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80838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80838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380838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与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9-2020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2分)2020年6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活动,其中“一带”是指驾乘汽车要正确使用安全带,系安全带主要是为了防止汽车在 (选填“急停”或“急加速”)时,由于 带来危害。
2.(2分)在炎热的夏季,游泳是一项特别受人喜爱的运动。人进入水中向后划水时,人向前运动,这说明了力的作用是 ,同时也表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3.(3分)如图所示,为厨房常用吸盘挂钩。吸盘之所以吸在墙壁上,是因为吸盘内部气压 外界大气压,使摩擦力 重力(前两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挂钩挂上物体与不挂物体时相比,摩擦力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2分)吃饭时使用的筷子也是一种杠杆,如图所示,在使用筷子夹食物时 (选填“A”或“B”)位置是支点,用筷子主要是为了省 。
5.(3分)一冰块漂浮在水中,如图所示,现将质量为50g的实心铁块放在冰上,冰刚好完全浸没(假设此时冰未熔化),此时液面高度为h1,冰的质量为 ,当冰完全熔化完时,液面高度为h2,铁块 (选填“会”或“不会”)沉到水底,h1 h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已知冰的密度为0.9g/cm3,铁的密度为7.9g/cm3)
6.(2分)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以相同速度抛出,甲竖直向上运动,乙斜向上运动,甲、乙两球能达到的最大高度相同么? ,原因是 。(忽略空气阻力)
二、选择题(本题8小题,共16分。第7-12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4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2分,只选1个且正确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7.(2分)下列估测比较合理的是( )
A.一瓶矿泉水的重力大约为0.5N
B.生活中的大气压可能为9.9×104Pa
C.物理课本从课桌上掉下来重力做功约为500J
D.中学生跳绳的功率约为10kW
8.(2分)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涉及到了物理知识。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行李箱下面的轮子是为了减小摩擦
B.图中书包带做的宽些是为了减小压力
C.图中用核桃夹夹开核桃是为了省功
D.图中沿纸条上方吹气,纸条向上飘动,是因为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大
9.(2分)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在焦作当地进行的“托里拆利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将玻璃管倾斜,测量的大气压将变大
B.若将玻璃管向液体中插的更深,测量的大气压将变大
C.若换更粗的玻璃管,测量的大气压将变小
D.若将该装置从山底移到山顶,测量的大气压将变小
10.(2分)我国乒乓球队拼搏不息,攀登不止,屡次在国际大赛上争金夺银,被体育迷们习惯地称为梦之队。如图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场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球在空中运动时,运动状态不变
B.击球时,球和拍都会发生弹性形变
C.击球时,拍对球的作用力大于球对拍的作用力
D.球被水平击出后,若所受外力全部消失,球将立即竖直下落
11.(2分)如图所示,某人用水平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大木箱,没有推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对木箱的推力做了功
B.木箱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木箱形变产生的
C.人对木箱的推力和地面对人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D.人对木箱的推力和木箱对人的弹力是相互作用力
12.(2分)如图是某运动员在进行蹦床训练,他从某一高度落到蹦床上直至最低点,然后又被弹起到空中,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腿没有发生弯曲,关于运动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最高点到刚接触到蹦床这一过程中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B.在最低点时速度为零,受力平衡
C.第二次上升到最高点比刚开始下落的位置低
D.整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多选)13.(2分)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t=1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2N
B.当t=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6N
C.在4~6s内,推力F做功为32J
D.在4~6s内,克服摩擦力做功为16J
