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期末专题备考】人教版(2019)生物必修1高一上学期-期末专题高分必刷卷
【期末专题备考】人教版(2019)生物必修1-高一上学期期末:专题02 高分突破-必刷卷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备考】人教版(2019)生物必修1-高一上学期期末:专题02 高分突破-必刷卷,文件包含期末专题备考人教版2019生物必修1-高一上学期期末专题02高分突破-必刷卷解析版doc、期末专题备考人教版2019生物必修1-高一上学期期末专题02高分突破-必刷卷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具有多样性B. 生物具有遗传性
C. 生物能定向变异D. 生物具有统一性
【答案】C
【解析】
A.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说明生物具有多样性,A正确;
B.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说明生物具有遗传性,B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说明生物具有统一性,D正确。
下列关于原核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肠杆菌的细胞内有核糖体B. 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 拟核区中含有环状的DNA分子D. 蓝藻细胞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答案】D
【解析】
A、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含有核糖体,A正确;
B、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B正确;
C、拟核区中含有环状的DNA分子,C正确;
D、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叶绿体,D错误。
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还原糖、DNA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双缩脲试剂,二苯胺试剂
B. 鉴定还原糖、蛋白质和DNA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C. 二苯胺试剂和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NaOH溶液都呈无色
D. 脂肪、蛋白质鉴定时分别可见橘黄色颗粒、砖红色沉淀
【答案】C
【解析】
A、还原糖、DNA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斐林试剂、二苯胺试剂,A错误;
B、鉴定还原糖和DNA需进行水浴加热,蛋白质鉴定不需进行水浴加热,B错误;
C、二苯胺试剂和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NaOH溶液都呈无色,C正确;
D、脂肪鉴定时可见橘黄色颗粒,蛋白质鉴定时呈紫色,D错误。
研究发现用不含Ca2+和K+的生理盐水灌注离体蛙心时,蛙心收缩不能维持;用含有少量Ca2+和K+的生理盐水灌注离体蛙心时,心脏能持续跳动数小时。这说明Ca2+和K+( )
A. 是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成分
B. 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有重要作用
C. 对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D. 为蛙心脏的持续跳动直接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A、由题意可知,Ca2+和K+的存在形式是离子,A错误;
B、题干信息没有涉及血浆的浓度,B错误;
C、该实验说明无机盐对于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C正确;
D、无机盐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错误。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B. 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
C. 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
D. 斐林试剂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可被葡萄糖还原成砖红色
【答案】B
【解析】
A、用台盼蓝鉴定细胞死活,被染色的细胞是死细胞,因为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对台酚蓝的选择透过性,能进去而被染成蓝色,如果细胞膜结构不完整台盼蓝也能进去,故也能判断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A正确;
B、双缩脲试剂是用来检测蛋白质中肽键的,不能检测氨基酸的含量,B错误;
C、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以用碱性染料醋酸洋红、龙胆紫、改良苯酚品红等试剂染色,C正确;
D、斐林试剂是由0.1g/ml的NaOH与0.05g/ml的CuSO4等量混合后形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铜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起氧化作用的是氢氧化铜里面的Cu2+,而双缩脲试剂是Cu2+在碱性环境条件下与肽键反应。斐林试剂说具体一点起氧化作用的就是氢氧化铜的Cu2+与还原性糖反应,其中的Cu2+可与还原糖在50-65℃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D正确。
下列关于糖类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还原糖,但元素组成不同
B. 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
C. 蔗糖、麦芽糖、乳糖都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D. 蔗糖是淀粉的水解产物之一,麦芽糖是纤维素的水解产物之一
【答案】B
【解析】
A、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还原糖,并且元素组成均为C、H、O,A错误;
B、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B正确;
C、蔗糖不属于还原糖,因此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C错误;
D、淀粉水解能够产生麦芽糖,不能产生蔗糖,D错误。
下列关于肽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α-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8个肽键
B. 蛋白质是由2条或2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
C. 蛋白质变性是由于肽键的断裂造成的
D. 变性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答案】A
【解析】
A、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8个,A正确;
B、蛋白质是由1条或1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B错误;
C、蛋白质变性是由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造成的,C错误;
D、变性蛋白质中的肽键没有断裂,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D错误。
