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与模拟题分类训练(教师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与模拟题分类训练(教师版含解析),共6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该地区主要野火类型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1·全国乙卷高考真题)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3.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答案】1.D 2.B 3.D
【分析】1.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被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延伸,苔原带面积缩小,D正确。
2.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B正确。东西向所处纬度基本相同,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高,A错误。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C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控制,降水少,D错误。
3.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冰期基带温度高,针叶林带以上温度高,不满足基地特有物种的生长条件,D正确。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冰雪存在,温度低,AB错误。针叶林所处海拔高,冰期气温低,C错误。
(2021·山东高考真题)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
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 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
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 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
5.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东南季风 B.局地环流 C.山地坡度 D.土壤肥力
【答案】4.C 5.B
【分析】4.从图中可看出,草原Ⅲ位于山麓冲积扇处,地下水位较高,草原的水分条件最好,A、B错误。结合大兴安岭位置可知,该地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分界线处,东侧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风受地形阻挡抬升,由于草原Ⅱ处位置较低,抬升不明显,降水较少,水分条件最差,C正确,D错误。故选C。
5.结合大兴安岭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上空常年受西风的影响,特别是冬春季节,山地西坡冷空气堆积,东坡形成下沉焚风,越往下空气越干燥,到200-400米附近(平台-察尔森)尤其严重。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到长白山等众多山脉的阻挡,到达此地的降雨量也不大,(察尔森以上抬升明显降水略多形成草原Ⅰ,平台以下受地下水影响水分条件也较好,形成草原Ⅲ。)因此平台-察尔森便因为局部环流差异形成了草原Ⅱ。故选B。
【点睛】本区基带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在寒冷而干燥的蒙古高压的控制下很少降水,只有在强烈的冷锋过境时,才产生降雪,但降水量不大,每年11月到翌年4月的降水量尚不足全年的10 %。积雪期达 5个月,林内雪深达 30--50cm。与此相反,在一年中的暖季,本区东南季风活跃,造成这一时期的降水量可达到全年降水量的 80--90 %。降水多的季节,正好与温暖季节一致,这对与林木生长显然是有利的。因此东坡植被类型的变化与不同高度的气温、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地下水的分布对山麓地带的植被生长也有较大影响。
(2021·湖南高考真题)野火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火。近年来,世界各地野火频发,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蒙古东部地区(见下图)野火发生频率高且区域差异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地区主要野火类型是( )
A.落叶林火 B.针叶林火 C.草原火 D.荒漠草原火
7.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推测下列区域野火发生须率最高的是( )
A.东方省 B.中央省 C.南戈壁省 D.色楞格省
8.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其最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气温变化 B.降水变化 C.植被生物量 D.游牧活动
【答案】6.C 7.A 8.C
【分析】6.根据题意,蒙古国主要的植被类型为草原和荒漠草原,草原的可燃物较多,容易发生野火,因此该地区主要的野火类型为草原火,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根据题意,从可燃物及管理角度来看,东方省河流较多,纬度较高,蒸发较弱,表明当地水分条件较好,植物量更丰富,可燃物多,并且远离首都乌兰巴托,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野火发生频率最高,A正确。中央省和色楞格地区靠近首都乌兰巴托,管理能力相对较强,野火发生频率相对较低,B、D错误。而南戈壁省深居内陆,河流少,表明气候干旱,植被量较少,可燃物少,野火发生频率较低,C错误。故选A。
8.从前面分析可知,该地区发生野火频率与植被生物量有密切关系,该地区整体上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生物量不大,经过一次野火后,往往需要3~4年积累植被生物量,即可燃物,因此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植被生物量,C符合题意;气温变化、降水变化没有明显的3~4年的周期,游牧活动也没有明显年际周期,因此这些因素不可能导致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期,A、B、D项错误。故选C。
(2021·广东高考真题)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水下地貌体出露 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 ③湖盆区构造沉降 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 )
A.湖岸线长度变短 B.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
C.湖泊的面积稳定 D.沿岸区域生境多样性增加
【答案】9.A 10.D
【分析】9.读图分析,1973-2004年SD值呈上升趋势,说明湖岸线变曲折。水下地貌体出露会导致湖岸线更加曲折,SDI值会变大。①符合;湖岸土地沙化会导致湖岸线越来越曲折,②符合;湖盆区构造沉降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③不符合;人类活动强度减弱会导致湖岸线缓和,SDI值变小,④不符合;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读图分析,2010-2017年SD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读图分析,2010-2017年该湖泊水位上升,造成水域面积扩大,更多原来单一陆境生物环境区域变为水域和陆域交替环境,生境多样性增加。D正确;SD值上升说明湖岸线曲折,湖岸线长度变长,A错误;该湖泊水位上升,土地沙漠化减弱,B错误;该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积扩大,C错误。故选D。
(2021·浙江高考真题)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完成下面小题。
11.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12.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形②水分③热量④土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1.B 12.A
【分析】11.洞庭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洞庭湖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故选B。
12.从陆地到水底,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从少到多,这是导致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①②正确;热量和土壤条件没有明显的差异。故选A。
13.(2021·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1)据图1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
(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
【答案】(1)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
(2)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坡面含水量下降,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使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
(3)植被合理配置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水土资源分布的差异,谷底水土资源丰富以林地为主;山坡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山顶水热较为缺乏,应发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
【分析】本题以黄土沟壑区的植被分布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应从气候、土壤等方面分析。读图可知该区域谷底为落叶阔叶林,坡地为疏林草原,顶部为灌木和草本,落叶林到疏林草原主要是水分的差异,谷底海拔低,蒸发量小,水热相对丰富,故适合落叶林的生长;坡地土壤含水量低,蒸发量大,森林减少,草地增加;丘陵顶部,水热不足,分布有耐寒和耐旱的灌木丛以及草本。
(2)根据材料该地土壤干燥化从退耕还林还草之后才出现的,所以首先应从坡耕地变为林草地入手,一方面植被吸收消耗大量水分,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另一方面山坡陡,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较低,蒸发量大,不利于森林的生长,森林退化;森林的郁闭度较低,加剧蒸发,所以使林地干燥化。
(3)根据图植被应因地制宜的配置,谷底水热条件好,布置落叶阔叶林;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应布置郁闭度高的草本,一方面减少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减少土壤干燥化;山顶海拔高,气温低,土壤贫瘠所以应布置耐寒以及耐旱的灌木丛和草本。
(2021·山东高三二模)唐人许浑在途经潼关时题诗曰: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华山),疏雨过中条(中条山)。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周秦汉唐建都的关中)明日到,独自梦渔樵。下图示意潼关周围的山河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诗中描述的季节和诗人前行的方向分别为( )
A.春季向南 B.夏季向东 C.秋季向西 D.冬季向北
15.流关此时的天气状况及产生的原因为( )
A.雨过天晴冷锋过境后 B.山雨欲来冷锋过境前
C.倾盐大雨对流运动强 D.阴南连绵准静止锋徘徊
16.潼关是渭河汇入黄河的地方,黄河在潼关河道收缩折向东流。诗人在潼关看到黄河( )
①河水浑②河面宽③流速慢④水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4.C 15.A 16.D
【分析】14.结合材料分析,由“红叶晚萧萧”可推知此时为秋季;诗人的目的是都城长安,位于关中平原(渭河平原),渭河自西向东在潼关注入黄河,由此可推知诗人前行的方向是向西。故选C。
15.由“残云归太华(华山),疏雨过中条(中条山)”和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可知,此时应为雨过天晴,降雨强度不大且降雨由北向南推移;由上题可知,此时为秋季,冷空气开始频繁活动;综上分析,此时天气最可能是冷锋过境后,雨过天晴。故选A。
16.黄河在潼关以上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在潼关会看到黄河河水浑浊,①正确;黄河在潼关河道收缩,且有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汇入,水量大增,河面收窄,流速快,②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立意新颖,深入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诗文的含义,需要获取图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021·安徽高三二模)高山冻原是指在温带和寒温带的高山树木线以上,以苔藓、地衣、多年生草类和耐寒小灌木构成的低矮植被。下图为我国某高山冻原带的一种植物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该山地可能是( )
A.雪峰山 B.太行山 C.武夷山 D.长白山
18.图示植物叶子四季常青的最大益处是( )
A.利于春季光合作用 B.增强夏季植物蒸腾 C.适应秋季土壤冷湿 D.抵御冬季风沙危害
19.图示植物多生长在石质山坡上,其生态习性表现为( )
A.株形高大 B.根系发达 C.生长期长 D.花朵硕大
【答案】17.D 18.A 19.B
【解析】17.据题干材料可知,高山冻原是分布在温带和寒温带的高山树木线以上,而雪峰山、武夷山位于亚热带地区,不符合形成条件,AC错误;长白山与太行山相比,主峰海拔均超过2000米,但长白山纬度更高,最有可能形成高山冻原。故选D。
18.高山冻原带因海拔高、气温低,植物生长期短,常绿植物(该植物叶片四季常青)在春季可以很快地进行光合作用,不必耗时长出新叶,A项正确;据图可知,该植物常绿矮小,且紧贴地面匍匐生长,这是抗风、保温及减少植物蒸腾的适应手段,B错误;秋季降水少,土壤水分含量不高,不存在过湿现象,C项错误;景观图片显示该地植被覆盖好,风沙活动少,D项错误。故选A。
19.石质山坡上,土层薄、肥力低,导致植物生长低矮、根系发达,发达的根系有利于吸收水肥和稳定植株。高山冻原常年气温较低,生长期短。由于水肥缺乏,气候寒冷,生存环境较为恶劣,株形矮小,枝叶密集,花色粉红,色泽鲜丽,但花朵小。故选B。
【点睛】植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植物周围的环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而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同时植物又依赖于特定的环境,植物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就不能正常生长。
(2021·江苏高三三模)下图为“我国2021年2月20日亚热带树种春季植树造林适宜范围监测预估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与2月中旬常年平均造林范围相比,今年同时期造林的实况范围明显向北扩展,最可能的原因是( )
①光照较常年充足②降水较常年多,土壤含水量高③气温较常年高④环保意识增强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2月中旬实况曲线与3月上旬预估曲线之间的距离东部比西部大,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
【答案】20.B 21.C
【分析】20.影响植物生长范围的主要因素为水分和热量,光照对其影响较小,①错;降水较常年多,土壤含水量高,气温较常年高,说明水分和热量充足,可能会使适宜造林范围北移,②③正确;环境意识不会影响气温和降水,不会适宜造林范围,④错。②③正确,故选B。
21.从图中可读出,2月中旬实况曲线向北凸出区域为四川盆地, 北部山地可阻挡冬季的冷空气,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地区高,热量比较充足,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C正确;东部与西部的纬度相当,A错;东西部都是季风气候,大气环流相同,B错;东部距海更近,受海洋影响2月气温应较内陆高,2月中旬实况曲线应向北弯曲,与实际不否,说明海陆位置影响不大,D错。 故选C。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①纬度位置: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受太阳辐射影响,等温线与纬线大体平行。②海陆分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内陆增温快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度方向凸;沿海增温慢、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凸,冬季相反。受海洋影响较强的地区,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③地形: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高山阻挡冷空气侵入,背风坡气温高;盆地地形不易散热。④洋流:受暖流影响气温高,受寒流影响气温低。
