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花溪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诊断性考试物理试卷 (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79376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诊断性考试物理试卷 (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79376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诊断性考试物理试卷 (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79376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诊断性考试物理试卷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贵阳市花溪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诊断性考试物理试卷 (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贵州省贵阳市花溪第六中学八年级(上)期中
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24分,每题3分;1-5为单选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6-8为多选题,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不选或选错或错选得0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全选对得3分)。
1.(3分)下列哪位科学家建立了运动三大定律,构建经典力学体系(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玻尔 D.伽利略
2.(3分)3月12日植树节这一天,学校组织九年级同学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根据如图所示信息,对图中这棵小树的高度估测合理的是( )
A.0.5m B.1.5m C.1.9m D.5m
3.(3分)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习主席向世界郑重承诺了我国的和平主张,其中有一个以20架武装直升机编队组成70字样,如图的梯队飞过天安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旗杆为参照物,所有飞机是静止的
B.以其中一架直升机为参照物,其余19架直升机是运动的
C.以观众为参照物,所有飞机是静止的
D.以其中一架直升机为参照物,其余19架直升机是静止的
4.(3分)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师生们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抒发浓浓的爱党爱国之情。“高唱”中的“高”形容的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5.(3分)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
B.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
C.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发亮处是水
D.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多选)6.(3分)如图所示物体都做直线运动,其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的是( )
A. B.
C. D.
(多选)7.(3分)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记录模型图,但是其中还有些关键要素忘记标记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入射光线为AO B.入射光线为BO
C.MM′左侧为空气 D.折射角为350
(多选)8.(3分)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丙的速度为0.2m/s
B.经过7s,甲在乙前面1.2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丙是静止的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9.(4分)2020年12月8日,我国与尼泊尔共同完成了对珠穆朗玛峰的峰顶测量,向世界宣布其海拔高度为8848.86 (填写单位的符号),并多次测量,目的是 。
10.(4分)如图所示,路人经过路灯时,路灯下人影是由于 形成的,按照图示情况行走,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是 (选填:“不变”、“先变长后边短”或“先变短后边长”)。
11.(2分)小芳的衣服上有污渍,由于房间光线较暗,为了帮小芳同学在镜子里看清衣服上的污渍,应将手电筒射向 (选填“衣服”或“平面镜”)。
12.(2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当它们接触时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说明了声音的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
13.(4分)我国古书《考灵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目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生动描写,其中“舟行”是以 为参照物,舟中人相对所乘舟的速度为 m/s。
14.(4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所对应的运动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整个路程中作 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是 m/s。
三.简答题(每题2分,共计4分)
15.(2分)如图所示是“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装置。玻璃罩内悬挂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用抽气机不断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此过程中我们听到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但始终都能听到声音。请分析说明始终能听到芯片振动发声的原因。(写出两条即可)
16.(2分)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忘记了一些关键步骤,把玻璃板按照了图示的方式进行放置。那么此时,蜡烛A能否在玻璃板中成像?其实把玻璃板斜放,在生活中也有应用,比如小汽车的挡风玻璃,请你从光学角度解释其这样安装的理由。
四.作图题(每题3分,共9分)
17.(3分)如图所示,图(1)为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请在图(2)中画出相应的速度(v)﹣时间(t)图象。
18.(3分)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请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以及反射角的角度。
19.(3分)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平面镜与水平桌面间的夹角为45°,请画出镜像的运动大致轨迹。
五.实验探究题(11+10+10=31分)
20.(11分)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 ;这种测算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方法,属于 (选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方法。
(2)该实验的测量工具除了刻度尺,还需要 。
(3)在实验时,小明发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越小,时间的测量越容易,越准确,这是因为 ;而在实验中,使用金属挡板的作用是 。
(4)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1.6s。则AB段的路程sAB= cm,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还未撞击到B点的金属挡板就停止计时了,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为2.6s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21.(10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部分实验装置。
(1)如图甲所示,使纸板与水平桌面上的平面镜垂直,你的操作方法是: ;
(2)实验中,小明发现当激光光源关闭后,纸板上无法留下光路痕迹。为了把光路EO及OF留在纸板上,你觉得可行的办法是: 。
