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野望教案
展开13.1 野望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
2.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绩喜欢饮酒,常常饮酒到五斗不醉。有人以酒相邀,无论地位高低,总是前往。杜之松是王绩的老朋友,他担任刺史,请王绩去讲授礼法,王绩回答说:“我不能到本郡刺史的官府去应酬,谈论糟粕,抛弃美酒啊。”
二、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三、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四、检查字词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的余光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顾:视,看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五、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明确: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明确: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六、合作探究
1.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明确: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七、展示提升,拓展延伸
1.各组组长要组织本组组员组内合作交流,解决探究时的疑难,为展示做准备。小组可共同预设本组合作展示的内容和方式(讲解、表演、板书等)。
2.你对本节课的理解,可以进行升华拓展,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我们欢迎有创意的表达和精彩展示。
3.小组要开展展示竞赛,比一比哪个组与哪些同学表现最踊跃、最有创意。
八、本文主旨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九、文本特色
融情写景、动静结合。
开篇展示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几个动词,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名句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解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野望优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野望优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2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野望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野望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课文导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写作练习,课堂练习,教学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野望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