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暑假,某游客到我国东北某景区游玩,夜宿山顶露营帐篷,清晨观云海拍摄日出,然后抵达湖边,绕湖赏景,在穿过一段和缓的山路后,沿着溪流下山。途中见一飞瀑,甚是壮观。一路下行,飞瀑声逐渐远处,仍恋恋不舍的拍了一张“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美照。下图示意该地局部地形及游客拍摄的日出、瀑布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游客所述图示日出景观的拍摄位置最可能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游客拍摄图示瀑布时的大体方向应该是( )
A.朝东 B.朝西 C.朝南 D.朝北
【答案】1.B 2.C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此日出景观是在一处山顶拍摄,甲地位于山谷,A错误;暑假该地区日出东北,根据图中日出景观信息判断,既要拍到湖面又要拍到东北方向的日出,只有乙地适合,B正确,C、D错误。故选B。
2.根据等高线信息判断,该湖为一山顶湖,结合等高线信息和瀑布景观图可知,该溪流应该是在湖的北侧甲与丁之间的缺口位置,瀑布应该在沿该溪流向下等高线密集处,该处溪流的流向应为自南向北流,游客拍摄位置位于瀑布的下游,所以游客大致朝向南方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山谷是河流的发源地且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瀑布发源于河流流经陡崖处。
枇杷,常绿小乔木,冬季开白色小花,作为观赏树木各地广泛栽培。下图拍摄于湖北某重点高中(112.2°E,30.3°N)西南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枇杷树作为景观树木各地广泛栽培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适应性强 B.果实品质高 C.观赏价值高 D.便于管理
4.枇杷花为白色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吸收太阳辐射,提高温度 B.反射太阳辐射,避免灼伤
C.夜间保温,利于果实成熟 D.吸引昆虫,便于授粉
【答案】3.C 4.D
【解析】3.枇杷是常绿小乔木,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A错误;景观树木主要考虑观赏价值,与果实品质和便于管理关系不大,B、D错误;冬季其他树种基本不开花的时候,枇杷树开白色小花,观赏价值高,故作为景观树木各地广泛栽培,C正确。故选C。
4.白色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A错误;冬季太阳光照强度较小,不需要反射太阳辐射避免灼伤,B错误;夜间保温作用与大气逆辐射有关,与白色花朵无关,C错误;冬季白色小花景观独特性强,可吸引昆虫,便于授粉,D正确。故选D。
【点睛】植被具有较多的生态环境效益。在城市中,植被可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火瀑布”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中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可遇不可求的奇景。每年2月,日落阳光刚好照射到公园内的马尾瀑布,2000英尺(约609米)高的瀑布闪着橘红色的光芒,如同火山岩浆沿着山崖喷泻而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马尾瀑布的水主要来自于( )
A.积雪融水 B.冰川融水 C.地下水 D.湖泊水
6.如果照片拍摄于2016年2月15日,则拍摄的时间大概是当地地方时的( )
A.16:30 B.17:30 C.18:00 D.18:30
【答案】5.A 6.B
【解析】5.由题,火瀑布发源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是季节性瀑布,在每年12月到2月出现.该地海拔较高,降水稀少,为高原高山气候,因此主要补给水源为积雪融水,A对;冰川融水应出现在夏季,B错;地下水补给比较稳定但水量较少,C错;湖泊水补给与季节、湖泊的面积有关,D错。综上,本题选A。
6.由题“每年2月,日落阳光刚好照射到公园内的马尾瀑布”可知,此景观出现在日落时。2月15日太阳直射南半球,瀑布所处的37°N位于北半球,此时昼短夜长,日出时间晚于6:00,日落早于18:00,此时正值下午,故拍摄时间约17:30,B对;A、C、D错。综上,本题选B。
【点睛】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区以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直射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区以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直射赤道时,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小明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日出前和日落后的一段时间内,天空呈现出微弱的光亮。天文学称之为晨昏蒙影,百姓称之为“曙暮光”。按其对地面照度,由强到弱依次分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和天文曙暮光。我们通常把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的时间定义为“白昼”。下图为小明同学通过互联网查询到的某时刻地球上白昼区、晨昏蒙影区和黑夜区分布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晨昏蒙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晨昏蒙影是太阳光被大气分子和尘埃散射形成的
