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貌 单元复习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貌 单元复习课件第1页
    2022-2023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貌 单元复习课件第2页
    2022-2023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貌 单元复习课件第3页
    2022-2023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貌 单元复习课件第4页
    2022-2023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貌 单元复习课件第5页
    2022-2023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貌 单元复习课件第6页
    2022-2023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貌 单元复习课件第7页
    2022-2023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貌 单元复习课件第8页
    还剩4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貌 单元复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 地貌 单元复习课件,共55页。
    第四章地貌Chapter 4. Geomorphology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地貌景观的差异。综合思维:结合典型地貌的图文材料,从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角度探究其形成和发展演化的过程。●课程标准第四章地貌目录CONTENTS核心素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命题视角跟踪检测第四章地貌第四章地貌常见地貌类型及地貌观察1.主要地貌类型的成因及其分布流水堆积上冲积平原干旱沙丘侵蚀第四章地貌2.地貌的观察(1)地貌观察的顺序广阔微观山岭陡崖第四章地貌(2)地貌观察的内容相对高度坡度阴坡背风坡第四章地貌第四章地貌◉◉◉关键能力一 解释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真题研习】 (2020·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A解析 读图可知,①河谷下半部有石灰岩分布,溶蚀作用下易形成溶洞等喀斯特地貌,A对。②③④河谷没有可溶性岩石分布,难以形成溶洞地貌,B、C、D错。A第四章地貌◉◉◉【知能升华】1.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第四章地貌◉◉◉【知能升华】2.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第四章地貌◉◉◉【知能升华】3.喀斯特地貌景观及特点第四章地貌【变式训练】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C.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 C解析 读图结合图例分析,①处是砂岩,地表形态有众多陡峻的山峰、深谷,谷底有河流,这种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下切的结果,A错。②处的岩层是石灰岩,位于地下水位线以下,石灰岩容易被流水溶蚀形成漏斗、溶洞等,这种地貌形态主要是由溶蚀作用造成的,B错。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高低不平,岩层明显缺失,是受到外力的侵蚀作用,可能曾遭受过风化作用,C对。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岩层弯曲,地表变的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主要是削山填谷,使地表变得平坦,D错。第四章地貌C◉◉◉关键能力二 解释风沙地貌的发育【真题研习】 下图是在我国某地区拍摄的一幅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1)该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  )A.东南丘陵 B.华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 D.黄土高原(2)图示景观图显示该地区的风主要来自(  )A.东南方向 B.西北方向C.西南方向 D.东北方向答案 (1)C (2)B解析 第(1)题,该图是沙丘地貌,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C项正确。第(2)题,沙丘的缓坡是迎风坡,沙丘的陡坡是背风坡。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该地区的风主要来自西北方向。B项正确。第四章地貌CB◉◉◉【知能升华】1.风沙地貌的形成过程2.雅丹地貌(风蚀地貌)(1)雅丹地貌的形成条件第四章地貌◉◉◉【知能升华】(2)根据雅丹地貌的垄脊走向判断风向垄脊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迎风坡一侧因受风力侵蚀明显,坡度较陡。