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化学九上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第1页
    人教版化学九上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第2页
    人教版化学九上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上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化学九上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共6页。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题3分,共36分)1 真情境 社会热点 [2021·广东模拟]两位英国科学家因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获得2010年诺贝尔奖。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有关碳单质的性质和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B.碳单质都是黑色固体C.C60可以表示为一个C60分子D.所有碳单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2 2021·广西柳州中考]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露天焚烧垃圾  B.多开燃油汽车  C.大量植树造林  D.工厂废气直接排放3 下列表示二氧化碳的几种用途,其中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   )4 2022·河北唐山滦州校级期中]关于二氧化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可制碳酸饮料B.干冰升华吸热,可用它进行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D.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产生温室效应5 2021·湖北仙桃中考]下列关于碳单质及碳的氧化物叙述正确的是(   ) A.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B.古代书画作品能保存至今,是因为碳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C.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顺序不同D.一氧化碳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中毒,所以一氧化碳有百害而无一利6 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A.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B.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通过石蕊溶液D.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7 2022·广西凤山校级期中]有关图中气体的制取装置或实验操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7题图)A.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B.用充满水的集气瓶收集氧气C.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D.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8 2021·山东临沂河东区模拟]COCO2都是碳的氧化物,下列关于COCO2的说法正确的是(   )A.CO具有可燃性,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B.CO有毒,冬季用燃煤取暖时为了防止CO中毒,应该在煤炉旁放一盆凉水C.CO2无毒,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多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D.空气中CO2变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9 2021·湖南郴州中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石墨、金刚石的硬度不同,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B.活性炭多孔,可用于制糖工业脱色C.碳有还原性,常用焦炭冶炼金属D.COCO2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相似10 新考法 数字化实验 [2021·江苏常州一模]在圆底烧瓶中充满CO2,通过注射器向瓶中注入液体(1)。图2是向烧瓶中分别注入同体积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后通过传感器得到的气压变化图像。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0题图)A.开始时,瓶内气压增大可能是注入的液体使瓶内气体压缩所致B.曲线显示气压最终恢复原状,说明CO2几乎不溶于水C.两条曲线对比,可证明CO2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D.该实验不能证明CO2能与水反应11 2021·山东德州平原模拟]如图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网络图(图中“→”表示转化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CO”的反应中碳发生氧化反应B.“CO→CO2的反应只能通过燃烧实现C.“CO2→CaCO3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D.“CO2→H2CO3的反应可用紫色石蕊溶液验证12 如图所示,集气瓶中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和一氧化碳,当插入灼热的薄铜片,一段时间后再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剩余气体。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12题图)A.该实验可验证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B.B的现象是受热部分的铜片由紫红色变为黑色C.C实验一段时间后振荡,只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D.D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瓶中的剩余气体,瓶口可能出现蓝色火焰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13 (8)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碳及其化合物占有重要地位。(1)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两者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其原因是构成它们的碳原子_________不同。(2)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是因为活性炭具有___________的结构。(3)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图书档案时,规定使用碳素墨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4)某有机化合物R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2R+5O2 4CO2+2H2O,则R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14 真情境 社会热点 (8)2021·湖南张家界中考]2021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碳的问题:(1)“碳捕捉与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每年可从燃煤发电厂捕捉1 600万吨二氧化碳并对其进行压缩封存,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碳气体可压缩是因为_______________;被封存的二氧化碳有许多用途,请写出其中的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实现碳中和,达到净零排放,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A.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B.开发氢能,更多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C.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禁止使用化石燃料(3)“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理念。请你写出一条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的具体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14)AE五种物质相互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表示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A性质不稳定,B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液体,C的稀溶液在生活中可用于伤口消毒,DE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试推断:(15题图)(1)CD的化学式分别为: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检验D物质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①②基本反应类型相同,都属于____________反应。(4)自然界中,D转化为E_______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能。(5)写出由A→B+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6分)16 (10)2021·安徽中考]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制备CO2,并模拟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回答下列问题。(16题图)(1)装置B中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3)为制得CO2的水溶液,CO2应从装置C_______(“m”“n”)端通入。(4)CO2的水溶液转移至烧杯,并组装装置如图D所示,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16)2020·湖南常德中考改编]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探究思路】(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O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___________(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3)探究物质间是否反应的实验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提出猜想】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设计】用四朵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下实验:序号实验设计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1)“实验设计中的稀醋酸还可用_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代替。(2)“实验设计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设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探究。【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思交流】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A.设计对比实验    B.控制实验条件C.获取事实证据    D.逻辑推理判断四、计算题(共8分)18 (8)2021·山东德州月考]某同学为了测定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研碎和100 g稀盐酸放入烧杯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对烧杯及其中的剩余物进行了五次称量,记录数据如表:(假设反应匀速进行;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烧杯的质量为25 g)请计算:(1)表中的“m”_________g(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至0.1%)  