B.曙暮光的持续时间在赤道较长,随纬度增高而逐渐缩短
C.若天气晴好,在日出前会依次迎来天文曙光、航海曙光、民用曙光
D.通常在民用曙暮光时段,天空较明亮,许多户外活动可以继续进行
8.图示时刻,小明乘飞机从北京飞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54°N,27.5°E),8小时之后降落时,小明最可能看到( )
A.旭日东升 B.夕阳西下 C.艳阳高照 D.夜幕深沉
9.图示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球各地日期相同 B.日本北海道出现极昼
C.广州即将迎来日出 D.巴西利亚太阳在东北
【答案】7.B 8.B 9.D
【解析】7.曙暮光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有关,它是太阳光被高层大气分子和尘埃散射形成的,A正确,不符合题意;曙暮光的持续时间与所在地的纬度有关,一般纬度越高曙暮光持续时间越长,在极圈内,夏天会出现24小时的白天,曙暮光也会持续达一个星期以上,B错误,符合题意;由材料可知,由强到弱依次分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和天文曙暮光,太阳在地平线下角度越大,光越弱,可知若天气晴好,在日落之后,会依次迎来天文曙暮光、航海曙暮光、民用曙暮光,观点错误,C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通常在民用曙暮光时段有足够的光亮,许多活动可以继续在户外进行,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8.由图示可知,0°经线位于白昼平分线附近,故0°经线时间大概为12时,由于0°经线此时比白昼平分线偏西,故其时间应略晚于12时。可估算,图示时间点明斯克地方时为13时左右,8小时后应为21时左右,由图示可知,此时北极地区发生极昼,由极昼范围可知该日为夏至日,由54°N昼弧所占比值可计算,该日54°N昼长时间大概为17小时,则日落时间为20:30左右。综上可知,飞机降落时,临近日落时间,最可能看到夕阳西下。ACD错,B对。故选B。
9.全球日期相同,0时刻线应和180°经线重合,则0°经线时间应为12时,由上题可知,此时0时刻经线不是12时,A错;日本北海道纬度低于北极圈,没有极昼现象,B错;由昼夜分布可知,图右侧晨昏线为昏线,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广州位于昏线附近,应接近日落,C错;由图可知,巴西利亚此时位于晨线附近,为日出后的上午,夏至日,全球日出东北,巴西利亚位于南半球,该日日出后太阳向北运动,故此时巴西利亚太阳位于东北方,D对。故答案选D。
【点睛】北京时间为20时,也就是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和国际日界线(180°经线)重合时,全球在同一天。即18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草海位于贵州省西部,由云贵高原上的湖盆积水而成,水域面积约46.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稳定在约2米,水质清澈、无污染,由于大量水生植物密布“海底”,从而形成了极为壮观的“水下草原”景现,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无氧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下图为草海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据图分析草海浅湖盆形成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早期褶皱隆起形成向斜 B.背斜顶部被侵蚀
C.地壳断裂下陷 D.冰川刨蚀
11.推测湖盆中厚泥炭层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气候湿热 B.森林茂密 C.水质清澈 D.湖床开阔平坦
12.据草海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及泥炭层分布,推测草海区域的地壳运动经历了( )
A.前期地壳持续抬升 B.前期地壳持续下降
C.后期地壳间歇式下降 D.后期地壳不断抬升
【答案】10.B 11.A 12.C
【分析】10.早期褶皱隆起形成背斜,A错误。背斜顶部被侵蚀,形成谷地(洼地子),后期地壳不断下沉,谷地(洼地)内泥沙不断沉积,形成浅湖盆,B正确。图中没有出现地壳断裂,C错误。草海湖盆不是冰川刨蚀作用形成,D错误。故选B。
