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4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4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
    1. 陆地生物群落中,被誉为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的是(  )
    A. 北方针叶林 B. 温带草原 C. 热带雨林 D. 高寒草甸
    2. 内环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通常情况下,下列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尿酸 B. 氨基酸
    C. 脱氧核糖核酸 D.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3. 人体的皮肤破损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炎症反应过程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局部出现肿胀温度升高 B. 毛细血管舒张皮肤变红
    C. 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病菌 D. 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产生痛觉
    4. 如图是人体神经系统常见的三种神经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B. 兴奋传导方向为①②③
    C. a处(箭头所指)能释放神经递质 D. 图中可能不止三个细胞
    5. “应急”和“应激”是机体在受到伤害刺激的状态下,出现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该过程中,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起着重要调节作用。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受控于腺垂体
    C. 肾上腺素的分泌受交感神经的调控 D. 两种激素都有升血糖的作用
    6. 退耕还林还草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生态工程。研究人员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有机物积累量所占比例,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农田演替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优势种会被后出现的物种所取代
    B. 弃耕后的3-10年间,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有可能减少
    C. 引起图中不同生长型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比例变化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
    D. 在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经过30年演替已形成顶级群落
    7. 红细胞破裂常被称为溶血,会破坏血浆内环境稳态。以下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称为内环境稳态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离子有关而与有机物无关
    C. 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可作为诊断急性溶血性疾病的指标之一
    D. 毛细淋巴管盲端的瓣膜可促使淋巴液回流入组织液
    8.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包括(  )
    A. Na+外流,导致外正内负
    B. Na+-K+泵逆浓度运输钾、钠离子数量不等
    C. 细胞膜对Na+通透性低对K+通透性高
    D. 带负电的蛋白质难以透过细胞膜到细胞外
    9. 健康人从感染新冠病毒到治愈过程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鼻黏膜纤毛对新冠病毒的清扫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B. 吞噬细胞吞噬细菌或病毒无需进行识别
    C. 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和淋巴因子信号刺激进入细胞周期
    D. 患者体内能检测出抗体说明该患者还未治愈
    10. 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取决于环境条件,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生活在冻原的旅鼠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有可能不同
    B. 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种群的性比率都接近1比1
    C. 给鱼塘投放大量鲫鱼苗可提高鲫鱼的环境容纳量
    D. 实施长江“十年休渔”计划不会改变长江江豚的环境容纳量
    11. 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素可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
    B. 乙烯利常被用于促进开花和果实的发育
    C. 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解除休眠
    D. 适当提高生长素的比例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根
    12. 如图为机体内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流程图,图中甲、乙、丙代表不同细胞,①②③代表不同的过程,X代表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只发生细胞免疫中
    B. ③过程发生在特异性免疫的感应阶段
    C. X在细胞膜上组装形成并能被B淋巴细胞识别
    D. 甲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13. 艾滋病是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的严重免疫缺乏病,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疾病。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HIV的外层有脂类膜和蛋白质故属于原核生物
    B. HIV可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内
    C. HIV的RNA直接与宿主细胞的DNA整合实现基因重组
    D. 艾滋病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故属于遗传病
    14.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列关于科学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种群密度,不可以用来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B. 标志重捕法的原理是基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和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
    C. 在“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中,常用95%的酒精固定和保存体型较小的动物
    D. 要调查一个地区某遗传病的发病率,须选择有该种遗传病的家族进行调查
    15. 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中,有些因素的作用会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称为密度制约因素。以下实例中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是(  )
    A. 生活在加拿大的猞猁常以捕食雪兔为食,猞猁种群数量变化近似于雪兔数量的变化
    B. 禽流感病毒的大量增殖和快速蔓延,会导致多种候鸟大量死亡
    C. 东亚飞蝗在干旱年份容易大爆发,雨水多时虫卵被淹而发霉导致大量死亡
    D. 社群压力过大时,啮齿类动物会因为内分泌失调导致生殖力下降
    16. 下列关于“探究 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2,4-D浓度是实验的无关变量
    B. 实验前插枝均需在蒸馏水中浸泡以去除内源生长素
    C. 2,4-D 具有催化作用,其在插枝内相应酶的作用下失去活性
    D. 实验结果未必能说明低浓度 2,4-D 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
    17. 生活在寒冷地带的布氏田鼠是一种小型非冬眠哺乳动物。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布氏田鼠的BAT细胞的产热过程,已知UCP-1增加会导致产热增加。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化学本质都为氨基酸衍生物
    B. ①②③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C 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和cAMP可促进UCP-1基因表达
    D. 布氏田鼠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18. 种群是一个有一定特征的、能自我调节的、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体。以下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动态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所有生物的个体数量
    B. 高等动物由于生殖力较低,出生率通常低于低等动物
    C. 种群内个体的死亡不利于保持物种的延续和遗传多样性
    D. 种群可通过定向变异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来适应环境
    19. 植物体能对多种环境信号的变化作出反应。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向性运动是植物对光、重力等环境信号的一种生长反应
    B. 影响长日照植物开花的是白天的时长而与夜长无关
    C. 叶片细胞中的光敏色素是感受光周期的重要物质
    D. 春化作用可帮助一些植物度过寒冷的冬季而使物种得以延续
    20. 关于百米赛跑过程中运动员生理变化,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听到发令枪响开始起跑是条件反射
    B. 快速奔跑中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速
    C. 肌肉厌氧呼吸产生乳酸增多
    D. 小脑的呼吸中枢活动加强使呼吸加快
    21. 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报告单中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
    检测项目
    结果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9.8
    3.1-6.8
    pmol/L
    胰岛素
    2.3
    5.0-20.0
    mIU/L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B.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
    C. 血糖含量高于正常范围 D. 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减弱
    22. 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从因果关系看,图中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原因,猎物数量的变化是结果
    B. 捕食者有多种猎物或该猎物有多种捕食者,都有可能导致两者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
    C. 随着猎物逃避捕食的能力提高,捕食者将因为捕捉不到食物而导致种群衰退或灭绝
    D. 该模型体现的是捕食者和猎物的种间关系,模型的形成与种内竞争无关
    23. 神经纤维上某处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一个动作电位(时间为M毫秒),并发生传导。若某一时刻膜电位的状态(表1、表2分别接在a、b处)以及引起电位变化的K+、Na+流向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点K+外流需要转运蛋白参与并消耗ATP
    B. 刺激点位于a点的左侧
    C. 动作电位在a、b间的传导时间等于M毫秒
    D. 表1、表2指针将分别发生左偏和右偏
    24. 在1800年,人们把绵羊种群引入塔斯马尼亚岛。此后的60年间,绵羊种群的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到1860年后,岛上绵羊的数量基本保持在170万头左右。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1800年-1860年,该绵羊种群数量增长的方式是逻辑斯蒂增长
    B. 若环境稳定,塔斯马尼亚岛长期所能养活的绵羊最大数量是170万头左右
    C. 岛上绵羊种群数量达到K/2后,种群的年龄结构逐渐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 根据“S”形曲线的加速期增长最快的特点,可预知一个草原的最大放牧量
    25. 独脚金内酯(SL)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SL合成受阻或SL不敏感突变体都会出现顶端优势缺失。现有拟南芥SL突变体1(max1)和SL突变体2(max2),其生长素水平正常,但植株缺失顶端优势,与野生型(W)形成明显区别;在幼苗期进行嫁接试验,培养后植株形态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
    结果(端优势)
    1
    max1的地上部分+W的根