如下图:3.移动沙丘(风积地貌)(1)移动沙丘的形成条件第四章地貌◉◉◉【知能升华】第四章地貌(2)沙丘移动的机制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向上滚动,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一层一层地向前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流动沙丘。(3)根据沙丘形态判断风向【变式训练】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典型地貌等高线示意图”,图中等高距为0.1米,虚线表示1991年情况,实线表示1992年情况。据此完成(1)~(3)题。(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A.东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塔里木盆地(2)该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风力 B.流水 C.海浪 D.冰川(3)1992年,该地貌侵蚀作用最弱的部位是(  )A.① B.② C.③ D.④第四章地貌【变式训练】答案 (1)D (2)A (3)B解析 第(1)题,对比1991年与1992年等高线分布图,该地貌位置有过明显的移动。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并结合相对高度,可以判断该地地表形态应为移动沙丘,该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最为典型,选D。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貌为移动沙丘,其在我国西北地区最为典型,故该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是风力作用,选A。第(3)题,该地貌为移动沙丘,根据沙丘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的特点,并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判断,②处等高线密集,位于沙丘的背风坡,是侵蚀作用最弱的部位,选B。第四章地貌【变式训练】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典型地貌等高线示意图”,图中等高距为0.1米,虚线表示1991年情况,实线表示1992年情况。据此完成(1)~(3)题。(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A.东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塔里木盆地(2)该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风力 B.流水 C.海浪 D.冰川(3)1992年,该地貌侵蚀作用最弱的部位是(  )A.① B.② C.③ D.④第四章地貌DAB◉◉◉关键能力三 解释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形成【真题研习】 下图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读图完成(1)~(2)题。(1)该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C.海浪侵蚀 D.冰川侵蚀(2)下列地貌景观成因与图示景观相同的是(  )A.离岸堤 B.石芽群 C.风蚀柱 D.海蚀崖答案 (1)C (2)D解析 第(1)题,“南天一柱”位于南海海岸,是海浪侵蚀而成的海蚀柱,故选C。第(2)题,离岸堤是海水堆积地貌,A错;石芽是喀斯特地貌地表形态的一种,B错;风蚀柱是风力侵蚀而成的,C错;海蚀崖和海蚀柱都是海浪侵蚀而成的,D对。第四章地貌CD◉◉◉【知能升华】第四章地貌1.海蚀地貌与冰蚀地貌2.海积地貌与冰积地貌【变式训练】潮沟是在河口和淤泥质海滩的潮间带上常见的一种地貌(下图),潮沟形状如树,也被称为“潮汐树”,主干(“树干”)朝向海洋,树枝状分杈(“树梢”)朝向陆地,潮沟存在时间各异,有的几十年,有的仅几小时。近年来,海岸大面积被围垦对潮沟产生严重威胁。据此完成(1)~(2)题。(1)潮沟的形成主要受(  )A.风力侵蚀作用 B.河流堆积作用C.海浪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作用(2)相比潮沟的“树梢”,“树干”位置更易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树干”段(  )①沙质海滩,风蚀作用强 ②少盐沼植被保护 ③汇水量更多 ④受地转偏向力作用 ⑤广滩黏土含量少 ⑥受人为影响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第四章地貌【变式训练】答案 (1)C (2)B解析 第(1)题,潮沟的形成主要是受海浪侵蚀而形成的。流水溶蚀是通过化学反应侵蚀,标志性地貌是喀斯特地貌,海难不受风力侵蚀和河流堆积,C正确,A、B、D错误。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潮沟“树梢”的位置有盐沼类植被,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从潮沟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在落潮的时候,下部汇水量更大,侵蚀能力强,所以形成“树干”位置易变化;广滩位于沿海,多沙土,黏土含量少,容易被侵蚀。