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精练5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9844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精练5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9844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精练5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79844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精练5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精练5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压线图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
高频考点精练5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广东中山质检)2015年《穹顶之下》播出后,大家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左图为我国某地雾霾前后对比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来源:Z#xx#k.Com]
1.“高处不胜寒”体现了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2.雾霾天气时,右图中的(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⑤增强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越少,所以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对应箭头④。
第2题,雾霾天气,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增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即②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即③减弱;同时大气逆辐射会增强,即⑤会增强。
(2020·石家庄调研)下图为“1月浙江某地雪后一停车坪上的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题。
3.该停车坪用的是植草砖。导致地面积雪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枯草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B.枯草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
C.砖块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 D.砖块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
【答案】3.D
【解析】从图可看出,植草砖上积雪少,草上积雪多。草区含有空气,雪与地面接触面积小,传导的地面辐射的热量少,而植草砖将地面辐射的热量传至雪体较多,故D项正确。
(2019·陕西咸阳冲刺)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据此完成4题。
4.关于树木涂白的作用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
B.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大,减少树皮开裂
C.使得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
D.增加树木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的概率
【答案】4.B
【解析】树木涂白可以反射太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大,减少树皮开裂。
(2019·青岛调研)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治病虫害等方面。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6.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C.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
第6题,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果品质量。
(2019·江苏马坝中学期中)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 ℃,黑夜时低至-183 ℃。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读图回答7~8题。
7.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右图中的( )
A.① B.③ C.⑤ D.⑦
8.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强,②弱 B.②强,③弱 C.①强,③弱 D.④强,⑤弱
【答案】7.D 8.C
【解析】第7题,图中①表示被大气削弱之后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⑦表示射向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⑤表示被大气吸引的地面辐射;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就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以“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应为⑦,D项正确。
第8题,图中①表示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⑤表示被大气吸引的地面辐射。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①强,故温度高,而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③弱,故温度低,由此导致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C项正确。
(2020·吉林模拟)浓雾发生时,农民常对农田进行地膜覆盖(见下图),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据此完成9~10题。
9.浓雾使( )
A.大气逆辐射减弱 B.地面辐射增强 C.能见度降低 D.太阳辐射增强
10.浓雾发生时对农田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地膜( )
A.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损失
【答案】9.C 10.D
【解析】第9题,浓雾产生后,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大气逆辐射增强,A项错误,C项正确;浓雾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辐射减弱,B项错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能力增强,使太阳辐射减弱,D项错误。
第9题,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地膜可阻止红外线能量丧失,将能量保留在地膜内,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损失。
(2020·全国大联考)为研究青藏高原冰冻、消融交替过程中土壤热量迁移的变化,某考察组对无长期定居居民的羌塘高原核心区进行了土壤温度的观测。读羌塘高原核心区2014年1月和4月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一天经历着土壤冻结—消融过程最显著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影响该地区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最主要的直接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逆辐射 D.人类活动
【答案】11.C 12.A
【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①②曲线土壤温度全天均在0 ℃以下,说明1月土壤全部处于冻结的状态;③曲线土壤温度0~12时在0 ℃以下,土壤出现冻结,12~24时土壤温度在0 ℃以上,土壤出现消融,因此冻结—消融过程最显著;④曲线土壤温度变化不明显。
