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梁溪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无锡市梁溪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赏析,名著阅读,写作与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无锡市梁溪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轻轻打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眼前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牧童的笛声应和着轻风流水,传递着春的气息;可爱的水藻把终年贮(①_____)蓄的绿色奉献给温晴的济南;白求恩同志没有狭ài(②_____)的民族偏见,对中国人民满腔热忱;牧羊人坚守荒山戈壁种树不止,让干hé(③_____)已久的土地焕发生机……在语文的世界里,一片片天光云彩尽收眼底,一股股清泉溪流滋润心田。
2. 按提示完成填空。
成长路上,总有先贤点亮思想的明灯。李商隐身处雨夜,深情写道:“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岑参身处军旅,登高感怀:“________,应傍战场开”;______作者)逢秋赋词,毫无悲伤:“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秋意动人,俯瞰大海的曹操咏叹“_______,洪波涌起”;虽至暮年,犹思报国的陆游,发出“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的呐喊。当别人不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当面对众多诱惑,我们要努力追求《_______》中“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的境界。
3.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令尊”“贤弟”属尊称,“家君”“舍弟”属谦称。
B. “请求”和“恳求”是一对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完全通用。
C. “事情能这么做吗?你也太聪明了!”这句话中的“聪明”属于褒词贬用。
D. “我因此得出一个颇为清晰的结论。”句中“一”“个”分别是数词和量词,“清晰”“结论”分别是形容词和名词。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几个单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让与会人员为之动容。
B. 岁月如歌,班主任李老师的音容笑貌在我与其分别二十多年后仍然常常在我耳边回响。
C.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D. 成绩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能否刻苦学习。
5.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当代青年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工作上怎么可以拈轻怕重?
B. 日寇在南京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C. 我国的外交政策从来就不是咄咄逼人,更不会采取所谓的“强硬措施”,霸权主义也不是我们的选择。
D. 小明同学学习认真,上课总能随声附和,深受老师喜爱。
6.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评;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B. 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中有好多神奇的国度,如:以自己吃亏、让人得利为乐事的君子国;虚伪狡诈的两面国;终日忙忙碌碌的劳民国;好学上进的黑齿国。
C. 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中以《荷花淀》《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最负盛名。
D. 《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是汪曾祺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7. 综合性学习。
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等名家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七年级要开展读书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出两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2)传统的纸质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二、阅读与赏析(36分)
(一)(6分)
阅读《春思》一诗,完成后面小题
春思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释】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8. 诗的第一、二两句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写出了春天_________________(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的特点。
9. 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二)(13分)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相去数十步:________ ②意甚仓皇:________
③狼闻声四顾:________ ④气已绝矣:________
11. 下列句中的“之”与“始望见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久之不动
C. 得一人之使 D. 下车引之
12. 翻译句子。
①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3. 百度百科上这样评论这个故事:要敢于用智慧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你是否还有另外的理解?请从“牧童”和“大狼”任选一个角度,说一说。
(三)(6分)
猫
①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②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③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④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⑤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⑥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⑦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⑧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4.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句中加点的“好像”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5. 联系全文,说说结尾“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有什么作用。
(四)(11分)
《合欢,合欢》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了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⑧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⑨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有改动)
16.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将“我”在不同时期对合欢的情感变化补充完整。