②③⑤正确,故选B。第四章地貌【变式训练】潮沟是在河口和淤泥质海滩的潮间带上常见的一种地貌(下图),潮沟形状如树,也被称为“潮汐树”,主干(“树干”)朝向海洋,树枝状分杈(“树梢”)朝向陆地,潮沟存在时间各异,有的几十年,有的仅几小时。近年来,海岸大面积被围垦对潮沟产生严重威胁。据此完成(1)~(2)题。(1)潮沟的形成主要受(  )A.风力侵蚀作用 B.河流堆积作用C.海浪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作用(2)相比潮沟的“树梢”,“树干”位置更易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树干”段(  )①沙质海滩,风蚀作用强 ②少盐沼植被保护 ③汇水量更多 ④受地转偏向力作用 ⑤广滩黏土含量少 ⑥受人为影响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第四章地貌CB第四章地貌[情境创设] 材料一 湘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这里多岩溶台地。岩溶台地是类似于平顶山或桌状山的一种岩溶地貌,多与峡谷伴生。下图分别为岩溶台地-峡谷示意图(图1)和景观图(图2)。材料二 湘西岩溶台地的绝壁上多悬挂式洞瀑(如图3)。它是由地下溶洞或暗河中的地下水体,从崖壁上岩溶洞穴口流出而成。其形成与地壳运动、地表河流下蚀与地下河溶蚀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情境探究第四章地貌[设问角度]分(1)描述岩溶台地地貌景观的特征。(2)分析湘西岩溶台地的形成原因。(3)推断悬挂式洞瀑的形成过程。[四翼体现]情境探究第四章地貌[参考答案] (1)顶部相对平缓,四周为陡崖。(2)石灰岩广布;地壳运动相对剧烈;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明显。(3)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岩层破碎,流水沿断裂处溶蚀,地下暗河溶洞发育;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剧烈,形成峡谷;纵向及横向处岩层分离,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崩塌,地下暗河出露,形成悬挂式洞瀑。情境探究第四章地貌第四章地貌视角一 考查流水侵蚀和风力沉积(2021·湖南卷)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图1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图2为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A.3月、5月 B.9月、7月C.8月、6月 D.5月、9月(2)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第四章地貌答案 (1)D (2)B解析 第(1)题,由图2可知,L月的同地点风力堆积物较厚,根据材料信息,该地的冬春季节多大风,河流的堆积物经过累积,到5月份达到最厚,加上这时段河水少,侵蚀作用弱,故可推出L月为5月;由于夏季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经过长时间侵蚀,风积物被侵蚀,厚度减少,故M月应为9月,D正确,A、B、C错误。第(2)题,根据图中指向标、比例尺、图例可知该区域范围小,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南北地形均较平坦。根据上题知,M月应为夏秋季节,降水相对较多,南部流经灌丛沙地、半流动沙丘,下渗相对少,河流水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河道较宽;北部流动沙丘广布,土质疏松,下渗量大,河流水量小,泥沙大量沉积两岸,河道较窄,①④正确。夏秋季节,风力作用弱,②③错误。故选B。第四章地貌视角一 考查流水侵蚀和风力沉积(2021·湖南卷)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图1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图2为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A.3月、5月 B.9月、7月C.8月、6月 D.5月、9月(2)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B第四章地貌视角二 考查海岸线的变迁(2016·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第四章地貌答案 (1)C (2)B (3)D解析 第(1)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C项。第(2)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项。第(3)题,贝壳堤是由海水将死亡的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随着河流入海口的泥沙被搬运至贝壳堤外堆积,海岸线将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旧的贝壳堤失去贝壳源补充而停止生长,新的贝壳堤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岸带发育;由此可知,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有关。