(3)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向平面镜上O点,观察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改变光束入射角度,多做几次,描绘每次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记录如下表。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30°
45°
60°
反射角
30°
45°
60°
(4)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B上观察到 现象,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5)听说过光路可逆,为了验证光路是否可逆。在甲图中,首先留下了EO和OF两条光路,接下来的操作是
。
22.(10分)如图,在“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和“探究光的折射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小明将一束激光射至P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内慢慢注水,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传播方向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偏折。实验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并不清晰,为解决此问题,可以采用的办法是 。
(2)小明用激光笔在平面内不断改变入射角度,发现当激光笔垂直射向水面时,光的传播方向将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偏折,不断重复实验,当斜射时,均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即: ;
(3)小明类比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那么,光折射时,折射光线是否也有“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的规律呢?接下来,他利用了丙图的方式,先向水面射出一束光,在纸板的一个另一个侧面出现了光路,接下来的操作是 ;
(4)当小明用激光笔远离NN′入射激光时,则水中的光路将 (选填“靠近”或“远离”)NN′,最后又把水换做玻璃砖重复这样的实验,发现同样的规律,于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六.计算题(共6+6分)
23.(6分)小明同学从安庆乘车去太湖县游玩,车行驶到某地时车中速度计如图甲所示,此时他看见路边一个交通标志牌如图乙所示。
(1)求该车以速度计显示的速度行驶0.5h通过的路程。
(2)若不违反交通规则,则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太湖县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24.(6分)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若人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约1.8m)
(3)请你为驾驶人员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分,每题3分;1-5为单选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6-8为多选题,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不选或选错或错选得0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全选对得3分)。
1.(3分)下列哪位科学家建立了运动三大定律,构建经典力学体系(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玻尔 D.伽利略
【分析】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
【解答】解:牛顿于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玻尔解释了氢光谱的规律。
故选:A。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经典力学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为两次工业革命作了准备。
2.(3分)3月12日植树节这一天,学校组织九年级同学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根据如图所示信息,对图中这棵小树的高度估测合理的是( )
A.0.5m B.1.5m C.1.9m D.5m
【分析】结合对生活中学生的高度的估计,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九年级同学的身高约1.7m,小树的高度略大于身高,接近1.9m。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
3.(3分)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习主席向世界郑重承诺了我国的和平主张,其中有一个以20架武装直升机编队组成70字样,如图的梯队飞过天安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旗杆为参照物,所有飞机是静止的
B.以其中一架直升机为参照物,其余19架直升机是运动的
C.以观众为参照物,所有飞机是静止的
D.以其中一架直升机为参照物,其余19架直升机是静止的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解答】解:A、以旗杆为参照物,所有飞机与旗杆之间都有位置变化,所以所有飞机都是运动的,故A错误;
BD、以其中一架直升机为参照物,其余19架直升机都没有与这一架直升机发生位置变化,所以其余19架直升机都是静止的,故B错误、D正确;
C、以观众为参照物,所有飞机都与观众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飞机是运动的,故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其判断结果可能不同,但都可能是正确的。
4.(3分)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师生们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抒发浓浓的爱党爱国之情。“高唱”中的“高”形容的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解答】解:“高唱”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振动幅度大,即响度大,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色、音调和响度的区别,是一道基础题。
5.(3分)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
B.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
C.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发亮处是水
D.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分析】(1)人看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物体发的光或反射的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
(2)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3)人感觉物体的亮暗,关键是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多就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少就感觉暗。
【解答】解:平静的水面,能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凹凸不平,地面发生漫反射。
(1)如图,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水面亮;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
(2)如图,背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水面暗;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少量的光线反射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亮。
故选:D。
【点评】(1)掌握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正确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不要误以为镜面反射就一定亮,漫反射就一定暗,感觉亮暗关键是看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
(多选)6.(3分)如图所示物体都做直线运动,其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的是( )