(2021·山东烟台二中高三模拟)火灾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频繁及重度的森林大火,会对高纬度地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和群落、土壤环境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低等植物可在短时间内率先恢复。下图示意阿拉斯加的黑云杉林区1971年重度火烧后植被覆盖度变化,植被覆盖度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长期来看,火烧对该区土壤的影响是( )
A.温度升高 B.有机质减少 C.碳储量增加 D.淋溶作用增强
23.该区森林大火后植被的恢复顺序依次是( )
A.苔藓、草本植物、灌木、黑云杉 B.苔藓、草本植物、黑云杉、灌木
C.草本植物、苔藓、黑云杉、灌木 D.草本植物、苔藓、灌木、黑云杉
24.1980—2004年该区草本植物植被覆盖度相比之前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热量减少 B.土壤肥力下降 C.苔藓植被覆盖度提高 D.黑云杉植被覆盖度提高
【答案】22.B 23.A 24.D
【解析】22.这道题强调的是长期来看,而且是对土壤的影响,温度升高属于大火产生的短期影响,A错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的枯枝落叶,大火造成当地植被减少,因此有机质减少,B正确。碳储量多为空气增加的,淋溶作用与当地气候相关,CD错误。故选B。
23.由材料可知,大火后,低等植物可在短时间内率先恢复。该区森林重度火烧后地表植被完全破坏包括种子,故植被按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恢复,苔藓等级最低,黑云杉等级最高,故植被的恢复顺序依次是苔藓、草本植物、灌木、黑云杉。故选A。
24.该区黑云杉植被覆盖度提高,黑云杉挡住了草本植物的阳光,导致草本植物植被覆盖度相比之前下降,D正确;1980--2004年热量变化少,A错误;随着植被的增加,土壤肥力上升,B错误;苔藓植被覆盖度提高对草本植物的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D。
(2021·重庆高三三模)下图示意沿88°E经线的局部地形和气温变化,其中阴影表示地形剖面,曲线表示7月份海拔4500米高度上的气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7月份海拔4500米高度上的气温,青藏高原比恒河平原高的原因是( )
A.经度差异 B.下垫面海拔高 C.纬度差异 D.冰川面积广大
26.7月份海拔4500米高度上,恒河平原( )
①气压比青藏高原高②气压比青藏高原低③吹偏西风④吹偏东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7.图中7月份海拔4500米高度上沿88°E经线的气温变化,反映了( )
A.非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纬度地带性 D.垂直地带性
【答案】25.B 26.A 27.A
【分析】25.近地面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来自于地面,在恒河平原海拔4500米处远离地面,温度较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海拔4500米处靠近地面,因此温度较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6.在同一高度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在海拔4500米处,恒河平原温度低于青藏高原,因此在海拔4500米处,恒河平原气压高于青藏高原。7月为北半球夏季,近地面印度低压对应的4500米的高空是高压,4500米的青藏高原面却是低压,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加之高空摩擦力很小,所以经过恒河平原高空风是偏西的,故选A。
27.受太阳辐射影响,温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高,气温越低,但是恒河平原与青藏高原4500米高空,由于下垫面海拔高度的影响,造成纬度高、气温高的现象,因此为非地带性,故选A。
【点睛】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地理环境的地带性规律是本题考查的重点知识。学习时应注意夯实基础。
(2021·河南高三三模)科其喀尔冰川位于天山托木尔峰南部,冰川总长25.1千米,面积83.56平方千米,其中消融区面积约30.6平方千米,消融区分布大量表碛(主要是花岗岩颗粒碎屑和岩块)。科其喀尔冰川下部的表碛区内有数以百计形态各异的冰崖。冰崖具有大面积的裸露冰面,冰面表层分布有大量薄层状冰碛物,冰崖消融非常强烈。图示意科其喀尔冰川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表碛区内冰崖消融强烈,主要是因为( )
A.冰面覆盖冰碛物,内部热量难以散失
B.冰面覆盖冰碛物,吸收太阳辐射增强
C.冰碛物搬运过程中,对冰崖侵蚀强
D.冰碛物风化过程中,释放大量热量
29.与科其喀尔冰川的其他地区相比,草地生长植被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土壤水分较足 ②热量条件较好 ③光照更强 ④坡度更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0.该冰川表碛区下游表碛物堆积量最大的月份是( )
A.3-4月 B.5-6月 C.7-8月 D.11-12月
【答案】28.B 29.A 30.C
【分析】28.根据材料可知,表碛区内冰崖表面被大量冰碛物覆盖,表碛物多岩石碎屑,减弱了冰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导致表碛区吸收太阳辐射增强,获得的热量增多,冰崖消融加剧。B正确。故选B。
29.读图可知,草地分布在沟谷融水出流口处,土壤水分条件较好,且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也相对较好,故适宜草类植被的生长,①②正确。草地所处低海拔区温度高,蒸发强,大气透明度差,太阳辐射弱;等高线稀疏,坡度小,③④错误即BCD错误。故选A。
30.夏季气温高,冰川消融量大,冰川消融过程中移动快,对地表的刨蚀作用增强,挟带的冰碛物增多,冰川消融多,冰碛物堆积多,所以该冰川表碛区下游7- 8最热月和夏季后期表碛物堆积量最大,C正确。故选C。
(2021·四川高三三模)自2013年冬开始,我国在永暑岛、渚碧岛、美济岛等8个岛礁上进行了大规模填海造陆。经过几年的建设,南海特的岛礁面积明显扩大,特别是矮小的美济礁由几平方米发展成现在6平方公里的高大的美济岛。随着这些岛屿面积的扩大,守岛官兵欣喜地发现,岛上终于可以养活植被了(见下图)。到目前为止,南海岛礁已种植有热带植物200多万株、草坪20多万平方米以上。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我国在南海岛礁填海造陆的目的主要是( )
A.缓解用地紧张 B.改善海运条件 C.维护海洋权益 D.发展海洋旅游
32.岛上植被终于能够成活的原因是( )
A.气候条件变化 B.地下水条件改善 C.土壤逐渐形成 D.生存空间扩大
33.我国在岛礁上种植植被是主要是为了( )
A.改善人居环境 B.增加生物多样性 C.涵养水源 D.削弱风浪
【答案】31.C 32.B 33.A
【分析】31.南海诸岛是我们的领土,在南海岛礁填海造陆,方便官兵驻守,宣示主权,维护海洋权益,C正确;南海岛礁常住人口少,用地不紧张,A错误;填海造陆不能改善海运条件,B错误;南海岛礁基础设施差,发展海洋旅游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C。
32.气候和土壤为自然要素,短期内难以改变,AC错误;随着岛屿面积增加,形成了地下淡水区,改善了地下水条件,有利于植被成活,B正确;植被能否成活与水、热、土壤等条件有关,与生存空间扩大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B。
33.岛礁上有驻守官兵,种植植被可以美化环境、改善人居环境,A正确;岛礁面积小,通过种植植被维护生物多样性,效果微弱,B错误;岛屿面积小,植物少,其涵养水源、消弱风浪的意义不大,CD错误。故选A。
(2021·安徽省泗县一中高三模拟)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泊。研究表明,青海湖曾是外流湖,通过倒淌河与黄河相通。调查发现青海湖面积正不断变大。下图是青海湖水域边界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野外考察时最能说明青海湖经倒淌河与黄河相通的依据是( )
A.倒淌河源头周围存在湖相沉积物 B.倒淌河河相沉积物层与黄河沉积物层相连
C.倒淌河上游地壳有多次抬升痕迹 D.倒淌河流经地区海拔较低
35.随着青海湖面积不断变大,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①湖区鸟类栖息地位置变化②区域气候温差变小③周边地区降水明显变少④渔业捕捞产量增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6.若青海湖水位不断上涨,由倒淌河汇入黄河,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夏季黄河中游的洪涝灾害加剧 B.黄河下游地区河床加深
C.黄河中下游沿岸地下水水位上升 D.黄河三角洲海水倒灌加重
【答案】34.B 35.C 36.D
【分析】34.倒淌河源头周围存在湖相沉积物,说明倒淌河发源于湖泊,但不能说明与黄河相通,A错误;倒淌河河相沉积物层与黄河沉积物层相连,说明两条河流曾是同一条,B正确;倒淌河上游地壳有多次抬升痕迹,说明河流流向可能发生过改变,不能说明与黄河相通,C错误;倒淌河流经地区海拔较低,也不能说明与黄河相通,D错误。故选B。
35.随着青海湖面积不断变大,湖泊浅滩位置发生变化,湖区鸟类栖息地位置变化,①正确;湖泊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温差变小,降水可能变多,②正确、③错误;湖泊面积变大,渔业规模变大,渔业捕捞产量增多,④正确。故选C。
36.若青海湖水位不断上涨,由倒淌河汇入黄河,黄河的流量会增加,会导致夏季黄河中游的洪涝灾害加剧,河水对地下水补给增多,地下水水位上升,流量变大,侵蚀能力增强,下游河床受侵蚀加深,ABC不符合题意;黄河流量增加,入海口流量增加,水位升高,海水倒灌减轻,D符合题意。故选D。
(2021·江苏高三三模)一个地区的植被群落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年平均温度与年平均降水量。下图为“各地区植被群落与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7.据图推测泰加林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为( )
A.高温高湿 B.高温少雨 C.温和干燥 D.冷凉潮湿
38.温带雨林在北美太平洋海岸的分布面积远大于欧洲西部,主要原因是( )
A.距海洋更近,气候暖湿 B.沿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C.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 D.生物循环旺盛,土壤肥沃
【答案】37.D 38.C
【分析】37.由所学知识可知,泰加林即为亚寒带针叶林。由图可知泰加林邻近苔原与冻土,喜凉;与温带阔叶林的需水量相当,可知喜湿,所以其生长的气候条件是冷凉潮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8.由图可知,温带雨林需水量比温带落叶林要高,欧洲西部与北美西海岸在同一纬度范围均受西风控制,欧洲西部主要为平原,山脉东西走向,不会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但北美西海岸为南北走向的高大山系,是西风的迎风坡,地形雨较多,C正确。与海洋的距离、沿岸有暖流流经均为两地相同点,AB错误。生物循环旺盛,土壤肥沃描述的是温带雨林本身的性质,与题意无关,D错误。故选C。
(2021·福建高三二模)中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块往往四面陡崖,山块之间也因此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造就了许多特殊的小生境,产生了小尺度植被分异现象。下图示意丹霞孤立山块植被垂直分异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9.从沟谷季雨林到山顶常绿阔叶与针叶混交林之间的植被依次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硬叶灌丛和耐寒草本—硬叶小乔木和灌木—常绿灌丛
B.常绿灌丛—硬叶灌丛和耐寒草本—硬叶小乔木和灌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常绿灌丛—硬叶小乔木和灌木—硬叶灌丛和耐寒草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灌丛—硬叶灌丛和耐寒草本—硬叶小乔木和灌木
40.导致丹霞地貌山顶与山下植被分异的山顶效应是( )
A.“风岛”效应 B.“雨岛”效应 C.“冷岛”效应 D.“干岛”效应
41.对崖下坡地植被分异影响最小的是( )
A.光照 B.土壤 C.水分 D.坡度
【答案】39.D 40.D 41.A
【分析】39.该地位于我国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沟谷独特的水热环境使得植被为季雨林;山麓地区(沟谷季雨林上部)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C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上部,坡度相对较大,土层相对较薄,土壤水分相对下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处较差,应为常绿灌丛;顶部光照强,风力较大,蒸发较强,应为硬叶植被,但边缘土层较薄,应为硬叶灌丛和耐寒草本,顶部中部保土条件更好,土层相对深厚,应为硬叶小乔木和灌木,A错,D正确,故选D。
40.山下集水条件好,且被陡崖围合,热量不易散失,水热条件好,植被为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上通风条件好,风力较强,光照较强,蒸发较大,水分条件较差,多为硬叶植被,这种分异的效应应为“干岛”效应,D正确,B错;丹霞地貌山顶与山下植被分异主要是山顶和山下的土壤水分差异导致,其中风力和温度对这种分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最直接、表述最恰当的是土壤水分的差异,排除AC。故选D。
41.崖下被陡崖围合,光照较差,崖下坡地光照差异不大,A正确;崖下自沟谷到崖底,土层深度变薄,水分条件变差,坡度变大,土壤、水分以及坡度等对崖下坡地植被分异均有一定的影响,BCD错。故选A。
【点睛】注意山顶面积小,土层较薄,保水性差;山顶风力较大,蒸发量大;光照充足,蒸发量大;丹霞地貌的岩石多为砂岩,砂岩(岩性)透水,保水性差;这些原因均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丹霞孤立山块植被垂直分异模式大致表现为下图。
(2021·广东石门中学高三零模)极地或高山冰川退缩区形成的冰川裸地是研究植被原生演替的理想场所。海螺沟冰川退缩区(29°34′N,102°59′E)位于贡嘎山东坡,青藏高原东南缘,在长达2km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植被原生演替序列的区域。下表示意2017年绘制的海螺沟冰川退缩区不同自演替阶段样地植被特征图。完成下面小题。
42.贡嘎山东坡山麓地区所处水平自然带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季雨林带
43.推测S0样地的主要植被类型为( )
A.裸地 B.草原 C.灌木 D.乔木
44.相较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冰川退缩区的植被演替,海螺沟植被演替从初始到形成成熟顶级群落的速度要快很多的因素是( )
A.人类干扰更少 B.土壤肥沃 C.光照更足 D.水热组合更好
【答案】42.B 43.A 44.D
【分析】42.由材料可知,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其东坡山麓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水平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正确。故选B。
43.读图可知,S0样地紧临冰川,冰川退缩年份为2015年,退缩时间晚,主要植被类型应为裸地,A正确。故选A。
44.世界上的冰川退缩区,均人迹罕至,受人类干扰小,A错误。冰川退缩区,土壤发育差,土壤养分含量低,B错误。植被演替过程中,水热组合条件越好,形成顶级群落的时间越短,而单单充足的光照条件是不够的,C错误,D正确。故选D。
(2021·山东高三三模)我国东部某山地海拔2140-2220米处发育有典型的高山苔原带,其土壤有机质丰富,但土层较薄,以苔醇地衣和耐寒矮小灌木为主,草本植物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近几十年来,该山地草本植物不断入侵苔原带,而其原有灌木开始萎缩退我国东部某山地发育有典型的高山苔原带,海拔约2140~2220米,其土壤有机质丰化。调查发现,该山地不同区域的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下图)。研究表明,随着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
45.入侵前草本植物分布的"特殊区域"特征为( )
A.海拔较低、坡度较陡 B.海拔较低、坡度较缓
C.海拔较高、坡度较陡 D.海拔较高、坡度较缓
46.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是( )
①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涵养水源能力较强
②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耗水量减少
③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
④淋溶作用增强,以及草本植物吸收的有机质较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45.A 46.A
【分析】45.据图可以看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高的是低海拔、高坡度地区,坡度大的地区土层薄,灌木难以生长,海拔低的地区,气温较高,不耐寒的草本植物能够生长,故侵前草本植物分布的"特殊区域"特征为海拔较低、坡度较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6.草本植物入侵后,被侵入地区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原因是: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涵养水源能力较强,水分条件好,和草本植物相比,灌木生物量大,灌木减少后,耗水量减少,枯枝落叶减少,有机质来源减少,①②③正确;灌木林淋溶作用比草本植物强,④错误。故选A。
