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线上考试复习试题(无作文)(二)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线上考试复习试题(无作文)(二),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线上考试复习试题无作文二解析版docx、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线上考试复习试题无作文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线上考试复习试题(无作文)(二)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5分)1.(本题5分)下列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种病毒能够使人生病,通常是轻微(或中度)上呼吸道疾病,类似于普通感冒。 ②冠状病毒是一大类常见于动物的病毒,它在可以人类与动物的接触中传播。 ③冠状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呢?④这种病毒也可以通过接触被感染者触摸过的东西,然后触摸你的嘴、鼻子或眼睛来传播。⑤当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病毒传播时,通常发生在有人接触到感染者的分泌物时。⑥根据病毒的毒力,咳嗽、打喷嚏或握手都可能导致病毒传播。A.②①③⑤⑥④ B.④②③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②①③⑤④⑥【答案】A【详解】此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通读语段,语段的说明对象是“冠状病毒”。第②句点出说明对象,作为首句;第①句指出冠状病毒的危害,应紧跟其后;第③句是过渡句,从现象到本质,提出问题:病毒如何传播;第④⑤⑥句介绍了病毒的传播途径,⑤句先限定条件“当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病毒传播时”,⑥④指出具体的途径,由“也”字的衔接可知,④句应该在最后。故正确的顺序应为②①③⑤⑥④,故选A。2.(本题5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雷家书》中,除了生活琐事,傅雷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B.《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文本,又名《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根据他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C.《儒林外史》以范进中举开篇,极力讽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D.《昆虫记》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科普作品,被称作“昆虫的史诗”。【答案】C【详解】C.《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写王冕天性聪明,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他性情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富贵功名。知县来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作者以此开篇表现了作者相对才学更注重品德,寄寓了作者淡泊名利的理想追求;本项表述有误;3.(本题5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A.此之谓大丈夫 B.妾妇之道也C.与民由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答案】A【详解】考查对虚词“之”字的理解。例句与A项中的“之”都是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助词,的;C项,代词,指正道;D项,助词,的。4.(本题5分)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以西,远眺西湖,见到了春水初涨,云脚与湖面相接的开阔景象。B.中间两联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描绘了暮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C.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D.全诗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富有画面感。【答案】B【详解】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联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前一联抓住“早莺”和“新燕”的动态,描绘了春的活力与生机。后一联则抓住“乱花”和“浅草”两个意象,展现了西湖早春的美好景色,并非选项所说“暮春时节”。5.(本题5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兴味(xìng) 牛犊(dú) 凋谢(diāo)B.茸毛(ròng) 洗涤(tiáo) 深渊(yuān)C.卑微(beī) 消逝(shì) 濒临(bīn)D.星辰(chén) 繁殖(zhí) 遏制(yè)【答案】A【详解】A.正确;B.有误,“茸毛”中的“茸”应读作“róng”,“洗涤”中的“涤”应读作“dí”;C.有误,“卑微”中的“卑”应读作“bēi”;D.有误,“遏制”中的“遏”应读作“è”。二、基础知识综合(共20分)6.(本题20分)下面的片段是浩然同学整理的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___________,字子舆。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____________”,后世常把孔子和他以“____________”并称。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了《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1)请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10分)(2)画线句有语病,你的修改意见是:(10分)【答案】(1)轲 战国 亚圣 孔孟(2)将“了”改为“的”【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平时应该加强此方面的积累。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结构混乱,后半句的主语应是“《孟子》一书”,所以改为: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的《孟子》一书。三、综合性学习(共20分)7.(本题20分)阅读下列新闻,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5月4日下午,淮扬中学“品读经典,放飞青春”经典诵读比赛在学校报告厅举行。根据事赛作品的内容,比赛分为“传承”“跨越”“展望”三个篇章。形式包括学生朗诵、师生合诵等。共22个参赛节目和2个表演节目。比赛节目精彩纷呈,师生合作的朗诵《相信未来》获得“最佳风采奖”。本次比赛由学校教务处主办。部分学生家长应邀观看了比赛。【答案】淮扬中学举行经典诵读比赛【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拟写新闻标题,注意从导语中概括即可。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主体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分析时,可以对新闻导语部分内容进一步的提炼概括即可,导语是:5月4日下午,淮扬中学“品读经典,放飞青春”经典诵读比赛在学校报告厅举行。要抓住主要的关键词:淮扬中学;经典诵读比赛。故可以概括为:淮扬中学举行经典诵读比赛。四、现代文阅读(共35分)(本题18分)大城小树连亭①树本来长在乡野,由于人的关系,进了大城。虽然有些树由于水土不服而总有些营养不良,但毕竟大城算是有了树。②霓虹闪耀、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若是没有树作为衬托,也只是没有生气的热闹而已。堆满楼车的大城是死的,而树的加入,激活了城市。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在树的一静一动中,大城获得了庄重和灵动。而这庄重与灵动的布景里,常常少不了鸟的身影。在大自然中,鸟是跟随树生活的,人们把树搬到大城,就把鸟引到了大城。唧唧啾啾的鸟声,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③与大城相比,树很单薄,没有楼高,树间的鸟鸣也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淹没。