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81425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81425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81425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共11页。
选必二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1.(2022·浙江宁波九校高二下期末·16)“请想象一下,假如你站在金字塔的顶点,又恰好有一双如同鹰一般的眼睛。你极目远望,在遥远东方那片苍茫的黄沙之外发现了一片被两条大河夹持着的绿色河谷”。下列成就中不属于这片河谷的是( )A.最早的太阳历 B.最早的史诗 C.最早的村落 D.最早的文字2.(2022·浙江杭州S9联盟高二下期中·1)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这表明远古人类的主要居住形式是( )A.村落 B.穴居 C.城市 D.集镇3.(2022·福建龙岩高二下期末·6)明中期汉水改道后,汉口逐渐转变为良港,各处商民集聚,逐渐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清朝中期以后,汉口镇形成了白布街、棉花街等专业街肆,汉口堡等防卫设施渐次拆除。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业分工趋于弱化 B.汉口交通条件的改善C.抑商政策日益松弛 D.集镇经济功能的增强4.(2022·肇庆高二下期末·4)朱仙镇是中国古代名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部。南宋时,岳飞在此大破金兵,朱仙镇由此名声大噪。明清时期,朱仙镇作为水陆舟车会集之所,商业十分繁盛。清末,由于河道淤积,以及平汉铁路的修建,朱仙镇渐趋衰落。朱仙镇的发展变化( )A.体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B.受制于国内水陆交通的变迁C.根源于国家政策的调整 D.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萎缩5.(2022·北京房山区高二下期末·3)《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郑州商城遗址,四周建有城墙,周长达6960米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及制陶制骨作坊等。下列关于郑州商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设计凸显政治、经济及防御功能 B.完全按照《考工记》的记载而建C.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D.商业的发展是其建城的根本原因6.(2022·江苏连云港高二下期末·1)考古发掘表明,商朝最早的首都称“嚣”,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城墙,最初至少有10米高,地基约20米厚。城墙由层层叠加的夯实的泥土筑成,极为坚固和持久。现代学者估算,建成这座城墙需要1万人大约工作20年。这说明商朝初年( )A.社会矛盾尖锐 B.经济高度发达 C.国家机构完善 D.建筑技术高超7.(2022·山东菏泽高二下期末·8)中国城市从它的产生到发展,一直以规模宏大为重要标志,尤其是都城规模皆居当时世界前列(下表)。城市规模宏大根源于( )都城秦咸阳唐长安北宋东京南宋临安明清北京人口数量(万人)约60约100超过100约150超过100城市面积(平方公里)3684371560A.中央集权制度 B.城市商业发展 C.城市人口众多 D.官府好大喜功8.(2022·江苏淮安高二下期末·6)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互兽,梁栋、斗栱青碧绘饰;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由此可知,明朝房屋的营造( )A.追求华丽的色彩设计 B.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C.遵循严格的礼仪制度 D.完全依据政府的规定9.(2022·北京西城区高二下期末·18)有学者在论述“中国建筑之特征”时写道:“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之依归,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以下为该学者总结的特征,与材料对应的是A.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B.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C.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D.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10.人类由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 )A.城市化 B.工业化 C.农耕化 D.法治化11.“1700年,60%的英国人在田野中耕作,而到18世纪末时,只剩不到33%。”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近代交通促进了人口迁徙 B.环境污染严重导致了人口死亡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D.工业化发展加剧了耕地的减少12.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资料:《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据此判断,其研究主题应该是A.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B.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D.工业革命前后的世界形势13.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清政府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系,西方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模式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 )A.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 B.城市环境的改善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 D.租界开放的差异14.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种现象( )A.得益于国家力量的大力扶持 B.顺应了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C.促进了浪漫主义文艺的产生 D.是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结果15.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勃里格斯曾这样描述:“像过分拥挤和贫民窟这样一些词,在19世纪尚属新创,而到该世纪末,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其现实性。仅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为此,英国政府( )A.以行政权力干预经济来取代自由贸易 B.以殖民扩张和掠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C.以扩大城市规模来加快城市化进程 D.以税收和济贫政策实行福利调控16.19世纪中期以前,欧美最高建筑只有6层;19世纪后期,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是世界上第一幢现代钢框架高层建筑,开摩天大楼先河,共10层;19世纪末,美国出现29层、118米高的建筑;20世纪初,纽约建成了渥尔华斯大厦,已达52层、高241米。高层建筑首先在美国大量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本 B.充分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城市化促使城市地价飞涨 D.为满足工业化后人们的住房需求17.下图为著名实业家周学熙奏办的京师自来水公司发行的取水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晚清政府开始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 B.该票在1909年5月10日后失效C.京师自来水公司属于民营企业 D.该公司的创办推动了北京市政建设18.1801—1850年,英国住房压力巨大。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 )A.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B.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C.加速建设“福利国家” D.阶级对立日渐加剧19.1842年,《关于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的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A.降低了人口平均寿命 B.造成了城市环境的严重破坏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推动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20.19世纪,把公园比喻为“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这一比喻反映了当时英国( )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城市化问题的严重C.