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docx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原卷版)第1页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原卷版)第2页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原卷版)第3页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第1页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第2页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专题13文言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13文言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一、(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范仲淹)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欧阳修)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薄暮冥冥日薄西山义薄云天势单力薄
    B.浮光跃金欢呼雀跃鱼跃龙门龙腾虎跃
    C.杂然前陈推陈出新慷慨陈词新陈代谢
    D.述以文者不以物喜以身作则拭目以待
    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感,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啊!
    理解:洞庭湖的阴风苦雨更加触发了迁客骚人原本就难以释怀的悲情愁绪。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翻译: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理解:作者想探求古仁人的思想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是否不同,但一直没有答案。
    C.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捉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翻译: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老小小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情形,是滁州人出游。
    理解:因滁州山多林密,山路崎岖难行,游山百姓为防止迷路,相互呼唤搀扶。
    10.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请根据两篇选文及下面材料,说说“以百姓心为心”在范仲淹、欧阳修和苏轼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①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②,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③,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④,复发橐中⑤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上供米】给朝廷供奉上缴的粮食。②【赐度僧牒】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③【粜常平米】出售常平仓的米。④【哀(póu)羡缗(mín)得二千】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⑤【发橐(tuó)】拿出自己囊中的东西。
    【答案】
    2. B
    3. A
    4. 范仲淹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欧阳修虽然被贬,依然能够与民同乐;苏轼被贬杭州时,帮助百姓对抗饥荒和疫病。
    【解析】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迫近/迫近/迫近/微,少;
    B.跳跃/跳跃/跳跃/跳跃;
    C.陈列/旧的/陈述/旧的;
    D.用/因为/用/来;
    故选B。
    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h和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B.理解不正确。根据【甲】“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找到了答案,并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而非“一直没有答案”;
    C.理解不正确。根据【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游山百姓表达出出游的快乐,而非“为防止迷路,相互呼唤搀扶”;
    故选A。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可知,范仲淹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
    根据【乙】“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欧阳修虽然被贬,依然能够与民同乐;
    根据【链接材料】“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和“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苏轼被贬杭州时,帮助百姓对抗饥荒和疫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链接材料】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
    ……
    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
    二、(天津市南开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肾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列句中词语的意义和词性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同“避”)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C.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1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舍鱼而取熊学者也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
    C.呼尔而与之杂然而前陈者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普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答案】
    9.B 10.C 11.A
    【解析】
    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B.有误,“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思是: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好处。不是“增加”。故选B。
    10.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A.不同,舍弃/房屋;
    B.不同,生命/学生;
    C.相同,表修饰;
    D.不同,给/在;
    故选C。
    1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有误,《鱼我所欲也》论述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而不是“人性是恶的”。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训①传略(节选)
    蒋维乔
    武七者,山东堂邑人也。三岁丧父,家贫,行乞以度日,饮食必先其母,人称曰孝丐。六岁后丧母,孑然一身,昼行乞,夜绩麻,得一钱,即存之。渐积至万余缗②,自以孤贫,目不识丁,慨然欲创建义学。人劝之娶,执不可,曰:“吾兴学之念,未或一日忘也。”先在堂邑柳林集购置地亩,建造学舍,远近闻其义,咸助之。延师课读,束脩③必丰,礼意尤极周挚。入学之日,武先拜塾师,遍拜诸生,具盛馔飨④师,而请邑绅为之主,自立门外,屏营⑤以待。
    【注释】①武训(1838-1896):原无名,排行第七。②缗mín:成串的铜钱,一千钱为一缗。③束脩xiū:送给教师的报酬。④飨xiǎng:宴请。⑤屏营:形容诚惶诚恐的样子。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得一钱( )(2)延师课读( )
    13.翻译文中画线句。
    远近闻其义,咸助之。
    14.结合本文内容,概括武训的性格特点。
    【答案】
    12. 得到 邀请
    13. 远近的人们听说他的仁义,都来帮助他。
    14. 孝顺、仁义、崇尚师学。
    【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得一钱”的句意是:每得了一文钱。得:得到,讨得。
    (2)“延师课读”的句意是:邀请老师来讲课。延:邀请。
    1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闻(听说,听到)、义(仁义)、咸(全)”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4.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所做事件分析概括作答。从“三岁丧父,家贫,行乞以度日,饮食必先其母,人称曰孝丐”可见其孝顺;从“慨然欲创建义学。人劝之娶,执不可,曰:‘吾兴学之念,未或一日忘也’”可见其仁义;从“延师课读,束脩必丰,礼意尤极周挚。入学之日,武先拜塾师,遍拜诸生,具盛馔飨师,而请邑绅为之主,自立门外,屏营以待”可见其崇尚师学。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武训,山东堂邑人。三岁父亲去世了,家里贫穷,只能靠乞讨过日子,吃饭必先是侍奉母亲吃,人们都说他是孝顺的乞丐。六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了,了无牵挂,孤身一人,他白天出去乞讨,夜里帮人家搓麻线,每得了一文钱就存起来,渐渐的存到来万元。武训从小孤苦,不认识字,他遗憾自己不识字,发誓要攒钱兴办免费的学校。有人劝说他应该娶妻,但他不答应,回复人家说:“我想要兴办学校的念头,没有一日敢忘记的。”他先在堂邑柳林购置地方,建造学舍,远近的人们听说他的仁义,都来帮助他。邀请老师来讲课,给教师的报酬很丰厚,礼物和心意必定是极其周到的。开学的时候,武训先拜老师,再拜访各个学生,准备丰盛的宴席招待老师,并请同县的乡绅作为主人,自己则站在门外,诚惶诚恐地等待着。
    三、(上海市浦东新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髮②,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③,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世说新语·褒赏篇》
    注释: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②髮(bì):假发。③锉(cuò):碾碎,荐:草垫子。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明旦去___________(2)汝但出外留客___________
    5.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同郡人范逵因朴素而出名,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住宿做客。
    B.同郡人范逵因朴素而出名,举止孝顺清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住宿做客。
    C.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住宿做客。
    D.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举止孝顺清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住宿做客。
    6.文中范逵“深愧其厚意”,联系前后文,陶侃母子的“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语句回答)
    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髮,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认为范逵回洛阳后,会从哪几方面“相为美谈”?