在大城,似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但不管是否在意,大城越来越离不开树了。④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比如树变换了风的走向,比如树接住了窗前的一缕目光,比如树读懂了匆匆行人的疲累,一切就有了不同。树不经意间的每一次摇动,每一次呼吸,对大城来说都是恩惠:休息时,人们用树的那抹绿色放松疲劳的眼睛;在车站候车时,人们需要行道树遮阳挡雨;大城有了树,仿佛装了无数净化器,人们在一呼一吸中感受光合作用的律动……⑤走在人头攒动的繁华大街上,人有时会与一棵棵树对望。人们看着树,树也同样注视人,它们温和、宽容的目光,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有时经过一棵树,听到鸟鸣周匝,耳朵会突然醒来,头会不自觉地抬起来,对鸟投以欣喜的目光,对树发出由衷的赞叹,混沌的兴致一下子活过来,突然哼出一些遥远的曲调,仿佛自己又变回那个新鲜的血肉丰满的人。⑥前阵子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城添新居,费尽心力地将老家的一棵月桂搬进新家的花圃,我去看了这棵月桂,它已经有胳膊那么粗了。朋友说,这棵树是断不能割舍的,倘若不能将它带来,宁可回老家也不进城。我想起作家苏童也曾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树而耿耿于怀。有一天他突然在城里拥有了两棵树。他在文章里写到,这两棵树弥合了他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这是父母和朋友都不曾做到的。我的朋友,并不像苏童那样是个名作家,但他与树的感情,和苏童是一样的。⑦我曾在医院听了将近一个月的树声。我生的不是什么大病,却得住院,得手术,手术后又得住在白惨惨的病房里,怎么受得了呢!况且又不能看书,不能见很多的人,一天到晚或躺着,或靠着,无聊得很。我多么希望能跟外界多一些交流啊,只要能够冲破这狭小的病房,什么都是好的!⑧有一天,我仿佛听到了一棵树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我还听到了鸟儿的声音,唧唧啾啾,唧唧啾啾……我睁开眼睛向窗子看去,见不到树,偶尔能看到鸟儿掠过窗玻璃的身影。我想,那窗子底下必定是站着一棵树的,不然哪来的沙沙声与鸟儿的歌声呢?我问从外面回来的母亲,母亲说:“是呢,是一棵碗口粗的杉树。”等我能从病床上起来走动,我就时常趴在窗口看院子里的那棵杉树。它挺拔,秀丽,枝叶间竟还隐藏着一个鸟窝,我猜想那窝里一定有正在孵化的鸟蛋。呵,医院里的一棵树上,生命正在悄悄地孕育萌发!一个清晨,我在病房里醒来,听到沙沙沙的声音中夹杂着雏鸟的欢叫声,急忙奔到窗口,只见鸟妈妈正给小东西喂食呢!⑨医生说,我心态好,手术后恢复得特别快,可以提前出院了。我竟很舍不得那树,我的康复是它赐予的。出院前,我专门去看望它,我忍不住对树投以惊叹的目光:它脚下的泥土那么少,但枝叶依然繁茂,始终朝着天空和阳光的方向用力延伸。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⑩从医院出来,我终于又能走在大街上,走在一棵棵树之间。大城依然繁闹着,那一棵棵挺立在大城的树依然生长着。我想,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节选自连亭《以一棵树为起点》,有删改)8.(4分)文中的“树”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9.(3分)“然而在大城,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提取的,应放在文中第几段开头最合适?请结合上下文分析。10.(3分)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11.(5分)如何理解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12.(3分)文末说,“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文中的“树”让你联想到了谁?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答案】8.①“树”给城市增添生机和轻灵的亮色;②“树”抚慰、恩惠了疲惫与需要帮助的人们;③“树”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弥合了人与世界的裂痕;④“树”带给人们生命的力量,坚强与希望。 9.放在第③段的开头。第②段写了树能够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第③段写“在大城,似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两段间有转折关系,“然而在大城,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这一句可以连接两段,使得段意的衔接更加自然流畅,符合逻辑,因此应该放在第③段的开头。 10.修辞角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比作卫兵,生动形象地写出树对城市坚定的守护;将树摇动时发出的声音比作波浪般的乐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随风摇动时声音的灵动美好,使城市更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喜爱和对乡野的热爱。 11.这棵树所蕴含的向上生长的力量让我心态变好,得以提前出院。从此以后,这棵树曾带给我的这种生命的力量就转化为我自身的力量,这棵树扎根在我的心中,我的成长便伴随着树的成长,所以这棵树成了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12.示例:我联想到了环卫工人,环卫工人默默地付出,为我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常会忽略他们,但他们为我们的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析】8.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由第②段“而树的加入,激活了城市”“大城获得了庄重和灵动”,树把鸟引到了大城,鸟声“给大城增添一抹轻灵的亮色”,归纳出树的作用:给城市增添生机和轻灵的亮色;由第④⑤段“树不经意间的每一次摇动,每一次呼吸,对大城来说都是恩惠”,“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又变回那个新鲜的血肉丰满的人”归纳出树的作用:抚慰、恩惠了疲惫与需要帮助的人们(概述树对人的恩惠);由第⑥段“这棵树是断不能割舍的”“弥合了他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归纳出树的作用:寄托感情弥合裂痕(具体叙述树对人的作用);由⑦到⑨段,“我的康复是它赐予的”“(树上的小鸟)生命正在悄悄地孕育萌发!”“(树)朝着天空和阳光的方向用力延伸”,归纳出树的作用:带给人们生命的力量,坚强与希望。9.考查语意的衔接。“然而在大城,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承前①②段写城里有了树,树“激活了城市”,继而写树在城里的遭遇,③段写“树很单薄”“树间的鸟鸣也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淹没”,写出树容易被忽略。这一句放在③段开头,使③段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由忽略到发现、重视,第④段开始,写大城离不开小树,人们一步步发现树的重要作用。10.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一般具体从这五个角度入手:修辞与描写、词语句式、写作手法、深刻含义、结构作用。分析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写出具体的表达效果。还可以这样赏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听觉感知到的树叶碰擦声,用视觉“荡漾出轻微的波浪”来形容,既写出树摇曳的姿态,又写出了树摇动时发出的声音的轻柔连绵。表现了对树的赞美喜爱之情。11.考查对语句的深刻含意的把握。既要联系上下文写出它的深层含义,还要品味出它所要表达的感情。上文“它脚下的泥土那么少,但枝叶依然繁茂”表现了树的顽强坚韧,“始终朝着天空和阳光的方向用力延伸”写出树的坚定向上,树的这种坚强向上的力量使“我”“心态好,手术后恢复得特别快”,它在“我”心中扎下根,成为“参天大树”,就是这种力量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并且成为“我”自己精神中的重要一部分。12.考查阅读感悟与联想。答题步骤是:准确读懂原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按照题目要求,联系相关的生活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由文末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借树喻人,用沉默而坚韧宽容的树比喻生活中默默贡献的人,借以赞美他们的奉献而不张扬。