(多选)14.(2分)已知甲、乙两种材料的质量与密度关系如图所示,现分别用甲、乙两种材料做出棱长相等的实心正方体A、B,将它们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分别是p1和p2;,将它们放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分别是F1和F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p1=4p2 B.p1=8p2 C.F1=F2 D.F1=2F2
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5.(2分)如图所示,当铁球从最高点A摆到最低点B时,请画出它在此时的受力示意图。(不计空气阻力)
16.(2分)在图中画出杠杆所受拉力的力臂和灯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四、实验与探究题(第17题4分,第18题6分,第20题8分,共18分)
17.(4分)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下滑,小车分别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1)让小车从斜面同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斜面底端的 相同。
(2)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运动得 。
(3)推理: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永远做 。
(4)小车在三次实验中克服阻力做功 (选填“相等”、“不相等”或“无法判断”)。
18.(6分)如图是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小明用手指无论是重压还是轻压金属盒的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几乎相同。他判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2)装置调整好后,他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发现随着金属盒没入水中的深度增大,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逐渐变大,如图乙所示,经过多次实验观察到同样的现象。由此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与 有关;保持金属盒位置不变,将其朝着不同方向,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 (选填“不变”或“变化”)。
(3)保持图乙中金属盒的位置不变,并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实验情形如图丙所示,小明发现两侧液面高度差更大了,从而他得出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你认为他的分析对吗? (选填“对”或“不对”),原因是 。
(4)图丁中U形管左右两侧水面的高度差h=10cm,则橡皮管内气体的压强与大气压强之差为 Pa.(ρ水=1.0×103kg/m3,ρ盐水=1.1×103kg/m3,g取10N/kg)
19.(8分)小明利用图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若出现图甲所示情况,应将杠杆的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才能使杠杆水平平衡。
(2)如图乙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录数据。根据这一次实验数据,小明立即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他这种做法的不足是 。经老师提醒后,小明继续进行实验,如图乙,若将A、B两点下方挂的钩码同时朝远离支点O方向移动一小格,则杠杆将 (选填“保持平衡”“左端下沉”或“右端下沉”)。
(3)如图丙所示,若不在B点挂钩码,可改用弹簧测力计在B点向下拉杠杆,当测力计从a位置转动到b位置时,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示数大小将 ;若b位置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每个钩码重为1N,则在b位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g取10N/kg)
(4)小明突发奇想,他采用图丁进行探究,发现当杠杆平衡时,测出的拉力大小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拉力总是 (选填“大于”或“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 。
五、综合应用题(第20题9分,第21题9分,共18分)
20.(9分)2019年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役,如图所示。据推测,航母最大航速可达54km/h,排水量可达5万吨,最多可搭载40架重型舰载机歼15,一架歼15的质量约为32.5t。当航母以最大速度匀速航行时,受到的阻力大小为重力的0.2倍。若现在航母满载,g取10N/kg,完成下列问题:
(1)歼15在空中高速飞行与在甲板上停靠相比,惯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不计汽油质量的变化)
(2)航母的重力。
(3)当航母以最大速度匀速航行1小时,计算牵引力做的功及功率是多少?
21.(9分)小强同学爱好体育锻炼,质量为60kg的他,最多能把80kg的杠铃提起。如图所示,若他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cm2,g取10N/kg,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他右脚对地面的压强。
(2)小强使用图所示的滑轮组,用350N的力就可将600N的物体匀速提升5m高,不计滑轮组的绳重和摩擦,计算此滑轮组的效率。
(3)小强用此滑轮组最多能把多重的物体提起?
