的同时,知道解决同一道题目还有不同的思路,享受不同算法带来的快乐,并掌握自己未考虑到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这道分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既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两种方法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分数乘分数和小数乘小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教师的这段简单小结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巩固掌握新知识,实现了有意识的学法指导。】
    (三)探索简便方法:例5(2)
    1.自主解答
    刚才例5第(1)题大家完成得很不错,下面第(2)题有没有信心做对呢?(出示课件,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
    (1)可以把2.4化成分数,再跟相乘,结果是。
    (dm)
    (2)可以把化成小数0.75,再跟2.4相乘,结果是1.8。
    2.4×=2.4×0.75=1.8(dm)
    3.自学课本
    (1)除了上面两种计算方法,这道题还有另一种算法。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页,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看书自学。)

    (2)这种算法你看懂了吗?引导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逐步出示第三种算法。)
    小数2.4和分数的分母先约分得到0.6,0.6再跟分子3相乘,结果是1.8。
    4.对比思考。
    为什么可以这样约分?你觉得这样约分计算简便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例5第(2)题,既复习了分数乘小数的两种计算方法,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又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学习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计算方法,更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数乘小数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
    (四)回顾反思
    1.既然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这么简便,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
    2.师小结:先约分再计算虽然简便,但只在小数与分数分母有共同因数的情况下适用,如果小数与分数分母没有共同的因数,就不能直接约分,只能采用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的方法。所以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观察算式中小数与分数分母的特征,明确小数与分数分母是否有共同的因数,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思考“为什么第(1)题没用这种简便方法计算呢?”,让学生体会到先约分再计算的局限性,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一)对比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计算时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分数乘整数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先约分再计算的简便性,在这个练习中,学生会进一步感受到这种算法不仅在分数乘整数中可以让计算更简便,在分数乘小数中同样适用,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
    (二)基本练习
    教材第8页做一做:               
    1.学生先观察每一道题的特征,思考: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做?哪种方法更简便?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反馈交流时提问:哪几题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四道题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发现不仅先约分再计算有局限性,分数化小数这种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的同时,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与合理性。最终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归纳出结论,以丰富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结论的过程,加深记忆。】
    (三)提高练习
    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2题:美国人均淡水资源量约为1.38万立方米,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美国的。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多少万立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2.反馈计算过程,强调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并适时补充我国的水资源知识,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四)拓展练习(多余条件)(机动)
    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4题:蜂蜜最主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以上。有一种蜂蜜,果糖和葡萄糖的质量占蜂蜜总质量的。如果有2.5 kg的这种蜂蜜,其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共有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
    3.教师点拨:在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时,要先弄清楚题意,看问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选择恰当的条件,找出多余条件,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最后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道题隐含了一个多余条件,增加了学生的审题难度,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准题目中的关键条件,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掌握解决含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分数乘小数)
    分数乘小数怎么计算?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课所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学习重难点,又巩固新知识、强化记忆。】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题和第3题。
    【教学反思】
    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亲自体验探究课本的过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能力。

    第1单元 分数乘法
    第6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2、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培养、发展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交流合作,对学习有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理对于分数的适用。
    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在整数乘法的运算中,我们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简便计算。25×7×4 0.36×101
    【自主预习】
    3大胆猜测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乘法?
    自学第8页例6、第9页的例6并补充完整。看有什么发现。

    【新知探究】
    1、通过利用例6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2、,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3、小组计算+×,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
    4、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⑴出示例题7。
    ⑵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指名板演:

    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我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 )乘法,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仔细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随堂练习】
    1、拆数练习
    = 9 = = 3 = =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认为拆数的目的是什么?
    2、在□或〇里填上合适的数字或符号,并说明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25××=( )×( × ) (2)25 ×4=□×□+□×□
    (3)7×=□×□〇□×□ (4)54×(- )=□×□〇□×□
    3、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 )×60 ×+ × 25×8
    ×(15×)×
    4、 练习二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确了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相同的。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1单元 分数乘法
    第7课时 分数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2、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培养、发展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交流合作,对学习有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理对于分数的适用。
    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在整数乘法的运算中,我们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简便计算。25×7×4 0.36×101
    【自主预习】
    3、大胆猜测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乘法?
    自学第8页例6、第9页的例6并补充完整。看有什么发现。

    【新知探究】
    1、通过利用例6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2、,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3、小组计算+×,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
    4、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⑴出示例题7。
    ⑵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然后独立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指名板演:

    交流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分别说一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我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 )乘法,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仔细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随堂练习】
    1、拆数练习
    = 9 = = 3 = =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认为拆数的目的是什么?
    2、在□或〇里填上合适的数字或符号,并说明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25××=( )×( × ) (2)25 ×4=□×□+□×□
    (3)7×=□×□〇□×□ (4)54×(- )=□×□〇□×□
    3、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 )×60 ×+ × 25×8
    ×(15×)×
    4、 练习二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
    课上我让学生理解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课堂上,我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第1单元 分数乘法
    第8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4页例8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在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单位“1”“分率”与所对应的量的相对性。进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单位“1”“分率”与具体数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 找一找,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1)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
    (2)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相等。
    2. 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1)篮球有35个,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足球有多少个?
    (2)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相等,六(1)班有女生多少人?
    3.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利用单位“1”的量,来解决更多的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环节中两个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地复习了有关单位“1”的知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单位“1”、分率与具体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思辨交流
    (一)阅读与理解
    出示例8情境图:这个大棚共480 m2,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地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的。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
    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整个大棚的面积是(           )。
    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          )。意思是说以(         )为单位“1”,(         )是(              )的(         )。
    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           )。意思是说以(         )为单位“1”,(         )是(              )的(         )。
    要求的是(            )的面积。
    【设计意图: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有效的数学信息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将课标提出的“四基能力”落实在课堂之中。】
    (二)分析与解答
    1. 分析:如果我们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表示整个大棚,你能折出或画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吗?
    学生动手操作。

    2. 解答:看着这张图,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尝试解决。)
    3.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1)先求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480×=240(m2);
    再求红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240×=60(m2)。
    思辨:求萝卜地的面积时,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整个大棚面积)
    求红萝卜地的面积时,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萝卜地面积)
    利用上述图例,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上述思辨问题,并得出:连续两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两步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
    (2)先求红萝卜地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老师问:你能在图上指出红萝卜地占大棚面积的几分之几吗?)算式是×=。
    再求红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480×=60(m2)。
    思辨: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小结:今后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既可以用分步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主要采取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积极思考、尝试解决、思辨交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三)回顾与反思
    我们求出的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 m2,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检验一下吗?
    生:红萝卜地的面积是60 ㎡,60÷240=,确实是占萝卜地面积的。
        萝卜地的面积是240 ㎡,240÷480=,正好是整个大棚面积的一半。
    生:从折纸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红萝卜地、萝卜地和整个大棚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索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的有效自我调节,是智慧成熟的标志。可以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调整学习过程,改善学习策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 教材第14页做一做:咱们班36人,的同学长大后想成为老师,想成为科学家的人数是想当老师人数的,多少名同学想成为科学家?
    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呢?
    说说你的分析思路,第一步是先求什么?
    2. 解答教材第16页练习三的第1~3题。
    (1)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是50厘米/秒,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是动脉中的,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只有静脉中的。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每秒流动多少厘米?
    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血液在静脉中的流动速度,再求血液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
    算式是50××=(厘米)。
    第二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血液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是在动脉中的流动速度的几分之几,再求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速度。
    算式是50×=(厘米)。
    (2)海象的寿命大约是40年,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海豹的寿命是海狮的。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海狮的寿命,再求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算式是40××=20(年)。
    第二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海豹的寿命是海象的几分之几,再求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算式是40×=20(年)。
    (3)芍药的花期是32天,玫瑰的花期是芍药的,水仙的花期是玫瑰的。水仙的花期是多少天?
    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玫瑰的花期,再求水仙的花期是多少天。
    算式是32××=15(天)。
    第二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水仙的花期是芍药的花期的几分之几,再求水仙的花期是多少天。
    算式是32×=15(天)。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认识。练习的设计以趣味性和层次性为原则,分别安排了“基础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练习形式,检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位。】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一)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师小结:
      1.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相当于把两个“求一个数是多少”的问题整合在一起。要先想清楚第一步求什么,特别要注意第一步计算和第二步计算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
    2.我们可以借助折纸或画图的方法理解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梳理,同时通过教师的归纳与提炼,让学生理解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过需要“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吗?请你课后去收集一下吧。
    【设计意图: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体现知识的价值,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
    【教学反思】
    本课我主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初步学会理清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了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1单元 分数乘法
    第9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5页例9及做一做,练习三第4~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学会解决较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初步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相互沟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检验习惯。
        【目标解析:“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较复杂,是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引申出来的,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大胆探究。】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解决较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阅读思考
        (一)课件出示信息
        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二)阅读信息,思考问题
        1.请学生认真阅读信息,思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1)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多少次?
        (2)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
        (3)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2.这些问题中,哪些你能解答出来?
        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就能解答。解答完第一个问题时,说说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设计意图:一方面复习解决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方法,对解决分数乘法问题中表示数量关系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
        二、由浅入深,探索新知
        (一)改题
        在课件上补充前述问题(3):“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呈现例9。
        (二)探索解决稍复杂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
        1.认真阅读例9,理解题意。
        阅读课本第14页例9及下面的“阅读与理解”和“分析与解答”的线段图,并思考:
        (1)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把“阅读与理解”栏目的内容填写完整。
        (2)从“分析与解答”的线段图中你又读懂了什么?说说每一条线段的意义。
        (3)你认为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尝试自己做一下。
        2.同桌讨论。
        (1)说说题意和图意。
        (2)把你的解题思路说给同桌听。
        3.集体讨论。
    (1)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可直接读题理解,也可通过线段图理解。对于遇到困难的同学,可以再次出示线段图辅助理解,尤其是对第二种解法的理解)。

        (2)你是怎样解答的?说说解题思路。
        方法一:                 方法二:
                                         
                                        
        (3)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检验两位同学的解答是否正确吗?如果有困难可以提示一下(算算135次比75次多几分之几?)。
        4.回顾小结。
        你是通过哪些途径来理解题意的?(反复阅读,画线段图,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等,特别强调画线段图在理解题意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例题、画线段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又通过讨论、小结,使每位同学都学有所得,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课堂练习,强化新知
        1. P15做一做。反复阅读,仔细分析。独立完成后,同桌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2.理解“分率句”专项训练:
        (1)六(1)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把           看作单位“1”,          是           的,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人数 = 全班人数 ×           。
        (2)电视机的数量比洗衣机多。
        电视机 = 洗衣机 ×              。  
        3.独立作业(部分可选作本节的课后作业)
        (1)昆虫飞行时经常振动翅膀。蜜蜂每秒能振动翅膀236次,蝗虫每秒振动次数比蜜蜂少。蝗虫每秒能振动多少次?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有几种解题方法?
        (2)鸡的孵化期是21天,鸭的孵化期比鸡长。鸭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你能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分析题目的意思吗?
        (3)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每年大约有16亿吨的泥沙流入黄河,其中的泥沙沉积在河道中,其余被带到入海口。有多少亿吨泥沙被带到入海口?
        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思考过程。
        (4)磁悬浮列车运行速度可达到430千米/时,普通列车比它慢。普通列车的速度是多少?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用不同方法解答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教师也可以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归纳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怎样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它与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归纳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都是用这个数去乘几分之几。这里的几分之几有时候可以直接从题目中获取,有时候要根据题意自己计算出来。
    解法一:
    A.确定单位“1”的量。
    B.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先求出中间问题。
    C.再计算题中所求的问题。
    解法二:
    A.确定单位“1”的量。
    B.先求出所求问题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
    C.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出答案。
        【设计意图:此处的课堂总结有利于学生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五、互动游戏,适度拓展
        师:这堂课同学们都学得很好,现在还有时间,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我这里有2个盒子和30个乒乓球。现在老师拿几个乒乓球放到一个盒子中,但是不给你们看到底拿了多少个,看哪位同学猜得准。
        师:我只告诉你们一个条件:“1号盒子里乒乓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你能说出1号盒子里有几个乒乓球吗?
        师:如果1号盒子里乒乓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你能说出2号盒子里现在有几个乒乓球吗?  
        师:你没有看见,怎么会知道另一个盒子里有25个乒乓球呢?
    【设计意图:在课堂最后安排了有趣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顾分数乘法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有部分学生不知道把哪一个数量看作单位“1”。 利用线段图可以引导学生直观地分析和理解数量关系,应该多采用。



    第 1单元 分数乘法
    第10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并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导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
    1、学生独立计算P17第1题,并思考式子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或表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把整数与分子相乘,分母不变。
    (2)分数乘分数:同样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练习:练习四第1题。
    二、复习计算及简便计算
    1、复习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复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观察P17第2题,说说这三题适合运用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练习四第4题。
    三、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2、P17第3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练习四第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和复习,课上我特别针对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强调。在与学生共同完成单元知识的梳理后(通过边练习边整理的方式),我趁热打铁,安排了课时练习,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 ×5表示求5个的和是多少?
    2、分数乘分数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 ×表示求的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三)、规律:(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 a × b )×c = a × ( b × c )
    乘法分配律: ( a + b )×c = a c + b c a c + b c = ( a + b )×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画线段图:
    (1)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 (2)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2、找单位“1”: 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 或 “占”、“是”、“比”的后面
    3、求一个数的几倍: 一个数×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
    4、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 相当于 “×” ,“占”、“是”、“比”相当于“ = ”
    (2)分率前是“的”: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分率)=分率对应量
    三、倒数
    1、倒数的意义: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强调:互为倒数,即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倒数不能单独存在。
    (要说清谁是谁的倒数)。
    2、求倒数的方法:
    (1)、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2)、求整数的倒数:把整数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3)、求带分数的倒数: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求倒数。
    (4)、求小数的倒数: 把小数化为分数,再求倒数。
    3、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因为1×1=1;0乘任何数都得0,(分母不能为0)
    4、 对于任意数,它的倒数为;非零整数的倒数为;分数的倒数是;
    5、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一、教学内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 使学生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
    4.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直角坐标和极坐标思想在小学的初步渗透。在上一轮教材的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教学难度要大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因此,此次修订,根据各方意见,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至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移至本册。
    (二)具体编排
    在具体编排上,也更加注重体现层次性。教材选择台风移动这一学生相对熟悉的现实素材作为一个大背景,用“情境串”的形式引出3个例题。
    1.例1。
    教材以电视播报台风警报作为情境引入,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
    教材直接给出标出台风中心和A市的方位图,让学生利用图示理解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所表示的含义。
    确定一个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教材先通过小精灵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东偏南30°表示什么意思,这也是本例的重点。使学生看到东偏南30°表示的是一条射线上的所有点,如果只有这一条件,还无法判断台风中心的确切位置,由此引出距离。 “东偏南30°”与“南偏东60°”含义完全相同,只是生活中更习惯于选择小于45°的角度来描述。图示中用一条线段表示100km,由于学生还没学习比例尺,只要能说出这样的6条线段表示600km就可以了,不必涉及比例尺。
    最后小精灵问“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与例2进行很自然的情境连接。
    2.例2。
    本例在学生通过例1了解了方向与距离的含义之后,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某个点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在方位图上找到该点的位置。延续了例1的情境,情节连贯,随着现实情境的发展,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
    教材给出了两类定位的情形,一类是非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一方面需要确定角度,另一方面需要确定距离;另一类的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只需要确定距离即可。
    教材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提示学生应该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和先确定距离再确定方向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但学生通过尝试,一般会主动选择先确定方向,然后在该方向所在射线上根据相应的距离找到该位置。
    3.例3。
    教材呈现了台风从生成地出发、经过四次方向改变的大致路径,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路线图中包括了例1和例2中台风的移动路线,体现了情境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综合性。
    路线图描述的不仅仅是两个点的静态关系,而是物体在多个点之间的运动关系。除了整条路线的起点和终点之外,其他点都既是某一段路线的终点,也是下一段路线的起点。教材通过学生对话的方式,给出了分段描述的示范,使学生明白方向与距离的描述是具有相对性的,并掌握在描述每一段路线时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起点在哪儿?终点在哪儿?沿着什么方向?移动了多少距离?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发展空间观念。
    2.以问题为载体,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克服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坐标观念。