    2
    max2的地上部分+W的根
    缺失
    3
    W地上部分+max1的根

    4
    W地上部分+max2的根

    5
    max1的地上部分+max2的根

    注:“+”代表嫁接
    A. 施加SL,maxl应能表现出顶端优势
    B. max2因SL合成受阻缺失顶端优势
    C. W的根能产生SL
    D. SL不通过影响生长素的含量来发挥作用
    二、非选择题
    26.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川西平原向青藏高原延伸的一块高山峡谷地带,海拔最高6200米最低1200米。这里山谷连绵,箭竹茂密,气候湿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为大熊猫提供生存环境,也为众多野生动物及珍稀物种提供栖息繁衍的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保护区内,在海拔2000米左右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该地带春夏深绿和嫩绿相间,入秋则黄红绿诸色参杂,不同季节的景象变化反映了群落的___________;过2000米后,随着海拔升高,最不可能出现的群落是___________。
    A.针叶林 B.针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 C.常绿阔叶林 D.灌丛草甸
    (2)保护区内不同类型的群落往往有不同的优势种,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___________,能凭借自己较多的数量和较强的生活力对___________和内部环境起决定作用。
    (3)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的故乡,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动物粪便中的DNA可调查大熊猫种群的数量。不同动物粪便中含有不同DNA,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根据你对大熊猫行为习性等各方面了解,以及从珍稀动物资源保护的角度,说出对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的理由(写出两点)___________。
    (4)野生大熊猫专吃竹子,主要生活在竹林里。但据有关研究发现,大熊猫远古时曾经是杂食的,与同域的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存在生态位重叠。在进化过程中,大熊猫种群通过食物特化、空间分离等方式来实现___________,以降低与同域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的___________强度,这是大熊猫适应环境的一种___________策略。
    27. 请回答以下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问题:
    I、在高温条件下,人体需经过一系列的调节活动才能维持内环境稳态。请回答:
    (1)环境温度升高时,热刺激皮肤上的___________兴奋,传导到___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皮肤汗腺分泌增加。
    (2)大量出汗后,最好喝一些___________(凉开水/淡盐水),理由是___________。
    II.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发病原因多种多样。请回答:
    (3)胰岛素是人体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血糖浓度升高可直接刺激___________分泌胰岛素,同时胰岛素的分泌还受到___________神经的双重支配。
    (4)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的过度活化也可导致糖尿病。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已知抗体药物REMD-477能作用于相应的受体阻断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但不能阻断胰岛素的信号通路,究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8. 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心理应激)会使得T细胞活性下降,从而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下降,其部分机理可用下图表示。图中①②③表示不同的物质或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了内环境稳态的___________调节机制,神经递质、激素和某些免疫活性物质如淋巴因子可作为___________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这同时也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功能。
    (2)抗体是具有一定___________序列的蛋白质,一个抗体分子可同时结合两个含有同种抗原的细胞,是因为每个抗体分子都具有两个相同的__________。
    (3)精神因素可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内分泌系统,调节相应激素的分泌。激素通过___________的运输到达靶细胞,与相应受体结合起作用后将被___________。
    (4)结构③是___________,它释放的神经递质大多是小分子化合物,但仍以囊泡转运的方式运输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是:___________
    A.避免在运输时被酶降解 B.释放时不需要能量消耗C.短时间内可大量释放 D.可定点转运并释放
    29. 1952年,科学家用单色光处理莴种子时发现,红光(波长在660m左右)促进种子萌发,远红光(波长在730m左右)抑制种子萌发:如果用红光(R)和远红光(FR)交替处理,则两种波长的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光处理
    萌发率%
    光处理
    萌发率%
    R
    70
    R-FR-R-FR
    6
    R-FR
    6
    R-FR-R-FR-R
    72
    R-FR-R
    76
    R-FR-R-FR-R-FR
    6

    (1)温度、水分是该实验的___________(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可以得出:红光和远红光交替处理时,种子萌发率的高低取决于___________。
    (2)后来的研究发现,上述吸收红光和远红光的光受体是一种叫光敏色素的蛋白质。光敏色素有两种类型: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Pr和Pfr实际上是同一色素的两种存在形式,它们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箭头代表转化关系)。