A. B.
C. D.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s﹣t图象和v﹣t图象。一定要分清楚其本质的不同。
【解答】解:A.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示s不随t的变化而变化,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B.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表示v不随t的变化而变化,即速度不变,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
C.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表示s与t成正比,速度不变,即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
D.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表示v与t成正比,即物体处于匀加速直线运动。
由上分析可知: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B和C。
故选:BC。
【点评】此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何通过图象来表示。图象能很直接的反应物体的运动规律,对于图象题,首先看清两个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顺着图象看随横坐标轴变化,纵坐标轴如何变化,找到物体的运动规律。
(多选)7.(3分)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记录模型图,但是其中还有些关键要素忘记标记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入射光线为AO B.入射光线为BO
C.MM′左侧为空气 D.折射角为350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根据图可知,∠MOA和∠M'OB都为30°,则∠BON=∠AON=90°﹣30°=6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和反射角共边相邻,且相等∠BON、∠AON分别为入射角或反射角,则NN′为法线,MM'为界面,所以OC为折射光线;由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则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此时的入射角为∠BON=60°;折射角为:∠CON′=90°﹣55°=35°;此时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光线是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故玻璃在MM′右侧,左侧为空气;综上所述,BCD正确。
故选:BCD。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
(多选)8.(3分)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丙的速度为0.2m/s
B.经过7s,甲在乙前面1.2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丙是静止的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乙、丙的速度大小,根据甲、乙、丙的速度关系可知甲、乙、丙之间的相对运动情况;
(2)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经过7s,甲、乙通过的路程,据此可知甲、乙的位置关系。
【解答】解:A、由图可知,丙在4~12s内通过的路程为1.6m,则丙的速度v丙===0.2m/s,故A正确;
BCD、由图可知,甲在8s内通过的路程为1.6m,则甲的速度v甲===0.2m/s,
乙在12s内通过的路程是1.2m,则乙的速度v乙===0.1m/s,
以甲为参照物,丙是静止的,故C正确;
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故D正确;
由v=可知,经过7s,乙通过的路程s=v乙t=0.1m/s×7s=0.7m,
由图可知,经过7s,甲通过的路程为1.4m,则经过7s,甲在乙前面1.4m﹣0.7m=0.7m,故B错误。
故选:ACD。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s﹣t图像的认识,是一道常考题,难度不大。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9.(4分)2020年12月8日,我国与尼泊尔共同完成了对珠穆朗玛峰的峰顶测量,向世界宣布其海拔高度为8848.86 m (填写单位的符号),并多次测量,目的是 减小误差 。
【分析】根据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结合对长度单位的了解可做出解答;测量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解答】解:珠穆朗玛峰的峰顶的海拔高度为8848.86m;
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m;减小误差。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对减小误差方法的了解,属基础题。
10.(4分)如图所示,路人经过路灯时,路灯下人影是由于 光的直线传播 形成的,按照图示情况行走,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是 先变短后变长 (选填:“不变”、“先变长后边短”或“先变短后边长”)。
【分析】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即是影子;
人由远而近经过路灯时,人的身高和路灯的高度都不变,但光线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影子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影子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部分来分析:一个是走向路灯的过程;一个是远离路灯的过程。
【解答】解:路人经过路灯时,路灯下人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由图可知,当人在远处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小,形成的影子长;当人逐渐走近路灯时,人与灯光的夹角会变大,此时形成的影子会变短;当人经过路灯逐渐远离时,人与灯光的夹角又会变小,形成的影子再次变长,因此,当人经过路灯时,影子先变短后变长。
故答案为:光的直线传播;先变短后变长。
【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子的形成原理,是一道基础题。
11.(2分)小芳的衣服上有污渍,由于房间光线较暗,为了帮小芳同学在镜子里看清衣服上的污渍,应将手电筒射向 衣服 (选填“衣服”或“平面镜”)。
【分析】光照射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根据镜面反射分析本题。
【解答】解:为了帮助小芳看清衣服上的污渍,应将光源照向衣服,原因是为了增加平面镜入射光线的数量,从而增加进入人眼反射光线的数量,使人看到的像更明亮。
故答案为:衣服。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反射现象,属于基础题。
12.(2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当它们接触时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说明了声音的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 振动 产生的。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当它们接触时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说明了声音的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振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是一道基础题。
13.(4分)我国古书《考灵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目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生动描写,其中“舟行”是以 河岸 为参照物,舟中人相对所乘舟的速度为 0 m/s。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以河岸为参照物,舟和河岸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舟是运动的,所以“舟行”;
