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从课内到高考真题,突破诗歌鉴赏选择题 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从课内到高考真题,突破诗歌鉴赏选择题 课件第1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从课内到高考真题,突破诗歌鉴赏选择题 课件第2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从课内到高考真题,突破诗歌鉴赏选择题 课件第3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从课内到高考真题,突破诗歌鉴赏选择题 课件第4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从课内到高考真题,突破诗歌鉴赏选择题 课件第5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从课内到高考真题,突破诗歌鉴赏选择题 课件第6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从课内到高考真题,突破诗歌鉴赏选择题 课件第7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从课内到高考真题,突破诗歌鉴赏选择题 课件第8页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从课内到高考真题,突破诗歌鉴赏选择题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从课内到高考真题,突破诗歌鉴赏选择题 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诗歌选择题,练基础,练能力,常见设误点1,重点词句含义理解,常见设误点2,表达技巧,常见设误点3,思想感情的判断,常见设误点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育部考试院:《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并充分考虑新旧教材更替的因素,优先选择新旧教材中都有的传统经典课文为关联对象,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两种方式,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
    2022高考直接关联教材: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2022高考直接关联教材: 古代诗歌阅读
    【真题体验】(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 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全国乙卷适用地区:河南、安徽、山西、江西、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选出对李白《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奔放雄奇的感情基调。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的情形。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峰,自古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其低缺处飞过。C.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诗人的夸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D.青泥岭为唐人入蜀要道,诗人以写实的手法着重写其山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加以摹写,困危之状如在目前。D.“诗人以写实的手法着重写其山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错误,攀援青泥岭的细节并非写实而是想象。
    2.选出对白居易《琵琶行》一诗有关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反问”应为“设问”。
    3.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B.作着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没能排解心中求才立业的忧思。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C.“作者自喻”和“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错误,“乌鹊”比喻尚在歧路徘徊的贤士。“何枝可依”表现了那些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4.下列对《望海潮》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写法是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B.词的下片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归美郡守,即孙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话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十分巧妙。C.“天堑无涯”意思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这里指的是钱塘江。D.“户盈罗绮,竞豪奢”,虽然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但也曲折地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D.“曲折地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错。诗句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是正确的,但没有批判市民的穷奢极侈。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不正确的一项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A.这首词是“记梦”,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B.“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C.“相顾无言”句以夸张手法摹写梦中之境,以千行之泪,反衬相聚的欢欣。D.结尾三句从对面着笔,设想亡妻月夜凄凉心境,以寓自己深切悼念之情。C.“反衬相聚的欢欣”误,词的下片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自肺腑出,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并非“相聚的欢欣”。
    6.下列对《蜀相》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A.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柏树伟岸、质朴的特征,表达仰慕、凭吊之情。B.颔联“自”和“空”两字,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C.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刻画了一位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君报国之心,概括力非凡。D.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B.“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有误,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
    7.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诗人开篇说自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表达了他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诗人住在这样的屋子里觉得清净闲适。C.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等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自然的图画。D.诗尾的“返自然”照应开头的“爱丘山”,这里的“自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B项,“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错误。“户庭无尘杂”指的是门庭没有世俗琐事,而非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
    8.对杜甫《登高》的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杜甫《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B.首联开门见山,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情感悲凉。描绘景物,远近高低,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势的峡江秋景图。C.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感怆,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凉。D.颈联从纵、横两面着笔表现感情,从时间(万里)到空间(百年),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归结到时世艰难,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D项,“从时间(万里)到空间(百年)”错,“万里”是“空间”,“百年”是“时间”。
    9.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孙仲谋那样英明果断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流露出对孙权的欣赏之情。)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赏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不思北伐的痛心与愤懑之情。)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委婉劝诫韩侂胄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人已老的苍凉抑郁之情)B项,“赞赏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错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写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的典故,赞赏的是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而非“孙仲谋”。
