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 寒假提前学(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79422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 寒假提前学(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79422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 寒假提前学(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379422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七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 寒假作业(含解析)
七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 寒假提前学(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 寒假提前学(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唐朝“安史之乱”的影响是,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寒假提前学(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下图是唐朝藩镇的分布图,图中所示局面的出现( )A.推动了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 B.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有利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 D.瓦解了唐中央在北方的统治2.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朱温灭唐3.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有( )①皇帝荒废朝政 ②节度使权力膨胀 ③发生严重灾荒 ④军队战斗力薄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下列各项,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皇帝荒废朝政 B.节度使权力膨胀 C.军队战斗力薄弱 D.杨贵妃得宠5.“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下列关于安史之乱说法正确的是( )A.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得到解决C.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D.安史之乱使唐朝走向了灭亡6.杜甫诗《无家别》中写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出现该社会现象的原因是( )A.隋炀帝的暴政 B.宦官专权C.安史之乱 D.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7.唐朝“安史之乱”的影响是( )A.唐朝灭亡 B.使唐朝由衰转盛C.使唐朝边境安定 D.使唐朝由盛转衰8.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割据混战局面。其中五代统治的区域主要是(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9.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其中不包括( )A.后梁 B.后金 C.后周 D.后汉10.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五代十国的局面,实质上是( )A.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立C.十国鼎立的局面 D.地主豪强势力发展的结果11.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A.五代是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B.十国是指南方地区出现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成汉C.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北方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12.五代时期中原的开国君主和同时期南方政权的开国君主,有很多人曾担任过节度使,如后梁建立者是宜武节度使,后晋建立者是河东节度使。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B.南方已完成统一C.都是少数民族政权 D.北方政局相对稳定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759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 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石壕吏》。《石壕吏》(节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成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材料二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内部出现的内讧,为唐军平叛创造了有利条件。肃宗即位后,一边任命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平叛,收复失地,另一方面又迅速从河西、北庭、安西节度使处调兵增援。此外,肃宗还向回纥、于阑、西域等少数民族政权借兵,参加战斗。在叛军的控制区,如河北等地,由于叛军的残暴统治,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安、史的统治。(1)结合材料一指出杜甫创作这篇诗作的背景。(2)诗歌内容主要描写了当时怎样的一种情景?诗歌表达的中心是什么?(3)试从材料二总结平定安史之乱的原因。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材料二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巢起义的原因。(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黄巢起义的特点是什么?这次起义使唐朝统治者逃到何处?(3)出现材料三局面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该图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唐朝藩镇的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藩镇割据,造成北方的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项正确;唐朝都城在长安,“政治中心的东移”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与材料中“藩镇割据”不符,排除C项;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北方还是唐朝的统治,图中藩镇也不仅是在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B解析:唐玄宗统治后期,他贪图享乐,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称为“安史之乱”,唐朝社会从此由盛转衰,B项正确;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排除A项;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排除C项;朱温灭唐是唐朝末年唐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①②④B项正确;发生严重灾荒并不是主要原因,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4.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宠信杨贵妃,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而军队战斗力薄弱并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ABD项都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5.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C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排除B项;安史之乱没有使唐朝走向了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诗人杜甫的这首诗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隋炀帝的暴政发生在隋朝时期,排除A项;唐朝宦官当权开始于唐肃宗时期,与诗意不符,排除B项;五代十国是在唐朝与北宋建立之间的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D8.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五代”都在北方黄河流域,“十国”之中有九个在南方地区。D项正确;西北地区、东北地区、长江流域都不是五代统治的准确区域,排除ABC项。故选D项。9.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创建了“后金”政权,为区别于金朝,称之为“后金”,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而ACD项都是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出现的政权,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0.答案:A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出现的多个割据政权,这一现象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为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各国割据一方,战乱不断。A项正确;五代十国政权主要是汉族政权,不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对立,排除B项;十国鼎立的局面和地主豪强势力发展的结果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中“十国”指的是南方地区出现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成汉是十六国时期的政权,B选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五代指的是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所以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五代时期中原的开国君主和同时期南方政权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担过节度使,如后梁的建立者是宣武节度使,后晋的建立者是河东节度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时期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南方已完成统一,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出五代十国都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北方政局相对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1)背景:安史之乱爆发。(2)安史之乱中差役强来征兵的情景。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3)叛军内部的内讧;唐朝大将的积极平叛;借助外地节度使的力量;少数民族政权的帮助;百姓的反抗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内容。第(1)问依据年份可以确定当时发生了安史之乱,出现了差役强来征兵的现象;第(2)问中的诗歌内容说明了战乱给百姓带来了家破人亡的惨境;第(3)问要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进行不同方面的归纳。14.答案:(1)宦官当政,纲纪紊乱,贿赂公行(答出两个方面即可)(2)特点:转战全国。成都 (3)历史原因: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历史趋势:统一解析:既可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归纳,也可选材料原文回答。学生要学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将材料结合教材叙述即可正确作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七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 寒假提前学(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共8页。
这是一份七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 寒假提前学(3)盛唐气象,共7页。
这是一份七年级历史人教部编版 寒假提前学(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唐太宗对大臣说,以下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