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 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从《芣苢》悟劳动之美
一、课标依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选择方面,要充分重视学科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
二、教材分析
《芣苢》是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篇目。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
三、学情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在课本和试卷中已经接触过各类题材的诗歌,其中劳动题材的诗歌所占比重较小。试卷上的诗歌鉴赏题大部分只要求鉴赏一首诗歌,有一些是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对于群文类阅读,高一学生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高中生有一定的诗词知识积累,但是比较缺乏系统的梳理整合,缺乏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以及和诗人之间的共情,所以赏析诗歌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
2.思维发展与提升 赏析诗歌表现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
2.教学难点:了解古人的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交流探讨法、任务型教学法
六、课型
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从〈芣苢〉〈插秧歌〉悟劳动之美 》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引入】大家还记得多少初中、小学学过的关于劳动的诗句? | 【聆听、思考、回答】
| 从之前学习过的课文导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
【承转】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春种希望,秋收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 也正是因为有了国人的勤劳质朴,才有了大量的劳动场景被记录到文学中,才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那欢愉生动的画面,才有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诗中有画的美丽,才有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那简单质朴的生活。让我们走进诗歌世界里,去看一下古人的劳作场景吧! | 【聆听】 | 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及传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芣苢》《插秧歌》 【展示PPT】PPT展示《芣苢》、《插秧歌》 【讲解】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 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全草捣烂与肥皂配制成农药防治棉蚜或蚜虫有效。7-8月种子成熟后采收。 【任务】齐读诗歌、范读诗歌 |
【齐读】 【范读】 | 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写的劳动的欢乐场面 |
【提问】农人采摘芣苢、插秧的过程是什么? 【提示】理解动词,描述采摘、栽种过程。 | 【思考并回答】 | 通过劳动过程感悟劳动之美 |
【展示PPT】 展示文人对《芣苢》的评价 方玉润《诗经原始》:"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 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余冠英《诗经选》:"这篇似是妇女采芣苢子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可以从这历程见出来。 | 【聆听】 【思考】 【做笔记】 | 通过学习他人的评价,赏析诗歌中的劳动欢乐美。 |
【学生展示】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芣苢》或者《插秧歌》的内容。 【教师总结补充】 | 【思考】 【展示】 | 展示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 |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陶渊明在彭泽县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便辞官隐居乡野,终老田园。此间作《归园田居》五首,此为第三首。其一表达的是初归园田的欣喜,其三是躬耕田园的自在。脱离官场的喜悦冲刷了劳动的辛苦,劳动收获比较少的遗憾惋惜。本诗于平淡中又富有情趣。全诗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 【展示】 【阅读】 【思考并回答】 | 感知诗歌中所描写的劳动之心境美 |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讲解】 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聆听】 【思考】
| 感知诗歌中所描写的劳动之生活美。 |
【四时田园杂兴·三十一】 PPT展示全文 【讲解】前两句写出了农人的勤劳,体现了男女劳作的分工。后两句说得是家中的小孩儿因年龄小,干不了大人的活,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也跟着大人学着种瓜。句子虽然平淡,但是把农家小孩子的特点描绘的活灵活现:当家早、爱劳动、机灵聪明,所以大人在劳作时,他们躲在阴凉儿地里跟着学习劳动技术。这场景告诉我们:劳动是一门技术,更是人成长的必需。 |
【阅读】 【思考并回答】 | 感知诗歌中所描写的劳动之勤劳美 |
【江南】 自古江南吴、楚、越之地,水道纵横、池塘遍布,多植莲藕。夏秋之际,少女多乘小舟出没莲荡中,轻歌互答,采摘莲子。到了采莲季节,青年男女打扮得整整齐齐,泛着一叶叶小舟,在湖面边采边唱。 1、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 2、铺排:诗中“东”“西”“南”“北”并列,文情恣肆,极为生动,充分体现了歌曲反复咏唱、余味无穷之妙。 | 【聆听】 【思考】 【做笔记】 | 感知诗歌中所描写的劳动之场景美 |
热点素材积累,悟劳动之美 【学生展示】阅读下列关于“劳动”的素材,结合实际生活说一说你对“劳动”的理解。
| 【交流】 【展示】 | 拓展延伸,素材积累;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
【梳理总结】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对勤劳美德的培养,并将之看成是修身、齐家和治国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应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勤劳美德,创造美好生活。 勤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行为倡导和传统美德。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能劳动、会劳动的人,才会有美好未来。从国家到个人,实现奋斗目标、开创美好未来从来都离不开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成就美丽人生,劳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入磅礴力量。 | 【聆听】 【思考】 | 感悟中华传统美德,将劳动和现代社会结合起来,理解劳动在新时期的新内涵,再悟劳动之美。 |
【课后作业】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 新麦 继 陈谷, 赖有 诸孙 替 老人。 三夜 阴霪 败 场圃,一竿 晴日 舞 比邻。 急炊 大饼 偿 饥乏,多博 村酤 劳 苦辛。 闭廪 归来 真 了事,赋诗 怜汝 足 精神。 1、《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绘了几幅画面?按照什么顺序组织这几幅画面的?请简要概括。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的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 【复习】 【练习】 | 学会概括诗歌中的劳动场景,分析对比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
【板书设计】
|
|
|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