11.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无氧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湖盆中厚泥炭层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特征是气候湿热,多沼泽,植物(沼泽植物)繁盛,水质浑浊,地势相对低洼,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从材料中得知,草海浅湖盆形成后,水深稳定在约2米(沼泽水浅),泥炭层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无氧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泥炭层的形成过程中,海拔高度相对稳定,这样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无氧条件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泥炭层,泥炭层与土相间分布,因此可推断该草海所在区域的地壳间歇式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草海位于贵州省西部威宁县县城西南面,水域面积46.5平方公里。是一个完整、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黑颈鹤等228种鸟类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草海是贵州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中国Ⅰ级重要湿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十大观鸟基地,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
读“德萨雷梯田式葡萄园景观图”及“瑞士主要河流与山脉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3.材料中描述的葡萄园在图中的位置是(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4.有诗人写道:“德萨雷是幸福的,3个太阳照耀着它的葡萄园”,诗中的“3个太阳”是指( )
①太阳光照充足②莱蒙湖面反射太阳光提供热量③土壤在夜晚提供热量
④石墙在夜晚释放出白天储存的热量⑤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①②⑤
15.图中葡萄园的耕作方式有利于( )
A.增大田间温差 B.抑制杂草生长
C.接受阳光直射 D.保持田园水肥
【答案】13.A 14.C 15.D
【分析】13.据右图可知,梯田位于山坡上,梯田脚下是湖泊。读左图可知,a处旁边有山脉,说明其位于山坡上,山麓有湖泊,符合葡萄园位置特征,A符合题意。b、d处均位于湖泊边上,但旁边没有山脉,说明不在山坡上,不符合葡萄园位置特征,BD不符合题意。c处旁边有山脉,但无湖泊,不符合葡萄园位置特征,C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诗中的“3个太阳”是指日照充足,是天上的太阳,①符合题意。湖面反射太阳光提供热量,是水中的太阳,②符合题意。土壤在夜晚向外辐射热量,是园中热量的散失,不能比作太阳,③不符合题意。石墙白天吸收太阳辐射能量,石墙在夜晚提供热量,是墙中的太阳,④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当地纬度接近50°N,纬度不低,⑤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C ①②④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5.葡萄园的耕作方式是指梯田耕作方式,梯田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避免土壤养分过多过快流失,从而保持田园的水肥,选项D符合题意。因保持水土,从而可能减少田间温差,排除A。该耕作方式并不能抑制杂草的生长,排除B。由图可知,该地位于46°N~47°N之间,水平梯田不可能有太阳直射现象,排除C。故选D。
【点睛】梯田是在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下图为1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30°N、48°N两条纬线的分布变化图,回答下列小题。
16.该月份,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
A.北印度洋形成顺时针洋流 B.珠峰南坡雪线上升
C.松花江畔银装素裹 D.长江流域进入汛期
17.该月份,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不正确说法是( )
A.风力:丙地>丁地,原因:丁地气压梯度力小、高山阻挡
B.风力:乙地>甲地,原因:乙地 气压梯度大、摩擦力较小
C.风向:甲地与乙地不相同,原因: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不同
D.风向:丁地与丙地不相同,原因:丁丙分别位于高压东西部
【答案】16.C 17.A
【分析】试题分析:
16.1月份为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形成逆时针洋流,A错。冬季,珠峰的气温更低,积雪量增加,雪线下降,B错。冬季,松花江畔气温低,银装素裹,C对。长江流域降水少,进入枯水期,D错。故选C。