【点睛】第一小题需要读图分析,左图可以看出海拔越低,草本植物入侵程度越高,右图可看出,坡度越大,草本植物入侵程度越高。第二小题需要明确,和草本植物相比,森林植被生物量更丰富,淋溶作用更强烈,产生的枯枝落叶提供的有机质更多。
(2021·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模拟)土壤C-13值反映了土壤盐碱化过程和趋势,二者呈正相关。土壤C-13值与植被生长和生物活动密切相关,根系呼吸和残体分解会使土壤中C-13值降低。自然状态下,土壤的C-13值呈现随土层深度先递减后增加再递减的变化规律。下图示意吉林西部某地三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C-13值随深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7.图中代表耕地、草地、碱斑的数字序号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48.在0-10cm间,③土壤C-13数值小于②,可能原因是( )
A.水分蒸发更强 B.风力更强 C.植被稀疏 D.人为干扰更少
49.经过20年研究发现,该区域0-10Cm土壤C-13值呈上升趋势,可能的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过度开垦 C.退耕还草 D.气候异常
【答案】47.C 48.C 49.B
【分析】47.根据材料可知,土壤C-13值与土壤盐碱化呈正相关,土壤C-13值越大,则盐碱化相对越严重,三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碱斑土壤盐碱化应最严重,则其土壤C-13值应最高,故①为碱斑,耕地盐碱化应比草地严重,故③为耕地,②为草地,故选C。
48.③为耕地,②为草地,在0-10cm间,和草地相比,耕地春种秋收,作物根系相比草地要深,且植株多清理迁走,耕地植被更稀疏,根系呼吸和残体分解会使土壤C-13值降低,C正确;土壤C-13值与水分蒸发和风力强弱无关,AB错误;耕地受到的人为干扰更多,D错误;故选C。
49.由材料可知,植被保存良好,则土壤C-13值较低,反之则说明植被遭到破坏,而造成植被破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过度放牧,不合理耕作等,导致地表植被减少,B正确,全球变暖和气候异常不会导致植被减少,退耕还草会使植被增加,ACD错误。故选B。
【点睛】根据材料可推出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区域,土壤C-13值较高,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C-13值越低。根系呼吸和残体分解会使土壤中C-13值降低,而与碱斑相比,草地生物量较大,根系较发达,有机质残留较多,C-13值较低。
(2021·太原市第六十六中学校高三三模)草丘(如图)是沼泽中密丛型苔草为适应地表过湿或积水环境的变化密集生长,并与根系迭生而形成的地表起伏。草丘高度一般为30~50Cm,其物种数和物种丰富度均显著高于丘间位置。在季风气候区优先选择密丛型苔草进行湿地修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0.材料显示草丘( )
A.生物生存空间小 B.土壤通气性差 C.枯枝落叶厚度大 D.碳固存能力低
51.与丘间位置相比,草丘物种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分多 B.光照足 C.温差大 D.通风好
52.季风气候区进行湿地修复时,首选密丛型苔草的益处是( )
A.缓解洪水冲击 B.维持生物多样性 C.促进水质净化 D.增加空气的湿度
【答案】50.C 51.B 52.A
【分析】50.由材料信息“草丘高度一般为30~50Cm,其物种数和物种丰富度均显著高于丘间位置”可知,草丘物种数和物种丰富度较高,死亡后的枯枝落叶厚度大,C正确。由“草丘适应地表过湿或积水环境的变化密集生长,并与根系迭生而形成的地表起伏”可知,地表过湿或积水环境的变化使草丘密集生长,草丘生物生存空间大,有更高的有机质积累和碳储存能力,AD错误。由图示信息可知,草丘生长地带地势高于丘间,土壤通气性好,B错误。故选C。
51.由图示信息可知,与丘间位置相比,草丘地势稍高,获得光照多,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物种丰富,B正确。丘间水分多,A错误。有丘间水的调节,草丘温差较小,C错误。草丘物种丰富与通风无关,通风影响草丘的长势状况,D错误。故选B。
52.由所学知识可知,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不稳定,选择密丛型苔草根系发达,植被茂密,可以缓解洪水冲击,A正确。密丛型苔草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 ,促进水质净化,增加空气的湿度,但不是季风区进行湿地修复时选择的原因,BCD错误。故选A。
(2021·广东高三二模)研究高山植被演替对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某山海拔2140~2220米处原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草本植被难以生长,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该地区草本植物不断入侵,使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某地理科考队调查该区域时发现,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的草本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随着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3.草本入侵前“特殊区域”所在的部位是( )
A.较低海拔缓坡处 B.较高海拔缓坡处
C.较低海拔陡坡处 D.较高海拔陡坡处
54.与坡度角小于20°的部位比,大于30°的部位易被草本入侵的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土壤
【答案】53.C 54.D
【分析】53.根据图示曲线,草本易入侵的部位是低海拔处和高坡度处,说明在该自然环境下草本比灌木具有竞争优势,更适宜生长。材料“草本植被难以生长,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说明草本入侵前的特殊区域既是适合生长的区域,故为较低海拔处陡坡。选C。
54.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的根系较浅,环境适应性强。坡度角大于30°的部位,受重力作用,土壤层较薄,根系较发达的灌木不易着生和定植,而草本植物更容易生存。因此大于30°的部位易被草本入侵的因素是土壤厚度,D正确;而其他因素光照 、气温 、降水因坡度增大变化不大,故排除ABC,选D。
(2021·湖南高三模拟)沙丘水分的深层渗漏和侧向运移与深层土壤水、地下水、相邻丘间低地和湖沼的水分状况关系密切,对维持风沙区水量平衡具有关键意义。某地理考察团队以科尔沁沙地典型流动沙丘为研究对象,观测流动沙丘不同坡位入渗到100cm以下的深层渗漏量(下图)。科尔沁沙地常年盛行西北风,年降水量为284 mm。2000年以后,该地大规模推广固沙造林工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5.5〜6月背风坡坡中和坡底均未观测到深层渗漏,主要是因为与迎风坡相比,背风坡( )
A.风速较小,径流较慢 B.蒸发旺盛,表土干燥
C.坡度较小,表层积水 D.降水量小,水源有限
56.7〜8月,背风坡坡底的深层渗漏远大于坡中,是因为坡底( )
①坡度较缓 ②降水量多 ③蒸发量小 ④受侧向水分补给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7.随着该地固沙造林工程的大面积推广,研究区域内部分湖沼消失,其原因最可能是( )
A.流动沙丘深层渗漏量减少 B.暴雨出现频率降低
C.植被拦截地表径流量减少 D.风蚀洼地深度增加
【答案】55.B 56.C 57.A
【分析】55.该地1~4月降雨量少,土壤剖面整体含水量较低;流动沙丘背风坡为阳坡,5~6月阳坡蒸发旺盛,且此时雨季未到,表土干燥,大部分水分被表土吸收,无深层渗漏量。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56.流动沙丘坡底相对平缓,水流速度较慢,有充足的下渗时间,①正确;背风坡坡底与坡中相比,降水量差距不大,故②错误;背风坡坡底与坡中的蒸发量差距不大,故③错误;流动沙丘坡底接受整个坡面的侧向水分补给(水分平行于坡面,倾斜方向渗流),水分的收入量大,④正确。故C①④正确,ABD选项错误。
57.根据题意可知,流动沙丘的深层渗漏具有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大规模植树造林,植被根系吸收量、蒸腾量增大,沙丘深层渗漏量减少,沙丘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导致研究区域内部分湖沼消失。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点睛】5〜6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北边为西北风的迎风坡,南边为背风坡,南边是阳坡,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坡中和坡底的深层渗漏少。背风坡坡底的坡度较缓,利于下渗,侧身坡面径流补给较多,下渗较多。 造林工程的大面积推广,植被较多,植物截留吸收水分、蒸腾水分多,导致深层渗漏量减少,补给湖泊的水量减少。
(2021·山东高三三模)火烧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干扰因子之一,对环境中的动植物、土壤、水文及微生物产生一定影响。下图示意敦煌西湖荒漠湿地芦苇植物群落火烧后第一年干扰样地和未干扰样地植物群落特征变化。研究发现,火烧干扰后芦苇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时间提前,枯黄时间推后。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8.火烧后第一年,该地芦苇植物群落( )
A.盖度增加 B.高度降低 C.密度增大 D.生长期缩短
59.火烧干扰区域植物萌芽提前是因为( )
A.太阳辐射增强 B.土壤有机质增加
C.地表温度回升快 D.地下水水位上升
60.火烧干扰区域入侵植物的生长习性是( )
A.喜光耐旱 B.喜阴忌晒 C.喜湿耐寒 D.喜凉忌涝
【答案】58.C 59.C 60.A
【分析】58.从图中信息可知,火烧后第一年草本的盖度降低,灌木的盖度增加,A错误。草本高度降低,灌木高度升高,B错误。草本、灌木的密度均增大,C正确。“火烧干扰后芦苇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时间提前,枯黄时间推后”,说明生长期延长,D错误。故选C。
59.区域太阳辐射并未发生变化,A错;土壤有机质增加,并不会导致植物萌芽提前,植物萌芽早晚主要与热量条件有关,B错;火烧使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旺盛,地下水位下降。同时土壤热量增加,地表温度回升快,植物萌芽提前,C正确,D错。故选C。
60.火烧后,地表少了植被覆盖,透光性增强,加上蒸发增强,地表干燥,入侵的植物多喜光耐旱,A正确。由于火烧干扰区域的土壤光照更强,持水性更差,不适宜喜阴、喜湿、喜凉的植物生长,BCD错。故选A。
【点睛】本题组的解答需要加强对图示信息的获取与解读,根据图示信息明确火烧干扰样地草本和灌木盖度、高度和密度的变化,第二小题注意植物萌芽提前主要与热量条件的变化有关,而区域的太阳辐射变化不大。
(2021·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三模拟)当惹雍措与当穷措是位于藏北高原的内陆湖泊(如下图所示),湖面海拔约4500多米。某地理科考队沿S205省道对藏北高原进行科学考察。考察发现:当惹雍措与当穷措曾属同一湖泊,后来两湖逐渐分离,近40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藏北高原湖泊群水文特征变化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1.此次地理考察最可能发生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2.推测当惹雍措与当穷措分离的原因( )
A.地壳抬升,湖泊水位下降 B.气温降低,冰雪融化减少
C.断层发育,湖水大量渗漏 D.气候变干,湖泊水量减少
63.受气候变化影响,近40年来藏北高原地区湖泊群( )
A.水域面积缩小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盐度减小 D.结冰期延长
【答案】61.B 62.D 63.C
【分析】61.考察区域为藏北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高寒为其主要的自然特征。科学考察的时间主要在夏季,气温较高,人体舒适度高。7-9月气温较高,有利于科学考察,B正确;ACD选项所示月份,气温低,较为寒冷,不适合科学考察。故选B。
62.喜马拉雅山隆起后,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使藏北地区降水减少,湖泊面积萎缩,导致惹雍措与当穷措分离,D正确;青藏高原隆起时,该地区同步隆起,湖泊气温降低,不会导致湖泊分离,且近40年来,气候变暖,B错误;藏北高原两地区地势抬升,不会导致湖泊水位下降,A错误;青藏高原隆起时,该地区同步隆起,没有导致裂隙发育,C错误。故选D。
63.全球变暖,气温升高,结冰期缩短,D错误;气温升高,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B错误;全球变暖,导致高山冰川融化量增多,湖泊补给量增多,水域面积扩大,盐度减小,A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青藏高原地区,受气候变暖影响,短期内冰雪融水变多,湖泊水量增加,盐度减小,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冰川的融化大于积累,最终冰川融水减少,湖泊水量减少,盐度增加,甚至干涸。
(2021·山东高三三模)下图示意新疆天山北翼中段森林面积随高程变化的累积百分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4.天山北翼中段森林集中分布的高程约为( )
A.1300米以下 B.1300-1600米 C.1600-2700米 D.2700米以上
65.影响天山北翼中段森林下限、上限高度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水分、热量 B.水分、坡度 C.光照、风力 D.热量、土壤
【答案】64.C 65.A
【分析】64.从图可知,海拔高于2700米后,森林面积累积不再增加,说明2700米为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低于1600米,森林面积累计小,说明森林面积小,从1600-2700米,森林面积累计快速上升,说明这一海拔森林集中分布。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5.影响森林的上限的主要因素是热量,热量不足导致在高海拔无法生长,而在低海拔地区,热量相对充足,影响森林下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A正确。风力、光照、坡度和土壤对森林的分布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森林分布的影响因素。影响森林的上限的主要因素一般是热量,影响森林下限分布的主要因素一般是水分。而且要注意,曲线是累计量,不是增长量。
(2021·江苏高三模拟)苔藓是一种生长于永久冻土带的植物,苔藓覆盖的地貌称为苔原(又叫冻原,在冰岛语中意思是“无树的平原”)。苔原的足迹遍布了冰岛四分之一的土地,成为冰岛地貌的一大特色。无论是连绵的山坡,还是荒蛮的火山岩地,甚至在墙头、树干上,到处都生长着一层厚厚的苔藓,它比冰岛人先一步成为冰岛的拓荒者。左图为冰岛区域图,右图为苔原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6.苔原成为冰岛地貌一大特色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气候温暖湿润 B.纬度较高,风力强盛
C.地壳运动活跃 D.火山熔岩,土壤肥沃
67.苔藓对冰岛自然环境的改造作用有( )
①促进岩石分解,形成土壤 ②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③抑制风沙扩张,发展旅游 ④调节气候,增温增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66.B 67.A
【分析】66.从图中纬度位置可知,冰岛的纬度高,冬长夏短,全年低温,以寒带气候为主,且比较潮湿,土壤冻结不适合森林植被的生长,其他植物难以生存;冰岛位于高纬度地区,风力强盛,苔藓植物紧贴地面或岩石表面生长,能够抵御低温、大风的气候而滋生大面积的天然冻原带;冰岛的土壤以火山岩为主,不肥沃,苔藓类植物可以生长在火山熔岩区冷却的熔岩上,汲取水分和营养物质,其他植物不适宜在此生长。因此苔原成为冰岛地貌的一大特色。故正确答案为B,排除选项A、C、D。
67.苔藓的根部可以释放酸性物质腐蚀岩石,因此苔藓的生长能促使岩石的分解,促进土壤的形成;苔藓吸水性强,且苔藓一般生长比较密集,因此苔藓可以保持水土,能够固定泥土,防止水土流失,苔藓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其他生物的繁衍生长,对冰岛自然环境起到了改造的作用,故说法①②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A,排除B、C、D。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中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2)地理环境中,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在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021·江苏高三三模)喜马拉雅山的海洋性冰川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随着气候逐步变暖,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呈现出退缩的态势。下图为“1990—2015年不同坡向及坡度的冰川年均退缩率(%a-1)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8.据图分析( )
A.喜马拉雅冰川退缩速度呈加快趋势
B.1990-2010年间,东坡冰川面积保持稳定
C.2010年后各坡度冰川退缩率均增加
D.坡度越大,各时段冰川退缩率差异越明显
69.2010—2015年,对喜马拉雅南、北坡冰川退缩率差异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冰川面积 C.坡向坡度 D.山麓农耕
【答案】68.A 69.D
【分析】68.读图可知,1990-2010年间,东坡冰川年均退缩率不断提高,B错误。2010年后,35°-40°的坡度的冰川退缩率逐渐降低,C错误。随着坡度的增加,各个时期的冰川退缩率差异先扩大再缩小,D错误。读图,随着时间的变化,喜马拉雅山的冰川退缩率也不断增大,所以冰川退缩速度也不断加快,A正确。故选A。