    综合以上信息推测:Pr和Pfr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本质是蛋白质___________的改变,它们中能促进种子萌发的是___________。
    (3)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光敏色素会导致细胞内部分mRNA发生选择性剪辑,使产生的mRNA比通常时多了一段序列,据此推断光敏色素调控基因表达的___________阶段。
    30. 已知甲状腺激素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大部分由甲状腺素(T4)转变而成。高脂膳食条件下,甲状腺激素代谢会发生紊乱。植物提取物白藜芦醇和槲皮素均能不同程度地缓解高脂膳食带来的不利影响。现请利用所给材料探究高脂、白藜芦醇、槲皮素及这两种植物提取物的联合对甲状腺激素(TH)代谢的影响。
    实验试剂及仪器:充足数量的雄性健康小鼠,正常口粮、猪油、迷药、0.1%槲皮素、0.1%白藜芦醇、针筒、移液枪(一种精确测量液体的仪器),总T3、T4的酶联反应测定盒。
    (1)实验分组编号:选取____________成年雄鼠50只,平均分成五组。请完成以下表格中处理方式

    正常口粮
    猪油
    0.1%槲皮素
    0.1%白藜芦醇
    A
    +
    -
    -
    -
    B
    _____
    ______
    -
    -
    C
    _____
    ____
    ______
    +
    D
    _____
    _____
    +
    _______
    E
    _____
    _____
    +
    +
    (“+”表示加入,“一”表示不加入)
    (2)研究显示高脂组促甲状腺激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调控轴遭到破坏。为了进一步探究原因,科研人员对T4含量进行测量,发现其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大,在对不同时期脱碘酶(T4转化成T3的主要酶)RNA含量的测量结果如下:

