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81091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1.2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81091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1.2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81091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备课合辑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写作背景,常考文言知识积累,层次结构,研读课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文本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1.2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2.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奋厉有用世之志。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贬海南,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消解痛苦。所以苏轼,既执着人生又超然物外——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故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 三、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这篇文章就是写于作者贬官期间。 四、常考文言知识积累 1.古今异义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2.一词多义(1)与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五、层次结构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明确: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清澈透明(空明)。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透明。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明确: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七、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明确:(1)苏轼和张怀民。(2)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2.“闲人”究竟是什么人?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明确: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八、本文主旨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达了他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中隐含着惆怅悲凉。 九、文本特色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本文写景,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 名句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答案: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课文导读,课文理解,景物描写分析,审美情趣培养,写作练习,课堂练习,教学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交流点拨,附: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细细读文,知内容,翻译课文,明事件,合作学习,品月景,课堂总结 诵经典,课后作业 我能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