69.由所学知识可知,纬度不同会带来热量差异,从而影响冰川融化速度,不符合题意,A错误。冰川面积的变化会影响退缩率的变化,例如冰川面积为零时退缩率也为零,冰川面积小则可融化的面积小,不符合题意,B错误。由图得知不同坡向、坡度的冰川退缩率差异较大,不符合题意,C错误。山麓农耕无法影响到山顶 冰川,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2021·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高三三模)山体效应是指隆起山体对其内部具有明显的增温作用,其对林线、雪线高度产生影响。秦岭-大巴山是中国地理的天然界限,区内山高谷深,植被分异明显,下面两图分别示意秦岭-大巴山部分区域和秦岭太白山、大巴山区神农架和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垂直带谱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0.下列地点受山体效应影响最大的是( )
A.神农架南坡 B.神农架北坡 C.太白山南坡 D.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71.从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来看,大巴山与秦岭相比可能更适合作为(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B.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界线
C.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D.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答案】70.D 71.C
【分析】70.根据材料“山体效应是指隆起山体对其内部具有明显的增温作用,其对林线、雪线高度产生影响。”可知,山体效应增温会使雪线高度升高,林线上线升高。根据右图可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林线上线最高,说明隆起山体对内部的增温作用最明显,故D正确。排除ABC,选D。
71.据图可知神农架和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属于大巴山,太白山属于秦岭。根据图表,大巴山神农架南坡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而秦岭太白山南坡则没有亚热带植被分布,这种植被体现出来的差异来源于温度的差异,因而大巴山与秦岭相比,可能更适合作为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C正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不是大巴山,也不是秦岭,A错误;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是800mm年等降水量线,B错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是秦岭,与植被无关,D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所给的山体效应对林线和雪线的影响。增温会使林线的上线升高,雪线升高。
(2021·湖南高三三模)研究森林土壤水分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森林环境综合效益的基础。鹤北流域坡向朝向正西,林带为高大乔木,但林下草被生长旺盛,林带两侧均为农地,种植大豆。下图示意黑龙江省鹤山农场鹤北流域2号小流域的横坡林带和8号小流域的顺坡林带不同位置1m深处土层监测期内平均含水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2.导致横坡林带上坡和下坡土壤含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上坡大气降水多于下坡 B.下坡蒸发大于上坡
C.林带拦截上坡地表径流 D.上坡农地灌溉水量多于下坡
73.顺坡林带内部左侧边缘土壤含水量高于右侧边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风力 B.太阳辐射 C.土壤结构 D.人类活动
74.横坡林带、顺坡林带土壤含水量都远低于林带两侧,主要是因为林带( )
A.引水较少 B.降水较少 C.蒸腾较强 D.下渗较少
【答案】72.C 73.B 74.C
【分析】本题以黑龙江省鹤山农场鹤北流域2号小流域的横坡林带和8号小流域的顺坡林带为背景,涉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综合思维。
72.读图可知,林带上坡土壤含水量高于下坡土壤含水量,主要原因是林带拦截上坡地表径流,导致下坡地表输入的水量减少,下渗量减少,C项正确;林带上下坡距离差异不大,降水与蒸发量差异较小,AB项错误;下坡农地灌溉水量较多,D项错误。故选C。
73.由材料信息可知,顺坡林带坡向朝向正西,地处阴坡,再加上林带遮荫,使林带内左侧部分地面很少照到阳光,土壤水分蒸发弱,土壤含水量较大,故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B项正确。顺坡林带内部左右两侧风力大小差异不大,对土壤中含水量影响较小,A项错误。从题目信息来看,顺坡林带内部左右两侧的土壤结构没有较大差异,林下都是草被生长旺盛,林带两侧均为农地,C项错误。人类活动对该处林地影响较小,D项错误。故选B。
74.通过图片信息,横坡林带、顺坡林带土壤含水量都远低于林带两侧。其原因在于林带植被茂盛,并且林下草被茂盛,植物的蒸腾量较大。C项正确。加上林带树木结构复杂,各种作用对降水的节流作用明显,在降水停止后由于高温、湿度大,减少了补给林带土壤的水分,引水较多,A项错误;降水变化不大,B项错误。下渗量应该有所增加,D项错误。故选C。
(2021·湖南高三三模)先锋植物是植物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植物,能够在严重块乏土壤和水分的地区生长。垫状点地梅具有致密的垫状结构,常贴伏于地面,性喜光,能够通过自身特殊的形态结构改变微环境,从而可以为其他植物的迁入和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它常伴生于高山草甸,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先锋植物。下图示意垫状点地梅覆盖度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及垫状点地梅景观(图中深色圆面积代表垫状点地梅覆盖度大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5.判断垫状点地梅覆盖度在不同海拔高度上变化的主导因素( )
A.4900米以下是光照 B.4900米左右是水分
C.4900米以上是热量 D.4900米左右是土壤
76.垫状点地梅植物体平均温度明显高于当地气温,原因是垫状点地梅( )
①多分布于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多
②生存地区降水多,大气逆辐射强
③生存地区海拔高,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多,平均温度高
④贴伏于地表的垫状结构保温作用强,而且有利于抵御寒风,减少热量交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7.有关垫状点地梅作用及其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垫状点地梅能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②垫状点地梅能留住水分和热量,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气候变暖,会导致垫状点地梅分布上限的海拔降低
④过度放牧破坏高山草甸,会导致垫状点地梅分布面积缩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75.C 76.D 77.A
【分析】75.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海拔4900m以下,温度虽然逐渐加,但降雨量却不断减少,垫状植物的覆盖度也明显减小;在海拔4900m以上,降雨量虽然还在增加,但受温度逐渐降低的影响,垫状点地梅的覆盖度则逐渐降低。由此来看,垫状点地梅的分布同时受水热因子的控制,BD错误。因此,在海拔4900m以下,影响垫状点地梅覆盖度的主导因素是降水,A错误。在海拔4900m以上,影响垫状点地梅覆盖度的主导因素是热量,C错误。故选C。
76.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垫状点地梅生存的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白天太阳辐射强,垫状点地梅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多,平均温度高,①错误,③正确,AC错误。贴伏于地表的垫状结构保温作用强,而且有利于抵御寒风,减少热量交换,④正确,即③④正确,D正确。由材料信息可知,垫状点地梅植物体生存地区降水少;当地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含量少,吸收地面辐射少,气温低;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热量容易散失,气温下降幅度大,②错误,B错误。故选D。
77.由所学知识可知,垫状点地梅能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①正确;留住水分和热量,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②正确,A正确。气候变暖,会导致垫状点地梅分布上限的海拔变高,③错误,BD错误。 过度放牧破坏高山草甸,可能会导致垫状点地梅分布面积扩大,④错误,C错误。故选A。
【点睛】在山区,气温和降水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类型的组合。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叫做垂直地域分异。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变化。
(2021·浙江高三二模)某地理研究小组在晋西北某地做了一个关于土壤入渗的实验,选择有杂草覆盖的撂荒地、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林地、夵木三种不同植被覆盖状况地方下垫面,测量不同深度的初始合水量(实验前测量的土壤含水量)和入渗后含水量(连续灌水两个小时后的土壤含水量)。下表为本次实验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下垫面
有杂草覆盖的据荒地
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林地
乔木
深度/cm
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初始含水量/%
13.05
12.31
10.35
13.79
14.71
7.73
9.45
11.29
11.35
12.05
8.62
8.55
10.76
9.08
11.49
入渗后含水量%
24.89
17.19
15.23
14.34
14.72
20.62
24.04
18.09
11.51
12.42
18.97
17.04
10.77
10.7
12.64
78.本次实验表明,表层土壤(0~20cm)和深层土壤(80~100cm)含水量增加最显著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灌木林地、撂荒地 B.灌木林地、乔木
C.撂荒地、乔木 D.乔木、灌木林地
79.从水土保持的角度,该研究小组建议当地适度提高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林地的覆盖率,控制乔木数量,主要原因是( )
①乔木过度生长会严重消耗当地地下水
②三种植被中乔木涵养水土的能力最弱
③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林地地表水下渗量最小
④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林地土壤保水能力最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78.B 79.C
【分析】78.由表格可知,0-20cm的土壤含水量,有杂草覆盖的据荒地增加了11.84,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林地增加了12.89,乔木增加了10.35。80-100cm的土壤含水量,有杂草覆盖的据荒地增加了0.01,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林地增加了0.37,乔木增加了1.15。故选B。
79.乔木的土壤入渗后含水量低,可知其吸水量大,过度生长会严重消耗当地地下水,①正确。三种植被中有杂草覆盖的据荒地涵养水土的能力最弱,②错误。乔木地表水下渗量最小,③错误。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林地,入渗后含水量与初始含水量差异最大,土壤保水能力最强,④正确。故选C。
(2021·广东高三三模)森林火灾是大兴安岭危害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对大兴安岭北部高纬度地区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性状和群落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下表表示大兴安岭北部根河样地在重度火灾后,不同时期植被的恢复情况。此次火灾火烧迹地地表乔木均被焚毁,恢复期前15年内,落叶松林生长慢。根据表格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样地名称
火烧强度
落叶松材积占比
样地的主要植被类型
恢复2年
重度
灌草群落阶段
恢复3年
重度
灌草群落阶段
恢复9年
重度
灌草群落阶段
恢复15年
重度
灌草群落阶段
恢复31年
重度
19.05%
白桦林阶段
恢复50年
重度
80.19%
落叶松林阶段
原始林
86.94%
落叶松林阶段
80.据表推测森林过火后短期内( )
A.乔木层的密度增加 B.草本和灌木层光照减少
C.土壤养分含量减少 D.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
81.土壤有机碳指土壤中含有的与有机质有关的碳素。恢复2-9年,导致火烧迹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
A.气温明显上升 B.草本灌木恢复
C.降水明显增多 D.岩石风化加剧
82.恢复15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最低值,主要原因是( )
A.凋落物输入量的增加 B.处于乔木向灌木转型阶段
C.土壤养分消耗量增加 D.全球变暖
【答案】80.D 81.B 82.C
【分析】80.通过材料可知,森林过火后短期内(两年),从表中可以看出,落叶松为乔木,没有分布,因此A错误;短期内没有高大乔木,无遮挡,阳光可以直射,因此草本和灌木的光照并不会减少,B错误;火烧乔木之后会使土壤养分增加,C错误;过火之后地面缺少高大植被的遮挡,物种生存空间扩大,灌草种类增加,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D正确。故选D。
81.从图中可以看出,恢复2--9年,仍然为灌草群落阶段,火烧迹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增加。气温上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没有关系,A错误;草木灌木恢复,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增加,B正确;降水增多,淋溶作用增强,土壤有机质会减少,C错误;岩石风化加剧会使有机质分解更快,D错误。故选B。
82.凋落物输入量增加,会使有机质含量增加,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处于灌木向乔木转换时期,B错误;由于灌木群落空前增多,消耗了土壤中的养分,导致土壤养分消耗量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最低值,C正确;全球变暖对土壤碳含量到达最低值没有很大影响,D错误。故选C。
(2021·湖北黄冈中学高三三模)土壤有机碳浓度是指单位质量土壤中有机质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坡向、坡位是影响坡面土壤有机碳差异的主要地形因素。下图示意祁连山中段森林草原带(海拔3000米附近)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浓度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3.关于祁连山南、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随土层深度变化的特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
B.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幅度比南坡大
C.随土壤深度增加,南北坡有机碳浓度差值增大
D.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幅度比南坡小
84.同一土层深度,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比北坡小的原因是南坡( )
A.热量条件好,植被茂盛 B.降水丰富,有机碳流失多
C.蒸发强,土壤水分少,植被少 D.气温高,有机质积累多
85.同一坡面不同坡位土壤有机碳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沟谷>坡脚>坡肩 B.坡肩>坡脚>沟谷 C.沟谷>坡肩>坡脚 D.坡脚>沟谷>坡肩
【答案】83.B 84.C 85.A
【分析】83.读图可知,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幅度比南坡大,B正确,D错误;有机碳浓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A错误;随土壤深度增加,南、北坡有机碳浓度差值减小,C错误。选B项。
84.祁连山北坡为阴坡,太阳辐射较弱,土壤温度较低,水分蒸发少,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植被覆盖高,产生的有机质多,且北坡气温低,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较少,土壤有机碳积累较多,所以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高于南坡,C项正确。祁连山中段南北坡降水量差异不大,因南坡热量条件好,蒸发强,土壤水分条件差,植被覆盖度较北坡低,A、B错误;气温高,微生物分解快,有机质积累少,D错误。选C项。