    据图推测高脂组促甲状腺激素高的原因_____________,且白藜芦醇效果____________(填选项)槲皮素。
    A.高于 B.低于 C.等于 D.无法判断
    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
    1. 陆地生物群落中,被誉为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的是(  )
    A. 北方针叶林 B. 温带草原 C. 热带雨林 D. 高寒草甸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一个群落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物基因库越丰富。
    【详解】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热带雨林、高寒草甸四个群落类型中,热带雨林物种最丰富,因此其基因库最丰富。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 内环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通常情况下,下列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尿酸 B. 氨基酸
    C. 脱氧核糖核酸 D.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尿酸可通过血液运输,因此其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不符合题意;
    B、氨基酸可通过血液运输,因此其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不符合题意;
    C、脱氧核糖核酸主要存在细胞核内,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其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符合题意;
    D、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属于甲状腺激素的一种,存在血浆中,因此其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人体的皮肤破损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炎症反应过程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局部出现肿胀温度升高 B. 毛细血管舒张皮肤变红
    C. 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病菌 D. 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产生痛觉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皮肤破损后,第一道防线的功能被破坏,人体的吞噬细胞发挥免疫功能,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形成局部肿胀。
    【详解】A、发生炎症反应时,由于免疫细胞的代谢加快,因此局部出现肿胀温度升高,A不符合题意;
    B、毛细血管舒张使血流量加快,皮肤变红,B不符合题意;
    C、巨噬细胞具有极强的吞噬能力,炎症反应时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病菌,C不符合题意;
    D、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为运动区,产生感觉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后回,D符合题意。
    故选D。
    4. 如图是人体神经系统常见的三种神经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B. 兴奋的传导方向为①②③
    C. a处(箭头所指)能释放神经递质 D. 图中可能不止三个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元由细胞体、突起组成,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神经元传导神经冲动是沿一定方向传导的,每个神经元可能有很多树突,但是只有一个轴突,树突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则将冲动从细胞体传出。
    由图分析可知,③所在的神经元上有神经节,故③为传入神经,①为传出神经,②为中间神经元。
    【详解】A、②为抑制性或兴奋性中间神经元,A错误;
    B、由分析可知,兴奋的传导方向为③②①,B错误;
    C、a处表示的结构为神经元的树突,可以作为突触后膜,其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C错误;
    D、轴突外面包裹的髓鞘,也是一种神经胶质细胞,所以图中可能不止三个细胞,D正确。
    故选D。
    5. “应急”和“应激”是机体在受到伤害刺激的状态下,出现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该过程中,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起着重要调节作用。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受控于腺垂体
    C. 肾上腺素的分泌受交感神经的调控 D. 两种激素都有升血糖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肾上腺素的作用: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又被称为“情绪激素”。糖皮质激素也能升高血糖浓度。
    【详解】A、肾上腺素的本质为氨基酸衍生物,A错误;
    B、糖皮质激素属于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属于分级调节,因此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受控于腺垂体,B正确;
    C、肾上腺素的分泌是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的传出神经(交感神经)支配的结果,因此肾上腺素的分泌受交感神经的调控,C正确;
    D、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都能升高血糖,D正确。
    故选A。
    6. 退耕还林还草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生态工程。研究人员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有机物积累量所占比例,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农田演替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优势种会被后出现的物种所取代
    B. 弃耕后的3-10年间,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有可能减少
    C. 引起图中不同生长型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比例变化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
    D. 在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经过30年演替已形成顶级群落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退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过程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详解】A、群落演替是优势物种的取代过程,由图可知,该农田演替过程中,原有的一些草本优势物种会被灌木取代,灌木又逐渐被乔木所取代,A正确;
    B、弃耕后的3-10年间,草本植物占优势逐渐演替为灌木占优势,有些草本植物可能会消失,因此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有可能减少,B正确;
    C、灌木取代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因为灌木利用光照的能力更强,生长更快,而乔木取代灌木占优势,是因为乔木利用光照的能力比灌木更强,因此引起图中不同生长型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比例变化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C正确;
    D、在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经过30年演替后乔木占据一定的优势,但还未占据绝对的优势,因此不能确定已形成顶级群落,D错误。
    故选D。
    7. 红细胞破裂常被称为溶血,会破坏血浆内环境稳态。以下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称为内环境稳态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离子有关而与有机物无关
    C. 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可作为诊断急性溶血性疾病的指标之一
    D. 毛细淋巴管盲端的瓣膜可促使淋巴液回流入组织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所谓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而不是恒定不变的,A错误;
    B、内环境渗透压与溶质微粒数目有关,溶质微粒数目越多,渗透压越高,人体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B错误;
    C、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只在红细胞破裂的情况下才能进入血浆,故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可作为诊断急性溶血性疾病的指标之一,C正确;
    D、集合淋巴管壁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和淋巴管腔内的瓣膜共同构成“淋巴管泵”可促进淋巴回流进入血浆,D错误。
    故选C。
    8.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包括(  )
    A. Na+外流,导致外正内负
    B. Na+-K+泵逆浓度运输钾、钠离子数量不等
    C. 细胞膜对Na+通透性低对K+通透性高
    D. 带负电的蛋白质难以透过细胞膜到细胞外
    【答案】A
    【解析】
    【分析】静息状态,神经纤维上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刺激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逐渐增大,膜外电位逐渐减小,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受刺激的部位称为兴奋部位,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
    【详解】AC、静息电位主要是由钾离子外流形成的,此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低对K+通透性高,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B、钠钾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因此Na+-K+泵逆浓度运输钾、钠离子数量不等,B不符合题意;
    D、带负电的蛋白质难以透过细胞膜到细胞外,使细胞膜内负电荷分布较多,易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 健康人从感染新冠病毒到治愈过程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鼻黏膜纤毛对新冠病毒的清扫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B. 吞噬细胞吞噬细菌或病毒无需进行识别
    C. 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和淋巴因子信号刺激进入细胞周期
    D. 患者体内能检测出抗体说明该患者还未治愈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详解】A、人体鼻黏膜纤毛对新冠病毒的清扫作用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吞噬细胞吞噬细菌或病毒时可进行识别,但不能特异性识别,B错误;
