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初三和十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时候,会出现日食天象。而太阳系其他的行星,只要有卫星,同样有可能出现日食天象。图为火星日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材料中涉及的天体类型有( )
A.星云、恒星、行星 B.恒星、行星、流星体
C.恒星、行星、卫星 D.恒星、行星、彗星
2.与材料中发生的天体现象位置关系相符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1.C 2.C
【解析】1.材料中涉及到的星体,太阳属于恒星,地球属于行星,月球属于地球的卫星,而星云是稀薄的气体或尘埃构成的天体之一,材料没有涉及,C对,A错;流星体是太阳系内,小至沙尘,大至巨砾,成为颗粒状的碎片,B错;彗星,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D错;故选C。
2.依据材料,月球(卫星)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时候,会出现日食天象,图C中火卫(卫星)运行到火星和太阳之间,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各星体概念:恒星是由发光等离子体(主要是氢、氦和微量的较重元素)构成的巨型球体。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星云是稀薄的气体或尘埃构成的天体之一。流星体是太阳系内,小至沙尘,大至巨砾,成为颗粒状的碎片。彗星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下图为太阳大气层结构及太阳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太阳的外部大气层EFG分别代表( )
A.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B.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C.日冕层、光球层、色球层 D.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
4.黑子和耀斑分别对应的是图中( )
A.③② B.②① C.①② D.①④
【答案】3.B 4.C
【解析】3.太阳大气由里向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结合图,可知EFG分别对应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上,是光球表面温度相对较低的局部区域。实际上黑子的温度并不低,大约为4200℃,但太阳光球的平均温度约为5500℃,对比之下,亮度降低它就显得“黑”了。太阳耀斑则发生在色球层,是色球层突然出现的剧烈爆发现象,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能量,引起局部区域瞬时加热,向外发射各种电磁辐射,并伴随粒子辐射突然增强。黑子和耀斑分别对应的是图中①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大气层分三层,从内而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依次对应的活动分别是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 其中光球是一层不透明的气体薄层,光球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暗的区域,它是磁场聚集的地方,即为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 色球包围在光球层之外,是一个充满磁场的等离子体层。 由于磁场的不稳定性,常常会产生剧烈的耀斑爆发,以及与耀斑共生的爆发日珥、冲浪、喷焰等许多动力学现象。
2021年5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降落在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篇章。火星表面大气稀薄,昼夜长短接近地球,而昼夜温差却超过10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火星表面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表面,主要原因是( )
A.太阳活动极强 B.轨道半径很大 C.距离太阳更远 D.空气密度极低
6.与火星相比,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所具备的自身条件是( )
A.太阳光照条件稳定 B.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C.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 D.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答案】5.D 6.C
【解析】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火星表面大气稀薄,白天时缺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温度高,夜晚缺少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低,因此火星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密度极低。火星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与太阳活动、轨道半径和距太阳距离相关性较小,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6.太阳光照条件稳定、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AB错误。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所具备的自身条件是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中;体积和质量适中,导致有稳定的大气层;有液态水。C正确。天体基本上都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不是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期适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这是一片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大湖周边是银杏、松杉等高大乔木组成的森林,林间有蕨类植物顽强地生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上述文字描述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8.该地质年代( )
A.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B.蕨类植物极度兴盛
C.后期原始鱼类灭绝 D.喜马拉雅山脉形成
【答案】7.C 8.A
【解析】7.根据材料,可知此年代的生物有恐龙、银杏、松杉、蕨类为主,对应地质年代表可知,此时应为中生代,C正确;前寒武纪的生物有低等的菌、藻类植物,A错误;古生代为古代生物的时期,早古生代为藻类的时代,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着门类众多的生物。植物界以海藻为主。动物界出现了三叶虫和珊瑚、腕足类等。三叶虫是一种节肢动物,寒武纪是三叶虫的全盛时代。到奥陶纪时出现了软体动物门的头足纲,主要生物门类还有笔石、腕足类、三叶虫等,不符合材料,B错误;新生代是哺乳动物时代,恐龙已经灭绝,D错误;故选C。