    【答案】
    3. 早晨 只,只管
    4. C
    5. ①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②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7.
    ①赞叹陶侃的才华;
    ②感叹陶侃重情义;
    ③陶母二人待客细心周到;
    ④陶母理解支持儿子。
    【解析】
    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旦:早晨;
    (2)句意: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但:只,只管。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理解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
    文句中的重点词:素:一向,向来;举:被举荐。
    所以句意为: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住宿做客。
    故选C。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厚意”指的是陶侃母子对范逵的盛情款待和照料。“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髮,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写的是陶母待客周到的细节。再分析文章,结合“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意思是“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从这句中可以感受到陶侃一家虽然非常贫困,但仍旧将范逵及其马仆照料十分周到;结合“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意思是“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这句表现陶侃对范逵的重情重义。注意题目要求是以原文语句回答。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分析文章内容,结合“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意思是“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可知范逵既赞叹陶侃的才华,又感叹陶侃重情重义;结合“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髮,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意思是“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可以看出陶母二人待客细心周到,同时陶母把头发剪掉换得米的做法也体现了对儿子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在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据此可概括范逵“相为美谈”的内容。
    【点睛】参考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霜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甲】诗是作者刘禹锡写给友人__________(人名)的回赠之作,并以“___________”自比。
    【乙】文记录了作者__________(人名)贬官黄州期间的生活片段,自称“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向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根据上面的诗文,填写下表。
    篇目
    作者自我排遣的方式
    作者相同的生活态度
    【甲】
    喝酒振奋精神
    ②______________
    【乙】
    ①____________
    11.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交代了被贬的时间和地点;【乙】文先记叙,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甲】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乙】文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表达了复杂微妙的心境。
    C.【甲】诗和【乙】文都写于作者被贬之后,字里行间饱含了辛酸和悲凉。
    D.【甲】诗和【乙】文都抒发了真挚的情感,既是自勉,也是与友人的共勉。
    【答案】
    8.白居易 病树(沉舟) 苏轼 闲人
    9.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0.寻友赏月 乐观豁达
    11.C
    【解析】
    8.本题考查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作者以“闲人”自称,表达了壮志难酬的苦闷,自我排遣的达观,同时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本句中的重点词有:“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甲】诗“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意为: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面对仕途坎坷、人生失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在与友人的倾诉和饮酒中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使消沉的精神重新得以振奋。
    【乙】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美丽的月光从门缝进入,辗转难眠的作者随兴而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夜已深,考虑到没有和自己一同游乐的人,不禁想到和自己身世遭遇相似,同样被贬的张怀民。于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在庭院中,作者看到了如水的月光,皎洁美丽,令人沉醉。作者最终在欣赏美丽的月色中暂且得以心灵的慰藉。
    两篇文章作者都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和坎坷的仕途之旅,但两人均能在逆境中奋起,在黑暗困顿中寻找到希望和光明,都具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辨析。
    C.【甲】诗和【乙】文都写于作者被贬之后,字里行间饱含了在逆境中奋起,在黑暗困顿中寻找到希望和光明,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字里行间饱含了辛酸和悲凉”表述有误。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 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 (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江苏省无锡市东林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课外阅读
    饮泉亭记
    明 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8.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刺广州出:出任
    B.终当不易心易:容易
    C.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否臧:好坏,善恶
    D.夫是之谓植正道植:树立
    9.选出“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醉翁之意不在酒
    C.已而之细柳军 D.欲再往访之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②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
    11.作者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行为持何种态度?试着用自己的话阐述理由。
    【答案】
    6. B
    7. B
    8. ①有人指责他矫情,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
    ②面对如滚水似火焰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
    11.作者对吴以时行为表示称赞和肯定。作者认为他的行为是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并夸赞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
    【解析】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句意:出任广州刺史。出:出任;
    B.句意: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易:改变;
    C.句意:然而做的事情的善恶,却是由自己决定的。否臧:好坏,善恶;
    D.句意:这就是所说的树立正道。植:树立;
    故选B。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例句“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的句意是:然而做的事情的善恶,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之:助词,的。