    C、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和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信号刺激可进入细胞周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C正确;
    D、患者治愈后抗体仍可留在机体,即发挥免疫过程中抗体并未完全用完,因此患者体内能检测出抗体不能说明该患者还未治愈,D错误。
    故选C。
    10. 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取决于环境条件,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生活在冻原的旅鼠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有可能不同
    B. 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种群的性比率都接近1比1
    C. 给鱼塘投放大量鲫鱼苗可提高鲫鱼的环境容纳量
    D. 实施长江“十年休渔”计划不会改变长江江豚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下波动,这个平均水平就是所谓的合理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大于合理的环境容纳量时,资源压力增大(如食物、配偶、栖息地等) ,资源的数量、质量降低,天敌和疾病等因素的抑制作用增强,种群数量回落;当种群数量小于合理的环境容纳量时,资源压力降低、资源状况得到改善,天敌和疾病等因素的抑制作用减弱,种群数量回升。通过种群调节,种群数量可以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可变的,同地区的不同年份环境不同,可能导致K值不同,A正确;
    B、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有些种群的性别比例不会接近1:1,B错误;
    C、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空间和资源的多少,给鱼塘投放大量鲫鱼苗不会影响鲫鱼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实施长江“十年休渔”计划会给长江生物留出更多的空间和资源,有利于提高长江江豚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选A。
    11. 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素可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
    B. 乙烯利常被用于促进开花和果实的发育
    C. 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解除休眠
    D. 适当提高生长素的比例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根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详解】A、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可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A正确;
    B、乙烯利是生长素类似物,与乙烯作用相似,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开花,B错误;
    C、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C正确;
    D、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可决定分化方向,提高培养基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含量的比值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根,D正确。
    故选B。
    12. 如图为机体内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流程图,图中甲、乙、丙代表不同细胞,①②③代表不同的过程,X代表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只发生在细胞免疫中
    B. ③过程发生在特异性免疫的感应阶段
    C. X在细胞膜上组装形成并能被B淋巴细胞识别
    D. 甲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X为抗原,甲细胞为抗原呈递细胞,乙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丙细胞为B细胞,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①为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该过程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可发生,A错误;
    B、③为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过程,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反应阶段,B错误;
    C、X属于抗原,抗原不是在细胞膜上组装形成的,C错误;
    D、甲细胞为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13. 艾滋病是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的严重免疫缺乏病,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疾病。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HIV的外层有脂类膜和蛋白质故属于原核生物
    B. HIV可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内
    C. HIV的RNA直接与宿主细胞的DNA整合实现基因重组
    D. 艾滋病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故属于遗传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酶、能量等物质合成自己的RNA和蛋白质在进行组装形成新的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随着辅助性T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A、HIV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原核生物,A错误;
    B、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因此其可结合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内,B正确;
    C、RNA为单链结构,DNA为双链结构,因此HIV的RNA不能直接与宿主细胞的DNA整合实现基因重组,C错误;
    D、艾滋病属于传染病,不属于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14.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列关于科学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种群密度,不可以用来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B. 标志重捕法的原理是基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和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
    C. 在“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中,常用95%的酒精固定和保存体型较小的动物
    D. 要调查一个地区某遗传病的发病率,须选择有该种遗传病的家族进行调查
    【答案】B
    【解析】
    【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2)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A、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种群密度,也可以用来调查群落中植物的丰富度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的丰富度,A错误;
    B、标志重捕法的原理是基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和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从而该样地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B正确;
    C、在“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中,常用75%的酒精固定和保存体型较小的动物,C错误;
    D、要调查一个地区某遗传病的发病率,须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D错误。
    故选B。
    15. 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中,有些因素的作用会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称为密度制约因素。以下实例中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是(  )
    A. 生活在加拿大的猞猁常以捕食雪兔为食,猞猁种群数量变化近似于雪兔数量的变化
    B. 禽流感病毒的大量增殖和快速蔓延,会导致多种候鸟大量死亡
    C. 东亚飞蝗在干旱年份容易大爆发,雨水多时虫卵被淹而发霉导致大量死亡
    D. 社群压力过大时,啮齿类动物会因为内分泌失调导致生殖力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猞猁常以捕食雪兔为食,可见二者为捕食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不符合题意;
    B、禽流感病毒与多种候鸟属于寄生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不符合题意;
    C、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因此东亚飞蝗在干旱年份容易大爆发,雨水多时虫卵被淹而发霉导致大量死亡,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符合题意;
    D、社群压力过大时,啮齿类动物会因为内分泌失调导致生殖力下降,属于种内调节,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 下列关于“探究 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2,4-D浓度是实验的无关变量
    B. 实验前插枝均需在蒸馏水中浸泡以去除内源生长素
    C. 2,4-D 具有催化作用,其在插枝内相应酶的作用下失去活性
    D. 实验结果未必能说明低浓度 2,4-D 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2,4-D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因此其它包括:每组选取的枝条数量相同、生长状况、芽的数量、浸泡时间等,均属于无关变量。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其促进作用是先增强后减弱;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
    【详解】A、2,4-D浓度是实验的自变量,A错误;
    B、实验前插枝不需在蒸馏水中浸泡,B错误;
    C、2,4-D具有调节作用,不具有催化作用,C错误;
    D、如果设置的一系列浓度梯度不合理,则实验结果未必能说明低浓度 2,4-D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实验以及实验设计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通过实验分析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17. 生活在寒冷地带的布氏田鼠是一种小型非冬眠哺乳动物。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布氏田鼠的BAT细胞的产热过程,已知UCP-1增加会导致产热增加。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化学本质都为氨基酸衍生物
    B. ①②③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C. 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和cAMP可促进UCP-1基因表达