生物膜上不同类型的蛋白质行使不同的功能。下表中依据膜蛋白功能,对其类型判断错误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A.位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并结合神经递质,这是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A正确;
B.位于靶细胞膜上能识别并结合激素,这是相应激素的受体,B错误;
C.位于类囊体膜上,而类囊体膜上可以进行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所以该膜蛋白可以是合成ATP的有关酶,C正确;
D.位于癌细胞膜上,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这是抗原的作用,D正确。
下图正确表示RNA基本组成单位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RNA中的含氮碱基为腺嘌呤、尿嘧啶、鸟嘌呤、胞嘧啶。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以玉米籽粒为实验材料进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前将玉米籽粒放在 20~25℃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
B. 先用红墨水染色玉米籽粒,然后纵切并观察其颜色变化
C. 未煮熟的玉米胚比煮熟过的染色浅,说明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
D. 若煮过的玉米胚乳与未煮过的均被染成红色,说明胚乳细胞是死细胞
【答案】B
【解析】
A、实验前将玉米籽粒放在 20~25℃温水中浸泡适当时间,增加细胞的活性,A正确;
B、先纵切玉米籽粒,在用红墨水染色,冲洗后观察其颜色变化,B错误;
C、胚细胞是活细胞,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可染上颜色,煮熟过的细胞失去活性,被染色,说明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C正确;
D、胚乳细胞是死细胞,煮过的玉米胚乳与未煮过的均被染成红色,D正确。
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S酶会在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6P标志。具有该标志的蛋白质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经高尔基体膜包裹形成囊泡,在囊泡逐渐转化为溶酶体的过程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转化为溶酶体酶;不能发生此识别过程的蛋白质经囊泡运往细胞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M6P标志的形成过程体现了S酶的专一性
B.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参与溶酶体酶的合成
C. 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
D. 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会聚集在高尔基体内
【答案】D
【解析】
A、由题干“S酶会在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6P标志”可知,M6P标志的形成过程体现了S酶的专一性,A正确;
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加工,其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会转化为溶酶体酶,B正确;
C、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某些蛋白质上就不能形成M6P标志,此类蛋白质就不能转化为溶酶体酶,造成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不能及时清理而在细胞内积累,C正确;
D、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不能表达出正常的M6P受体蛋白,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会经囊泡运往细胞膜,D错误。
细胞质中有细胞溶胶和多种细胞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液泡在有丝分裂末期时分泌囊泡
B. 光面内质网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C. 叶绿体内膜向内折叠若干层利于色素附着
D. 细胞溶胶中有与细胞呼吸糖酵解有关的酶
【答案】D
【解析】
A.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板周围会聚集许多小囊泡,产生这些囊泡的结构是高尔基体,与液泡无关,A选项错误;
B.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是粗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主要作用是合成脂质,B选项错误;
C.叶绿体膜是通过基粒的堆积形成类囊体,从而有利于色素附着,C选项错误;
D.细胞呼吸糖酵解的场所是细胞溶胶,故细胞溶胶中含有相关的酶,D选项正确。
核孔是具有选择性的核质交换通道,亲核蛋白需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功能。下图为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注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头部决定
B.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不需要载体
C.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
D.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的方式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相同
【答案】C
【解析】
A.从图中可知,放射头部没有进入细胞核,放射性尾部全部进入细胞核,可见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A错误;
B.亲核蛋白是大分子,头部没有进入而尾部进入一定是尾部有特异性识别,核孔是具有选择性的物质交换通道,故需要载体体现它的选择性,B错误;
C.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不是自由扩散,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而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细胞核中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的主要结构是
A. 核仁B. 核基质C. 核被膜D. 核孔复合体
【答案】A
【解析】
A.核仁是细胞核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正确;
B.核基质是核中除染色质与核仁以外的成分,包括核液与核骨架两部分。核液含水、离子和酶等无形成分。核骨架是由多种蛋白质形成的三维纤维网架,对核的结构具有支持作用,与核糖体的形成无关,B错误;
CD.核被膜是指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其外层与粗面内质网膜相连,核被膜上有核孔复合体,是控制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核糖体的形成无关,CD错误。