第12题,该地区1 cm深度土壤属于表层土壤,其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太阳辐射,故选A项。
(2020·宜春模拟)太阳总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强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下图中的曲线反映了某地某日观测的近地面辐射和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3~15题。
13.影响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有( )
①天气状况 ②气候特点 ③地形 ④地表温度 ⑤太阳高度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14.甲、乙、丙三条曲线与下列各要素之间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
A.甲——地表温度,乙——地面净辐射强度,丙——近地面大气温度[来源:学科网]
B.甲——地面净辐射强度,乙——地表温度,丙——近地面大气温度[来源:Zxxk.Com]
C.甲——近地面大气温度,乙——地面净辐射强度,丙——地表温度
D.甲——地表温度,丙——近地面大气温度,乙——地面净辐射强度
15.有关该图反映观测地点和时间对应正确的是 ( )
A.西欧平原,3、4月份 B.撒哈拉沙漠,7、8月份
C.青藏高原,5、6月份 D.准噶尔盆地,10、11月份
【答案】13.B 14.A 15.C
【解析】第13题,云量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多,到达地面的少,①正确;气候类型反映一地多年的气候特征,不能体现某日的太阳辐射强弱,②错误;地形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③正确;地表温度不影响太阳辐射,④错误; 影响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距离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少,太阳辐射强,⑤正确。
第14题,根据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地表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地表温度与太阳辐射强度基本呈同步变化,所以甲表示地表温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白天地面收入大于支出,为正值,夜晚为负值,所以乙表示地面净辐射;近地面大气的温度变化要滞后于地表温度的变化,故丙表示近地面大气的温度。
第15题,图中太阳总辐射量最大值,应是当地地方时12时,对应世界时6时,比零时区早6小时,可判断该地的经度约为东经90°,根据经纬度位置分析,不可能是西欧平原及撒哈拉沙漠;由图示太阳辐射强度曲线分析,该日日出约为世界时23时,日落约为世界时13时,昼长夜短,该地为夏季,但近地面大气温度该日最高温度约为15 ℃,判断观测点应是青藏高原的 5、6月份;该地最低气温大于0℃,准噶尔盆地在10、11月份的气温小于0℃。
(2020·南昌模拟)下图示意华北某区域裸地和秸秆覆盖情况下土壤的冻结过程状况。据此完成16~17题。
16.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冻结厚度较薄的原因主要是秸秆( )
A.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B.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
C.使地面反射率变小 D.使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减弱
17.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的原因主要是土壤( )
A.冻结时间较迟 B.获得光照较少 C.水分蒸发较弱 D.上空气温较低
【答案】16.D 17.B。
【解析】第16题,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冻结厚度较薄的原因主要是秸秆使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减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少。秸秆不能改变大气逆辐射。秸秆遮挡阳光,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面反射率变小,但不是土壤温度较高的原因。
第17题,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的原因主要是土壤因秸秆遮挡阳光,获得光照较少。与冻结时间较迟无关。水分蒸发较弱是土壤温度低的结果。空气流通,同一地区上空气温差异不明显,不是主要原因。
(2019·攀枝花模拟)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18~19题。
18.此时天气最可能是( )
A.晴朗、无风 B.阴雨、无风 C.晴朗、大风 D.阴雨、大风
19.图示大气现象( )
A.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 B.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
C.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 D.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
【答案】18.A 19.B
【解析】第18题,图片中炊烟、山岚明亮,说明阳光充足。炊烟竖直升起,说明无风。此时天气最可能是晴朗、无风。阴雨天能见度不高,炊烟、山岚是灰暗的,大风时炊烟是倾斜的。
第19题,图示大气现象是一种静风天气,空气流动速度慢,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可能是由近地面逆温现象引起;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炊烟不能上升,会积聚在近地面;不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
(2019·茂名中学检测)为了缓解全球变暖,英国科学家提出将足球场大小的氮气球升到约19千米的高空,并用软管相连,向大气中输送大量微粒,以降低地球的温度。据此并结合下图(数码代表各种辐射),完成20~22题。
20.关于图中数字代表的辐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中能量最强的是紫外线 B.②是对流层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一般只出现在夜晚 D.④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21.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这些微粒会使( )
A.到达地面的①减弱 B.被大气吸收的②减弱
C.到达地面的③减弱 D.射向宇宙空间的④增强
22.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增强 B.水土流失加重 C.气候变暖 D.降水减少
【答案】20.D 21.A 22.C
【解析】第20题,图中①表示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是可见光;②是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白天和夜晚都出现;④是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D正确。
第21题,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减弱,从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A正确。
第22题,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与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有关,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使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C正确。
23.(2019·山东烟台调研)阅读图文资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 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材料二 下图示意香格里拉房屋模型。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2)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