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21.1858年英国杂志刊发一幅漫画,作品中肮脏不堪的泰晤士河“老爹”将他的三个“子女”(“白喉”“淋巴结核”“霍乱”)献给伦敦美女城。这反映出当时伦敦( )A.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B.贫富差距不断加大C.公共卫生条件恶劣 D.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2.曼彻斯特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也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下表两则材料反映了曼彻斯特城市发展进程,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材料一“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1801年已发展到9.5万人,1841年有35万人,成为当时英国第二大城市。”材料二“曼彻斯特在1794年至1811年,19岁以下的财产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26%,到了1820年至1822年,这一数字则上升为48%。”A.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 B.经济发展导致财产犯罪猛增C.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 D.曼彻斯特城市管理严重滞后23.1854年,英国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这种现象 ( )A.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提高了英国国民的素养C.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D.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24.有学者认为,常州淹城基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周王城图而设计,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吻合,是春秋时期的淹君驻地。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每座城都有护城河,三城间水路相连,在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条独木舟。这反映出当时( )A.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 B.儒家思想指导城市建设C.城池规划兼顾实用原则 D.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25.如表是近代上海、天津两座城市的发展缩影。由此可见,近代这两座城市的发展( )城市人口市政建设与管理城市功能上海1880年仅城区已达百万19世纪中后期,公共场所、设施(如公园、图书馆、路灯、排水工程、电报电话局等)和道路管理日益完备。由传统商业市镇发展为大规模工业制造和金融贸易综合型城市。天津1925年,城市人口突破100万街道宽平,电线连成蛛网,路灯列若繁星。此外,现代邮政、电车和电灯公司以及近代中国最早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立。由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发展为华北地区经济中心,连接华北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枢纽。A.标志我国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B.表明近代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很高C.促进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D.深受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影响26.哈尔滨在晚清时期仅由松花江右岸的几个自然渔村组成,待俄人开筑铁路后,其成为“中外交通之枢纽"。哈尔滨与石家庄、郑州、鹰潭、株洲、怀化、蚌埠、宝鸡等城市一起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这反映了中国近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 )A.方便了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B.助推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C.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D.对国外筑路技术严重依赖27.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巨大的时空转换过程,即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转换,从东西两极格局向南北两极格局转换。下列史实最符合这一转换过程的是( )A.少数民族迁移 B.王朝都城变迁 C.科技文化传播 D.经济重心移动28.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C.官府实行宗教专制加强统治 D.城隍崇拜扩大了地方行政职能29.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整体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古时期的欧洲以教堂和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开放式布局形成鲜明反差。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 )A.经济水平的差距 B.国家管理水平的优劣C.审美取向的不同 D.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30.厦门通商后,环境卫生的混乱导致外国人极度不满。1852年厦门英租界成立后,逐步对租界内房屋建设、道路清扫、粪污处理、传染病防治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改善了租界环境。由此可知,近代中国的租界( )A.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B.完全模仿西方城市建设C.对中国社会影响具有两面性 D.专注于对传染病的防治31.1833年英国兴起城市公园运动,强烈建议为人口密集、居住条件恶劣的地区提供公共散步场所,以此改善下层人民的身心健康,但并未引起英国政府重视。到19世纪后半期,英国政府通过《开阔空地法案》,城市公园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该现象反映了当时英国( )A.城市治理能力有所提升 B.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C.城市无序扩张有所放缓 D.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32.3世纪时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近4.6万栋民居,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寓。古罗马这种多层住宅形态( )A.因人口增加造成住房紧缺出现 B.适应了共和国商品经济的发展C.反映出民主政治影响罗马民居 D.是古罗马封建帝国繁荣的结果33.1950年至1970年,居住在都市中心的拉丁美洲人从39.3%增加到53.5%。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在1950一1960年的10年间增加了19%,而都市人口却增加了67%.80年代,拉美城市人口可与欧洲(73%)和北美(74%)相媲美。这种现象的出现( )A.主要受国际移民潮影响 B.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C.限制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D.促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34.从1955至1957年,全国新设城市71个,这些新设城市大都位于内陆省份,如包头、克拉玛依、兰州、大同等。在沿海地区,有23个市被取消了建制。据此可推知,在当时( )A.内陆、沿海发展同步进行 B.大跃进运动紧密锣鼓开展C.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 D.工业化建设影响城市布局35.到13世纪中叶,欧洲最大的城市巴黎的人口达到十多万,人口超过五万人的欧洲城市有将近十座。人口超过一万的城市在欧洲则有六七十座,几千人的小城镇达几百座。这反映出( )A.法国成为欧洲贸易中心 B.当时欧洲工商业不断发展C.封建割据制约城市规模 D.新生产方式推动城市兴盛36.唐宋时期,城市居民户等的划分与缴纳房屋作为财产的税负有关,即房屋已经成了城市居民重要的财产收入来源。这反映了( )A.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城市居民负担沉重 C.城市管理更加细化 D.坊市制度已被打破37.如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新的城市用语。城市流行用语的变化反映出时间新的城市用语1872年租界、洋房、礼拜、女王、啤酒、香水、电表1893年电气灯、电报、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1906年领事、公司、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师范学堂、银行A.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B.近代生活理念深人人心C.物质生活取得巨大进步 D.中西方文明对抗与融合38.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城市规划师尝试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应用到城市之中,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 )A.对圈地运动进行反思 B.城乡铁路交通的便利C.汽油污染引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D.城市发展伴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39.上海租界建立后,规定行人必须靠边行走,马车、人力车一律靠左行驶;居民倾倒垃圾必须在上午9点以前,公共场所不得随地便溺;挑粪过街必须加盖桶盖。违反相关规定会被处于罚款、枷号、拘留、罚作劳役等。据此可知( )A.上海市民适应了近代的生活方式 B.以上规定侵犯了市民的人身自由C.利于市民养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D.上海租界最早引进现代市政管理40.下面是某国甲、乙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甲、乙两个城市最有可能是( )A.北京、上海 B.东京、大阪C.利物浦、曼彻斯特 D.莫斯科、圣彼得堡
