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江西省南昌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江西省南昌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南昌县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浩瀚的古藉中搜集有关地层情况的记载(zài),有如沙里淘(táo)金,但为了给祖国地质科学提供资料,付出这辛勤的劳动是必要的。B. 班主任语重心长(cháng)地说:“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决不可以盛气凌(1íng)人,自以为是。”C. 有的人拈(zhān)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捡轻的挑(tiāo),这就不是好的态度。D. 坍塌(tà)的房梁和瓦砾(1ì)早已被荒草覆盖,偶尔裸露着一点残垣俏壁,似在引逗我发生无尽的联想。【答案】B【解析】【详解】A.古藉——古籍,记载(zài)——zǎi;C.拈(zhān)轻怕重——niān,捡——拣;D.坍塌(tà)——tā,俏壁——峭壁;故选B。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禁不住小明的怂恿,放下作业跟他踢球去了。B.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任何人妄下断语:“你是庸者,你是天才。”C. 你们的意见大相径庭,我无法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让你们握手言和。D. 外出旅游前,最好购买旅游保险,并掌握些急救常识,以便发生意外时,能够灵机一动。【答案】D【解析】【详解】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多指不好的事情)。符合语境。B.妄下断语:胡乱、随意作出判断。符合语境。C.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矛盾,相去很远。符合语境。D.灵机一动:意思是指事前没有准备,临时想出办法。形容灵敏机智。这与选项中的“外出旅游前,最好购买旅游保险,并掌握些急救常识”不符。故选D。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劝阻青少年戒烟,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B. 我们班“学霸”晓兮虽然学习很好,但是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C.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D. 高靖朝的土鸡蛋供不应求,主要的销售途径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和QQ好友群卖出。【答案】C【解析】【详解】A.不合逻辑,“劝阻”和“戒烟”并用,不合逻辑,可把“劝阻”改“劝说”;B.词语使用不当,“虽然……但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其表转折,前后两个句子应该是递进关系,可以改为“不但……而且”;D.句式杂糅,删掉“通过”和“卖出”。故选C。4. 依照下列画线句,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盛开的花朵,美丽舒展,绚丽多姿;______;______;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A. 生命是精美的小诗,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优美的乐曲,清新流畅,意蕴悠长。B. 生命是精美的小诗,音律和谐,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清新流畅,宛转悠扬。C. 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宛转悠扬;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意蕴悠长。D. 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答案】D【解析】【详解】“清新流畅”“意蕴悠长”是形容小诗的,“音律和谐”“宛转悠扬”是形容乐曲的。故选D。5.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会议开始前,主持人特别提醒:“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关闭手机,否则后果自负!”B. 酒店经理对员工们说:“大家要用心做好服务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C. 有人从公交车上往外扔香蕉皮,一位乘客冲着他说:“老兄,你太过分了!积点德吧!”D. 提到自己的父亲,老刘动情地说:“令尊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答案】B【解析】【详解】A. “否则后果自负”语气生硬,不得体。B.得体。C. “积点德吧”有点不留情面。D. “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用词不当。“家父”才指自己的父亲。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塞下曲王昌龄(唐代)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①,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注】①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一事。6. 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歌前两句写将士行军途中牵马饮水,渡过大河。B. 颔联写的是将士们经过急行军,在夜色中即将抵达目的地——临洮。C. 颈联回忆了唐军在长城的一场胜仗及众人赞美唐军意气风发。D. 最后两句描绘一幅黄尘漫漫、野草丛生、白骨累累的画面,体现了战争的残酷。7.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答案】6. B 7.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诗人对任意发动战争的反对情绪(或者对战争的厌恶情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B.颔联“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的意思为“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描写的是黄昏时刻将士们隐约见到临洮城的景象。题干中“在夜色中”与诗歌内容不相符合。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应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首联中“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意思为“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写出战争环境的恶劣,表现出军旅生活的艰辛,尾联中“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意思为“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写出边塞尸骨累累的场景,写出战争的残酷,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之情。(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湖中之鱼林纾林子①啜茗②于湖滨之肆③,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逆者几何也?