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中考语文高分作文写作技巧+经典素材
- 专题10 100个金句素材+9大写作技巧-2023年中考语文高分作文写作技巧+经典素材 其他 1 次下载
- 专题09 10个学霸都在用的绝佳开头段落+写作技巧大汇总-2023年中考语文高分作文写作技巧+经典素材 其他 1 次下载
- 专题07 香港回归25周年全范文+金句+素材!妙言+与其怨天尤人,不如静心修炼生活-2023年中考语文高分作文写作技巧+经典素材 其他 1 次下载
- 专题06 人生格言+沉淀自己+人民日报六月硬核摘抄-2023年中考语文高分作文写作技巧+经典素材 其他 1 次下载
- 专题05 「新时代·新青年」主题的精彩段落+我喜欢简单的生活+名著中的优美段落-2023年中考语文高分作文写作技巧+经典素材 其他 2 次下载
专题08 10个小众新颖过渡句+8个百用不腻过渡词+至死不渝的浪漫+表现手法-2023年中考语文高分作文写作技巧+经典素材
展开
10个小众新颖过渡句+8个百用不腻过渡词+至死不渝的浪漫+【表现手法】1、从来如此,便对吗?——鲁迅《狂人日记》【点拨】可以适用在反面论证的过渡中。例如在论证“娱乐至死”的话题时,可以写:在资本与消费的驱动下,万物皆可娱乐化,精神与内涵日益不值一提,浅俗与庸媚反而横行泛滥。“虐星”综艺溺于娱乐,以明星的尴尬与狼狈为卖点,兜售恶趣味,毫无文化内涵。此种综艺或许能赢得一时的曝光,却难以经受时间的沉淀,最终也将被时代抛弃。 从来如此,便对吗?马尔库塞说:“当人类被剥夺了反思与沉痛的思考后,他们所剩无几。”越是被娱乐包围,越是要保持清醒与独立,在清醒中辨明是非,在独立中反思自身,做时代的观察者与提问者,方能自立立人。 2. 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瓦尔登湖》 【点拨】可以适用在含有“变化”的作文中,比如写国家的发展、抗击疫情时都可以运用这句话。 例如: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尽管打赢这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还困难重重,但是,有广大党员干部“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请战承诺,有一线的科技、医务“勇士”们的不懈奋斗,有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必将迎来“柳暗花明”。“我是党员,我先上”,是情怀,更是担当,唯有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交给党和人民的人,在困难、危险面前才会说得出并做得到。 3.生活是条沉船,但我们不要忘了在救生艇上高歌。——伏尔泰 【点拨】看似很“丧”的一句话,但又充满生之微弱的希望之光。可以适用在“逆境”“困难”等主题中,作为引出事例的过渡句。再暗的天空也是你抬头就能见到星星的美好夜晚,再坎坷的荆棘之路也能开出一片血路狂花。 4.山川是不卷收的文章,日月为你掌灯伴读。——简媜 【点拨】出自简媜的《一口闲钟》,意思是世界是本书,你可以日夜兼程去读,建议适用在“读书”“求知”等话题中。山川之美,造化众神秀,是永远为那些懂他的人铺开的著作,他的文笔,他的构思,他的叙述,他的情感,都等着那些知己去解读,去欣赏,他不会吝啬的收起让人望而却步,他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巍峨壮丽的高度,而当你沉浸在其中之时,日月星辰都是你的良师益友,伴你一路同行,为你点亮明灯,指引方向,而这卷有灵性的天地之文将会和你共同见证你的一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地大同。 5.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林语堂【点拨】适用于“珍惜”“惜时”等主题。 比如,写“珍惜”主题时,可以这么用:一辈子活到九十岁,也不过是三万多天,因此,不要浪费时间,那是慢性自杀。好好活着,珍惜当下,才是最要紧的事情。毕竟,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6.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李大钊 【点拨】翻译为不能不切实际地空想而不付诸行动。更不能去追求一些虚幻的东西。可以适用在“实践”“实干”“知行合一”等主题上。领袖在新年贺词中就曾用到这句话,贺词提到: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7.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巴尔扎克 【点拨】苦难只是暂时的,我们的追求是星辰大海。这句话可以适用在“逆境”“苦难”等主题作文中。优秀引用可参考: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 8.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路遥 【点拨】适用于“不忘初心”“坚守节操”“英雄气节”等主题。例如:生活并非总是被光亮围绕,有时甚至生出枝蔓的干扰,有出淤泥而不染之莲,也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之人。纵被众口交毁,王昌龄不弃玉壶冰心;世人皆喜荣华,而嵇康独以离之为快,即使没有月亮,他们的心中也是一片皎洁。以磊落光明之心灵为启航之帆,才能在茫茫不见前路的人生之海中乘风破浪。9.刺破平静水面的锐利冰峰,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林达【点拨】如果题目材料提供了某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偏负面的现象,我们写作文要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者关联到类似的事件与现象,可以用这个句子。