第四单元验收检测 答案1-10ABDBA AACBA11.【答案】C【解析】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工人增多,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12.【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英国城市化进程,据此可知其研究主题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故排除;题干材料与世界市场无关,故排除C项。1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清政府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系,西方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模式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可知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故选C项;题干材料强调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未涉及市民生活,排除A项;近代中国城市环境的改善仅为题干材料的一方面,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租界开放的比较,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运而生,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故选B项。15.【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贫富矛盾问题。为了解决贫民窟问题,缓和阶级矛盾,英国政府以税收和济贫政策来实行福利调控,D项正确;该时期仍以自由贸易为主,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贫富矛盾问题,加快城市化进程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排除C项。16.【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世纪后期,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是世界上第一幢现代钢框架高层建筑,开摩天大楼先河,共10层……20世纪初,纽约建成了渥尔华斯大厦,已达52层、高241米”,可知此时现代钢框架高层建筑建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钢铁工业飞速发展,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电梯出现,故选B项;“现代钢框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A项;“城市化促使城市地价飞涨”是超高层摩天大楼建成的直接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为满足工业化后人们的住房需求”是欧美国家高层建筑出现的共同因素,并非“首先在美国大量出现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17【答案】D【解析】京师自来水公司的成立是政府支持的结果,是为了缓解北京民生用水状况而设立的,该公司的创办推动了北京市政建设,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开始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排除A项;图片信息是宣统二年五月初十,而不是1909年5月10日,排除B项;该公司是政府支持创办的公司,并非民营企业,排除C项。18.【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可知英国政府采取措施应对城市化带来的住房紧张问题,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故选B项;政府大力干预经济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福利国家”的措施,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提及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排除D项。19.【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中涉及的是加强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可以提高人口平均寿命,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可以看出环境会得到更好的治理,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社会贫富分化进行阐释,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等信息可看出人们已经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城市的管理水平提升,故D项正确。20.【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英国已经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把公园称为“城市之肺”,主要是因为公园对于城市环境的净化有积极作用,说明当时社会环保意识明显增强,故C项正确。21.【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及材料信息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城市环境恶化,生态污染严重,疾病流行,故C项正确。22.【答案】C【解析】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知,随着曼彻斯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财产犯罪猛增,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综上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故C项正确。23【答案】D【解析】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19世纪中期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国民素养材料无从体现,故B错误;材料着重强调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故C错误;工业革命造成资源日益枯竭,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成为诱发疾病的元凶,客观上促使议会加快环境立法,故D正确。24【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淹城秉承“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设计理念,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通过护城河和独木舟连接等,反映出当时城池规划兼顾政治、军事职能,突出实用原则,C项正确;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春秋时期皇权至上观念尚未形成,排除A项;淹城采用西周建都理念,并非儒家思想“指导”,排除B项;淹城的设计和独木舟的出土,不能说明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上海和天津的市政建设与管理适应了城市近代化发展的要求,城市功能也向综合型城市转变,说明上海和天津深受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影响,D项正确;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近代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东部通商口岸的城市化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城市,城市化水平不会很高,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城市化发展,与民族工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哈尔滨与石家庄、郑州、鹰潭、株洲、怀化、蚌埠、宝鸡等城市一起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说明中国近