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与探究,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4分)1.(3分)如图所示,甲乙使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丙停表的读数是 s.2.(2分)近几年,不少地区推行的“区间测速”也作为判断是否超速的依据之一。若监测点A、B相距20km,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则车辆通过测速路段的最短时间为 min。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通过两个监测点的速度分别为110km/h和100km/h,该车 (填“会”或“不会”)被判为超速。3.(2分)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4.(2分)往保温壶灌开水时,能根据声音的变化判断水是否灌满。灌水时听见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刚开始灌水时,听到声音比较沉闷沙哑;水快灌满时,声音又比较清脆悦耳,于是他明白刚开始灌水时发声的音调比快灌满时发声的音调 (选填“高”或“低”)。5.(3分)如图所示,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距她 m;她走向平面镜,则成的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不变”);现将一块和平面镜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 (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6.(2分)通过物理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他们在物理学中杰出的贡献,如:牛顿提出了著名的运动定律,请再另外列举一位科学家及其贡献。科学家: ;贡献: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第7~12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4题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7.(2分)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先后四次测量的结果为:13.25cm、13.27cm、13.02cm、13.28cm,则该物体的长度为( )A.13.27 cm B.13.28 cm C.13.21 cm D.13.26 cm8.(2分)一艘船在河里航行,坐在船上的乘客看岸边树向西运动,岸边公路上的一辆汽车在向东移动,若以汽车为参照物,则( )A.船和地面都向西运动,且地面比船运动得快 B.船和地面向西运动,且船比地面运动得快 C.地面向西运动,船向东运动 D.地面和船都向东运动9.(2分)吉他上的弦绷紧时发声的音调比它不紧时高,则绷紧的弦发声比它不紧时( )A.振幅一定更大 B.振幅一定更小 C.振动频率一定更低 D.每秒内振动次数一定更多10.(2分)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人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B.乙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丙图: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丁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11.(2分)野外生存训练班在傍晚急行军时,小王带领大家迎着月光前进,如下图所示,在某处,他会避开“暗地“而选择“亮地”,结果跑在前面的同学纷纷掉进水坑,造成“亮地“的原因是( )A.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 B.光在地面发生镜面反射 C.光在水面发生漫反射 D.光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12.(2分)如图所示是一些光现象的实例,其成像原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手影“兔” B.路灯下的影子 C.水中倒影 D.小孔成像(多选)13.(2分)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甲做加速运动,乙做减速运动 B.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D.经过0.4s,甲乙通过的路程相等(多选)14.(2分)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若入射光绕O点顺时针转动,则反射光也绕O点顺时针转动 B.图甲中若入射光沿NO方向入射,则反射角为90° C.图乙中纸板F上没有反射光线,但反射光仍存在 D.图丙和图甲中的现象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15.(2分)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30°角,要使反射光线竖直照射到矿井中,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度数。16.(2分)按要求作图,并保留作图痕迹。如图所示,平面镜MN上方有一个物体AB。要使人眼在镜前P点完全看不到物体在镜中所成的像,至少应将镜面上的哪一部分遮住(将镜面上要遮挡的部分用线段CD表示)。四、实验与探究(第17题6分,第18题6分,第19题7分,共19分)17.(6分)“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时间闪亮一次,物体就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每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甲、乙小球均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试根据照片分析:(1)甲球做 直线运动,乙球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2)若光源每隔0.02s闪亮一次,则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甲球所用的时间为 s,甲球所用的时间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球所用的时间。(3)已知ab间的距离是1.8cm,那么甲球从a运动到b的速度是 m/s,乙球从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是 m/s。18.(6分)如图所示,某同学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1)如图甲所示,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齿数越多,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越高,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的。(2)如图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 (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 (选填“高”或“低”)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19.(7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1)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 (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像。(2)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调整位置使其与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3)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 (选填“A1”、“A2”或“A3”)。