    A.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之:代词,指代的是岳阳楼被重新修缮这件事情;
    B.句意: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之:助词,的;
    C.句意:已经到达了细柳军驻扎的地方。之:动词,去、到;
    D.句意:打算再去拜访他。之:代词,他;
    故选B。
    1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病:指责。其:代词,他。甚,很。
    ②临:面对。汤:滚水。火:火焰。
    11.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应首先回答作者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再给出理由。根据原文“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可知,作者认为吴以时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即作者的态度是肯定的。再结合原文“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可知,作者认为他的行为具有扶正遏邪、教化人心、弘扬公道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点睛】译文:
    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而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
    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树立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的,(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的事情的善恶,却是由自己决定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所能改变的吗?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是沽名钓誉,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滚水似火焰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
    这就是所说的树立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
    五、(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窝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宽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故患有所不辟也 B.同舍生皆被绮绣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弗之怠醉翁之意不在酒
    10.把“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翻译成现代汉语。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隆冬之际,手抄借来之书,十指冻僵仍不懈怠,足见其求学之勤。
    B.作者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自己的贫寒作对比,表现了其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用大量笔墨追述成长道路的曲折与艰辛,主要是为了自我勉励鞭策。
    D.作者求学时期有三难一苦:无书之难、请教之难、求学之难、生活艰苦。
    【答案】
    9. C
    10. 旅社中的仆役拿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把我盖上,很久我才暖和过来。
    11. C
    【解析】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担心/祸患;B.房舍、屋舍/丢下,舍弃;C.都是介词,都译为“因为”;D.代词,指抄录书这件事/结构助词,的;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媵人:这里指旅社中的溥仪;持:拿;汤:热水;沃灌:洗濯;以:用;衾:被子;乃:才;和:暖和。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本文为写给东阳马生一篇序文;根据第三段“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具体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其目的是“勉乡人以学”;并非“是为了自我勉励鞭策”。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
    课外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刘彝①所至多善政。其知②虔州也,会江西饥歉,民多弃子于道上。彝揭榜通衢③,召人收养,日给广惠仓米二升,每月一次,抱至官中看视。又推行于县镇。细民利二升之给,皆为子养,故一境凡弃子无夭阏④者。
    (节选自《东轩笔录》)
    【注】①刘彝:北宋官员,水利专家。②知:做州府的长官。③衢:大道。④夭阏:短命早亡。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会江西饥歉 ②日给广惠仓米二升
    (2) 刘彝的善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①会:适逢,正赶上。②日:每天。
    (2)①发布告召人收养弃儿,每日给收养弃儿的人家二升米;②要求收养人每月一次抱弃儿到官府接受检查。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恰逢江西饥荒。会:适逢,正赶上。②句意:每天给收养弃儿的人家二升米。日:每天。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刘彝的善政体现,主要体现了饥荒年采取措施存活弃儿。“彝揭榜通衢,召人收养,日给广惠仓米二升”,意思是:刘彝在大道上张帖榜文,发布告示召人收养弃儿,每天从救济粮仓里给收养弃儿的人家二升米;“每月一次,抱至官中看视”,意思是:要求收养人每月一次抱弃儿到官府接受检查。
    【点睛】参考译文:
    刘彝所到的地方多施行善政。他在虔州做知州时,恰逢江西饥荒,百姓多抛弃孩子在路上。刘彝在大道上张贴榜文,发布告示召人收养弃儿,每天从国家设立的救济粮仓里发给收养弃儿的人家二升米,每月一次,抱弃儿到官府接受检查。又推行到县镇上去。百姓为了二升米的供给,都收养弃儿,所以整个境内凡是弃儿,没有短命早亡的人。
    六、(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躬:亲自
    B.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卑微低劣
    C.深入不毛 不毛:不生长草木
    D.以彰其咎 咎:过失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苟全性命于乱世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咨臣以当世之事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追述了三段回忆: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先帝临终托孤。
    B.选文前两段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抒发了对先帝的思念之情,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收复汉室的决心。
    C.二十一年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也激励刘禅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
    D.《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语言率真质朴,情感真挚令人感动。
    【答案】10.B 11.C 12.B
    【解析】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故选B。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于:介词,在/介词,向;
    B.以:介词,用/介词,凭借;
    C.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承接;
    D.之:结构助词,的/动词,去、至;
    故选C。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选文前两段以叙述为主,采用寓情于事的写法,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本项中“前两段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说法错误;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仁杰为大理丞①,决滞狱,天下服其平。武卫将军权善才坐②伐昭陵柏,高宗命戮之。公(狄仁杰)抗奏不却,上怒曰:“彼致我不孝!”左右策公令出。公前曰:“陛下以一树而杀一将军,张释之③所谓‘假有盗长陵一抔土则将何法以加之?’臣岂敢奉诏,陷陛下于不道?”帝意解,善才得恕死。嗟乎!执法之官,患在少恩,公独爱君以仁,何所存之远乎!
