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招弟”们改名、让尽孝细水长流
展开【热点话题】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招弟”们改名、让尽孝细水长流【时评1】中国动画:承百年薪火 扬民族之风速达今年是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动画从无到有、从短到长、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二维手绘到数字化设计,在继承传统和推陈出新中,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国文化,弘扬着中国精神。站在第二个百年新起点上,我们要总结百年发展经验,探索中国动画在创作、传播、发行等方面的新路径,推动中国动画在下一个百年更好更快发展。百年探索形成“中国动画学派”1922年,由万氏兄弟制作的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上映,开启了中国动画百年序幕。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问世。作为中国动画萌芽与发轫时期的经典之作,该片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激励了无数动画人在民族动画创作的道路上砥砺前行。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上美影”)诞生,首任厂长特伟带领一批动画创作者,十年间创作出200余部长短美术片,奠定了新中国动画的创作基础。自此,众多艺术家在动画创作中,广泛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汲取传统艺术精华,开启了中国动画独立自主的艺术探索之路。1961年,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问世,中国动画人将工笔重彩、水墨绘画、剪纸、皮影、年画、版画等传统艺术引入动画创作之中,让作品在制作工艺和视觉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美术片。除了运用水墨艺术的《小蝌蚪找妈妈》,在角色造型与动作设计上融入木偶元素的《神笔》,使用了“剪”“雕”“镂”“刻”等剪纸技艺的《金色的海螺》,将中国古代民间年画、庙宇建筑、佛像雕塑等元素融为一体的《大闹天宫》,都是那一时期优秀美术片的代表。一代代中国动画人,在探索民族风格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中国文化为创意源头、以中国元素为表达形式、以中国风骨为精神内涵的艺术风格,也形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动画学派”。回望百年中国动画长廊,中国民族动画有两大特点:一是大多从中国传统神话、民族寓言传说中取材,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金猴降妖》《葫芦兄弟》《宝莲灯》;二是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文以载道”的价值观,形成了“寓教于乐”的创作传统。因此,我们评价一部动画作品的优劣,往往不仅要看它好看不好看,还要看它告诉了观众什么道理。 二次崛起重在坚守民族风格 进入新世纪,国家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2008年以来,我国电视动画片产量逐年增长,到2011年,年产动画总时长达26.1万分钟,跃居世界第一。 然而,一段时间里,由于过度追求数量,而没有在文化、审美、质量等方面同步提升,动画行业产生了一定的泡沫。国产动画如何二次崛起、再创辉煌,成为创作者和观众共同关心的话题。早在1955年,特伟导演在创作《骄傲的将军》时,就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对后面几十年中国动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坚守民族立场,弘扬民族风格,既是中国动画曾经获得世界瞩目的秘诀,也应是当代中国动画回归初心、二次崛起的主要路径。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彰显民族个性的内容,才具有独特价值,才有可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动画尤其要坚守民族风格,如果一味模仿外国作品,只会在同质化中泯然于众,失去传播力和竞争力。过去几年,《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优秀国产动画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口碑与票房的双赢,就是因为它们深扎民族文化沃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坚守民族风格,就要在内容上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并针对不同受众和媒介的特点,探索用动画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并在观念上寻求“传统演绎”与“当代叙述”的契合点,架构起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沟通的桥梁。坚守民族风格,就要让作品散发出中国文化的古典神韵。在媒介融合与视听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动画创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在创作中实现传统艺术形态风格的“高保真”,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传统艺术同当代人审美范式与心理需求相契合的切口,让传统文化能够真正在现代观众中间扎根、发芽、开花、结果。用创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中国动画人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动画创作的手工时代已经落幕,数字时代悄然来临。中国动画人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拥抱全新的表达方式,运用数字技术彰显民族风格。在这方面,一些机构已经在努力探索。比如,上美影与世界知名影视特技制作公司合作,运用先进的影像技术,制作推出《大闹天宫》(3D版),让传统经典重新焕发活力。观众审美的多样化,流行文化的冲击,让一些人对中国动画能否坚守民族风格心怀疑虑。其实,传统与流行从不矛盾,而民族风格也并非一成不变。过去这些年,中国动画人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文化感染力、市场竞争力。比如,20世纪90年代末,面对外国动画的冲击,上美影“四年磨一剑”推出《宝莲灯》,这是第一部全国同步公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当时获得了2900万元的票房,在国产动画电影商业化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去年,上美影与B站合作推出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在观众面前铺陈开一个个极具中式想象力和审美魅力的故事,探索出用动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形式、新道路。此外,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国动画还面临着诸如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问题。比如,国有制片厂如何突破人才引进的限制,怎样实现电影制作前、中、后期的人才补充,怎样保证有充足资金投入到动画创作中。