    第2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第1课时 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描述物体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教学题例1
    1. 投影出示例题1。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知识理解得很好,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随时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融为一体,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2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第2课时 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能较熟练地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画平面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 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二、总结:
    (1) 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 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五、板书设计:
    确定观测点
    确定物体在观测点的什么位置
    确定物体距离观测点的距离
    【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课堂练习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地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第2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第3课时 描述并绘制路线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语方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描述画出具体的路线示
    意图。
    难点:能根据观测点的变化灵活描述路线。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实物投影仪、量角器、三角尺、中国地图等。
    学生:量角器、三角尺、中国地图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
      (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确定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距离。)
      2.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描述并绘制路线图]
    【设计意图】简单的知识回顾,帮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探过新知】
      ㈠教学例题3。
    1.出示台风的大致路径图。
      (1)让学生在路径图上分别找一找:台风生成地、A市、B市、路径图上的方向标。
      (2)指名汇报。
    2.提出问题。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吗?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如下适当启发:
      台风生成以后,先是沿正西方向移动    km,然后改变方向,向西偏北     方向移动了      km,到达A市。接着,台风又改变了方向,向       偏     30度方向移动了     km,到达B市。
    3.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台风到达一个新的位置后,要以新的位置作为观测点来判断台风运行的方向。
    4.小结描述路线的方法。
      描述路线时要讲清楚“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二)出示教材第22页“做一做”。
    1.提出要求。
    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
    2.小组讨论画图方法。
      ⑴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样画图。
      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⑵组织交流汇报。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画图的步骤:
    ①定下出发时的位置。
        ②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
      ③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④确定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
    3.学生独立画路径图。
      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4.展示汇报,交流评议。
      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画的。
      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特别是如何确定比例尺,也就是图上每一格代表实际的距离是多少。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亲历问题分析、解决过程,更好地理解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巩固练习】
    教材第26页“练习五”第9题。
      (1)先根据描述,把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整。通过这个小题,让学生巩固画路线图的方法。
      (2)再根据路线图,说一说公共汽车沿原路返回时行驶的方向和路。通过这个小题,感受物体位置方向的相对性。
    【课堂小结】
    师生通过交流总结:知道了如何描述路线图,并根据路线图画出示意图,知道了物体的位置方向是相对的。
    【板书设计】;
    描述并绘制路线图
    描述路线:从哪里出发→沿什么方向→移动多少距离→到达哪里

    画路线图的方法:
    定下出发的位置。
                                  ↓
                              标出示意图的方向标。
                                  ↓
        用量角器量出方向。
                                  ↓
                              确定比例,计算出图上距离,量出图上距离。
    【教学反思】
    在绘制路线图时,学生对于观测点的改变,心里明白,但不知道当
    观测点变了,观察时就要站在观测点的位置,也就是要在观测点画出方向线,操作时不太清楚。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一、教学内容
    1.倒数的认识
    2.分数除法的计算
    3.问题解决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3.使学生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并掌握模型、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除了把“倒数”从“分数乘法”单元移过来和把“比”的内容另设单元以外,本单元还有两个较大的变化。
    1.删去“分数除法意义”的相关例题。
    考虑到学生对整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熟悉,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单独设置有关“分数除法意义”的例题,只在相关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增加两类“问题解决”。
    第一类是和倍、差倍问题(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以“几分之几”的形式出现的)。在这类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这两个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有两个。例如,第41页例6中,两个未知量分别是“上半场得分”和“下半场得分”,两个数量关系分别是“上半场和下半场共得42分”和“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解决时,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利用其中的一个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未知量,再利用另一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设的未知数不同,列代数式和列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不同,列出的方程也完全不同。例如,本例就可以列出如下一些方程。
    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
    如果设上半场:x分
    如果设下半场:x分
    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量
    下半场:(42-x)分
    (依据“全场得42分”)
    下半场:x分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
    上半场:(42-x)分
    (依据“全场得42分”)
    上半场:2x分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即“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
    列出方程
    42-x=x或
    x=2(42-x)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或“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
    x+x=42
    (依据“全场得42分”)
    x=(42-x)
    或42-x=2x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或“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
    2x+x=42
    (依据“全场得42分”)
    虽然这些方程之间可以通过变形互相转化,但其背后的思考角度是各不相同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并通过不同解法的交流,养成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二类是可用抽象的“1”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利用修路这一“工程问题”来引入,使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会认为题中缺少解题的信息,此时,教师追问:缺少什么信息呢?学生会回答:不知道公路长多少千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假设公路总长为某个具体的长度,把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加以解决。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现虽然假设的公路具体长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却是相同的,使学生产生探究原因的欲望。通过分析,发现不管公路总长是多少,两队每天修的长度分别占总长度的和是不变的,这也是能得到相同结果的内在原因。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可用“1”来表示公路总长。
    教学此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这里不是要系统地教学各类“工程问题”,教学时不要对“工程问题”多变式、深挖掘、广训练。
    第二,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数量关系,只要会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就可以,如“公路的总长÷每天修的长度=需要修的天数”。
    第三,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记住结论,尤其不要把列出“1÷(+)”这一最简形式的算式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形成“解题套路”,而是要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技能和策略。例如,假设的方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策略,也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有效方法。如果学生认为把公路总长假设成一个具体的量来解决更易于理解,要允许学生继续采用这种一般性的解题思路。把公路总长假设成“1”(而不是1 km),需要学生具有更抽象的数学思维。
    第四,要结合问题解决,使学生体会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在此例的教学中,要注意体现变中有不变的思想、抽象的思想、模型的思想。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教材特意在练习中编排了运输问题、行程问题、泄洪问题、种树问题,使学生发现:虽然这些问题的现实背景各不相同,但其背后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透过纷繁芜杂的现实情境的表象,找出体现数量之间本质关系的数学模型。
    (二)具体编排
    1.倒数的认识
    (1)例1。
    教材编排了几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使学生通过计算、观察、讨论等活动,归纳出它们的共同规律,引出倒数的定义,并用实例突出“互为倒数”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如果两个数都是分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如果一个是整数,那么另一个分数的分子是1,分母就是该整数,为例1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1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教材先安排找倒数的活动,初步体验找倒数的方法: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在总结求倒数的方法时,要分三种情况:求分数的倒数;求整数的倒数;1和0的倒数的问题。对于1和0的倒数问题,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2. 分数除法
    (1)例1。
    例1以折纸活动为载体,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先解决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特殊情况;再引出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第一个问题是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有两种思考方法,方法一是利用整数除法的意义,将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理解并计算;方法二是利用分数的意义,将问题转化为求的来理解和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个问题,凸显方法一的局限性和方法二的一般适用性。
    教材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进而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的1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例2。
    例2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包括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两种情况。在解决“谁走得快些”这一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列出两个算式,列式的依据是“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和以前所不同的是路程、时间由整数换成了分数。由于学生对这一数量关系比较熟悉,所以列出分数除法算式不会感到困难,有利于把教学重点集中于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
    理解“2÷”的算理是本例的重点。教材采用画线段图的直观方式呈现推算的思路:由于1小时里有3个小时,所以可以先求出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即先求出小时走的2km的一半(即)。由于有了直观图的支持,降低了学生对2××3中每一部分含义的理解难度,顺利完成从“除以一个分数”到“乘上这个分数的倒数”的转化。
    通过求小红平均每小时走多少路程引出分数除以分数的算式。由于有了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的铺垫,教材在这儿没有呈现线段图,而是通过提问“为什么写成×”,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自行阐述算理。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分数除法的一般算法,使学生看到,不管被除数是整数还是分数,不管除数是整数还是分数,只要除数不为0,都可以转化成乘上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这一算法。
    (3)例3。
    本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引出分数混合运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问题已在“分数乘数”单元解决了,学生在此学习分数混合运算,既是分数四则运算的综合应用,也为后面学习利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了不同的分析思路。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对于不带括号的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既可以从左至右按步骤计算,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分数连乘后同时约分计算。
    (4)例4。
    本例是让学生解决简单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是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逆向问题。
    教材通过问题解决的三大步骤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其中,“阅读与理解”让学生自行分析题意,弄清楚条件和问题,选取有效信息。在这里,成人体内水分与体重的关系是一个多余条件,需要学生加以辨别。
    这类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较难理解,学生往往难以判断谁是单位“1”,数量关系也较复杂。因此,教材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利用已有知识画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出方程。这样思考问题的思路与相应的分数乘法问题完全一致,只是参与列式的是未知数而已。
    “回顾与反思”部分中检验结果的合理性是相应乘法数量关系的二次应用。同时,对有效信息的选取的反思,以及对列方程方法价值的体会,也是反思的重点。
    (5)例5。
    本例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逆向问题,是以例4为基础,把条件稍作改变,形成稍复杂的问题。
    用算术方法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不仅需要逆向思考,还要把“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转化为“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比较抽象,思维难度大。用方程方法解决,可以列出形如的方程,也可以列出形如的方程,前者仍然要经历从“多(少)几分之几”到“是几分之几”的转化,后者只要根据一个数加(减)增加部分等于增加(减少)后的数,就能列出方程。这样的等量关系,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教材选择符合学生顺向思维的思路,给出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教材提示“先画线段图看看”,并给出了完整的图示,为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提供直观支柱。然后得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并据此列方程解答。
    回顾与反思的目的在于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否合理,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方法可以多样化。
    (6)例6。
    本例中包括两个未知量,题中给出了这两个未知量之间的两种关系,要求学生根据这样的关系列方程解答。由于这两种关系中,一种是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两个量之间的和或差的关系,因此,这样的问题过去被称为“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教材以篮球比赛上、下场得分为素材,引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逆向思考,比较抽象,思维难度大,容易出错,列方程来解决更符合顺向思维。
    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区别在于先设哪个量为未知数,然后利用两个量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量。除了教材上的示例以外,还有其他的列方程方法。
    (7)例7。
    本例是一类特殊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尝试、分析,找到本质的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
    本例采用的素材是“工程问题”,但并不是要求学生解决形形色色的“工程问题”,而是要借此让学生经历利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用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
    例题的呈现顺应学生的思维过程。“阅读与理解”部分在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同时,在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题时很自然地产生疑问:道路的总长未知,怎么办?接下来就在“分析与解答”部分,提出思考的方向:如果道路总长是已知的,这个问题就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旧问题了。那是否可以假设一个长度呢?这就是一个猜想、尝试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假设,可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复杂的数量关系明显化或简单化。不同的学生假设的长度不同,又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化。
    四、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和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2.加强分数乘、除法的沟通与联系,促进知识正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第1课时 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29页及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口算:
    (1)×    ×    6×   ×40
    (2)× × 3× ×80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3、自学书上第28页的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 “互为”是什么意思?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4、怎样求倒数.
    【新知探究】
    小组讨论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的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
    3、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4、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5、小组交流汇报:(     )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倒数的方法就是将(     )和(     )调换位置。1的倒数是(    ),0(    )倒数。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巩固练习:课本28页“做一做”
    (1)独立解答。
    (2)汇报求倒数的方法。
    2、练习六第3题:同桌互说倒数。
    3、判断对错。
      (1)1的倒数就是1。     (   )
      (2)0的倒数就是0。     (   )
      (3)真分数的倒数都比原数大。 (   )
      (4)假分数的倒数都比原数小。 (   )
      (5)假分数的倒数都比1小。  (   )
    4、发展练习。
    (1)填空:0.4的倒数是(  )。
    (2) (  )×5=(  )×6=7×(   )= ×(  )=1
    (3)×(  )=(  )×9=(  )×=×(  ) =1
    5、第29页第4、5题。
    6、开放性训练。×(  )=(  )×=(  )×(  )
    7、王琳今年8岁了,爸爸的年龄是王琳年龄的倒数的320倍,王琳的爸爸今年多少岁了?


    【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第2课时 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例1,练习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培养自己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思想,充分感受转化的美妙与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1、 口算练习:
    × =    ×=    ×=    ×= 
    2、根据算式30×25=750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3、自学教材P30页的内容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观察比较上面3道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 回忆一下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说说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4、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填在课本上,并说一说是怎样填的。
    【合作探究】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出示例2: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自己试着折一折,算一算。
    (1)明确题意,小组合作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
    (2)汇报交流各自的折纸方法、计算过程及其算理。
    两种折纸方法与相应的算法:
    ①÷2== 把平均分成( )份,就是把( )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 )个,就是。
    ②÷2== 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 ),也就是×。
    (3)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会用哪一种方法去计算呢?
    把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的( ),也就是×。
    ÷3=×=
    【知识梳理】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比较两种算法,说说哪一种算法适用范围更广,为什么?
    当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用第( )种方法才方便,当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时用第( )种方法简单,并且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进行计算,可普遍使用。
    3.根据上面的折纸实验和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用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 )。
    【随堂练习】
    1、书中第30页“做一做”。
    2、口算。
    ÷3= ÷3= ÷6= ÷15=
    3、把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什么数乘6等于?
    4、完成练习七的1.2. 题.(做书上)
    5、完成练习七的3题。
    芳芳将m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8段,每段丝带有多长?
    【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中,基于学生的知识现状,学生回答问题时,很可能语言组织不严密,方法不全面,教师的引导及补充说明的地方偏多……这些也是要注意的。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第3课时 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
    教材31、32页例2及练习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画线段图分析并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2、能运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计算分数除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知识,从而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难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1、计算:
    ÷10= ÷3= ÷20= ÷26=
    2、胜利路长1000米,东东走完全程用了20分钟,东东平均每分钟行多少米?根据什么进行计算?( )÷( )=( )
    3、自学教材31、32页并填写下面的空。
    (1)已知( ),求( )?求谁走得快些?就是比较( )
    (2) 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吗?