取某植物的成熟叶片,用打孔器获取叶圆片,等分成两份,分别放入浓度(单位为g/mL)相同的甲糖溶液和乙糖溶液中,得到甲、乙两个实验组(甲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乙糖的2倍)。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检测甲、乙两组的溶液浓度,发现甲组中甲糖溶液浓度升高。在此期间叶细胞和溶液之间没有溶质交换。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组叶细胞吸收了甲糖溶液中的水使甲糖溶液浓度升高
B. 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不变,则乙组叶细胞的净吸水量为零
C. 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降低,则乙组叶肉细胞可能发生了质壁分离
D. 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升高,则叶细胞的净吸水量乙组大于甲组
【答案】D
【解析】
A.在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期间,叶细胞和糖溶液之间没有溶质交换,只能有溶剂(水)的交换,因此甲组叶细胞吸收了甲糖溶液中的水使甲糖溶液浓度升高,A正确;
B.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不变,说明乙组叶细胞的净吸水量为零,净失水量为零,B正确;
C.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降低,则乙组叶肉细胞失水,可能发生了质壁分离,C正确;
D.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升高,则乙组叶肉细胞吸水,由于甲糖溶液的摩尔浓度小于乙糖溶液,故叶细胞的净吸水量甲组大于乙组,D错误。
如图1~4为表示物质浓度或氧气浓度与物质跨膜运输速度间关系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1与3表示,则该物质不应为葡萄糖
B. 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2与3表示,则该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C. 限制图中A、C两点的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不同,B、D两点的限制因素有共同点
D. 将图2与4的曲线补充完整,曲线的起点应从坐标系的原点开始
【答案】D
【解析】
A、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1与3表示,说明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则该物质不应为葡萄糖,A正确;
B、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2与3表示,说明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则该物质可能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B正确;
C、限制图中A、C两点的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物质浓度和氧气,B、D两点的限制因素都是载体的数量,C正确;
D、图4的曲线曲线的起点不能从坐标系的原点开始,因为无氧呼吸也能提供能量,D错误。
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时加入酶C。如图为最适温度下A、B浓度的变化曲线。叙述错误的是( )
A. 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
B. 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
C. T2后B增加缓慢是酶活性降低导致的
D. 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值增大
【答案】C
【解析】
A、T1时加入酶C后,A浓度逐渐降低,B浓度逐渐升高,说明酶C催化物质A生成了物质B。由于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
B、由图可知,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减慢的原因是底物减少),B正确;
C、T2后B增加缓慢是反应物A减少导致的,C错误;
D、图示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若适当降低反应温度,则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T2值增大,D正确。
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及其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RNA分子中可能含有一定数量的氢键
B. 每个AD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C. 血红蛋白中不同肽链之间通过肽键连接
D. 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答案】A
【解析】
A、RNA中可能含有氢键,如tRNA中存在氢键连接形成的RNA双链区,A正确。
B、ADP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是一个,B错误;
C、血红蛋白肽链中连接氨基酸残基的是肽键,不同肽链之间不是通过肽键连接,C错误;
D、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是通过氢键连接的,磷酸二酯键的作用是连接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
将桑树和大豆分别单独种植(单作)或两种隔行种植(间作),测得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均没有受到影响
B. 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均增大
C. 间作虽然提高了桑树的光合速率但降低了大豆的光合速率
D. 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
【答案】D
【解析】
A.桑树和大豆间作时的光合速率与单作时的光合速率不是一致的,说明间作对于植物来讲是有影响的,曲线显示桑树间作时呼吸作用变大,大豆间作时呼吸作用变小,A错误;
B.图中显示与间作相比,桑树间作时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增大,而大豆减小,B错误;
C.大豆在光照强度达到两条曲线相交之前(如5)时,间作的光合速率是比单作还要高的,C错误;
D.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即光补偿点)代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此点之后植物开始积累有机物,右图显示大豆单作光补偿点大于间作,所以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D正确。
以下4支试管置于适合的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后能产生ATP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A、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ATP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内,线粒体不能利用葡萄糖,A错误;
B、三碳化合物是光合作用的反应物,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B错误;
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ATP发生在线粒体中,C错误;
D、丙酮酸在仅细胞膜破裂的真核细胞中,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产生ATP,D正确.
