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模拟试卷】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3
展开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测试卷03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地 理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全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在距离地球1400光年的地方,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位于其母恒星的传统适居带内,与地球的相似程度高达98.6%,半径只比地球大11%,被称为地球的“表哥”。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推测“开普勒—452b”与其母恒星的距离最接近( )
A.一光年 B.一个月地距离 C.一个日地距离 D.一个太阳系半径
2.如果“开普勒—452b”存在生命,则该行星( )
A.由氢氦等气体构成 B.表面由岩石构成
C.表面温度约6000k D.表面由干冰分布
【答案】1.C 2.B
【解析】1.地球距太阳的距离适中,才使地球上能保持适宜的温度,根据材料,开普勒—452b与地球的相似程度高达98.6%,因此母恒星的传统适居带应该接近一个日地距离,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行星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同时必须是由岩石构成岩质行星,B正确;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应该由氧和氮组成,A错误;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约为15°C,且有液态的水,CD错误。所以选B。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车探测器——“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祝融号”利用4片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为其正常运转提供能源供应和保障,进行火星科学探测。下表为地球、火星相关数据。完成下面3-5小题。
质量
体积
大气密度
与日平均距离
大气成分
大气成分
自转周期
表面均温
地球
1
1
1.00
149.6
N2、O2
1年
23时56分
15℃
火星
0.11
0.15
0.01
227.9
CO2
1.9年
24时37分
-23℃
注:质量、体积和大气密度都以地球为1。与日平均距离单位:百万千米。
3.“祝融号”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面积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气密度 B.与日平均距离 C.大气成分 D.公转周期
4.对火星车探测器信号传输影响最大的是( )
A.火山喷发 B.雾霾天气 C.太阳活动 D.太阳辐射
5.与地球相比,火星( )
A.有稳定的液态水 B.季节更替频繁
C.温度低且温差大 D.大气层厚度大
【答案】3.B 4.C 5.C
【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火星与日平均距离比日地距离大,单位时间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地球少,为了满足探测车的能量需求,需增大“祝融号””的太阳能电池板面积,B正确;火星大气密度小,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利于获得较多太阳辐射,大气成分及公转周期对其影响不大,ACD项错误。故选B。
4.分析可知,“祝融号“”探测车信号的传输主要依靠无线电短波通信,当太阳活动爆发时,抛出大量的高能粒子,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C项正确。火山喷发、雾霾天气及太阳辐射对无线电信号传播影响较弱,ABD项错误。故选C。
5.分析可知,与地球相比,火星大气密度小,以二氧化碳为主,空气稀薄,昼夜温差较大,C项正确,D项错误。火星表面均温较低,无稳定液态水,A项错误;火星公转周期比地球长,季节更替时间比地球长,B项错误。故选C。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植被覆盖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和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读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6-7小题。
6.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属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7.植被和土壤分属不同圈层,植被属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答案】6.B 7.C
【解析】6.由图分析可知,①圈层是水圈,②圈层是大气圈,③圈层是生物圈,④圈层是岩石圈。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圈,即图中②圈层。故B项正确。
7.植被属于生物圈,即图中③圈层,土壤位于岩石圈表层。故C项正确。
光伏电站建成后,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改变了原有的地表性质,对电站内近地面(位于电池板下部,高2m)及高空(位于电池板上部,高10m)的气象状况产生一定影响。如图示意某日我国某大型光伏电站站内与邻近的站外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站内与邻近的站外水汽含量相差不大,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小。据此完成下面8-9小题。
8.白天,四个测量点空气相对湿度差别不大,主要是因为白天( )
A.地表升温慢 B.大气对流强烈
C.风速较大 D.大气层结稳定
9.夜晚站内10m高空的空气湿度大于站外10m高空,反映出太阳能电池板的存在导致( )
①白天,地面吸收的短波辐射减少 ②白天,地面吸收的短波辐射增加
③夜晚,地面释放出的长波辐射减少 ④夜晚,地面释放出的长波辐射增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8.B 9.A
【解析】8.白天,在强烈的太阳辐射照射下,地表升温快,对流旺盛,大气层结不稳定,大气通过对流、湍流等形式进行水热交换,各测量点空气相对湿度差别不大。AD错误,B正确。白天对流旺盛,站内与邻近的站外温差小,风速较小,C错误。故选B。