    【合作探究】
    除数是分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
    1、里有( )个,小时走了2 km,能不能求出小时走( )千米
    2、2 km÷2得到的1km,有什么具体的含义?是线段图上的哪一段?
    3、1小时里有( )个小时,能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了吗?
    2÷=2××3=2×=3
    4、已知小时行千米,求 小时行( )千米,该怎么算?
    5、÷5,还可以写成什么算式?(×)
    6、小时行“×(千米)”,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又怎么样?(××12)
    7、×12中的"×12"是什么意思?
    8、所以÷=×=2
    9、请观察:2÷=2××3=2×=3 ÷=×=2
    a.这儿把除法转化成( )运算来计算,除以=(    ) 除以=(   )
    b.请你观察上面的算式,怎样把除法转化成为乘法来进行计算?你能说出转化的要点吗?
    ①( )没有变化;
    ②( )号变( )号;
    ③除数变成了它的( )。
    c.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想一想,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 )。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填空:32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判断,并说明理由。
    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除以乙数的倒数。

    3、完成32页做一做的第2题。

    4、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5题第二排。
    5、把L橙汁分装在容量是L的小瓶里,可以装几瓶?
    6、某饮料厂使用一种自动检测仪来检测饮料瓶是否有缺陷,检测一个瓶子所用的时间为秒。1分钟可以检测多少个瓶子?
    【教学反思】
    学生不太明白算理,计算思路不清晰。 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有较浓厚的兴趣。 学生在做分数除法时,可能会把被除数转化为倒数,除号和乘号改变出错,除数没有改变成倒数。需要多引导。




    第 3单元 分数除法
    第4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计算分数四则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运算。
    【导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出示下面的计算题。
    (1)(9+11)×6 (2)75+20÷5
    (3)100-10×4 (4)80÷(60-40)
    教师:学生计算前提问,上面的每道题含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哪一步?
    教师:指名四人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2. 引导学生回答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二、自主探究(一)
    1.出示例3。
    (1)让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2)同桌交流,集体汇报展示有价值的信息。
    (3)分组交流,展示思路(2种)。
    (4)根据思路怎样列式?
    (5)分组交流,这道算式应该怎样计算。
    (6)学生试算,指名板演。
    (7)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学生自己解决,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可小组内交流。
    3.师生共同小结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说一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9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4题。
    (1)尝试完成。
    (2)反馈,并说出解方程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七第15、16题。
    【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有了整数混合运算的基础,能将知识迁移到分数混合运算中。 各种运算融合到一起,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部分同学可能望而却步。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第5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37页例4及练习八的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难点: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导学过程】
    【 自主预习】
    1、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量看作"1"。
    ⑴ 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 ; ⑵ 故事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
    ⑶ 棉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⑷ 汽车的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
    2、填空
    ⑴白兔的只数占总只数的,总只数× =( );
    ⑵男生人数的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 )× = ( );
    ⑶甲数正好是乙数的,( )×( )=( )。
    3、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请写出它的数量关系并解答。

    4、请把上题改为一道除法应用题。

    5、自学教材37页的内容。
    【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1、说一说占体重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并根据题意判断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请结合自己画的线段图分析解答。


    ①是哪个数量的?以哪个数量为标准把它看作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②哪个数量占体重的?换句话说,体重的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数量关系式表示?

    ③要求这个儿童的体重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A、用方程的方法 B、还可以用算术方法

    3、比较例1和自学题(小组讨论)
    ①这两道题在结构上的异同点,相同点:题中给出的数量( ),数量间的关系也( );不同点: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同。
    ②这两道题在解法上的异同点,相同点:都要先确定单位“1”;不同点:自学题中的单位“1”是已知的,用乘法算;例1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解答。
    ③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A、要认真审题,确定好单位“1”。 B、分析它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C、正确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D、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方法并解答。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完成37页“回顾与反思”。
    2、文字题
    ⑴56米的是多少? ⑵一个数的是,这个数是多少?
    3、王新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4元,正好是钢笔价格的。钢笔的价格是多少元?

    4、练习八的1-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这一内容,在具体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这一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第6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能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找数量关系。
    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导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题意,看图写出代数式。
    (1)苹果有akg,西瓜的质量比苹果轻。


    西瓜比苹果轻( )kg,西瓜重( )kg。
    (2)鸡有b只,鸭的只数比鸡少。


    鸭比鸡少( )只,鸭有( )只。
    指名汇报,并让其他的学生指出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
    2.根据题意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
    (1)六(1)班有15人参加了合唱队,占全班人数的。六(1)班有多少人?
    (2)小明的体重是35kg,是爸爸体重的,爸爸体重多少千克?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出例5。(将上题中第(2)题第二个条件变为“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其他不变,即为例5)
    2.审题。
    (1)看例题的插图,获取信息。独立填写“阅读与理解”,
    复述题意,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题意,说说你对“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的理解。
    (3)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图表示父子两人体重的数量关系。
    3.分析、解答。
    (1)出示线段图。
    (2)说说数量关系。
    (3)学生根据得到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解法。
    (5)阅读课本例5的“分析与解答”过程。
    4.改变例5。
    “回顾与反思”:看看小明的体重是否比爸爸轻,怎样检验?
    课件出示,爸爸体重75千克,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根据题意改变线段图。
    (2)根据图意解答。
    (3)启发学生与例5进行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上面用方程解答例5的思路与分数乘法问题的思路是统一的,我们应该好好理解、运用它。
    三、实践应用
    1.看图口头编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观察分析线段图,然后独立做,最后指名尝试编,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0题(先尝试解答,后反馈并比较(1)、(2)和(3)、(4)的对比分析:为什么它的解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解题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八第7、8、9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还涉及列方程、解方程的有关知识,有的学生可能已经遗忘,而这一知识又是进行本节课教学的基础,故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去回忆旧知学习新课,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第7课时 解决问题(3)
    【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2.能运用方程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数量关系,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题意,看图写代数式。
    苹果有akg,西瓜质量比苹果重。

    西瓜重( )kg。
    2.根据信息,找出数量关系式。
    (1)体积相等的冰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少。
    (2)今年比去年增产。
    (3)一条公路,已修了。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出例6。
    2.审题。
    (1)看例题图,获取信息。
    (2)反馈:说说已知的条件与要求的问题。
    3.分析题意:说说你对“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的理解。
    (1)同桌讨论,(2)小组交流,(3)全班反馈。
    出示: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或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
    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4.尝试解答。(可提示:设什么为未知数的量,则另一个量怎么表示?)
    说理由。展示两种不同解法,你更喜欢哪种解法?(只要理由充分都行)
    5.回顾与反思: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可算一下检验:下半场得分是否是上半场的一半?)

    1.看图口头编应用题。
    2.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题。(先说说对关键句的理解,能说出数量关系式吗?再尝试解答,反馈)
    3.完成教材练习九第5题。(先说说对关键句的理解,再说出数量关系式,最后尝试解答,反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解题时应注意什么?
    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九第2、3、4题。
    【教学反思】
    如何把“比一个数多它的几分之几”转化成“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比较抽象,难度大,用画图法比较形象,易于掌握。 部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中的单位“1”的量的确定不够准确。 准确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仍是一个难点。

    第 3单元 分数除法
    第8课时 解决问题(4)
    【教学内容】
    教材42—43页例7及练习九的5-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特点、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类推能力,初步的探究知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使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工程问题数量关系特征及解题方法。
    难点: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义。
    一、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
    生: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师:那它们的关系又如何呢?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如果不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该怎么解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工程问题。(师板书:工程问题)
    【导学过程】
    1. 出示例7。
    2.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单独需12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做需18天完成,两队合做需多少天完成? 师:那怎样理解什么是独做?什么是合做?我们先来演示一下,我们就以同学的课桌的长度为一项工程,以笔的运作为工作效率,同桌分别扮演甲乙工程队,独做就是一个同学从左运作到右,另一个同学从右运作到左。合做就是两个同学相向运作,直到相遇表示这项工程完成了。同学们看看,完成一项工程是独做的快还是合做的快?
    3、师:同学们再动动脑筋,看哪个小组又对又快地讨论出下面的问题?(播放轻松的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讨论。教师巡视,对个别组辅导)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课件出示)
    1)题目里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可用什么来表示工作总量?
    2)甲队每天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分?
    3)乙队每天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几?
    4)两队合做,每天完成工程的几分之几? 5)两队合做,需几天完成?
    4.准备题:
    修一段600米长的公路,甲工程队单独做20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做30天完成,两队合作多少天完成?


    师:谁能说说工程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生:工作总量可用单位“1”来表示,工作效率用单位“1”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随堂练习】
    完成下面两题,要求先写出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1.一批零件,王师傅单独做要15小时完成,李师傅单独做要20小时完成,两人合做,几小时能加工完这批零件的?


    2.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5天完成。甲、乙合做几天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80%?(浙江温岭市)


    3.一项工程,甲独做要12天完成,乙独做要18天完成,二人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这件工程的2/3?


    4.一项工程,甲独做要18天,乙独做要15天,二人合做6天后,其余的由乙独做,还要几天做完?


    5. 修一条路,甲单独修需16天,乙单独修需24天,如果乙先修了9天,然后甲、乙二人合修,还要几天?
    练习九的6-9题。(请先画线段图分析题意,然后再解答。)

    【教学反思】
    先让学生将想法写下来,再进行交流。让学生掌握检验的方法,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第3单元 分数除法
    第9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46——47页及练习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利用画线段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弄清楚要求的部分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列式解答。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探索的精神。掌握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会分析关系句,找准单位“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整体与部分的数量关系,弄清
    单位“1”的量,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导学过程】
    【 自主预习】
    1、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8千克,吃了 ,还剩多少千克?(写出数量关系并解答)
    2、下面各题中应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⑴黑兔只数是白兔的。
    ⑵黑兔只数的相当于白兔。
    ⑶白兔只数的是黑兔。
    3、自学教材46页。
    4、尝试完成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新知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1.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从信息中你都能知道什么?

    2. 反馈:学生充分交流后,感受到:

    3.以图促思。试画图,表示出总数和已清理数。怎样表示出未清理数,哪一段表示未清理数?
    4.提问:要求未清理数,可以先算什么?
    (学生通过画图后,很容易想到,要求未清理数,可以先算出已清理数,再用总数减去(1)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5.集体批改。
    6.完成“练习十”第1题
    7.完成“练习十”第2题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8.完成“练习十”第3题
    (1)指名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在自备本上完成。
    (2)组织交流。
    (3)集体反馈,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找准单位“1”
    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步骤:
    ⑴一读(读懂题意)。
    ⑵二找(找准单位“1”)。
    ⑶三写(写数量关系)。
    ⑷四做(列正确的算式并解答)。
    ⑸五检(检查并验算)。
    【随堂练习】
    练习十的第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教学反思】
    安排了适当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在进行练习时,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审题,然后再计算,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分数除法

    一、 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
    乘法: 因数 × 因数 = 积 除法: 积 ÷ 一个因数 = 另一个因数
    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 规律(分数除法比较大小时):
    (1)、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2)、当除数小于1(不等于0),商大于被除数;
    (3)、当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4、 “”叫做中括号。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 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 )
    1、数量关系式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的关系式相同:
    (1)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2)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分率)=分率对应量
    2、解法:(建议:最好用方程解答)
    (1)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
    (2)算术(用除法): 分率对应量÷对应分率 = 单位“1”的量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 一个数÷另一个数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 两个数的相差量÷单位“1”的量 或:
    ① 求多几分之几:大数÷小数 – 1
    ② 求少几分之几: 1 - 小数÷大数
    三、比和比的应用
    (一)、比的意义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例如 15 :10 = 15÷10=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 ∶ ∶ ∶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3、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例: 路程÷速度=时间。
    4、区分比和比值
    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6、 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前 项
    比号“:”
    后 项
    比值
    除 法
    被除数
    除号“÷”
    除 数

    分 数
    分 子
    分数线“—”
    分 母
    分数值

    7、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8、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二)、比的基本性质
    1、根据比、除法、分数的关系:
    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时(0除外),分数值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依据
    比的
    基本
    性质:
    4.化简比:
    ①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 ②两个分数的比:用前项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按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来化简。
    ③两个小数的比:向右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2)用求比值的方法。注意: 最后结果要写成比的形式。
    如: 15∶10 = 15÷10 = = 3∶2
    5.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如: 已知两个量之比为,则设这两个量分别为。
    6、 路程一定,速度比和时间比成反比。(如:路程相同,速度比是4:5,时间比则为5:4)
    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
    (如:工作总量相同,工作时间比是3:2,工作效率比则是2:3)