2019-2020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解答】解:
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和乘客随车高速行驶,当车急刹车时,车受到摩擦力作用停止运动,驾驶员和乘客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容易出现交通事故,为了避免急刹车出现的事故,要系好安全带。
故答案为:急停;惯性。
2.【解答】解:
(1)游泳时,人向后划水,手对水施加向后的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会同时对手施加向前的反作用力,所以人向前运动;
(2)游泳时,人向后划水,人由静止变为运动是受到水的反作用力的结果,说明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故答案为:相互的;运动状态。
3.【解答】解:排净吸盘内的空气,使里面的大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将吸盘压在墙上;
吸盘不会掉下来,处于静止状态,吸盘受力平衡,吸盘受墙壁对吸盘竖直向上的摩擦力和向下的拉力,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由于拉力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而产生的,所以摩擦力与重力相等;
挂钩挂上物体,吸盘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吸盘受到向下的拉力变大,由于吸盘处于静止状态,则受到竖直向上的摩擦力会变大。
故答案为:小于;等于;增大。
4.【解答】解:观察使用筷子的过程,A点为支点,在使用过程中,阻力臂大于动力臂,是费力杠杆,省了距离。
故答案为:A;距离。
5.【解答】解:(1)将铁块和冰块看做一个整体,冰块和铁块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得F浮=G冰+G铁=ρ水gV冰,
即m冰g+m铁g=ρ水g,
所以m冰+m铁=ρ水,
得m冰(﹣1)=m铁,
则m冰===450g;
(2)当铁块和冰块整体处于漂浮状态时,浮力等于冰块和铁块的总重力;
又因为冰熔化成水后,其质量不变,重力不变,
所以G水=ρ水gV水=G冰,即ρ水gV排=ρ水gV水,
所以V排=V水,
即:冰熔化为水的体积等于冰排开水的体积,所以冰化水后水面高度不变,但是冰块熔化后,由于铁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铁块下沉,铁块受到的浮力小于铁块的重力,由阿基米德原理,V排减小,所以总浮力减小,液面下降,所以h1大于h2。
故答案为:450g;会;大于。
6.【解答】解: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以相同速度抛出,则甲和乙的机械能是相同的,开始的动能相同;
甲竖直向上运动,当甲上升到最高点时,甲的动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
乙斜向上运动,到达最高点时,由于乙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速度,所以动能没有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故乙的高度要低一些。
故答案为:不相同;斜向上运动的小球到最高点时,速度不为0,动能没有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
二、选择题(本题8小题,共16分。第7-12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4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2分,只选1个且正确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7.【解答】解:
A、一瓶矿泉水的质量约为500g=0.5kg,其重力G=mg=0.5kg×10N/kg=5N,故A不合理;
B、1标准大气压为1.01×105Pa,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所处海拔高度较大、阴天灯),大气压可能变小,变为0.99×105Pa=9.9×104Pa,故B合理;
C、物理课本质量大约为250g=0.25kg,其重力G=mg=0.25kg×10N/kg=2.5N,课桌的高度h=80cm=0.8m,物理课本从课桌上掉下来重力做功W=Gh=2.5N×0.8m=2J,故C不合理;
D、中学生的体重在500N左右,跳绳时平均起跳高度约为6cm=0.06m,1min=60s跳绳约为150次,
则跳绳功率约为P====75W=0.075kW,故D不合理。
故选:B。
8.【解答】解:A、行李箱下面的轮子是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属于减小摩擦,故A正确;
B、书包带做的宽些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故B错误;
C、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用核桃夹夹开核桃是为了省力,故C错误;
D、沿纸条上方吹气纸条会向上升起,说明气体在流速大处压强小,在流速小处压强大,故D错误。
故选:A。
9.【解答】解:A、若将玻璃管稍稍倾斜,但不能改变大气压的大小,又不能改变水银柱的压强,故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将不变,故A错误;
B、将玻璃管向液体中插的更深,测量的大气压将不变,故B错误;
C、若换用更粗的玻璃管,既不能改变大气压的大小,又不能改变水银柱的压强,故都不能使管内外高度差变化,故C错误;
D、海拔越高,压强越小,若将该装置从山底移到山顶,测量的大气压将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10.【解答】解:A、球在空中运动时,其运动速度和方向均发生变化,故运动状态改变,故A错误。