85.沟谷土层深厚,水分汇聚,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产生与积累多,坡面径流带来有机质在沟谷沉积,增加沟谷有机碳含量,所以沟谷有机碳浓度最大;坡肩处地表起伏大,水土易流失,土层薄,土壤含水分少,植被覆盖度低,有机碳浓度小;坡脚地表起伏较小,植被覆盖度介于沟谷与坡肩之间,土壤有机碳也介于沟谷与坡肩之间,所以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故选A。
【点睛】坡向对植物分布的影响:阳坡光照较强,水分较低,一般温度较高,适合喜阳植物生长。阴坡光照较弱,湿度较大,适合喜阴植物和湿生植物生长。半阳坡和半阴坡同理。坡向对土壤发育的影响:阳坡的土壤水分含量较低,阴坡的土壤蒸发较弱,温度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腐殖质较多。
(2021·安徽安庆一中高三三模)末次冰盛期(末次冰期的全盛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最近的一个极端寒冷期。在末次冰盛期内,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温带草原带,受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中国大陆自然带位置与现今差异较大。下图示意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86.与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自然带对应正确的是( )
A.寒温带荒漠带;寒温带森林—草原带;温带森林—草原带;亚热带常绿森林带
B.寒温带森林—草原带;寒温带荒漠带;温带森林—草原带;亚热带常绿森林带
C.寒温带荒漠带;寒温带森林—草原带;亚热带常绿森林带;热带常绿季雨林带
D.寒温带森林—草原带;寒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森林带;热带常绿季雨林带
87.与现今相比,末次冰盛期东部季风区同一自然带位置( )
A.偏东、偏南 B.偏东、偏北 C.偏西、偏南 D.偏西、偏北
88.造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成为温带草原带的因素有( )
①冰川覆盖面积大,下垫面增温慢 ②亚洲低压势力较强
③海岸线偏东,距离海洋较远 ④夏季风势力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86.B 87.A 88.C
【分析】86.末次冰期时期比现在温度要耕地,水热条件更差。②处现在为草原,冰期比现在条件更差,所以冰期应为寒温带荒漠。③比黄河中下游地区纬度低,热量条件好,但相对于现在,距离海洋更远,降水少,水分条件差,热量条件也较差,所以③为温带森林—草原带;④纬度低,和海洋的距离与现代差距不大,所以应为亚热带常绿森林带。①处较黄河中下游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更差,所以应为寒温带森林—草原带,故B项正确。
87.末次冰盛期,东部季风区热量条件更差,距离海洋更远,所以位置应偏南,偏东,A项正确。
88.现代黄河中下游为森林,降水多。末次冰盛期比现在温度低,所以冰期比现在水热条件差。亚洲低压势力强,降水会增多,②错误;冰川覆盖面积大,下垫面增温慢 ,温度低;海岸线偏东,距离海洋较远 、夏季风势力弱,降水少,①③④正确,C正确。
(2021·山东高三三模)库木库勒地区(下图)在三叠纪末期上升成陆,中新世以后,形成地堑性湖盆。随着地壳的差异性抬升,逐渐引起了湖盆内部的多处分裂,气候趋于干旱,风力增强。区内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地,北部山地几乎无冰川分布。中部山麓有一条贯穿东西的泉水出露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9.南部山地现代冰川较北部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海陆位置 D.地面物质
90.泉水出露带的地质构造可能是( )
A.背斜 B.向斜 C.褶皱隆起带 D.断层
91.地壳差异性抬升对该区湖泊演化的影响有( )
A.湖泊面积增大 B.湖水盐度减小 C.湖泊深度增加 D.湖泊数量增多
【答案】89.B 90.D 91.D
【分析】89.库尔勒盆地在每年的春末和夏季,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气流以明显的舌状深入高原腹地在翻越唐古拉山以后,借助柴达木盆地高压反气旋,将水汽向西输送,在本区形成一定的降水量,降雪较多;加上雪线以上面积较大,积雪存量较多易形成冰川,且南部高大山脉较多、海拔较高,B正确。南部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应该不利于冰川形成,与题意不符,A错误。南北的海陆位置相似,C错误。地面物质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90.该区覆沙层广布,地表物质松散, 易使冰雪融水及天然降水下渗形成地下水;在地下水运动过程中碰到断层构造,水沿断层线上涌出露形成泉,D正确。背斜、向斜、褶皱隆起带均无法使地下水出露,A、B、C错误。故选D。
91.由于地壳抬升,库木库勒地区湖盆分裂成多个湖盆;地形对海洋气流的阻挡加强,气候变干,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湖水盐度增大,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盐湖;A、B错误,D正确。湖泊分裂,气候变干,湖泊深度不会增加,C错误。故选D。
【点睛】“现代冰川”都是第四纪冰河时期留存下来的冰川遗迹,冰川是地表上长期存在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由大气固体降水经多年积累而成,是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降雪多、温度低是其形成的关键原因。
泉是地下水天然出露至地表的地点,或者地下含水层露出地表的地点。其成因主要是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流,遇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多与断层构造相伴。
(2021·学科网高三大联考)山地植被带与地形、气候关系密切。研究山地垂直植被带推移对重建古代环境演变,了解气候变化及其生态响应有着重要意义。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山地北坡(44°N附近)近3000年垂直自然带的推移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2.Ⅴ自然带的景观特点是( )
A.植被覆盖率高 B.湖泊河流密布 C.裸地占比很大 D.常年冰雪覆盖
93.与现在相比,距今3000—2000年该山地( )
A.林带上限明显较低 B.雪线海拔较低 C.垂直带谱更加复杂 D.草地面积较小
94.据图推测与之前相比,距今2000年以后该地气候变得( )
A.热湿 B.冷干 C.冷湿 D.暖干
【答案】92.C 93.B 94.D
【详解】9.据图中山地的位置及海拔可确定其地处天山山脉,北坡基带Ⅴ为温带荒漠带,地表大面积裸露,无植被覆盖,湖泊河流稀少,积雪覆盖主要出现在冬季,夏季无积雪覆盖。故选C。
10.读图可知,Ⅰ(高山草甸带)之上为冰雪带,其下限是雪线;Ⅱ是森林带,其上限是林线;Ⅲ、Ⅳ是草原带。与现在相比,距今3000—2000年,该山地林带上限差别不大,A错;雪线海拔较低,B对;自然带的数量较少,垂直带谱相对简单,C错;草地面积较大,D错。故选B。
11.与之前相比,距今2000年以后,山麓地区多了Ⅴ荒漠带,Ⅱ森林带和Ⅲ、Ⅳ草原带的范围明显缩小,说明气候转向干旱;干旱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导致蒸发加剧,说明气温也处于上升过程中。因此,与之前相比,距今2000年以后该地气候变得暖干。故选D。
(2021·福建高三三模)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地表反射率的差异,获取我国某区域植被生长状况,从而了解数十年来该地植破生长李始期与末期的变化。下图示意该区域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5.该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是(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混交林 C.荒漠草原 D.高山草甸
96.研究者发现该区域近十年来植被生长季的年际变化较大,若( )
A.春季气温偏高,生长季始期提前 B.夏季降水增多,生长季始期提前
C.秋季气温偏低,三生长季末期推迟 D.冬季降水增多,生长季末期推迟
97.为获取植被生长状况使用的主要技术是 ( )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北斗系统 D.数字地球
【答案】95.C 96.A 97.B
【分析】95.读图可知,该区域夏季凉爽,冬季严寒,全年降水较少,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故该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类型为荒漠草原,C正确,故选C。
96.生长季的时间迟早,与气温关系密切,与水分关系不大,BD错误;春季气温偏高,生长季始期提前,A正确。秋季气温偏低,三生长季末期提前,C错误。故选A。
97.遥感技术主要通过地表不同的反射率来反映地表状况,故可以用来获取植被生长状况,B正确。地理信息系统(GlS)技术能够应用于科学调查、资源管理、财产管理、发展规划、绘图和路线规划;北斗系统的功能有短报文通信、定位等;数字地球的核心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中最基础和基本的技术核心是"3S"技术及其集成。ACD错误,故选B。
(2021·山西高三三模)我国某山地北坡海拔2500-3000米分布有云杉林,南坡相同海拔范围内以草甸为主。云衫解眠和复苏对土壤水分消耗较大。下图示意该山地坡海拔2500-3300米年降水量以及5月和7月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8.该山地云杉林分布坡向范围的限制性因索是( )
A.水分 B.土壤 C.光照 D.热量
99.该山地海拔2500米处与3300米处土壤含水量最高值出现时间存在差异,主要取决于( )
A.降水垂直变化 B.坡面径流积累
C.云杉复苏时间 D.潜在蒸发能力
100.推测该山地2500~3300米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 )
A.土壤孔度增大 B.土壤表层温度升高
C.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减小 D.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
【答案】98.A 99.C 100.D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山地坡海拔2500-3300米年降水量以及5月和7月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山地云杉林分布的限制性因素以及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及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98.该山地位于我国,则该山地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而该山“北坡海拔2500-300米分布有云杉林,南坡相同海拔范围内以草甸为主”,主要是由于与阳坡相比,阴坡的光照条件较弱、热量不足,导致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能够满足耗水量较大的云杉林生长。因此,该山地云杉林分布坡向范围的限制性因素是水分,故排除B、C、D三项,A项正确。
99.依据材料中的信息,云杉的解眠和复苏需要大量的耗水,海拔较低的地区气温高,云杉复苏早,5月份复苏耗水量大,土壤水分条件较7月份差;海拔较高的地区,云杉的解眠和复苏晚,5月份仍处于休眠期,水分消耗较少,水分条件较好,7月分复苏时,耗水量增加,土壤水分较低。所以该山地海拔2500米处与3300米处土壤含水量最高值出现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取决于云杉复苏时间,故C项正确。降水的垂直变化在该山区表现为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多,坡面径流积累取决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降水量与蒸发量,潜在蒸发能力与不同海拔的气温有关。故以上三个因素的影响均只体现在空间上的相关性,没有体现在时间上的差异,所以A、B、D三项错误。
100.由图可知,该山地随海拔高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不可能是土壤孔度增大,故A项错;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表层温度下降,故B项错;图中5、7两月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说明,随高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增加后减小,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幅度不明显,故可排除C项;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表层温度下降,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减弱,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升高。故D项正确。
(2021·山西高三模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用来分析被观测的目标区域植被覆盖程度的指标值,数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科研机构对我国新疆天山和贵州天楼山进行研究,发现天楼山NDVI随坡向变化小,且近年来天楼山NDVI呈明显增加趋势。下图为“天山与天楼山北坡随海拔变化归一化植被指数平均值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1.形成天山800~1000米处NDVI分布特点的主导因素是( )
A.坡度 B.光照 C.热量 D.水分
102.与天山相比,天楼山NDVI随坡向变化小主要是因为( )
A.人类活动少 B.水热状况差异小 C.地势起伏大 D.土壤矿物质少
103.推测近年来天楼山NDVI呈明显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
A.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生态恢复 B.气候变化,降水量增加( )
C.人口迁移,土地撂荒 D.经济发展,开发力度加大
【答案】101.D 102.B 103.A
【分析】101.读图可知天山北坡800-1000米处NDVI数值先增大,后减小。天山北坡,处于西风迎风坡。受地形影响,迎风坡降水先增多后减少。北坡降水变化与NDV数值变化一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2.天楼山位于贵州,纬度低,海拔低,光热水条件较好,不同坡向水热状况差异小于天山,NDVI值差异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3.天楼山近年来NDVI值增加,说明该地植被覆盖率提高。近年来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该地实行生态退耕,有利于植被恢复,植被覆盖率提高;气候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人口迁移土地撂荒,植被覆盖率不会明显提高;该地生态环境脆弱,加大开发会加剧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降低,NDVI值减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4.(2021·百校联盟高三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岛,位于我国西沙群岛东部,距海南岛约337千米,面积约1.6平方千米,是西沙群岛中面积第二大岛。岛上原始丛林郁郁葱葱,丛林中鸟类数量繁多,拥有保护级别的红脚鲣鸟等数十几种鸟类。最独特的是,丛林里还有上百只“野牛”。研究发现,东岛上难以自然独立演化出野牛,“野牛”是我国古代居民从内陆带上岛屿的家牛野化而来。为确定“野牛”的登岛时间,科研人员对该岛牛塘(距海约100米,为牛群唯一淡水源地)的沉积物进行了样本采集。根据从牛塘采集到的长126厘米、有着鸟粪和牛粪沉积物的沉积柱,推知大约1300多年前牛塘位于海面以下,且“野牛”登岛时间不超过350年。下图8示意东岛地理位置及其地理事物分布。
(1)东岛“野牛”登岛较晚,说明其依据。
(2)分析东岛无法自然演化出野牛的原因。
(3)阐释家牛登岛后能够在东岛逐渐野化并繁衍至今的地理环境条件。
【答案】(1)牛粪沉积层位于沉积柱上部(鸟粪沉积层上部);且厚度较小,说明野牛登岛较晚。
(2)岛屿形成时间较晚,不利于大型动物演化;岛屿面积小,适宜生存的空间小,也不适宜大型动物演化;距离内陆较远,环境封闭,与内陆物种交流受阻。
(3)气候湿热,植被茂盛,牛群食物充足;岛上有淡水;缺乏天敌;受人类干扰少,没有出现剧烈的地理环境变化。
【分析】(1)由材料可知,大约1300多年前牛塘位于海面以下。再之后,水塘中出现了鸟粪的痕迹,说明此时牛塘已经位于海面之上,至今350年前才发现了牛粪沉积,野牛的粪便主要集中在沉积柱的最上部,所以“野牛”登岛的时间较晚。
(2)东岛四面环海,且距离陆地较远,环境封闭,大陆上的野牛无法穿越海洋的阻隔来到这里;岛屿形成时间较晚,不利于大型动物演化;岛屿面积小,岛上的生态环境以及食物、淡水资源等有限,也不适宜大型动物演化。
(3)首先是鸟类的繁衍生息,为岛上土壤提供了大量的矿物养分,东岛属于热带海洋气候,岛上的水热条件较好,土壤也满足植物的生存条件,所以这里的植被茂密,为牛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其次是岛屿南部淡水水塘是维持野牛生存的关键;同时岛上缺乏天敌;受人类干扰少,没有出现剧烈的地理环境变化。
105.(2021·广东高三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爱尔兰岛是欧洲西北部北大西洋上的岛屿,终年温暖湿润。远古时期的爱尔兰岛上湖泊成群,森林茂盛,随着冰川期的到来,森林植被尽数毁灭。爱尔兰岛上的沼泽地下形成巨厚的泥炭层。下图示意爱尔兰岛地形。
(1)简析爱尔兰岛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2)分析爱尔兰岛沼泽地下巨厚泥炭层的形成过程。
(3)说明爱尔兰岛地理环境对航运和农业的有利影响。
(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推测爱尔兰岛居民饮食文化特点。