    第四单元  比
     
    一、教学内容
    1. 比的意义
    2. 比的基本性质
    3. 比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4.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编排与实验教材基本一致。把这部分内容分拆出来另成单元,主要是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比不仅与分数除法有联系,与分数、除法等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和重要。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必要基础,把比单独设单元,能使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利于学生代数思想的培养。
    (二)具体编排
    1.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
    教材精心选取了“神舟”五号这一现实素材作为载体,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能比较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情形。例1的素材也是从中选取的,凸显情境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教材先给出两面长方形小旗的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关系。除了可以用减法表示出它们之间的相差关系,还可以用除法表示它们的倍数关系。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可以用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如果仅从形式上看,比是除法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这为学生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教材介绍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用除法表示出飞船进入轨道后的速度。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引出非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
    教材在教学了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同类量或不同类量相除的关系的基础上,直接抽象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意义是后面求比值、推导比的基本性质的直接保证。
    接下来,给出比的写法、各部分名称以及比值的概念,并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给出比的分数形式的写法。并根据小精灵的问题,进一步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2.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前面“做一做”第3题对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思考:“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首先通过比较比值,直接看出6:8和12:16这两个比相等,同时也能看出这两个比和3:4也是相等的。接下来,让学生探究两个比相等的内在原因。教材给出了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类推的过程,再让学生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3.例1。
    本例教学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第(1)题仍采用“神舟”五号的题材,给出两面旗的长和宽,要求这两面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其中15∶10的化简给出了完整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化简;180∶120的化简则让学生自己完成。化简的过程便于学生感悟化简的必要性,即能使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更加简明、清晰。两个最简整数比相等,也渗透了图形按比例缩放的相似变换思想。第(2)题的两个比中的前、后项分别出现了分数和小数。教材同样提出了启发学生思考比的化简方法的问题,把前、后项不是整数的情况首先转化为前、后项都是整数的情况,再利用第(1)题的方法自行完成。
    4.例2。
    本例让学生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这一类问题与“和倍问题”实质相同。教材创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配制清洁剂稀释液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教材按问题解决的三个步骤编排,旨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尤其是养成审题和反思的习惯。在问题情境图中和解答过程中都采用直观图帮助学生清楚地看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理解稀释瓶上标明的比表示的含义。
    教材介绍了两种解法。一种是把比看成份数之比,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即把此问题转化为整数的“归一问题”来解决。另一种是根据直观图和比的意义,算出浓缩液和水分别占总体的几分之几,把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来解决。
    “回顾与反思”阶段,重新借助比的意义,看浓缩液与水的体积之比化简后是否与题目中所给信息相符。
    四、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比的意义。
    2.加强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4单元 比
    第1课时 比 的 意 义
    【教学内容】
    教材48、49页及练习十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
    培养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的意义
    难点: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 导学过程】:
    【 自主预习】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3、自学教材43、44页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比?比是什么?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2)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15÷10求的是什么?是这面旗的什么和什么比较?
    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长和宽比也就是几和几比?
    【新知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1、用除法可以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也就是说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两个量的比。
    2、 一辆汽车2小时行90千米
    这里已知哪两个数量?可以求出哪个数量?怎样求?
    说明:90÷2=45(千米)用除法求出了这辆车的速度,它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 )来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把它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比( )。
    90÷2表示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3、讨论①除法中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写作什么?
        ②5比3写作什么?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③试写3比5、90比2,并说出比的前项、后项。
        ④比的前项和后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除的关系)
        ⑤什么是比值?如何求?比值可以是什么数?
    4、我们在写比时,要注意谁和谁比,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2、求比值的方法是:用( )除以( )所得的商是( ),它可以是( ),也可以是( ),还可以是( )。
    3、观察,你能发现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吗?

    4、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用分数的形式表示下面两个比。
    3∶5= 90∶2 =
    2.完成教材的做一做。
    3.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0.375∶0.875=        0.25∶ 0.75 =        2.6∶3.9=
    4、 完成 教材练习十一的1-3题 。
    【教学反思】
    学生刚接触比,理解比的意义有一定难度。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比的知识,学生有生活体验。
    第4单元 比
    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材50、51页及练习十一的4-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过程与方法: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正确的化简比。
    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导学过程】
    ⊙复习铺垫
    1.什么叫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比相当于分数、相当于除法;比的前项相当于……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
    3.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回顾比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相等,因为它们的分数值都是0.75)
    (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它们的大小相等吗?怎样证明?(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和 都可以化成 ,所以它们的大小相等;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也可以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4)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1)把改写成比的形式。(引导学生汇报并用课件展示: =3∶4; =6∶8; =12∶16)
    (2)探讨这三个比之间的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3∶4=6∶8=12∶16,比值都是0.75)
    (3)观察、比较、发现。
    观察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过程及规律。(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6÷8=(6×2)÷(8×2)=12÷16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6∶8=(6÷2)∶(8÷2)= 3∶ 4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4)归纳总结。
    ①试用一句话概括上面三个比的变化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②讨论:同时乘或除以的相同的数可以是0吗?为什么?(不可以是0,因为除以0没有意义)
    ③归纳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再由提出的问题,引发横向思维,建立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最后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发现,逐渐完善比的基本性质,帮助学生养成比较完善的思维习惯。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1)探究整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PPT课件出示教材50页例1(1)小题:“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 cm,宽10 cm,另一面长180 cm,宽120 cm,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②明确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只有公因数1)的比叫最简单的整数比]
    ③探究15∶10和180∶120的化简方法。
    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
     15∶10
    =(15÷5)∶(10÷5)
    =3∶2
     180∶120
    =(180÷60)∶(120÷60)
    =3∶2
    小结:化简整数比,可以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板书:整数比的化简)
    (2)探究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PPT课件出示教材51页例1(2)小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②探究分数比的化简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8,才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A.用乘最小公倍数的方法B.用求比值的方法

    ③探究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使它们转化成整数比。如果这时还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要再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0.75∶2
    =(0.75×100)∶(2×100)
    =75∶200
    =(75÷25)∶(200÷25)
    =3∶8
    小结: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分数比时,要注意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无论是分数比的化简还是小数比的化简,化简比的结果仍要写成比的形式,而不能写成小数或整数的形式。(板书:分数比的化简,小数比的化简)
    (3)总结。
    化简比的依据是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的是,化简后仍是比的形式。
    设计意图:在弄清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各类比的化简方法,结合实例,总结出各类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巩固练习
    1.判断。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4∶0.25化简后的结果是16。(  )
    (3)从学校走到图书馆,小明用了8分钟,小红用了10分钟,小明和小红的速度比是4∶5。(  )
    2.填空。
    16∶200=(  )∶(  )=(  )∶(  )=
    (  )∶(  )=(  )∶(  )=(  )∶(  )。
    (独立尝试后交流,汇报时说明理由,第2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和16∶200的比值相等就是正确的)
    3.完成教材51页“做一做”。
    ⊙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53页4、5题。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教学反思】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比的基本性质,同时让学生对比值和化简比有更清晰的认识。有了针对性的练习后对于提高课堂作业的正确性非常有利。

    第4单元 比
    第3课时 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54——56页“比的应用”及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比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
    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充问题并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探究】
    1、阅读例2主题图,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说说稀释液是怎么配制的?
    想一想“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1,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4。
    2、自己动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想出了几种?每一种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3、对照课本,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4、对得数进行检验,并思考:这道题中完整的检验包含几个方面?
    检验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
    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5、练一练:P55练习十二题1、2、3题。
    6、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
    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4、8题

    2、 练习十二的第7题
    【教学反思】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和归纳,亲历了探究按比分配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第五单元  圆
     
    一、教学内容
    1.圆的认识
    2.圆的周长
    3.圆的面积
    4.扇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会利用直尺和圆规,在教师指导下设计一些与圆有关的图案。
    3.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4.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认识扇形,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6.使学生经历尝试、探究、分析、反思等过程,培养数学活动经验,在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7.使学生在推导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
    8.通过生活实例、数学史料,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1.改变圆的各部分名称的引入方式。
    实验教材在引入圆时,先让学生利用圆形杯盖、圆柱体物体、三角板上的圆孔描出圆,再把圆剪下来,通过多次对折等方式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在认识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之后,再专门教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初步的用圆规画圆的知识,本次修订时,对于“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这一问题,教材同时给出了用杯盖、三角尺上的圆孔、圆规画圆的方法,符合真实的学情。接下来,利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水到渠成,这样的引入方式也能更好地体现圆“一中同长”的本质特征。接下来,通过让学生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探讨直径、半径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增加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内容。
    “圆,一中同长也”,这是《墨子》中对圆的定义。只要确定了“中”和“长”,圆的位置与大小就确定下来了。解析几何中圆的解析式(x-a)2+(y-b)2=r2中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一事实,过去虽然没在教材中明确指出,但实际上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了。例如,用圆规画圆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针尖定在哪儿”“画多大的圆”等问题,如果要画半径是3 cm的圆,针尖到纸边缘的距离必须大于3 cm,才能在纸上画出一个完整的圆来。在本册教材中,接下来还要安排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在设计图案的过程,学生会时时处处遇到“要画一个多大的圆”“这个圆的圆心应该在哪儿”等问题。因此,教材增加这一部分内容,能帮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圆的数学特征。
    3.正文中降低圆的对称性的篇幅,新增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
    由于在“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中,已经对圆的对称性有过比较充分的探讨,所以,本单元不再单独编排圆的对称性的例题,只在相关练习中加以巩固。
    在修订过程中,新增了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先让学生模仿教材上提供的步骤,画出美丽的图案,再放手让学生试着画出教材上提供的图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用到用圆规画圆的方法,需要观察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是如何组成的。需要学生对圆心位置的确定、半径大小的确定、圆的对称性等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圆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
    例如,下面左图中大圆内部的每个“水滴”是由三个半圆围成的,其中两个半圆的直径是大圆半径的一半,还有一个半圆的直径是大圆的半径,除此之外,还要关注这些半圆的圆心位置在哪里。右图中,大圆的内部有八个小圆,这些圆的直径都是大圆的半径,依次排列在大圆的八等分线上,互相重叠,形成了美丽的图案。
     
    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此外,还可以借助这些图案,复习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的知识。由于这一内容的操作性、综合性、探究性都很强,也可以把它设计成一个“综合与实践”活动。
    4.增加求圆与外切正方形、内接正方形之间面积的内容。
    在“圆的面积”部分,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即求圆与外切正方形、内接正方形之间的面积。要求学生利用图形之间的关系,灵活计算这两部分的面积,并在“讨论”环节进一步得出更为一般化的结论。
    要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首先要求出正方形的边长,这是比较常规的思路。例如,求圆的外切正方形的面积时,观察到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所以很容易求出来。但在求圆的内接正方形的边长时却遇到了困难,圆的直径和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但没有办法直接求出正方形的边长。此时,教材引导学生改变观察角度,把正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很容易求出其面积。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经常会有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形。有时,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经历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解决了圆半径是1m的特殊问题后,教材在“回顾与反思”环节,进一步讨论半径为r的情况,使学生发现,圆的外切正方形面积是4r2,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是0.86r2,内接正方形的面积是2r2,圆与内接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1.14r2。这些结果中隐藏着很多有意思的数学事实,如:外切正方形的面积始终是内接正方形面积的2倍,外切正方形与内接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正好是2r2,即和内接正方形面积相等,等等。


     
     
     
     
     
     
     
    5.“扇形”由选学变为正式教学内容。
    扇形的内容是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必要基础,根据《标 准(2011年版)》对相关内容的调整,此次修订把这部分内容由选学变为正式教学内容。
    (二)具体编排
    1. 圆的认识
    (1)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性质。
    教材首先呈现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圆”,其中包括许多同心圆。丰富的圆形图案,使学生感受到圆很美,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起良好的学习情绪。
    接下来,请学生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学生可以调动以前的经验,用茶杯盖、三角尺上的圆洞等圆形物体进行描摹,也可以用圆规画圆。用实物画圆也是很有意义的动手实践机会,但画出的圆的大小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化。而用圆规画圆却可以在两脚叉开的范围内画出任意大小的圆来。在画圆环节出现用圆规画圆,也是尊重学情的一种体现。学生在课外应该都尝试过用圆规画圆,但是如何画得标准,画得轻松,还需教师进一步指导。
    利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一方面,与前面的活动自然衔接;另一方面,画圆的过程非常切合“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这一几何学的定义。通过这一过程引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概念引出融为一体,自然流畅。
    对圆特征的认识,分四个层次编排:首先,让学生将画好的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发现沿着任意一条直径对折,两边可以重合,说明了圆是轴对称图形。第二,通过对折痕的观察和想象,让学生理解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第三,通过测量与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并且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第四,结合画圆的经验,理解圆心可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可决定圆的大小。
    (2)利用圆设计图案。
    尺规作图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充满魅力的数学技能。教材在认识圆之后,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性内容,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圆规画圆的技能,促进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进一步认识,又能让学生在用尺规画出漂亮图案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的美,培养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材先以分解的步骤,展示了如何利用圆的特征,一步一步画出四个花瓣式的漂亮图案。这中间,涉及到充分利用圆的对称性,需要学生学会确定某个圆或半圆的圆心和半径,这也是圆心和半径分别确定圆的位置与大小的最直接应用。此外,还需要学生添加一些辅助线。因此,这样的活动体现了很强的综合性。
    之后,教材呈现了两个更复杂的图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思考、动手等多方面的技能。教材给出了一些辅助线加以提示,需要学生对已经成形的图案进行“分解”,知道每一部分是怎么来的。用直尺画出基本的图形后,再进行涂色,涂不同的颜色,也会形成不同的作品。
    2. 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圆的周长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教材从“要在圆桌和菜板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求铁皮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
    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一般图形(物体)周长的技能,因此,面对“分别需要多长的铁皮”的问题,他们完全能想到解决的办法:拿卷尺直接绕一圈量,或者把圆形物体在直尺上滚一圈再量出长度,或者拿线在圆形物体上绕一圈,量出线的长度。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了方法多样性和“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更重要的是,圆周长概念的内涵,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清晰化、直观化。
    方法需要优化,思维需要提升。教材在此基础上提出“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怎样求圆的周长呢?”要求学生跳出绕、滚、围等策略的测量方法,找到一种更为一般化的方法。通过“圆的周长和圆的大小有关系,圆的大小取决于……”,启发学生将问题解决的方向放在从圆本身的特征去想办法突破。
    第63页上方的表格,是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几组圆的直径和周长,自主发现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在这个内容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直接介绍的方式说明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为了方便学生计算,教材规定“π”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常常只取它的近似数,即两位小数3.14。根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可以得出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或C=2πr。
    (2)例1。
    本例是一个与圆的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经常看到或使用的自行车引出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自行车的后轮半径是33cm,它滚一圈能走多远,那就是求它的周长。这样的问题,是“化曲为直”思想的应用——用曲的车轮周长计量自行车前进的距离。第二个问题带有更强的现实性,“小明从家到学校1km,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学生必须通过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的相关结果,也能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
    3.圆的面积
    (1)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材首先通过计算圆形草坪占地面积的实际情境提出圆面积的概念,一方面使学生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圆的面积就是它所占平面的大小”,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
    学生以前所学的图形都是多边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像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方法,学生很难自主发现,因此,教材直接给出明确的提示,让学生把圆分成若干等份,拼一拼。接下来的过程,则主要交给学生自主探索。
    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拼出的是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随着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出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体会“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着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利用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自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例1。
    本例是在学生推导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以后,用此公式解决本节开头的实际问题。求的是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这一问题比“求草皮面积是多少”更有现实意义、更自然。要求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首先要求圆形草皮的面积。
    (3)例2。
    本例是求圆环的面积,教材通过插图帮助学生了解什么叫圆环,理解求圆环的面积是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教材给出了两种算法:3.14×62-3.14×22和3.14×(62-22)。教材也有意引导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采用相对简便的算法,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计算的繁杂程度,减少计算出错的可能性。
    (4)例3。
    本例通过让学生解决圆的内接正方形、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部分的面积这一实际问题,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更为一般的数学规律,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以中国古建筑中“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两种经典设计为情境,直观清晰地提出了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求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那部分面积。两个图中的圆大小相同,但正方形位置与大小都不同。很自然地引出一个问题:中间部分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例3是给出一个特殊的圆半径,先解决特殊问题,在“反思”部分再讨论一般性的规律。
    “分析与解答”引导学生根据图示寻找正方形与圆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图,很容易看出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第二个图,正方形的边长不知道,不能用边长的平方直接计算面积。此时,就需要转换思路,将正方形看成两个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的三角形(或四个小三角形)。
    在前面的解题环节,学生发现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是有关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因此,在“回顾与反思”这一环节,需要继续延伸讨论,进一步探讨一般化的结论。圆的半径是r与半径是1m的解题思路完全相同,因为半径1m只是其中的一种特例。让学生利用刚才的方法,得到一个代数式的结果。把r=1m代入,与前面的结果相符,以此检验这个代数式的正确性。
    4. 扇形的认识
    教材呈现了三个名称中含有“扇”的物体,引出问题:什么是扇形?这样的引入方式,把扇形这个数学名词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材结合图示,以直接介绍的方式,揭示了“弧”“扇形”“圆心角”等术语的含义。事实上,扇形就是弧和圆心角所组成的图形。《几何原本》中这样定义扇形:由顶点在圆心的角的两边和这两边所截一段圆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紧密相关,也与所在圆的半径大小有关。到第七单元学习扇形统计图时,还用到了各部分扇形的大小占整个圆的百分数。这些,需要学生直观感知并理解,但总体要求并不高,例如,扇形统计图中没有提出计算各扇形圆心角的明确要求。因此,教材上只列出了两类特殊的扇形:半圆为弧的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是180°,圆为弧的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是90°。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圆的特征。
    2.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和体验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3.紧密结合生活素材,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确定起跑线
     
