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3.8)文言虚词之“兼词”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3.8)文言虚词之“兼词”第1页
    【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3.8)文言虚词之“兼词”第2页
    【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3.8)文言虚词之“兼词”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3.8)文言虚词之“兼词”

    展开

    这是一份【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3.8)文言虚词之“兼词”,共7页。
    【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3.8)文言虚词之“词”必备知识+方法技能 考情简述“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每年的高考试卷中基本都有考查。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1)杂合到文中对文意的梳通和理解。(2)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形式间接考查。(3)个别地方试卷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从两个句子中挑出某一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的异同通常一句是所给的文章或片段中的,另句是所学的课文中的。为了大家的全面复习并扎实掌握文言文虚词,我们全新梳理并在“文言文虚词积累”系列中逐步推出:18个常考虚词+其他重要虚词。其中18个常考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基础知识一、兼词的概念兼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的读音往往也是两个词的拼合,因此,兼词又称合音词。二、常见兼词举例(一)焉“焉”做兼词时是“于之”或“于是(此)”的合音。它包括两种用法:1.于之“于之”是介词“于”和代词“之”的合音。“于”表示引进介绍的对象等,“之”指代人或事物。例如: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焉”,“于之”的合音。“于”,介词“向”,表示介绍对象;“之”,代词“他(指代藏书之人)”。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论语・微子》)“焉”,“于之”的合音。“于”,介词“向”;“之”,复数代词“他们(指代长沮、桀溺)”。③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史记・管婴列传》)“焉”,“于之”的合音。“于”,介词“被”;“之”,代词,指齐桓公。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黄生借书说》)“焉”,“于之”的合音。“于”,介词“把”,表示处置;“之”,代词“它(指书)”。⑤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者也。(《五人墓碑记》)“焉”,“于之”的合音。“于”,介词“在”;“之”,代词“这件事”。⑥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近旁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焉”,“于之”的合音。“于”,介词“对”;“之”,代词“此”。⑦始而惭,久而安。(《原君》)“焉”,“于之”的合音。“于”,介词“对”;“之”,代词“这种行为”。⑧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国语・晋语五》)“焉”,“于之”的合音。“于”,介词“比”;“之”,代词“这个(指‘宋人弑其君’)”。2.于是(此)“于是(此)”是介词“于”和代词“是(此)”的合音。“于”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是(此)”指代处所。例如: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桃花源记》)“焉”,“于是(此)”的合音。“于”,介词“从”;“是(此)”,代词“这里”。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焉”,“于是(此)”的合音。“于”,介词“到”;“是(此)”,代词“那里”。③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荆,青麻头伏。(《促织》)“焉”,“于是(此)”的合音。“于”,介词“在”;“是(此)”,代词“那里”。 (二)诸“诸”做兼词时“之于”或“之乎”或“之如”的合音。其用法有三:1.之于这种用法用于句中,“之”是代词,“于”是介词。例如:①投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诸”,“之于”的合音。“之”,代词,“它”,指代土石;“于”,介词“到”,介绍处所。②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梦。(《黄生借书说》)“诸”,“之于”的合音。“之”,代词,“那种情形”,代指“往借,不与”的情形;“于”,介词“在”。③或取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诸”,“之于”的合音。“之”,代词,“自己的志向”;“于”,介词“从”。④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抚军。(《促织》)“诸”,“之于”的合音。“之”,代词,“它(促织)”;“于”,介词“给”。⑤工之侨以归,谋漆工,作断纹焉。(《工之侨为琴》)“诸”,“之于”的合音。“之”,代词,“做成古琴的事情”;“于”,介词“跟”。2.之乎这种用法用于疑问句句尾,“之”是代词,“乎”是语气助词。例如:①(孟子)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庄暴见孟子》)“诸”,“之乎”的合音。“之”,代词,“这回事”;“乎”,语气助词“吗”。②(孟子)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齐宣王)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齐桓晋文之事》)“诸”,“之乎”的合音。“之”,代词,“这件事情”;“乎”,语气助词“吗”。③虽有粟,吾得而食?(《论语》)“诸”,“之乎”的合音。“之”,代词,“它”;“乎”,语气助词“吗”。④人孰敢不德而化?(《庄子・应帝王》)“诸”,“之乎”的合音。“之”,代词,“他们”;“乎”,语气助词“呢”。⑤天其或将建(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诸”,“之乎”的合音。“之”,代词,“他(指晋公子重耳)”;“乎”,语气助词“吧”。3.之如这种用法是“诸”字用于“譬”字后,“诸”相当于“之如”。“之”,是助词,凑音节;“如”,是动词,与“譬”字同表比况。例如:①譬草木,区以别矣。(《论语》)②又譬外戚。(《后汉书》)有时,古人又不用兼词“诸”字,而是用“之若(‘若’‘如’同义)”代替“诸”字出现。例如:③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吕氏春秋・察今》)(三)盍“盍”做兼词时是“何不”的合音,译作“为什么不”。