①_______失望茫然②_______
17. 联系上下文,按要求赏析画线句。
①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18. 说说文章以“合欢,合欢”为题有哪些好处。
三、名著阅读(5分)
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唐僧道:“寻甚人?”八戒道:“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好行者,拽开步,走近前观看,那怪物:
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走路慢腾腾,行步虚怯怯。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颧骨望上翘,嘴唇往下别。老年不比少年时,满脸都是荷叶折。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
19. 上述文字出自《西游记》中的________(故事情节),表现出孙悟空 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20. 《西游记》是青少年读者最喜爱的古典小说,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结合小说分析《西游记》受青少年读者喜爱的原因。
四、写作与表达(50分)
21. 海伦·凯勒突然感悟“水”的含义,内心充满光明和希望,是一种长大;史铁生因为母亲的离世,终于明白“好好儿活”,是一种长大;莫顿·亨特在爸爸的指引下勇敢走下悬崖,也是一种长大……长大意味着学会为他人着想,长大意味着学会承担责任,长大意味着学会感恩回报……
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②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得套作抄袭;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轻轻打开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眼前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牧童的笛声应和着轻风流水,传递着春的气息;可爱的水藻把终年贮(①_____)蓄的绿色奉献给温晴的济南;白求恩同志没有狭ài(②_____)的民族偏见,对中国人民满腔热忱;牧羊人坚守荒山戈壁种树不止,让干hé(③_____)已久的土地焕发生机……在语文的世界里,一片片天光云彩尽收眼底,一股股清泉溪流滋润心田。
【答案】 ①. zhù ②. 隘 ③. 涸
【解析】
【详解】贮蓄(zhù xù):释义是储存,积聚,指储存的物品,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存起来。多指存到银行里,或放在仓库里。也指积存的钱。
狭隘(xiá ài):意思是指不宽阔,更多的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广或非常局限。
干涸(gān hé):指河道、池塘等的水枯竭。
2. 按提示完成填空。
成长路上,总有先贤点亮思想的明灯。李商隐身处雨夜,深情写道:“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岑参身处军旅,登高感怀:“________,应傍战场开”;______作者)逢秋赋词,毫无悲伤:“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秋意动人,俯瞰大海的曹操咏叹“_______,洪波涌起”;虽至暮年,犹思报国的陆游,发出“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的呐喊。当别人不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当面对众多诱惑,我们要努力追求《_______》中“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的境界。
【答案】 ①.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 遥怜故园菊 ③. 刘禹锡 ④. 便引诗情到碧霄 ⑤. 秋风萧瑟 ⑥. 尚思为国戍轮台 ⑦. 人不知而不愠 ⑧. 不亦君子乎 ⑨. 《诫子书》 ⑩. 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
【详解】本题中“园”“锡”“霄”“萧瑟”“戍”“愠”“诫”“致”等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
3.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令尊”“贤弟”属尊称,“家君”“舍弟”属谦称。
B. “请求”和“恳求”是一对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完全通用。
C. “事情能这么做吗?你也太聪明了!”这句话中的“聪明”属于褒词贬用。
D. “我因此得出一个颇为清晰的结论。”句中“一”“个”分别是数词和量词,“清晰”“结论”分别是形容词和名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B.请求:说明要求,希望得到满足。恳求:恳切地请求。两者属于近义词。“恳求”比“请求”态度要更加诚恳迫切一些。两者不能通用。故选B。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几个单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让与会人员为之动容。
B. 岁月如歌,班主任李老师的音容笑貌在我与其分别二十多年后仍然常常在我耳边回响。
C.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D. 成绩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能否刻苦学习。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有歧义,“几个单位先进人物”,既可以理解为“不同单位的几个人物”,也可以理解为“同一个单位的几个先进人物”;
B.搭配不当,“音容笑貌”不能与“回响”搭配,改为“声音”;
C.语序不当,应该把“保护”和“了解”调换位置;
故选D。
5.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当代青年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工作上怎么可以拈轻怕重?
B. 日寇在南京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C. 我国的外交政策从来就不是咄咄逼人,更不会采取所谓的“强硬措施”,霸权主义也不是我们的选择。
D. 小明同学学习认真,上课总能随声附和,深受老师喜爱。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容易的,害怕繁重的。此处用来形容对工作的态度,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此处用来形容南京大屠杀给人的感觉,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咄咄逼人:气势汹汹,使人惊惧。符合“不会采取所谓的‘强硬措施’,霸权主义也不是我们的选择”的语境,使用正确;
D.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不符合“学习认真”的语境,使用有误;
故选D。
6.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评;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B. 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中有好多神奇的国度,如:以自己吃亏、让人得利为乐事的君子国;虚伪狡诈的两面国;终日忙忙碌碌的劳民国;好学上进的黑齿国。
C. 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中以《荷花淀》《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最负盛名。
D. 《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是汪曾祺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D.“汪曾祺”有误,应为:沈从文。故选D。
7. 综合性学习。