17.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丁地的气压差异比丙地大,则丁地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A错。乙地与甲地相比,乙地气压梯度大,摩擦力小,所以风力大,B对。从风向看,甲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南,风向为东北风;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北,为西南风,C对。丁地和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西两侧,风向肯定不相同,D对。故选A 。
考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风力大小的判断、风向的判断
【名师点睛】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系统: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甲)
(2)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乙)
雾是在水汽充足、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下图示意我国安徽九华山风景区山腰与山麓各月平均雾日的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山腰雾日始终高于山麓,原因是山腰
A.蒸发旺盛且水汽含量大 B.气温低且持续时间长
C.增温快且持续时间长 D.风速小且持续时间长
19.导致该山地7月雾日较少的主要原因是该月
A.气温高 B.风速大 C.温差小 D.水汽少
【答案】18.B 19.D
【解析】18.A. 山麓地带海拔较低,气温更高,蒸发更加旺盛。故A错误。
B.山腰地带气温比山麓气温低,水汽容易凝结;山腰容易形成逆温,大气稳定,有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故B正确。
C. 增温不利于雾的形成。故C错误。
D. 由于山谷风的存在,山腰地带的风速较大。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B。
19.A. 气温高,有利于蒸发,增加水汽,故A错误。
B. 7月风速较小。故B错误。
C. 7月安徽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晴天多,温差大。故C错误。
D. 7月安徽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降水少,水汽少,所以雾日较少。故D正确。
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7、8月,江淮地区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天气。
流冰是指随水流动的浮冰。冬末春初,鄂霍次克海北部的浮冰,会在海流和季风的作用下,来到日本北海道东北部沿岸,形成著名的流冰旅游景观。受自然条件影响,前来观景的游客并不能总是看到理想中流冰蔓延大海的景观。下图为颚霍次克海位置及周边环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鄂霍次克海北部冬季多浮冰主要是因为
A.暖流影响大 B.该海域海洋性气候突出
C.河流入海口附近海域冰点高 D.深层海水盐度低
21.在北海道东北部沿岸,游客不是每次都能看到流冰蔓延大海的场景,其原因可能是
①该海域盐度变化大,海冰规模不稳定 ②冬季风不稳定,冬季海冰规模不确定
③有的年份出现暖冬现象,流冰规模萎缩 ④洋流不稳定,导致海冰被带至近岸的不确定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20.C 21.D
【解析】20.读图鄂霍次克海北部受南下的冬季风的影响,为寒流,故A错误;鄂霍次克海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受陆地影响大,具有大陆性特征,冬季寒冷,故B错误;海水盐度高,不易结冰,该处有陆地淡水注入,稀释海水的浓度,海水冰点较高,易形成浮冰,故C正确;深层海水盐度高,不易结冰,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21.结合材料可知该地流冰主要来自北部的鄂霍次克海和陆地河流中。该处海域盐度的变化对其流冰的多少影响很小,故①错误;冬季风不稳定,风向或者强弱变化使鄂霍次克海带来的浮冰规模变化较大,故②正确;暖冬发生,气温升高,流冰的规模会相对萎缩,或造成冰量少,由于气温高,流冰在接岸后,冰块融化,故③正确;因为风向及洋流的影响,流冰远离海岸,造成近海范围无冰可看,故④正确,所以该题选D。
【点睛】根据材料北海道北部鄂霍次克海附近流冰来源为:一方面北部的鄂霍次克海冬季易结冰在盛行风和洋流作用下被带到该处;另一方面是来自陆地河流冬季结冰后顺着水流带到该处。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蛇曲。一般蛇曲都形成在平原上。“嵌入式蛇曲”是嵌入到了地下的岩石里。下图为山西省永和县黄河蛇曲,属于壮观的“嵌入式蛇曲”景观,但黄河下游地区无蛇曲现象。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与蛇曲相比,永和嵌入式蛇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坡度大 B.地壳抬升 C.河流速度快 D.降水稀少
23.该河段春季形成“春汛”的主要原因是( )
A.积雪融化补给 B.上游凌汛融水
C.冰川融水补给 D.大气降水补给
【答案】22.B 23.B