B、击球时,球和拍都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发生弹性形变,故B正确。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故拍对球的作用力等于球对拍的作用力,故C错误。
D、球被水平击出后,若所受外力全部消失,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11.【解答】解:
A、人用水平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大木箱,没有推动,有力,但木箱没有移动距离,所以推力不做功,故A错误;
B、木箱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地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故B错误;
C、人对木箱的推力和地面对人的摩擦力,这两个力没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
D、人对木箱的推力和木箱对人的弹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故D正确。
故选:D。
12.【解答】解:
AD、空气阻力不能忽略,人在运动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会减小;从最高点到刚接触到蹦床这一过程中重力势能不会全部转化为动能,而是有一部分重力势能转化为了内能,故AD错误;
B、在最低点时速度为零,此时蹦床的弹力要大于人的重力,运动员受力不平衡,故B错误;
C、由于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所以第二次上升到最高点比刚开始下落的位置低,故C正确;
故选:C。
13.【解答】解:
A、由图丙的v﹣t图象可知,在0~2s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平衡状态),受平衡力作用,由平衡条件可知,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等于物体受到的推力;
由图乙的F﹣t图象可知,此时推力为2N,所以当t=1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2N;故A正确;
B、由图丙的v﹣t图象可知,在4~6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可知,此时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f与推力F是一对平衡力,即f=F;
由图乙的F﹣t图象可知,在4s~6s内,推力F=4N,则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F=4N;
由图丙所示图象可知,t=3s时物体做加速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由于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不变,所以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变,则t=3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仍为4N;故B错误;
C、根据v=可知,在4~6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s=vt=4m/s×2s=8m,
推力所做的功为:W=Fs=4N×8m=32J,故C正确;
D、在4~6s内,克服摩擦力做功:
W′=fs=4N×8m=32J,故D错误。
故选:AC。
14.【解答】解:
由图象可知,当V甲=10cm3时,质量m甲=40g,当V乙=20cm3时,质量为m乙=10g,
则甲的密度:ρ甲===4g/cm3>ρ水,
乙的密度:ρ乙===0.5g/cm3<ρ水,
AB、由题知,正方体A、B的棱长相等,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即p1=8p2,故B正确,A错误;
CD、正方体A、B的棱长相等,其体积也相等,设体积均为V;
因为ρ甲>ρ水,ρ乙<ρ水,由浮沉条件可知,将正方体A、B放入水中静止后,A沉底,其受到的浮力为F1=ρ水gV;B漂浮,浮力等于重力,所以B受到的浮力为F2=ρ乙gV,
则正方体A、B受到的浮力之比为:====,即F1=2F2,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5.【解答】解:
小球到达最低点时,不计空气阻力,小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因整个过程中小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变化(非平衡状态),所以在最B点时重力和绳子拉力并不是平衡力,且小球过B点后会向上运动,则在B点时拉力一定大于小球的重力;
过球心分别沿竖直向下和竖直向上的方向画一条有向线段,用“G”和“F”表示,注意表示拉力的线段较长;如图所示:
16.【解答】解:
(1)图中O为支点;绳子对杠杆的拉力作用在B点,拉力的方向斜向右上方,过支点O作这条拉力作用线的垂线段,即为杠杆所受拉力的力臂L1。
(2)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灯的重心画一条带箭头的竖直向下的有向线段,用G表示,即为其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四、实验与探究题(第17题4分,第18题6分,第20题8分,共18分)
17.【解答】解:
(1)由控制变量法,让小车从斜面同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斜面底端的速度相同;
(2)从毛巾、棉布到木板,粗糙程度变小,结合实验现象的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
(3)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据此推理: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运动的无限远,即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4)小车在到达水平面后,其初速度相同,所以动能相同,克服阻力做功,但小车最终的动能变为零,因此,其能量变化的总量相等,即克服阻力做的功相等。