    D. 布氏田鼠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肾上腺素,导致BAT细胞中cAMP增加,cAMP的直接作用是促进脂肪分解和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最终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
    【详解】A、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化学本质都为氨基酸衍生物,都是小分子化合物,A正确;
    B、①②过程是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属于分级调节,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可通过③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其激素的分泌,B正确;
    C、由图可知,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和cAMP均可促进UCP-1基因表达,C正确;
    D、图示存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因此布氏田鼠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D。
    18. 种群是一个有一定特征的、能自我调节的、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体。以下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动态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所有生物的个体数量
    B. 高等动物由于生殖力较低,出生率通常低于低等动物
    C. 种群内个体的死亡不利于保持物种的延续和遗传多样性
    D. 种群可通过定向变异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来适应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的种群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这个范围可以指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A错误;
    B、高等动物生殖力较低,所以出生率较低等动物低,B正确;
    C、种群内个体的死亡和新生使得基因代代相传,既有遗传也有变异,有利于保持物种的延续和遗传多样性,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种群不能通过定向变异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来适应环境,D错误。
    故选B。
    19. 植物体能对多种环境信号的变化作出反应。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向性运动是植物对光、重力等环境信号的一种生长反应
    B. 影响长日照植物开花的是白天的时长而与夜长无关
    C. 叶片细胞中的光敏色素是感受光周期的重要物质
    D. 春化作用可帮助一些植物度过寒冷的冬季而使物种得以延续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A、向性运动作用机理主要是单向刺激引起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和生长抑制剂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是植物对光、重力等环境信号的一种生长反应,A正确;
    B、虽然常被叫做“长日照”,更确切地说是“短夜”多年生植物,黑夜应该不长于8个小时,B错误;
    C、叶片细胞中的光敏色素是感受光周期的重要物质,C正确;
    D、春化作用是指低温对越冬植物成花的诱导和促进作用,D正确。
    故选B。
    20. 关于百米赛跑过程中运动员生理变化,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听到发令枪响开始起跑是条件反射
    B. 快速奔跑中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速
    C. 肌肉厌氧呼吸产生乳酸增多
    D. 小脑的呼吸中枢活动加强使呼吸加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详解】A、听到发令枪响开始起跑,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是条件反射,A正确;
    B、快速奔跑中,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速,B正确;
    C、运动中需要大量的能量,供氧不足时肌肉无氧呼吸增加,会产生更多的乳酸,C正确;
    D、呼吸中枢在脑干,D错误。
    故选D。
    21. 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报告单中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
    检测项目
    结果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9.8
    3.1-6.8
    pmol/L
    胰岛素
    2.3
    5.0-20.0
    mIU/L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B.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
    C. 血糖含量高于正常范围 D. 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减弱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分析图可知,表格中,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参考值,说明甲状腺激素偏高,由于甲状腺激素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所以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A错误;
    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表格中甲状腺激素偏高,所以体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B正确;
    C、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表格中胰岛素偏低,会使血糖含量高于正常范围,C正确;
    D、由C选项可知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减弱,D正确。
    故选A
    22. 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从因果关系看,图中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原因,猎物数量的变化是结果
    B. 捕食者有多种猎物或该猎物有多种捕食者,都有可能导致两者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
    C. 随着猎物逃避捕食的能力提高,捕食者将因为捕捉不到食物而导致种群衰退或灭绝
    D. 该模型体现的是捕食者和猎物的种间关系,模型的形成与种内竞争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示为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有周期性波动,且无论猎物还是捕食者,种群体内部的数量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增减。
    【详解】A、捕食者种群与猎物种群之间相互制约,种群数量彼此影响,A错误;
    B、捕食者有多种猎物或该猎物有多种捕食者,都有可能导致两者数量变化不符合该模型,B正确;
    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随着猎物逃避捕食的能力提高,捕食者的捕食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不会因为捕捉不到食物而导致种群衰退或灭绝,C错误;
    D、种内竞争会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从而影响该模型的形成,D错误。
    故选B。
    23. 神经纤维上某处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一个动作电位(时间为M毫秒),并发生传导。若某一时刻膜电位的状态(表1、表2分别接在a、b处)以及引起电位变化的K+、Na+流向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点K+外流需要转运蛋白参与并消耗ATP
    B. 刺激点位于a点的左侧
    C. 动作电位在a、b间的传导时间等于M毫秒
    D. 表1、表2指针将分别发生左偏和右偏
    【答案】B
    【解析】
    【分析】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表现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受到刺激后,由于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兴奋区和未兴奋区形成电位差,进而形成局部电流,产生兴奋。
    【详解】A、a点K+外流通过离子通道完成,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转运蛋白参与,也不消耗ATP,A错误;
    B、表1为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表2为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推测刺激点位于a点左侧,B正确;
    C、神经纤维上某处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一个动作电位(时间为M毫秒),则动作电位在a、b间传导的时间大于M毫秒,C错误;
    D、对照表3的偏转可知,表1为K+外流,外正内负,所以指针向右偏,表2为Na+内流,外负内正,所以指针向左偏,D错误。
    故选B。
    【点睛】
    24. 在1800年,人们把绵羊种群引入塔斯马尼亚岛。此后的60年间,绵羊种群的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到1860年后,岛上绵羊的数量基本保持在170万头左右。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1800年-1860年,该绵羊种群数量增长的方式是逻辑斯蒂增长
    B. 若环境稳定,塔斯马尼亚岛长期所能养活的绵羊最大数量是170万头左右
    C. 岛上绵羊种群数量达到K/2后,种群的年龄结构逐渐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 根据“S”形曲线的加速期增长最快的特点,可预知一个草原的最大放牧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由题意可知,在1800年引入后的60年间,绵羊种群的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即种群数量增长的方式是逻辑斯蒂增长,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到1860年后岛上绵羊的数量基本保持在170万头左右,即环境容纳量为170万头左右,故若环境稳定,该岛长期所能养活的绵羊最大数量是170万头左右,B正确;
    C、岛上绵羊种群数量达到K/2后,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将下降直至为0,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左右,故种群的年龄结构逐渐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C正确;
    D、“S”形曲线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规律,与最大放牧量没有直接联系,不可预知一个草原的最大放牧量,D错误。
    故选D。
    25. 独脚金内酯(SL)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SL合成受阻或SL不敏感突变体都会出现顶端优势缺失。现有拟南芥SL突变体1(max1)和SL突变体2(max2),其生长素水平正常,但植株缺失顶端优势,与野生型(W)形成明显区别;在幼苗期进行嫁接试验,培养后植株形态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
    结果(端优势)
    1
    max1的地上部分+W的根