8.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A正确;蕨类植物极度兴盛是古生代,B错误;原始鱼类灭绝发生在古生代中期,C错误;第三纪晚期是喜马拉雅山形成时期,此时属于新生代,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的演化史: 1. 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 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 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 ,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5.新生代(距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读“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图中A圈层的名称是( )
A.岩石圈 B.生物圈 C.大气圈 D.水圈
10.B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 B.水 C.土壤 D.生物
11.下列对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是由液态水组成的圈层 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
C.大气圈全部由气态物质组成 D.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
【答案】9.A 10.D 11.D
【解析】9.图中A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属于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属于地球外部圈层。故选A。
10.读图可知,B圈层为生物圈,生物圈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故选D。
11.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A错误;生物圈包括水圈的全部、岩石圈上部和大气圈底部,B错误;大气圈又叫大气层,包括水汽、固体杂质和干洁空气,C错误;岩石圈指软流层之上的部分,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D正确。故选D。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读图“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近地面大气的升温与图中的( )直接相关
A.①吸收 B.②吸收 C.④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
13.下列有关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12.B 13.B
【解析】12.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弱,而对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而不是太阳短波辐射,B对,D错。①吸收的是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很弱,A错误。图中的④大气逆辐射与“大气保温作用”密切相关,可以减少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C错误。故选B。
13.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弱,而对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B正确。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吸收的紫外线减少,A错。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反射作用加强,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③减少,C错。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大气逆辐射在夜间增加,D错。故选B。
【点睛】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有保温作用。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15.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A.春季晚上 B.夏季午后 C.秋季早晨 D.冬季傍晚
【答案】14.A 15.B
【解析】14.图中塑料薄膜对太阳辐射是透明的,削弱很少。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作用明显,对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响很小。故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地面辐射、太阳辐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黑色尼龙网的主要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最强,容易将作物晒伤,B正确。春季晚上没有太阳辐射,A错误。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C、D错误。故选B。
【点睛】塑料薄膜对太阳辐射削弱很少,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最强,黑色尼龙网吸收了大量太阳辐射,减少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量。
图为某地上空大气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符合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关于该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层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②大气稳定,适合于飞机飞行
③上冷下热,大气平流运动为主④大量紫外线被该层的臭氧吸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该地属于( )
A.高纬度 B.中纬度 C.低纬度 D.不确定
【答案】16.A 17.D 18.B
【解析】16.图中显示,该大气层位于离地面12千米至50千米之间,应为平流层。平流层含有大量臭氧,而臭氧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而增温,越向上获得的太阳紫外线越多,因此平流层向上气温升高。图中显示,曲线③和曲线④表示气温向上气温降低,CD错误。曲线②表示整体上向上气温升高,但在中下层频繁变化,不符合平流层大气稳定的特征,因此B错误。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千米~50千米的大气中,因此在12千米至20千米处,向上气温变化不大,20千米以上气温向上增长较快,与图中①曲线变化特征相同,因此符合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曲线是①,A正确。故选A。