故答案为:(1)速度;(2)越远;(3)匀速直线寺运动;(4)相等。
18.【解答】解:(1)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用手按压几下橡皮膜,发现U形管两边的液面的高度差几乎不变,则说明该装置漏气;
(2)金属盒没入水中的深度增大,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逐渐变大,所以在液体密度一定时,液体越深,液体压强越大,所以液体压强跟液体深度有关;
在同种液体中,金属盒距液面的距离相同时,只改变金属盒的方向,因为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所以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不发生变化;
(3)保持乙图中金属盒的位置不变,并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液体是深度增大,密度增大,U形管左右液面差增大,没有控制深度不变,不能探究液体压强跟密度的关系;
(4)图丁中U形管左右两侧水面的高度差h=10cm,则橡皮管内气体的压强与大气压之差约为:p=ρ水gh=1.0×103kg/m3×10N/kg×0.1m=1000Pa。
故答案为:(1)U形管的左侧和橡胶管连接处漏气(或装置的气密性不好);(2)液体深度;不变;(3)不对;没有控制液体深度相同;(4)1000。
19.【解答】解:(1)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直接读出力臂;杠杆不在水平位置,左端向下倾斜,则重心应向右移动,故应向右调节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
(2)只有一次实验总结实验结论是不合理的,一次实验很具有偶然性,要多进行几次实验,避免偶然性;
若A、B两点的钩码同时向远离支点的方向移动一个格,则左侧3G×3L=9GL,右侧2G×4L=8GL,因为9GL>8GL 杠杆不能平衡,左端下沉;
(3)保持B点不变,若拉力F从a到b倾斜时,此时F的力臂变短,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力变大。
当弹簧测力计在B点斜向下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此时动力臂等于OB=×3L;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
F1===4N。
(4)图丁中,杠杆的重心不在支点上,杠杆自身的重力对杠杆转动产生了影响,导致拉力F的大小比由杠杆平衡条件计算出来的数值偏大。
故答案为:(1)便于直接读出力臂;右;(2)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左端下沉;(3)变大;4;(4)大于;杠杆自重的影响。
五、综合应用题(第20题9分,第21题9分,共18分)
20.【解答】解:
(1)由于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运动状态等无关,
不计汽油质量的变化,所以,歼15在空中高速飞行与在甲板上停靠相比质量不变,则惯性不变;
(2)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航母满载时受到的浮力:
F浮=G排=m排g=5×104×103kg×10N/kg=5×108N,
因航母航行时处于漂浮状态,
所以,航母的重力:
G=F浮=5×108N;
(3)当航母以最大速度匀速航行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所以结合题意可得,航母受到的牵引力:
F=f=0.2G=0.2×5×108N=1×108N,
由v=可得,航行1小时通过的路程:
s=vt=54km/h×1h=54km=5.4×104m,
牵引力做的功:
W=Fs=1×108N×5.4×104m=5.4×1012J,
牵引力做功的功率:
P===1.5×109W。
答:(1)不变;
(2)航母的重力为5×108N;
(3)当航母以最大速度匀速航行1小时,牵引力做的功为5.4×1012J,功率是1.5×109W。
21.【解答】解:(1)人对地面压力:
F=G总=m总g=(60kg+80kg)×10N/kg=1400N,
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为:
p===3.5×104Pa;
双脚站立时,右脚对地面的压力为总重力的一半,受力面积也为总面积的一半,
所以右脚对地面的压强为:p′===p=3.5×104Pa;
(2)由图2可知n=2,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00%≈85.7%,
(3)不计绳重和摩擦,由F=(G+G动)可得,动滑轮的重力:
G动=2F﹣G=2×350N﹣600N=100N,
当拉力最大时,提起物体的重力最大,最大拉力等于小强自身的重力,
即Fmax=G人=m人g=60kg×10N/kg=600N;
由F=(G+G动)可得,提起物体的最大重力:
Gmax=2Fmax﹣G总=2×600N﹣100N=1100N。
答:(1)此时他右脚对地面的压强为3.5×104Pa;
(2)此滑轮组的效率为85.7%;
(3)小强用此滑轮组最多能把1100N重的物体提起。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12/2 12:46:29;用户:hsm;邮箱:19919918114;学号:3919854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05,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二物理试题,共15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焦作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中考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