图示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每两条贝壳堤之间相距较远,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速度较快,贝壳堤外泥沙堆积的速度较快,堆积量较大;贝壳堤外堆积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流入海口地区,因此可推测河流入海口地区沉积的泥沙较多。第四章地貌视角二 考查海岸线的变迁(2016·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CBD第四章地貌视角三 考查冰川地貌(2021·山东省三月大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巨厚的大陆冰川在流入海洋过程中可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后,海水侵入槽谷形成峡湾。下图所示区域是北半球典型的峡湾分布区之一,其陆地部分在末次冰盛期被巨厚的冰川覆盖,目前仍分布有面积较大的现代冰川。(1)归纳图示区域现代冰川的分布特征。(2)即使考虑海平面上升因素,图示峡湾区域仍会在将来缓慢地抬升,推测其可能原因。(3)某科研团队计划到图示区域考察冰川地貌,需提前划定具体考察对象分布位置及准备相关物品(装备)。据此完成下表所列要求内容。第四章地貌答案 (1)在沿海地区大致沿西北—东南走向(沿海岸山脉)呈带状分布,但不连续;北部(纬度较高)地区面积较大,南部(纬度较低)地区面积较小。(2)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受板块挤压影响,地壳抬升;当地地壳一度在大陆冰川的重压下深陷,冰川消融(变薄)后,地壳将反弹抬升。(3)角峰:高山顶部;峡湾:海岸地带。装备:防寒用具(服装、帐篷、睡袋、靴等);登山技术用具(冰镐、绳索、护目镜等);船只;氧气瓶;通信器材、摄影器材、日常生活用品等。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冰川主要分布在气温低,水量多的地区。图示地区为板块运动形成的海岸山脉,海拔高,气温低。从总体上来看,冰川分布较广,分散分布;北部由于纬度位置高,气温更低,冰川分布数量更多,而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冰川分布数量较少。第(2)题,此处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挤压影响,地壳抬升;而且当地地壳一度在大陆冰川的重压下深陷,冰川消融变薄后,地壳将反弹抬升。因此,图示峡湾区域仍会在将来缓慢地抬升。第(3)题,角峰为冰川主峰的最高处,也就是山顶位置;峡湾位于海岸地带,地势较低。由于角峰位置高,并且该区域气温低,因此要携带保暖装备,包括服装、帐篷、睡袋、靴等;角峰地势险要,不易攀登,并且冰雪反射率高,紫外线强,需要借助登山工具,如冰镐、绳索、护目镜等;该处地势高,还需要氧气瓶,另外还要携带船只、通信器材、摄影器材、日常生活用品等。第四章地貌第四章地貌●●●跟踪检测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淀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地貌形态的总称。与其他地貌一样,喀斯特地貌经历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后,如果该地块再次被抬升,又会再次经历类似的变化过程,即“侵蚀循环”。据此完成1~2题。1.图中序号所示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③②①④ B.①②④③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2.图①所处阶段地貌特征是(  )A.山平谷窄 B.山高谷深C.山低谷浅 D.奇峰林立第四章地貌●●●跟踪检测答案 1.A 2.B解析 第1题,图示为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可溶性沉积岩由于地壳抬升形成高地③,石灰岩体露出地面,喀斯特地貌开始发育。后河流切入石灰岩体内,地面上出现石芽、溶沟,并有少量的漏斗、落水洞出现,地表水部分开始转入地下,但仍以地表水系占优势。随着地下岩溶作用的加强,地表水除主河流外,大部分转入地下,形成复杂的地下水系和地下洞穴系统,经流水的侵蚀、溶蚀形成②①;最后整个地面发育成宽广的溶蚀平原,平原上堆积着石灰岩残积红土及孤峰与残丘最终形成低平原,如图④,故A正确,B、C、D错误。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所处阶段,被流水溶蚀形成高大的山体和较深的山谷。B选项正确,排除A、C选项;奇峰林立的地貌应该在④阶段出现,排除D选项。第四章地貌●●●跟踪检测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和淀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地貌形态的总称。与其他地貌一样,喀斯特地貌经历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后,如果该地块再次被抬升,又会再次经历类似的变化过程,即“侵蚀循环”。据此完成1~2题。1.图中序号所示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③②①④ B.