    一、教学内容
    确定标准运动场400m跑的各跑道起跑线。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田径场以及环形跑道的基本结构,学会综合运用圆的周长等知识来计算并确定400m跑的起跑线。
    2.使学生经历观察、计算、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抽象、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具体编排
    本活动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材以400 m跑为背景,呈现起跑时的真实情况,引导学生发现生活问题:为什么都是跑400m,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使学生通过对起跑线位置的关注和思考,进一步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例如:是不是起跑线在前面的选手跑的路程更短些?比赛是公平的,每个人跑的路程应该同样长,那为什么起跑线是不同的呢?难道每条跑道的终点线也设置得不同?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发现:终点是相同的,但外圈和内圈的长度是不同的。如果起跑线相同的话,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不公平。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在此认知基础上,很自然地提出本活动的核心问题: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少米?即如何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
    (2)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材第80页第二幅图中呈现了小组同学测量有关数据的场景,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一个标准运动场环形跑道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数据:标准运动场中间是个长方形,两边分别是两个半圆。长方形的长是85.96 m,宽是72.6 m。跑道是由一些平行线段和一些同心的半圆组成的。这些平行线段的长度是85.96 m,最内侧半圆的直径为72.6 m,越往外侧,半圆的直径越大,每条跑道宽度为1.25 m。短跑比赛时,不允许变更跑道,但在过弯道时,选手一般会贴着跑道内侧跑,因为这样距离最短。
    学生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以下信息:(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在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教材在第四幅图中给出了一个表格。通过让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在计算时,有的学生是分别先计算出每条跑道中半圆的半径,再计算出圆周长,再计算出跑道长度,计算比较繁琐。而有的学生发现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只体现在圆的周长之差,相邻两个圆的周长之差都相等,即1.25πm。这样,通过推理,每往外一圈,跑道的长度就多1.25πm,为了保证比赛公平,每往外一圈,起跑线就要往前挪1.25πm。
    (3)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解决不应止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应在此基础上引发进一步的思考。例如,教材在最后引导学生继续思考:200 m赛跑中的跑道起跑线应如何设置?
    四、教学建议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提出问题。
    2.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搜集相关数据。
    3.引导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4.教师可以介绍更多的体育比赛的知识。

    第5单元 圆
    确定起跑线
    【教学内容】
    确定起跑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
    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
    置的设置与什么有关。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播放200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决赛场面,博尔特以9秒58创新世界纪录。
    师:100米赛为什么那么吸引人?让那么多人为这9秒58而欢呼不停?(因为公平,才吸引人。与学生聊一聊比赛中公平的话题。)
    (2)播放200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决赛场面。
    师:看了两个比赛,你们有什么发现,又有什么想法?(组织学生交流)
    (100米跑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400米跑运动员为什么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400米跑的起跑线位置是怎样安排的?外面跑道的运动员站在最前,这样公平吗?)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运动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了解比赛的时候各跑道的起跑线是如何确定的。
    【新知探究】
    (一)观察思考,找出问题关键。
    (课件出示完整跑道图)

    观察跑道图,每条跑道一圈的长度相等吗?差别在哪里呢?比赛的时候,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怎样才能做到公平比赛?
    (二)分析比较,确定解决问题思路。
    1、小组交流:观察跑道图,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充分交流得出结论:
    ①跑道一圈长度=2条直道长度+一个圆的周长
    ②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圆的周长不一样。
    2、小组讨论:怎样找出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①分别把每条跑道的长度算出来,也就是计算2个直道长度与一个圆周长的总和,再相减,就可以知道相邻两条跑道的差距。
    ②因为跑道的长度与直道无关,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再算出相邻两圆的周长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距。
    (三)计算验证,解决问题:
    计算圆的周长要知道什么?
    直径
    第一道的直径为72.6米,第二道是多少?第三道呢?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方法一:计算完成下表。

    方法二:
    75.1×3.14-72.6×3.14=7.85(m)
    77.6×3.14-75.1×3.14=7.85(m)
    ……
    (引导学生将3.14159换成π进行计算)
    刚才大家通过计算已经知道了400米跑相邻两个跑道长度大约相差7.85米,也就是相邻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7.85米。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呢?
    第二种方法更简便。
    如果我们在计算圆的周长时直接用π来表示,看你有什么发现?
    (72.6+1.25×2)π-72.6π
    =72.6π-72.6π+1.25×2×π
    =1.25×2×π
    (75.1+1.25×2)π-75.1π
    =75.1π-75.1π+1.25×2×π
    =1.25×2×π
    ……
    (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跑道宽×2×π”)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为密切?
    生:与跑道的宽度关系最为密切。
    师(小结):同学们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确定起跑线的秘密!对了,其实只要知道了跑道的宽度,就能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三、巩固应用,形成技能:
    1、小学生运动会的跑道宽比成人比赛的跑道宽要窄些,要开小学生运动会,你能帮裁判计算出相邻两条跑道的起跑线又该相差多少米吗?400米的跑步比赛,跑道宽为1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如果跑道宽是1.2米呢?
    2、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跑道宽为1.25米,起跑线又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请你设计一个200米的跑道
    第5单元 圆
    第1课时 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59页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圆,发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半径、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作用。
    2.在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辨析、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
    教学准备:
    圆纸片 直尺 圆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复习: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2、情景导入:上面系着一段绳子的小球,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3、学生拿出圆的学具: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出示目标)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自己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圆,并动手剪下。
    2、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看看圆心是否相同。
    3、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三、合作探究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四、精讲点拨
    (一)认识直径和半径及关系
    (1)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 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2)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3)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归纳结论:在同一个圆里,d=2r r= 2 d 练一练:P58做一做的第1、2题。
    (二)学习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3、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归纳: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六、达标检测
    (一)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 。 ( )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 )
    8.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 )
    9.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10.圆的半径都相等。 ( )
    (二)按下面的要求,用圆规画圆。
    1.半径2厘米。 2.半径2.5厘米。 3.直径8厘米。
    七、课后作业
    教材60页1、2题。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 (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4)直径是3厘米的圆比半径是2厘米的圆大。 ( )
    3、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及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
    第5单元 圆
    第2课时 圆的周长(1)
    【教学内容】
    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意义和计算公式的推导。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并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的周长公式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如何确定圆的大小与位置?
    【情景导入】
    菜板有点开裂,需要在它的边缘箍上一圈铁皮,要多长?


    【新知探究】
    【一、自主预习】
    1、思考一下问题:
    (1)什么叫圆心?
    (2)什么叫圆的半径?
    (3)什么叫圆的直径?
    (4)d=2r表示什么?
    2、自学教材第62—64页,用硬纸板剪3个直径分别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圆。
    3、我知道:圆的周长是指( )的长度。
    【二、合作探究】 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1、小组合作:量一量、算一算,把下表填写完整。

    直径
    周长

    (保留两位小数)
    圆1
    1 cm


    圆2
    2 cm


    圆3
    3 cm


    2、通过测量、计算,你有什么样的发现?
    圆的周长÷直径=( ) 可以推出:
    圆的周长=
    周长公式的应用。
    【三、拓展归纳】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2、π取两位小数3.14,已作为一般数值处理,计算结果不必再用“≈”表示。但在判断“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时仍应说“π倍”而不是“3.14倍”。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判断:
    (1)圆周率就是圆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   (     )
    (2)圆周率就是3.14。           (     )
    (3)一个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π倍。     (     )
    (4)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     )
    (5)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它的周长是31.4平方厘米。(     )
    (6)C=πd=2πr。             (     )


    【教学反思】
    在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过程时,速度不能太快,应与之前的圆周率是怎样得来的进行较深入的联系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第5单元 圆
    第3课时 圆的周长(2)
    【教学内容】
    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2、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
    3、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测量几组圆的直径和周长,自主发现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何关系?
    【新知探究】
    例1、一辆自行车的轮子半径大约是33厘米,它转动一同,大约可以走多远?(结果保留整米数)小明家离学校1KM,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
    C=2 r
    2×3.14×33=2.7.24≈2(m)
    1km=1000m
    1000÷2=500(圈)
    答:………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求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花瓶最大处的半径是15厘米,求这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厘米?花瓶瓶口的直径是16厘米,求花瓶瓶口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花瓶瓶底的直径是20厘米,求花瓶瓶底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钟面直径40厘米,钟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钟面分针长10厘米,它旋转一周针尖走过多少厘米?
    5、喷水池的直径是10米,要在喷水池周围围上不锈钢栏杆2圈,求两圈不锈钢总长多少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5单元 圆
    第4课时 圆的面积(1)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1、还记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还记得吗?
    我们是通过剪拼的方法把它转化成长方形的。
    【新知探究】
    (一)、定义:
    1、请你摸一摸哪里是圆的面积?
    2、 师: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引导学生操作:
    师:(拿出一个圆片)我们怎么剪?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直径、半径)
    生:(圆的大小由直径或半径决定。)沿直径或半径剪。
    师剪第一刀,再问:第二刀怎么剪?
    师:我们要把圆通过剪成多份并用拼的方法转化成学过的规则图形,为了计算上的方便,我们把圆平均分成多份。
    将一个圆分别平均分成2份、4分、8分、16份,分别罗列排好。请学生观察四组图。
    师:随着等分份数的不断增加,你有什么发现吗?
    A:随着等分份数的不断增加,曲线越来越直。
    B:随着等分份数的不断增加,每一小份越来越接近三角形。
    (三)拼摆推导面积公式。
    1、 拼摆
    师: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操作,演示学生的作品。
    师:转化后的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不变。
    课件出示:把圆等分成不同等份时的图形的趋势。
    2、推导面积公式
    小组讨论:长方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请你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学生汇报:(2~3名学生说,老师说,全班说推导过程)
    (4)学生齐读圆面积公式(S=πr2)。并说说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半径)给直径怎办?(先求出半径,再求面积)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一个和谐、高效的学习氛围。
    【知识梳理】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1、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1)、半径2分米
    (2)、直径10厘米
    2、一个雷达屏幕的直径是4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越大,圆所占的面积也越大。     (   )
    (2)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扩大6倍。 (   )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贯穿“转化”的思想方法。这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已有根据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圆面积公式的经验。注意圆面积求法和周长求法区分,有时学生易混淆。

    第5单元 圆
    第5课时 圆的面积(2)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借助割补的方法,让学生回忆旧知,应用类比迁移和小组讨论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实践操作和分析过程中,体会以直代曲的转化思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价值,促使学生实现认知上的飞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难点: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你是怎么得到的?
    【新知探究】
    【一、自主预习】
    1、已知r=2厘米,怎样求C?
    2、判断:
    (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2 ( )
    (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3)50的平方=50×2 ( )
    (4)50的平方=50×50 ( )
    (5)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
    3、你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是怎样求的?
    4、自学教材第67—69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把127页上的圆剪下来,按书上的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说说你有些什么发现?
    【二、合作探究】 圆的面积怎么求?
    1、观察老师的演示,(把圆剪、分、拼)思考:
    ①拼组的是( )形。
    ②拼组的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拼组后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因为:拼组后的图形的面积=( )×( )
    所以:圆的面积=( )×( )
    2、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①学习例1,说说解题方法,完成做一做例1。


    ②学习例2,说说怎样利用内圆和外圆的面积求出环形的面积?
    【三、拓展归纳】
    1、一个圆可以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即C÷2=2πr÷2=πr,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r。
    2、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 )。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一个圆形桌面的直径是 2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2.已知圆的周长c,求d=(       ),求r=(            )。
    3.圆的半径扩大2倍,直径就扩大(  )倍,周长就扩大(   )倍,面积就扩大(  )倍。
    4.环形面积S=(             )。
    5.用圆规画一个周长50.2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尖之间的距离应是(   )厘米,画出的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6.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4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   )倍,小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
    7.圆的半径增加1/4圆的周长增加(     ),圆的面积增加(     )。
    8.一个半圆的周长是20.56分米,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9.将一个圆平均分成1000个完全相同的小扇形,割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圆周长
    长1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0.在一个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再在这个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1.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大圆面积是84.78平方厘米,则小圆面积为(    )平方厘米。
    12.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大圆面积比小圆面积多12平方厘米,小圆面积是(      )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及应用。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形成了初步的转化思想。



    第5单元 圆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求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部分面积。
    2、理解圆的直径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发现直径与边长的等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求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部分面积。
    难点: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发现直径与边长的等量关系。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1、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纸上剪一个最大的圆。还剩下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没用?