【解析】22.山西省永和县位于晋陕大峡谷,黄河原来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蛇曲",后来由于黄土高原的持续抬升,黄河保留着原有的"蛇曲"形态,一直向下切下去,形成了嵌入式蛇曲,B对;地形坡度大,河流流速快,容易把河流的弯道裁弯取直,蛇曲景观逐渐消失,故A、C错;降水稀少,流水的侵蚀作用很弱,流水的下切侵蚀力量不足,不可能形成嵌入式蛇曲,D错。
23.山西省永和县位于黄河的中游,黄河上游春季常常形成凌汛,当气温升高,凌汛的冰坝形成的冰水混合物快速融化,使中游河水水位快速上涨,形成“春汛”,B对;黄河是外流河,水源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春季积雪融化、冰川融水对黄河中游的水位变化影响很小,A、C错;大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不是春季,D错。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山地冰川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其冰川融水为下游居民提供水源,保障下游居民的生活需要,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东帕米尔高原山体大致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冰川分布海拔多在5000m以上。本区域主要受西风带影响,属于大陆性高山气候,区域内年降水量较小(75~100mm)。图a示意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冰川年平均运动速度变化,图b示意不同规模条件下的冰川年平均运动速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东帕米尔高原冰川分布面积大的原因有( )
①绝对海拔高 ②地表径流丰富 ③高寒气候 ④水汽来源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据图分析,该地区冰川运动速度的特征不包括( )
A.同一坡度范围内,冰川规模越大,运动速度越快
B.南坡为阳坡,冰川消融快,运动速度慢
C.冰川运动速度的年内变化主要受厚度和气温变化的影响
D.坡度大于40°的冰川数量较少,规模小,运动速度较慢
【答案】24.C 25.B
【解析】24.从材料可以知道东帕米尔高原其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绝对海拔高,气温低,利于冰川存在,①正确。从材料可以知道,东帕米尔高原区域内年降水量较少,同时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地表径流不丰富,②错误。东帕米尔高原海拔高,属高寒气候,气温低,利于保存冰川,③正确。从材料可知,本区主要受西风带影响,虽年降水量较少,但其水汽来源相对较为稳定,使得其冰川可以得到稳定的补给,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选C。
25.从冰川面积与冰川平均运动速度图可以看到,在同一坡度内冰川规模越大的其运动速度越快,A选项说法正确。从坡向与冰川速度变化图可知,南坡冰川平均规模较小,是其运动速度慢的主要因素,并非因为阳坡,东南坡与西南坡,其冰川运动速度也较快,B选项说法错误。从两图来看同一坡度范围内,其冰川规模越大,运动速度越快;气温变化较大的一般运动速度也较快,冰川运动速度年内变化,受冰川厚度和气温变化影响较为明显,C选项说法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到坡度大于40度的冰川数量较少,冰川规模小,运动速度比较慢,D选项说法正确。本题选择说法错误的,故选B。
【点睛】冰川运动速度也随着时间而变化。一般说,时间间隔越短,速度变化愈大。冬、夏平均速度彼此间相差达10%或20%,逐月的速度差值可达40%;隔数小时测得的速度变化差,已知的达 100%或更大。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每一点处的运动发生一系列的“跳动”,而在不同点上跳动并不同步。运动速度的季节变化主要由于冰厚度变化和冰床处融水的“润滑作用”影响所致。
黄河包头河段首场凌汛发生的时间受前期大气环流、来水条件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1961~2019年11月首凌前期平均风速和水-气温差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下列时段中,黄河包头段首凌前期蒸发明显减弱的是( )
A.1965~1970年 B.1980~1985年
C.1996~2001年 D.2010~2015年
27.与2000~2010年相比,2010年之后黄河包头段首凌前期可能( )
A.冷空气侵袭少 B.地热活动活跃
C.河流流速加快 D.上游来水量大
28.一般情况下,首凌越早( )
①槽蓄水量越大②槽蓄水量越小③封冻期冰层越厚④开河时间越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26.B 27.D 28.A
【分析】26.首先,蒸发明显减弱应体现在风速和水-气温差的规律性变化(风速大、水-气温差大,有利于蒸发)。1965~1970年间风速增大,且达最高值,有利于蒸发,A错,1980~1985年间,风速明显降低、水-气温差明显下降,蒸发量明显减弱,B正确,1996~2001年间风速减小,但水-气温差明显增加,蒸发量不一定减弱,C错,2010~2015年间风速加大、水--气温差先增后减,蒸发量不一定减弱,D错。故选B。