①②④③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2.图①所处阶段地貌特征是(  )A.山平谷窄 B.山高谷深C.山低谷浅 D.奇峰林立第四章地貌AB●●●跟踪检测青藏高原上的普若岗日冰原由于冰川规模巨大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关键区域。普若岗日冰原毗邻地区分布有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但其面积、密度相对较小。下图示意普若岗日冰原毗邻地区地貌分布。据此完成3~5题。3.该区域主要的盛行风向是(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北风 D.偏南风4.推测普若岗日冰原西侧沙丘沙源主要来源于(  )①戈壁滩 ②冰蚀物 ③河漫滩 ④冰碛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普若岗日冰原西侧沙丘面积、密度相对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弱 B.地形平坦C.植被阻挡 D.沙源供给不足第四章地貌●●●跟踪检测答案 3.B 4.C 5.D解析 第3题,新月形沙丘的风向判断依据为风主要从较平缓的一侧吹向较陡峭的一侧。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该区域内的沙丘凸出的一侧,即缓坡在西侧,凹的一侧在东侧,即陡坡在东侧,即该区域的主要盛行风向是偏西风,B项正确,A、C、D项错误。第4题,根据题意,该区域位于普若岗日冰原西侧,周围是山地。普若岗日冰原西侧沙丘处盛行风向是偏西风,该处沙丘面积和密度都相对较小,而周围存在大面积戈壁,说明该沙丘的主要沙源不是戈壁滩。①错误;河漫滩主要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③错误;普若岗日冰原由规模巨大的冰川发育,随着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所以西侧沙丘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冰蚀、冰碛物质,②④对,C项正确。第5题,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附近,风力强劲,A项错误。主要的沙源是冰蚀、冰碛物质,说明该处为冰川地貌,地形不平坦,B项错误。该处气候较为寒冷,植被覆盖率低,C项错误。从沙源物质来看,该处沙丘面积和密度都较小的原因是沙源供给不足,D项正确。故选D。第四章地貌●●●跟踪检测青藏高原上的普若岗日冰原由于冰川规模巨大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关键区域。普若岗日冰原毗邻地区分布有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但其面积、密度相对较小。下图示意普若岗日冰原毗邻地区地貌分布。据此完成3~5题。3.该区域主要的盛行风向是(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北风 D.偏南风4.推测普若岗日冰原西侧沙丘沙源主要来源于(  )①戈壁滩 ②冰蚀物 ③河漫滩 ④冰碛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普若岗日冰原西侧沙丘面积、密度相对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弱 B.地形平坦C.植被阻挡 D.沙源供给不足第四章地貌BCD●●●跟踪检测位于山东半岛南部崂山距岸百米的“石老人”海蚀柱,岩石表面呈现大片烧焦样蜂窝状石孔,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景观。下图示意“石老人”所在地区海蚀地貌景观。据此完成6~7题。6.海蚀柱的形成过程可反映出(  )A.岩石坚硬度不同 B.山脉的走向不同C.海水运动方向不同 D.岩石新老关系不同7.推测未来图示地区海蚀地貌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海蚀崖逐渐向南推移 B.海蚀崖所处高程逐渐增大C.海蚀平台逐渐消失 D.海蚀崖与海蚀柱距离变小第四章地貌●●●跟踪检测 6.A 7.C解析 第6题,图中显示,原有剥蚀台地上的岩石在长期海蚀作用下,抗海蚀作用差的岩石被侵蚀,形成海蚀平台,而致密坚硬的岩石保存下来,从而形成海蚀柱,因此海蚀柱的形成过程可反映出岩石坚硬度不同,A正确;山脉的走向不同、海水运动方向不同、岩石新老关系不同,与海蚀柱形成没有直接关系,B、C、D错误。第7题,由于海水不断侵蚀,海蚀平台将因侵蚀而逐渐消失,C正确;海蚀崖不断后退,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海蚀崖逐渐向北推移,与海蚀柱的距离增大,A、D错误;风化、风力和流水侵蚀、岩石的崩塌,使海蚀崖所处高程逐渐变小,B错误。第四章地貌●●●跟踪检测位于山东半岛南部崂山距岸百米的“石老人”海蚀柱,岩石表面呈现大片烧焦样蜂窝状石孔,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景观。下图示意“石老人”所在地区海蚀地貌景观。据此完成6~7题。6.海蚀柱的形成过程可反映出(  )A.岩石坚硬度不同 B.山脉的走向不同C.海水运动方向不同 D.岩石新老关系不同7.推测未来图示地区海蚀地貌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海蚀崖逐渐向南推移 B.海蚀崖所处高程逐渐增大C.海蚀平台逐渐消失 D.