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推动了近现代中国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不存在跨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中国近现代交通事业推动了近现代城市的发展,而不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国外筑路技术严重依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27【答案】B【解析】秦汉两代都城继续沿黄河一线作东西向运动,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江南地区,经济重心南移带动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方向移动,完成了中国都城发展史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的转变,B项正确;少数民族迁移与“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转换”无关,排除A项;科技文化传播,无法体现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转换,排除C项;宋朝前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宋朝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不符合“从东西两极格局向南北两极格局转换”,排除D项。故选B项。28【答案】B【解析】随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和居住人口的增多,作为城市居民守护神的城隍也相应增加了新的管理事务,说明城市的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城隍信仰,看不出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政府加强宗教管理和控制相关信息,不能说明官府实行宗教专制,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城隍作为城市的守护神,不是现实中的行政官员,不存在扩大行政职能,排除D项。故选B项。2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重农抑商政策,而中古时期的西方教权的地位突出,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方面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未对中西方国家管理水平做出评判,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出中西方的审美观念的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30【答案】C【解析】根据“1852年厦门英租界成立后,逐步对租界内房屋建设、道路清扫、粪污处理、传染病防治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改善了租界环境。”可得出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的通商口岸进行建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因此对中国社会影响具有两面性,C项正确;AB项太绝对,排除AB项;材料没有针对传染病,排除D项。故选C项。3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33年英国兴起的旨在要求改善下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城市公园运动并未引起英国政府重视;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英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文明下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日益提升,英国政府的城市治理能力也有所提升,到19世纪后半期,英国政府通过《开阔空地法案》,城市公园成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城市无序扩张有所放缓”,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政府对城市公园运动的态度,“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2【答案】A【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时,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由几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这种住宅有5—6层,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A项正确;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27年就被罗马帝国取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古罗马多层住宅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因人口增加造成的住房紧缺,与民主政治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古罗马是奴隶制帝国,而非封建帝国,排除D项。故选A项。33【答案】B【解析】从材料数据可知,拉丁美洲的城市人口增长快于农村人口,这说明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拉大,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B项正确;这一时期并没有大量移民到拉丁美洲,排除A项;这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一定会促成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3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设城市的调整与国家工业化空间政策有关,反映了工业化建设影响城市布局,D项正确;材料不是同步进行,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B项;21世纪初,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排除C项。故选D项。35【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得知,欧洲城市化在不断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法国成为欧洲贸易中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城市规模大,封建割据制约城市规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结合材料时间13世纪中叶,可知,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3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屋已经成了城市居民重要的财产收入来源”可知城市房屋可以租赁,城市由政治、军事功能向经济功能,A项正确;材料与居民负担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城市管理,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坊市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37【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1872年租界、洋房、礼拜、女王、啤酒、香水、电表”,“1893年电气灯、电报、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等信息,结合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城市流行用语反映出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A项正确;“深入人心”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不能得出物质生活状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未涉及对抗,排除D项。故选A项。3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是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英国城市居民重返乡村、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从而产生了田园城镇的景观规划,D项正确。39【答案】C【解析】上海租界制定的各种规定及违反相关规定的惩罚措施,都与近代西方城市化生活有关,有利于市民养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故选C项。由材料可知,租界刚建立,无法判断上海市民是否适应近代生活方式,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会使城市生活更有序、整洁,而不是侵犯人身自由,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看出上海租界是否最早引进现代市政管理,排除D项。40【答案】C【解析】从变化趋势来看,两个城市人口在19世纪上半期快速增长,反映的是城市化现象;从时间上看,应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联系,可知这两个城市都位于英国,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