以舟为参照物,舟里的人和舟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舟是静止的,所以舟中人相对所乘舟的速度为0m/s。
故答案为:河岸;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在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先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结果也可能不同,这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4.(4分)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所对应的运动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整个路程中作 匀速直线 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是 20 m/s。
【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里程碑之间的距离已知,通过里程碑的时间也知道;再根据公式v=判定速度是否相同,当速度相同时,说明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否则不是。
根据v=即可求得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第1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1===20m/s;
第2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2===20m/s;
第3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3===20m/s;
第4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4===20m/s;
第5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v5===20m/s;
由于各段的速度相等,故该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20m/s。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判断汽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依据就是看通过相同的路程,时间是否相同,时间相同说明速度相同,说明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简答题(每题2分,共计4分)
15.(2分)如图所示是“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装置。玻璃罩内悬挂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用抽气机不断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此过程中我们听到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但始终都能听到声音。请分析说明始终能听到芯片振动发声的原因。(写出两条即可)
【分析】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解答】答:始终能听到芯片振动发声的原因有:(1)玻璃罩内始终有少量空气,可传播声音。(2)声音可以通过悬线和塞子传播。
【点评】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可解答此题。
16.(2分)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忘记了一些关键步骤,把玻璃板按照了图示的方式进行放置。那么此时,蜡烛A能否在玻璃板中成像?其实把玻璃板斜放,在生活中也有应用,比如小汽车的挡风玻璃,请你从光学角度解释其这样安装的理由。
【分析】(1)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判断出蜡烛A能否在玻璃板中成像;
(2)汽车前的挡风玻璃倾斜放置时,从平面镜成像特点上分析像的位置,判断倾斜放置的优点。
【解答】答: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蜡烛A仍能在玻璃板中成像,但蜡烛A在玻璃板中成像的位置会偏高;
为保证夜间行车的安全,小汽车前挡风玻璃倾斜安装是因为后面车辆射来的光,照射到前挡风玻璃后,斜向下反射;当车内景物被照亮时,通过前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驾驶员前面的斜上方。这样车内驾驶员不至由于反射光而受到干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四.作图题(每题3分,共9分)
17.(3分)如图所示,图(1)为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请在图(2)中画出相应的速度(v)﹣时间(t)图象。
【分析】由图1可知,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大小后,再画出v﹣t图象;
【解答】解:
在图1中,汽车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图象是正比例图象,所以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汽车运动3s时,通过路程为90m。根据速度公式,可得
v===30m/s
则汽车的v﹣t图象为:
【点评】本题考查对路程与时间图象和速度与时间图象的认识和理解以及速度公式的应用,图象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要掌握好。
18.(3分)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请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以及反射角的角度。
【分析】(1)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解:由图可知,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40°,则入射角等于90°﹣40°=5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也为50°;
首先过入射点垂直于水面画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空气中画出入射光线,并标明反射角的度数;
光由空气中斜射进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根据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水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在光路图中,法线要画成虚线,如果能够确定反射角,在光路图中,一定要标出反射角的度数;画折射光路时,一定注意光从哪种介质进入哪种介质。
19.(3分)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平面镜与水平桌面间的夹角为45°,请画出镜像的运动大致轨迹。
【分析】首先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根据小球水平向右运动,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判断出像的位置即可。
【解答】解:由于像与物体是对称的,作出小球的像来,此时平面镜与水平桌面的夹角为45度,即像的连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是45度,故此时像的连线与水平面垂直,所以小球水平向右运动,小球的像竖直向下运动;如下图所示:
【点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灵活动用,大小相同、连线垂直、距离相等,就可以理解为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五.实验探究题(11+10+10=31分)
20.(11分)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 v= ;这种测算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方法,属于 间接 (选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方法。
(2)该实验的测量工具除了刻度尺,还需要 秒表 。