也可以这样联想:文中的树让“我”联想到了我们这个城市的建设者——农民工,他们有时在我们身边维修房屋,有时在城市周边建新的小区,可能我们未必注意到他们的存在,但他们就像大城中的小树一样,是我们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题17分)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⑪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⑫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⑬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⑭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⑮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⑰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3.(3分)本文被公认为新闻写作的典范作品,首先体现在标题上。请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14.(4分)文章的主体部分为什么先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15.(3分)文中第⑧、⑨句运用的是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16.(3分)这则消息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在写法它们上有什么异同点,请简要比较一下。17.(4分)下面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不料正是汤思伯到芜湖的那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答案】13.标题中“百万大军”强调渡江人数之多,气势之大;“横渡长江”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所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明确醒目,“百万”“横渡”二词气势磅礴,极富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14.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二十四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15.议论。阐释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证明我军发动渡江战役的正确性,增强了消息的思想深度。(意思对即可) 16.相同点:无论是写哪路大军,都交代了时间、地点、战况。不同点: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之前已做过报道;西路军写得较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东路军写得更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要战果和这次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17.过渡(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对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叙写,又开启下文对我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写。(意思对即可)【解析】13.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作用。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以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提示给读者。本文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概括了本则新闻记叙的主要内容,其中“百万大军”突出了数量多,“横渡”突出了渡江气势之大,这两个词语使文章题目醒目、有气势,富有感染力,能激发人的豪情。1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得出原因: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二十四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15.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掌握。表达方式有五种:说明、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划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对此种情况的看法和观点,这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个句子一方面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恰如其分地指出了敌溃我胜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指出这与“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从而证明我军发动渡江战役的正确性,增强了消息的思想深度。1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分析,相同点:无论是写哪路大军,都交代了时间、地点、战况。根据“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概括,这是对中路军的报道,比较简略;根据“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概括,这是对西路军的报道,西路军写得较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根据“⑬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⑭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⑮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⑰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概括,这是对东路军的报道;东路军写得更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要战果和这次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据此写出不同点即可。17.本题考查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根据上文“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分析,“不料正是汤思伯到芜湖的那天”起到了承接上文的作用。根据下文“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分析,“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引起下文对东路军渡江作战的报道。故这句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线上考试复习试题(无作文)(二),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线上考试复习试题无作文二解析版docx、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线上考试复习试题无作文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复习试题(无作文)(五),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复习试题无作文五解析版docx、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复习试题无作文五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复习试题(无作文)(二),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复习试题无作文二解析版docx、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复习试题无作文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