例如:①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免其父召之?(《史记・楚世家》)各言尔志?(《论语》)③榜人(船夫)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移诸?”(《登西台恸哭记》)有时,“盍”与“姑”“亦”“尝”连用作“盍姑”“盍亦”“盍尝”等,相当于“盍”加上所加虚词的意思,可译为“为什么不姑且”“为什么不也”“为什么不试着”等。例如:①不睦内而图外,必内争,姑谋睦乎?(《国语・晋语六》)②子亦远绩禹功,而大庇民乎?(《左传・昭公元年》)③是夫也多言,尝问焉。(《礼记・檀弓下》)(四)曷“曷”做兼词时通“盍”,也是“何不”的合音,仍译做“为什么不”。例如:中心好之,饮食之?(《诗经・唐风》)(五)叵“叵”是“不可”的合音。例如:①布目备曰:“大耳儿最信!”(《后汉书・吕布传》)②马岱曰:“曹操心怀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三国演义》)③白云揽撷,但觉沾人衣。(《黄罴岭》) (六)旃“旃”是“之焉”的合音。“之”是代词,“焉”是语气助词。例如:①初,虞叔有玉,虞公求,弗献。(《左传・桓公十年》)②愿勉,毋多谈。(《报孙会宗书》)  综合练习  【题目】(请解释加黑字的用法及含义)示例: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诸”,“之于”的合音。“之”,代词,“它”,指代土石;“于”,介词“到”,介绍处所。 (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必虑人逼取             (《黄生借书说》)(2)投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3)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             (《史记・管婴列传》)(4)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             (《黄生借书说》)(5)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庋藏             (《黄生借书说》)(6)或取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兰亭集序》)(7)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者也             (《五人墓碑记》)(8)(孟子)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齐宣王)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             (《齐桓晋文之事》)(9)始而惭,久而安             (《原君》)(10)(孟子)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             (《庄暴见孟子》)(11)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             (《国语・晋语五》)(12)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抚军             (《促织》)(13)(孟子)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齐宣王)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             (《齐桓晋文之事》)(14)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借近旁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15)虽有粟,吾得而食             (《论语》)(1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桃花源记》)(17)人孰敢不德而化             (《庄子・应帝王》)(18)各言尔志             (《论语》)(19)天其或将建(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20)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免其父召之             (《史记・楚世家》) 【答案】(1)“焉”,“于之”的合音。“于”,介词“向”,表示介绍对象;“之”,代词“他(指代藏书之人)”。(2)“诸”,“之于”的合音。“之”,代词,“它”,指代土石;“于”,介词“到”,介绍处所。(3)“焉”,“于之”的合音。“于”,介词“被”;“之”,代词,指齐桓公。(4)“诸”,“之于”的合音。“之”,代词,“那种情形”,代指“往借,不与”的情形;“于”,介词“在”。(5)“焉”,“于之”的合音。“于”,介词“把”,表示处置;“之”,代词“它(指书)”。(6)“诸”,“之于”的合音。“之”,代词,“自己的志向”;“于”,介词“从”。(7)“焉”,“于之”的合音。“于”,介词“在”;“之”,代词“这件事”。(8)“诸”,“之乎”的合音。“之”,代词,“这件事情”;“乎”,语气助词“吗”。(9)“焉”,“于之”的合音。“于”,介词“对”;“之”,代词“这种行为”。(10)“诸”,“之乎”的合音。“之”,代词,“这回事”;“乎”,语气助词“吗”。(11)“焉”,“于之”的合音。“于”,介词“比”;“之”,代词“这个(指‘宋人弑其君’)”。(12)“诸”,“之于”的合音。“之”,代词,“它(促织)”;“于”,介词“给”。(13)“诸”,“之乎”的合音。“之”,代词,“这件事情”;“乎”,语气助词“吗”。(14)“焉”,“于之”的合音。“于”,介词“对”;“之”,代词“此”。(15)“诸”,“之乎”的合音。“之”,代词,“它”;“乎”,语气助词“吗”。(16)“焉”,“于是(此)”的合音。“于”,介词“从”;“是(此)”,代词“这里”。(17)“诸”,“之乎”的合音。“之”,代词,“他们”;“乎”,语气助词“呢”。(18)“盍”做兼词时是“何不”的合音,译作“为什么不”。(19)“诸”,“之乎”的合音。“之”,代词,“他(指晋公子重耳)”;“乎”,语气助词“吧”。(20)“盍”做兼词时是“何不”的合音,译作“为什么不”。

    相关试卷

    【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6.2)文言翻译得分点之文言句式:

    这是一份【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6.2)文言翻译得分点之文言句式,共8页。

    【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6.1)文言翻译得分点之实词、虚词:

    这是一份【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6.1)文言翻译得分点之实词、虚词,共6页。

    【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3.6)文言虚词之“叹词”:

    这是一份【202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3.6)文言虚词之“叹词”,共4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