可以剖析现象之下的本质,阐释事件之后的原因。 10.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愿意含着泪继续奔跑的人。——董卿 【点拨】适用于“勇敢”“坚强”等主题。比如,写“勇敢”时,可以这么用:古往今来,有多少件事不是因为有勇气才去做的?可能寥寥无几。小鸟飞过大海,它一定能飞过去吗?那必须要尝试。在尝试之前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正如董卿说过: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愿意含着泪继续奔跑的人。8个百用不腻的过渡词1.谬哉斯言 “谬哉斯言”是“诚哉斯言”的反义词,意思是:这个说法(想法/看法)太错了。写议论文时,如果需要驳斥某种错误说法(想法/看法),就可以先提出来,然后再用“缪哉斯言”过渡,接着予以驳斥。示例:女子无才就是德?缪哉斯言!女子通文识字,才华横溢,在当下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女子也应该有才,女子有才才是德!2.妙哉斯言 “妙哉斯言”是“诚哉斯言”的近义词,意思是:这个说法(想法/看法)太妙了。写议论文时,如果需要肯定某种说法(想法/看法),就可以先提出来,然后再用“妙哉斯言”过渡,接着予以剖析。示例:天生我材必有用?妙哉斯言!人生在世,唯有相信自己,充满自信,才能行稳致远,做出让人惊叹的光辉业绩!3.揆诸现实意思是:根据现实状况来判断(推测),也可写作“揆诸当下”“揆之于当下”。写议论文时,一般用这个词语来联系现实。示例:揆诸现实,不敬畏规则、肆意践踏规则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4.无独有偶一般用在两个例子之间。也就是前面举了一个例子,后面准备继续举例子,拓展和丰富内容,此时,就可以用“无独有偶”来过渡。示例:无独有偶,《王者荣耀》等游戏向低龄化蔓延,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5.放眼寰宇也可以写作“纵观世界”、“放眼全球”。写议论文时,如果需要拓展范围,也就是从一地一处的状况,写到全球风云动态,就可以用“放眼寰宇”来过渡。示例:放眼寰宇,我们可以进一步感悟创新之剑的强大威力!6.自古洎今也可以写作“古往今来”、“回溯历史”、“翻开史册”,一般引出历史中的人物事例,是举例论证的标志。示例:自古洎今,能成大事者,无不具备勤奋刻苦的优秀品质,且不说韦编三绝的孔子,闻鸡起舞的祖逖,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映雪的车胤,单就断齑画粥的范仲淹,其事迹就值得大书特书!7.君不见古诗歌里面经常出现的过渡词,比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议论文时,也可以用君不见来过渡,后来一般引出特别精彩的例子,或者是想要着重强调的道理。示例:君不见,地沟油事件还未平息,苏丹红的余波还在荡漾,孔雀石绿问题已经粉墨登场,让各国民众一时间揪心不已。8.究其本质一般用在从现象到本质的剖析中,前面列举了现象,后面要开始剖析,指出事情的本质,就可以用“究其本质”来过渡。示例:究其本质,还在于思想上麻痹大意,以为过往的小事件不足为患,因此没有引起重视,最终引发了大悲剧!9.物犹如此如果要从事物写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就可以用“物犹如此,人亦然”来过渡。这是一个非常好用的过渡词,写议论文不可错过!示例:物犹如此,人亦然。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松柏的坚韧品质,当冰霜来袭时,做到“挺且直”。10.综上所述类似的还有“总而言之”、“总之”,用于做出小结。也就是前面展开论述,后面要结尾,这时候,就可以用“综上所述”来过渡。示例:综上所述,安全问题无小事,唯有防患于未然,才能消除隐患,确保公共安全。反之,则上述悲剧,可能还会上演。让我们一起谨记海恩法则,做到未雨绸缪,为消除公共安全隐患而不断努力吧!混迹在人群中,有一种隐身与匿名的快感,与他人分享温暖的快感,以集体之名逃避个人选择的快感。《断章》2.满天星斗连成一片,璀璨迷离。看来总得有最后一次,否则人生更轻更贱。我们都走在这路上,谁都没有免于死亡的特权。也许重要的是,你与谁相识相伴相行,与谁分享生命苦乐,与谁共有某些重要的时刻,包括最后一次。《远行——献给蔡其矫》3.繁星,树影,路灯的光晕,翘起的屋檐像船航行在黑夜中。北京真美。《断章》4.时代,一个多么重的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可我们曾在这时代的巅峰。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我们突然成了时代的孤儿。就在那一刻,我听见来自内心的叫喊:我不相信——《断章》5.“如果你是条船,漂泊就是你的命运,可别靠岸。”《我的日本朋友》6.为筹措路费,我把手表送委托行卖了——好像我们去时间以外旅行。《断章》7.谁把门窗的对话卖给穿堂风《歧路难》选章8.我们在昏暗的灯光下举杯。百感交集——重逢的喜悦,劫后的庆幸,青春的迷惘,以及对晦暗时局的担忧。短波收音机播放外国古典音乐,飘忽不定,夹杂着怪怪的中文福音布道。在中国北方的水域,四个年轻人,一盏孤灯,从国家到监狱,从哲学到诗歌,一直聊到破晓时分。《断章》9.那年春天来得早,阳光四溢,连影子都是半透明的。《断章》10.那年我二十六岁,头一次知道恐惧的滋味:它无所不在,浅则触及肌肤——不寒而栗;深可进入骨髓——隐隐作痛。那是没有尽头的黑暗隧道,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我甚至盼着结局的到来,无论好坏。夜里辗转反侧,即使入睡,也会被经过的汽车惊醒,倾听是否停在楼下。车灯反光在天花板旋转,悄然消失,而我眼睁睁到天亮。