17.该层为平流层,含有大量臭氧,主要吸收相当数量的波长较短的紫外光,不是红外光,①错误。由于平流层气温向上递增,对流运动弱,且水汽和尘埃少,天气单一,大气稳定,适合于飞机飞行,②正确。平流层向上气温递增,上热下冷,不是上冷下热,③错误。平流层含有大量臭氧,大量紫外线被该层的臭氧吸收,④正确。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根据所学知识,大气垂直分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随纬度不同厚度不同,低纬度上界为17-18km,中纬度为10-12km,高纬度上界为8-9km;观察图可知,该层下界为12km,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加,应为中纬度平流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为对流层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这种作用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正是由于存在着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2022年6月29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阿贡火山再次爆发。受到火山灰的影响,巴厘岛国际机场在6月29日被关闭。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当地机场被关闭主要是因为火山灰进入到了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和平流层 B.平流层和中间层
C.中间层和高层大气 D.高层大气和对流层
20.火山爆发后造成当地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答案】19.A 20.D
【解析】19.对流层上界称对流层顶,在赤道地区高度约17~18千米,在极地约8千米;从对流层顶至约50千米的大气层称平流层;中间层又称中层,是从平流层顶至约80千米的大气区域;高层大气是对流层以上的部分。火山喷发高度有限,火山灰主要影响大气层底层的对流层和平流层,故A正确,BCD错误。综上,答案选A。
20.火山爆发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关联不大,故A错误;印尼离极地附近很远,火山爆发对高纬度地区极光影响很小,故B错误。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增强说明地表温度升高了,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削弱了更多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会造成当地地表温度下降,故D正确;综上,选D。
【点睛】对流层上界称对流层顶,在赤道地区高度约17~18千米,在极地约8千米;从对流层顶 至约50千米的大气层称平流层。
读图“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关于图示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 B.气压:甲>乙
C.大气密度:丁>丙 D.海拔高度:丙>丁
22.此时,图中M地高空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风 C.西风 D.西南风
【答案】21.B 22.C
【解析】21.据图可知,甲地等压面上凸,应为高压;乙地等压面下凹,应为低压;与甲对应的高空丁为低压,与乙对应的高空丙为高压(高压和低压均是同一水平面的比较),该气压状况是热力原因形成,所以乙地受热,甲地遇冷,所以气温乙>甲,A错误。气压甲>乙>丙>丁,B正确。丙为高压,丁为低压,所以丙地的大气密度较丁地更大,C错。海拔丙丁相同,D错误。故选B。
22.据上题分析可知,M地高空的气流由丙流向丁,由于所处为北半球,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风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偏转90°,结合指向标,风向最终变为西风,故选C。
【点睛】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①地面受热不均,导致近地面气温出现差异;②近地面气温出现差异,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③同一水平面出现高低气压差异;④空气的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最终形成热力环流。
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3.此时甲地等压面弯曲方向( )
A.与P2方向一致 B.与P1方向一致 C.与P1方向相反 D.与P2方向相反
24.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25.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乙处较甲处更( )
A.多 太阳高度更大 B.多 大气削弱更少
C.少 太阳高度更小 D.少 大气削弱更多
【答案】23.D 24.D 25.C
【解析】23.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与高空相反,图中P1是水平状况,不能体现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异,A错。P2是倾斜状况,甲处近地面等压面与P2凸出方向相反,B对。C、D错。故选B。
24.甲处高空等压线向下凹陷,说明高空气压较同高度其它地方低压低,说明此处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图中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左(自南向北),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故A项正确。故选A。
25.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和大气削弱作用无关,BD错误。甲地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多;乙地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少,C正确,A错误。故选C。
【点睛】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和大气削弱作用无关,只和纬度有关,和太阳高度角有关。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上午11时的天气状况形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图示地区所在半球及空间位置分别是是( )
A.南半球近地面 B.北半球高空 C.南半球高空 D.北半球近地面
27.下列等压面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MN沿线气压分布状况的是( )
A. B.
C. D.
28.XY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
A.晴朗晴朗 B.阴雨晴朗 C.阴雨阴雨 D.晴朗阴雨
【答案】26.D 27.A 28.C
【解析】26.高空气流应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气流与等压线有一定夹角,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南半球向左,可知该地为北半球近地面,故选D。
27.根据气流流动方向,气流均向X、Y处流动,可知X、Y两地近地面为低压中心,根据等压线规律近地面低压中心等压线向低空凸出可知近地面等压线情况,排除CD,高空等压面与近地面相反,B错,故选A。
28.根据上题可知X、Y两地为低压中心,易降水,出现阴雨天气。故选C。
