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3.1 百合花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3.1 百合花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头脑风暴,畅谈青春,概括情节,初识人物,细致分析,把握人物,结合背景,深入人物,拓展延伸,举一反三,对接时代,感悟青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单元“人文主题”的主题是“青春激扬”,写的都是青年人,通过不同文体,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展示青春之美,也就是说,“青春美“是本单元的重要切入点。教材里写到“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 故而之前的几首诗歌虽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却都是对青春的吟唱。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百合花》和《哦,香雪》时,应当联系小说这一文体和当时特定的背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去思考探究,从而让学生获得关于青春美、人性美的审美体验,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审美能力。《百合花》主要写的是一名革命军人小通讯员的牺牲,但文中也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我”和新媳妇;《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香雪和她的伙伴们由落后、贫困走向开放、文明的故事。两篇小说选取的时代背景不同,表现的青春情怀却同样感人。特别是这两篇小说对女性形象塑造,与本单元的其它文章相比又别具一格。两篇小说体现了女性意识在不同时代的逐渐觉醒,以及女性人性美的保持。从这一角度入手,可以让学生不自觉地与之前学过的青春男性形象对比,在潜移默化中对青春美有了一个完整的框架。
学情分析
班级共有53人,男生21人,女生32人,我们这次的主题是"青春女性之美",对于一个女生占大部分的班级而言,岂不是恰好贴合大部分女孩子的心理,她们肯定会感兴趣些,相信这堂课下来能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对于男孩子而言,了解女性也跟男性一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美,也更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的意识,从而更尊敬女性。不过,学生基础不是很好,一节课如果给他们灌输太多东西,怕他们消化不了,如果面面俱到,担心他们会一无所获。所以这节课肯定只重点讲一个方法,把它落实了比什么都好。当然,G2010班的学生也有他们的优势,他们性格开朗,班级总体氛围活跃,每次讨论都很有热情,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群没有被模式化的可爱的学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把课堂交给他们。这是新课改的方向,也是跟G2010班学生的特点不谋而合的。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学生活动,比如说谈谈看电影以后的感想,比较电影和小说的区别,甚至角色扮演、个性化朗读、小组展示都可以。基础不好,课堂上阅读太费时间,我们就可以设置学案,让他们课后做好预习工作,也有利于养成他们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 通读两篇小说,把握情节内容。
2. 结合具体内容,正确分析小说中女性形象。
3. 了解小说创作背景,理解特定时代女青年的人性美和青春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节和内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特定时代女青年的人性美和青春美。
教学难点:塑造审美品格,发挥当代学生对文化传承的青春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头脑风暴,畅谈青春
播放视频《美好青春采访》。
“激情、奋斗、充实、创新、梦想、无畏”这是大家眼中新时代青年的美好形象。那以前的青春又是怎样的呢?大家预习了小说《百合花》,一起说说主人公“小通讯员”是怎样的形象?阳光、高尚、无私、英勇,这是男青年的美好形象,那女性的青春又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百合花》和《哦,香雪》,一起感受不同时代女性的青春美。
二、概括情节,初识人物
课前预习,完成下表:
根据表格概括情节:
《百合花》:1946年的中秋节,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线包扎所,我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借了她唯一的嫁妆——百合花被子,后来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用自己的被子送他最后一程。
《哦,香雪》:火车开进了闭塞的小山村台儿沟,它每天停留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的宁静。香雪在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走三十里夜路,换回了一个她渴望已久的泡沫塑料铅笔盒。
三、细致分析,把握人物