    2、用铁皮剪成一个圆环,内圆半径4厘米,环宽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情景导入】
    下图中的两个圆半径都是1米,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新知探究】
    阅读与理解
    生1: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米
    生2:左图是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右图是求…
    分析与解答:
    在图中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从图中
    可以看出:
    2×2=4
    3.14×1×1=3.14
    4-3.14=0.86


    回顾与反思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呢?
    左图=0.86r的平方; 右图=1.14r的平方
    当r=1时,和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我国唐代有一块外圆内方的铜镜。它的直径是24厘米,外部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2、有一根31.4米长的绳子,三名同学分别想用这根绳子在操场上围出一块地,怎样围面积最大?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对以前学过的正方形、圆形等图形面积的灵活运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掌握旧知的基础上对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探究解决“外方内圆”“外圆内方”等类似问题的方法,


    第5单元 圆
    第7课时 扇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扇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学习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难点: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此板块分课型,有些课型可以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情景导入】
    1.教师拿出扇子并打开圆形折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想到什么图形以及哪些和圆的知识能联系在一起”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新知探究】
    让学生观察四个扇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扇形有什么特征。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使学生知道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图形。最后,教师进行概括,教师结合抽象出的扇形,介绍圆心角的概念,并在圆上标出。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些扇形,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扇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得: 
    1、扇形都是圆的一部分。 
    2、 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图形。 
    3、扇形都有一个角,角的顶点在圆心。 
    让学生动手测量书中几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并在图上标出圆心和圆心角的度数。 观察得真仔细,确实扇形都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围成的,每个扇形都有一个角,角的顶点在圆心,这个角就叫做圆心角。 
    教师在圆上标出圆心、半径和圆心角。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扇形,了解了扇形和圆的关系。
    【随堂练习】

    1、找出上图中的扇形。
    2、下列哪个图形是圆心角?为什么?

    3、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现象,从而加深了理解。但是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并不等于能熟练地掌握知识,能灵活地运用知识。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光有理解,没有巩固,只会事倍功半。所以我又安排了反馈练习,以此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做到灵活运用。
    第5单元 圆
    第8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圆的知识复习内容包括 ①圆的认识、圆的周长、面积。②在圆的认识里,包括圆心、半径、直径、按要求画圆;③圆的周长的意义和公式,圆面积的意义和公式;④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⑤扇形的有关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圆的直径、半径、周长、面积的意义;
    2、能正确地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并对自己的练习进行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圆周长、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化曲为直和转化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有关圆的知识,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和公式,圆面积的意义和公式,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此板块分课型,有些课型可以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新知探究】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圆的有关知识,希望通过复习大家能加深对圆知识的理解、掌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老师也希望今天的复习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在复习前,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我们该复习哪些知识,应该怎样复习?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复习提纲:
    (1)怎样画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特征。
    (2)圆的周长、面积意义及公式推导过程。
    (3)圆的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4)圆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请大家把课前整理的有关圆的知识跟小组同学进行交流,结合刚才大家提出的复习思路,看看有什么地方需要补充、修改,同时大家也可以把自己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的问题提出来跟同学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我们全班一道交流解决。
    2、组织交流:
    (1) 画圆的方法、圆的各部分名称、相互间的关系、圆的特征、及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同学先来说说如何画圆以及圆是一种怎样的图形?把你整理的情况向大家作一个介绍。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有不同认识的可以补充发言。
    (预设学生发言):
    :先在平面确定圆心的位置,同时把圆规的两脚张开,以针尖为定点,两脚间距离为定长(半径)旋转一周围成的图形;(请一名学生上台画圆并介绍)
    师:也就是说画圆要注意哪几点?(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圆是平面上的什么图形?
    圆的各部分名称、相互间的关系、圆的特征怎样谁来说说?
    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
    圆心确定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直径,半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圆是轴对称图形,圆的直径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对称轴;
    在同圆或等圆里: d=2r r=
    (2)复习圆周长和圆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①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板书周长公式
    什么是圆的周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是怎样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学生发言):a、不清楚,没人回答;教师进行操作演示。(课件演示)我们发现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倍多一些,通常用字母( )表示,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B、只知道一种方法。教师通过手势,引导学生发言。
    C、学生完整回答。请学生说说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板书公式
    C=∏d c=2∏r

    小结:在圆周长公式推导过程中,我们应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即化曲为直。
    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什么是圆的面积?大家共同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学生闭目思考)。
    我们采用把圆等分、剪拼法来研究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通过学生的发言、汇报,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S =∏r2
    小结:在研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应用了转化的思想,即把圆(未知)转化成长方形(已知)来进行思考。
    (3)比较圆的周长与面积不同
    我们刚才回忆过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和计算公式,那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 ①意义有什么不同?
    生 ②计算公式有什么不同?
    生 ③ 计算结果所带单位有什么不同 ?
    (4)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接下来,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圆的知识?你是怎样解决的?
    (预设)①求环形的面积;②环形跑道的周长和面积;③求圆形花坛或鱼塘一周的长度及占地面积。

    【知识梳理】
    (1)整理后的感觉怎么样?
    (2)什么知识学得不太好?或者还有疑问?
    【随堂练习】
    1、填空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最长。
    (3)圆的半径与它的直径的比是( )。
    (4)在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判断(用手势表示“√”或“×”),并说明理由。
    (1)、一个圆的周长是它半径的π倍。………………( )
    (2)、直径4厘米的圆与半径2厘米的圆一样大。……………( )
    (3)、半径2分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一样大。………………… ( )
    (4) d=3cm ,半圆的周长=3.14×3÷2 ( )
    【教学反思】
    先是带领学生对本单元圆的知识进行了系统地梳理,梳理时采用先梳理后练习巩固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复习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找出正确的求圆形周长及面积的方法,能够达到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运用。


    一、 认识圆
    1、圆的定义: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2、圆心: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
    一般用字母O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4、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直径是一个圆内最长的线段。
    5、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6、在同圆或等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7.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
    用字母表示为:d=2r或r =
    8、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经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或直径所在的直线)
    9、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都是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10、只有1一条对称轴的图形有: 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半圆。
    只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长方形
    只有3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等边三角形
    只有4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正方形;
    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圆、圆环。
    二、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
    2、圆周率实验:
    在圆形纸片上做个记号,与直尺0刻度对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求出圆的周长。
    发现一般规律,就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数(π)。
    3.圆周率: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用字母π(pai) 表示。
    (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一般取π ≈ 3.14。
    (2)、在判断时,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π倍,而不是3.14倍。
    (3)、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出来的人是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
    4、圆的周长公式: C= πd d = C ÷π
    或C=2π r r = C ÷ 2π
    5、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
    6、区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
    (1) 周长的一半:等于圆的周长÷2 计算方法:2π r ÷ 2 即 π r
    (2)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加直径。 计算方法:πr+2r 即 5.14 r
    三、圆的面积
    1、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用字母S表示。
    2、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3、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1)、用逐渐逼近的转化思想: 体现化圆为方,化曲为直;化新为旧,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
    (2)、把一个圆等分(偶数份)成的扇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
    (3)、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的关系。

    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 = 长方形的长
    因为: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所以: 圆的面积 = 圆周长的一半 × 圆的半径
    S圆 = πr × r
    圆的面积公式: S圆 = πr2 r2 = S ÷ π
    4、环形的面积:
    一个环形,外圆的半径是R,内圆的半径是r。(R=r+环的宽度.)
    S环 = πR²-πr²  或
    环形的面积公式: S环 = π(R²-r²)。
    5、一个圆,半径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直径和周长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而面积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这倍数的平方倍。 例如: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3倍,那么直径和周长就都扩大3倍,而面积扩大9倍。
    6、两个圆: 半径比 = 直径比 = 周长比;而面积比等于这比的平方。 例如:
    两个圆的半径比是2∶3,那么这两个圆的直径比和周长比都是2∶3,而面积比是4∶9
    7、任意一个正方形与它内切圆的面积之比都是一个固定值,即:4∶π
    8、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相等时,圆面积最大,正方形居中,长方形面积最小。反之,面积相同时,长方形的周长最长,正方形居中,圆周长最短。
    9、确定起跑线:
    (1)、每条跑道的长度 = 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 + 两个直道的长度。
    (2)、每条跑道直道的长度都相等,而各圆周长决定每条跑道的总长度。(因此起跑线不同)
    (3)、每相邻两个跑道相隔的距离是: 2×π×跑道的宽度
    (4)、当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2πa厘米;当一个圆的直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πa厘米。

    11、常用各π值结果:
    π = 3.14
    2π = 6.28
    3π = 9.42
    5π = 15.7
    6π = 18.84
    7π = 21.98
    9π = 28.26
    10π = 31.4
    16π = 50.24
    36π = 113.04
    64π = 200.96
    96π = 301.44
    4π = 12.56 8π = 25.12 25π = 78.5
    12、常用平方数结果
    = 121 = 144 = 169 = 196 = 225
    = 256 = 289 = 324 = 361


    百分数(一)
     
    一、教学内容
     1.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3.百分数的一般性应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会运用百分数表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
    2.使学生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互化的方法。
    3.使学生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学会把分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百分数,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除了前文提到的把“百分数”内容分成两段,分别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和下册以外,本册教材在编排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时进行了新的尝试。教材结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如求命中率)教学如何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结合“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如何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因为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求出的结果或者是分数的形式,或者是小数的形式,而题目要求以百分数的形式呈现结果,就自然产生了把分数和小数化成百分数的需要;在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时,只有把百分之几化成分数或小数,才能继续计算。这样编排,一是更能体现将百分数与分数、小数进行互化的必要性;二是大大缩减了例题的容量。
    (二)具体编排
    1.百分数的意义。
    教材呈现程序格式化进度、服装面料和里料的成分、汽车销售情况的百分数,旨在突出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教材呈现的三个实例中的百分数包括百分号前面的数的是整数的、小数的,小于100的、等于100的、大于100的,使学生认识各种情形的百分数。让学生说说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建立起新知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直接给出百分数的意义,并让学生根据此意义描述实例中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引导学生找出相比的量是哪两个,这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与分数教学中强调“量率对应”的思想是一致的。
    由于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一种比的关系,在生活中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如“出勤率”“发芽率”等。由于百分数是一种比,因此也可以从比的角度解释相关概念。
    接下来,教材呈现了前面所引出的三个百分数的读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子分别是整数、小数和大于100的数。
    2.例1。
    本例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这样编排,既凸显了转化的必要性,又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整合在一起。
    教材通过求投篮命中率的情境引入,并直接给出命中率的概念,使学生明白:要把最终结果化成百分数,再进行比较。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列出除法算式3÷5和4÷6。两种不同的运算,产生了小数和分数的结果,很自然地产生“如何把小数和分数化成百分数”的需求。
    教材选取的数据具有典型性。3÷5,4÷6这两个算式,3÷5能得到有限小数,也能直接将分数结果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4÷6则无法除尽,需取近似值,且无法直接将分数结果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这四种情况基本涵盖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所有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其他一些“百分率”的含义,水到渠成。
    3.例2。
    例2也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会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这样编排,既凸显了转化的必要性,又把百分数化成分数、百分数化成小数整合在一起。
    教材注重将新知与原有知识进行沟通和联系,提示“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意义相同,引导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寻找数量关系,正确列式。利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必要性。由于百分数无法直接参与运算,需要利用它和分数、小数的关系,把它“等值转化”成分数或小数,再进行计算。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是100的分数,再根据小数的意义(或进行除法计算),改写成小数。在此基础上,观察到只要把百分数小数点左移两位,去掉百分号即可,这是小数化成百分数的逆过程。百分数化成分数,也是把百分数先改写成分数是100的分数,再约分化简。
    4.例3。
    本例是求比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延伸和发展,其数量关系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一致的。教材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①先求出实际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再求出增加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②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教材利用线段图直观表示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示出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
    接下来,教材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来表示增加、减少的幅度。使学生理解:这些生活中的表述都可以归结为数学上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5.例4。
    例4是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与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相同。由于有了相关知识基础,学生对解决此类问题不会感到困难。
    教材提供了两种基本的解法,体现不同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看到每种解法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着重理解“增加了12%”是增加了谁的12%。
    6.例5。
    例5选取了“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三月降了20% ,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这件商品的价格是涨了还是降了”这样一个既有趣又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问题中没有提供商品的具体价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阅读与理解”时发现按照“要求涨幅或降幅,就要知道前后的价格”的常规思路,遇到了“原来价格未知”的障碍,由此产生假设原有价格的需要。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可以假设商品原来的价格为某个具体数值,比如100元。这就将新的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问题,利用旧知加以解决。教材以商品原价100元为例,给出具体解法。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降价的20%和涨价的20%是相对于不同的量而言的,因此,虽然降价和涨价的相对比率相同,降价和涨价的绝对数值却不同。
    不同的假设,却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这说明原价是多少并不会影响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把商品的原价假设成抽象的“1”。这个“1”不是“1元”,但可以代表“1元”“100元”“1000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
    在“回顾与反思”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如果用更为一般的假设方法,把商品原价假设为a元。此时5月的价格是0.96a,和3月价格a相比,(a-0.96a)÷a=4%,结论不变,进一步验证了假设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2.紧密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6单元 百分数(一)
    第1课时 认识百分数
    【教学内容】
    教材82~83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百分数的概念,正确读、写百分数,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2、会表述百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我们以前学习了哪些分数?
    【情景导入】
    同学们一件事情我百分之百知道,是什么意思?
    【新知探究】
    1、百分数的意义
    小组合作完成,说出书中各图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并写下来。比如:小学生的近视率为18%,也就是说小学生中近视的人数占全体小学生人数的。
    各小组展示写的结果,进行评比。
    请各小组讨论下面分数意义的异同。
    ①一块木头的质量是一块铁的质量的。
    ②一块铁的质量是千克。
    2、尝试归纳百分数的读写法。
    ①、百分数的读法:

    ②、百分数的写法:

    【三、拓展归纳】
    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
    1、像18%、50%、64.2%...........这样的数叫做( ),百分数表示(         ),也叫做( )或( )。
    2、百分数的写法:
    注意百分号的两个小圆圈要写得小一些。
    3、百分数的读法:
    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而读成“百分之几”。

    【知识梳理】
    这节课我学习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1.一条路修好了85%,这句话中( )是单位“1”,( )是( )的85%。
    2.今年小麦总产量比去年增产8%,今年小麦总产量是去年总产量的( )%。
    3.梨树比杏树少10%,梨树是杏树的( )%。