【点睛】风向的判读:1、高空风向平行于等压线;2、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夹角,具体画法: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与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根据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风向偏转一定角度。低压降水多,高压降水少,近地面气压情况与高空相反。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下图为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
A.a减弱 B.b增加 C.c增加 D.d减弱
30.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是( )
A.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B.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C.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D.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答案】29.C 30.D
【解析】29.据图可知,a表示蒸发、b表示地表径流、c表示下渗、d表示地下径流。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蒸发增大,地表径流减弱,下渗增大,地下径流增大,C正确,ABD错误。应选C。
30.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的冲刷作用轻,城市水土流失不明显,因此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不是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的主要目的,A错误;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雨水经过滤汇入城市中的河湖,能起到一定改善水质,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但不是其主要目的,B错误。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能起到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的作用,但这并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植被浅沟可降低地表径流的流速、收集雨水,所以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D正确;应选D。
【点睛】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硬化面积的增加,城市雨水下渗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加,进而导致,城市地下径流和蒸发减少,城市空气湿度降低。
某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在研究地震波时发现,某地发生地震后,地球上总有监测不到地震波的区域,称阴影带。下图为“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阴影带”,图中角度以震中为圆心角0°。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1.关于地震波的阴影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W1因不能通过X界面以下物质而形成了阴影带
B.W2因不能通过X界面以下物质而形成了阴影带
C.W1和W2因传播速度增加而形成了阴影带
D.W1因传播速度更快导致出现的阴影带范围更广
32.根据图中地震波阴影带可推测( )
A.W1为纵波,W2为横波 B.W1为横波,其传播速度较W2更快
C.W1可通过固、液、气态物质传播 D.W2是纵波,可通过固态物质传播
33.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测( )
A.X界面上下地球物质是均质的 B.X界面以上为岩石圈
C.X界面以下地球物质可能为液态 D.X界面以下为地幔
【答案】31.A 32.D 33.C
【解析】31.由图可以看出,W1不能通过X界面(古登堡面)以下物质,因而形成了阴影带,A正确;由图可知,W2可以通过X界面以下物质,B错误;W1因不能通过W1形成阴影带,W2因速度降低形成阴影带,C错误;W1传播速度慢,D错误。故选A。
32.由于W2可通过X界面,可知W2为纵波,W1不能通过X界面,所以为横波,A错误;W1为横波,横波传播速度比W2慢,B错误;WI为横波,仅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C错误;W2为纵波,纵波可通过固、液、气态物质传播,D正确。故选D。
33.X界面上为固态,以下为液态,地球物质不均匀,A错误;X界面以上为地幔和地壳,B错误;因纵波可以通过X界面以下物质,而横波不能通过,可知X界面以下地球物质可能为液态,C正确;X界面以下为地核,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内部结构自内向外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地幔以莫霍界面为界,地幔和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为界。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之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体、液态、气体之中传播。
我国气候干旱区,农民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植,形成砂田农业。下左图中数字代表水循环环节,下右图为宁夏砂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34.图中( )
A.①代表下渗 B.②代表蒸发 C.③代表地表径流 D.⑤代表水汽输送
35.砂石覆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④减少 D.⑤增加
【答案】34.B 35.B
【解析】34.读图可知,①是由大气水转为地表水,代表降水,A错误。②是由地表水转为大气水,代表蒸发,B正确。③为地表水转为地下水,代表下渗,C错误。④为地下水转为海洋水,代表地下径流,⑤为地表水转为海洋水,代表地表径流,D错误。故选B。
35.读图可知,①是由大气水转为地表水,代表降水,砂石覆盖,对大气降水影响较小,A错误。②是地表水转为大气水,代表环节是蒸发。砂石覆盖能减少蒸发,B正确。④为地下水转为海洋水,代表地下径流,覆盖砂石,有利于雨水的下渗,能够增加地下径流,C错误。⑤为地表水转为海洋水,代表地表径流。覆盖砂石,利于雨水下渗,从而可以减少地表径流,D错误。故选B。
【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 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路、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 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回避的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 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 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36.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 )
A.风暴潮 B.海啸 C.潮汐 D.洋流
【答案】B
