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期末模拟检测】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模拟备考套卷
【期末模拟试卷】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1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试卷】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1,文件包含期末模拟试卷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1解析版doc、期末模拟试卷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1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测试卷01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地 理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全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金星是地球的“姊妹星”,自身有稠密的大气层,其厚度是地球大气层的数十倍,其中CO2气体占比可达96%。金星表面的平均温度高达475℃,是太阳系中“最热”的行星。下表为金星和地球的数据资料。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行星
质量
体积
密度
公转周期
自传周期
表面温度/℃
大气压/hPa
金星
0.82
0.856
5.26
224.7天
243天
475
93
地球
1.00
1.000
5.52
1年
23小时56分
15
1
1.金星成为地球“姊妹星”的特殊相似性主要表现为( )
A.公转方向 B.公转轨道 C.自转周期 D.质量体积
2.金星成为太阳系“最热”行星主要是由于( )
A.距离太阳最近 B.温室效应强 C.自转周期长 D.大气压力大
3.若我国向金星发射探测器,将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
①距离遥远,难以到达 ②金星自转周期过长,探测:器无法利用太阳能工作
③金星表面极端高温,影响探测器的仪器工作 ④金星的超强大气压,易损坏探测器的仪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D 2.B 3.C
【分析】1.金星是地球的“姊妹星”,与地球同属于类地行星,质量和体积具有相似性,D正确;金星与地球自转周期差异大,C错误;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轨道都具有近圆性、同向性,这不是与金星特殊的相似性,AB错误。所以选D。
2.结合材料可知,金星浓密的大气中主要是CO2,CO2保温作用强,加上距离太阳近,获得太阳辐射多,使其表面温度极高,B正确;水星距离太阳更近,A错误;自转周期、大气气压不会影响温度,CD错误。所以选B。
3.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人类目前的探测器能够到达,①错误;金星自转周期长,在其处于白昼时仍能获得太阳能,②错误;金星表面温度极高,不利于探测器的仪器工作,③正确;金星的超强大气压容易损坏探测器的仪器,④正确。所以选C。
下图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银河与极光交相呼应”照片,据此完成下面4-6小题。
4.照片中的“银河”是拍摄者看到的(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5.该照片的拍摄地点在( )
A.北京郊区 B.青藏高原 C.赤道附近 D.极圈附近
6.为了取得最佳效果,拍摄者应提前在网站查询( )
A.太阳辐射强度 B.黑子活动周期 C.大气层厚度 D.八大行星位置
【答案】4.C 5.D 6.B
【分析】4.人站在地球上看不到地球,地月只能看到月亮,A错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太阳,但看不到整个太阳系,B错误;河外星系,是指在银河系以外,由大量恒星组成星系。因为距离遥远,在外表上都表现为模糊的光点,因而又被称为河外星云。D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夜晚看到的天体绝大部分都是恒星,所说的银河其实就是众多恒星组成的银河系。C正确。故选C。
5.极光只有两极地区才可以看到,是由于太阳活动抛出的带电离子与地球两极的大气层发生摩擦产生的现象。D正确;北京不处于极光地区。A错误;青藏高原不处于极光地区。B错误;赤道附近不处于极光地区。C错误;故选D。
6.极光是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之一,要想取得最佳效果,拍摄者应提前在网站查询黑子活动周期,B正确;极光现象与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层厚度,八大行星位置无关,ACD错误。故选B。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平流层
C.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D.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
【答案】A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是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A正确;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B错误;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减少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伤害,C错误;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会被人类活动影响而改变,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A。
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下左图)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下右图),据此完成下面8-9小题。
8.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
A.E→F→H→G→E B.G→E→F→H→G
C.G→E→H→F→G D.G→H→F→E→G
9.关于城市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属实的是( )
A.EF代表城市气压垂直变化规律 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
C.甲处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 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答案】8.D 9.C
【分析】8.读图可知,G、E位于近地面,且气压E>G,近地面应从E流向G,近地面E为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即F流向E,近地面G为低气压,成为上升流,即G流向H; 图中显示,F、H位于高空,且气压H>F,高空气流从H流向F。综合起来,环流的方向为G→H→F→E→G,如图所示