23.【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通风口1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通风口2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解析】(1)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应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据材料可知,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且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因此白天太阳辐射强。但因海拔高,空气稀薄,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应从温室效应原理分析。太阳辐射相对而言为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但棚内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同时向外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红外线,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3)热力环流原理是近地面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高空和近地面高低气压相反,同一水平高度从高压流向低压。据图可知,通风口1在上,通风口2在下。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通风口1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通风口2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二、热力环流
(2019·福州一中测试)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左图)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右图),完成1~2题。
1.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
A.E→F→H→G→E B.G→E→F→H→G C.G→E→H→F→G D.G→H→F→E→G
2.关于城市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EF代表城市气压垂直变化规律 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
C.甲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 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G、E位于地面,且E气压大于G,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所以E为郊区;城市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所以G为城市,因此近地面空气从E流向G。F为郊区的上空,为低压;H为城市的上空,为高压,所以高空气流从H流向F。垂直方向,城市受热,空气由G流向H;郊区空气下沉,空气从F流向E。所以环流的方向为G→H→F→E→G。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所以城市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E的气压较高,对应的为郊区,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A错;无论昼夜,城市气温都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变化,B错;图中甲地等压面向下弯曲,丙处等压面向上拱起,所以甲处气压小于丙处气压,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压,甲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C正确;乙、丙之间的气流应该由高压流向低压,不会沿等压面流动,D错。
(2020·河北邢台月考)下图为我国祁连山某谷地的山风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可知,此时( )
A.山谷气温较低 B.山顶气压较高 C.山坡降水概率大 D.夜晚可能性大
4.与此现象类似的有( )
①海陆风 ②湖陆风 ③城市风 ④太阳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图示为我国祁连山某谷地的山风示意图,风由山顶往山谷吹,可能为夜晚。山顶降温快,气温低,空气密度大,受重力作用沿山坡向下流动,山谷气温高。山谷海拔低,山顶海拔高,故山顶气压较低。气流下沉降水概率低。
第4题,海陆风、湖陆风、城市风属于热力环流,与其类似;太阳风属于太阳活动,与其不同。故选A项。
(2020·济南历城二中模拟)如图为某湖泊(阴影部分)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各图示意湖泊与周边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剖面,与实际情况最相符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丁
6.度假村建在湖泊岸边对游人的吸引力强,主要原因是( )
A.湖区晴天多,光照充足 B.湖区昼夜风小
C.湖区温差大 D.湖区湿度大,空气清新
【答案】5.B 6.D
【解析】第5题,图示阴影部分为湖泊,受湖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湖泊白天气温低,形成下沉气流;夜晚湖泊气温比陆地高,形成上升气流。以b点为中心,b点两侧均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圈,与实际情况最相符的是丙和丁,故B项正确。
第6题,度假村建在湖泊岸边对游人的吸引力强,主要原因是湖区湿度大,空气清新,D项正确;湖区水汽多,可能阴天多,A项错误;湖区昼夜风大,B项错误;湖区受湖泊调节作用,温差小,C项错误。
(2019·博雅闻道测评)深圳地处广东南部,东西两侧均临海,中南部地区毗邻香港,是中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高速的城市化也给深圳带来了眀显的城市热岛效应。下图为2016年深圳城市热岛强度(指中心城区与附近郊区近地面气温的差值)空间分布图(单位:℃)。读图,完成7~8题。
7.深圳城市热岛强度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取决于( )
①人口密度 ②海陆分布 ③纬度位置 ④地形起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春节期间,深圳城市热岛强度往往岀现冬季最低值。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寒潮侵袭 B.政府控制城市规模 C.台风侵袭 D.务工人员大量返乡
【答案】7.A 8.D
【解析】第7题,图示热岛强度呈现出“中强东弱西居中”的格局。深圳东西两侧靠近海洋,受海洋调节作用,使得热岛强度相对较低;中南部地区临香港陆地,海洋调节作用则较弱。深圳中部人口密集,排放的废热多,导致热岛强度增大,故A项正确。
第8题,春节期间,大量深圳务工人员返乡,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减少,排放的人为热减少,从而导致城市热岛强度出现低值,故D项正确。
(2020·济南模拟)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 ℃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据此完成9~10题。
9.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
A.T甲>T乙 B.T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频考点精练5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备战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压线图判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精练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此时,北京时间是,当新疆阿克苏某农场,当北京市郊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高频考点精练1 地球与地图-备战2021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优质模拟试题精练(原卷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乙地可能位于,关于图示区域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