9.由材料可知,站内与邻近的站外,水汽含量(绝对湿度)相差不大,因此大气温度越高,饱和水汽压越大,相对湿度越小。站内10m高空的夜晚空气湿度大于站外10m高空,反映出站内10m高空的夜晚气温低于站外10m高空。白天,太阳能电池板阻挡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所以地面积累的太阳辐射减少,升温较少,①正确,②错误;夜晚,由于地面温度比站外低,地面释放出的长波辐射也较弱,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因此站内10m高空的气温相对较低,相对湿度较大,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读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图示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 B.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
C.库区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加 D.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答案】C
【解析】由于库区蓄水,故使库区下渗增加,地下水位上升,A正确;由于库区水域广阔,蒸发加大,使空气的湿度增加,B正确;由于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库区气温较周边地区低,盛行下沉气流,故降水减少;而冬季库区气温较周边地区高,盛行上升气流,则降水量增多,C错误;水库能调节河流下游的径流量,故使水库以下河段的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D正确。C项符合题目要求,故本题选C。
11.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海水表层等温线(单位:℃)分布图。甲处海水温度低,主要原因是( )
A.淡水注入 B.海水上泛 C.受陆地影响大 D.天气复杂多变
【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该地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可推测为当地夏季,夏季该地盛行离岸的西南风,受其影响表层海水由海岸向外海流动,深层冷海水上升补偿,导致水温偏低,B正确;淡水注入会降低海水盐度,不会大范围影响海水温度,A错误;该区附近受陆地影响差异不大,C错误;天气是复杂多变,是短时间影响,D错误。故选B。
如图是“海洋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分析完成下面12-13小题。
12.图中表示暖流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关于洋流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顺洋流③航行的海轮可以节省燃料 B.与沿岸渔场的形成有关
C.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减缓净化速度 D.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答案】12.A 13.C
【解析】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流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域是暖流,读图可知,①②为暖流,故A正确。③④为寒流,故BCD错。故选:A。
13.北半球气温从北向南递增,南半球气温从南向北递增,故①④表示北半球,②③表示南半球;暖流是从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寒流从水温低处流向水温高处,故洋流③是南半球的寒流,顺洋流可以节省燃料,A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海水温度可知,该洋流位于中低纬海域,位于大陆西岸,为上升补偿流,对沿岸渔场形成有关,B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C观点错误,但符合题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读图“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14-16小题。
14.图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观是在( )
A.石灰岩分布区 B.花岗岩分布区
C.玄武岩分布区 D.片麻岩分布区
15.该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
16.形成图示洞穴的地质作用为(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答案】14.A 15.D 16.B
【解析】14.根据图中地貌名词提示“石笋、钟乳石、石柱”,该洞穴是溶洞,是可溶性岩石被流水溶蚀的结果,因此分布在石灰岩区,A正确;BCD岩石都不能被水溶蚀,BCD错误。故选A。
15.在我国石灰岩广泛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且云贵高原地区气候高温多雨,石灰岩在自然状态下被大量溶蚀,因此D正确;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是我国冰川地貌广泛分布区,A错误;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着黄土,形成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貌,B错误;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风力地貌为主,C错误。故选D。
16.形成图示洞穴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是可溶性岩石(CaCO₃)在常温下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溶蚀而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近年来,户外攀岩运动蓬勃兴起,图为华北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研学活动后,绘制的周边一处攀岩基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图中M处为攀岩基地,运动员从崖底攀到陡崖最高处,攀登的最大高度不超过( )
A.50米 B.100米 C.150米 D.200米
18.符合①②两地之间地势起伏状况的剖面图是( )
