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集体备课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背景,二过程,教材P109第1段,冲击传统官僚体制,推动新思想的传播,四评价,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口号扶清灭洋,三失败原因,一原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政治形势: 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2. 经济、阶级基础: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 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 思想基础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1895—1898)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
3. 思想基础(1)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2)康梁维新思想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①方式: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②代表: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严复翻译《天演论》
以进化论为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
探究: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①托古改制 ②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以推动政治变革原因①策略考量:为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减轻变法阻力。②自身力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③客观环境:封建顽固势力依然强大,封建儒家思想根深蒂固。④个人情结:康有为本身对儒学有很深的研究和感情,对西方思想理解不充分。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教材P109【历史纵横】
(三)内容(不需要背)
政治:广开言路、精简机构; 裁汰冗员,合并机构。经济: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改革财政、创办银行军事:裁汰八旗、绿营冗兵 采用新法练兵,增强海军力量。文教: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创办京师大学堂,兼学中西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实质: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思想解放与政治改革运动。积极:(1)破旧:冲击传统官僚体制(2)立新: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新思想的传播3.局限:(1)仍在“中体西用”框架下,未能改变根本的封建专制制度(2)未能完成救亡图存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教材P110【学思之窗】
4. 失败原因(1)客观:守旧势力强大(2)主观: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 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②没有严密的组织; ③寄希望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 光绪帝; ④改革面太广,急于求成。(3)根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
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张元济《戊戌六君子遗集》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民众。民教矛盾,反洋教斗争在山东、直隶等地蔓延。
自德人占据胶澳,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借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以致衅端屡起。——故宫博物院《义和团档案史料》
1887-1899年,黄河数次决堤,山东灾区达六十州县。1888-1896年,永定河连续溃决,直隶灾区达二十六州县。田舍淹没,人畜死亡百余万。1899年,直、鲁等地又久旱不雨,粮价暴涨。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高潮在1898)
扶清:(1)团结清政府内部爱国官兵;(2)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丧失了对清王朝的警惕。2. 灭洋:(1)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具有爱国主义性质;(2)笼统排外的落后性。
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中外势力联合镇压。
慈禧态度的反复横跳剿:“著都饬所属文武各员,查明各种会匪名目,严行禁止,胆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上谕》1899年11月28日抚:“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乃各督抚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固,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矣。” ——《上谕》1900年6月26日剿:“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1900年9月7日
既有出于本能,想要镇压农民起义,维护封建政府权威;又想利用义和团对付列强, 给列强以打击;面对列强威逼时以牺牲义和团妄图保全自身。
性质:农民阶级自下而上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积极:(1)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2)促进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3. 局限:(1)封建迷信、盲目仇外(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万万年。
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三、帝国主义: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津—京及附近地区的陷落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决意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1900.06上旬,义和团取得廊坊大捷1900.06中旬,八国联军从海上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慈禧控制利用义和团, 向列强“宣战”,天津陷落1900.08中旬,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途中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议和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三、帝国主义:八国联军侵华
津—京及附近地区的陷落东南互保(1)实质: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2)影响: ①保护一些地区免受战乱波及; ②为以后的地方自治奠基。
慈禧声称宣战的原因是国家面临危亡,但实际上她宣战的原因完全是为了自己个人的政治利益。
教材P114【学习拓展】
(三)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九七国耻)
双方代表:庆亲王奕劻、李鸿章 VS 八国代表条约内容及影响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以华制华)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财政困顿)
成为“国中之国”(列强干涉中国内政的大本营)
破坏主权完整,统治腹地置于列强军事控制下
与世界接轨;便于帝国主义控制清政府
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实行。
扩展: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陈天华《猛回头》语)奴颜婢膝:1901年2月,当列强提出和议大纲时,流亡西安的清政府发出上谕宣布政府今后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并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加紧剥削:甲午战前,清政府的年财政收支大体上都稳定在八千万两左右。但到1903年,发入已达一亿余万两;1908年达二亿三千余万两;而1910年,国家发入为二亿九千余万两,发出达三亿三千余万两。十几年间,国家的财政收支竟剧增四倍。日俄战争:1904年1月,日本不宣而战地对驻在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这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一场大规模厮杀竟在中国东北大地上进行,中国居民惨遭屠戮,房舍化为灰烬,而清朝政府居然声称"中立",置战区人民的生命财产于不顾。战后,东北的北部保留为沙俄的势力范围,东北的南部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总结: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趋势和特点?
方式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③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趋势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特点①从原因看: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实质上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②从战争发动者来看: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为主,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趋势。③从规模来看:战争的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涉及地区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大。④侵华方式:多样化⑤阶段性特点明显:19世纪40到60年代,主要是武力侵略和商品输出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出现瓜分狂潮到以华制华,加紧资本输出⑥从影响上来看:主观的破坏性和客观的建设性,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另一方面冲击并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力量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图文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中国人的不断斗争,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决心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备课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早期的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发展,公车上书,戊戌政变,变法急于求成,守旧势力强大,依靠无权皇帝,缺乏社会基础,“扶清灭洋”,政府政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文内容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猪天主羊洋人,爱国救亡,嗜权如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