某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但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如图显示两者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速率。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照强度低于P时,突变型的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
B. 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
C. 光照强度低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D. 光照强度高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答案】D
【解析】
A、由于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较少,由图可知,光照强度低于P时,突变型的光合作用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A正确;
B、突变型水稻中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当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B正确;
C、光照强度低于P时,光合速率未达到饱和,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C正确;
D、光照强度高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光照强度,D错误。
植物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是通过测量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如O2的释放)来绘制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
B. 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
C. 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2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
D. 叶片在640~660nm波长光下释放O2是由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引起的
【答案】A
【解析】
A、类胡萝卜素只吸收蓝紫光,所以在蓝紫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A错误;
B、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其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B正确;
C、由于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能用于暗反应,所以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2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C正确;
D、根据吸收光谱可知,叶片在640~660nm波长光下释放O2是由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引起的,D正确。
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处理后被甲基绿染色,其细胞核呈绿色
B. 剪取大蒜根尖分生区,经染色在光镜下可见有丝分裂各时期
C. 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扩散就越慢
D. 在光镜的高倍镜下观察新鲜菠菜叶装片,可见叶绿体的结构
【答案】A
【解析】
A、细胞核中有DNA,甲基绿可将DNA染成绿色,所以细胞核呈绿色,故A选项正确;
B、一天中不同时刻细胞分裂能力不同,所以剪取大蒜根尖分生区,在光镜下不一定能观察到有丝分裂所有时期,故B选项错误;
C、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扩散就越快,故C选项错误;
D、光镜下只能观察到叶绿体的形状不能看到其结构,故D选项错误;
分别用β-珠蛋白基因、卵清蛋白基因和丙酮酸激酶(与细胞呼吸相关的酶)基因的片段为探针,与鸡的成红细胞、输卵管细胞和胰岛细胞中提取的总RNA进行分子杂交,结果见下表:(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成红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卵清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
B. 输卵管细胞的基因组DNA中存在卵清蛋白基因,缺少β-珠蛋白基因
C. 丙酮酸激酶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维持鸡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很重要
D. 上述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功能的差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答案】B
【解析】
A、由表中信息可知,在成红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卵清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故A选项正确;
B、生物体所有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含有该生物体所有的基因,因此输卵管细胞的基因组DNA中存在β-珠蛋白基因,故B选项错误;
C、丙酮酸激酶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维持鸡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很重要,故C选项正确;
D、上述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功能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D选项正确。
下列关于人体衰老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种酶的活性降低B. 线粒体数量增加
C. 细胞呼吸明显加快D. 细胞核体积变小
【答案】A
【解析】
A、衰老细胞内多数酶的活性降低,A正确;
B、细胞衰老后,线粒体数量减少,但体积增大,B错误;
C、细胞呼吸速度减慢,C错误;
D、衰老细胞的细胞体积减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D错误。
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将酵母菌破碎并进行差速离心处理,得到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与酵母菌分别装入A~F试管中,加入不同的物质,进行了如下实验(见下表)。
注:“+”表示加入了适量的相关物质,“-”表示未加入相关物质。(1)会产生 CO2和H2O的试管有________,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有________,根据试管________的实验结果可判断出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均填试管编号)
(2)有氧呼吸产生的 [H],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2,4-二硝基苯酚(DNP)对该氧化过程没有影响,但使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都以热的形式耗散,表明DNP使分布在________的酶无法合成ATP。若将DNP加入试管E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________(填“能”或“不能”)继续进行。
【答案】
(1)C、EB 、FB 、D、F
(2)线粒体内膜 能