(3)在实验时,小明发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越小,时间的测量越容易,越准确,这是因为 斜面倾角越小,物体速度变化越慢,物体运动时间长 ;而在实验中,使用金属挡板的作用是 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
(4)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1.6s。则AB段的路程sAB= 40.0 cm,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0.25 m/s。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还未撞击到B点的金属挡板就停止计时了,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大 。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为2.6s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0.40 m/s。
【分析】(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测出路程和时间,根据v=再求出平均速度,不是直接测量,属于间接测量。
(2)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物体的路程,用秒表测物体的运动时间。
(3)斜面倾角越小,物体速度变化越慢,物体运动时间长,越便于时间的测量;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就可以在同一位置停下来。
(4)根据图中实验数据求出物体的运动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让小车还未撞击到B点的金属挡板就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平均速度会偏大;
求出下半段的时间和路程,根据v=再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v=;
测出路程和时间,根据v=再求出平均速度,不是直接测量,属于间接测量。
(2)选用的器材除刻度尺,还需要用秒表测量运动时间。
(3)实验中,斜面倾角越小,物体速度变化越慢,物体运动时间长,越便于时间的测量;
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4)由图中实验数据可知,小车在AB段的路程:
sAB=80.0cm﹣40.0cm=40.0cm=0.40m,
运动时间t=1.6s,
小车的平均速度vAB===0.25m/s;
如果让小车还未撞击到B点的金属挡板就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会偏大;
由图可知,sBC=40.0cm=0.40m,时间tBC=tAC﹣tAB=2.6s﹣1.6s=1s,
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BC===0.40m/s。
故答案为:(1)v=;间接;(2)秒表;(3)斜面倾角越小,物体速度变化越慢,物体运动时间长;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4)40.0;0.25;大;0.40。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求平均速度,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21.(10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部分实验装置。
(1)如图甲所示,使纸板与水平桌面上的平面镜垂直,你的操作方法是: 让光贴着纸板A沿EO入射时,能否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
(2)实验中,小明发现当激光光源关闭后,纸板上无法留下光路痕迹。为了把光路EO及OF留在纸板上,你觉得可行的办法是: 用笔在纸板上沿着光路将其描画下来 。
(3)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向平面镜上O点,观察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改变光束入射角度,多做几次,描绘每次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记录如下表。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30°
45°
60°
反射角
30°
45°
60°
(4)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B上观察到 下半部分有反射光线,上半部分无反射光线 现象,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5)听说过光路可逆,为了验证光路是否可逆。在甲图中,首先留下了EO和OF两条光路,接下来的操作是
用另一束光沿FO入射,观察反射光线是否沿着OE方向 。
【分析】(1)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由于法线与镜面垂直,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当光贴着纸板沿EO入射时,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所以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垂直;
(2)为了便于测量和研究,需要把光路记录在纸板上,可以用笔在纸板上沿着光路将其描画下来;
(3)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判断纸板向后折时是否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5)光在发生反射时光路具有可逆性,将原来的反射光线变为入射光线即可。
【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使纸板与水平桌面上的平面镜垂直,你的操作方法是:让光贴着纸板A沿EO入射时,能否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2)为了便于测量和研究,需要把光路记录在纸板上,可以用笔在纸板上沿着光路将其描画下来;
(3)通过分析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将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发现在纸板B的下半部分有反射光线,上半部分无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5)为了验证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可以用另一束光沿FO入射,若反射后光线沿OE射出,则证明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让光贴着纸板A沿EO入射时,能否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2)用笔在纸板上沿着光路将其描画下来;(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下半部分有反射光线,上半部分无反射光线;(5)用另一束光沿FO入射,观察反射光线是否沿着OE方向。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探究反射定律中有关问题的了解与掌握,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2.(10分)如图,在“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和“探究光的折射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小明将一束激光射至P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内慢慢注水,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传播方向 会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偏折。实验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并不清晰,为解决此问题,可以采用的办法是 在空气中喷一些烟雾 。
(2)小明用激光笔在平面内不断改变入射角度,发现当激光笔垂直射向水面时,光的传播方向将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偏折,不断重复实验,当斜射时,均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即: 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将会发生偏折 ;