《断章》 11.回首往事,大可不必美化青春。我们那时一个个像孤狼,痛苦、茫然、自私、好勇斗狠。《彭刚》12.是的,我们自以为与时俱进,其实在不断后退,一直退到我们出发的地方。《远行——献给蔡其矫》13.是时代匿名的时候了是诗歌泄露天机的时候了是时候了《歧路难》选章14.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此刻,而这个此刻的门槛在不断移动。说到底,个人的此刻也许微不足道,但在某一点上,若与历史契机接通,就像短路一样闪出火花。《听风楼记——怀念冯亦代伯伯》15.秋天阳光没有穿透力,停留在我家白纱窗帘上,随风飘荡。《他乡的天空》16.我是人我需要爱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17.那时都没有电话。一个匮乏时代的好处是,人与人交往很简单——敲门应声,无繁文缛节。《听风楼记——怀念冯亦代伯伯》18.没有窗帘,很早就被阳光吵醒。《断章》19.我想所谓命运,都是一种对失败者结局的合法化解释,其中包含强权的意志。《他乡的天空》20.我和父亲一起上楼取旅行用品。他在前面,驼着背,几乎是爬行,我紧跟在后,跌跌撞撞,真想与争吵多年的父亲和解,抱着他大哭一场。《断章》21.我琢磨一个人独处久了,他人已不重要——虚无之墙的投影而已。《纽约变奏》22.他就像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地和严阵以待的王作战,这残局持续了五十年,而对峙本身就是胜利。《艾伦·金斯堡》 23.一九七八年九月下旬一天晚上,芒克和我在黄锐家的小院吃过晚饭,围着大杨树下的小桌喝酒聊天,说到局势的变化,格外兴奋。咱们办个文学刊物怎么样?我提议说。芒克和黄锐齐声响应。在沉沉暮色中,我们的脸骤然被酒精照亮。《断章》24.回想八十年代,真可谓轰轰烈烈,就像灯火辉煌的列车在夜里一闪而过,给乘客留下的是若有所失的晕眩感。《听风楼记——怀念冯亦代伯伯》25.河流尽头船夫等待着茫茫暮色必有人重写爱情《我们》1. 从结构上分:开门见山 承上启下 卒章显志 点面结合 悬念 伏笔 呼应 线索(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线索:时间,空间,人物,事物。事物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2.从手法上看:联想、象征、铺垫、渲染、抑扬、对比、衬托、烘托、托物言志 、以小见大、虚实结合(1)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2)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如《故乡》开头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为下面杨二嫂和闰土的出场做了铺垫。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4)烘托:烘托是用别的事物,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而不是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来突出,它其实是一种侧面描写。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5)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6)衬托:是指用事物剑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作为陪衬突出主体事物。“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a正衬是指用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和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b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主次分明。(7)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8)抑扬:“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也可以相反来做。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之分。用“抑扬”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欲扬,于是就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就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抑扬的手法可以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突出喜欢、赞扬或批评、讽刺的感情,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9)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10)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主题,亲切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11)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如“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把无形的愁化作实物,突出了人物愁的深重。(12)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