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等名家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七年级要开展读书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出两种读书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2)传统的纸质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答案】(1)要有选择性地读书;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读书时可以作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2)示例1:我认为传统的纸质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便于随手批注,及时回顾查阅与运用,不伤眼睛,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
示例2: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所以我认为网上阅读好。
【解析】
【小问1详解】
考查读书方法的介绍。此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可以就自己所采用的读书方法来介绍。如,在读书,应该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养成边读书边做批注的习惯。根据具体的读书需求,通读与跳读相结合,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等。
【小问2详解】
考查自由表达观点。回答此题,首先要表明态度,同意或不同意,然后阐述理由。注意阐述理由时要能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
示例一: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更加直观接触到书籍,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更真切的感受文字的魅力。网上阅读虽方便,但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信息,甚至许多错误信息。其次,长时间网上阅读,势必会影响视力,对身体造成影响。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
示例二: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心所欲,随时随地都可阅读,而且网页设计得生动形象,很吸引人。传统阅读花费太多,而且书籍不易保存,且占据空间,所以我认为网上阅读好。
二、阅读与赏析(36分)
(一)(6分)
阅读《春思》一诗,完成后面小题
春思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释】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8. 诗的第一、二两句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写出了春天_________________(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的特点。
9. 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答案】8. ①. 草 ②. 柳 ③. 桃花 ④. 李花 ⑤. 明媚动人(生机盎然)
9. “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即可。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从“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中找出描写的景物有“草”“柳”“桃花”“李花”;“青青”“黄”“历乱”“香”等词从颜色、状貌、气味等角度,写出了“春意闹”的意味,由此可见诗句所体现了春天“春意盎然”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的意思是: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从中可以看出因为春日把恨引,使诗人度日如年,产生了怨春的愁绪。根据诗文注释可知,诗人怨春的根本原因是被贬的苦闷。“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字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格式来分析即可。
(二)(13分)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相去数十步:________ ②意甚仓皇:________
③狼闻声四顾:________ ④气已绝矣:________
11. 下列句中的“之”与“始望见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久之不动
C. 得一人之使 D. 下车引之
12. 翻译句子。
①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3. 百度百科上这样评论这个故事:要敢于用智慧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你是否还有另外的理解?请从“牧童”和“大狼”任选一个角度,说一说。
【答案】10. ①. 去:距,距离; ②. 意:神情; ③. 顾:看; ④. 绝:断。 11. D
12. ①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朵,故意让(它)吼叫(或:号哭)。
②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3. 任选一个角度均可。“牧童”角度:人有时比较残忍,比如故事中的牧童,利用大狼的爱子之情,使之最终气绝身亡。“大狼”角度:做事要冷静、有决断,比如故事中的大狼不知道先救哪一个,奔波于两树之间,最终自己气绝身亡,也没能救下小狼。(或:亲情是伟大的,人如此,动物亦是如此。大狼最终累死,是因为在它心中,唯有它的孩子。)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相去数十步:相距数十步。去:距,距离。
(2)意甚仓皇:神情非常惊慌。意:神情。
(3)狼闻声四顾: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顾:看。
(4)气已绝矣:它已经断气了。绝:断。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始望见之”中的“之”,代词,指小狼。
A.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之:音节助词,不译;
C.之:助词,的;
D.之:代词,指元方;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1)重点词:童,牧童;于,在;扭,扭动;故,故意;令,让;嗥,哭叫。
(2)重点词:之,的;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理解。
结合全文看,牧童是反面角色,残忍无情;大狼是正面角色,展现了母爱的伟大。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牧童”角度。结合“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可知,牧童主动进入狼窝捉走小狼,并且利用小狼累死大狼,利用大狼的母爱使大狼气绝身亡,其行为非常残忍,由此看出人有的时候非常残忍。
(2)“大狼”角度。结合“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可知,大狼本身是非常凶猛的动物,但是却因为一腔母爱,被牧童活活累死,由此看出亲情是伟大的,人如此,动物亦是如此。
(3)“大狼”角度。结合“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可知,大狼本来是凶猛的,但是因为小狼被抓,失去了冷静,被牧童牵制,奔波于两树之间,最终自己气绝身亡,也没能救下小狼。由此可知做事要冷静、有决断。
根据以上分析,任选一个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译文:
有两个牧童到山里的狼的巢穴里去,巢穴里有两只小狼。他们计划分别捉它们,两人各自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过了会儿,大狼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非常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故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变弱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它已经断气了。