A. B.
C. D.
【答案】17.D 18.C
【解析】17.根据等高线上的数值,可判断等高距为50米,M处陡崖处为3条等高线相交,因此陡崖的相对高度为(3-1)×50≤H<(3+1)×50,即最大高度不超过200米,D正确。故选D。
18.①②之间的最低地是河流处,海拔为100~150米之间,河流左岸坡度先陡后缓,右侧为坡度较陡的一个斜坡。因此C正确。故选C。
下图为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在武夷山东、西坡考察山地植被时,绘制的两坡相同植被。完成下面19-20小题。
19.某研学小组成员对山地矮林的描述为:“矮林分布海拔较高,且多呈低矮,树干弯曲多分枝”。据此推测山地矮林的生长环境可能为( )
A.低温、湿润、多风 B.高温、干燥、无风
C.低温、湿润、无风 D.高温、干燥、多风
20.影响武夷山相同植被带在东、西坡分布的海拔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答案】19.A 20.B
【解析】19.矮林分布海拔较高,可推测其生长环境气温较低,BD错误;矮林树干多分枝,说明其生长环境水分条件较好,较湿润;矮林低矮,树干弯曲,可推测其生长环境多风,A正确、C错误。故选A。
20.由图可知,相同的植被带,在东坡分布的上限更高,说明东坡水热条件更好,CD错误;东、西坡纬度相当,热量差异较小,但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更多,水分条件更好,B正确、A错误。故选B。
21.生物土壤结皮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生物及其菌丝、分泌物等与土壤砂砾黏结形成的复合物,是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最具特色的微自然景观,其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
A.生物多样性没有变化 B.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C.会破坏原生生态环境 D.可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
【答案】D
【解析】生物土壤结皮是细菌、真菌等生物通过代谢等方式,影响、改变周围的微环境的复合物,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地衣、苔藓等腐烂会增加沙漠表层有机质含量,D项正确。有机质增加,使得土壤的生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会变化,A项错误。生物土壤结皮形成过程可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B项错误。“微自然景观”反映了原生生态环境,C项错误。故选D。
月壤一般指月球上所特有的土壤,是覆盖在月球表面上的一层直径小于1毫米、具有黏性的细小粒子。月壤是研究月球的样本。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月壤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面22-23小题。
22.推测在月壤的形成中,起作用最大的是月球表面的( )
A.降水 B.温度 C.风力 D.地貌
23.与地表土壤四类组成物质相比,月壤中几乎不存在( )
①矿物质 ②有机质 ③水分 ④空气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22.B 23.C
【解析】22.月壤形成的主要作用是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温度变化剧烈,风化作用强,B正确;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不可能出现降水和风力作用,AC错误;地貌对月壤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D错误。故选B。
23.矿物质来自于岩石风化,月壤和地表土壤都有矿物质;但是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水,也没有生命活动,因此月壤中不存在水分、空气和有机质。故选C。
2018年9月15日至16日,超强台风“山竹”先后在菲律宾北部和我国广东登陆,截至9月17日,造成菲律宾65人死亡,多地受灾严重。下表示意1951年至2010年西北太平洋海域台风的统计数据。据此完成下面24-25小题。
项目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平均每年生成的台风个数
1.9
11.2
10.9
1.6
平均每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
0.1
4.5
2.5
0
超强台风形成的总个数
1
6
13
0
24.此次灾害人员伤亡大、损失严重的又一原因是台风引发了( )
A.地震和海啸 B.狂风和沙尘暴
C.山洪和寒潮 D.滑坡和泥石流
25.据表可知( )
A.台风是夏秋两个季节所特有的天气现象
B.冬春两季没有台风在我国的沿海登陆
C.西北太平洋夏季生成台风的可能性最大
D.夏季是超强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
【答案】24.D 25.C
【解析】24.由所学知识可知,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从而引发滑坡、泥石流,D正确。地震是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引发的,海底地震可诱发海啸,这些灾害不是台风引发的,A错误。沙尘暴的形成条件之一是地表物质疏松,台风过境会带来暴雨,地表物质黏重不易发生沙尘暴,B错误。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寒潮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故寒潮的形成与台风无关,C错误。故选D。