27.读图,与2000~2010年相比,2010年之后风速增大,水-气温差呈增大趋势,表明受冷空气侵袭增多,黄河包头段河道冰凌数量更多,河流水速减慢,AC错。与地热活动关系不大,且如果地热活动活跃,热量传递给河道,不会导致水-气温差呈增大趋势,B错。2010年之后黄河包头段受冷空气的影响增强,表明黄河包头段首凌出现时期推前,河道易冰封,而上游河段的纬度相对较低,上游河段尚未冰封,出现大量冰凌,冰凌向该处河段运动形成冰塞,使得冰盖过水能力急剧减少,上游的来水量大才会促使大量冰凌的运动,使得该处首凌出现时期推前(注意材料信息“黄河包头河段首场凌汛发生的时间受前期大气环流、来水条件等因素影响”),D正确,故选D。
28.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首凌越早,凌汛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对上游来水的蓄积量越大,槽蓄水量越大,①正确,②错。首凌越早,受冷空气影响的时间越强,冷空气的影响的持续时间长,封冻期冰层越厚,③正确。开河时间的早晚主要与次年的气温条件相关,首凌越早并不能表明开河时间越早,④错。故选A。
【点睛】凌汛是发生在有结冰期的、且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流河段特有的现象。它的形成通常是由于下段河道先结冰或上游先解冻而造成的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水流不畅,而导致河水上涨的现象。在有些地方也将之称为冰排,是冰凌(冰块)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治沙首选机械沙障(采用柴、草、树枝、黏土、卵石、板条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蔽物),而治沙种子萌发率被视为生物治沙的前提和保障。选取4种不同生活型植物种子为对象,研究三种不同积雪覆盖条件(自然降雪、加倍降雪和去除积雪)对荒漠化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下图为不同积雪覆盖条件下种子萌发率与室内萌发率比较图。萌发率是指萌发种子数占总种植种子数的比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治沙首选机械沙障,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风速
30.在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若在该地选择人工种植方式治沙,应优先选择的植物种类是( )
A.白梭梭 B.心叶驼绒藜 C.刺沙蓬 D.雾冰藜
【答案】29.B 30.C
【解析】29.据题干信息,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治沙种子萌发率被视为生物治沙的前提和保障”,说明该地直接种植植物难以存活,需先采用机械沙障。该地位于干旱区,降水少,水分不足,植物难以存活,因此,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治沙首选机械沙障,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B正确。故选B。
30.由材料可知,白梭梭、心叶驼绒藜、刺沙蓬和雾冰藜,在三种不同积雪覆盖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均较高,但与野外自然降雪相比,只有心叶驼绒藜、刺沙蓬在野外去雪处理后种子萌发率上升。治沙不但要考虑种子萌发率,还需要考虑全球变暖的影响。随着全球变暖,整体降雪量下降,而刺沙蓬在野外去雪处理后种子萌发率最高,C正确,故选C。
【点睛】在干旱地区,影响植被分布和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二、综合题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塔哥尼亚冰原是仅次于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全球第三大冰原,位于南美大陆南端、巴塔哥尼亚高原西侧的安第斯山脉中。在亿万年的地质演变中,独特的自然环境塑造出了南美大陆绮丽的塔状尖峰。菲茨罗伊峰因其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成为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图1示意巴塔哥尼亚高原位置、地形分布,图2示意塔状尖峰景观。
(1)简析巴塔哥尼亚高原成为全球第三大冰原区的主要原因。
(2)利用地质作用原理,说明巴塔哥尼亚地区塔状尖峰的形成过程。
(3)图2中山峰上没有形成冰川,分析其原因。
【答案】(1)纬度较高,东部海域有寒流流经,地处高原,气温较低;南美大陆南端,大陆面积狭窄,西临太平洋,地处西风带迎风坡,降水丰富;地势较高,冰雪易于存留,利于大面积冰川形成。
(2)地壳运动,受到板块挤压,山脉隆起;山体岩石破裂,形成裂隙;山峰经风化、冰川侵蚀,逐渐形成角峰;裂隙两侧岩石易被侵蚀而剥落,逐渐形成塔状尖峰。
(3)地势陡峭,积雪难以停留和保存;山顶附近气流紊乱,天气变化复杂,风力强;单个山峰体积较小,难以发育冰川。