因此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城市的温度高于郊区,城市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图中显示,近地面G的气压低于E,因此G对应城区,E对应郊区,因此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A错误;城市和郊区相比,无论昼夜温度都是城市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B错误;读右图可知,图中甲地等压面向下弯曲,乙处等压面向上拱起,所以甲的气压小于乙地气压,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压,所以甲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C正确;乙、丙之间的气流应该由高压流向低压,不会沿等压面流动,D错误。故选C。
荷兰人在围海造陆的过程中,发现排开海水的地面会因长期接触不到水分而不断沉降。为了使地面不再下沉,荷兰人制造了一种小型路面砖铺设在街道路面上,并在砖与砖之间预留2毫米的缝隙,这就是有名的荷兰砖。据此完成下面10-12小题。
10.荷兰人在围海造陆过程中出现地面沉降,其根本原因是( )
A.生产生活用水过量引起地面下沉 B.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失去支撑
C.蒸发加剧引起地表流沙移动 D.建筑物超重引起地下岩层沉降
11.砖与砖之间预留2毫米缝隙的主要目的是( )
A.促使地表水下渗 B.减少地面水分蒸发
C.增加绿地面积 D.防止地面光滑
12.路面砖材质应( )
A.耐风沙侵蚀 B.耐温差变化 C.耐冰川刨蚀 D.耐盐碱侵蚀
【答案】10.B 11.A 12.D
【分析】10.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荷兰地面沉降是因为排开海水后地面长期接触不到水分,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失去支撑,A项错误,B项正确;荷兰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温和多雨,蒸发量较小,C项错误;建筑物超重可能引起地下岩层沉降,但该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故选B。
11.由上题可知,荷兰围海造陆后地面沉降的根本原因是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失去支撑,因此砖与砖之间预留2毫米缝隙主要目的促使地表水下渗,防止地面沉降,并不是为了减少地面水分蒸发,A项正确,B项错误;缝隙中可生长草类,能增加绿地面积,也可防止地面光滑,但这些都不是砖与砖之间预留2毫米缝隙的主要目的,CD两项错误。故选A。
12.当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年温差、日温差都不大,虽终年多风,但当地植被覆盖率较高,风沙侵蚀作用较弱,A、B两项错误;当地无现代冰川发育,C项错误;由于距海较近,围海造陆获得的土地土壤中盐分含量会很大,因此路面砖材质应耐盐碱侵蚀,D项正确。故选D。
读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13-14小题。
13.世界海洋表层盐度最高的海区是( )
A.赤道地区 B.极地地区 C.副热带海区 D.中纬度海区
14.该海区海水盐度最高的原因有( )
A.河流水注入多 B.降水丰沛 C.人类活动多 D.气温高、蒸发量大
【答案】13.C 14.D
【分析】13.由图可知,副热带海区世界海洋表层盐度最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副热带海区气温高蒸发量大,同时降水稀少河流水注入少,导致其盐度大。D正确;河流水注入多,盐度低,A错误;该海区受副高控制,降水少,B错误;人类活动对海水盐度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
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砾会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灌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据此完成下面15-16小题。
15.图示风影沙丘常见于( )
A.沿海沙滩 B.河流两岸 C.绿洲边缘 D.森林内部
16.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答案】15.C 16.D
【分析】15.根据材料可知,风影沙丘的分布区域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比较干燥,有一定的水源分布,生长有少量的绿色植物(灌木从)。绿洲边缘因为有水源,有利于灌丛的生长,因此分布有灌丛,在常年盛行风的影响下,沙砾堆积在灌丛根部,便形成了风影沙丘,C正确。沿海沙滩灌丛较少见,难以形成风影沙丘,A错误。河流两岸水分条件较好,不易形成沙丘,B错误。森林内部植被茂密,风力作用小,沙砾少,不易形成风影沙丘,D错误。故选C。
16.由于风沙在灌丛背风一侧因搬运减弱而堆积,所以导致灌丛沙丘迎风的一侧较陡,而背风的一侧较缓。图示西南方向较缓,可知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17-18题。
17.图中地形部位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处为山峰 B.②处为山谷 C.③处为山谷 D.④处为鞍部
18.下列地段中,坡度最陡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17.C 18.C
【分析】17.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①处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可知①处为山谷,A错误;②处等高线向低处弯曲,为山脊,B错误;③处等高线向高处弯曲,为山谷,C正确;④处等高线稀疏且向高处弯曲,为宽谷。D错误;故选C。
18.①处等高线最稀疏,坡度最缓;③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C正确;A错误;D错误;故选C。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其含量与气候、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等有关。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0~10厘米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19-20小题。
19.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层深度 B.降水 C.海拔 D.人类活动
20.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是土壤碳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形式,若草地开垦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会发生明显变化。推断该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
A.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B.减弱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
C.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D.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加剧
【答案】19.C 20.C