(三)(6分)
猫
①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②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③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④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⑤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⑥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⑦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⑧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4.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句中加点的“好像”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5. 联系全文,说说结尾“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有什么作用。
【答案】14. 不能。“好像”表示猜测,说明判定猫吃了鸟只是“我”的主观臆断。这为下文“我”冤枉第三只猫,并惩戒它使之含冤死去做铺垫。
15. 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文章开头。内容上,是写因为“我”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心中负罪感永远无法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及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久”不养猫。这一段表达了“我”的深深内疚和自责。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首先明确态度,不能去掉。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写出理由即可。“好像”表示猜测,估计,不确定。结合下文“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分析,这些都是“我”的主观感受,“我”并不能确定猫在吃鸟,只是“我”的主观臆断,如果去掉“好像”,句意就表肯定了,与猫并没有吃鸟的事实不符。在结构上,这里的主观臆断为下文“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从而冤枉猫作铺垫作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是文章最后一段,结构上,“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写出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据此分析“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内容上,针对上文“我”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而且第⑦段“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见了猫就会触景伤情,所以用“永不养猫”收尾。表达了“我”发自灵魂深处的内疚和自责之情。
(四)(11分)
《合欢,合欢》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了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⑧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⑨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有改动)
16.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将“我”在不同时期对合欢的情感变化补充完整。
①_______失望茫然②_______
17. 联系上下文,按要求赏析画线句。
①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18. 说说文章以“合欢,合欢”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案】16. ①. 喜悦(欢喜、雀跃、陶醉) ②. 感伤(忧伤、哀伤)
17.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合欢树的花比作“棉絮”和“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合欢花的轻盈柔美,抒发了“我”对合欢花的由衷喜爱之情。
②虚写,想象母亲在合欢树下年轻美好的场景,表达了对母爱的眷恋与不舍。
18. ①以“合欢”为线索贯穿全文;②题目使用反复手法,突出强调了文章中心,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和母亲老去的哀伤;③合欢象征了母亲,用合欢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④“合欢”与文章“忧伤”的基调形成反差,婉转地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悲伤和对母亲深深的眷恋。
【解析】
【16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三段中的“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和“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可得:喜悦(欢喜、高兴、陶醉)。
根据第七段中的“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可得:感伤(哀伤、忧伤)。
【17题详解】
考查赏析句子。
(1)“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和“像雾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合欢树的花比作棉絮和雾;内容:棉絮轻盈,雾气朦胧,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合欢花轻盈柔美的特点;情感:表现了作者对合欢花的喜爱之情。
(2)联系画线句下文“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可知,这是作者的想象,也就是虚写;联系前句“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可知,出现在作者想象中的场景是母亲年轻时,在合欢树下的美好形象。联系此时母亲病重的背景可知,作者此时对年轻时母亲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眷恋与不舍之意。
【18题详解】
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文章的标题“合欢,合欢”,从修辞上看,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从写作手法看,运用了衬托的写法,突出表达了母亲老去的哀伤之情;“合欢树”是我最早的人生记忆,以“合欢”为线索,串起文章的内容,表达对童年忧伤的美好回忆;将合欢与母亲连在一起,合欢是母爱的象征,永远珍藏怀念。“合欢”内涵丰富,在仓促茫然的青年时代,我漂泊外乡,合欢是亲情的温馨慰藉和故乡的思念。如今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表达了深深的眷恋。文末“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是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三、名著阅读(5分)
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唐僧道:“寻甚人?”八戒道:“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好行者,拽开步,走近前观看,那怪物:
