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复习课 课件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0549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复习课 课件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0549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复习课 课件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0549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复习课 课件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0549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复习课 课件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0549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复习课 课件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0549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复习课 课件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0549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复习课 课件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0549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复习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复习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论语》的文体,男子40岁,女子十三四岁,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男子十五岁,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男子三十岁,-3岁的儿童,男子50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经(艺):《诗》《书》《礼》《易》 《乐》 《春秋》六艺(技能):礼、乐、射、御、书、数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文化常识——古人的年龄
8岁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角不分男女。黄发人老垂髫小
童年的代称(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
文化常识——古人的称呼
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供长辈和自己称唤。
古代男子成人(20岁)、女子成人(15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晚辈和平辈称,表尊敬
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号往往即兴而起,不一定和名之间有联系。但号往往用一些漂亮或高雅的字眼,因此号又俗称雅号。
姓本是整个氏族的称号,表明一种血缘关系,留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2.用于介绍或作传。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一、通假字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莫同“暮”,晚。3.毋吾以也:以,同“已”,停止二、古今异义1、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 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2、风乎舞雩: 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 后,名作动,走在后面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5、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6、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四、特殊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状语后置2、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 即:“不知吾也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 4、摄乎大国之间 状语后置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状语后置6、异乎三子者之撰 状语后置7、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状语后置 8、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宾语前置9、为国以礼 状语后置
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平常。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10、吾与点也:与,赞成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五、重点虚词 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同“已”停止;一说,动词,用 )(3)则何以哉: 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5)以俟君子(而,连词)2、如(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 (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6.乎(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比(2)摄乎大国之间:介词,在(3)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和,跟(4)浴乎沂,风乎舞雩:介词,到,在(5)何伤乎:语气词,表反问,呢?
六、一词多义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2)子路率尔而对曰;鼓瑟希,铿尔: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尔何如:你3.为(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2)愿为小相焉(做)4.言(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一句简明扼要地写出四个学生的姓名,并交代了一个典型的探究学习的场景。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的治国志向,他首先从自己谈起,“ ”,以消除弟子顾虑。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两句写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打消了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的句子是“ ,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以消除弟子顾虑,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 ,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毋吾以也。居则曰:‘ 。’ , ?”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句简明扼要地写出四个学生的姓名,并交代了一个典型的探究学习的场景。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的治国志向,他首先从自己谈起,“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消除弟子顾虑。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两句写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打消了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的句子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以消除弟子顾虑,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句子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 ?”三句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述志。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 !’ ,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以师长风范询问弟子,怎么做才能让别人了解你的句子是“居则曰:‘ !’ , ?”10.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如果有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在《论语》中,孔子就曾经和弟子们谈论过这样的话题。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 , ?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三句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述志。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以师长风范询问弟子,怎么做才能让别人了解你的句子是“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0.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如果有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在《论语》中,孔子就曾经和弟子们谈论过这样的话题。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一句写子路是个急性人,“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了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每个弟子在述志时都能体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仲由,文章通过对他的神态描写来凸显其性格特征的一句是: 。1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 ”一句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直率。1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政治设想中要治理什么样的国家:“ , , , ”。1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 , , , ”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1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的“千乘之国”面临的困难是“ , , ”,子路认为治理这样的国家的效果是“ , ”这体现了子路自信、有抱负、自认为具有优秀的政治才能。
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曰”一句写子路是个急性人,“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了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每个弟子在述志时都能体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仲由,文章通过对他的神态描写来凸显其性格特征的一句是:子路率尔而对曰。1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子路率尔而对曰”一句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直率。1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政治设想中要治理什么样的国家:“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1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1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的“千乘之国”面临的困难是“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认为治理这样的国家的效果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体现了子路自信、有抱负、自认为具有优秀的政治才能。
1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 ,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1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指出公西华也想参与国家大政,只不过讲的谦虚一点罢了的句子是:“ ? , ?”2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评公西华志向的句子是: ? , ? , ?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的才能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的句子是: , ? , ?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1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1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指出公西华也想参与国家大政,只不过讲的谦虚一点罢了的句子是:“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2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评公西华志向的句子是: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的才能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的句子是: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B.莫春者,春服既成C.早缫而绪D.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答案 D2.对下列加粗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俟:等待)C.点,尔何如(何如:怎么样)D.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为国以礼 由也为之B.方六七十 且知方也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会同D.如或知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答案 B4.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答案 C
5.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C.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答案D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答案 C
7.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异乎三子者之撰 D.夫三子者之言何如?答案 C8.对下列句中加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子路率尔而对 ②鼓瑟希,铿尔 ③求也为之 ④夫子何哂由也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答案 B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 连下来,又有饥饿。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 事情呢?”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译文: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甚至于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译文: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译文: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 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6)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 能给诸侯做大相?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字仲尼,姓孔氏。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①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定公十五年,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后,孔子学乐于苌弘,言终退。苌弘语刘文公曰:“吾观孔仲尼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颡,黄帝之形貌也;修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成汤之容体也。然言称先王,躬履谦让,洽闻强记,博物不穷,抑亦圣人之兴者乎。”刘子曰:“方今周室衰微而诸侯力争,孔丘布衣,圣将安施?”苌弘曰:“尧、舜、文、武之道,或弛而坠,礼乐崩丧,亦正其统纪而已矣。”既而夫子闻之,曰:“吾岂敢哉!亦好礼乐者也。”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B.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C.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D.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句意: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是有高尚的品德,他的貌好像很愚钝,抛弃的骄气和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君子盛德”,“君子”是“盛德”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结构一致完整,中间应断开,排除B。故选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B.黄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一说为古代神话中的五个天帝之一。C.布衣,布制的衣服,指衣着俭朴。古时也常借指平民。文中意为前者。D.再拜,拜两次,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也可用于书信的开头或结尾。
C.“布衣,布制的衣服,指衣着俭朴。……文中意为前者”错误。布衣,文中指平民。故选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文公认为在周王室衰微各国诸侯都忙于以武力相争的时代,孔子作为一个普通人不能成为圣人。这与苌弘的观点相同。B.孔子不知道龙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但是依然认为自己见到的老子就像龙一样具有君子的高尚品德,虚怀若谷,大智若愚。C.孔子的高祖少皞挚即位时,凤鸟正好来到,所以少皞挚就用鸟记事,用鸟为各部门长官命名。孔子听到这件事,便向郯子学习古代官制。D.孔子学习弹琴,从领略乐曲的形式到弹奏技巧,再到领悟主旨,最终领悟到作者的身形气质,从而判定乐曲的作者为周文王。
A.“这与苌弘的观点相同”错误。由原文“刘子曰:‘方今周室衰微而诸侯力争,孔丘布衣,圣将安施?’苌弘曰:‘尧、舜、文、武之道,或弛而坠,礼乐崩丧,亦正其统纪而已矣’”可知,刘文公说:“如今周王室衰微,各国诸侯都忙于以武力相争,孔丘不过一介布农,怎么可能成为圣人?”苌弘说:“尧、舜、文、武之道,已被今人抛弃,当今之世礼乐之道已经分崩离析了,也应该出现圣者,正其道统了”,由此可知,苌弘与刘文公的观点相反。故选A。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配套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课内容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论语》题解,《论语》的内容,《论语》的体制和篇章,《论语》的语言特色,国家崛起,小民幸福,喟然而叹,其言不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评课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论语》,公西华,“志”,“为国以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