(选自林纾《畏庐文集》)注释:①林子:林纾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啜茗:喝茶。③肆:指茶馆。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会( )(2)逝( )(3)故( )9.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2)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10. 说说选文蕴含了怎样的道理?【答案】8. ①. 汇聚 ②. 离开 ③. 原来的 9. (1)(我)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2)(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 10. 示例: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诱惑而吞下钓钩,成为他人盘中之物。【解析】【8题详解】文言字词解释: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会:汇聚;(2)句意为: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逝:离开;(3)句意为: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故:原来的。【9题详解】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始,起先;谓,以为;逝,离开;皆,都。(2)句重点词语:不及,不趁着;盛,频繁;时,时机;去之,逃走;几何,多少。【10题详解】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文章所讲的道理。根据文章的最后几句话“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可知,林生由鱼儿联想到人,鱼儿都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而人却不知道名利汇聚之所也是一种“钓钩”,不知道躲避这种“钓钩”,结果是被“钓钩”钩住,这就告诉世人:要拒绝诱惑,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林生坐在西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他就试着将肉干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乐。鱼儿纷纷争着抢食。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林生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结在茭白根上,鱼也不再去食它了。林生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林生顿时想到: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然而,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别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三)默写(6分)1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在谭嗣同的《潼关》中,最能体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一句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想象了团聚后的情景。【答案】 ①. 非淡泊无以明志 ②. 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 河流大野犹嫌束 ④. 山入潼关不解平 ⑤. 何当共剪西窗烛 ⑥. 却话巴山夜雨时【解析】【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犹、嫌、潼、窗、烛”这几个字的写法。三、现代文阅读(20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拾荒万吉星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远。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12. 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______→弃婴患病,倾囊相救→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___13. 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1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第1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为后文情节发展做辅垫。B. 文章第11自然段,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王婆婆,并接她回家,是因为儿子儿媳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C. 文章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因为此情节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D.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更引人入胜。15. 小说最后一句写到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答案】12. ①. 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②. 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13. 示例一: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答成“运用动词咬、撕、揭”也可),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表现王婆婆的善良仁爱。示例二:细节描写。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表现王婆婆的善良仁爱。示例三:比喻,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做“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表现出王婆婆的善良仁爱。 14. BD 15. (1)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爱心;(2)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3)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在“凌晨拾荒,捡养弃婴”与“弃婴患病,倾囊相救”之间的情节对应的是文章第④⑤两段的内容,结合第④段“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和第⑤段“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婆媳争吵,妥协寄居。最后一个情节对应的是最后一段的内容,结合第⑬段“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检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可概括为:捐建学校,依旧拾荒。【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结合题目的提示,要求从人物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来赏析即可。