25.根据表中信息可知,西北太平洋夏季平均每年生成的台风个数最多,说明西北太平洋夏季生成台风的可能性最大,C正确;台风的多发季节是夏秋季节,但冬春季节也会发生,不是夏秋季节的特有天气现象,A错误;从表中信息可知,春季也有台风登陆我国,秋季是超强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B、D错误。故选C。
26.长白山天池是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口湖,湖面海拔2189米.天池所在区域的水量平衡状况表现为P-R-E=0(P为多年平均降水量,R为多年平均径流量,E为多年平均蒸发量).如图为长白山天池及周边地理事物状况.若天池发生火山活动,冰雪融化或积水溢出天池会引发泥石流,最容易出现此现象的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火山泥石流的发生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天池积水因火山喷发而溢出。观察图中天池附近的河流分布特点可知,长白山天池为河流源头湖,而湖日常溢出方向为甲、乙、丙三地,故可知三地的地势应低于丁处,据此即可排除丁地;二是泥石流的发生还要求坡度较大的地形、地质条件破碎和地表植被覆盖率低等三个条件,而综合分析三地的相关条件可知,甲地地形坡度较小、植被覆盖度较高,虽岩石风化程度较高,但无断层破碎带,故可排除;而乙地岩石的风化程度较低,植被覆盖程度较高,坡度小于丙地,故可排除;而图中流经丙地的河流直接由天池流出(甲、乙两河流则是发源于附近山峰,水量小于丙),说明该河上源地区为天池周围地形的最低点,一旦湖水溢出,该河流应为湖水的主要下泄方向,水量大;且丙地区岩石的风化程度较高、植被覆盖率低、地形坡度大,所以应为最容易发生火山泥石流的地区,C正确。故选C。
27.下列有关土壤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B.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C.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不全是自然土壤
D.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答案】D
【解析】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低,A说法正确;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B说法正确;人类的耕种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C说法正确;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D说法错误,故选D。
墨脱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缘,海拔由7000m急速过渡到3200m。这里被称为“地质灾害博物馆”。图左为“西藏局部地区示意图”,图右为“墨脱多年平均月降水量和累计地质灾害日数图”。据此完成下面28-30小题。
28.关于墨脱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质灾害的发生存在季节变化 B.6-9月灾害发生与强降雨呈正相关
C.3-9月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D.地质灾害的发生与西南季风密切相关
29.该地3月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板块运动 B.暴雨增多 C.气温升高 D.人类活动
30.2020年9月28日墨脱县某地发生泥石流灾害,评估本次灾害损失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的( )
①叠加功能 ②实时监测功能
③查询分析功能 ④空间定位功能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28.B 29.C 30.A
【解析】28.根据材料和图示可知,墨脱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存在季节变化,A表述正确;6-9月灾害发生与强降雨具有相关性,但并非正相关,B错误;3-9月累计灾害发生日数较多,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C表述正确;墨脱县降水主要与西南季风有关,说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西南季风密切相关,D表述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故选B。
29.该地3月份降水较少,但地质灾害多发,主要原因是气温回升,融雪性洪水增加,导致地质灾害发生,C正确,B错误;板块运动是长期的过程,与3月份地质灾害多发无关,A错误;3月份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无关,D错误。故选C。
30.墨脱县某地发生泥石流灾害,首先需要用到图层的叠加功能,明确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并查询分析相关地点的地理信息,对灾情进行评估和分析,①③正确;地理信息系统不具备实时监测功能和空间定位功能,①④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请按要求作答)
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所示的全球表层海水盐度变化曲线与 变化曲线比较接近,读图描述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2分)
