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 (2019)必修:美术鉴赏第八课 时代的脉搏——社会风尚与美术的发展教案设计
展开认识美术与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美术作品反映或表现社会思潮、运动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根据形式分析等方法来理解它们所反映的社会观念和风气。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着重从美术中探寻社会运动的痕迹与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表现在形式上,也可能表现在内容上,但其共同特征是有新的变化出现。引导学生注意到这种变化,促使他们产生兴趣,并主动寻找这种变化的原因。
教学基本思路
对美术的欣赏不能仅仅局限于外在形式的鉴别,还包括把握题材内容,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社会人文背景。只有感受到这些蕴藏在作品背后的东西,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才是全面的,对美术的发展变化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如果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也会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涉及到许多作品形式之外的知识,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他们更多地借助以往的知识储备和日常经验。教学时通过示范,启发、引导学生逐渐调动他们各方面的知识,进而使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自觉地寻找美术作品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美术所反映出的社会运动与社会思潮。
难点:社会变迁对美术风格、形式的影响,探寻美术作品的变现手法中发现其背后的社会因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三幅《门神》,比较分析:
1.门神是用来干什么的?
门神历来被中国人视为驱邪避秽的护佑者。
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恭:小说《西游记》里记载了秦琼变成门神的故事: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因延误行程致使地方干旱,人民无法维生, 犯了天条,玉皇上帝大怒,便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
2、赏识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人家里门上的门神不再是唐代的名将而是新四军、解放军的形象,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当外敌入侵时,中国抗日军人无疑成了中国百姓眼中的打鬼门神。
3.《抗战门神》与传统门神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传统年画与抗日战争时期年画的比较,非常深刻地说明了社会思潮在美术作品上留下的印记。传统年画最重要的功用是祛邪、祈福,大多色彩鲜艳,具有装饰性的美感;而1945年的抗战年画则寄托了人民对抗战胜利的渴望,手法上融入现代木刻技巧,以黑白为主。
点出本课主题“时代的脉搏”。
二、作品欣赏
A、美术与新中国
观赏《一辈子第一回》和《大批判》。比较分析:
提问:它们表现了怎样的内容?分别跟什么样的社会思潮相联系?(看书理解回答)
杨之光《一辈子第一回》与王广义《大批判》的并列深刻地体现出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形态的巨大转变,以及两者对艺术的不同追求。前者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劳动者翻身做主,参与选举活动,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并力图将西方素描造型因素引入传统中国画水墨人物,而后者把工农兵形象跟现代商业广告并置在一起,反映了政治和商业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这件作品中运用的工农兵标志在20世纪70年代是非常严肃的题材,而20世纪90年代可以随意挪用,正是时代风气变化的体现。前者而后者则借鉴了西方波普艺术的表现手法。
B、社会思潮嬗变中的中国美术
如果将各个时期有关社会运动与社会思潮的美术作品放置在一起,从中便能较为简洁地勾勒出社会进程中文化发展的脉络。
讨论:以下几幅作品分别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思潮?