【详解】风暴潮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导致海水异常升降,排除A;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产生的破坏性海浪,B符合题意;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排除C;洋流是指表层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排除D。故选B。
37.在海上冲浪时人们利用了( )
A.潮汐的能量 B.洋流的能量 C.波浪的能量 D.海啸的能量
【答案】C
【详解】在海上冲浪时人们利用的是风力作用形成的波浪的能量,C正确;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它的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A错;洋流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B错;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D错。故选C。
下图为“大西洋各纬度带表层海水密度与年平均温度、盐度的分布图,诀图完成下面小题。
38.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表示的地理事物是( )
A.温度、盐度和密度 B.密度、盐度和温度
C.温度、密度和盐度 D.盐度、温度和密度
39.影响曲线③出现图示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太阳辐射 C.陆地流 D.海域形状
【答案】38.B 39.B
【解析】3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层海水从低纬度向高纬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表层海水温度大致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与图中③曲线特征相符;受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关系影响,表层海水盐度大致从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减小,与图中②曲线的特征相符;受海水温度和盐度影响(特别是受海水温度的影响),表层海水密度大致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增大,与图中①曲线特征相符。因此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密度、盐度和温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9.根据前题分析可知,③曲线表示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纬度变化,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多,水温高,随纬度增加,获得的太阳辐射渐少,海水水温也随之降低,影响曲线③出现图示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B符合题意;洋流性质、陆地河流、海域形状不会导致海水水温随纬度升高而降低,排除ACD。故选B。
【点睛】 海洋水水温分布特征:低纬向高纬递减;夏季水温高于冬季;暖(寒)流海区水温高(低);表层水温高,向下水温降低;临近陆地的水温变化大。海洋水盐度分布特征: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纬度暖流盐度较高,寒流盐度较低;河水注入量较大的近海海域盐度较低。海洋水密度分布特征: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
读2020~2021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预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0.下列关于冰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部结冰面积比南部大 B.越靠近陆地冰越薄
C.河流汇入多的海域不易结冰 D.南部冰情最严重
41.渤海相对于我国东海海域容易结冰的原因有( )
①纬度高②周围陆地包围,冬季降温快③海域封闭,风浪小④盐度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40.A 41.A
【解析】40.分析图形信息可知:北部结冰面积大;越靠近陆地温度越低,结冰越厚;有河流入海的海域,盐度低,易结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1.与我国东海海域相比,渤海纬度高,温度低;海域封闭,风浪小,水面平稳;冬季陆地降温快,温度低。①②③正确。盐度大的海域不易结冰,④错误。故选A。
【点睛】渤海结冰的主要因素:遭到冷空气的持续影响,气温持续走低,致使海水封冻;西部淡水河流的注入,使海水盐度偏低,海水更易结冰;受渤海海底地形的影响,渤海海水较浅易冻;水域较为封闭,流动性差,容易结冰。渤海地处北温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0.7℃,降水量500-600毫米,海水盐度为30%。渤海水温变化受北方大陆性气候影响,2月在0℃左右,8月达21℃。严冬来临,除秦皇岛和葫芦岛外,沿岸大都冰冻。3月初融冰时还常有大量流冰发生,平均水温11℃。由于大陆河川大量的淡水注入,又使渤海海水中的盐度仅为30PSU,是中国近海中最低的。冬季,渤海由于强寒潮频繁侵袭而出现结冰现象。自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沿岸从北往南开始结冰;翌年2月中旬至3月上、中旬由南往北海冰渐次消失,冰期约为3个多月。1-2月,沿岸固定冰宽度一般在距岸1千米之内,而在浅滩区宽度约5-15千米,常见冰厚为10-10厘米,河口及滩涂区多堆积冰,高度有的达2-3米。在固定冰区之外距岸20-10千米内,流冰较多,分布大致与海岸平行,流速50厘米/秒左右。
下图为某年某月长江入海口的表层盐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2.若仅考虑海水盐度变化对海水密度的影响,一艘货轮从甲到乙航行,货轮的吃水深度( )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小再变大 D.先变大再变小
43.图中长江入海口附近等盐度线向东弯曲凸起明显,其直接影响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结冰融冰 C.陆地径流 D.盛行风向
44.正常年份,甲点(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在一年中距离大陆较远,最可能是该年的( )
A.1月 B.4月 C.6月 D.11月
【答案】42.B 43.C 44.C
【解析】42.读图可知,从甲到乙,盐度逐渐增大,海水密度增大,浮力增大,货轮的吃水深度逐渐变小,故B正确,ACD错,本题选B。
43.据图可知,长江入海口附近等盐度线向东弯曲凸起,说明该处海水盐度较低,是因为长江入海口,大量陆地径流的汇入会稀释海水盐度,故C正确,该地位于亚热带,没有结冰融冰,海水盐度与洋流性质和盛行风向关系不大,故ABD错,本题选C。
44.甲距离大陆远,说明长江口附近海区盐度一年中最小,也说明此时长江注入海洋的水量大,应该为长江的洪水期,长江流域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少,6月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降水多,长江进入洪水期,对长江口附近的海水的稀释作用大,盐度低,因此6月符合题意,故C正确,ABD错,本题选C。
【点睛】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纬度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纬度、河流、海域轮廓、洋流等的影响。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蒸发量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比较低。