(2)图中显示,大部分纬度地带的海水盐度随水温上升而升高,而赤道附近海域水温最高,海水盐度曲线却呈波谷状,其原因是 。(1分)
(3)南纬60°附近的海水盐度与北纬60°附近的海域相比,海水盐度小的是 附近海域。这两个海域的海水盐度不同的原因是 。(2分)
(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 、 是影响海水盐度的重要因素。(3分)
(5)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是 ,简述其盐度最高的原因 。(2分)
【答案】(1) 蒸发量 从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和高纬海区盐度递减
(2)降水丰富
(3) 60°N 60°N有陆地分布,所以有河流水注入海洋,盐度低
(4) 蒸发量 降水量 入海径流量
(5) 红海 蒸发量大,降水量少,周边河流少水量小,海域轮廓封闭
【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所示的全球表层海水盐度变化曲线与海洋平均蒸发量变化曲线比较接近,由图示可知,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是从副热带(20度附近)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2)赤道附近由于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上升气流强烈,多对流雨,降水非常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因此海水盐度在赤道附近偏低,呈波谷状。
(3)读图比较可知,在南纬60°附近的海水盐度与北纬60°附近的海域,海水盐度小的是北纬60°附近的海域。原因是南纬60°附近几乎没有陆地,都是大洋,没有陆地径流汇入稀释盐份。而北纬60°附近陆地面积广阔,有大量陆地径流汇入稀释盐份。因此盐度偏低。
(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降水量的多少、蒸发量的大小、入海径流量的大小是影响海水盐度的重要因素。最主要的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5)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是红海。原因是红海地处副热带位置,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而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周围陆地沙漠广布,很多地区为无流区,没有陆地淡水汇入稀释盐分。海域封闭,与外洋水交换量小,盐份在海域内积累。形成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
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5分)
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km。猴子沟风景区主要景观有峡谷、沟谷、峰林、天坑、洼地等,岩溶地貌分布广,土层薄,植被稀疏,地表水缺乏。下图为天坑形成演化剖面示意图。
(1)分析猴子沟风景名胜区地表水缺乏的原因。(2分)
(2)据天坑形成演化剖面示意图说出天坑地貌形成的过程。(3分)
【答案】(1)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多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弱,地表水容易流失。
(2)岩溶地貌区地表多可溶性岩石(石灰岩),且多裂隙发育,因降水较多,地表水强烈溶蚀下渗形成地下河;在地下河的强烈溶蚀、侵蚀下,地下河顶部岩层发生坍塌,形成穹窿状地下大厅;地下大厅顶板在地表水不断溶蚀和重力作用下逐步接近地表,最终上部岩层大规模塌陷,形成天坑。
【解析】(1)据图,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猴子沟风景名胜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和暗河,地表水容易下渗,再加上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裸露,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导致植被覆盖率低,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差,故地表水缺乏严重。
(2)结合材料的天坑形成演化坡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主要岩石为石灰岩,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易和水及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岩石被溶解,图示第一阶段石灰岩出现裂隙,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暗河,第二阶段,在外力作用下,地下暗河顶部发生坍塌,形成地下大厅,由于重力和外力作用继续进行,地下暗河顶部继续坍塌,到了第三阶段,顶部全部坍塌,即形成天坑。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下左图为湖南省的位置及水系示意图,下右图为某驾驶员在某跨河大桥附近时拍摄的照片。与该桥连接的路面相比,该跨河大桥的桥面冬季夜晚更易结冰。桥面结冰以后,交警会在桥面上撒盐和沙等。
(1)与该跨河大桥连接的路面相比,分析桥面冬季夜间更易结冰的原因。(4分)
(2)阐述交警在结冰桥面上撒盐和沙的作用。(3分)
(3)指出驾驶员行驶在大面积结冰路段应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1)桥面悬空,夜间桥面上下双面辐射冷却,降温速度快;河面光滑,无地物阻挡,风大,桥面热量散失快;夜晚桥面下部河流水汽蒸发吸热,加剧了桥面道路的寒冷程度。河水蒸发提供充足水汽,在桥面遇冷冻结。