当然,最大的挑战是,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怎样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在笔者看来,中国动画人要坚持“四有”创作理念,即“有根”“有美”“有为”“有魂”。“有根”,即作品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有美”,即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创作高品位、高颜值、高品质的作品;“有为”,即坚持为人民创作,多出反映时代、服务人民的好作品;“有魂”,即作品要反映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用中国故事打动世界观众。《光明日报》(2022年10月26日)【时评2】像“招弟”们那样,勇敢地和以前的名字说再见木姗20岁河南女孩芃芃(原名招弟)的改名申请审批成功,她感到“如释重负、涅槃重生”,好像终于做回了自己。最近,这样的改名案例也越来越多。十余年前,当10岁左右的芃芃在一本乡土小说中看到和自己一样的名字“招弟”,她才第一次了解到自己名字的真正含义,原来是想让自己招来个弟弟。自此之后,每当遇到需要提及名字的场景,芃芃总是感到自卑甚至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出生不受待见?为什么自己偏偏是个女孩?类似“招弟”这样带有明显重男轻女色彩、强行和“弟”捆绑的名字还有很多:梦弟、迎弟、来弟、领弟、想弟、盼弟、念弟、求弟、带弟……据报道,以国内某省份为例,截至2022年10月24日,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输入占人口比例排名前十的姓氏加“招娣”“招弟”的关键词,可以检索到叫该名的女性11104人。名字不只是一个代号那么简单,它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显性符号,本该被赋予最美好的含义和期待。当新生命诞生时,无论性别如何,都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父母应当给予专属于这个孩子的祝愿,而这种祝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孩子的取名,如果因为孩子没能符合自己或他人的性别期待,而强行冠以和别人人生捆绑的名字,未来势必会给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提高,重男轻女的倾向已有了明显改观,但仍有不少叫“招弟”的年轻女孩们饱受名字之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正式生效,赋予了“招弟”们自主改名的契机,“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过,尽管法律支持“变更自己的姓名”,在实际执行中,改名往往是繁琐而波折的。名字不应承载盼儿不成的失望,不是“考验”孩子心理素质的工具,更不应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障碍。父母给孩子起名时,应该慎之又慎,在为名字赋予美好的含义、寄托积极的祝福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到名字的谐音、歧义等是否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名字往往呈现了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很多人会根据名字想象对方的性格、喜好等,因此,好的名字应该给人传递积极的信息。 除了“招弟”这样明显带有性别歧视的名字,近年来,一些过于“特殊”的名字也常引发公众热议,如“张总”“伍拾忆”“王者荣耀”“李不尚书”“万涂思瑞”等。给孩子如何命名的确是父母的自由,但若日后孩子沦为同龄人的笑柄、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甚至到影响亲子关系的程度,恐怕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姓名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父母赋予的姓名真的给自己造成了困扰、产生了心理负担,那么,就像“招弟”们那样,勇敢地和以前的名字说再见吧,去迎接一个崭新的自己,拥抱崭新的未来。《九派新闻》(2022年10月26日)【时评3】让尽孝细水长流潘诚百善孝为先,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你陪我温馨长大,我陪你慢慢变老。近日,主题为“孙女带84岁独居爷爷游中国,陪爷爷实现100个愿望清单”的系列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的孙女是四川自贡市的“95后”小万,她用视频记录着辞职回老家陪爷爷的快乐生活,让不少网友为其孝心而感动。小万表示,她今年5月回老家探望爷爷,推开门看到爷爷独自坐在沙发上睡着了,也没有盖被子,心里酸酸的。随后又想起已去世6年的奶奶,离开时没留下任何照片和影像,她心里更不是滋味。经过再三思考,小万决定辞职回家陪爷爷。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她对已是耄耋之年的爷爷这么做的迫切之情。如今,小万有一份写文案的兼职收入,能够满足她和爷爷的日常开销。笔者注意到,在小万的账号里,有许多“爷爷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唱歌”“第一件手工艺品”“第一次野餐”“第一次进大商场看电影”“第一次中奖”……这些“第一次”,对于一位八旬老人而言,无疑是新鲜且兴奋的。就像小万爷爷所言:“开心,很开心!”现在老人有了孙女的陪伴,生活多了许多乐趣,性格更开朗了,这也充分表明小万对实现爷爷愿望的用心和执着。事实上,像小万爷爷这一代人,大多出生和成长在物资匮乏的艰苦环境中,为了让家人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任劳任怨一辈子。但不可否认,他们心里也有割舍不下的诗和远方,可囿于要养家糊口,一直没有机会去外地见见世面,而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却只能通过电视或手机对外面的世界一知半解,留下难以言表的遗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谁都有老的时候,谁都被亲情温暖滋润过,谁都对家有美好的憧憬。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说为事业打拼、为生活奔波、为小家操劳都忙得焦头烂额,哪有时间带长辈去实现诗和远方的梦想,可静下心来细想,只不过是借口而已,因为时间像海绵,挤一挤总是有的。光阴似箭,孝顺长辈的时间不能等,也等不起,需要细水长流。长辈们驰而不息为了家庭的兴旺发达默默贡献着,竭尽全力呵护孩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作为晚辈,确保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为避免发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我们晚辈要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理念,在自己有经济能力时,应该趁着长辈特别是年迈的家长身体还硬朗,按照他们的意愿,尽己所能带其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完成一些曾经的梦想,何乐而不为呢?与此同时,我们平时如果少玩点手机、少逛一次街或少聚一顿餐,抽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多陪陪长辈们,带他们到医院做一次体检、说说心里话、干些家务活,就不仅能让长辈们的心暖烘烘的、脸上亮堂堂的,也给小辈做了好榜样,我们一定会从中发现亲情的珍贵和美好,由衷地感叹一句:“人间值得!”《大江时评》(2022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