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自主阅读强化训练(无答案)
展开(一)千金买骨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消人言于君1:“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1.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消人对1:“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三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君遣之 ( )
A.打发。 B.派遣。 C.使。 D.送。
(2)反以报君 ( )
A.返回。 B.反而。 C.回家。 D.谋反。
(3)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 )
A.何必。 B.安全。 C.怎么。 D.安足。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
A.市场。 B.闹市。 C.买。 D.卖。
2.辨析下列每组中加点字的意思。
(1)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2)马今至矣!
千里之马至者三。
这位侍臣用“五百金”买下死马的骨头,其目的是什么?
“千金买骨”已演变为一个成语,它现在常用来比喻什么?从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
(二)熊与坎中人
有人入山射鹿,忽堕一坎内,见熊子数头。须臾,有大熊入,以为必害己。良久,大熊出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一份与此人。此人馁久,冒死啖之。熊似甚怜之。每旦,熊母觅食还,辄分果与之,此人赖以支命。后熊子稍大,其母一一负而出。子既出尽,此人自分必死坎中,而熊母复还,入坐人边。人解其意,便抱熊足,熊即跃出,遂不得死。呜呼,人言禽兽无义,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忽堕一坎内
(2)须臾,有大熊入
(3)良久,大熊出果分与诸子
(4)此人馁久,冒死啖之
(5)其母一一负而出。
2.联系上下文,说说“之”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1)冒死啖之。
(2)熊似甚怜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辄分果与之
然顾此熊,安得言无情哉!
4.文中的熊是如何对待“坎中人”的?作者借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三)
【材料一】时下,经典作品销路不佳,有些书店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放在打最低折扣的专卖区。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
普遍:《西游》被“大话”,《三国》被“水煮”。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把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了“速食快餐”,往往使经典不再“经典”。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
(《摘自新京报》)
【材料二】我们的中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成长,仍然有着青春的活力,是活的语言。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那些文学作品,比如六百年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之类的,我想一个中学生大概不需要用字典,就可以看懂。从古到今,那些古籍除了非常高远的、深奥的一小部分之外,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今日一般读书人可以享受、欣赏,并终生受用的。
(摘自余光中先生在母校南京大学的演讲)
1.结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你认为这个专题活动的目的是 。
2.为了搞好这个专题活动,小晴想到了撰写名著阅读心语投寄给《南京日报》进行宣传的方式,她写了《骆驼祥子》的阅读心语:
祥子,一个北京的人力车夫,像骆驼一样耸起脊背,拉着一辆黄包车在胡同中奔跑。风雨中的哆嗦,烈日下的喘息,让我读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
照样子,从《西游记》《水浒传》《繁星·春水》中选择一部撰写一段阅读心语。
《 》的阅读心语:
3.除了撰写阅读心语进行宣传的形式外,你还有什么好主意?
(四)琐忆(节选)
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然而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反而更加显得他的平易近人了吧。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正是鲁迅先生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鲁迅先生是亲切的、热情的,一直保持着平等待人的态度。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这种时候,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儿好。”有一次,我从别处听来一点儿掌故,据说在北京的时候,有个并不太熟的青年,靴子破了,跑到鲁迅先生住着的绍兴会馆,光着脚往床上一躺,却让鲁迅先生提着靴子上街,给他去找人修补。他睡了一觉醒来,还埋怨补得太慢,劳他久等呢。
“有这回事吗?”我见面时问他。
“呃,有这回事。”鲁迅先生说。
“这是为的什么呢?”
“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你的舌头底下压着个结论:可怕的进化论思想。”
“进化论牵制过我,”鲁迅先生接下去说,“但也有过帮助。那个时候,它使我相信进步,相信未来,要求变革和战斗。这一点终归是好的。你看,现在不是还有猴子吗?嗯,还有虫豸。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雾,这是后来的事情。现在不再给人去补靴子了,不过我还是要多做些事情。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秀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
1.结合文章内容,补充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
( )的胡须 ( )的目光 ( )的头发
2.文中详写的一件事是 ,突出了鲁迅先生 的高贵品质。
3.文中画线句的意思是什么?
4.文章的叙述结构是 。
5.文章标题为“琐忆”,但是贯穿全文主线的是写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的品质,这样有矛盾吗?
(五)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野花遍地。山脚下有一股消消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天上明月高悬,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泉边。月光似水,静影沉壁,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激动)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不禁抓起胡琴,拉弓抚弦,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 安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 富裕 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1.用“√”画出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细读第四自然段,说说阿炳从二泉那淙淙的流水声中听出了什么。
用“ ”画出文中描写二胡琴声动人心弦的句子。这琴声在告诉人们什么呢?
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难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期中测试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期中测试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书写题,看拼音写词语,阅读理解,附加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试题)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期末(试题)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无答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阅读训练试题 (无答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阅读训练试题 (无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这队伍大约有五六码长,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