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展开这是一份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在商代甲骨文中,出现了大量为告麦、告秋、祈年、求雨、多雨诸事而占卜。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 )
A.生产工具改进 B.重视引水灌溉
C.农业地位上升 D.出现个体劳作
2.据考古资料统计,汉朝出土的铁农具种类及比例如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
B.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开始使用铁制耕作农具
3.秦朝官营手工业作坊均按中央或地方制定的生产计划进行生产,并按计划作出预算。如《秦律杂抄》规定不是本年度计划产品,没有朝廷命书而敢擅自制造其他器物,管理者要受到惩罚。这说明秦朝官营手工作坊( )
A.照章行事,受到严格管控
B.制定预算,提高产品质量
C.定额生产,重视生产责任
D.厉行法制,强化产品保管
4.两汉时期,农村出现了一批个体手工业者,他们从事与编户齐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手工业生产,如制陶、酿造、生产简单农具等,产品在乡间贩卖。这一状况( )
A.反映出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B.进一步丰富农村商品市场
C.与国家的商业政策相违背
D.减少了农民对社会的依赖
5.明代初年,政府对矿冶业实行“官置炉冶”“尽数解官”的政策,而明中期以后则“设广秤税”“给票贩运”“听其所卖”。这政策变化( )
A.促使官营手工业开始衰落
B.刺激了民营矿冶生产的发展
C.加强了政府对矿户的管理
D.适应了雇佣关系发展的需要
6.清代嘉庆年间编撰的《珠里小志》记载了当时朱家角镇人口分类统计,除了户数(1 502)、口数(5 937)以外,把人口分成:男口、女口、幼童口、幼女口、店伙口、雇工口、奴仆口、婢女口、僧口、道士口、女尼口。其中店伙口267人,雇工口99人。据此可知,朱家角镇( )
A.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B.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工商业人口不断增多
D.新经济因素有一定发展
7.商代青铜器铭文中有很多赏贝、赐贝的记载。除了大量天然海贝之外,考古发现还有石贝、骨贝、蚌贝,甚至还有铜贝;小型墓葬群除一座墓出土贝83枚外,其他墓以出土贝一枚或数枚居多。这一现象( )
A.表明贝主要为贵族使用
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凸显了青铜工艺的进步
D.促进了长途贸易的繁荣
8.唐朝中后期,乡村出现了许多“草市”,江淮一带尤其繁荣,“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其中一些发展为商业市镇。草市的出现反映了( )
A.严格的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商业城市成为贸易中心
D.市场从城市延伸到乡村
9.明清徽商鄙视腰缠万贯而又唯利是图的人,他们尊奉“利以义制”的信条,许多徽商还将诚实不欺、公平守信作为自己的经营原则。该现象反映出( )
A.商人名利观念的淡化
B.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社会主流价值的影响
D.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整
10.[2022·资阳市二模]关中地区水陆交通不甚便利,江淮米谷运转入都颇为困难,故隋唐两朝,当关中地区发生天灾,物产不足以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时,“则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逐渐相沿成例。这种现象折射出( )
A.国家财政制度亟须改革
B.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
C.交通条件决定城市地位
D.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11.[2022·泸州市一模]某学者指出,清代押租制(指农民付给地主货币作为抵押金来换取土地经营权)是一种“筛选”,它使许多农民因付不出押金而被摒除在押租佃户之外,而使另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农民成为押租佃户。佃农在此基础上的自由转佃,更是一种“再筛选”。这( )
A.缓解了农村中的贫富分化
B.遏制了土地兼并的流行态势
C.使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加快
D.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12.[2022·贵阳市三模]康熙二十三年(1684)规定:“外国贡船所带货物,停其收税。贡船回国,带去货物,免其收税。”乾隆年间,因琉球国地处偏僻,物产无多,为勉其向化之诚,“凡贡船只,准带土产货物银两,在闽贸易,建设柔远驿馆,抚恤安置”。这表明康乾时期( )
A.地方经济自主性大幅提高
B.“闭关锁国”政策已名存实亡
C.“海禁”造成对外贸易锐减
D.朝贡贸易中的天朝上国心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12分,共40分)
13.中国古代的货币经济。
材料一 与宋朝有经济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在60个以上,遍及东亚,东南亚、南亚,红海沿岸,频繁的海外贸易刺激了货币需求,“中国铜钱热”由此兴起。两宋铜钱制作精良、币值稳定,适应了香料、象牙等零散土货的交易需要,因而蕃商“非铜钱不售”。宋廷秉承“薄来厚往”的原则,慷慨地向外国贡使回赐铜钱。海外诸国多通用铜钱,交趾“下令其国,(铜钱)许入不许出”,日本则将宋钱定为法定货币。各国海商“蕃舶巨艘,形若山岳,乘风驾浪”,来华贸易常夹带海量铜钱,以为“镇国之宝”,导致“福建之钱聚而泄于泉之蕃舶”的局面。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后“福建、广东近海之地,多行使洋钱”,西班牙“双柱”、墨西哥“鹰洋”、荷兰“马剑”、英国“站洋”等流通最广。有学者估测,明代输入福建的西方白银数额5 152.26万两,清代输入9 347.74万两。由于计数简单、样式精美、便于捐带,官民交易、完粮纳税、商业记账等多以外国银币结算。明末以来,福建商民乃至地方官府依外洋形制、重量、成色,仿铸银元。随着银币大量流入,民间融资日益便利,私营瓷窑、民营制糖作坊等蓬勃发展,农副手工业产品“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明中期漳州府6县仅有11个市镇,明末则发展为10县69个市镇,“里巷衣冠,必曰京式。器御酒果,非吴产不珍。”
——据叶伟奇《钱从海上来——从海上丝绸之路流入福建的外国银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外诸国“中国铜钱热”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明清时期福建外国银钱的特点,分析外国银钱流入的积极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行政中心城市体系之外,出现了以扬州、临清、天津等为代表的大运河城市。
历代大运河沿线新兴城市概况