    第六单元答案与解析1. C2. C  【解析】  焚烧垃圾会排放二氧化碳;汽油燃烧排放二氧化碳;植树造林能促进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工厂废气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3. D  【解析】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运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物理性质;光合作用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制纯碱、化肥,运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用于灭火运用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既运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也用到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4. C  【解析】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制碳酸饮料;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5. A  【解析】  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古代书画作品能保存至今,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在工业上可用作还原剂,还可以做燃料。6. B  【解析】  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不能点燃,故A错误;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会转化成二氧化碳,最后就只剩下二氧化碳,故B正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通入水中除去的是二氧化碳,故C错误;通过氢氧化钙溶液,二氧化碳会被吸收,故D错误。7. B  【解析】  氧气的密度比水小,用充满水的集气瓶收集氧气,从短管进气。8. D  【解析】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烧时火焰呈蓝色;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冬天用燃煤取暖时,在煤炉边放一盆凉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空气中二氧化碳变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9. D  【解析】  石墨、金刚石的硬度不同,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活性炭多孔,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可用于制糖工业脱色;焦炭的主要成分是碳,碳有还原性,常用焦炭冶炼金属;CO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的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10. B  【解析】  注射器向烧瓶内加入液体,短时间内可能造成烧瓶中压强增大;曲线显示气压最终恢复原状,说明CO2能溶于水,但是溶解的量很少,若不溶,则压强应该维持在开始状态几乎不变;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有水,通过曲线①②的对比可以看出的压强变化明显,可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若不反应则压强变化应该与曲线相似;曲线的压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难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11. B  【解析】  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碳发生的是氧化反应;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不是只能通过燃烧实现“CO→CO2的转化;检验二氧化碳应使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CO2→H2CO3的反应可用紫色石蕊溶液验证。12. C  【解析】  薄铜片加热后表面变成黑色,即生成了氧化铜,将灼热的薄铜片伸入盛有一氧化碳的集气瓶内后变成了红色,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最后一个实验中用燃着的木条点燃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气体燃烧,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故A叙述正确;图B中的铜片在加热的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黑色的氧化铜,故B叙述正确;在加热的条件下,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C图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铜片表面由黑色变成红色,故C叙述错误;图D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瓶中的剩余气体(可能有一氧化碳),瓶口可能出现蓝色火焰,故D叙述正确。13. (1)排列方式(2)  (2)疏松多孔(2)  (3)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2)  (4)C2H2(2)  【解析】  (1)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2)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是因为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3)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图书档案时,应使用碳素墨水笔,是因为碳素墨水中含有炭黑,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则每个R分子由2个碳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所以物质R的化学式为C2H214. (1)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2)  灭火(或其他合理答案)(2)  (2)C(2)  (3)出门多乘坐公交车(或其他合理答案)(2)  【解析】  (1)二氧化碳气体可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被封存的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灭火、做制冷剂等。(2)不能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应合理使用。(3)出门多乘坐公交车、使用节能灯泡等都是低碳生活的具体做法。15. (1)H2O2(2)  CO2(2)  (2)Ca(OH)2+CO2CaCO3↓+H2O(2)  (3)化合(2)  (4)(或太阳)(2)  化学(2)  (5)H2CO3H2O+CO2↑(2)  【解析】  B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液体,C的稀溶液在生活中可用于伤口消毒,可知C为过氧化氢,C可以转化为B,故B为水,D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D是二氧化碳,A性质不稳定,并且A可以生成BD,故A为碳酸,过氧化氢可以转化为水和E,故E为氧气,带入图中,推理正确。(1)C为过氧化氢,化学式为H2O2D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2)实验室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3)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是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都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4)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是利用光合作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5)碳酸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16. (1)试管(2)   (2)CaCO3+2HClCaCl2+H2O+CO2↑(2)   A(2)   (3)m(2)   (4)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气体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2)  【解析】  (1)装置B中仪器的名称是试管。(2)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适合用装置A做发生装置。(3)为制得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应从装置Cm端通入。(4)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生成氧气,检验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气体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17. 【探究思路】(1)是否生成新物质(2)   生成沉淀、生成气体、颜色变化等(2)   (2)不能(1)   (3)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2)   【实验设计】(1)稀硫酸(合理即可)(1)   (2)向第二朵纸花喷水(2)   (3)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能使紫色石蕊变色(1)   【实验结论】②③中的纸花不变色,①④中的纸花变红色(3)   【反思交流】ABCD(2)  【解析】  【探究思路】(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否生成新物质;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生成沉淀、生成气体、颜色变化等。(2)二氧化碳溶于水无明显现象,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提出猜想】结合猜想一,可知猜想二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实验设计】(1)“实验设计中的稀醋酸还可用稀硫酸代替。(2)“实验设计的具体内容是向第二朵纸花喷水,检验水能否使纸花变色。(3)“实验设计的目的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能使紫色石蕊变色。【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②③中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①④中纸花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物质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色。【反思交流】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实验条件、获取事实证据、逻辑推理判断。18. (1)134.5(3)(2)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40 g-134.5 g5.5 g,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答: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解析】  (1)反应匀速进行,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每20秒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2.2 g,则60秒时烧杯和药品质量应为135.6-2.2133.4 g134.5,说明60秒内反应完成,则m的值是134.5(2)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反应前烧杯和药品的总质量为140 g,所以石灰石样品质量为140 g-100 g-25 g15 g,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40 g-134.5 g5.5 g,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碳酸钙的质量,从而可以计算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