    2
    max2的地上部分+W的根
    缺失
    3
    W的地上部分+max1的根

    4
    W的地上部分+max2的根

    5
    max1的地上部分+max2的根

    注:“+”代表嫁接
    A. 施加SL,maxl应能表现出顶端优势
    B. max2因SL合成受阻缺失顶端优势
    C. W的根能产生SL
    D. SL不通过影响生长素的含量来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因为max1的地上部分+W的根会产生顶端优势,W的地上部分+max1的根会产生顶端优势,说明W的根和地上部分均能产生SL,且max1为SL合成受阻突变体,不能合成SL,但对SL敏感;因为max2的地上部分+W的根(能合成SL)不会产生顶端优势,而W的地上部分(能合成SL)+max2的根会产生顶端优势,且max1的地上部分(不能合成SL)+max1的根可产生顶端优势,可说明max2的根能够产生SL,使第5组表现为顶端优势,第4组能表现顶端优势,第2组不能,可能是第4组的SL量大于第2组,说明max2对SL不敏感,属于SL不敏感突变体。
    【详解】A、拟南芥SL突变体1(max1)和SL突变体2(max2),其生长素水平正常,根据上述分析可知,max1为SL合成受阻突变体,不能合成SL,但对SL敏感,因此施加SL,maxl应能表现出顶端优势,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max2属于SL不敏感突变体,W的根能合成SL,但因SL可能不能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从而缺失顶端优势,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max1为SL合成受阻突变体,不能合成SL,但无论是max1的地上部分+W的根组,还是W的地上部分+max1的根的组,都有顶端优势,说明W的根和地上部分均能产生SL,C正确;
    D、拟南芥SL突变体1(max1)和SL突变体2(max2),其生长素水平正常,图中实验与生长素的合成无关,所以SL不通过影响生长素的含量来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川西平原向青藏高原延伸的一块高山峡谷地带,海拔最高6200米最低1200米。这里山谷连绵,箭竹茂密,气候湿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为大熊猫提供生存环境,也为众多野生动物及珍稀物种提供栖息繁衍的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保护区内,在海拔2000米左右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该地带春夏深绿和嫩绿相间,入秋则黄红绿诸色参杂,不同季节的景象变化反映了群落的___________;过2000米后,随着海拔升高,最不可能出现的群落是___________。
    A.针叶林 B.针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 C.常绿阔叶林 D.灌丛草甸
    (2)保护区内不同类型的群落往往有不同的优势种,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___________,能凭借自己较多的数量和较强的生活力对___________和内部环境起决定作用。
    (3)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的故乡,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动物粪便中的DNA可调查大熊猫种群的数量。不同动物粪便中含有不同DNA,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根据你对大熊猫行为习性等各方面了解,以及从珍稀动物资源保护的角度,说出对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的理由(写出两点)___________。
    (4)野生大熊猫专吃竹子,主要生活在竹林里。但据有关研究发现,大熊猫远古时曾经是杂食的,与同域的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存在生态位重叠。在进化过程中,大熊猫种群通过食物特化、空间分离等方式来实现___________,以降低与同域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的___________强度,这是大熊猫适应环境的一种___________策略。
    【答案】(1) ①. 时间结构 ②. C
    (2) ①. 适应性 ②. 群落结构
    (3) ①. 遗传多样性 ②. ①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少 ②大熊猫是珍稀动物,对其种群数量的调查需要比较精确③野生大熊猫行踪诡秘,对人警惕性高,被捕过后难以再捕
    (4) ①. 生态位分化 ②. 竞争 ③. 生存
    【解析】
    【分析】1、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叫做垂直地域分异。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变化。山地的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2、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
    【小问1详解】
    群落具有季节性变化,保护区内不同季节的景象不同,反映了群落的时间结构;一般而言,低处为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升高,常绿阔叶树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针叶树则逐渐增加;再往高处,灌丛代替针叶林;45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带;53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带;更高处为高山永久积雪带,故过2000米后,随着海拔升高,最不可能出现的群落是常绿阔叶林,故选C。
    【小问2详解】
    在生态系统内,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优势种通常具有较多的数量,且对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有决定性作用。
    【小问3详解】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通过分析动物粪便中的DNA可调查大熊猫种群的数量,体现了遗传多样性;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但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少 ,且大熊猫是珍稀动物,对其种群数量的调查需要比较精确,加之野生大熊猫行踪诡秘,对人警惕性高,被捕过后难以再捕,故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小问4详解】
    进化过程中,大熊猫种群通过食物特化、空间分离等方式来实现生态位分化,以降低竞争强度,这是大熊猫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存策略。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位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27. 请回答以下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问题:
    I、在高温条件下,人体需经过一系列的调节活动才能维持内环境稳态。请回答:
    (1)环境温度升高时,热刺激皮肤上的___________兴奋,传导到___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皮肤汗腺分泌增加。
    (2)大量出汗后,最好喝一些___________(凉开水/淡盐水),理由是___________。
    II.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发病原因多种多样。请回答:
    (3)胰岛素是人体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血糖浓度升高可直接刺激___________分泌胰岛素,同时胰岛素的分泌还受到___________神经的双重支配。
    (4)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的过度活化也可导致糖尿病。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已知抗体药物REMD-477能作用于相应的受体阻断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但不能阻断胰岛素的信号通路,究其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热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 ②. 下丘脑
    (2) ①. 淡盐水 ②. 补充水分的同时也补充无机盐
    (3) ①. 胰岛β(B)细胞 ②. 交感和副交感
    (4) ①.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②. REMD-477只作用于胰高血糖素受体而不能作用于胰岛素受体(或“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解析】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4、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过程中具有拮抗作用。激素调节过程中,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进而调节生命活动。
    【小问1详解】
    皮肤上有温度感受器,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热刺激皮肤上的热觉感受器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皮肤汗腺分泌增加和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散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平衡。
    【小问2详解】
    人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后,丢失了很多水分和无机盐,最好喝一些淡盐水,及时补充水分的同时也补充无机盐,可以维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小问3详解】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分泌除了直接受血糖浓度升高支配外,也受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小问4详解】
    胰高血糖可升高血糖,其生理功能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属于激素,需要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后才能起作用,而药物REMD-477能作用于相应的受体阻断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但不能阻断胰岛素的信号通路,原因是REMD-477只作用于胰高血糖素受体而不能作用于胰岛素受体。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8. 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心理应激)会使得T细胞活性下降,从而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下降,其部分机理可用下图表示。图中①②③表示不同的物质或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了内环境稳态的___________调节机制,神经递质、激素和某些免疫活性物质如淋巴因子可作为___________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这同时也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功能。
    (2)抗体是具有一定___________序列的蛋白质,一个抗体分子可同时结合两个含有同种抗原的细胞,是因为每个抗体分子都具有两个相同的__________。
    (3)精神因素可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内分泌系统,调节相应激素的分泌。激素通过___________的运输到达靶细胞,与相应受体结合起作用后将被___________。
    (4)结构③是___________,它释放的神经递质大多是小分子化合物,但仍以囊泡转运的方式运输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是:___________
    A.避免在运输时被酶降解 B.释放时不需要能量消耗C.短时间内可大量释放 D.可定点转运并释放
    【答案】(1) ①. 神经-体液-免疫 ②. 信号分子 ③. 信息传递
    (2) ①. 氨基酸 ②. 抗原结合位点
    (3) ①. 体液 ②. 灭活
    (4) ①. 突触前膜 ②. AC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是神经递质的受体,②是激素的受体,③属于突触结构中的突触前膜,据此分析作答。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有神经末梢、免疫细胞和激素等物质或结构,故体现了内环境稳态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在该机制中,神经递质、激素和某些免疫活性物质作为信号分子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相应细胞或结构的生理功能改变,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小问2详解】
    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是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由于每个抗体分子都具有两个相同的抗原结合位点,故一个抗体分子可同时结合两个含有同种抗原的细胞。
    【小问3详解】
    激素的作用特点是: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与相应受体结合起作用后将被灭活,故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
    【小问4详解】
    结构③可以释放神经递质,故为突触前膜;神经递质以胞吐额方式释放,意义是避免在运输时被酶降解、短时间内可大量释放 、可定点转运并释放,该过程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故选AC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相关过程,进而判断图中相关结构和物质,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9. 1952年,科学家用单色光处理莴种子时发现,红光(波长在660m左右)促进种子萌发,远红光(波长在730m左右)抑制种子萌发:如果用红光(R)和远红光(FR)交替处理,则两种波长的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光处理
    萌发率%
    光处理
    萌发率%
    R
    70
    R-FR-R-FR
    6
    R-FR
    6
    R-FR-R-FR-R
    72
    R-FR-R
    76
    R-FR-R-FR-R-FR
    6

    (1)温度、水分是该实验的___________(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可以得出:红光和远红光交替处理时,种子萌发率的高低取决于___________。
    (2)后来的研究发现,上述吸收红光和远红光的光受体是一种叫光敏色素的蛋白质。光敏色素有两种类型: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Pr和Pfr实际上是同一色素的两种存在形式,它们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箭头代表转化关系)。