任务一:《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中塑造了几位个性鲜明且具有青春美的女性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位?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要求:
1.六人为一小组,选出本组成员最喜欢的女性及最适合她的颜色。
2.每组派一名代表到老师处领取相应彩色卡片。
3.在卡片上写上这位女性的名字和主要特点,派代表上台说明理由(一人说,一人在黑板上写)。
提示: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
答案示例:
1.新媳妇
P14,30段:“这媳妇长得很好看……” 清秀,朴素(外貌描写)
P15,30段:“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开朗,天真(动作描写)
P17,32段:“那些妇女又羞又怕……我的下手”腼腆,羞涩,保守(细节描写)
P16,44段:“刚才……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勤劳,贤惠。
P18,55段:庄严而虔诚的给他擦拭身子,一针一针的缝破洞,夺被子。高洁,善良。(动)
花瓣中补充:朴素,羞涩,勤劳,善良。
2.香雪
P20,6段:“看火车时……甚至听了就脸红。”——单纯、腼腆 (细节)
P22,44段:“你望着她那洁净得……美好的感情。”——美丽、清纯(外貌)
P22,38段:“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受了委屈。——善良(细节)
P23,49段:“有时她也抓空……配乐诗朗诵”——好奇,渴望知识,上进(行为)
P25,71段:“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自尊,自爱(心理)
花瓣中补充:腼腆,纯朴,上进,自尊。
3.“我”
P12,3段:“包扎所就……保险箱就行”——乐观,积极(心理描写)
P15,37段:“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死封建”——开朗,幽默(语言)
P17, 32段:“做这些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大方,勇敢,开明(心理)
P17, 49段:“我拿着小本子……衣襟”——细致,负责(行为)
我与通讯员交流、与新媳妇交流、包扎伤员等——善做工作,有能力。
花瓣中补充:乐观,开朗,勇敢,负责。
4.凤娇
P20,7段:“凤娇拉过……一排金圈圈。”——有好奇心,关注物质文明(动作)
P20,14段:“我撕了你的嘴!”——泼辣(语言)
P21,16-22段:与北京话的对话——大胆,勇敢(语言)
P22,47段:“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她愿意对他好。”——纯真(心理)
P27,80段:深夜步行找香雪——友爱
花瓣中补充:泼辣、大胆、纯真、友爱。
四、结合背景,深入人物
任务二:那随着情节的发展,新媳妇和香雪这两位女主人公前后的行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看表演,结合课文,概括行为变化,分析心理变化。
1.看完了视频表演,谁能结合文本,说说新媳妇的行为和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媳妇:
行为变化:不愿借——主动盖,不愿擦——主动擦
心理变化:不情愿——接受——关切——歉疚——崇敬,痛惜,悼念
(1)新媳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是谁改变了她?
通讯员的善良、无私、英勇的高尚品质打动了她,激起了她对通讯员的关心、歉疚、痛惜,也让她对通讯员产生了崇敬和真挚的爱。
(2)通讯员代表的是什么人?
通讯员:为人民解放而流血牺牲的战士。
(3)新媳妇和通讯员之间的感情是爱情么?
不是,是如百合花般高尚、纯洁、美好的军民鱼水情,是“不是爱情的爱情”。
(4)所以本文的主旨是?
赞扬人与人之间像通讯员于新媳妇那样的纯洁、美好的感情。
2.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边看边思考,香雪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香雪:
行为变化:渴望铅笔盒——换回铅笔盒,缩坐在铁轨上——大步前进
心理变化:自卑——自信,犹豫——坚定,害怕——勇敢
(1)香雪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什么给了她力量?
铅笔盒给了她信心,勇气,力量,让她不再害怕。
(2)铅笔盒象征着什么?文明,知识。台儿庄呢?封闭,落后,传统。开进台儿庄的火车呢?象征着现代文明,改革开放。
(3)作者对香雪这样的姑娘是怎样的态度?赞美。
(4)所以本文的主旨是?
赞美了迫切地要求冲破封闭的文化氛围、走向现代文明的纯美、自尊的农村青年。
3.“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百合花》和《哦,香雪》所选取的社会背景是真实的,但写的却不是真人真事。作者为什么要让新媳妇和香雪发生这样的改变?她们身上又有没有什么是没变的?让我们一起了解《百合花》的创作背景。
百合花创作背景: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1958年),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1)看了这段介绍,大家告诉老师,作者为什么缅怀战时的生活?
因为反右斗争,人与人互相批斗,现实冷峻。战争虽残酷,却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2)所以,作者让新媳妇改变的是?不变的是?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情。 人性的美。
(3)作者这样塑造人物的目的是?