海蚀崖与海蚀柱距离变小第四章地貌AC●●●跟踪检测风蚀是雅丹地貌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但在特定环境中,其他环境因素也可能起重要作用(下图)。新疆罗布泊楼兰地区发育雅丹地貌,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为矮小,表层岩性发生明显软化。据此完成8~10题。罗布泊地区多年气象要素月平均变化特征8.楼兰地区气候干旱,但空气中相对湿度最高接近于60%的主要原因是(  )A.昼夜温差大 B.降水量大C.气温较低 D.太阳辐射弱9.楼兰地区雅丹地貌风化速度快于风蚀速度,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太阳辐射强 ②昼夜温差大 ③降水量少④相对湿度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0.楼兰雅丹体表层岩性发生明显软化的原因有(  )①降雨集中 ②相对湿度大 ③太阳辐射弱 ④风力较弱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第四章地貌●●●跟踪检测答案 8.A 9.D 10.A解析 第8题,楼兰地区空气中相对湿度最高接近60%的主要原因是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低,水汽凝结降落,增加了空气湿度,A正确。从图中看出楼兰地区降雨稀少,太阳辐射强,夏季气温较高,B、C、D错。第9题,楼兰地区雅丹地貌风化速度快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大,①②④正确。降水量少,气候干旱,风力大,风蚀作用强,③错。故选D。第10题,从图中可读出楼兰降水集中在6~7月,雅丹体表层岩性发生明显软化的原因是降水集中,相对湿度大,①②正确。楼兰地区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风力较强,③④错。故选A。第四章地貌●●●跟踪检测风蚀是雅丹地貌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但在特定环境中,其他环境因素也可能起重要作用(下图)。新疆罗布泊楼兰地区发育雅丹地貌,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为矮小,表层岩性发生明显软化。据此完成8~10题。罗布泊地区多年气象要素月平均变化特征8.楼兰地区气候干旱,但空气中相对湿度最高接近于60%的主要原因是(  )A.昼夜温差大 B.降水量大C.气温较低 D.太阳辐射弱9.楼兰地区雅丹地貌风化速度快于风蚀速度,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太阳辐射强 ②昼夜温差大 ③降水量少④相对湿度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0.楼兰雅丹体表层岩性发生明显软化的原因有(  )①降雨集中 ②相对湿度大 ③太阳辐射弱 ④风力较弱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第四章地貌ADA●●●跟踪检测冰碛丘陵是指冰川消融后,有冰碛碎屑物汇合形成的起伏不平的地表形态。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波堆藏布谷地分布有面积较大的冰碛丘陵(图1)。图2为冰碛丘陵形成过程示意图。死冰是指冰川前端断开并脱离冰川的部分。读图,完成11~12题。11.下列排序正确反映冰碛丘陵形成过程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⑥⑤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③⑥⑤12.图中(  )A.地貌景观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B.碎屑物由粒径不同的碎石和岩屑组成C.地势起伏大导致死冰消融量差异D.冰碛丘陵物质由粗到细分异显著第四章地貌图1图2●●●跟踪检测答案 11.D 12.B解析 第11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冰碛丘陵是发源于死冰之上的冰碛地貌,随着死冰的融化,集中在凹穴中的冰川或冰面湖相沉积,由原先的地势低处一跃而成为地势较高处,即冰碛丘陵,故选项D正确。第12题,冰碛丘陵是冰川堆积地貌,不是侵蚀,A错误。随着死冰的融化,冰川搬运的物质会沉积在地势较低处,不管颗粒的大小,因此冰川的堆积作用分选性弱,碎屑物由粒径不同的碎石和岩屑组成,因此B正确,D错误。图中冰碛丘陵地势起伏不大,对死冰消融量影响小,C错误。第四章地貌●●●跟踪检测冰碛丘陵是指冰川消融后,有冰碛碎屑物汇合形成的起伏不平的地表形态。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波堆藏布谷地分布有面积较大的冰碛丘陵(图1)。图2为冰碛丘陵形成过程示意图。死冰是指冰川前端断开并脱离冰川的部分。读图,完成11~12题。11.下列排序正确反映冰碛丘陵形成过程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⑥⑤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③⑥⑤12.图中(  )A.地貌景观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B.碎屑物由粒径不同的碎石和岩屑组成C.地势起伏大导致死冰消融量差异D.冰碛丘陵物质由粗到细分异显著第四章地貌图1图2DB课程结束同学们再见第四章地貌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