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1*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等奖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1*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等奖课件ppt,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学习目标,作者简介,作品简介,背景链接,字音字形,读清句读,疏通文意,赶得上,光艳美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齐景公喜欢捕鸟。有一次,他捕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不久,鸟逃跑了。齐景公气坏了,决定亲手杀掉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烛邹。”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晏子进谏时采用了归谬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个善于劝谏的故事,看看邹忌是怎样规劝齐威王的。
1、了解《战国策》。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3、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昳丽(yì) 朝服(zhā) 衣冠(ɡuān) 窥镜(kuī)期年(jī) 朝于齐(chá)
(1)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 服 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译文: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又问她的妾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就问客人:“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 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美;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宫妇 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 蔽甚矣。”
译文: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所以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嫔妃和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很严重啦!”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然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和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本文叙述了邹忌以自身生活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应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找出这些排比,并体会。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这些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齐读第一段。文章开始并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写的是一件家庭琐事,这件事是什么?
写的是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什么?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一句话,写出了邹忌外形魁梧、美丽。八尺,是现在的185cm左右。 “朝服衣冠,窥镜”,写邹忌窥镜见貌,自觉其美,逼真地刻画出他自我欣赏的心理。
邹忌是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通过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又亲自观察来与徐公比美。
邹忌的三问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邹忌的三问,内容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无重复之感。
妻、妾、客的答话语气程度有何差别?
(1)妻的回答语气十分肯定,“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2)妾的回答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徐公何能及君也?”少了“君美甚”三字,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地位低微的妾的畏怯心理。(3)客人的答话语气更轻,“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三答的意思相同,但由于身份和心理的不同,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
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一味陶醉其中,先是“不自信”,然后通过和徐公比较,作出客观的判断,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邹忌“暮寝而思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
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
从妻、妾、客的赞美中邹忌悟出了怎样道理?
面对复杂的社会,人很容易受蒙蔽,要辨别真伪,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由“窥镜而自视”到“暮寝而思之”,可见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邹忌是一个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的人。
邹忌为什么要向齐威王进谏?
在未见徐公时,妻、妾、客都肯定邹忌比徐公美,但重视客观实际的邹忌见到徐公“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之后,对这个现象“暮寝而思之”,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妻、妾、客相同的回答中找到了不同的原因,这个不同的原因正是由人与人的不同关系而决定。生活的经验给了邹忌极大的启迪,由此联想到齐威王必然受到更多的蒙蔽,作为助君治国的谋士,必须进谏。
齐读第二段。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其一,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其二,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害怕齐王;其三,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邹忌是怎样讽谏齐王的?有什么好处?
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由此得出:王之弊甚矣。 邹忌用个人受蒙蔽的事来暗示“王之弊甚矣”,他能由己及人,以小见大,把悟得的道理推及到治理国家政事中去,这种采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和一般的比喻不同。运用这种方法说理,语言往往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设喻说理:通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例如荀子在《劝学》中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来比喻学习贵在积累和坚持。 类比说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例如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齐读第三段。“善”字有什么作用?
“善”字表明齐威王纳谏的态度,同时也衬托出邹忌讽谏的效果。
听了邹忌一席话之后,齐威王果断地采取了什么措施?
齐威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罕见的。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与第二段的哪一句相照应?
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体现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说明纳谏效果显著。
齐国为何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得“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齐威王纳谏除蔽,国家取得大治。
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纳谏的成效的?
正面写国内“三变”,又简洁地以四国朝齐一句话,侧面衬托齐王纳谏之成效。
从全文中,齐国取得大治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有邹忌这样的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
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从谏如流、闻过则喜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皆朝于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威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既表现了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精神,又表现了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的大度胸怀。
(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不仅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还塑造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告诉我们居上者唯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才能改良政治的道理。文章还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不愧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邹忌比美:三问、三答、三思 悟理:易受蒙蔽邹忌讽谏:三比 设喻说理 委婉劝谏齐王赏谏:三赏、三变 从谏如流 国家大治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1)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2)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__________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_________及其结果。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之”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暮寝而思之 C.臣之妾畏臣 D.何陋之有
3、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C.本文第三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4、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
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1学年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授课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兼语句,设喻说理类比推理,齐威王,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1* 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备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读准字音,齐威王,总结人物形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