通过新媳妇的变与不变告诉人们,战争都无法摧毁人性美、人情美,在和平年代更应该传递。
4.《哦,香雪》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呢?
《哦,香雪》: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歌唱新时代,礼赞新生活成为文学的重要主题,铁凝的《哦,香雪》就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1982年)。铁凝曾四次下乡,与一群十八九岁善良、淳朴的农村姑娘十分投缘,她们对铁凝的关怀深深感动着她。可以说,这些女孩的善良、质朴是铁凝创作的源泉,这些女孩成了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她说:“世界上最纯洁,美丽的就是少女的梦想。”
(1)看了这段介绍,大家说一说作者对改革开放是什么样的看法?赞扬。
(2)所以她让香雪变了什么?保持了什么?
增加了:新时代青年的勇气、自信、坚定,对文明的向往。
保持了:农村女孩本性的纯朴、善良、自尊自爱。
(3)作者这样塑造香雪的目的是?
一方面为改革开放带来现代文明感到欣喜希望人们心怀梦想,摆脱愚昧、封闭、落后,走向开放、文明;另一方面也希望人们在物质文明的巨大泥沼中,保持精神的纯朴、善良、自尊自爱。
五、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他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那时我们是专门请一位先生在祠堂里讲《了凡纲鉴》,为得拣到这菜园来割菜,因而结识了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以后就借了割菜来逗她玩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从名字看来,三姑娘应该还有姊妹或兄弟,然而我们除掉她的爸爸同妈妈,实在没有看见别的谁。
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他照例拿着摇网走到河边的一个草墩上,——这墩也就是老程家的洗衣裳的地方,因为太阳射不到这来,一边一棵树交荫着成一座天然的凉棚。水涨了,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剩现绿团团的坡,刚刚高过水面,老程老像乘着划船一般站在上面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那就不移地的转过身倒在挖就了的荡里,——三姑娘的小小的手掌,这时跟着她的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碰跳碰跳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查查作响。三姑娘渐渐把爸爸站在那里都忘掉了,只是不住的抠土,嘴里还低声的歌唱;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不觉也就瞥到那滔滔水流上的一堆白沫,顿时兴奋起来,然而立刻不见了,偏头又给树叶子遮住了,——使得眼光回复到爸爸的身上,是突然一声“阿呀!”这回是一尾大鱼!而妈妈也沿坝走来,说盐钵里的盐怕还够不了一餐饭。
老程由街转头,茅屋顶上正在冒烟,叱咤一声,躲在园里吃菜的猪飞奔的跑,——三姑娘也就出来了,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留到端午扎艾呵,别糟塌了!”妈妈这样答应着,随即把酒壶伸到灶孔烫。三姑娘到房里去了一会又出来,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站着脚送在桌上;然而老程终于还是要亲自朝中间挪一挪,然后又取出壶来。“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自然不是我们的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现在不过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显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现得好看,却叫人看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子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只有鹞鹰在屋顶上打圈子,妈妈呼喊女儿道,“去,去看坦里放的鸡娃”,三姑娘才走到竹林那边,知道这里睡的是爸爸了。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街上的汉子也借这个机会撞一撞她们的奶。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子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鸡上埘的时候,比这里更西也是住在坝下的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三姑娘送客到坝上,也跟着出来,看到底攀缠着走了不;然而别人的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睄,——却也正在睄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河里没有水,平沙一片,现得这坝从远远看来是蜿蜒着的一条蛇,站在上面的人,更小到同一颗黑子了。由这里望过去,半圆形的城门,也低斜得快要同地面合成了一起;木桥俨然是画中见过的,而往来蠕动都在沙滩:在坝上分明数得清楚,及至到了沙滩,一转眼就失了心目中的标记,只觉得一簇簇的仿佛是远山上的树林罢了。至于咶咶的喧声,却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抱歉似的不安,突然来了这埋怨,刚才的事倒好像给一阵风赶跑了,增长了一番力气娇恼着:
“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喜欢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坐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进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这时节难为的是妈妈了,皱着眉头不转睛的望,而三姑娘老不抬头!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其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那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常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妈妈正在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只是无意的吐出来几声“是”,——这几乎要使得三姑娘稀奇得伸起腰来了:“刚才还催我去玩哩!”