    (选自《唐狄梁公碑》有删改)
    【注释】①大理丞:官名。②权善才:唐朝著名将领。坐:因为。③张释之,西汉法学家。
    13.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
    假 有 盗 长 陵 一 抔 土 则 将 何 法 以 加 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狄仁杰为大理丞,决滞狱,天下服其平。
    15.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权善才得以被饶恕死罪的原因。
    【答案】
    13. 假有盗长陵一抔土/则将何法以加之
    14. 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时,判决积压的案件,天下人佩服他的公正。
    15. 当高宗坚持处死权善才时,狄仁杰犯颜直谏,刚正不阿,向盛怒的高宗奏免权善才死罪;唐高宗从善如流(善于纳谏),听取狄仁杰的建议。
    【解析】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如果有人盗取了长陵的一捧土,那么要用什么刑法处罚他呢?“假有盗长陵一抔土”是假设条件,“则将何法以加之”是对结论的疑问,因此中间要断开。故断为:假有盗长陵一抔土/则将何法以加之。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为,担任;决,判决;滞狱,积压的案件;平,公正。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权善才因为砍伐了皇陵上的树木,唐高宗要狄仁杰判决他死罪。权善才的罪过不至于死,因此狄仁杰拒绝执行高宗的命令,刚正不阿,并当廷向高宗讲述汉代的一件史事,用汉代法学家张释之的“盗长陵一抔土,则将何法以加之”,说明偷盗丘陵上的树木和土,都不能判死罪,否则会给皇帝留下骂名。高宗在狄仁杰的劝说下,明白了这个道理,因此免了权善才的死罪。权善才得以被饶恕死罪的原因,一是狄仁杰据理力争的结果,其次也是唐高宗虚心纳谏的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简要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时,判决各地积压的案件,天下人叹服他的公正。武卫将军权善才因为砍伐昭陵的柏树,高宗下令处决他。狄仁杰直言上奏不肯退却,皇帝大怒说:“他让我做了不孝的人!”身边的近臣扯了扯狄仁杰的衣角,示意他退出宫廷。狄仁杰却走上前说:“陛下因为一棵柏树而杀掉一位将军,正如汉代张释之所说:‘如果有人盗取了长陵的一捧土,那么要用什么刑法处罚他呢?’我怎敢听从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使陛下陷于不讲道义的境地呢?”高宗的怒气稍稍缓解了些,权善才因此得以饶恕死罪。啊呀!执法的官员,让人担忧的是寡情少恩,然而唯独狄梁公用仁爱之心维护君王,用意多么高远啊!

    一、(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古文阅读。
    《精骑集》序
    〔宋〕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者游,旬朔之间①,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③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千条,勒④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①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②惩艾:惩戒。③曩:从前。④勒:编。
    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少时读书 B.喜从滑稽/饮者游
    C.而/聪明衰耗 D.掩卷/茫然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强记之力
    (2)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3)比读《齐史》
    (4)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11.作者认为:因“________”和“_________”“败吾业者”。(用文中的内容回答)后悟出:成年后可用“_____________”的读书、治学方法“补之”。(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8. B
    9. (1)所以 (2)大概 (3)等到 (4)于是
    10. 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
    11. 不勤 善忘(废于不勤 废于善忘); 摘录可以用到的语句即可
    【解析】
    8.本题考查朗读节奏辨析。B.句意: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喜”是谓语,“从滑稽饮者游”是宾语,故正确的停顿应为:喜/从滑稽饮者游;故选B。
    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故:所以。(2)句意: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殆:大概。(3)句意:等到读《齐史》。比:等到。(4)句意: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传”“子”“史”中的语句。因:于是。
    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精骑三千”,定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三千精骑”,三千精锐的骑兵;敌,对抗;羸,疲弱。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可知,作者认为年轻时不勤奋、善忘而导致“败吾业”。由“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千条,勒为若干卷”可知,作者采用了一些读书、治学的方法,如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传”“子”“史”中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
    【点睛】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以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求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荒废在善忘。
    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等到读《齐史》,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传”“子”“史”中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二、(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对比阅读
    悼亡
    [明]商景兰