【分析】本题以巴塔哥尼亚高原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了巴塔哥尼亚高原冰原区形成的条件、巴塔哥尼亚高原塔状尖峰的形成原因及巴塔哥尼亚高原塔状尖峰上没有冰川的原因等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详解】(1)主要原因可以从气温、降水和地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降水来看,南美大陆南端的巴塔哥尼亚高原西临太平洋,地处西风带迎风坡,降水丰沛。从气温来看,巴塔哥尼亚高原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从地形来看,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势较高,地形起伏较小,冰雪易于存留,利于大面积冰川形成。所以,成为全球第三大冰原区。
(2)运用内力作用,主要从板块位置及岩性特征分析,该地地处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挤压边界,岩层破碎,岩浆易侵入;受到板块挤压,地壳抬升,隆起形成高原、花岗岩山地;岩石受到内力作用,山体岩石破裂,产生垂直节理。外力作用的原理主要从外力作用的过程说明,山地海拔较高,有冰川分布,山峰岩体经风化、冰川侵蚀,山体逐渐形成角峰;该区域的山体垂直节理发育明显,节理两侧岩石易被风化、侵蚀而剥落;逐渐形成塔状尖峰。
(3)主要从地形角度分析,陡峭的地形不利于积雪的留存,由于塔状尖峰是在角峰基础上崩解、风化而成,单个个体较小,无法储存达到形成冰川的雪量;再加上山顶地区气流紊乱,风力较强,容易吹走峭壁上的积雪。所以山峰上没有形成冰川。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圣劳伦斯河是北美洲东部的大河,是五大湖的出水道,注入圣劳伦斯湾(左图)。圣劳伦斯湾面积约23.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27米,海流从贝尔岛海峡流入圣劳伦斯湾,经卡伯特海峡流出,中心地区表层海水盐度27%~32%,深层可达33.5%,冬季完全冰封,5月底开始解冻。
材料二纽芬兰岛沿岸是世界上观看冰山的最佳地点之一,每年常有来自高纬度的冰山漂浮到该岛附近海域,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右图为巨型冰山搁浅于纽芬兰岛东南部小镇费里兰的照片。
(1)分析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盐度低的原因。
(2)纽芬兰岛东部沿岸分布着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纽芬兰渔场,试描述其形成原因。
(3)每年春季纽芬兰岛附近会出现大量冰山,说出其对附近表层海水性质可能带来的影响。
【答案】(1)圣劳伦斯河大量径流汇入;附近多岛屿分布,海域较封闭;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较少。
(2)寒暖流交汇,使海水搅动,带动海底的营养盐类上泛;使得大量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3)水温降低,盐度降低,密度增大
【分析】本题以巨型冰山搁浅于纽芬兰岛东南部小镇费里兰为背景,涉及海水的盐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盐度低的原因主要从降水量与蒸发量、入海径流、洋流等进行分析,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圣劳伦斯湾有圣劳伦斯河大量径流汇入,对海水具有稀释作用,使得盐度降低;结合图示地理位置进行分析,附近多岛屿分布,海域较封闭,与外界海水水体交换少,受外界影响较小;同时,该海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较少,盐度较低;由于该海区与高纬度海区相连,高纬低温海水注入,降低盐度。
(2)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是由于寒暖流交汇会使海水搅动,带动海底的营养盐类上泛,这些盐类使得大量浮游生物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同时纽芬兰渔场成因还有位于浅海大陆架,光照充足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圣劳伦斯河将大量无机物带入海水中,吸引鱼类,形成渔场。
(3)由于冰山来自较高纬度,随着纬度降低,气温、水温上升,冰山融化,使表层海水水温降低。冰山融化导致淡水增多,使得表层海水盐度降低。水温降低,使得密度增大。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长白山脉是亚欧大陆东缘的最高山系,保存着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森林植被景观。位于长白山西坡海拔2000~2500m的高山苔原,其环境特征与极地苔原相似,植被以多年生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小灌木植株矮小,匍匐贴地,强烈分支,交织成网。一般情况下,热量需求越高的植被,吸收养分的能力越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原先位于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而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示意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研究区位置和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分析长白山森林植被景观垂直分布比较完整的原因。