【答案】(1)爱尔兰岛位于北温带,西临大西洋,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湿润;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部平原面积较广,易于暖湿空气深入内陆;北大西洋暖流沿该岛西海岸北上,对岛屿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2)爱尔兰岛气候湿润、雨量充足,利于森林生长,森林密布;冰川期到来,气候变冷,岛上浅水植物死在湖水里,植被残体分解堆积在湖底;植物残体又长出了新的植物,植物面临新生、死亡、腐烂的过程,植物残体不断积累,湖泊越来越浅,沼泽地下形成巨厚泥炭层。
(3)对航运的影响∶受气候和地形影响,爱尔兰岛河网密布,河流流量稳定,水位变化小,航运价值大,对农业的影响;温和湿润的气候使得优质牧草生长旺盛,乳畜产量高且稳定;种植业以小麦为主,地形平坦有利于机械化耕作,粮食产量稳定。
(4)爱尔兰岛温和湿润的气候、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小麦种植和发展乳畜业,形成以面包和畜产品为主的饮食文化;临近海洋,水产资源丰富,在饮食结构中海鲜食品较多。
【分析】本题以爱尔兰岛为背景,考查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泥炭层的形成过程、地理环境对航运和农业的有利影响、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居民饮食文化的特点。
【详解】(1)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从纬度、大气环流、地形地势、洋流等分析。读图可知,爱尔兰岛主要位于52°N-54°N,属于北温带,西临大西洋,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湿润;根据图例海拔高度判断,岛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部海拔200米以下,平原面积较广,易于暖湿空气深入内陆;北大西洋暖流沿该岛西海岸北上,对岛屿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故全年温和湿润。
(2)材料“终年温暖湿润,远古时期的爱尔兰岛上湖泊成群,森林茂盛”,说明爱尔兰岛气候湿润、雨量充足,利于森林生长,森林密布,为泥炭形成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材料“随着冰川期的到来,森林植被尽数毁灭”,说明冰川期到来,气候变冷,岛上浅水植物被冻死在湖水里,植被残体受湖水浸泡,腐烂分解并沉积于湖底;植物残体富含有机质,后来又长出了新的植物,植物面临新生;因此植物不断的死亡、腐烂,植物残体不断在湖底积累,导致湖泊越来越浅,最后形成沼泽;而在沼泽地下,大量植物残体因微生物分解弱,逐渐形成巨厚泥炭层。
(3)对航运的影响从通航时间、里程等分析∶爱尔兰岛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中部平原面积较广,岛上河网密布,河流流量稳定,水位变化小,可以四季通航,且通航里程长,辐射面积广,航运价值大。对农业的影响从农业类型、生产方式和产量质量等分析:温和湿润的气候使得优质牧草生长旺盛,适宜发展乳畜业,乳畜产品产量高且稳定;种植业以小麦为主;地形平坦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旱涝灾害少,粮食产量稳定。
(4)主要从气候、地形、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农产品类型,进而对应居民饮食文化:爱尔兰岛温和湿润的气候、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小麦种植和发展乳畜业,形成以面包和畜产品乳肉为主的饮食文化;四面临近海洋,水产资源丰富,在饮食结构中海鲜食品较多。
106.(2021·山东高三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肥岛效应”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肥岛效应强度与灌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灌丛未完全退化前,冠下水、土、肥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从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荒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的过程。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荒漠化表现为草甸退化为灌丛再退化为沙漠的过程。下图示意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
(1)说明灌丛冠下水、土、肥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的原因。
(2)描述该地荒漠化过程中灌丛化阶段肥岛效应的强弱变化,并从水源补给角度说明灌丛入侵的原因。
(3)从保障灌丛生长水量的角度,针对退化初始阶段的灌丛提出合理保护措施。
【答案】(1)与灌丛间空旷地带相比,灌丛能截留降水且遮阴,减少蒸发,因此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降风滞尘,截获沙尘;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
(2)灌丛化阶段肥岛效应增强。原因:灌丛化阶段,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根系更深的灌丛较草甸能获取更多的水分;
(3)适时适量引水灌溉灌丛;修剪灌丛,缩小冠面,减少蒸腾量;削减灌丛植株,控制灌从生长数量;铺设草方格,增加截水面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分析】灌丛周围的土壤养分向灌丛中心聚集,灌丛中心的土壤电导率、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有效钾较灌从周围高,叫肥岛效应。肥岛效应有利于种源聚集,灌木建立后,一些植物的种子在风力扩散过程中被灌丛截获,为其在灌丛下的定居和发育提供了可能,灌丛下水肥条件较好,有利于植物的萌发和生长。
【详解】(1) 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灌丛可以截留降水,冠下遮阴,可以减少蒸发,因此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降风滞尘,截获沙尘,使得灌丛冠下土数量明显高于周边区域;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因此灌丛冠下有机质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
(2)据材料可知,肥岛效应强度与灌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丛化阶段,植被增多,吸收到额水分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中水分减少,含水量减少,根系更深的灌丛较根系浅的草甸能获取更多的水分,更容易存活,数量逐渐增多,草甸不易获得水分,逐渐减少,整体表现为灌丛入侵。
(3)适时适量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灌丛;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保证生态用水。据材料可知,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因此可以修剪灌丛,缩小冠面,从而减少蒸腾量;削减灌丛植株,人为减少灌丛的植株数量,从而减少生长用水量,控制灌从生长数量;还可以在灌从冠下及灌丛间铺设草方格,改善地表性状,增加截水面积,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等。
107.(2021·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东段最高峰,山脉南北坡气候差异显著。南坡沟谷众多且沟谷内冰川发育典型(如下左图),雪线较北坡高。该区以裸露冰川(冰川表面冰碛物少)和表碛冰川(冰川表面多冰碛物)为主,表碛冰川表层冰碛物总体厚度大,且自上而下厚度变化明显。其中X冰川为该区山谷表碛冰川的典型代表,冰川内部多混杂着众多的冰碛物。1980-2015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该区冰川数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下右图)。
(1)描述1980-2015年南迦巴瓦峰冰川的变化规律。
(2)分析南迦巴瓦峰南坡雪线相较于北坡高的原因。
(3)推测X冰川自上而下表碛厚度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4)预测气候持续变暖后该区两种冰川的数量变化。
【答案】(1)1980-2015年南迦巴瓦峰冰川持续萎缩;3800-5800米范围内冰川萎缩最显著(或最多);5800米以上的冰川相对稳定。
(2)南坡为阳坡(或西南季风带来充足热量),冰雪融化多;北坡为阴坡,气温相对低,冰川稳定;南坡沟谷多,热量不易散发.冰川消融多。
(3)厚度增加;自上而下冰川消融增多,冰内物质出露增多;风化物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低海拔处堆积(冰川表碛厚度渐厚)。
(4)裸露冰川数量减少;表碛冰川相对稳定(或表碱冰川减少量较少)。
【分析】本题考查地理事物分布,影响雪线的因素,表碛厚度的分布特点,气候变暖对冰川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1)本题考查地理事物分布描述。据图可知,该区冰川的变化规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描述。在时间上, 1980-2015年南迦巴瓦峰冰川面积不断缩小,持续萎缩。在空间上,3800-5800米范围内冰川面积减小最多,萎缩最显著,5800米以上的冰川面积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2)本题考查影响雪线的因素,本题主要从气温的角度来分析。据图可知,该区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冰雪融化多,雪线较高;而北坡为阴坡,气温相对较低,冰川融化量少,冰川比较稳定,雪线较低。材料提示,“南坡沟谷众多”,沟谷内地形比较封闭,热量不易散失,气温较高,冰川消融多,雪线较高。
(3)本题考查表碛厚度的分布特点。自上而下,海拔逐渐降低,气温不断升高,冰川消融不断增多,导致冰内物质出露增多,且材料提示“冰川内部多混杂着众多的冰碛物”,所以由上而下表碛厚度不断增大;同时山谷两侧的风化物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下移动,最终在低海拔处堆积,所以由上而下表碛厚度不断增大。
(4)本题考查气候变暖对冰川的影响。材料提示,“该区以裸露冰川(冰川表面冰碛物少)和表碛冰川(冰川表面多冰碛物)为主”,“表碛冰川表层冰碛物总体厚度大”。表碛物具有明显的隔热作用,所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表面冰碛物少的裸露冰川,隔热效果差,融化速度快,裸露冰川数量减少,而表面多冰碛物的表碛冰川,隔热效果好,融化速度慢,表碛冰川相对稳定。
108.(2021·河南高三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埋藏深度在地面以下0.3~0.7m)上生长有大片泰加林(即亚寒带针叶林),它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泰加林向南的延伸。泰加林的分布南界一般在55°N,而在我国大兴安岭西坡南延到了48°N.当地树木形态特征显著,叶子为针状,树冠呈塔形,侧根发达。调查发现,在大兴安岭主脉西坡一些向西延伸的山脊,北坡泰加林覆盖率比南坡高。泰加林中可见大量倒木,当地人把成片的倒木叫“倒木圈”。在地势较平坦的区域,倒木圈被清理后往往会积水演变成小池塘。下图为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示意图(左图)和泰加林根系发育示意图(右图)。
(1)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分析当地树木显著形态特征的成因。
(2)分析在大兴安岭西坡,泰加林分布的南界明显偏南的原因。
(3)分析大兴安岭主脉西坡一些向西延伸的山脊,北坡泰加林覆盖率高于南坡的原因。
(4)被清理的倒木圈区域演变成小池塘并逐渐扩大加深,简述这种现象的形成过程。
【答案】(1)为了适应低温,保持体内水分,叶片缩小成针状;有利于积雪下滑,减少树冠积雪过多,压断树木,树冠呈塔状;当地气候寒冷,土(壤)层薄,有冻土,根系无法深扎,多横向生长,侧根发达。
(2)大兴安岭海拔较高,气温较(同纬度两侧)低﹔西坡是冬季风(西北风)的迎风坡,气温较低。
(3)大兴安岭西坡为夏季(东南)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水分条件是影响当地泰加林分布的主要因素﹔向西延伸的山脊北侧是阴坡,光照较弱,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土壤水分条件比山脊南侧好。
(4)倒木清理后,地表裸露,夏季时阳光直接照射地面,地温比有树木覆盖时偏高,冻土层融化的宽度和深度加大,导致地面沉降(塌陷)形成洼地并积水成小池塘;雨季小池塘积水增多,把热量向更宽、更深处传递,导致更大范围冻土融化,小池塘逐渐扩大、加深。
【分析】树木形态显著的主要原因要从自然因素角度经进行分析。泰加林分布的南界明显偏南的原因,主要从气温的较低进行分析。影响泰加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小池塘过大加深要从汇水的角度进行分析。
【详解】(1)读材料“泰加林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可知,由于泰加林分布在冻土层上,泰加林的直根很难向下穿越,且林中的表层土壤养分和水分比深层处更丰富,有利于侧根的生长,而泰加林树木高大,需要发达的侧根支撑整棵树木,因此泰加林多横向生长,侧根发达;为了适应低温,保持体内水分,叶片缩小成针状,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冬季降雪多,为了利于积雪下滑,减少树冠积雪过多,压断树木,树冠呈塔状。
(2)我国大兴安岭为山地,海拔较高,因此气温较同纬度平原地区低;且大兴安岭西坡是冬季风西北风的迎风坡,冬季高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的影响导致气温更低,因此泰加林在我国大兴安岭西坡南界明显偏南。
(3)首先应该明确,影响泰加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大兴安岭的西坡为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因此背风坡降水少;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向西延伸的山脊北侧为阴坡,光照不足,气温较低,因此蒸发量小,山脊北侧的土壤水分比南侧好,因此泰加林的覆盖率在山脊北侧较高。
(4)据材料分析,倒木被清理后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使地表裸露,,夏季时,地表受到阳光的照射,使地表温度高于有植被覆盖使的地温,因此冻土层融化的深度和宽度加大;根据材料“倒木圈是在地势较平坦的区域被清理可知,倒木圈位于地势平坦地区,因此地面沉降形成洼地,往往会积水演变成小池塘;夏季降水较多,雨水集聚于小池塘,使小池塘周围土壤的含水量增加,水的比热容较大,因此水向周围传递热量,导致多年冻土融化面积和深度增加,小池塘的面积增大。
109.(2021·辽宁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横断山沙鲁里山脉的支脉索朗山,约80平方千米的古地貌中发育了40多座冰川湖,它们大多呈线形排列在数条不同的冰川谷中,形成串珠湖群,如同镶嵌在川西高原上的珍珠项链。位于横断山沙鲁里山脉的乡城县的七湖是已探明的串珠湖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组串珠湖。这些湖泊形态或如碟似斗或婉约修长,湖盆之间或以瀑布相连,或以河曲相接,一湖是七座湖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呈长条形,湖水平静,呈现出美丽的蓝色,湖水透明度高。二、四、五、六、七湖每年12月封冻,翌年5月解冻。而一湖和三湖,一年中最冷月湖面仅有一半结冰,大部分时间都波光粼粼。图一为七湖剖面图,图二为七湖景观图。
(1)分析沙鲁里山脉的支脉索朗山湖泊众多的原因。
(2)乡城县七座湖泊形状串珠,就此做出合理解释。
(3)推测一湖和三湖湖水最冷月仅有一半湖面结冰的原因。
(4)串珠湖的发现,激发着摄影师们的寻湖热情,试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角度,说明吸引摄影师们来此地寻湖的理由。
【答案】(1)沙鲁里山脉的支脉索朗山古冰川覆盖面积大,在古冰川的长期侵蚀作用下,形成众多的冰川U形谷;山谷冰川对谷底基岩磨蚀和拔蚀,形成众多盆地和洼地,冰川融化汇集形成湖泊。
(2)冰川侵蚀形成冰川U形谷,山谷冰川对河床基岩磨蚀和拔蚀,形成连续多个海拔不同的盆地或洼地,冰川融化流入盆地和洼地,积水成湖;湖与湖之间存在的落差,利于瀑布与河流发育,从而形成串珠湖泊。
(3)一湖和三湖面积大、湖水较深;补给水源主要是地下泉水,泉水水温较高,湖水不易结冰。
(4)独具特色的冰川地貌;湖泊数量多,形态各异。
【分析】从湖盆的形成和湖水的汇集两方面,分析沙鲁里山脉的支脉索朗山湖泊众多的原因。从多级湖盆的形成和湖盆之间的水流等方面分析乡城县七座湖泊形状串珠的原因。从湖水深度和补给水源两个角度推测一湖和三湖湖水最冷月仅有一半湖面结冰的原因。从景观奇特、优美的角度说明吸引摄影师们来此地寻湖的理由。
【详解】(1)沙鲁里山位于横断山脉北端中部山脉,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比较湿润,降水多,冰雪面积大;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形谷;山谷地区进一步遭受侵蚀形成溶蚀洼地;夏季冰雪融化低洼地积水形成湖泊,所以湖泊众多。
(2)沙鲁里山脉的湖泊由冰川侵蚀和冰雪融水而成,气候温暖,水川流动性增强,对山谷的侵蚀加强,形成多个连续的海拔不同的侵蚀洼地;且冰雪融水增多,在冰川侵蚀低洼处积水成湖泊;越往下走,海拔高度越低,湖泊之间会有一定的落差,形成河流或者瀑布,因而形成大量的串珠湖。
(3)一湖和三湖最冷月仅有一半湖面结冰的原因是一湖和三湖有地下温泉补给,水温较高,因为沙鲁里山位于横断山脉北端中部山脉,而横断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一湖和三湖的湖泊面积较大,湖水较深,湖水的热交换较多,同等温度条件下,湖泊结冰较少,更不易结冰。
(4)摄影师来此地寻湖是因为串珠湖和其他湖是不一样的,与众不同的自然风光,是难得一见的冰蚀地貌风景;并且该地区的湖泊数量多,形态各异,与其他区域的湖泊具有明显差异。