(4)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5)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 (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五、综合应用题(第20题8分,第21题9分,共17分)20.(8分)司机小王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小王从发现障碍物到踩刹车制动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来的速度72km/h继续前行了14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求:(1)小王的反应时间是多少?(2)若小王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21.(9分)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某天,张爷爷带小孙女驾车到北京西站,然后乘高铁去重庆,张爷爷通过携程旅行网站订了北京西到重庆北的G51次高铁车票,简化的G51次列车时刻表如表所示。已知张爷爷家到北京西站有30km,若汽车以6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到高铁站,问:(1)如果张爷爷想在G51次列车发车前最少30分钟到达高铁站,他最迟什么时间从家出发?(2)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郑州东站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3)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重庆北站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站名自北京起千米数到站时间出发时间停留时间北京西0……06:55……郑州东67909:1509:183分钟重庆北207913:55…………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4分)1.【解答】解:(1)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甲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是:6.7cm﹣2.0cm=4.7cm;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乙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是:6.70cm﹣2.00cm=4.70cm;(2)图丙在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4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21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1s,即秒表的读数为4min21s=261s。故答案为:4.7;4.70;261。2.【解答】解:已知AB相距s=20km,最高限速v=120km/h,由v=可知车辆通过测速路段最短时间:t===h==10min;由图可知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t′=10:40﹣10:31=9min=0.15h,则轿车在这区间的平均速度为:v′==≈133km/h>120km/h,因此该车会被判超速。故答案为:10;会。3.【解答】解:(1)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4s=2s,该处海水的深度:h=vt=1500m/s×2s=3000m;(2)月亮周围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超声波不能到达月亮,更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故答案为:3000;真空不能传声。4.【解答】解:往保温壶灌水时听见的声音是由保温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当向保温壶中倒水时,由于保温壶中有一段空气柱,此时由于该段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且随着保温壶中的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其振动会变得越来越快,即音调会越来越高,所以刚开始时灌水发声的音调比快灌满时发声的音调低。故答案为:空气柱;低。5.【解答】解:①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当人到镜面的距离为3m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3m,则她的像距她3m+3m=6m,②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物点,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当她走向平面镜,物距减小了,但她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不变;③平面镜成像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故在镜后放一物体并不妨碍光的反射,同时也不会妨碍成像。所以这时他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故答案为:6;不变;仍能。6.【解答】解: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即著名的欧姆定律。故答案为:欧姆;发现了欧姆定律。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第7~12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4题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7.【解答】解:从四个测量结果看,13.02厘米的数据是错误的记录。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物体的长度为:l==≈13.27cm故选:A。8.【解答】解:船在河里航行,船上的乘客相对于岸位置不断变化,乘客看到岸边的树向西运动,则相对于岸,船是沿河向东航行的;乘客看到岸边公路上的汽车向东移动,则汽车相对于地面向东运动,且汽车比船运动的快;如果以汽车为参照物,船的位置不断向西移动,船向西运动,地面相对于车位置不断向西运动,且地面比船移动的快;故选:A。9.【解答】解:绷紧琴弦来改变琴弦振动的快慢,所以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琴弦绷紧后,频率变大,音调变高;振幅大小与拨动琴弦的力有关,无法判定,故D正确。故选:D。10.【解答】解:A、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B、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D、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D正确。故选:D。11.【解答】解:水面比较光滑,光射到上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而地面比较粗糙,光射到上面发生的是漫反射;夜晚,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月光照到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有更多的光线射入眼睛,这就是造成“亮地”的原因。而地面发生的是漫反射,月光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射入眼睛的光很少,形成“暗地”。因此跑在前面的同学避开“暗地”而选择“亮地”,才会掉进水坑。故选:D。12.【解答】解:A、手影“兔”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路灯下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D、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成像原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C。