    公自成千古①,吾犹恋一生。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②。
    折槛③生前事,遗碑④死后名。存亡虽异路,贞白本相成。
    卜算子·春日寓山⑤看花
    [明]商景兰
    烟暖碧云楼,楼迥春山秀。风落残红水面飘,池内清波皱。
    柳外小莺啼,花鸟声相斗。唤起当年万种愁,泪湿青衫袖。
    (选自《祁彪佳集•附编》,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①公自成千古:南京城被清兵攻破后,诗人的丈夫祁彪佳沉湖殉国。②儿女亦人情:丈夫殉国后, 诗人独自抚养三个未成年儿女。③折槛:朱云直言进谏,成帝发怒想杀云,御史拉云下殿避祸,云攀住殿槛不肯离去,致殿槛断。④遗碑:羊祜(人名)施行德政,死后百姓为其立碑,见碑者皆堕泪。⑤寓山:祁彪佳生前修筑的园林。
    祁彪佳赴池水
    [清]计六奇①
    ①祁公讳彪佳,字幼文,号世培,绍兴山阴人。
    ②巡抚苏、松诸府。吴中无赖,凌轹②小民。官治以法,则摊赃无辜,人益畏之。公至, 捕其尤者四人,立磔③于市。由是,群奸股栗,吴人至今德之。
    ③十五年,清兵深入逼淮,道路阻绝。起④公掌河南道,微服冒险,间⑤行达京师。明年,佐大计。十七年甲申五月,公与史可法等决计定策。以公旧有威德于吴命奉敕⑥安抚寻晋大理寺丞即留为巡抚。首募技勇,设标营五营,各五百人,缘江要害,增置屯堡。又上疏,请除诏狱、廷杖诸弊政,为朝廷所忌。
    ④乙酉夏,清兵入浙,檄⑦诸绅投谒。公闻,语夫人商氏曰:“此非辞命所能却。若身至杭,辞以疾,或得归耳。”家人信之,不为意。闰六月六日夜分,潜出寓园外放生碣下,投池中。其从容就义如此。
    ⑤公生二子:长理孙,次班孙,皆有文誉。女德茞,年十三四,即韶慧绝人。其哭父诗有云:“国耻臣心在,亲恩子报难。”时盛称之。
    (选自《明季南略》,有删节,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注】①计六奇:清初史学家,著《明季南略》。②轹(lì):欺压。③磔(zhé):处死。④起:任命。⑤间(jiàn):暗中。⑥敕:皇帝的诏令。⑦檄(xí):用公文晓谕。
    6.下列诗句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折槛生前事,遗碑死后名。
    (2)唤起当年万种愁,泪湿青衫袖。
    7.参照示例,从《卜算子·春日寓山看花》中选一处富有表现力的写景句进行点评。
    示例:“池内清波皱”中的“皱”,点染出春风拂过池塘水面泛起阵阵的波纹,渲染了诗人看到眼前春景后不平静的心情。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公旧有威德于吴/命奉敕安抚寻晋/大理寺丞即留/为巡抚。
    B.以公旧有威德于吴/命奉敕安抚/寻晋大理寺丞/即留为巡抚。
    C.以公旧有威德/于吴命奉敕安抚/寻晋/大理寺丞即留为巡抚。
    D.以公旧有威德/于吴命奉敕/安抚寻晋大理寺丞/即留为巡抚。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由是,群奸股栗,吴人至今德之。
    10.古人常常根据死者生平事迹赠谥号以表褒扬。下列哪一个谥号最适合给祁彪佳?结合上文,说说你的理由。
    温良好乐曰“良”道德博闻曰“文”应事有功曰“敏”虑国忘家曰“忠”
    A.忠敏B.忠良C.文敏D.文忠
    选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
    11.祁彪佳一生著述甚丰,但后人在编辑《祁彪佳集》时附编了其妻商景兰和其子女创作的诗文。根据以上三则诗文,推测这样编辑的理由。
    【答案】
    3. 示例:(1)抒发诗人对丈夫祁彪佳忠贞正直的品质的赞美,抒发诗人对丈夫殉国后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宽慰;对丈夫的怀念;(2)抒发诗人因春景触发的深重哀愁(悲痛、惆怅);对过去(丈夫)的怀念。
    4. 示例:“花鸟声相斗”中的“斗”,描绘出春天鸟儿在花间树丛中,鸣叫声此起彼伏的情态,欢快的鸟鸣触发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诱发出诗人痛苦的愁绪。
    5. B
    6. 示例:因为这件事(因此),坏人们吓得两腿发抖,吴地的百姓(吴人)至今很感激他。
    7. 示例:选A 祁彪佳在清兵入侵之际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以身殉国,可谓“虑国忘家”;祁彪佳为官,惩罚无赖,造福百姓,积极施政献策,富有成效,可谓“应事有功”。
    8. 示例:借妻子、儿女的诗文表现出祁彪佳舍身取义的精神品质;为研究祁彪佳提供了更丰富的相关史料(更全面地认识祁彪佳这个人物);体现出祁彪佳夫妻情深、子女孝义(或家人重情尚义)的优秀家风;体现出祁彪佳在文化修养、精神品质等方面的家学传承。
    【解析】
    6.本题考查对诗句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意。商景兰,明吏部尚书周祚之女。《悼亡》这首诗是她悼念丈夫祁彪佳之作。颈联“折槛生前事,遗碑死后名”,着力称颂丈夫的气节,生前正直,死后为人悼念。“折槛”,典出《汉书·朱云传》。西汉成帝时,槐里令朱云请斩安昌侯张禹。成帝怒,要杀云。御史拉他下殿,他攀住殿槛(栏杆),槛断了。后来成帝知云是直臣,把断了的槛原样保存。祁彪佳在崇祯时,因上奏疏被斥责;福王时,又论不可再设厂卫缉事官(特务太监),为马士英等排挤,称病罢官。这里用折槛事相比,盛赞祁彪佳生前忠贞刚正;“遗碑”,暗用晋羊祜“堕泪碑”的典故。羊祜镇襄阳,有德政,死后人为立碑岘山,见碑者皆堕泪。诗人以此抒发对丈夫死后仍被人们敬重、仰慕深感慰藉及对丈夫的追思。《卜算子·春日寓山看花》是诗人在丈夫祁彪佳去世后的一个春日里,于丈夫生前修筑的园林里看花有感而作。“唤起当年万种愁,泪湿青衫袖”, 诗人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遥想当年和丈夫园中赏景吟诗作赋,而今却是物是人非,纵使春色千般好,也抚平不了心中的愁思,而任泪水打湿了衣袖, 表达了诗人内心无限的悲伤和愁苦以及对丈夫深深地追思之情。
    7.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意。示例:“风落残红水面飘”中的“残”是凋落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凋零的花随着阵阵风儿飘落到池水中,随池水游动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看到春花凋落内心的伤感、怅惘之情。
    8.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解答此题要理解句意。“以公旧有威德于吴命奉敕安抚寻晋大理寺丞即留为巡抚”意思是祁彪佳凭借其原有的威势和德政在吴地立足,奉皇帝的命令任安抚使,不久晋升大理寺丞,而后就留任做巡抚。是由四个主语相同并省略主语的主谓句“以公旧有威德于吴”“命奉敕安抚”“寻晋大理寺”“即留为巡抚”构成,所以断句为“以公旧有威德于吴/命奉敕安抚/寻晋大理寺丞/即留为巡抚”,故选B。
    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由:因为;是:这件事;奸:坏人;股:大腿;栗:发抖;德:感激;之:他。