“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属于动作描写,“咬”“撕”“揭”这些动词写出了王婆婆动作的坚定,表现了她虽不舍这笔钱但也要救弃婴的决心。由此也突出了王婆婆的善良,生动形象。“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属于细节描写,描述了王婆婆存钱的位置,结合第⑥段“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知王婆婆靠拾荒起早贪黑攒下了这笔钱,这些钱是来之不易的,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无比诊视。“咬牙”“颤抖”也运用细节描写,表明王婆婆对钱的珍惜,更突出了她的善良仁爱。“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结合第⑥段“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知这笔钱来之不易,王婆婆万般珍惜,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也进一步表现出王婆婆的善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B.有误,结合第⑪段“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可知,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王婆婆,并接她回家,是为了贪图剩下的捐款,并非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D.有误,由“深秋的凌晨”“不到一周”“一个月后”“一年后”等词语可以看出文章采用顺叙的记叙顺序,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写的,不是倒叙。故选B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理解。解题时要先读懂题意,然后根据题意要求,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然后结合文中具体语句概括出相应的答案。结合全文来看,这里所说的“丢弃的东西”并不仅仅指垃圾,而是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小说记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拾荒的王婆婆拾来一个弃婴,遭到了儿媳与儿子的嫌弃与反对。为了给弃婴治病,王婆婆拿出自己拾荒攒下的两千块钱。治疗费用远远超过这两千元钱,王婆婆抱着弃婴忧愁时却无意间被记者拍下了照片,记者的报道让王婆婆得到了社会的救灾助。可是弃婴在花了三分之一的治疗费用后还是夭折了。王婆婆拒绝了儿子儿媳要社会救助的钱去买房的要求,将钱捐给乡村学校,她依旧过着拾荒的生活。小说以王婆婆拾弃婴的一系列遭遇,表现了当今社会人们丢失了做人的善良、责任、纯朴等美好的品德。结合第②段“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可知,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良知与责任。结合第④段“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可知,王婆婆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做人的善良和爱心。结合第⑪段“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可知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和正确的金钱观。(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妈妈的额头蒋平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她的额头就会______在我的额头上,然后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痛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颜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______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选文有删改)16. 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准确补充同一个动词并说明理由。她的额头就会______在我的额头上,然后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______在一起。17. 班级准备举行“最美亲情”读书交流会,你会怎样向同学们推荐本文?请你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出发,写一篇推荐词。100字左右。【答案】16. (1)动词:贴。(2)理由:“贴”是母亲用额头感知子女体温的方式,通过这个动词表现母亲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17. 大家好!我向大家推荐《妈妈的额头》这篇文章。此文选材独特,以“妈妈的额头”为切入点,刻画了一个关爱儿女、勤劳顾家、任劳任怨的母亲形象。从主题角度看,文章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体现了浓浓的亲情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感恩。【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锤炼。例:动词:挨。理由:“挨”字写出了母亲轻轻地用额头触摸子女的额头的办法,测量孩子的体温,表现了母亲的轻柔和体贴,母亲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17题详解】本题考查拟写推荐词。注意从本文的选材和主题角度推荐。根据第②段“亲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第③段“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第④段“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可知本文一“额头”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勤劳美丽,热爱子女,无私奉献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母亲和母爱的赞美之情。例:大家好!我向大家推荐《妈妈的额头》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选取了一个很小的角度,“妈妈的额头”,刻画了一个勤劳美丽,热爱子女,无私奉献的母亲形象。以小见大的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表达了对母亲和母爱的赞美之情。四、名著阅读(5分)18. 下列有关《西游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小说蕴含着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B. 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故事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与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到了真经,他们自己也修成了“正果”。C.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第一号人物,他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其中大闹天宫、大战流沙河、三打白骨精等情节都以他为主角。