【解析】19.图示反映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山地植被类型往往取决于气候中的水热条件,而山地海拔是山地气候的主导因素。综上分析,海拔是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由题干“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是土壤碳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形式”可以推知,土壤有机碳的分解是大气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草地开垦为农田,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进而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加剧,C正确。草地开垦为农田,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A错误,B错误;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加剧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无关,D错误,故选C。
干旱是我国普遍存在的气象灾害。图1是我国某省轮廓图,图2是楚雄常年逐月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图。读图,完成下面21-22小题。
21.楚雄最严重的旱情多发生在( )
A.夏秋季节 B.春夏季节 C.冬春季节 D.秋冬季节
22.旱情严重的季节,蒸发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降水少,海拔高,地表植被少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降水少,日照多,风力较强
C.北方冷空气势力强,气温日较差大
D.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易漏水,径流少,地表干燥
【答案】21.C 22.B
【分析】21.由图可知:楚雄雨季是在5-10间,而楚雄10-次年5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其中蒸发最大是以3-4月,楚雄最严重的旱情发生在冬春季,C正确,ABD错。故选C。
22.位于云南省的楚雄蒸发量最大季节出现在3-4月。楚雄在云南,纬度较低,地处高原地形区,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雨季,故A错。春季太阳辐射强,气温上升快,这期间降水少,日照多,风力较强,蒸发量大,B正确。云贵高原阻挡冬季风,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小,故C错,地表干燥不是蒸发量较大的原因,故D错。故选B。
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29.2°N,105.34°E)发生的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泸县及周边区域简图。完成下面23-24小题。
23.此次地震震源所在圈层( )
A.硅酸盐类矿物分布最广 B.平均厚度为60-70千米
C.呈固态位于莫霍面以下 D.硅镁层在上硅铝层在下
24.此次地震( )
A.只有一个烈度 B.虚线圈内区域破坏程度相同
C.可能引发海啸 D.可能诱发贡嘎山雪崩
【答案】23.A 24.D
【分析】23.由材料信息“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29.2°N,105.34°E)发生的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km,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构成岩石圈,所以震源位于所在圈层是岩石圈;岩石圈以硅酸盐类矿物分布最广,A正确。岩石圈的平均厚度为60~120千米,B错误。岩石圈包括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都呈固态,C错误。硅镁层位于硅铝层在下部,D错误。故选A。
24.由所学知识可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可以有多个烈度,A错误。虚线圈是距离震源距离相同的点连成的线,虚线圈内区域距离震源越近,破坏程度越大,B错误。海底火山、地震有可能引发海啸,本次地震发生在四川泸县,在我国内陆地区,C错误。由于震源距离贡嘎山较近,所以可能诱发贡嘎山雪崩,D正确。故选D。
GIS的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即将地图中的不同地理要素,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中。图甲和图乙示意存储我国某一区域不同信息的两组GIS图层。读图,完成下面25-27小题。
25.将不同的图层要素进行叠加,就形成不同的主题地图。若要获得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影响的专题地图,则要从图甲、图乙中调用的图层数分别是( )
A.2个、2个 B.2个、3个
C.1个、3个 D.1个、2个
26.若利用图甲和图乙中的GIS图层信息为造纸厂选址,则在下列图层中应增加( )
①大气污染 ②区域规划 ③水系分布 ④矿产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7.近几年“滴滴打车”在中国大中型城市发展迅猛,打车软件将“互联网”和“交通”融合,这种出行模式对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打车软件主要利用了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
A.GIS和RS B.RS和GPS C.GIS和GPS D.数字地球和RS
【答案】25.D 26.C 27.C
【分析】25.将图乙中的地形图层与聚落分布图层和图甲中的交通线分布图层叠加可形成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影响的专题地图,所以,要从图甲、图乙中调用的图层数分别是1个、2个,D正确,排除A、B、C选项。故选D。
26.造纸厂会产生水污染,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需要考虑水系分布,同时,造纸厂会对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产生影响,因此其选址要考虑区域规划,C正确,排除A、B、D选项。故选C。
27.打车软件需要对道路及车辆分布进行分析和查询,需要用到GIS;而快速对附近的车辆及用户所在位置进行定位,需要用到GPS,C正确,排除A、B、D选项。故选C。
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了一层犁底层。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据此完成下列28-30小题。
28.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是( )
①农作物易倒伏 ②犁底层变薄 ③土壤透气性弱 ④表土水分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9.华南水稻耕作区,较少采取深耕破坏犁底层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层加厚,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 B.耕作层加厚,有利于水稻吸收养分
C.犁底层结构紧实,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 D.犁底层结构紧实,降低土壤的水分下渗
30.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不进行深耕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强劲,风沙易侵蚀表土 B.人力耕作,不易产生犁底层
C.劳动力短缺,深耕成本过高 D.降水较少,难以形成犁底层
【答案】28.B 29.D 30.A
【分析】28.根据材料浅翻作业利于形成犁底层,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作物根系不易穿过犁底层,根系较浅,抗倒伏能力较差,所以农作物易倒伏,①符合题意;浅翻作业利于形成犁底层,常年浅翻作业会加厚犁底层,②错误;由材料可知犁底层十分紧实,所以土壤透气性弱,对农业生产不利,③符合题意;犁底层十分紧实土壤水分不易下渗,表土水分会增加,④说法错误。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所以选B。