    10.本题考查对人物思想品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文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由第②段“吴中无赖,凌轹小民。官治以法,则摊赃无辜,人益畏之。公至, 捕其尤者四人,立磔于市”等内容可知,祁彪佳面对奸贼,当机立断,通过抓捕、用酷刑斩,杀贼首来震慑其余贼子,快速平定局面,看出他的聪明,应事有功;由第③段“清兵深入逼淮,道路阻绝。起公掌河南道,微服冒险,间行达京师”清兵封锁道路,祁彪佳通过乔装微服,直入京师,可见他的聪明,应事有功;由第④段“此非辞命所能却。若身至杭,辞以疾,或得归耳”等内容可知,祁彪佳假装要去杭州,实际已经做好赴死准备,骗过家人,可见他的聪明,应事有功。由第④段“潜出寓园外放生碣下,投池中。其从容就义如此”等内容可知,祁公面对大清军队的征召,宁可投水而亡,也不愿屈服,表现出他的忠诚,虑国忘家;所以“忠敏”这一谥号最适合给祁彪佳,故选A。
    11.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文的意思。以本题所选诗文为例,祁彪佳的妻子商景兰的《悼亡》一诗,称颂丈夫的气节,生前正直,死后为人悼念,抒发对丈夫死后仍被人们敬重、仰慕深感慰藉及对丈夫的追思,其女儿的诗“国耻臣心在,亲恩子报难”赞颂了父亲为以身殉国的爱国情怀,在编辑《祁彪佳集》时附编了其妻商景兰和其子女创作的诗文,使我们能多方位了解祁彪佳,更能体味其忠诚爱国的情怀,也能体会到祁彪佳夫妻之间笃深的感情及子女的孝顺和义气,同时能感受到祁彪佳的品性对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点睛】译文:
    祁彪佳赴池水
    祁公名字叫彪佳,字幼文,号世培,是浙江绍兴山阴县人。
    祁彪佳巡视考察苏州、松江各个部门。吴中无赖,欺凌百姓。官吏用法律惩治他们,他们就(贿赂官员)而获无罪。人们更加惧怕他们。祁彪佳到了此地,查办其中作恶多端的四个人,立即处死,在集市上示众。因为这件事,坏人们吓得两腿发抖,吴地的百姓至今很感激他。
    明崇祯十五年,清兵紧逼江淮,道路被阻断,皇上任命祁彪佳掌管淮江淮南路,祁彪佳穿着平民的衣服冒着危险,暗中到达京师。明崇祯十六年,辅佐皇帝制定重大计划。明崇祯十七年甲申五月,祁彪佳与史可法等制定计划对策。祁彪佳凭借其原有的威势和德政在吴地立足,奉皇帝的命令任安抚使,不久晋升大理寺丞,而后就留任为巡抚。初次招募作战本领高超的士兵,设置五个标营,每个标营各五百人,在沿江的军事要地,增设军队的城堡。又向皇上进谏,任命有罪的高官、对臣子施以廷杖的惩罚等各个有害的政治措施,是朝廷的大忌。
    乙酉年夏天,清兵攻入浙江,用公文征召当地各个官绅投递名帖来拜见。祁彪佳听说了,告诉他的夫人商氏说:“这不是辞官就能够拒绝的,如果我到了杭州,用身体有疾病来推辞,或许能够归去。”家人相信了,不特意关注他。六月六日半夜,悄悄地来到到园外放生碣下,投湖自尽,他就这样从容就义了。
    祁彪佳有两个儿子,长子理孙,次子班孙,在文学方面都有一定的声誉,女儿德茞,年纪十三四岁,就漂亮聪明极了。她哭祭父亲的诗中写道“国耻臣心在,亲恩子报难”,被当时的人称赞。
    三、(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对比阅读
    5.班级开展“诗文漫步”专栏活动,请你完成相关阅读任务。
    (一)
    与梅圣俞①
    [宋]欧阳修
    某又启:去年夏中,因饮滁水甚甘,问之,有一土泉在城东百步许。遂往访之,乃一山谷中。山势一面高峰,三面竹岭,回抱泉上,旧有佳木一二十株,乃天生一好景也。遂引其泉为石池。甚清甘。作亭其上,号丰乐亭,亦宏丽。又于州东五里许菱溪上有二怪石,乃冯延鲁家旧物,因移在亭前。广陵韩公闻之,以细芍药十株见遗,亦植于其侧。其他花木不可胜记。山下一径,穿人竹筱②蒙密中,豁然路尽,遂得幽谷。已作一记③,未曾刻石。亦有诗托王仲仪寄去,不知达否?告乞一篇留亭中。因便望示及,千万千万。
    ——选自《欧阳修全集》
    【注释】①梅圣俞:即梅尧臣,北宋诗人。②竹筱(xiǎo):小竹。③一记:即《丰乐亭记》,节选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二)
    寄题滁州丰乐亭(节选)
    [宋]梅尧臣
    泠泠幽谷泉,近在青峰下。
    使君去穷源,林外留车马。
    一径穿筱深,蔽日复潇洒。
    行尽逢泓澄,翠影如可泻。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细芍药十株见遗路不拾遗
    B.其他花木不可胜记予观夫巴陵胜状
    C.因便望示及曹操势不及袁绍
    D.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微斯人,吾谁与归
    (2)《与梅圣俞》记载了欧阳修筹备、修建丰乐亭的过程。理解文意将过程补充完整。
    ①_____→得泉山谷→引泉入池②_____→③_____→植花亭侧
    (3)《寄题滁州丰乐亭》一诗传达出欧阳修与梅尧臣之间怎样的情谊?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4)从醉翁亭到丰乐亭都体现了欧阳修哪些志趣追求?请结合《醉翁亭记》《与梅圣俞》和注释③(《丰乐亭记》)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D
    (2) 因水知泉作亭泉上移石亭前
    (3)①二人志趣相投,都热爱自然,且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拥有恬淡自适的心境。②二人有深厚的友谊,互敬互助。
    (4)①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由《醉翁亭记》“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丰乐亭记》“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等内容可见。②体现了欧阳修对自然风光的热爱,由《醉翁亭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与梅圣俞》“山势一面高峰,三面竹岭,回抱泉上,旧有佳木一二十株,乃天生一好景也”等内容可见。③体现了欧阳修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由《醉翁亭记》《与梅圣俞》《丰乐亭记》均写于他被贬滁州期间,可他依然能保持恬然自适的情怀可见。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A.馈赠/丢失的东西;
    B.尽/优美的;
    C.到/比不上;
    D.都是代词,这个,这样。
    故选D。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①“得泉山谷→引泉入池”对应“遂往访之,乃一山谷中。山势一面高峰,三面竹岭,回抱泉上,旧有佳木一二十株,乃天生一好景也。遂引其泉为石池。甚清甘”,此空可由“去年夏中,因饮滁水甚甘,问之,有一土泉在城东百步许”概括为:因水知泉。
    ②可由“作亭其上,号丰乐亭,亦宏丽”概括为:作亭泉上。
    ③可由“又于州东五里许菱溪上有二怪石,乃冯延鲁家旧物,因移在亭前”概括为:移石亭前。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与梅圣俞》记载了欧阳修筹备、修建丰乐亭的过程。这封信则是向好友介绍构建丰乐亭的始末,并“乞”好友为亭作记。书简开篇自“去年夏中”叙来,平易如叙家常。以下写因水甘而发问,因问而知有土泉,因有泉而访,因访而得“上则丰山”,“下则幽谷”(《丰乐亭记》)的“天生一好景”,于是凿石疏泉,移石艺卉,构筑了丰乐亭……这一切,作者以家常语娓娓道来,亲切使人难忘。《寄题滁州丰乐亭》写梅尧臣寻访得泉的过程,意境清幽,可见二人有相同的志趣,即热爱自然,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仍具有恬淡自适的心境。由欧阳修给梅尧臣写信索求诗文可见,二人互敬互助、友谊深厚。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志趣追求。