(3)小明类比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那么,光折射时,折射光线是否也有“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的规律呢?接下来,他利用了丙图的方式,先向水面射出一束光,在纸板的一个另一个侧面出现了光路,接下来的操作是 将光屏B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后,观察是否能够看到折射光线 ;
(4)当小明用激光笔远离NN′入射激光时,则水中的光路将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NN′,最后又把水换做玻璃砖重复这样的实验,发现同样的规律,于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
【分析】(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同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在洁净的介质中传播光路是不容易呈现的,可以在空气中喷烟雾或水雾等,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牛奶等;
(2)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
(3)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解答】解:(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小明将一束激光射至P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内慢慢注水,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将向左移动,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实验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并不清晰,为解决此问题,他可以在空气中喷一些烟雾,烟雾中的微小颗粒可以把光路显示出来;
(2)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向水面时,光的传播方向将不会发生偏折;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将会发生偏折;
(3)光屏AB位于同一平面内,可以同时观察到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若光屏A与B不在一个平面内,看是否能够看到折射光线,故接下来的操作是:将光屏B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后,观察是否能够看到折射光线;
(4)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当小明用激光笔远离NN′入射激光时,说明入射角增大,所以水中的光路将远离NN′;把水换做玻璃砖重复这样的实验,发现同样的规律,故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故答案为:(1)会;在空气中喷一些烟雾;(2)不会;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将会发生偏折;(3)将光屏B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后,观察是否能够看到折射光线;(4)远离;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点评】此题是有关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要正确解决此题,需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并注意垂直入射的情况。
六.计算题(共6+6分)
23.(6分)小明同学从安庆乘车去太湖县游玩,车行驶到某地时车中速度计如图甲所示,此时他看见路边一个交通标志牌如图乙所示。
(1)求该车以速度计显示的速度行驶0.5h通过的路程。
(2)若不违反交通规则,则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太湖县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分析】(1)由图甲速度计的分度值和指针位置读出该车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该车行驶0.5h通过的路程;
(2)由图乙交通标志牌可知此路段汽车的最大限速以及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太湖县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求出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太湖县至少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速度计的分度值为5km/h,根据指针位置可知该车的速度为60km/h,
由v=可知,该车行驶0.5h通过的路程:s=vt=60km/h×0.5h=30km;
(2)由图乙可知,此路段汽车的最大限速度80km/h,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太湖县的路程为24km,
由v=可知,若不违反交通规则,则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太湖县至少需要的时间:t′===0.3h。
答:(1)求该车以速度计显示的速度行驶0.5h通过的路程为30km;
(2)若不违反交通规则,则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太湖县至少需要0.3h。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交通标志牌的认识和理解,是一道常考题,难度不大。
24.(6分)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若人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约1.8m)
(3)请你为驾驶人员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
【分析】(1)已知司机的反应时间和汽车行驶的速度,根据公式S=Vt可求汽车的反应距离;
(2)已知反应时间和刹车制动时间,求出人在这段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再与车的宽度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3)严谨酒后驾车,遵守交通规则。
【解答】解:(1)因为司机的反应时间是1.2s,且这段时间内保持15m/s的原速前进;
由v=可得,
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s车=v车t反=15m/s×1.2s=18m;
(2)汽车从A点到行人的行走路线用时:
t总=t反+t=1.2s+1s=2.2s;
由v=,可得在这段时间内,行人行走的路程:
S人=v人t总=1.5m/s×2.2s=3.3m;
考虑到车的宽度问题,汽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
(3)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
行人过马路要注意看信号灯,不要闯红灯。
答:(1)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18m;(2)考虑到车的宽度问题,汽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3)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
行人过马路要注意看信号灯,不要闯红灯。
【点评】本题考查路程、时间等的计算,关键要知道司机有反应时间,汽车有制动时间,可很好的防止车祸的发生,再就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物理]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6月质量监测物理试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二模]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中学中考试卷(有答案),共12页。
这是一份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实验与科学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