    10.下列对《扬州慢》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描写词人亲眼目睹扬州城如今凋残和败坏的景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移情手法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和胡人的罪恶。B.上阕今昔对比,用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上片用今日的“空城”来反衬昔日的“名都”;昔日“春风十里扬州路”和今日的荒凉景象形成鲜明对比。C.下阕运用杜牧的典故,杜牧虽是俊才情种,但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的景象,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D.本词造境清雅空灵,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C. “上片用今日的‘空城’来反衬昔日的‘名都’”错,应该是用昔日的“名都”反衬今日的“空城”,衬托出今日扬州城的荒凉。
    二、高考真题选择题设误点
    一、选择题 错因归类及答题对策:①词句解说曲解原意。(词语和诗句)②手法辨析类错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③思想情感类错误。④意境意象类错误。(形象特点或景物氛围概括不当)⑤语言语风类错误。⑥评价观点、主旨类错误。⑦典故分析错误。⑧构思特征分析错误
    二、判定设误选项三步走:①认真审读题干,明白选项设误点。②运用知识,对照诗句,仔细判断。③正确排除,确保科学、客观、准确,获得满分。三个关注关注术语——技巧术语、情感术语、诗歌专门术语(如送别诗、律诗等)关注修饰词——对景物特点、人物特点等进行概括的形容词,对语言特色进行概括的修饰词等关注命题语——如范围、程度词(只、都、全、一些),是非词(无、没有、并非),关联词,术语连接词(和、或、还有、从而等)(“表现出”“表达了”“描绘了”“营造了”“运用了”)
    (新高考全国Ⅱ卷) 送别 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第二联的大意是你所去的地方风景是那样的美,为为世人所传颂,你到了那里一定会很喜欢。而不是“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2022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时间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2021新高考Ⅱ卷) 示儿子 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由颔联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
    (2021全国甲卷)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颈联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
    (2021新高考Ⅰ卷)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 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 前途依然很远大。
    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
    (2021全国乙卷)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 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2022全国甲卷) 赠赵伯鱼(节选) 韩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劝诫”说法错误,根据“果可畏”可知充满了嘉许、赞赏,并没有劝诫的意思。
    (2018北京卷)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018天津卷)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2020天津卷) 纪村事 [唐]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 “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
    春风① 〔宋〕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②,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日借嫩黄初著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注:①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冬天,王安石卸江东提刑任,回京述职。不久,奉命送契丹使北归,五年春天到达河北一带。这首诗就是在奉使契丹途中所写。②燕:当时为契丹占据。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旧日国中无异,但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于以前。B.颔联中的这一“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树木、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C.颈联写阳光染就柳色嫩黄,雨水催成田间新绿,生动地裁就了一幅田园图画,清新明丽。D.全诗描写了北国风光和作者感触,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
    春风① 〔宋〕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②,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日借嫩黄初著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冬天,王安石卸江东提刑任,回京述职。不久,奉命送契丹使北归,五年春天到达河北一带。这首诗就是在奉使契丹途中所写。②燕:当时为契丹占据。
    B.颔联中的这一“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树木、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
    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两首诗所写送别的季节相同,都为春天,春江水涨,水流湍急。B.孟诗首句,不言别情,而有一种宽解安慰之情;许诗首句则写出离别伤感和无奈之情。C.孟诗最后一句卒章显意,直接抒情,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伤感之情显露无疑。D.许诗的最后一句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景色的凄黯迷茫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谢亭送别 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都为春天,春江水涨,水流湍急”错误,孟诗第二句“君去春江正渺茫”写的是春天之景,许诗第二句“红叶青山水急流”写的是深秋之景,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
    晚次鄂州① 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见”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犹是”突转,回归现实,写出仍需启程出发的沉郁。B.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C.颈联即景生情:时值寒秋,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D.本诗诗风淡雅直露,感情平易炽热,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D.本诗诗风淡雅直露,感情平易炽热,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本诗诗风淡雅直露”错误,本诗诗风含蓄并非直露。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含蓄哀婉。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诗风淡雅含蓄,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课件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选择题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选择题 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解读,语言形象思想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1突破选择题:“扫除外物直觅本来”: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1突破选择题:“扫除外物直觅本来”,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刺史的尊贵和威严,“自惭”的缘由,欣喜轻松,乐天知命,忘我的境界,抒情议论,宠辱皆忘,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闲适的情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专项突破课件: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专项突破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什么,真题引领,题型一鉴赏形象,鉴赏人物形象,怎么答,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炼字”,鉴赏“炼句”,品味语言风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