三姑娘实在是站起来了,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见了三姑娘活泼泼的肩上一担菜,一定要奇怪,昨夜晚为什么那样没出息,不在火烛之下现一现那黑然而美的瓜子模样的面庞的呢?不,——倘若奇怪,只有自己的妈妈。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然而倘若是新的,怕没有这样合式,不过这也不能够说定,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然而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等到我们从她的篮里拣起菜来,又从自己的荷包里掏出了铜子,简直是犯了罪孽似的觉得这太对不起三姑娘了。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我们都高兴的了不得,有的说买鲫鱼,有的说鲫鱼还不及鳊鱼。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来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出版于1925年2月,《语丝》第14期)
【思考】1.《竹林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三姑娘形象?
作品以真挚、友好的感情,赞美一个纯洁优雅、宁静恬淡,如同竹林一样在风雨中自然舒展的乡村劳动少女。
①质朴。第2段“非常害羞而又爱笑”、倒数第12段“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三姑娘不讲究身体修饰,也不爱凑热闹。她素淡地生活,静默地自守。
②勤劳能干。跟随父亲打鱼;“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母亲洗衣”;父亲死后,“母子都是那样勤敏”;去卖菜,“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
③俏皮、善良、大方。在卖青椒的一段对白中,三姑娘就颇为俏皮的反诘:“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但还是多抓了一把菜给“我们”。
④孝顺、乖巧。拒绝堂嫂子们看灯的邀请,陪伴母亲,准备第二天要卖的蔬菜。“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
⑤脱俗。她一听到“我们”说:“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到一个好姑爷。”就立即翩然离去,决不提供把亲近化为亲狎的可能。
2.老程去世给三姑娘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小说相关内容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①服饰变化:如“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令人见之伤感。
②生活变化:如由和爸爸一起快乐地打鱼、看灯,到八岁替妈妈洗衣、不上街看灯。
③心理变化:一天天落寞、淡漠、沉静。从“非常害羞而又爱笑”,到“三姑娘是这样淑静,越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
三姑娘有没有没变的地方?
不变的是她的纯朴、善良、勤奋,她竹子一样的气节,和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篇小说是什么时候创作的?1925年,废名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他见识了旧社会普通民众生活穷困,生活悲苦,也接受了西方思想的熏陶,但对废名影响最大的还是庄禅思想。废名的创作无意于社会批评,他把五四时期的青春气注入到柔情似水的传统女性三姑娘身上,同时让她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保持纯洁优雅,宁静恬淡,勤劳善良,着力手写这人性的光辉。
六、对接时代,感悟青春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另一群女性的故事!
播放疫情期间女性视频。
在疫情面前,在大风大浪面前,视频中这些女性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变:外貌上:脸受伤了,看起来憔悴了 心理上:变得更成熟、勇敢、强大。
不变:善良、纯真、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精神。
大家觉得这些青春女性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她们有什么共同点?
无论社会怎么变,她们坚守内心的真、善、美,选择积极的面对生活。
结语:
青春之美,美在它蕴含无限生机和动力,对梦想的执着;美在积极奋发,对纯洁、善良、美好人性的坚守;美在对未来人生的憧憬,对民族命运的思考;还美在它如夏花般绚烂,也如流星般短暂。同学们,“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尽情绽放你的青春芳华吧!
板书设计
课文
《百合花》
《哦,香雪》
主要人物
小通讯员,新媳妇,“我”
香雪,凤娇
社会背景
解放战争时期部队
改革开放之初的山村
情
节
开端
带路(1-23)
姑娘们欢喜迎火车(4-56)
发展
借被(24-43)
香雪渴望拥有铅笔盒(57-63)
高潮
牺牲(44-57)
香雪换回铅笔盒(64-72)
结局
盖被(58-59)
香雪深夜归来(73-83)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任务,新课导入,初读课文,赏析课文,分析语言特色,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3.2* 哦,香雪教案及反思,共4页。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3.1 百合花教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