(2)撒盐:降低水的冰点(凝固点),加快冰雪融化速度。撒沙:增大路面摩擦力(或粗糙度),防止车辆、行人打滑;加深地表颜色,增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提高地面温度,促进冰雪融化。
(3)降低车速,低速通行;使用防滑轮胎(或给轮胎安装防滑链);保持车距,不超车,不加速;遇到弯道、上下坡路段,提前减速;服从交警指挥疏导等。
【解析】(1)分析与该跨河大桥连接的路面相比,桥面冬季夜间更容易结冰的原因,可从水汽条件、降温条件等方面分析。桥下是河流,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桥悬空的构造,使桥面夜间上下两面的辐射冷却作用加剧,降温快,桥面的气温比路面气温更低,更容易结冰;加之,夜间桥下河流水汽蒸发吸收热能,进一步加剧了桥面道路的寒冷程度,使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成冰块。
(2)阐述交警在结冰桥面上撒盐和沙的作用,可从盐和沙的性质入手。盐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撒盐有利于加快冰的融化速度;沙可以改变下垫面性质,增大路面的摩擦力,有利于防止车辆、行人打滑,提高通行的安全性;且沙能加深路面的颜色,增加路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减少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提高路面温度,加快冰雪的融化速度。
(3)驾驶员在大面积结冰路段行驶时,应降低车速,低速行驶;尽可能的使用防滑轮胎(或给汽车轮胎加装防滑链等),提高车辆在冰面的通行能力;保持车距,切勿超车、加速,采用匀速慢行的方式,缓慢通过结冰路段;遇到结冰的弯道以及上下坡路段时,提前减速,不要在冰面上急刹车;服从交警的指令等。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研究森林土壤水分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森林环境综合效益的基础。下图是黑龙江省鹤山农场鹤北流域2号小流域的横坡林带和8号小流域的顺坡林带不同位置1 m深处土层监测期内平均含水量的变化情况。鹤北流域坡向朝向正西。
(1)分析横坡林带内部a处较林带边缘b处土壤含水量高的原因。(5分)
(2)推测顺坡林带内左侧d处土壤含水量大于右侧c处土壤含水量的原因。(4分)
(3)横坡林带、顺坡林带土壤含水量都远低于林带两侧,试分析原因。(5分)
【答案】(1)林带内部a处地表植被覆盖,枯枝落叶多,延阻径流,下渗增加;林内土壤结构改善,下渗增加;林内光照弱,蒸发量小。
(2)顺坡林带坡向朝向正西;由于林带遮荫,使林带内北侧部分地面很少照到阳光;土壤水分蒸发少。
(3)林带植被蒸腾量较大;林带结构复杂,对降水的截留明显,在降雨停止后消耗于蒸发,减小了补给林带土壤的水分;两侧地区蒸发蒸腾较弱。
【解析】(1)与b处相比,a位于林带内部,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能减缓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加土壤水分;林内土壤受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土壤结构与林带边缘不同,地表水容易下渗;林内树冠遮蔽作用明显,林下光照弱,土壤水分蒸发量小。
(2)顺坡林带左右为南北方向,说明林带所在坡的坡向朝西;阳光主要从偏南方向照射,由于林带遮荫,使林带内北侧部分即d处,地面接收的阳光很少,蒸发弱,土壤水分含量高。
(3)林带植被茂密,蒸腾量较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林带结构复杂,林冠等对降水的截留明显,在降雨停止后树冠上的水分被蒸发,到达地面的雨水减少,补给林带土壤的水分少;林带两侧地区树冠的截留作用弱,叶片蒸发蒸腾较弱,土壤水分含量较高。
【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3: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3,文件包含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3解析版doc、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3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1: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1,文件包含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1解析版doc、期末模拟试卷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1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模拟试卷】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3: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试卷】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3,文件包含期末模拟试卷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3解析版doc、期末模拟试卷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备考测试卷03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