    4、读出下面各百分数。
    1%: 6.5%: 5%: 100%: 245%:
    5.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二: 百分之零点四五:
    百分之五十点三: 百分之三百:
    【教学反思】
    大部分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不错,但用语言表达百分数的含义的题目,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种不同的答案。此时,教师需要统一说明。

    第6单元 百分数(一)
    第2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3.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难点:利用旧知自主探究新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先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再说一说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0.45 1.2 0.367
    学生说后教师板书:
    分数
    小数
    先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
    2.先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再说一说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学生说后教师板书:
    分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小数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读题找信息。
    (2)讨论:如何理解“命中率”?
    (3)怎样列式?
    (4)引导探究:3÷5如何化成百分数?可以分几步进行?
    (5)交流反馈: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也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思考除不尽时如何保留近似数。
    (6)回顾整理小数化百分数的方法及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除不尽时,一般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2.看教材整理教材上两种方法,并阅读第84页下面关于百分率的内容,试着填写空缺处。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上一排)。(将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
    独立练习,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收获。
    2.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做后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6题(先填后反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十八第5题。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引导学生思索、分析、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转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转化方法。整个过程放手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学、实践,掌握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第 6单元 百分数(一)
    第3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教材第85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和分数的互化。
    2.会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用百分数乘法列式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37 1.45 0.99 6
    2.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以上每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做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一说转化的过程。
    3.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学生回顾后,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二、自主探究
    1.教学第85页例2。
    (1)理解题意,择取信息。
    (2)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定义一样吗?为什么?
    (3)怎样列式?
    (4)如何计算?讨论交流
    (5)学生探究尝试。
    (6)交流小结方法:
    小数(观察:怎样转化?)
    百分数 分母是100的分数
    最简分数
    (7)根据刚才的讨论和计算,说一说如何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分数
    百分数
    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小数
    百分数
    只要小数点向左移动……

    (8)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下一排),指名练习,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8题。(先填后说算法)
    2.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7题。(先填,后观察相等的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关系)
    3.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12题。(交流讨论)
    4.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14题。(先计算,后比较)
    5.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15题。(尝试后说出你的思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十八第9、10题。
    【教学反思】
    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必要性,并通过教学例题让他们了解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课上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引导他们结合上节课的知识经验,归纳出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进一步构建知识体系。


    第 6单元 百分数(一)
    第4课时 解决问题(3)
    【教学内容】8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分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2、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求百分率的用处和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难点: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同桌相互交流
    【情景导入】
    只列式不计算。
    5是4的百分之几? 4是5的百分之几?
    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时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题中有( )和( )两个量是关键量,是从( )句中找到的,标准量是( )、比较量是( )。
    【新知探究】
    例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
    读完题后,与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异同。

    我会根据题意画线段图做题。



    题中是哪两个量在比较,哪个量是单位“1”,哪个量是比较量?

    题中“求实际造林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实际上就是求( )是( )的百分之几?
    讨论列式计算。根据以上分析,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想一想:此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小组合作讨论,汇报结果。
    2、将例2中的问题改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用“1”的几个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汇报结果。
    归纳
    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为了方便把一个数换为甲,另一个数换为乙)可用两种方法解:
    1、找准标准量:乙(即单位“1”);比较量:甲比乙多(或少)的部分
    再用比较量即(甲比乙多(或少)的部分)÷标准量×100%
    2、直接用甲除以乙减去单位“1”即:×100%-1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1、分析数量关系:
    (1)求今年小麦的产量是去年的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相比,所以用( )÷( )
    (2)求今年小麦的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3)求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2、冰化成水,体积会减少。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加百分之几?

    3、操场上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4、一辆自行车原价312元,现价144元。降价了百分之几?

    5、 一件上衣现价200元,降价了50元。降价了百分之几?
    【教学反思】
    在学生了解了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的。课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降低了新知的难度,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6单元 百分数(一)
    第5课时 解决问题(4)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比求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理解先降低百分之几后又提高百分之几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分析解答。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沟通百分数应用题与相应的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解
    答。
    难点:单位“1”前后不一致时,百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用投影仪显示下列一组信息:
    (1)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
    (2)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2.学生口述上述信息,并根据这两条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与上述两条信息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2)学生独立解答此题,解答后订正,并提问: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3)教师:“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屏幕上闪动这句话)
    学生回答后,屏幕上将变为12%。
    (4)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百分数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
    1.投影出示例4。
    (1)学生完整读题,获取信息。
    (2)讨论:这道题与刚才的复习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如何解这道题?
    (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引导:
    a.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b.数量关系变了吗?
    c.12%是谁的12%?
    (4) 先自己独立解答,再和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适时把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解法一:400+1400×12% 解法二:1400×(1+12%)
    =1400+168 =1400×112%
    =1568(册) =1568(册)
    (5)比较归纳: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2.补充练习。
    一个县去年有在校小学生80000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0.5%。这个县今年有在校小学生多少人?
    (1)引导比较。
    与例4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自己独立解答。想出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解答。
    (3)交流欣赏,教师适时板书:
    解法一: 80000-80000×0.5% 解法二:80000×(1-0.5%)
    =80000-400 =80000×99.5%
    =79600(人) =79600(人)
    (4)通过观察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3.教学例5。
    (1)阅读与理解:引导理解,要求……原来的价格未知,怎么办?
    (2)分析与解答。
    ①可假设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
    ②你能分别求出降低20%后的价格和又涨20%后的价格吗?学生尝试解答。
    ③也可以直接假设商品3月的价格是1,你又怎么求?
    (3)回顾与反思:想一想怎么验证结论。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1~3题。
    独立练习,小组互相检查。
    2.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第11题。
    (1)先交流思路,(2)后尝试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十九第5题。
    【教学反思】
    学习百分数应用问题相对较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解新知,教学时除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外,更多地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探索相结合,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获取新知,充分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第6单元 百分数(一)
    第6课时 解决问题(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比求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理解先降低百分之几后又提高百分之几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分析解答。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沟通百分数应用题与相应的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并能正确地解
    答。
    难点:单位“1”前后不一致时,百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用投影仪显示下列一组信息:
    (1)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
    (2)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2.学生口述上述信息,并根据这两条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与上述两条信息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2)学生独立解答此题,解答后订正,并提问: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3)教师:“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屏幕上闪动这句话)
    学生回答后,屏幕上将变为12%。
    (4)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百分数应用题。
    二、自主探究
    1.投影出示例4。
    (1)学生完整读题,获取信息。
    (2)讨论:这道题与刚才的复习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如何解这道题?
    (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引导:
    a.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b.数量关系变了吗?
    c.12%是谁的12%?
    (5) 先自己独立解答,再和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适时把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解法一:400+1400×12% 解法二:1400×(1+12%)
    =1400+168 =1400×112%
    =1568(册) =1568(册)
    (5)比较归纳: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2.补充练习。
    一个县去年有在校小学生80000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0.5%。这个县今年有在校小学生多少人?
    (1)引导比较。
    与例4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自己独立解答。想出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解答。
    (3)交流欣赏,教师适时板书:
    解法一: 80000-80000×0.5% 解法二:80000×(1-0.5%)
    =80000-400 =80000×99.5%
    =79600(人) =79600(人)
    (4)通过观察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3.教学例5。
    (1)阅读与理解:引导理解,要求……原来的价格未知,怎么办?
    (2)分析与解答。
    ①可假设商品3月的价格是100元。
    ②你能分别求出降低20%后的价格和又涨20%后的价格吗?学生尝试解答。
    ③也可以直接假设商品3月的价格是1,你又怎么求?
    (3)回顾与反思:想一想怎么验证结论。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1~3题。
    独立练习,小组互相检查。
    2.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第11题。
    (1)先交流思路,(2)后尝试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十九第5题。
    【教学反思】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6单元 百分数(一)
    第7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9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写法。
    2、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熟练解答求一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以及百分比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熟练解答求一
    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以及百分、
    比应用题。
    难点: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熟练解答求一
    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以及百分
    比应用题。
    【随堂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下面表格。


    小数
    0.16

     

     

     

     
    分数

     

     

     


    百分数

     

     
    24.5%

     
    0.9%

    2、只列式,不计算。
    (1)40占50的几分之几?           (2)50是40的百分之几?
     
    (3)5比8少百分之几?             (4)8比5多百分之几?

    二、知识梳理
    1、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百分数写法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甲数是200,乙数是150。
    (1)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2)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3)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4)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三、深化练习:
    1、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其中合格率是95%,这里的95%表示什么?

     
    2、 一条水渠已修的比未修的长25%,这里的25%表示什么?未修的比已修的短百分之几?

    【教学反思】
    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探索相结合,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获取新知,充分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百分数(一)
    一、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百分数是指的两个数的比,因此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2、 千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千分之几。
    3、 百分数和分数的主要联系与区别:
    (1) 联系:都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
    (2) 区别:
    ①、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不能带单位;
    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表示具体数时可以带单位。
    ②、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分数的分子不能是小数,只能是除0以外的自然数。
    4、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一)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百分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 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二)百分数的和分数的互化
    1、百分数化成分数:
    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否100的分数,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
    2、分数化成百分数:
    ①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分母扩大或缩小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形式。
    ②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三)常见的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 0.5 = 50% = 0.2 = 20% = 0.625 = 62.5%
    = 0.25 = 25% = 0.4 = 40% = 0.125 = 12.5%
    = 0.75 = 75% = 0.6 = 60% = 1.375 = 37.5%
    = 0.0625 = 6.25% = 0.8 = 80% = 0.875 = 87.5%
    = 0.04 = 4﹪ = 0.08 = 8﹪ = 0.12 = 12﹪ = 0.16 = 16﹪
    三、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一)一般应用题
    1、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①合格率 =
    ②发芽率 =
    ③出勤率 = ④达标率 =
    ⑤成活率 = ⑥出粉率 =
    ⑦烘干率 = ⑧含水率 =
    一般来讲,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正确率能达到100%,出米率、出油率达不到100%,完成率、增长了百分之几等可以超过100%。(一般出粉率在70、80%,出油率在30、40%。)
    2、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数量关系式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的关系式相同:
    (1)分率前是“的”: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2)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分率)=分率对应量
    3、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已知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
    解法:(建议:最好用方程解答)
    (1)方程: 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
    (2)算术(用除法): 分率对应量÷对应分率 = 单位“1”的量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两个数的相差量÷单位“1”的量 × 100% 或:
    ① 求多百分之几:(大数÷小数 – 1) × 100%
    ② 求少百分之几:( 1 - 小数÷大数)× 100%
    (二)、折扣
    1、折扣:商品按原定价格的百分之几出售,叫做折扣。通称“打折”。
    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80﹪,六折五=0.65=65﹪
    2、 一成是十分之一,也就是10%。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也就是35%
    (三)、纳税
    1、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纳税的意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安全等事业。
    3、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4、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5、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应纳税额 = 总收入 × 税率
    (四)利息
    1、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法。
    2、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3、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4、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5、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6、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7、注意:如要上利息税(国债和教育储藏的利息不纳税),则: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的应纳税额=利息-利息×利息税率=利息×(1-利息税率)


    第七单元  扇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2.使学生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的作用。
    3.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到本单元为止,学生已经学完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三种统计图。因此,本单元除了让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例1)之外,又新增了一道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选择不同统计图的例题(例2),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理解这三种统计图在使用上各有什么优越性和局限性。
    (二)具体编排
    1.例1。
    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在校园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情境,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现实背景。通过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对数据的进一步处理要求:你能算出喜欢每种运动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吗?以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引出扇形统计图的教学。
    教材让学生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入未完成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大小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百分比的过程,初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在完成了扇形统计图后通过三个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用扇形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最喜欢的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
    2.例2。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各异,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条件也不一样,例2以三组校园树木数量相关数据,通过不同的统计内容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在统计图的多样化与优化中进一步认识各统计图的特点。同时体会相同的统计对象,当需要表达的信息不同时,选择的统计图也不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的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第(1)小题统计的是树木总量在2007~2011年之间的变化情况。既可用条形统计图,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这一题对比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突出选择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条件,即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时用折线统计图更直观。
    第(2)小题统计的是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既可以用扇形统计图,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条形统计图只是直观呈现了各种树木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而扇形统计图能更直观、有效地看出校园树木数量的分布情况,突出选择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条件:当需要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时,选择扇形统计图更合适。
    第(3)小题统计的是各种树木的数量,教材中只出现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用其他的统计图”,在对比三种统计图特点的基础上突出选择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条件:当只需要表示各项目的数据时,用条形统计图就可以了。
    四、教学建议
    1.结合生活中的统计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统计的现实价值。
    2.使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各种统计图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节约用水
     
    一、教学内容
    通过对水龙头漏水情况的调查,了解水资源浪费情况,提出节约用水的具体建议并落实在行动中。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等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科学地认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3.使学生加强环保意识,并把节约用水落实到行动上。
    三、具体编排
    本活动包含以下环节。
    (1)收集信息。
    通过板报的形式给出地球水资源的一些统计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匮乏,帮助学生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收集相关的信息:(1)观察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实际调查一下学校或家里漏水水龙头的数量。(2)选择其中一个漏水的水龙头,测量出它一定时间漏水的量。(3)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节约用水的资料。
    (2)分析数据。
    小组同学合作对收集到的一定时间水龙头漏水的量进行测量分析,计算出水龙头每分钟漏水的速度。然后,对各组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并针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小组讨论:“收集到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不一样,怎样表示全班同学调查到的水龙头漏水的一般水平比较恰当?”
    (3)解决问题。
    在上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把有限样本得出的结论进一步类推到更大的样本,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对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有一个客观而量化的认识。
    (4)提出方案。
    对课前收集的节约用水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提出具体的节约用水的方案,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
    四、教学建议
    1.要体现活动的综合性,在活动过程中有机融合各部分数学知识和技能。
    2.要体现活动的实践性,要通过具体操作收集数据,感受统计过程的真实性,并最终把节约用水落实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
    第 7单元 扇形统计图
    节约用水
    【教学内容】105-106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量的计量、简单的统计及比例等知识,通过运用调查、实验、观察、估算、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 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如何进行材料收集、整理;学会如何进行交流和表达;学会如何运用实验研究数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发现问题、科学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从小培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运用调查、实验、观察、估算、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综
    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发现问题、科学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这是我们蔚蓝迷人的地球,它同时有一个别名叫做水球。地球表面70%是水,且大部分是海水,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非常贫乏,淡水资源仅占水资源的2.6%,而可饮用水仅占淡水资源的1%。(课件:扇形统计图) 
    人类的浪费,环境的恶化导致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用水频频告急(课件)。因为缺水,导致大片良田干涸,颗粒无收;因为缺水,沙漠正一步步吞噬着生机盎然的绿洲;因为缺水,人们的日常饮用水受到严重威胁。当我们看到这些画面时,我们是否感到心情沉重难过,我们需要发出怎样的呼喊:“节约用水”
    【新知探究】
    交流信息、分析统计图——了解水资源贫乏及水的使用情况。 
    1、小组合作学习,了解水资源贫乏情况。把搜集到水资源贫乏情况的材料在小组内发布,并说明资料来源,然后各组再派代表汇报调查情况。 
    2、分析南岳区近几年日均用水量条形统计图(课件),从中发现问题:存在较严重水浪费现象。 
    3、观看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课件),激发学生去研究生活用水浪费的具体数量。 
    三、实践操作(滴水龙头演示实验)——测量滴水龙头具体的漏水数据。 
    1、做滴水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2、运用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测试量表。 
    实验测试表 
    滴水量
    毫升
    毫升

    立方米
    时间
    1分
    60分
    1小时
    (60×24)分
    1日
    (60×24×365)分
    1年
    滴水量÷时 间=滴水速度 
     四、运用实验数据,结合课外调查,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节约用水的方法。 
    1、解决问题: 
    ①按照这个滴水速度,一个滴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够你家用多少天? 
    ②学校水龙头共( )个,南岳区水价(  )元/立方米。如果学校里的每个水龙头都按这个速度滴水,算一算,学校每年应多支付多少元水费? 
    2、讨论:怎样做才能节约用水?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何感想?


