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1.1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1.1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01
    11.1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02
    11.1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03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写作背景,常考文言知识积累,层次结构,研读课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文本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1 答谢中书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初的早晨,白雾缭绕于山间;继而如絮如带,仿佛是仙女在此作画;紧接着似烟似缕,好似天堂美景……就在如纱一样的薄雾将要消失的时候,太阳冉冉升起,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仿佛是一场盛大的演唱会。傍晚来临,红日西沉,她是太过劳累,去休息了。落日的余晖,为群山抹上了淡淡的红晕,好象一个娇羞的姑娘。飞鸟归林,猿猴栖树,山色苍茫,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冲破了湖面的寂静,别具意趣。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三、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常考文言知识积累

     

    1.古今异义

    晓雾将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     (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3.一词多义

    (1)

    夕日(将要)

    实是界之仙都(欲望)

    (2)

    康乐以来(从)

    非亭午夜分(如果)

     

    层次结构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中,“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这两句不仅有领起下文的作用,而且反映了作者的一种思想观念——描写山水美景,既是人们的共同爱好,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2.“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3.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明确: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明确:“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思想感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用:(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合作探究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明确: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明确: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 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明确:(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景物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心意,也透露出作者归隐山泉的高洁志趣。

     

    、文本特色

     

    1.结构严谨。

    文章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全文。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2.意境优美。

    文章意境优美。有山水相映之美:山峰高耸入云,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水给山带来了活力,山为水增添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有色彩搭配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景象动人。同时,文章还具有晨昏变化之美以及动静相衬之美。

    3.语言凝练。

    文章以四言为主,句式整齐,言简意赅。“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中,“交”“乱”“竞”三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表现得具体、形象、生动,十分凝练。

     

    名句默写

     

    1.高峰入云,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_;夕日欲__________________

    3.自康乐以来,__________________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四季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清流见底

    2.猿鸟乱鸣     鳞竞跃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相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野望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野望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课文导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写作练习,课堂练习,教学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精品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课文导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感恩的重要性,课堂练习,教学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学目标,课时计划,交流点拨,附: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11.1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