【解析】(1)有氧呼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中。反应产物为丙酮酸、[H],另外产生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基质中,反应底物为丙酮酸和水,产物有CO2、[H],并产生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内膜上,[H]与O2发生反应生成H2O,并产生大量能量。无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为酒精和CO2,并产生少量能量。C中加入了丙酮酸、氧气和线粒体,满足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条件,可产生CO2和H2O。E中是完整的酵母菌,存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在含有葡萄糖和O2的条件下,可发生有氧呼吸全过程,可产生CO2和H2O。故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是C、E。B中加入葡萄糖和细胞质基质,无O2,可发生无氧呼吸产生酒精。F中是完整的酵母菌,加入葡萄糖在无O2条件下,可发生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故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有B、F。B、D、F三支试管可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来判断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场所,F作为对照组,B、D作为实验组。
(2)DNP(2,4-二硝基苯酚)对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过程无影响,但使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都以热的形式耗散。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所以DNP使分布于线粒体内膜上的酶无法合成ATP。将DNP加入试管E中,只是使酵母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以热的形式耗散,即阻碍ATP的形成,并不影响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如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有关甲、乙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物质及能量代谢途径示意图(NADPH指[H]),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可以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参与这一过程的两类色素为______,其中大多数高等植物的______需在光照条件下合成。
(2)在甲发育形成过程中,细胞核编码的参与光反应中心的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甲内,在______(填场所)组装;核编码的Rubisc(催化CO2固定的酶)小亚基转运到甲内,在______(填场所)组装。(3)甲输出的三碳糖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被氧化为______后进入乙,继而在乙的______(填场所)彻底氧化分解成CO2;甲中过多的还原能可通过物质转化,在细胞质中合成NADPH,NADPH中的能量最终在乙的______(填场所)转移到ATP中。
(4)乙产生的ATP被甲利用时,可参与的代谢过程包括______(填序号)。
①C3的还原 ②内外物质运输 ③H2O裂解释放O2 ④酶的合成
【答案】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类囊体膜上;基质中;丙酮酸;基质中;内膜上;①②④
【解析】
(1)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反应过程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可以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其中大多数高等植物的叶绿素需在光照条件下合成。
(2)在叶绿体发育形成过程中,细胞核编码的参与光反应中心的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叶绿体内,由于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因此该蛋白质在类囊体膜上组装;二氧化碳固定属于暗反应,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因此核编码的Rubisc(催化CO2固定的酶)小亚基转运到叶绿体内,在叶绿体基质中组装。
(3)叶绿体输出的三碳糖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被氧化为丙酮酸后进入线粒体中进一步氧化分解,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中丙酮酸和水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H],该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叶绿体中过多的还原能可通过物质转化,在细胞质中合成NADPH,NADPH中的能量最终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转移到ATP中。
(4)线粒体产生的ATP被叶绿体利用时,可参与①C3的还原、②内外物质运输、④酶的合成,这些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而③H2O裂解释放O2利用的是光能。
回答下列有关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问题。
图1
图2(1)图 1中分子Z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2) Z物质的形成过程是:光能活化位于__________上的__________分子,释放出_______,并经传递最终生成Z。
(3)在暗反应中, CO2必须与RuBP(五碳化合物)结合,这是CO2被固定的第一步。RuBP可循环使用,使光合作用不断进行;但O2也可与RuBP结合,生成一个三碳化合物和一个二碳化合物,此二碳化合物不参与光合作用。图2为不同O2浓度下叶表面温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2,该植物在25 ℃、适宜光照、1.5%与21%的O2浓度下,每小时单位叶面积积累的葡萄糖量的差值是__________mg。(相对分子质量:CO2—44,葡萄糖—180。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结合暗反应的过程,解释不同氧浓度下葡萄糖积累量产生差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说明不同叶表面温度、不同氧浓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还原型辅酶Ⅱ(NADPH)( 2)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叶绿素 a 高能电子(e-)( 3)1)9.5 O2与RuBP结合,减少了用于还原的C3化合物,从而降低了光合作用速率,高O2浓度抑制了光合作用速率 2)当CO2浓度一定时,较高氧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抑制作用在较高温度下更为显著
【解析】
(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为ATP和NADPH。(2)形成NADPH的反应为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光反应中产生了氧气,同时经电子传递产生了NADPH。(3)在25 ℃时,两种不同氧浓度下的CO2吸收速率差为29 mg/h·单位叶面积-15 mg/h·单位叶面积=14 mg/h·单位叶面积,积累葡萄糖的差值为·单位叶面积≈9.5 mg/h·单位叶面积。据题意,在较高浓度的氧气环境中,O2与CO2竞争RuBP从而降低暗反应速率是高氧条件限制光合作用的机理。根据曲线判断,在高温下,高氧浓度对光合作用的抑制更明显。
我省某经济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结果如图。
(1)图甲表示全光照和不同程度遮光对该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中的______上。需先用______(填溶剂名称)提取叶片中的色素,再测定叶绿素含量。用纸层析法进一步分离色素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_.据图分析,该植物可通过______以增强对弱光的适应能力。
(2)图乙表示初夏某天在遮光50%条件下,温度、光照强度、该植物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气孔张开的程度)的日变化趋势。8:00到12:00光照强度增强而净光合速率降低,主要原因是______.18:00时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
(3)实验过程中,若去除遮光物,短时间内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C3化合物含量______.