    综合以上信息推测:Pr和Pfr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本质是蛋白质___________的改变,它们中能促进种子萌发的是___________。
    (3)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光敏色素会导致细胞内部分mRNA发生选择性剪辑,使产生的mRNA比通常时多了一段序列,据此推断光敏色素调控基因表达的___________阶段。
    【答案】(1) ①. 无关变量 ②. 种子最后一次暴光的波长
    (2) ①. 空间结构 ②. Pfr
    (3)转录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第一组为单色红光处理组,属于对照组,其余均为实验组。与第一组(对照组)相比,第二组R-FR交替处理组种子的萌发率明显降低,说明红光促进莴苣种子萌发,远红光抑制种子萌发;根据后几组的实验结果可知,红光的促进作用可以被随后照射的远红光降低。
    【小问1详解】
    根据表格可知,该实验中,光属于自变量,萌发率属于因变量,其余因素(如温度、水分)均为无关变量。根据交替处理的几组的实验结果可知,红光的促进作用可以被随后照射的远红光降低。若用红光和远红光交替多次处理,则种子的萌发率取决于最后一次处理的是哪种波长的光,若是远红光,则萌发率低,若是红光,则萌发率较高。
    【小问2详解】
    吸收红光和远红光的光受体叫光敏色素,本质是蛋白质,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光敏色素实际上是同一色素的两种存在形式,则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本质是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据图分析,红光诱导光敏色素发生空间结构变化,使Pr转化为Pfr形式,已知红光能促进种子萌发,说明能促进种子萌发的是Pfr。
    【小问3详解】
    光敏色素会导致细胞内部分mRNA发生选择性剪辑,使产生的mRNA比通常时多了一段序列,mRNA是DNA经过转录过程形成的,据此推断光敏色素调控基因表达的转录阶段。
    【点睛】本题以资料为载体,考查了不同光质交替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植物光敏色素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0. 已知甲状腺激素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大部分由甲状腺素(T4)转变而成。高脂膳食条件下,甲状腺激素代谢会发生紊乱。植物提取物白藜芦醇和槲皮素均能不同程度地缓解高脂膳食带来的不利影响。现请利用所给材料探究高脂、白藜芦醇、槲皮素及这两种植物提取物的联合对甲状腺激素(TH)代谢的影响。
    实验试剂及仪器:充足数量的雄性健康小鼠,正常口粮、猪油、迷药、0.1%槲皮素、0.1%白藜芦醇、针筒、移液枪(一种精确测量液体的仪器),总T3、T4的酶联反应测定盒。
    (1)实验分组编号:选取____________成年雄鼠50只,平均分成五组。请完成以下表格中处理方式

    正常口粮
    猪油
    0.1%槲皮素
    0.1%白藜芦醇
    A
    +
    -
    -
    -
    B
    _____
    ______
    -
    -
    C
    _____
    ____
    ______
    +
    D
    _____
    _____
    +
    _______
    E
    _____
    _____
    +
    +
    (“+”表示加入,“一”表示不加入)
    (2)研究显示高脂组促甲状腺激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调控轴遭到破坏。为了进一步探究原因,科研人员对T4含量进行测量,发现其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大,在对不同时期脱碘酶(T4转化成T3的主要酶)RNA含量的测量结果如下:

    据图推测高脂组促甲状腺激素高的原因_____________,且白藜芦醇效果____________(填选项)槲皮素。
    A.高于 B.低于 C.等于 D.无法判断
    【答案】(1) ①. 生理状况相同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⑩. + ⑪. +
    (2) ①. 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 ②. 高脂膳食导致脱碘酶合成减少,T3合成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③. A
    【解析】
    【分析】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高脂、白藜芦醇、槲皮素及这两种植物提取物的联合对甲状腺激素(TH)代谢的影响;研究显示高脂组促甲状腺激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能原因是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调控轴遭到破坏。
    【小问1详解】
    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对照原则,要排除无关变量干扰,应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成年雄鼠50只,平均分成五组并编号。分析表格可知,A组饲喂正常口粮、不加猪油、不加0.1%槲皮素、不加0.1%白藜芦醇,作为空白对照组;根据B组也不加0.1%槲皮素、不加0.1%白藜芦醇可知,B组应饲喂正常口粮+猪油,探究高脂对甲状腺激素(TH)代谢的影响;根据表格中C组加0.1%白藜芦醇可知,C组应不加0.1%槲皮素,并饲喂正常口粮+猪油,探究高脂和0.1%白藜芦醇联合对甲状腺激素(TH)代谢的影响;根据表格中D组加0.1%槲皮素可知,D组应不加0.1%白藜芦醇,并饲喂正常口粮+猪油,探究高脂和0.1%槲皮素联合对甲状腺激素(TH)代谢的影响;根据表格中E组加0.1%槲皮素和0.1%白藜芦醇可知,并饲喂正常口粮+猪油,该组探究高脂、0.1%槲皮素和0.1%白藜芦醇联合对甲状腺激素(TH)代谢的影响;汇总表格如下:

    正常口粮
    猪油
    0.1%槲皮素
    0.1%白藜芦醇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E
    +
    +
    +
    +
    。【小问2详解】
    甲状腺激素受到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研究显示高脂组促甲状腺激素显著高于对照组,推测其可能原因是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调控轴遭到破坏。分析柱形图可知,与初始相比,早期高脂组脱碘酶(T4转化成T3的主要酶)RNA含量均高于A组空白对照组,据图推测高脂组促甲状腺激素高的原因高脂膳食导致脱碘酶合成减少,T3合成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分析中期和长期的结果可知,C组脱碘酶(T4转化成T3的主要酶)RNA含量高于D组,两组其含量均高于高脂组B组且低于E组,而C组加入0.1%白藜芦醇、不加0.1%槲皮素,D组加0.1%槲皮素、不加0.1%白藜芦醇,故推测白藜芦醇效果高于槲皮素。A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脑的高级功能,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和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相关试卷

    【期中真题】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选择题组,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