——整理自鲍成志《区域经济变迁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解析:根据材料“告麦、告秋、祈年、求雨、多雨”可知,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的占卜,表明当时农业地位上升,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是否改进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信息只是表明有大量与农业有关的甲骨文,无法得出是否重视引水灌溉,排除B项;个体劳作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铁制农具分为初耕农具、播种农具、中耕农具和收获农具四种,这种分门别类的铁制农具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排除B项;铁农具种类多样不能说明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使用铁制耕作农具,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按中央或地方制定的生产计划进行生产”“没有朝廷命书而敢擅自制造其他器物,管理者要受到惩罚”可知,秦朝的官营手工作坊受到严格的管控,必须按照政府制定的计划进行生产,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官府通过对手工业作坊制定生产计划和预算进行严格管控,体现不出对产品质量的关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府要求官营手工业按计划进行生产并规定对管理人员违规的处罚,没有涉及定额生产和对生产责任的划分与重视,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对官营手工业作坊要按计划生产,不得擅自制造,并未涉及产品保管,排除D项。
答案:A
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个体手工业者的出现,促进了个体手工业的发展,其产品不用于自身消费,而是拿到市场上去售卖,这丰富了农村商品市场,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农业生产,排除A项;与国家的商业政策相违背,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 个体手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农民对社会的依赖,排除D项。
答案:B
5.解析:根据“官置炉冶”“尽数解官”“设广秤税”“给票贩运”“听其所卖”可得出,政府放宽了对民间矿业生产的限制,为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刺激了民营矿冶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开始”错误,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减少管理,排除C项;材料与雇佣关系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6.解析:从材料中朱家角镇人口分类统计中可以看出朱家角镇已经拥有雇佣工人群体,构成了劳动力市场,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有一定发展,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排除A项;明代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仅凭材料不能推断出工商业人口数量是在增长或减少,排除C项。
答案:D
7.解析:据材料可知,商代出现了不同材质的贝,这些货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商代小型墓葬也出土了大量的货币,这表明当时平民大量使用贝,排除A项;青铜工艺的进步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商代“币”的使用,可以促进长途贸易发展,但限于当时生产力水平,长途贸易达不到繁荣的阶段,排除D项。
答案:B
8.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商品经济繁荣,乡村和江淮地区出现了草市,其中一些草市发展成为商业市镇,草市的出现反映了市场从城市延伸到乡村,D项正确;宋朝,坊市制度被打破,排除A项;跨区域贸易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草市的发展,没有涉及商业城市成为贸易中心,排除C项。
答案:D
9.解析:徽商奉行“利以义制”,讲究诚信经商,反对唯利是图,这显然是受到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商人尊奉“利以义制”,不等于名利观念淡化,排除A项;理学正统地位在宋代以后就确立了,排除B项;传统经济政策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答案:C
10.解析:根据材料“故隋唐两朝,当关中地区发生天灾,物产不足以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时,‘则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是因为隋唐时期粮食重心逐渐南移到江南地区,洛阳可以通过大运河获取江南地区的粮食,粮食充足,洛阳在长安的东边,当关中地区出现饥荒时,就不得不洛阳“就食”,折射出这时期南方经济地位提升,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当关中地区发生天灾时,帝王到洛阳“就食”,以得到南方粮食,与国家财政制度的改革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政治中心是长安,而不是洛阳,排除B项;交通条件对城市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表述为“决定”,排除C项。
答案:D
11.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它使许多农民因付不出押金而被摒除在押租佃户之外,而使另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农民成为押租佃户”“佃农在此基础上的自由转佃”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做法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D项正确;“缓解贫富分化”之说从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排除A项;押租制仅使佃户获得了土地经营权,并非所有权,并不能遏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押租制促进了土地流转,发展了农业生产,并不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
答案:D
12.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乾隆年间,即清朝前期,政府停收外国贡船携带货物的税收,允许琉球等国来福建贸易等,体现出朝贡贸易中,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心态,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朝贡贸易,与地方经济的自主性无关,排除A项;“闭关锁国”在鸦片战争前一直是清朝的主要对外政策,排除B项;对外贸易锐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答案:D