110.(2021·山东高三其他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木库勒地区(下图)在三叠纪末期上升成陆,中新世以后,形成地堑性湖盆,随着地壳的差异性抬升,逐渐分裂成了数个湖面海拔高度相差悬殊的湖盆。该区气候趋于干旱,风力增强,形成了广布的覆沙层。春末和夏季,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能在本区形成一定的降水。区内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地,北部山地几乎无冰川分布。中部山麓有一条贯穿东西的泉水出露带。
(1)说明南部山地现代冰川分布较广的原因。
(2)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覆沙层对泉水出露带形成的作用。
(3)分析中新世后地壳抬升对该区湖泊演化的影响。
【答案】(1)南部山地海拔较高;受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气流影响较大,降水较丰富;南部山地超过雪线的面积较广。
(2)该区覆沙层广布,地表物质松散,易使冰雪融水及天然降水下渗形成地下水;在地下水运动过程中减少水分的蒸发(在一定的条件下出露成泉)。
(3)由于地壳抬升,库木库勒地区湖盆分裂成多个湖盆;地形对海洋气流的阻挡加强,气候变干,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湖水盐度增大,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盐湖。
【分析】冰川的形成受到降水、气温、地形的影响。地表状况对水循坏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影响,而对于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下渗和径流。地壳运动对湖泊的影响主要是改变湖泊的形态和湖泊补给水源。
【详解】(1)只有充足的降水以及比较低的温度才能形成冰川,因此该区域的冰川在南部山地形成得益于高海拔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水可以以固体的形式存留下来形成冰川;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受春末和夏初,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影响,降水充足,冰川补给水源较多;该地南部山地海拔较高,利于形成冰川的地形较广,可以形成较多的冰川分布。
(2)地表状况对水循坏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影响,而对于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下渗和径流,综合以上两点进行分析。覆沙层,结构较为松散,孔隙度较高,利于水分下渗,形成地下水,该地区覆沙层广布,导致地下水多;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容易沿着覆沙层的孔隙,在合适的位置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3)地壳抬升,会导致湖盆抬升,湖盆在抬升过程过程中,变得破碎,形成多个湖盆,大湖泊分裂形成多个小湖泊;地壳抬升之后,会形成高大山系,阻挡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候,湖区降水减少,湖泊补给水源减少,导致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湖泊面积较小,形成小湖泊,流域内补给水源减少会导致淡水湖变成咸水湖,甚至演变为盐湖,直至消失。
111.(2021·山东高三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我国广东省的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左图),自然环境优越,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保护区内部分山顶或山脊处,分布有斑块状草地,草地与森林的交界处,被称为“假林线”。下右图为该保护区内“假林线”在不同海拔分布频次。研究表明,石门台“假林线”的形成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及山顶效应(山顶或山脊处的强风、较低的气温、贫瘠的土壤不利于森林的发育)关系密切。
(1)描述该保护区内“假林线”在不同海拔的分布频率特征。
(2)简述该保护区内“假林线”的形成过程。
(3)调查发展,保护区内“假林线”在山地北坡的高度大于山地南坡,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推测其自然成因。
【答案】(1)随着海拔的升高,“假林线”出现频次先升高后降低;主要分布在海拔700-1200米处。
(2)伐术、开荒种植、引发火灾等人类活动使原有森林遭到破坏;被破坏处因山顶效应森林难以恢复,亚热带地区的山顶(山脊)处水热,土壤等条件仍能满足草类大量生长,形成林草分界线,即假林线。
(3)北坡为阴坡,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南坡好,森林恢复速度快于南坡。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以及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注意加强对图示信息的获取与解读,通过材料信息明确“假林线”的定义以及影响因素,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
【详解】(1)根据右图信息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假林线”出现的频次先升高后降低。其次,要注意主要分布的海拔范围,读图可知,在海拔700-1200m范围内,“假林线”出现频次较高。
(2)注意材料信息:保护区内部分山顶或山脊处,分布有斑块状草地,草地与森林的交界处,被称为“假林线”,由此可知“假林线”附近现今的植被主要为草地;其次,注意材料信息:石门台“假林线”的形成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及山顶效应(山顶或山脊处的强风、较低的气温、贫瘠的土壤不利于森林的发育)关系密切。由此可推知,由于伐术、开荒种植、引发火灾等人类活动,使得部分山顶或山脊处的原有森林植被被破坏,破坏处的山脊或山顶由于风力强劲、气温较低、土壤贫瘠等原因,使得森林植被难以再次发育,而该保护区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其整体的水热条件较好,虽然森林植被难以再次恢复,但水热以及土壤等条件仍然适合草类的生长,最终形成林草分界线,即“假林线”。
(3)注意分析自然原因。“假林线”在山地北坡的高度大于山地南坡,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表明北坡原来“假林线”的森林植被逐渐恢复,北坡“假林线”分布海拔上升。同时,“假林线”在山地北坡的高度大于山地南坡,表明北坡相同海拔的土壤水分条件更好,有利于森林植被的恢复。该保护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注意北回归线经过广州市),山地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相比而言,北坡太阳辐射较弱,土壤蒸发较少,土壤的水分条件较南坡更好,使得北坡森林植被恢复速度较南坡更快。
112.(2021·四川石室中学高三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山林线作为郁闭森林和高山植被之间的生态过渡带,是极端环境条件下树木生存的界限。林线交错带生物生存环境梯度变化剧烈。色季拉山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西北侧,地处藏东南湿润气候区与半湿润 气候区的分界面上,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其林线处森林植物群落类型呈现多样性特征。
(1)简述色季拉山林线高度阳坡高于阴坡的原因。
(2)比较色季拉山阴坡和阳坡的生物多样性状况。
(3)说明色季拉山阴坡林线处物种丰富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答案】(1)南坡位于阳坡,热量多于阴坡;位于西南季风山地迎风坡,降水量多于阴坡,水热组合状况较好。
(2)在海拔4 000米以上地区,阳坡生物物种多样性高于阴坡;阴坡生物群落物种数量的变化幅度大于阳坡;随着海拔的升高,林线生态过渡带结束,阴、阳两坡生物物种总数的差异逐渐缩小。
(3)特点:物种丰富度低。原因:这一地带植被主要为苔藓冷杉林,苔藓覆盖地面,加上高大茂密的冷杉林遮挡阳光,抑制了草本植物的生长,使得这一区域中物种数量少,物种丰富度低。
【分析】本题以色季拉山为背景,考查林线高度的影响因素、阴坡和阳坡的生物多样性差异、物种丰富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详解】(1)根据林线定义可知,影响林线高度的因素即影响森林生长的因素。南坡位于阳坡,热量多于阴坡;材料“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说明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山地迎风坡,降水量多于阴坡,水热组合状况较好,适合森林生长的上界更高,故林线位置高于阴坡。
(2)读右图可知,在海拔4 000米以上地区,阳坡生物物种多样性高于阴坡;根据两条线的纵坐标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值可知,阴坡生物群落物种数量的变化幅度大于阳坡;随着海拔的升高,林线生态过渡带结束(大约在海拔4500米),阴、阳两坡生物物种总数的差异逐渐缩小。
(3)读左图可知,阴坡林线海拔在4200米-4300米,对应右图中物种丰富度明显要低。根据左图可知,这一地带植被主要为苔藓冷杉林,苔藓低矮且覆盖于地面,冷杉林高大茂密,遮挡阳光,因此林下阴暗潮湿,抑制了草本植物的生长,使得这一区域中物种数量少,物种丰富度低。
113.(2021·四川成都七中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气候条件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因素。贺兰山位于我国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两大植被区的过渡带上,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海拔2000m是针叶林带与下部疏林灌丛带的分界线。宁夏平原引黄河水灌溉,沟渠纵横,被称为“塞上江南”。左图为宁夏平原位置图,右图为贺兰山不同海拔段的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
(1)描述贺兰山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的特点。
(2)分析高海拔区域限制物种丰富度的水热条件。
(3)推测贺兰山东西两坡物种丰富度的差异,并说出其原因。
(4)分析宁夏平原发展灌溉农业对黄河的影响。
【答案】(1)整体呈单峰状,海拔2000m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1300~2000m左右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较快;海拔约2200~2700m间,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下降较快;海拔约2700m以上,随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逐渐下降。
(2)高海拔区域降水少,且日照时间长,风速大,土壤蒸发强烈,干旱缺水;高海拔区域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多数物种不适宜生存。
(3)差异:东坡物种丰富度高于西坡。原因:东坡为冬季风的背风坡,热量条件较好。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或从西坡分析:西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热量条件差;西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
(4)受灌溉用水、灌区蒸发的影响,导致黄河径流量减少;农田灌溉退水(农药化肥等)排入黄河,导致水质下降;黄河变浅,水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导致含沙量减少等。
【分析】本题类似于高考题的改编题,考察的知识点是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因素,本质上是考察水热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相关内容。
【详解】(1)从图中看出,物种丰富度先是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到达1900-2000米左右达到最高,然后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降低的速度先快后慢。大致呈现单峰式的变化。
(2)高海拔地区热量条件差,且光照强,紫外线强烈,土壤水分蒸发旺盛,加上高海拔风速比较大,更容易加剧水分流失,对生物的生长来说要求比较高,降水少光照强的环境也使得昼夜温差比较大,不适宜多数物种的生存。
(3)差异:东坡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西坡。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因素,一是水热状况,二是自然条件差异大小。如果同一座山脉来比较的话,那么就是看两边山坡的水热状况或者说相对高度的差异等条件。从题中贺兰山东西两侧的相对高度差异不大,最大的差别在于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风的背风坡,水热条件要更好一些。
(4)宁夏平原引黄河水灌溉,对黄河的影响是,使得下游的径流量减少,水量减少,那么搬运能力减弱,含沙量减少,如果灌溉用水最终排入黄河的话,会使得黄河水质变差。
114.(2021·广东高三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脉中段北坡植被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可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该山地北坡的降水集中在春季和夏季。
(1)描述图示山地北坡年降水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该山地北坡降水集中在春夏季节的原因。
(3)推测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一项,并运用水循环原理予以说明。
【答案】(1)规律:由山麓到海拔3400米左右,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递增;海拔3400米左右到山顶,年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原因:暖湿气流在山地抬升作用下,遇冷凝结,形成降水,至海拔3400米左右达到最多;继续向上,气流中的水汽含量减少,降水减少。
(2)该山地位于干旱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气温高,积雪冰川融化,蒸发量增加,植物返绿,蒸腾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借助大西洋和北冰洋来的气流,顺地形爬升,形成较多降水。
(3)植物截留和蒸腾。该地带分布着密闭的针叶林,植物的蒸腾作用强,蒸腾量大;密闭的针叶林积存着疏松深厚的枯枝落叶,可以截留大量雨水和地表径流。
【分析】本题以西北某山坡为载体,考查降水量的垂直分布特征、降水产生的原因、水平衡原理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详解】(1)由图可知降水量的数值变化,即:由山麓到海拔3400米左右,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递增;海拔3400米左右到山顶,年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递减。从影响山地降水的因素分析原因:海拔较低处,对暖湿气流的抬升作用不明显,形成的降水少,随海拔升高,暖湿气流在山地抬升作用下,遇冷凝结,形成降水,至海拔3400米左右达到最多;继续向上,尽管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但气流中的水汽含量减少,降水减少。
(2)该地区气候干旱,影响降水的主要是水汽条件。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气温高,积雪冰川融化,蒸发量增加,为大气提供水汽;植物返绿,蒸腾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水汽随风顺地形爬升,形成较多降水。
(3)由材料可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结合图中植被信息,可推测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一项是植物截留和蒸腾。由图可知,该地带分布着密闭的针叶林,森林的蒸腾作用强,蒸腾量大;密闭的针叶林积存着深厚的枯枝落叶,可以截留大量雨水和地表径流。
115.(2021·河南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长白山脉是亚欧大陆东缘的最高山系,保存着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森林植被景观。位于长白山西坡海拔2000~2500m的高山苔原,其环境特征与极地苔原相似,植被以多年生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小灌木植株矮小,匍匐贴地,强烈分支,交织成网。一般情况下,热量需求越高的植被,吸收养分的能力越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原先位于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而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示意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研究区位置和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分析长白山森林植被景观垂直分布比较完整的原因。
(2)推测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小灌木的生长习性。
(3)从地形地势角度推断长白山苔原带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最高的区域,并分析原因。