D. 鲁迅先生分析《西游记》说,书中“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指出《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情感,这是一个很深刻的观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的理解。C.大战流沙河,卷帘将军因打破琉璃瓶,被贬流沙河,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师徒三人取经路上途径流沙河,沙僧趁机抢唐僧,孙悟空因不擅长水战,于是由猪八戒下水迎敌,战后沙僧深知不敌二人,于是不肯上岸迎战,最终由孙悟空求助观世音菩萨相助,并收伏沙僧,法名沙悟净。题干中“大闹天宫、大战流沙河、三打白骨精等情节都以他为主角”,与原文说法不相符合。故选C。19. 名著阅读有人戏称,电视剧《西游记》中沙僧只有五句台词:“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师父和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师父,你放心,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大师兄说得对。”因此,有人认为,西天取经路上,没有沙僧也可以。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原著内容,说说你的理由。(150字以内)【答案】示例:我认为:西天取经路上一定要有沙僧。①沙僧本领高超。曾是玉帝手下的卷帘大将,是取经路上的好帮手。②沙僧任劳任怨,意志坚定。四十回写到,连孙悟空都想散伙,但沙僧却极力劝大家不要散伙。③沙僧个性憨厚,忠心耿耿。面对孙悟空的急躁,猪八戒的煽风点火,沙僧往往能协助调节师徒四人间的矛盾。(要答出两点,意对即可)【解析】【详解】考查自由表达观点,开放类试题,能结合原著内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我认为:西天取经路上可以没有沙僧。①一路上降妖除魔基本上都是孙悟空和猪八戒一起去,在武力保护唐僧上沙僧不是必不可少。②沙悟净通常做的事是挑行李,这件事由猪八戒或者白龙马都可以完成。示例二:我认为:西天取经路上一定要有沙僧。①沙僧能弥补孙悟空在水战中的短板。每次碰到水中的妖怪,悟空都要让八戒和沙僧去水中引诱妖怪出来,他再将妖怪擒获。虽然猪八戒的水战能力要远超沙僧,但因为他为人不靠谱,所以观音才备了一个踏实的沙僧。②遇到妖怪团队时,要沙僧一起出力,比如在狮驼岭一战中,妖怪头领有三人,孙悟空以一敌三必然有些吃力,因此是师兄弟三人和妖怪三人共同应战,才保护唐僧没被妖怪捉了去。③沙僧对唐僧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即使被妖怪捉了,也要守护在唐僧身边。很多时候给孙悟空提供关键信息,及时解救唐僧。五、写作(45分)20. 请以你的某位家人为写作对象,写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要求:运用适当的描写方法,叙事清楚、完整,并揭示某个主题,题目自拟,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答案】范文:我的妈妈我的妈妈,身材匀称,皮肤白净,一头褐色的卷发在阳光下闪耀着,显得很时尚。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温柔的光芒,像夜空中明亮的星星。在你们的眼里,妈妈是什么样的,是无私的、伟大的、慈祥的还是平凡的?我的妈妈是一个极为平凡的人,很多人都不认识她,但是我认为她是一个伟大的妈妈,一个慈祥的妈妈,一个无私的妈妈。我的妈妈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她衣着朴素但是从中却能看出妈妈爱干净、整洁。妈妈今年51岁,这个年龄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是奶奶辈了,我还有一位姐姐,家里人为了我都付出了很多很多,尤其是妈妈在我的生命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七岁那年一次意外的摔倒导致我成了一个半身瘫痪的人,当家人把我送到医院,医生说了好多好多我听不懂的术语,但是从父母的表情我知道我的状况很不好。在赶往医院的路上,我第一次读懂了“绝望”是什么意思,没错当时的自己已经感觉到绝望了!在治疗中,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像以前那样学习、生活,但妈妈一直坚信我可以,在她的坚持下我做了大深化和支架手术,她的坚持不放弃,使我们整个家庭都走上了漫漫求医之路。因听医生说做高压氧可能会好一些,当时整个宣城只有一家有高压氧机器,就因为医生的一句“有可能”,妈妈就立刻带我去做,一天做一次,一次300元,就这样做了三个月,花了将近三万多,但我的身体没有什么起色,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谁都没有提高压氧的事情了,我开始回学校上学,因身体原因,我常常上半天,休息半天。直到九岁那年,妈妈又听说有一个医院治疗我这种病特有名,妈妈当天赶到学校跟老师请假带我去了那个医院……那个医院治疗主要是以跑步、针灸为主,对正常孩子来说跑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管开心还是伤心,只要想跑,就可以随意跑起来,但对我而言它是那么的困难,每次当我跑不动,想放弃时妈妈总是站在前面鼓励我;当针灸扎的我嗷嗷直叫时,妈妈就在旁边安慰我,给我加油打气,努力分散我的注意力。时间就这样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我又回到我熟悉的家,只是医生叮嘱,要每天坚持锻炼,只是回来后,我经常偷懒不愿意做甩手、仰卧起坐等动作,常常因我不愿意锻炼和妈妈发生冲突,我也知道我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每天回来做这些我感觉好累,时间就在吵吵闹闹中度过。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妈妈为了我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陪读,在这期间我也陆陆续续的看过其他医生,但大部分医生都是建议我要多锻炼,控制自己的饮食不能让自己过胖,所以家里都不烧荤菜,有时候看到食堂有好吃的菜,我就忍不住多吃几口解解馋。妈妈的陪伴成了我不断努力的不竭动力,我为有这样的妈妈而高兴,在我眼里她是位伟大的妈妈!【解析】【详解】这是一道材料作文。一、审题立意。题干很简单要求写作对象时自己的某位家人,如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我们可以从中选取最能表述自己情感的亲人,记叙他(她)跟自己之间的事情。二、选材构思。如果写妈妈,先想一想打算写妈妈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写作时要回归生活,精选材料:新奇有趣的事、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深受触动的事……先可以简单写一写这个熟悉的人的长相(高矮胖瘦、发型、脸部的样子等)。如:樱桃小嘴、浓眉大眼、胖嘟嘟的脸蛋、乌黑的长发、金黄的卷发等。再想一想:妈妈是什么样的人?什么事情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注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人物时要多写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本文写作思路:开头简单介绍妈妈的情况(年龄、外貌等)。接着介绍妈妈的特点。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然后写最能表现妈妈特点的一件事。起因及经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结尾总结妈妈的性格或品质,自己对她的感情或评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名著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