【答案】
类囊体膜(或类囊体,基粒) 无水乙醇(或丙酮) 叶绿素a 增加叶绿素含量 呼吸作用增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减小 线粒体、叶绿体 减少
【解析】
(1)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反应有关的叶绿素素;由于叶绿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因此提取叶绿素需要用 无水乙醇(或丙酮);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叶绿素a扩散地更远,因此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较大的是叶绿素a;分析柱形图可知,遮光的百分比越大,叶绿素含量越多,因此可以判断该植物可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以增强对弱光的适应能力。
(2)净光合作用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8:00到12:00光照强度增强,但气孔导度相对稳定,CO2供应受限制,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增加,但幅度不大,且由于该时间段内温度升高,呼吸作用速率也增加,实际光合作用增加的速率小于呼吸作用增加的速率,因此净光合作用速率下降。18:00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产生ATP.
(3)去除遮光物光照强度突然增强,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数量增加,三碳化合物还原加快,二氧化碳固定的速率不变,因此三碳化合物含量降低。
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图1~3表示3种生物膜结构及其所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其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______.
(2)图2中存在3种信号分子,但只有1种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这说明______;若与受体蛋白结合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那么靶器官是______.
(3)图3中ATP参与的主要生理过程是______.
(4)叶肉细胞与人体肝脏细胞都具有图______ (填图序号)中的膜结构。
(5)图1~3中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6)图1~3说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有______(写出3项).
【答案】
(1)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为生命活动供能;
(2)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垂体;
(3)暗反应;
(4)1、2;
(5)含有的蛋白质不同;
(6)跨膜运输、信息交流、能量转换等
【解析】
(1)分析题图1可知,在该膜上氧气与还原氢反应生成了水,该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主要意义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图2中存在3种信号分子,但只有1种信号分子能与其受体蛋白结合,这说明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
(3)分析题图3可知,在该膜上水光解产生了氧气,该过程是光反应过程,在此过程中还产生了还原氢和ATP,二者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不可或缺的物质。
(4)叶肉细胞与人体肝脏细胞的细胞膜的结构相似,都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骨架,蛋白质分子覆盖、镶嵌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中,在细胞膜外侧分布着糖蛋白,即图中的1和2.
(5)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生物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6)分析题图1、2、3可以看出生物膜具有跨膜运输、信息交流、能量转换等功能。
选项
膜蛋白的位置、功能
膜蛋白的类型
A.
位于突触后膜,识别并结合神经递质
受体
B.
位于靶细胞膜,识别并结合激素
载体
C.
位于类囊体膜,催化ATP合成
酶
D.
位于癌细胞膜,引起特异性免疫
抗原
探针
细胞总RNA
β-珠蛋白基因
卵清蛋白基因
丙酮酸激酶基因
成红细胞
+
-
+
输卵管细胞
-
+
+
胰岛细胞
-
-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考点复习】人教版(2019)生物必修1 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期末模拟卷02,文件包含期末考点复习人教版2019生物必修1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期末模拟卷02解析版doc、期末考点复习人教版2019生物必修1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期末模拟卷02考试版doc、期末考点复习人教版2019生物必修1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期末模拟卷02答题卡doc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备考】人教版(2019)生物必修1-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B,文件包含期末专题备考人教版2019生物必修1-高一上学期期末期末测试卷B解析版doc、期末专题备考人教版2019生物必修1-高一上学期期末期末测试卷B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专题备考】人教版(2019)生物必修1-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卷A,文件包含期末专题备考人教版2019生物必修1-高一上学期期末期末测试卷A解析版doc、期末专题备考人教版2019生物必修1-高一上学期期末期末测试卷A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