(4)随着草本植物人侵,苔原带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试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1)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部季风区,气候湿润,适合森林植被生长:长白山山体高大,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显著,适合从温带到极地的森林植被生长:长白山位置偏远,开发较晚,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2)耐寒,耐贫瘠土壤,抗大风,喜湿。
(3)区域:海拔较低、坡度较大的区城。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拔较低处热量条件较好。适合草本植物生长:坡度较大处土层较薄,灌木(根深)不易着生和定植(或生长),草本植物(根浅)易于着生和定植(或生长)。
(4)草本植物对热量需求量大,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强。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不利于灌木生长:草本植物入侵,挤占灌木生存空间: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气候趋向暖干,不适合灌木生长。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山地的垂直地带性的有关知识。生长习性就是生态习性和生活习性。生态习性是生物固有的属性,生活习性是生物能良好生存的生活环境;生物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固有适应属性,植物的生长习性可以从其生长环境来推测。
【详解】(1)长白山森林植被景观垂直分布比较完整的原因可结合图文材料从降水条件、地势高低、开发程度等角度分析。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部季风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纬度高,蒸发较弱,气候湿润,适合森林植被生长;长白山山体高大,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显著,适合从温带到极地的森林植被生长,山地垂直带谱比较丰富;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位置偏远,开发较晚,地广人稀,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所以长白山脉保存着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森林植被景观。
(2)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小灌木生长地区地处较高纬度,海拔也较高,气温较低,气候严寒,说明小灌木耐寒。当地地势落差大,土壤发育程度差,说明小灌木耐瘠薄土壤;长白山西坡高海拔处西北风强劲,小灌木植株矮小,匍匐贴地,强烈分支,交织成网,有利于抵御大风;长白山地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加之气温低,蒸发微弱,空气湿度较大,说明小灌木喜湿润。
(3)长白山苔原带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最高的区域可读图得出。其原因主要从海拔较低处热量条件较好、坡度较大处土层较薄等角度分析。入侵程度最高的区域是海拔较低、坡度较大的地方。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拔较低处热量条件变得较好,适合草本植物生长;而坡度较大处、土层较薄,灌木也不容易生长,更适合草本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4)本题实质上是考查草术植物入侵使得灌木萎缩退化的原因,可结合材料从土壤有机质含量、生存空间、气候变化等角度分析。草本植物对热量需求量大,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强,生长旺盛,大量吸收土壤养分,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不利于灌木生长;草本植物入侵,不停挤占灌木生存空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气候趋向暖干,更加不不适合灌木生长,生存空间不断被草本植物侵占,灌木不断退化。
116.(2021·山东高三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柔草地(主要为高寒草甸)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平均海拔3033m,年平均气温为0.7℃,年均降水量400mm。阿柔草地夏季长势良好,10月底至第二年3月底,是高寒草甸的非生长季。阿柔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很强。下图为2008年7月到2009年12月的阿柔高寒草甸生态系统NEE月总量(单位:mgC/m2/月)的季节变化图。陆地与大气系统间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Ra+RMICROBE-PG;Ra为植物的呼吸释放碳通量,RMICROBE为土壤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质的呼吸释放碳通量,PG为光合作用碳固定的碳通量;NEE正值表示碳排放,负值表示碳吸收。
(1)相对世界上其他草地生态系统而言,分析阿柔高寒草甸具有强大的碳吸收能力的主要原因
(2)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分别出现碳排放峰值,试分析其共同原因。
(3)Q10表示温度每升高10℃,土壤呼吸速率增加的倍数,反映了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程度。阿柔草地2008-2009年的Q10平均值为3.28,趋向于生态系统Q10的平均幅度范围的上限。试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阿柔草地碳吸收能力的影响。
【答案】(1)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生长季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生长旺盛,有利于固定CO2;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生长季夜间的低温和非生长季的低温抑制了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少。
(2)此时是高寒草甸的生长季前期和末期,光合作用弱,固定的CO2少;温度较高,土壤和植被的呼吸作用较强,释放的CO2多;释放的CO2多于固定的CO2。
(3)由于阿柔草地地区的年均温较低,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敏感、响应迅速;全球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加速作用明显,土壤呼吸释放大量CO2,可能减弱阿柔草地的碳吸收能力。
【分析】本题考查了阿柔草地碳吸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难度一般。
【详解】(1)由材料可知,"陆地与大气系统间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Ra+RMICROBE-PG;Ra为植物的呼吸释放碳通量,RMICROBE为土壤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质的呼吸释放碳通量,PG为光合作用碳固定的碳通量;NEE正值表示碳排放,负值表示碳吸收"。阿柔高寒草甸具有强大的碳吸收能力,可以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生长季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生长旺盛,有利于固定CO2;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利于固定CO2,夜晚气温低,抑制了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因此释放的CO2少。故阿柔高寒草甸具有强大的碳吸收能力。
(2)由图可知,春季(4月)和秋季(10月)的NEE为正值,碳排放量大于碳吸收量。此时是高寒草甸的生长季的起始和末尾,植被覆盖率低,植物的光合作用弱,固定的CO2少;气温仍较高,土壤和植被的呼吸作用较强,释放的CO2多;释放的CO2多于固定的CO2,从而使碳排放出现峰值。
(3)由材料可知,阿柔草地2008-2009年的Q10平均值为3.28,趋向于生态系统Q10的平均幅度范围的上限。说明阿柔草地碳吸收能力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明显。由于阿柔草地地区的年均温较低,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敏感、响应迅速,土壤呼吸所释放的CO2迅速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加速作用明显,全球变暖时土壤呼吸释放大量CO2;该地年均降水量400mm,气温升高使蒸发增强,土壤水分条件变差,草地长势可能变差,从而减弱阿柔草地的碳吸收能力。
117.(2021·湖北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热喀斯特是指由地下冰融化而造成的地面下沉和滑塌。在平坦地区,热喀斯特湖是其常见的地貌特征。北极地区冻土层中储存着大量有机碳。近年来,随冻土融化,冻土层中的有机碳转化为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
材料二 研究发现,热喀斯特湖的形成会对周围多年冻土产生影响。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热喀斯特湖对周围多年冻土的影响。
(1)说明热喀斯特湖的形成过程。
(2)简述热喀斯特湖对多年冻土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热喀斯特作用可能使北极地区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1)(全球变暖)温度升高,冻土层融化,导致地面下陷,地面出现漏斗、浅洼地,地表雨水、冰融水汇集与低洼地,形成湖泊。
(2)影响:热喀斯特湖使多年冻土上限下移,下限上抬,多年冻土层变薄,甚至融穿。原因:水体比热容大,蓄热能力强,热喀斯特湖形成后,随着湖水储存热量增加,周围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冻土融化速度加快。
(3)变化:冻土融化导致地表沉陷或滑塌,破坏地表形态;地表凹陷,积水形成湖泊,湖泊数量增多;湖泊加速冻土融化,释放温室气体;促进气候进一步变暖;封冻于冻土层中的古老微生物、病毒等释放,影响生态环境。
【分析】本题以热喀斯特湖的相关资料为背景,主要考查热喀斯特湖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冻土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题目难度相对较大,需要用好材料信息及材料中的图,特别注意从文字材料中获得信息,并结合所学地表形态塑造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热喀斯特是指由地下冰融化而造成的地面下沉和滑塌。近年来,随冻土融化,冻土层中的有机碳转化为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可知,热喀斯特形成的过程先是融化,然后地面下沉和滑塌,在平坦地区,热喀斯特湖是其常见的地貌特征。在平坦地区形成,说明地势低洼,积水成湖。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温度升高,冻土层融化,导致地面下陷,地面出现漏斗、浅洼地,地表雨水、冰融水汇集与低洼地,形成湖泊。
(2)影响主要根据材料中的图可看出,热喀斯特湖使多年冻土上限下移,多年冻土下限上移,从而使多年冻土层变薄,甚至融穿。原因主要从受到热融湖的影响,温度上升导致冻土受融化方面考虑,水体比热容大,蓄热能力强,热喀斯特湖形成后,随着湖水储存热量增加,周围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冻土融化速度加快,所以使冻土层变薄。
(3)根据材料信息,热喀斯特是指由地下冰融化而造成的地面下沉和滑塌。热喀斯特作用冻土融化导致地表沉陷或滑塌,破坏地表形态;地表凹陷,积水形成湖泊,使得湖泊数量增多;根据材料,近年来,随冻土融化,冻土层中的有机碳转化为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可知湖泊加速冻土融化,释放温室气体;会促进气候进一步变暖;从而使封冻于冻土层中的古老微生物、病毒等释放,影响生态环境。
118.(2021·山东烟台二中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丹霞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当地的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侵蚀沿垂直裂隙发育,形成了奇特的丹霞地貌。这种地貌的山体崖壁陡立,没有山脊相连,呈现为一个个独立的孤岛状山块,山块间是悬崖围闭的沟谷,就了众多独特的小尺度生态环境。某地理小组在对上述丹霞地貌考察时发现,丹霞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但不同山体大多存在着山麓和山顶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较少的“哑铃式”分布格局。考察人员还发现,许多峡谷中热带物种所占比重较同纬度其他区域高,尤其在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形成了“沟谷雨林”。下图示意丹霞地貌孤立山块植被垂直分异及某处丹霞山景观图。
(1)说明丹霞地貌山体大多崖壁陡立、山麓平缓的原因。
(2)从地形、土壤等角度,分析植物呈“哑铃式”分布格局的原因。
(3)分析“沟谷雨林”形成的有利条件。
【答案】(1)山体崖壁沿岩石垂直裂隙发育,裂隙在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下不断扩大;山体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塌,碎屑物质沿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崖壁陡直,山麓平缓的孤岛状山峰。
(2)多数山体,山麓坡缓,土层较厚,落叶层较多,土壤肥沃,光照和水分充足,植物的物种数量和生物量较多;山顶平缓,土层较厚,土壤保水性好,土壤含水量多,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地形陡峭,土层较薄或无法保留土壤,且土壤水分条件差,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少。
(3)纬度低,气温高;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湿润气流容易进入,降水多,水热条件好;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且山体相互分离,有利于暖湿水汽在其间的流动、扩散。
【分析】本题以丹霞山的相关材料为背景,考查地貌的成因、哑铃式植被分布的成因、沟谷雨林的形成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详解】(1)由材料可知,广东丹霞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当地的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侵蚀沿垂直裂隙发育,形成了奇特的丹霞地貌。岩石垂直裂隙发育,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下垂直裂隙不断扩大;最后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塌形成陡崖。风化及侵蚀产生的碎屑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使山麓地形平坦。最终形成崖壁陡直,山麓平缓的地貌。
(2)由材料可知,不同山体大多存在着山麓和山顶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较少的“哑铃式”分布格局。由图可知,山麓和山顶分布常绿阔叶林,山腰部位分布常绿硬叶灌丛。山麓和山顶地势平缓,土层较厚,土壤肥沃,利于水分下渗,水分充足,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山腰地形陡峭,土层较薄或无法保留土壤,且土壤水分条件差,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少。从而形成上下植被茂密、中部植被较少的哑铃式分布格局。
(3)由材料可知,许多峡谷中热带物种所占比重较同纬度其他区域高,尤其在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形成了“沟谷雨林”。地处亚热带地区,纬度低,气温高,在偏南向开口的半封闭型谷地的坡脚地带,有利于夏季东南季风深入,湿润气流多,降水多,水热条件好;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较小且呈现为一个个独立的孤岛状山块,山块间是悬崖围闭的沟谷,山体相互分离,有利于暖湿水汽沿着山谷进行流动、扩散,使沟谷地带气候湿热,形成沟谷雨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与模拟题分类训练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共6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该地区主要野火类型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22旅游地理-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与模拟题分类训练(教师版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休闲养老型村落的形成,可以,[地理选修3,[选修3,[地理——选修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21海洋地理-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与模拟题分类训练(教师版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甲处海底宏观地形是,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海洋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选修2,[地理——选修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