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届天津高考复习:文言文建议 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天津高考复习:文言文建议 课件第1页
    2023届天津高考复习:文言文建议 课件第2页
    2023届天津高考复习:文言文建议 课件第3页
    2023届天津高考复习:文言文建议 课件第4页
    2023届天津高考复习:文言文建议 课件第5页
    2023届天津高考复习:文言文建议 课件第6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天津高考复习:文言文建议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天津高考复习:文言文建议 课件,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总体趋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原题解读与命题趋势1.数据分析注:①由于2022天津高考卷尚未发布,2022年考题由考生提供,与原卷有一定差异。 ②上述考题(包括2022天津高考题回忆版)均编入《附件1》,为考生提供参考。
    ①考核环节相对稳定 按顺序排列大致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断句、概括分析(或文学文化常识)、内容理解,文言翻译、概括内容。(2017年未考察概括分析,考察文学文化常识)②字数有增加趋势 新高考后,考试阅读量提升是一个大的浪潮。无论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还是小说、散文阅读,阅读量全在上升,显然正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等综合素养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备考时,应当注重阅读能力、概括能力,阅读时详略结合,筛选有效信息,高效准确完成阅读任务。(注意:训练是长期性周期性的习惯养成,在坚持在质量而不在量多,切莫一天撑死,一周饿死,建议每周专门训练阅读概括两次,不必花太多时间,从一轮复习开始,足以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③保持地方特色,与全国卷仍保持一定差异 天津卷的文言文分值比全国卷高,但高出的全是基础的文言知识,且相对全国卷生疏字词更少,与课本结合度更高。 但是,在备考时要注意新的题型和题设问法,例如2022全国甲卷11题的问法。④体裁近年以非人物传记为主 人物传记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要求“真、信、活”,因此更加客观。学生答题时,要更多注意时间、空间、人物性格等事物。 非人物传记主要以议论、抒情、写景等方式呈现作者对事物的主观看法,带有浓厚主观感情色彩。因此学生答题时,要更多注意作者的思维结构与思想感情。 人物传记一定程度上具有固定的格式,比如开头“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然后仕途上的起起落落,要求学生更多把握其中细节。而非人物传记的开头,一般不是圣人名言,就是大道理,很多学生一眼就晕,甚至于整篇文章都读不下去,这时不妨去看看题目,联系作者背景,猜想作者目的,从而完成阅读任务。
    二、分环节备考1.文言实词⑴重要性:实词翻译是文言文翻译的重中之重,在文章理解与文言翻译中起到重要基础性作用。更何况历年天津卷必有一道实词考题,且是文言文题的第一道。试想如果第一道题就不确定,那么在惜时如金的高考考场会不会影响心态?⑵题设形式: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试时一定注意,是选择正确,还是选择错误。⑶备考原则①文言实词知识的来源主要有积累储备(包括初中文言字词)和词义推测。但记住日常复习时:高中教材实词>初中教材实词>日常生活用词(成语等)>疑难词义推测毕竟是文言文第一道题,几乎95%都源自课本基础知识,更何况也不必把一道送分题寄托在推测上。②熟记高中教材实词,可借助先前大纲的120个重点实词进行复习。③保证初中的实词掌握。2023届高三,在中考时因为考察了道小学诗无奈失分,有前车之鉴,我们要重视,更何况文言文本来就不分年级,且在寒假的时候再去小翻一遍,又会收获到不同的理解,一举多得,何乐不为?④学习成语的过程中积累文言知识。⑷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二、分环节备考2.文言虚词⑴重要性:虚词的作用与用法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往往表达某种句间关系,且天津卷单独命制选择题。⑵题设形式: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考试时一定注重意义和用法两项,以及是选择正确,还是选择错误。⑶备考原则①熟记旧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之乎者也、乃为因而、其若所焉、且于以何、与则)②积累于课内,迁移到生活,应用于题目。语文学习不应是合上书本搁置一旁,而应该迁移于生活,往往生活中鲜明的举例可以加深印象,甚至终身难忘。⑷推断虚词词义的方法
    二、分环节备考3.文言断句⑴重要性:断句在古代称句读,因为古代无标点符号,所以文章阅读中句读是必需学习的环节。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断句都是必考的环节。⑵题设形式: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⑶备考原则①坚持熟读课文,培养语感。②掌握句子基本结构与特殊文言句式。⑷文言断句的方法
    二、分环节备考4.概括分析与内容理解⑴重要性:天津卷对概括分析与内容理解的考察主要有两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分值占比10分左右,且相对基础知识,技巧性更强,对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属于较难题型。⑵题设形式:①下列六句编为四组,都属于作者评述晁错直推文帝于五帝原因的一组是( )②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③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⑶备考原则①日常周期性训练,可每周一两次,但必须独立限时连续完成。②掌握一定阅读方法,积累自我阅读经验。(阅读是语文学科贯穿始终的难题,非一朝一夕攻克,既不要对此抱有幻想,也不因此气馁。)
    一、网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①学习效率低。②网课听不进去,走神,听得云里雾里。③控制不住自己,老想玩。
    二、如何利用网课,提高学习质量 1.记笔记方面①上课必须记笔记②听课时如果没听懂尽量靠自己思考,实在不会在去回播,否则易形成一种依赖性,影响上课效率。2.自律方面①合理关掉手机的社交软件消息提示,其中那个注意力,眼不见,则心不乱。②使用cstydy,番茄td,frest的软件进行约束。③树立学科仪式感,尽量营造良好学习环境。④作息规律,勤俭锻炼,可以为网课增添活力。3.作业方面①遵循听课→复习→写作业的顺序(做到写作业不翻笔记)②积极与老师互动:网课对我们的影响之一便是失去了与老师交流的机会,我们抓住时机,将网课转化为提高排名的机会。4.设备使用技术方面①可以自制思维导图,方便记忆。(右图为例)②利用软件对抽象知识进行简化。③可适当利用软件进行笔记记录。④可及时查询单词,反复尝试英语听力等。
    真题训练 2021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审乎计之得失 审:仔细考量 B.则必有所格 格:阻止,阻碍C.此用之于新造之蜀 造:拜访 D.或一见尽怀 或:有的人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是有时而穷焉 盘盘焉,囷囷焉 B.而权之以人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游尘之集高岳 不知东方之既白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B.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C.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D.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认为曹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的一组是( )①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②与之争于舟楫之间 ③行三百里以争利④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 ⑤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 ⑥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⑤⑥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一开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B.苏轼认为曹操过于重视刘备、又过于轻视孙权,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C.朱敬则认为曹操在名望、实力上不占优势,又屡次战败,但最终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D.两则选文摆事实、讲道理,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2)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和朱敬则对曹操评价的不同之处。
    (1)犯了这两个(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因此在赤壁兵败,成就了孙吴的强大。(2)这不也就是擅长揣度事情却不擅长揣度他人(所造成)的过错吗?7.①苏轼认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准确地权衡对手,未能统一天下。②朱敬则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业,认为曹操有谋略,善决断,意志坚定,以至吸引贤才归附,成就霸业。

    相关课件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视域下古诗文备考建议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新高考视域下古诗文备考建议 课件,共60页。

    2023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习题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习题 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断句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翻译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翻译 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言翻译的要求,文言翻译的方法,保留法,补充法,删减法,换字法,加字法,调序法,凝缩法,选意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