1)《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南朝大墓中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描绘了悠游林下的隐士。
魏晋之际,有名士嵇康、阮籍等七人,崇尚自然,不拘礼法,常聚于竹林之中,人称“竹林七贤”。他们是当时人心目中理想的士人,不受任何约束,可以完全自由的表现自己。这幅大型砖印壁画是在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中出土的。它为两段,一段画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段画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每人身边都刻有姓名,两段各高80厘米,长240厘米,分别位于墓室两壁。画中的荣启期本为春秋时期的高士,隐逸之人。大概作画者考虑到两段壁画中的人数最好相当,所以就在七贤之外再加上前代的荣启期,这样八个人正好分成对等的两组。人物间以松、柳、槐、银杏、阔叶竹等隔开,由于每位人物都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中,整个画面不但显得明快醒目,而且隔而不断,气脉连贯,于统一之中又见变化。
2)《麦积山雕塑》
南朝汉族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魏的孝文帝推行了一场汉
化运动,用汉字,穿汉人服装,上层贵族学习汉族文人的气质,这立即反映在他们雕凿的佛像上。佛像穿着南朝汉人的宽大衣服,像南朝的士人一样清瘦。“秀骨清象,褒衣博带”,正
是北朝学习南朝所带来的审美观点的形象概括。
3)《牡丹亭·还魂记》插图。
纵观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有的作品中很直接地可以看出社会思潮的变化,而有的作品则是间接地折射。
故事大意:南安郡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终日被父母拘束在闺阁、书房之中,一次偶然被丫环春香领去花园观赏春景,回来后梦见一位少年书生柳梦梅,自此便为相思所苦,以至伤情而亡。三年后,柳梦梅前往临安赴试,路经杜宅,杜丽娘的魂魄又与柳梦梅相会,杜丽娘因此得以再生,二人遂结为夫妇。但杜宝却竭力反对。后因杜丽娘一再坚持,柳梦梅又中了状元,加上皇帝亲自作主,杜宝才认可此桩婚事。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木版插图就很曲折地反映了明代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故事的主角是追求个人幸福,向往爱情自由的女性。明代晚期这一类故事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流行。说明了这种思想的普及程度。
师总结:《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麦积山佛教造像、《牡丹亭·还魂记》木刻插图则分别是东晋墓葬习俗、北魏佛教思想与明代市民文化在美术上的体现。只有把它们放在各自的社会情景中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它们的含义与价值。
C、社会思潮与西方美术
1)雅典学派 (意大利)拉斐尔
提问:此画选取了哪些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安排在构图中的什么位置?利用了哪些范本(原型)?
1508年,拉斐尔离开佛罗伦萨,来到罗马,开始为教皇朱理二世工作。在那里历时十年,他为教皇宫殿绘制了大量壁画,其中以梵蒂冈教皇宫内的一组《雅典学派》壁画最为出色,
这幅巨大的壁画(2.79米4×6.172米),是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画了五十多个大学者,不仅出色地显示了拉斐尔的肖像画才能,而且发挥了他所擅长的空间构成的技巧。他对每一个人物的所长与性格做了精心的思考,其阵容之可观,只有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才可与它媲美,其时拉斐尔只有26岁。这幅作品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派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古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
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当世的名人。他们在自由地讨论,情绪热烈,好像在举行什么典礼,或庆祝某个盛大节日,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精华。这座建筑物中心透视点的层层拱门,直通遥远的天际,这是一个极其神圣的环境,学者们被对称地、然而富有节奏地配置于台阶两侧,上层台阶的人物排成一列,中心是两位伟大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似乎边进行着激烈的争论,边向观众方向走来。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像在说明: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柏拉图则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神灵的启示。这两个对立的手势,表达了他们思想上的原则分歧。其余的人,众星托月,有的在注视,有的正在谛听这两位老人的谈话,自然地形成几个小组。现在再介绍上层台阶上的人物:苏格拉底刚转身向旁人阐述伦理学上的论据。阶下面的左侧,以坐在地上专注地书写着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中心,一少年在旁给他扶着木牌,牌上写的是“和谐”的数目比例图。在他背后一个老人正在记录毕达哥拉斯的论据数。台阶下右侧一组,中心人物是躬着身子、手执圆规在一块黑板上给学生演算的几何学家欧几里得(一说是阿基米德),周围是他的四个学生,四个人似乎对老师的讲解领悟得不一样。旁边那个身穿古代黄袍、头戴荣誉冠冕、手持天文仪的,是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上面露出半个脑袋、头戴深色圆形软帽的青年,就是画家拉斐尔本人。把自己画进历史题材内,是当时画家们喜用的表现方式,只是拉斐尔留给自己的位置太少了点。画中央的台阶上,躺着一个孤寂的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这位学者主张除了自然需要之外,其他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无足轻重的,所以他平时只穿一身破烂衣服,这个人物在构图上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他与右侧正往台阶上走去的两个人物相联系,同时又与左下角那个倚靠在石桌前沉思的学者赫拉克里特彼此呼应。更有意思的是,柏拉图的头像正是画家以达·芬奇的头像为范本的,可见拉斐尔对前述这两位大艺术家的崇敬心情。这幅画的色彩处理也很协调,建筑背景全是乳黄色的大理石结构,人物的衣饰有红、白、黄、紫、赭等色相交错。透视法的水平是很高的,它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深远感,连地面的图案,拱顶的几何装饰结构,都精确到可以用数学来计算。
B、出示作品《梦露》和《大宫女》,分析:
1.从内容和主题上看,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时候的思潮和观念?