13.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遍及东亚、东南亚、南亚,红海沿岸,频繁的海外贸易刺激了货币需求”并结合所学可知,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贸易)的推动;依据“两宋铜钱制作精良、币值稳定,适应了香料、象牙等零散土货的交易需要”可知,中国铜钱制作精良,币值稳定;依据“宋廷秉承‘薄来厚往’的原则,慷慨地向外国贡使回赐铜钱”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经济发达,统治者慷慨回赐;依据“海外诸国多通用铜钱,交趾‘下令其国,(铜钱)许入不许出’,日本则将宋钱定为法定货币”可知海外诸国统治者的支持;依据“各国海商‘蕃舶巨艘,形若山岳,乘风驾浪’”并结合所学可知,航海技术的进步。(2)特点:依据材料“西班牙‘双柱’、墨西哥‘鹰洋’、荷兰‘马剑’、英国‘站洋’”可以得出种类繁多(涉及国家多);依据“明代输入福建的西方白银数额5 152.26万两,清代输入9 347.74万两”可以得出流通规模大;依据“由于计数简单、样式精美、便于捐带,官民交易、完粮纳税、商业记账等多以外国银币结算”可以得出使用方便;依据“明末以来,福建商民乃至地方官府依外洋形制、重量、成色,仿铸银元”可以得出获得广泛认可。影响:依据材料“随着银币大量流入,民间融资日益便利,私营瓷窑、民营制糖作坊等蓬勃发展,农副手工业产品‘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并结合所学可知,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农副产品商品化;依据“明中期漳州府6县仅有11个市镇,明末则发展为10县,69个市镇”可知,促使了工商业市镇兴起并繁荣;依据“里巷衣冠,必曰京式。器御酒果,非吴产不珍”并结合所学可知,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带动了国内其他地区发展;结合所学从扩大了中外贸易规模,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白银货币化进程,有利于明清社会转型;增进了国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助推了明末清初“工商皆本”的进步思潮的出现等角度进行补充。
答案:(1)原因: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贸易)的推动;中国铜钱制作精良,币值稳定;宋朝经济发达,统治者慷慨回赐;海外诸国统治者的支持;航海技术的进步。
(2)特点:种类繁多(涉及国家多);流通规模大;使用方便;获得广泛认可。(任答2点即可)
影响: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农副产品商品化;促使了工商业市镇兴起并繁荣;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带动了国内其他地区发展;扩大了中外贸易规模,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白银货币化进程,有利于明清社会转型;增进了国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助推了明末清初“工商皆本”的进步思潮的出现。
14.解析:根据“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行政中心城市体系之外,出现了以扬州、临清、天津等为代表的大运河城市。”可得出主题为大运河城市的兴起与经济重心转移存在关联。结合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农业、商业、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概括。具体可结合材料中有代表性的城市以及所处时代的商业状况进行概括说明,最后总结可得出,大运河城市的兴衰受到经济重心转移的深刻影响,大运河城市的布局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不断完善。
答案:示例:
主题:大运河城市的兴起与经济重心转移存在关联。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多建都于北方。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和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受到挑战,扬州作为长江流域和大运河联系的咽喉,成为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尤其在安史之乱后,扬州公然打破坊市限制,出现了繁荣的夜市,经济上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五代及北宋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开封(汴梁)作为帝都所在,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资,加之临近大运河与黄河的优势,从而取代传统的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随着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元朝对大运河的裁弯取直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大运河作为漕运通道的作用愈发凸显,一些运河沿线的非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异军突起。
综上,大运河城市的兴衰受到经济重心转移的深刻影响,大运河城市的布局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不断完善。(“示例”仅供参考,学生若从“政治中心、人口、交通、商贸、政策”等角度确立主题,论述合理均可)农具类别
初耕农具
中耕农具
播种农具
收获农具
农具种类
铁犁、铧冠、鐴(bi)土
铁锄、铁铲、铁耖(cha)
耧车、犁铧
铁镰
所占比例
61%
7%
22%
10%
代表性城市
兴起时代
概况
扬州
隋唐
地“当南北大冲”而“百货所集”
汴梁
五代及北宋
以其转输中心的位置而迅速崛起,成为后周乃至北宋帝都之所在
天津、德州、临清、济宁、淮安、苏州、杭州
明清
因漕运而使商业贸易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在结构和功能上与传统行政中心城市有很大不同的运河新兴城市体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 专题训练--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民初(1840~1919年) 练习--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废跪拜之礼,以鞠躬,废大人,废缠足,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三历史一轮知识基础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