29.题干中指出华南水稻耕作区,较少采取深耕破坏犁底层,所以耕作层不会加厚,AB错误;犁底层结构紧实,可减少水分下渗,并不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30.西北绿洲灌溉农业耕作区,气候干旱,风力大,不进行深耕,可减少风沙对表土侵蚀,A正确;从题中并不能判断是人力耕作还是机耕,B错误;现代农业基本使用机械化,且西北地区劳动力并不短缺,C错误;犁底层的形成主要是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形成,虽然西北地区降水少,但灌溉同样也会使黏粒随水向下沉积,D错误。所以选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请按要求作答)
31.图为地理事物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若此图为水循环,水循环最主要的动力是 。如③为塔里木河,那么该循环类型为 循环。(2分)
(2)若图示循环为海陆间水循环,那么①表示 ,③表示 。在四个环节中,人类活动对 (填数字)环节影响最为深刻,如 ,能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如 ,能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布。(5分)
(3)若图示循环为热力环流,丙丁两地为近地面,那么丙地的气温 (高于、等于、低于)丁地的气温;丙地的气压 (高于、等于、低于)丁地的气压。形成该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3分)
(4)若图示循环发生在滨海地区的夜间, 表示海洋;若图示循环发生在山区,丁表示山谷,则该环流发生在 (白天,晚上)。(2分)
(5)若该热力环流位于北半球,丙位于丁地的北面,那么③的风向为 风,①的风向为 风。(2分)
【答案】(1) 太阳辐射(太阳能) 陆地内
(2)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③ 跨流域调水 修建水库
(3) 低于 高于 地面冷热不均
(4) 丁 晚上
(5) 东北 西
【分析】(1)若此图为水循环,水循环最主要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如③为塔里木河,塔里木河为内流河,那么该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
(2)若图示循环为海陆间水循环,那么①表示水汽输送,③表示地表径流。②表示降水,④表示蒸发。在四个环节中,人类活动对③(地表径流)(填数字)环节影响最为深刻,如跨流域调水,能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如兴修水库,能改变水资源的季节分布。
(3)若图示循环为热力环流,丙丁两地为近地面,丙地气流下沉,那么丙地的气温低于丁地的气温;气流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丁地气流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相对减小,气压降低,丙地的气压高于丁地的气压。形成该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4)若图示循环发生在滨海地区的夜间,夜间时地表散热,在海边,海洋和陆地之间比热容不同,海洋比热容大,海洋散热慢,温度高,形成低压。陆地散热快,温低,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所以丁地表示海洋;若图示循环发生在山区,丁表示山谷,白天吹谷风,(气流从谷地向山坡上流动),夜间吹山风(风从山坡吹向谷地),则该环流发生在晚上。
(5)若该热力环流位于北半球,丙位于丁地的北面,丙地气流下沉,为高压,丁地气流上升,为低压,高压在北,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下,风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北半球向右偏,那么③的风向为东北风,高空气流受二个力的作用下,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半球向右偏,①的风向为西风。
32.下图为我国东部某丘陵地区的等高线示意图,某校地理小组在该地区进行野外考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9分)
(1)拟在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中选一处建火情瞭望台,最佳的位置应选在 处。(1分)
(2)沿①—A—②一线,坡度变化特点为 ,判断依据是 。(2分)
(3)C、D、E、F四个村庄中最有可能形成集镇的是 村,说明你的理由 。(2分)
(4)突然来的一场暴雨,使位于a处的小强迷了路,请你给他想出一个独自走出密林的好办法________。(2分)
(5)野外考察的同学把夜晚的宿营地安排在G处,请简述理由 。(2分)
【答案】(1)③
(2) 呈陡—缓—陡的变化 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3) F 地势较平坦、开阔,便于基础设施建设;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位于乡间公路的交会处,且靠近国道,交通便利
(4)顺河谷的溪水流淌方向走,直至走出
(5)G处位于海拔不太高的山脊处,且较为平坦、开阔。
【分析】(1)火情瞭望台需要建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一般选择在高海拔且受地形阻挡视线少的地区。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都属于山峰,海拔都相对较高,但③处海拔最高,受周围地形阻挡最少,且在图中相对于中部地区,观测范围最大,所以最佳的位置应选在③处。
(2)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坡度,①处附近等高线密集,坡度陡,A处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缓,过了A处之后,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坡度变陡,所以沿①—A—②一线,坡度呈陡—缓—陡的变化。
(3)C、D、E、F四个村庄中最有可能形成集镇的是F村,主要原因是根据等高线,F村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基础设施建设;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位于乡间公路的交会处,且靠近国道,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量大。而C、D、E处等高线相对于F处要密集一些,坡度较大,且背靠山地,平坦面积少,不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也相对不便。
(4)a处为何河流附近,根据水往低处流的规律,在森林中迷路,最好顺河谷的溪水流淌方向走,直至走出。
(5)野外考察一般在夏季,同学把夜晚的宿营地安排在G处,是因为G处位于海拔不太高的山脊处,不易遭受洪水灾害。同时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地形较为平坦、开阔,危险少。
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6分)
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湖南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他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推测该地的土壤类型名称是 ,其地带性植被是 。(2分)
(2)同学们还测得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少,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原因。(2分)