2.它们的表现方式有什么区别?跟传统美术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这两件作品的作者都是美国的,安迪·沃霍尔表现的是20世纪50~60年代流行文化中的电影明星;游击队女孩是一个匿名的艺术家团体,她们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思潮的反映。都挪用了已经存在的图像,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了加工;一个采用了大量复制的手法,一个则改变了原来图像的一部分内容。)
梦露 (美国)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在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艺术中,作为对美国充满商业气息的社会的善意讽刺,是最令人发笑的了。他把凡是成为社会崇拜的偶像以及时髦事物,如世界名人、电影明星、美钞、电椅、花束、竞赛场上的骚动、“蒙娜·丽莎”摄影,等等,作为重复宣传的题材,用丝网印技术或其他方法,重复50次地印制在一个画面上。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头画而闻名,被奉为“波普艺术家”。沃霍尔原是一个商业画家,在纽约做过十年广告设计工作。波普艺术风行时期,他感兴趣于画些商标和超级市场的产品。他采取照相版丝网漏印技术,让画面像一张刚从印刷厂取来的未完成样张一般,这幅作品是最典型的代表作。画家故意把印刷过程作两部分展现:右半边是印刷的第一道黑线效果;左半边是用丙烯色套印的彩色效果,并仿效廉价印刷品的低质量效果,使镂版定线不精确,造成套色错位,以加强其低俗的性质。电影红星玛丽莲·梦露的照片的泛滥,也和可口可乐的广告泛滥一样,标志着美国社会大众的趣味。画家借用这种手法来说明,此类大众趣味正像他这幅画一样,在大批量地被制造出来,直至你感到厌倦为止。沃霍尔说过:“绘画就是事实,这就够了。”对于波普作品,他进一步强调过:“这些绘画都充满着自身的存在因素。”安迪·沃霍尔独特的波普画在当时有强烈的社会反响,因而赢得了美国艺术界更大范围的轰动。
安迪·沃霍与其他波普艺术家相比显得更彻底,他完全取消了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观念,直接用制版印刷的方法 把照片形象移到画布上。还应用了古典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视为大忌的“重复”,甚至于推向极端,可口可乐瓶无尽无休的排列,以及明星们的照片都成为了最好的创作主题和素材。 这十分贴切的反映出了后工业时代的特征,现代工业正是这样每天重复着同一样东西。以直观的艺术形式代替了深奥的艺术。随着后现代艺术的推进,它同我们生活的界限也显得愈来愈近,可能我们无法意识到,但它作为我们生活和精神的组成部分已无法替代。
游击队女孩改造的大宫女 (美国)
“游击队女孩”(Guemla Girls)是美国的一个专业艺术家团体。他们展开词语战和形象战来反对艺术中的性别歧视。在早些年里,她们的活动集中在为女性艺术争得一席之地。她们机智而严厉地批评那些不承认女性艺术的机构和个人。在她们的这幅招贴画上写着:“女人必须裸体才能进入博物馆吗?进入现代艺术区域的艺术家少于5%的是妇女,但85%的裸体是女性”,“游击队女孩”的标准和招贴中的形象是一个凶恶的黑猩猩面具,它将男人对女人的漂亮、性感的消费观念和标准荡涤得一干二净。与20世纪60~70年代女性主义的紧张激烈却吃力、小心翼翼的对抗性不同,20世纪80~90年代,女性主义艺术改变了方式,她们以一种反讽、幽默、潇洒的气息调和着前期女性主义的怒气。而实质上却更为激进、自由和宽泛,这些近于“异端”的实践往往被列入当代重要的问题之一即“是不是艺术”的讨论范畴。
六、总结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美术创作跟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在某些时候,社会思潮对美术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高中美术湘美版 (2019)必修:美术鉴赏第三单元 美术的世界美术与社会第七课 战争与和平——美术作品反映战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美术湘美版 (2019)必修:美术鉴赏第三单元 美术的世界美术与社会第七课 战争与和平——美术作品反映战争教学设计,共4页。
必修:美术鉴赏第七课 新的实验教案: 这是一份必修:美术鉴赏第七课 新的实验教案,共3页。
高中美术第四课 人间生活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美术第四课 人间生活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捣练;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