故选:C。13.【解答】解:AB、由图可知,甲乙的s﹣t图像是倾斜直线,说明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正确;C、由图可知,甲的速度:v1===20m/s;乙的速度:v2===10m/s;则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正确;D、由图可知,经过0.4s甲通过的路程为8m,乙通过的路程为12m﹣8m=4m;则经过0.4s,甲、乙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故D错误。故选:BC。14.【解答】解:A、图甲中若入射光绕O点顺时针转动,则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减小,则反射光线会靠近法线,即反射光线会逆时针转动,故A错误;B、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图甲中若入射光沿NO方向入射,此时反射光线沿ON方向射出,则反射角为0°,故B错误;C、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向后折,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但反射光仍然存在,故C正确;D、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这时的入射角为原来的反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时的反射角为原来的入射角,所以会发现光线原路OA返回,也就是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确。故选:CD。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15.【解答】解:由于反射光线竖直射入井内,过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水平直线的交点)竖直向下作出反射光线OB;然后作∠AOB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ON);因平面镜与法线垂直,则据此可画出平面镜的位置。由图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AOB=30°+90°=120°;则反射角∠BON=∠AOB=×120°=60°,如图所示:16.【解答】解:由A点和B点向平面镜作垂线并延长,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作出物体AB的像A'B'.连接PA'交平面镜于D点,连接PB'交平面镜于C点。遮住平面镜CD部分,人眼在镜前P点就看不到物体的像了。如图所示:四、实验与探究(第17题6分,第18题6分,第19题7分,共19分)17.【解答】解:(1)由图可知,甲球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甲球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不相等,所以乙球做变速直线运动;(2)根据题意可知,每相邻两点间所用的时间为0.02s,由图可知,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甲球所用的时间t甲=5×0.02s=0.1s,乙球所用的时间t乙=3×0.02s=0.06s,所以甲球所用的时间大于乙球所用的时间;(3)ab间的距离是s=1.8cm=0.018m,则甲球从a运动到b的速度:v甲===0.18m/s;乙球从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v乙===0.3m/s。故答案为:(1)匀速;变速;(2)0.1;大于;(3)0.18;0.3。18.【解答】解:(1)如图A所示,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齿数越多,硬纸板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2)①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②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③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变慢,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低;④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振动得很慢,即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发出次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故答案为:(1)音调;频率;(2)钢尺;响度;低;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发出次声波,所以人耳听不到。19.【解答】解:(1)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像;(2)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调整位置使其与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3)玻璃板倾斜,由于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所以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A2;(4)蜡烛A通过玻璃板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通过测量或对折发现,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5)玻璃板是透明的,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答案为:(1)不透过;(2)未点燃;相同;(3)A2;(4)虚像;对称;(5)B。五、综合应用题(第20题8分,第21题9分,共17分)20.【解答】解:(1)汽车原来的速度v=72km/h=20m/s,由v=可知小王的反应时间:t===0.7s;(2)酒驾后小王的反应时间:t′=4t=4×0.7s=2.8s,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t′=20m/s×2.8s=56m,则从发现障碍物到完全停下通过的总路程:s″=56m+30m=86m>80m,因此会撞上障碍物。答:(1)小王的反应时间是0.7s;(2)通过计算判断汽车会撞上障碍物。21.【解答】解:(1)由v=知张爷爷从家到高铁站的时间为:t===0.5h=30min,由图知北京西到重庆北的G51次高铁的发车时间为06:55,张爷爷想在G51次列车发车前最少30分钟到达高铁站,所以他最迟从家出发的时间为06:55﹣30min﹣30min=05:55;(2)由图知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郑州东站的路程为s′=679km,时间为09:15﹣06:55=2h20min=h,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郑州东站的平均速度为v′===291km/h;(3)由图知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重庆北站的路程为s″=2079km,时间为13:55﹣06:55=7h,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重庆北站的平均速度为:v″===297km/h。答:(1)如果张爷爷想在G51次列车发车前最少30分钟到达高铁站,他最迟05:55从家出发;(2)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郑州东站的平均速度为291km/h;(3)该趟高铁从北京西站到重庆北站的平均速度为297km/h。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12/6 13:01:43;用户:hsm;邮箱:19919918114;学号:3919854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3 所示是生活中常用的夹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