下图表示我国某港口2021年11月11日(农历初七)的潮汐表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5.具备进港条件的最大吨位船舶,以下进港时间最合理的是( )
A.2时 B.6时 C.10时 D.16时
46.该港口可停靠的最大吨位船舶,进港日期较为合理的是( )
A.11月11日 B.11月14日 C.11月20日 D.11月25日
【答案】45.A 46.C
【解析】45.海洋的潮汐对于乘潮进港和乘潮出港的船舶靠泊和离泊作业影响很大,必须准确把握高潮位的时间进行靠泊和离泊作业,快速接卸减少船舶吃水,一般情况,将会选择高潮时,靠泊作业,增加助航的力度,并结合上表判断,2:00时,高潮的水位较高,2~4点潮高升高最有利于这艘船舶要进港卸货,A正确。6时、10时、16时潮位较低,不适合进港,BCD错误。故选A。
46.天文大潮是指太阳和月亮的引潮合力的最大时期(即朔和望时)之潮。由于海洋的滞后作用,海潮的天文大潮一般在朔日和望日之后一天半左右,即农历的初二、初三和十七、十八日左右。一般情况,最大吨位船舶进港靠泊作业,最好选择大潮时靠泊作业,这样海水有足够的吃水深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21年 11月11日为农历初七,11月14日为农历初十,11月20日为农历十六,11月25日为农历二十一,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人类的祖先为了表示生潮的时刻,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
二、综合题
47.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波,B表示_____波。
(2)在地下平均17km处,A波和B波传播速度均快速增加,从而发现了不连续面D,名称是_____。
(3)在2900km深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速度降低并继续往深处传播,从而发现了不连续面F,名称是_____,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_____态。
(4)地球内部各圈层名称,C是_____,E是_____,G是_____,H是_____。
【答案】(1) 横 纵
(2)莫霍界面
(3) 古登堡界面 液(熔融)
(4) 地壳 地幔 外核 内核
【分析】 本题目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地震波、地球内部构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B的传播速速一直快于A,因此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2)在地下平均17km处,A波和B波传播速度均快速增加,从而发现了不连续面D,D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叫莫霍界面。
(3)由图可知,图中F处(2900km),地震波A(横波)完全消失,震波B(纵波)速度突然下降。F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叫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在F面以上横波能够传播,因此E物质状态为固态,F面以下横波消失,因此G物质状态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4)C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E位于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之间是地幔。G层位于F古登堡界面以下,叫外核,H层叫内核。
4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2年夏季,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重庆多地发生山火。在消防、武警、群众等通力合作下,山火迅速被扑灭。“一座重庆城,嘿多好心人”,山城人民团结对抗灾害的事迹被广泛赞扬。消防人员根据山火发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灭火方式,在风力很小时,会采用“点倒火”方式快速灭火。下图示意“点倒火”灭火方式。
(1)“点倒火”灭火方式利用的是热力环流原理。具体的过程是:燃烧处(山火)_____气温(高/低),气压_____(高/低)气流在垂直方向_____(上升/下沉),近地面气流_____(汇入/流出)。“点倒火”后,倒火被山火_____(吸引/排斥),加速烧掉山火_____(前进/后退)路上的易燃物,进而熄灭山火。
(2)在下图中绘制上图中山火和隔离带之间的空气运动情况。
【答案】(1) 高 低 上升 汇入 吸引 前进
(2)
【分析】本题目以“点倒火”灭火方式为背景材料,涉及热力环流原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点倒火灭火主要是先除掉火蔓延方向的可燃物。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山火处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空气受热,气流在垂直方向上升,吸引近地面周围空气汇入,因此在山火前进方向上人为点火,受山火低压吸引,点倒火会向山火方向蔓延,加速烧掉山火前进路上的易燃物,把可燃烧的物体燃尽山火会熄灭。
(2)把握住山火处温度最高,低压,气流在垂直方向上升,画出顺时针环流。
49.读南美洲及其附近海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依据洋流冷暖性质划分,丙海域附近洋流为____;丁海域附近洋流为____;丁海域附近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___。
(2)甲乙丙丁四海域,盐度最低的为____,并分析其原因____。
(3)依据洋流成因划分,丙海域附近洋流为________;丙海域附近为世界著名____渔场,分析其形成原因____。
(4)下列符合丁海域附近等温线状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1) 寒流 暖流 增温增湿
(2) 甲 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河流稀释作用强
(3) 补偿流 秘鲁 底层海水上升补偿,将底层营养盐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充足。
(4)D
【分析】本题考查洋流的成因与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丙海域为秘鲁寒流,依据洋流冷暖性质划分,属寒流。丁海域附近洋流为巴西暖流,依据洋流冷暖性质划分,属暖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2)世界表层海洋盐度从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所以整体而言,丙丁海域盐度较甲乙海域更高。甲乙纬度相当,但是甲位于亚马孙河入海口附近,河流稀释能力强,使得甲海域盐度更低,所以甲乙丙丁四海域,盐度最低的为甲海域。
(3)丙海域附近洋流为秘鲁寒流,该地受离岸风的影响,表层海水吹走,底层海水上升补偿,所以依据洋流成因划分,丙海域附近洋流为补偿流,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底层海水上升补充,将底层营养盐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充足,形成著名的秘鲁渔场。
(4)丁海域位于南半球,温度自北向南降低,AC错。该海域为巴西暖流,向南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相同,B错,D正确。故选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