    第7单元 扇形统计图
    第1课时 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96-9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
    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获取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活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难点:结合统计图正确进行数据分析,为决策服务。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1、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 )和( );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 ).
    【情景导入】
    除上面这两种统计图外,还有其它统计图吗?
    【新知探究】
    1、仔细观察16--97页中扇形统计图,在这个图中,整个圆的面积表示的是什么?各个扇形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和同桌说说自己的发现。
    2、从扇形统计图中,我得到的信息有( )。
    3、我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4、比较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
    5、小结: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拓展归纳
    我们一共学过了( )种统计图,分别是( )、( )、( );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知识梳理】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97页“做一做”
    【教学反思】
    首先从直观的图形入手,由图形到理论,由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自主概括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 7单元 扇形统计图
    第2课时 合理选择统计图
    【教学内容】98—9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难点:结合统计图正确进行数据分析,为决策服务。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怎样画扇形统计图?
    【情景导入】
    1、我们学过的统计图共有? 分别是哪几种?

    2、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及用途是怎样的?

    3、每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新知探究】
    生活中分别用到的统计图有哪些?
    归纳
    1、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呈现各种数量的多少。但是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2、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呈现各部分数量同总量之间的关系,即百分比或分数比。
    3、折线统计图表示数量变化情况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1、由图中提供信息:乒乓球、排球、足球、篮球4项球类活动中, 哪一类球类运动能够获得全班近的支持率?若全班人数为50人,体育委员组织一次排球比赛,估计会有多少人积极参加比赛?

    2、下面是六年级一班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1)喜欢《走进科学》的同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
    (2)喜欢《焦点访谈》的人数相当于喜欢《大风车》人数的( )%,如果全班有60人,那么,喜欢《大风车》的有( )人。
    3、一块的菜地种植了4种蔬菜,分布情况如下图。若黄瓜的种植面积是,则西红柿的面积比芹菜多多少平方米?
    油菜
    20%
    黄瓜

    西红柿
    35%
    芹菜
    15%




    【教学反思】
    部分学生初步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问题,懂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已学过条形与折线统计图,已初步感受到用统计图来表达生活中的数据的优越性与统计图的特点。
    扇形统计图
    一、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因此也叫百分比图)。
    二、常用统计图的优点:
    1、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3、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楚的反映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三、扇形的面积大小: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因此扇形面积占圆面积的百分比,同时也是该扇形圆心角度数占圆周角度数的百分比。)


    第8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
    第1课时 数与形(1)
    【教学内容】10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协作能力,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验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类比、转化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及创造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
    难点: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让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
    交流,并归纳总结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猜测填数字 
    ① 2、4、6、8、____、____   
    ② –1、2、–3、4、____、____ 
    ③  2、4、8、16、32、 ____、____
    【情景导入】
    日历图中的套色方框中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新知探究】























    观察上面图形把下面算式补充完整
    1=( )2
    1+3=( )2
    1+3+5=( )2
    利用规律写一写
    1+3+5+7=( 4 )2
    1+3+5+7+9+11+13=( 7 )2

    ————————————————— =( 9 )2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3,5,7,( ),11,13,( );
    6,10,14,( ),22,26,( );
    2,4,8,( ),32,64,( );
    1,4,9,( ),25,36,( );
    1,8,27,( ),125,( );
    1,3,6 ,10,( ),21,( );
    2,4,7, 11,( ),22,( );
    1、填空








    ……
    (2)
    (3)
    (4)
    (n)
    (1)

    3、请你根据例1结论算一算
    1+3+5+7+5+3+1=( )
    1+3+5+7+9+11+13+11+9+7+5+3+1=
    【教学反思】
    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培优的学生来说,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慢慢引导。

    第8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
    第2课时 数与形(2)
    【教学内容】107—10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协作能力,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数量关系,通过验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及创造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
    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并归纳总结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请你根据例1结论算一算
    1+3+5+7+5+3+1=( )
    1+3+5+7+9+11+13+11+9+7+5+3+1=( )
    【情景导入】

    【新知探究】
    投影题目

    学生自主预习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总结: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




    计算后回答:我一个一个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近1
    提示:可以画一个圆或一条线段表示“1”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1、一条马路长200米,小亮和他的小狗分别以均匀的速度同时从以路的起点出发,当小亮走到一半时,小狗已到达终点。然后小狗返回与小亮相向而行,遇到小亮以后再跑向终点,到达终点以后再与小亮相向而行…直到小亮到达终点。小狗从出发开始一共跑了多少米?

    2、小林、小强、小芳、小兵、和小刚5人进行象棋比赛,每2人之间都要下一盘。小林已经下了4盘,小强下了3盘,小芳下了2盘,小兵下了1盘。
    请问:小刚一共下了几盘?分别和谁下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从数与形的不同角度,让学生观察、发现数学规律。而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第9单元 总复习
    第1课时 分数乘、除法和比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3页第1、2题和第3题中的第(1)、(2)、(6)小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能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在运用分数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
    掌握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掌握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分数乘、除法,这些运算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1、计算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13页的第1题。
    (2)指名学生说说口算过程,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口算情况。
    (3)出示第2题的下面三题,学生独立计算。
    讲评学生计算情况,请学生说说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指出每个比的前项、后项,并求出比值。
    小结:怎样计算分数乘法?(包括分数乘分数和分数乘整数两种情况)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如何结合倒数来计算分数除法。(包括分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整数及整数除以分数)
    2、先找出单位“1”的量,再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1)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2)今年小麦产量比去年增加。
    (3)柳树棵数的和杨树棵数相等。 (4)已经修了水渠全长的。
    请学生同桌之间进行练习,说说每句话中的单位“1”的量并说说数量关系式。
    【二、合作探究】
    出示下列题目:
    (1)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公顷,小时耕地多少公顷?耕地12公顷需要多少小时?
    (2)一台节能冰箱每天耗电千瓦时,学校食堂有3台这样的冰箱,一个月(按30天计算)一共耗电大约多少千瓦时?
    (3)六年级同学向灾区捐款,六(1)班捐了150元,六(2)班比六(1)班多捐了,六(1)班捐的钱是六(3)班的,六(2)班和六(3)班各捐款多少元?
    (4)甲、乙两站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站出发开往乙站,已行了全程的。这辆汽车离甲地有多少千米?离乙地呢?它离甲乙两站全程的中点有多少千米?
    (5)某天下雪,双联公司有1/9的职工迟到,第二天仍然下雪,迟到的人数是第一天的。第二天准时上班的职工是全公司职工的几分之几?
    (6)吴叔叔在家铺地砖,小时铺了平方米,平均1分钟能铺多少平方米?铺1平方米要多少小时?
    (7)一套服装,上衣120元,是这套服装价钱的,裤子多少元?
    (8)一瓶油,连瓶共重11千克,用掉的油后连瓶共重4.7千克,瓶中原有油多少千克?
    学生逐一完成以上问题,交流时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教师多给予学习困难生发言交流的机会。
    【三、拓展归纳】
    【四、达标测评】
    1、完成练习二十三的1、4 、5—11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复习课往往是通过大量的练习,达到查漏补缺,强化储存的目的,所以整个课堂气氛常常“严肃”有余,“活跃”不足,有些学生认为听复习课就是“炒冷饭”,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效果也不明显。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如何改进复习课的教学,变“填充式”为“自主式”,变“苦学”为“乐学”,是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所作的尝试和探索。
    第9单元 总复习
    第2课时 百分数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3页第3题中的第(3)、(4)、(5)小题以及第114页的第5题。
    【学习目标】
    进一步了解体会分数和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
    明确百分率,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它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学习难点】
    能灵活的利用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互化来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自主复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13页第3题中的第(3)、(4)、(5)小题以及第114页的第5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基本一致的,能熟练解答百分数三种应用题。
    【合作探究】
    1、下面的每句话中,哪个量为单位“1”,另一量相当于单位“1”的百分之几?
    (1)上半月完成了月计划产量的58%。
    (2)今年耕地面积比去年大20%。
    (3)经检验,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99.8%。
    2、画出线段图。
    一本书已看了80页,还剩全书的40%没有看。
    3、下面的句子中,哪些数能用百分数表示的化成百分数,哪些不能用百分数表示,为什么?
    (1) 一块花布长3/4米。
    (2) 另一块红布长0.6米。
    (3) 花布长度是红布长度的11/4倍。
    (4) 红布长度是花布的4/5。
    二、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的应用题。
    1、把下面的应用题补充完整后再列出算式。
    一本书,已看了25页,还有20页没有看。求______百分之几?
    可以做下列补充:
    (1) 已看的页数是未看的百分之几?
    (2) 未看的页数是已看的百分之几?
    (3) 已看的页数比未看的多百分之几?
    (4) 未看的页数比已看的少百分之几?
    (5) 已看的面数是全书的百分之几?
    (6) 未看的页数是全书的百分之几?
    2、提问:这几道题都是哪一种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方法和哪一种应用题是相同的?解题的思路、方法是什么?它与这种应用题又有什么不同?
    3、用3020千克的油菜籽可以榨油1208千克,油菜籽的出油率是多少?
    三、复习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1、根据条件与问题的关系,选择正确的算式。
    学校九月份办公费开支是1200元。
    (1) 十月份办公费用是九月份的80%,十月份是多少元?
    (2) 是十月份办公费用的80%,十月份是多少元?
    (3) 九月份比十月份多开支80%,十月份多少元?
    (4) 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开支80%元?
    (5) 九月份比十月份节约开支,十月份多少元?
    (6) 十月份比九月份多开支80%,十月份多少元?
    2、练习。
    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了1/6,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5%。
    (1) 两天共看了如指掌50页,全书共有多少?
    (2) 还剩下140页未看,全书共有多少?
    (3) 第一天比第二天少看30页,全书共多少?
    (4) 未看的比已看的多60页,全书共多少页?
    (5) 第二天看了90页,第一天看了多少页?
    【拓展归纳】
    练习后比较这几道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为什么列式又不同?

    【达标测评】
    完成练习二十三的12题(做书上)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知识的梳理。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百分数应用题分三类:第一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第二类“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第三类“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又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第一类主要是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学生较易掌握。第二类和第三类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也是复习的重点。


    第9单元 总复习
    第3课时 图形与几何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3页第4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理解和掌握圆和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2、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经历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整理运用过程,体验应用知识,归纳概括的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物体的位置,圆的特征、特性;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学习难点】
    学会利用圆的相关公式进行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确定位置与方向
    2、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你知道哪些知识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相互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圆的认识。圆心。用字母O表示,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用字母r表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直径。用字母d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
    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即d=2r或r=
    (2)、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1条、3条、2 条、4条、2条、1条、无数条对称轴。
    (3)、圆的周长
    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圆周率。用字母∏表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或C=2πr。
    (4)、圆的面积
    知道半径求圆的面积。S=πr2
    知道直径求圆的面积。S=π()2
    知道周长求圆的面积。S=π(π)2
    知道近似长方形的宽求圆的面积。
    知道近似长方形的长求圆的面积。
    (5)、环形的面积
    环形的面积=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πR2—πr2 =π(R2—r2)
    【二、合作探究】
    1、看图填空。
    (1)学校在红玲家( )偏( )( )°的方向上;图书馆在红玲家( )偏( )( )°的方向上。
    (2)成穗从家里出发去红玲家玩,要走( )米,如果每分钟走80米,要走( )分钟。

    2、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3、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28.2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三、拓展归纳】
    【四、达标测评】
    1、完成练习二十三的14、15、16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注重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复习课的数学课堂鲜活而精彩。  




    第9单元 总复习
    第4课时 统 计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4页第6题。
    【学习目标】
    1、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2、进一步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知道它的特点和所表示的意义,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会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会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统计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指名说一说。
    2、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1、出示某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情况扇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获取信息。
    问:该企业职工中,哪种文化程度占的比重最多?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企业大学文化程度的职工占1/4。
    B 该企业职工中,中专生与初中生之和多于高中生。
    C 该企业职工中没有文盲。 D 以下说法都对。
    在该企业职工中,哪两种文化程度的人数相等?
    若该企业有职工1000人,那么小学文化程度的职工有多少人?
    该企业职工中,有大学文凭的人比有高中文凭的人少多少?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相互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请你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下面的信息,然后回答问题。
    超市一天的销量中,服装类占35%,烟酒类占30%,文化用品类占20%,糖果类占10%,药类用品占5%。如果超市一天的收益是5500元,算一算,一类用品分别收少元?
    【三、拓展归纳】
    【四、达标测评】
    1、完成练习二十三的17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要学会肯定学生做的好的地方,帮助学生弥补不足之处。对学生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


    相关教案

    2022-2023新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所有课时汇总【表格式】: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本册综合表格教案,共8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年级,、复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新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合集汇总(核心素养目标):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本册综合教学设计,共20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实施,课堂作业新设计,思维训练,百分数,数学广角——数与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9 总复习第4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9 总复习第4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旧知识,揭示课题,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应用拓展,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2-2023六年级上册新版数学教案所有课时汇总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