(2)推测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小灌木的生长习性。
(3)从地形地势角度推断长白山苔原带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最高的区域,并分析原因。
(4)随着草本植物入侵,苔原带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试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1)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部季风区,气候湿润,适合森林植被生长:长白山山体高大,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显著,适合从温带到极地的森林植被生长:长白山位置偏远,开发较晚,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2)耐寒,耐贫瘠土壤,抗大风,喜湿。
(3)区域:海拔较低、坡度较大的区城。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拔较低处热量条件较好。适合草本植物生长:坡度较大处土层较薄,灌木(根深)不易着生和定植(或生长),草本植物(根浅)易于着生和定植(或生长)。
(4)草本植物对热量需求量大,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强。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不利于灌木生长:草本植物入侵,挤占灌木生存空间: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气候趋向暖干,不适合灌木生长。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山地的垂直地带性的有关知识。生长习性就是生态习性和生活习性。生态习性是生物固有的属性,生活习性是生物能良好生存的生活环境;生物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固有适应属性,植物的生长习性可以从其生长环境来推测。
【详解】(1)长白山森林植被景观垂直分布比较完整的原因可结合图文材料从降水条件、地势高低、开发程度等角度分析。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部季风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纬度高,蒸发较弱,气候湿润,适合森林植被生长;长白山山体高大,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显著,适合从温带到极地的森林植被生长,山地垂直带谱比较丰富;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位置偏远,开发较晚,地广人稀,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所以长白山脉保存着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森林植被景观。
(2)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小灌木生长地区地处较高纬度,海拔也较高,气温较低,气候严寒,说明小灌木耐寒。当地地势落差大,土壤发育程度差,说明小灌木耐瘠薄土壤;长白山西坡高海拔处西北风强劲,小灌木植株矮小,匍匐贴地,强烈分支,交织成网,有利于抵御大风;长白山地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加之气温低,蒸发微弱,空气湿度较大,说明小灌木喜湿润。
(3)长白山苔原带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最高的区域可读图得出。其原因主要从海拔较低处热量条件较好、坡度较大处土层较薄等角度分析。入侵程度最高的区域是海拔较低、坡度较大的地方。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拔较低处热量条件变得较好,适合草本植物生长;而坡度较大处、土层较薄,灌木也不容易生长,更适合草本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4)本题实质上是考查草术植物入侵使得灌木萎缩退化的原因,可结合材料从土壤有机质含量、生存空间、气候变化等角度分析。草本植物对热量需求量大,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强,生长旺盛,大量吸收土壤养分,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不利于灌木生长;草本植物入侵,不停挤占灌木生存空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气候趋向暖干,更加不不适合灌木生长,生存空间不断被草本植物侵占,灌木不断退化。
【点睛】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新泰市名校(东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新泰市名校(东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东校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