    ① 《醉翁亭记》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与梅圣俞》通过记叙访泉、建亭的过程,抒发的是作者热爱自然、在仕途不顺时恬淡自适的心境。《丰乐亭记》“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也流露出“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和热爱自然、恬然自适的情怀。
    ②结合《醉翁亭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与梅圣俞》“山势一面高峰,三面竹岭,回抱泉上,旧有佳木一二十株,乃天生一好景也”“遂引其泉为石池。甚清甘。作亭其上,号丰乐亭,亦宏丽。又于州东五里许菱溪上有二怪石,乃冯延鲁家旧物,因移在亭前”等内容分析,体现了欧阳修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③《醉翁亭记》《与梅圣俞》《丰乐亭记》均写于他被贬滁州期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等体现了欧阳修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一)请阅读我的又一封书信:去年夏天中,因为喝滁州的水十分甘甜,向人们打听,知道有一眼泉水在城东一百步左右。于是前往寻访,在一个山谷中。山势一面是高高的山峰,另三面是长着竹子的山岭,环抱着泉水的上游,原有一二十株长势良好的树木,这是一处天然的好景致。于是引这里的泉水到石头围成的池塘,十分清澈甘甜。在泉水之上建造了一个亭子,称为丰乐亭,也高大壮丽。又在滁州东五里左右的菱溪上发现两个怪石,是冯延鲁家的旧物,于是移来放在亭前。广陵韩公听说这件事,馈赠我十株细芍药,也栽植在亭子一旁。其他花木多得难以记清。山下有一条小路,穿过长得茂密的小竹子,小路到了尽头,顿时开阔起来,于是发现一处幽静的山谷。已经写过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还没有刻在碑石上留存。也有诗托王仲仪寄给你,不知收到没有?现请求你写一篇诗文留于亭中。请方便的时候送给我,千万千万。
    (二)声音清越的幽静山谷中的泉水,近在青青的山峰之下。使君去寻访泉水的源头,车马留在树林之外。一条幽深小路穿过小竹林,竹子遮过阳光有脱俗之感。走到尽头遇到清澈泉水,翠绿的树影像可以流淌。
    四、(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学记(节选)
    凡学之道,严①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②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③,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④,所以尊师也。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⑤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⑥,及其久也相说⑦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①严:尊敬。②不臣:不把他当作臣看待。③尸:古时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祭主。④无北面:不必面北行君臣之礼。⑤庸:归功。⑥节目:坚硬树木的关节处。⑦说:通“脱”,脱落。
    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
    (2)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后尽其声林尽水源
    B.凡学之道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知
    C.大学之礼而承天子之宠光
    D.善待问者如撞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及 其 久 也 相 说 以 解 不 善问 者 反 此
    10.【甲】【乙】两文所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都提到了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其中【乙】文作者认为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应该是A________________,【甲】文中也有表现这一态度的具体做法的语句,请写出这语句B__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甲】文作者能有如今成就的原因还包括C___________________和D_______________。
    【答案】
    7.(1)因此(因为这个缘故)君王不把臣下看作(当作)臣下的情况(原因)有两种。
    (2)不善于(擅长)学习的人,老师很辛苦(勤奋、辛劳)但是效果(功效)减半(只有一半),跟随老师却怨恨(埋怨)老师要求过于严格(老师、他)。
    8.C
    9.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10.A.尊敬/严
    B.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答案五选一
    C.好学
    D.勤奋(刻苦)/守信(诚信)答案三选二
    【解析】
    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词语:
    (1)故,所以;君,国君;不臣于其臣,不用对待臣子的礼节来对待他的臣子。
    (2)善,擅长;勤,勤奋、辛劳;而,表转折;功,效果;怨,埋怨。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尽:副词,全、都/动词,完;
    B.道:名词,道理/动词,说;
    C.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如:动词,像/连词,假如;
    故选C。
    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时间一长,木头自然脱落,不善于提问题的人与此相反。其中“也”是断句标志,所以其后应断开;“不善闻者”和前文“善问者”相反,所以其前应断开,故正确的断句应为: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空根据【乙】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一句可知,此处可填“尊敬”或“严”;②空根据【甲】文“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一句中任选一句填空即可;根据【甲】文“余幼时即嗜学”的内容可知,作者“好学”;根据【甲】文“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内容可知,作者“守信用”;或根据“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内容可知,作者“勤奋”,三个答案任选两个填入③空和④空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