(3)土壤的形成是气候、地形、水文、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试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分)
【答案】(1)红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降水量大,地表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会随水流失。
(3)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分析】(1)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发现土壤“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可判断为红壤,该区域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考查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从气温上看,该地纬度较低,气温高,土壤有机质分解比较快,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较低;从降水上看,该地降水量较大,地表水丰富,土壤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随水流失多,所以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3)考查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植物可以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所以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还可以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3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2020年7月前后,江西省受连日暴雨影响,鄱阳湖水位不断上涨。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城面积为近10年最大,7月8日,鄱阳湖的面积已达到4942.6平方公里,暂时成为中国第一大湖。下图为鄱阳湖水系分布图。
(1)2020年入汛以来,鄱阳湖水位持续上涨,造成洪水危害,请说出鄱阳湖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2分)
(2)列举个人和家庭在防洪减灾中可以采取的措施。(2分)
(3)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参考旱灾引发的一条灾害链条,完成某平原地区暴雨灾害链条。(2分)
暴雨往往引发次生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下为泥石流示意图及泥石流逃生示意图。
(4)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应该如何正确逃生?(2分)
(5)说明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具体措施。(3分)
【答案】(1)降水量大;降水时间长;入湖河流多;集水范围广;长江干流水位高,顶托作用明显;地势地平,排水通道狭窄。
(2)发生前: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发生时:按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撤离;发生后: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如洪灾过后要进行消毒,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3)洪涝灾害水源(食品)污染
(4)快速向垂直于沟谷的高山地区逃跑,一直跑到安全的高度。
(5)①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发布灾害信息;②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强度),建设护坡工程;③植树造林;④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应急处置机制);⑤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能力(意识),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
【分析】(1)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可以从气候、地形、水系等方面进行分析。鄱阳湖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降水时间长,汛期长;汇入鄱阳湖的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大,集水范围广;再加上长江干流水位高,顶托作用明显,湖水难以外泄;鄱阳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排水通道狭窄,容易泛滥成灾。
(2)防洪减灾的措施可以从灾前、发生时和灾后分析。发生前: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及时关注和跟踪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水灾的预防措施,包括涉及逃生路线、购买药品、食品、逃生工具等;发生时:按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迅速撤离,并及时跟亲人和管理机构联系,报告行踪;发生后:如洪灾过后要进行消毒,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电器干燥后再使用,防止触电、做好垃圾清理,相互帮忙等。
(3)根据灾害发生的因果联系可判断:暴雨之后是发生洪涝灾害,爆发疾病之前是发生食物污染、中毒等。
(4)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沟谷之中,顺势下流,应向垂直于沟谷的高山地区逃生。
(5)从建立监测预警系统、植树造林,保护水土、建立护坡工程、提高建筑物质量、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及宣传等方面作答。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快速反应速度;建设护坡工程,提高人口密集地区、坡度较陡地区建筑物的抗灾能力;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建立专业的救灾队伍;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3,文件包含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3解析版doc、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3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2,文件包含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2解析版doc、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2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1,文件包含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1解析版doc、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1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