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走路慢腾腾,行步虚怯怯。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颧骨望上翘,嘴唇往下别。老年不比少年时,满脸都是荷叶折。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
19. 上述文字出自《西游记》中的________(故事情节),表现出孙悟空 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20. 《西游记》是青少年读者最喜爱的古典小说,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结合小说分析《西游记》受青少年读者喜爱的原因。
【答案】19. ①. 故事情节:三打白骨精 ②. 孙悟空的形象特点:聪颖智慧。 ③. 果敢勇猛、嫉恶如仇等
20. 极富想象力;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选段中的“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和“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可知出自《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一节。
根据选段中的“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可知,悟空从女子与老妇的年龄当中推断出这个老妇必定是假的,乃是妖精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悟空的聪颖智慧。根据“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可知,悟空认出老妇人是妖怪变化,便直接打杀,从中可以看出悟空的果敢勇猛,嫉恶如仇。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拓展。结合对名著的理解可以从故事情节、神话色彩、丰富的想象力、生动有趣的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示例:①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这些是融为一体的。
比如孙悟空这个形象,他一出生就具有仙气,他是花果山的一个仙石。里头含了仙胎,迎风化为石猴。一出生就会走路爬行,两眼露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上天,从这些描写就能看出仙气。但同时他又具有魔气。
②巧妙结合故事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深刻显示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突出刻画人物性格,使其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斗争越复杂,人物内心展现就越充分。作者用瑰丽的幻想翅膀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的神仙洞府,带到深山恶水中,展开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在这种斗争中描写双方,来塑造人物形象。
③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抨击现实,增添了故事情趣。孙悟空,既是个英雄,又很幽默,他不显得古板,而是跟谁都诙谐,开玩笑。到天宫见到玉帝,求人办事,也是唱个喏便走,而且如果他的要求没被满足,就折腾,玉帝也怕他。他去借丹,太上老君说不借。他说,那好,你说不借那就好,可就别怪我了。太上老君害怕,赶紧掏出一粒丹给他了。因为太上老君知道不给这一粒丹, 说不定多少粒丹都没有了。孙悟空这种说话的方式很幽默的。
④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如孙悟空脾气比较急,有时又急功好利,喜欢听人说些奉承话。所以猪八戒几次都用话挤兑他。孙悟空被撵走,但猪八戒用言语一激将,又回来了,最后把师父从黄袍怪那救了出来。
四、写作与表达(50分)
21. 海伦·凯勒突然感悟“水”的含义,内心充满光明和希望,是一种长大;史铁生因为母亲的离世,终于明白“好好儿活”,是一种长大;莫顿·亨特在爸爸的指引下勇敢走下悬崖,也是一种长大……长大意味着学会为他人着想,长大意味着学会承担责任,长大意味着学会感恩回报……
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②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得套作抄袭;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答案】参考例文
那一刻,我长大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我们的成长旅途中,老师帮助我们,教我们做人。谢谢您,敬爱的老师!
我刚上初中的时候,特别讨厌老师。我总认为:你为什么总是管着我,真烦。老师每次批评我,我都会与她顶嘴。直到有一次,我非常生气,冲着她气愤地说:“我不学了!”老师只是“呵呵”笑了几声说:“不可能。”
老师说这个作业很重要,第二天全部人必须要交。我心想:“反正我全是瞎写的,你随便批。”第二天,老师把作业收上去了。老师一收完作业就在讲台上批改,第一个批的就是我的。我坐在最前面,所以我就看看他会怎样批。只见她紧握批改笔,忽而眉头紧皱,然后又皱得更紧。最后三个选择题,我竟然蒙对了,他眉头舒展开了,嘴角一丝微笑。最后把握的作业放在桌子上,并且对我说:“加油!”我看到她准确无误的把我没认真做的题改过来。而且她平时爱写的行书在我的卷子上都变成公整的楷书,错题旁边还有精细的解析。
那一刻,看到我的被批过后的作业,心里感到无比愧疚和感动。眼前不禁浮现您每次不知疲倦批改作业、认认真真讲课的背影,您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讲题,午休时也到教师陪着我们休息……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您的良苦用心和对同学们的关爱。您是多么无私,而我之前却那么不懂事,辜负了您对我的希望。此刻,我的眼泪盈满眼眶……
谢谢您,我的老师,在我的成长旅程中因为有你,我的人生才能一片辉煌。老师,是您一直以来的无私付出让原本不懂事的我在那一刻长大了!
【解析】
【详解】本题是命题作文。要求写记叙文,从题目来看,包含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那一刻”所以需要交代清楚是哪一刻;其次,我长大了,是那一刻作者的领悟。这是典型的成长类的作文,需要感悟生活中给你带来感动的人和事情,注意细节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还有把心理变化过程写清楚。可以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然后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如引发心灵的触动,让自己明白某些道理,感觉长大了。
选材:
品德方面:看到出现皱纹的妈妈,懂得了关心父母;看到为自己操劳的爷爷懂得了关爱老人;看到生病还坚持上课的老师,懂得了尊敬老师;得到同学帮助的那一刻,懂得了关爱同学;获得同学掌声的那一刻,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也懂得了要欣赏和鼓励别人;帮助低年级的小同学修好文具盒,那一声谢谢让我感受到助人后的愉悦,那一刻,我长大了;
学习方面:课堂发言受到老师表扬的那一刻,懂得了要努力学习;克服困难,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那一刻,懂得了要学会独立思考:读书交流会上得到同学们掌声的那一刻,懂得了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那一刻,我长大了;
能力方面:学会了一项新技能,为自己感到自豪;放学了,爸妈没来接我,独立回家的那一刻,内心充满了喜悦;晚上自己在家没有感觉害怕,得到爸妈赞许的那一刻内心非常激动。那一刻,我长大了;友情方面:原谅朋友过失,看到朋友激动表情的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对待朋友要宽容;把自己的钢笔借给朋友,听到谢谢的那一刻,我懂得了要帮助别人的那一刻,我长大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赏析,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赏析,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赏析,表达与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