    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所以国君不以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下属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在祭祀中臣子担任祭主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另一种是臣子当君主的老师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在大学的礼仪中,作老师的人虽然接受国君的召见,也不必按臣礼面朝北,这是为了表示尊教老师。
    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功夫到了,树木枝干互相脱离并分解;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留有提问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时间;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能够事半功倍,学生会把功劳归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勤可是事倍功半,还怨恨老师。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然后才解决有硬节的地方,时间一长,木头自然脱落;不善于提问题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会像撞钟一样,轻轻扣击,钟声就小;用力敲打,钟声就大。等到能够从容自如地撞钟时,然后钟声才会悠扬动听。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
    五、(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①,登柏寝②之台而还望其国曰:“美哉!后世将孰有此?”晏子对曰:“其田成氏乎!”景公曰:“寡人有此国也,而曰田成氏有之,何也?”晏子对曰:“夫田氏甚得齐民,其于民也,杀一牛,取一豆肉,馀③之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④焉,馀以衣士。君重敛,而田成氏厚施。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胜数也,父子相牵而趋田成氏者,不闻不生。故曰:‘其田成氏乎!’”公泫然⑤出涕曰:“寡人有国而田成氏有之,今为之奈何?”晏子对曰:“君何患焉?若君欲夺之,则近贤而远不肖,治其烦乱,缓其刑罚,振贫穷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给不足,民将归君,则虽有十田成氏,其如君何?”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删改)
    【注释】①少海:地名。②柏寝:春秋齐台名。③馀(yú):剩下。④二制:七丈二尺。⑤泫然:眼泪汪汪。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衣( )(2)趋( )(3)振( )
    11.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君重敛,而田成氏厚施。
    (2)则虽有十田成氏,其如君何?
    12.通读全文可知,晏子与齐景公对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
    8. (1)给……穿 (2) 跑或投奔 (3)救济
    9. (1)你大量地搜刮百姓,可是田成子更多地是施舍百姓。
    (2)那么即使有十个田成氏,又能把您怎样么呢? 12.晏子希望景公能够亲贤远佞,放宽刑罚,救济贫困,施行恩惠。(写到三点)
    【解析】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剩下的都给士人穿。衣:动词,给……穿。
    (2)句意为:父子相携投奔田成氏的。趋:跑或投奔。
    (3)句意为:救济贫困并且抚恤孤寡。振:救济。
    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君:你;重敛:大量地搜刮;厚:更多地;施:施舍。
    (2)则:那么;虽:即使;其如……何:又能……怎么样呢。
    1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理解。
    本文通过晏子与齐景公的对话宣扬了晏子爱民的民本思想,并劝喻了当代君王齐景公要为民着想,使国家更强盛。要了解晏子与齐景公对话的目的,首先要找到答题区间,即“君何患焉……则虽有十田成氏,其如君何”。由“近贤而远不肖”可以得出,晏子希望齐景公重用贤人远离小人;由“治其烦乱,缓其刑罚”可以得出,晏子希望齐景公用心治理国家,减轻刑罚;由“振贫穷而孤寡,行恩惠而给不足”可以得出,晏子希望齐景公“广施恩惠体恤百姓,让百姓过上安定生活”。
    【点睛】参考译文:
    齐景公和晏子在渤海游玩,登上柏寝的高台,回头眺望自己的国都,说:“真美啊!后代谁能拥有这个地方呢?”晏子回答说:“大概是田成氏吧!”景公说:“我拥有这个国都,你却说田成氏会拥有,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田成氏很得齐国的民心。他对待民众,杀一头牛,自己只拿一盘肉,剩下的用来供养士人。到了年底,织出的布帛,自己只取七丈二尺,剩下的都给士人穿。您的赋税很重,而田成氏施舍很多。齐国曾遇特大荒年,路边饿死的人不能数尽,父子相携投奔田成氏的,没有听说不能活下去的。所以说:大概是田成氏吧!”齐景公流着眼泪说:“我拥有的国都却被田成氏占去了。如今(我)该怎么办呢?”晏子回答说:您何必担心呢?如果您想夺回它,就亲近贤良远离小人,治理混乱的局面,放宽刑罚,救济贫困并且抚恤孤寡,施行恩惠并且资助不富裕的人,民众就会归心于您,那么即使有十个田成氏,又能把您怎么样呢?”

    相关试卷

    专题17 作文-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17 作文-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专题17作文-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17作文-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5 议论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15 议论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专题15议论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15议论文阅读-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名句默写-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11 名句默写-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专题11名句默写-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11名句默写-备战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汇编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