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树的牧羊人》优质课创新学习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植树的牧羊人》校公开课创新学习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植树的牧羊人》 培优课创新学习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植树的牧羊人》 公开课创新学习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植树的牧羊人》 公开课创新学习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初中人教部编版13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植树的牧羊人》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953年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策划了一个征稿专题活动:你曾经见过的最平凡、难忘的人是谁?
编辑部陆续收到投稿,其中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尤其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植树的牧羊人”,感受他的情怀。
设计意图:用真实事件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在目睹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人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很难归类,大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2.初读感知
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词语含义,初步感知课文。
戳( chuō ) 慷慨( kāng kǎi ) 坍塌( tān tā )
干涸( hé ) 刨( páo )根问底 沉默寡( guǎ )言
词语解释: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这里作动词,长庄稼。
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朗读障碍。听、读课文形成整体感知。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默读要求:
(1)限时6分钟,一气呵成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不指读、不动唇、不分心、不停顿,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做记号。
2.探究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的方法有多种,初读时尝试对标题进行提问,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例如:
标题提问法 | 是什么? | 牧羊人的姓名? |
植树的地点? | ||
种树的时间? | ||
为什么? | 为什么牧羊人去种树? | |
怎么样? | 牧羊人怎样种树? | |
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 | ||
牧羊人种树有怎样的结果? |
(2)初读时,圈点勾画可用于回答以上问题的语句,并加以整合,有助于迅速梳理文意。
(3)根据勾画的语句,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成果展示
预设:文章记述了一个名为艾力泽·布菲的牧羊人,从 1910年开始,在荒原中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种树,重建美好家园的故事。
设计意图:继续练习默读,关注文章的整体性。学习提问法,培养学生推断关键词句的能力,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再次默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文章结构图,厘清写作思路。
第1段 | 总起议论:_________ | ||
|
| 牧羊人情况 | 高原情况 |
第2—( )段 | 1913年初见牧羊人 |
|
|
第( )-17段 | 一次大战后 牧羊人 |
|
|
第18段 | 年开始屡见牧羊人 |
|
|
第19—20段 | 1945年6月最后一 次见牧羊人 |
|
|
第21段 | _____:伟大 |
2.过程安排
(1)默读课文,可用“ ”圈画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和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指的是总起句、总括句、过渡句、点题句、前后呼应句等。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具体到本文,指的是交代“我”与牧羊人见面时的语句以及表现牧羊人和荒原情况变化的语句。
(2)根据表格提示,结合圈画的语句,完成表格,梳理出文章的思路。小组交流讨论表格内容,并形成小组成果。
(3)小组分别派代表分享表格的填写,配以适当解说。
3.成果展示
预设: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长期观察”呼应后文“我”与老人的多次见面)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 一个难得的好人。(总起议论句)
那是在1913年,……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初次见面) 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再次见面)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屡次见面)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最后一次见面)……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 勃勃,成为一片沃土。(前后呼应句)……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 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总结议论句)
第1段 | 总起议论:慷慨无私、难得的好人 | ||
|
| 牧羊人情况 | 高原情况 |
第2—12段 | 1913 年 初见牧羊人 | 一个人住在石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生活一丝不苟 | 毫无生气;一片废墟;狂风呼啸;干旱缺水 |
第13—17段 | 一次大战后 再见牧羊人 | 身体更矫健了 ;减少羊的数 量,开始养蜂;一直在种树 | 树木成片;鲜嫩挺拔的白桦树富有生机;有了溪水 |
第18段 | 1920年开始 屡见牧羊人 | 一直种树 | 没有提及 |
第19—20段 | 1945年6月 最后一次见牧羊人 | 他已经87岁了,和一万多人共同生活在家园 | 微风飘着香气;泉水源源不断;到处洋溢着青春活力,人们幸福地生活着 |
第21段 | 总结议论:伟大 |
小结:本文的写作思路是“议论-叙述-议论”。文章主体为叙述,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
教师点拨:
观察结构图,不难发现“我”与牧羊人有过多次见面,为何只重点讲述这三次见面的情况?
明确:这三次见面最具代表性,分别对应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局,跨度时间长,充分表现老人的一如既往。后两次见面的时间分别在一战与二战后,引发读者对毁灭与创造的思考,深化文章意蕴。
设计意图:在练习默读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圈画重点词句、利用表格把握文章结构,培养学生梳理和概括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1)探究植树原因:牧羊人为何要选择种树?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2)探究植树意义:老人植树后带来了怎样的结果?请分析之前所圈画的表现荒原前后状况的语句,提炼关键词填空并阐述理由。
老人让 变为 。
2.过程安排
(1)自主浏览课文,勾画能表现老人植树的原因的语句。综合全文,分析老人种树的原因;小组成员讨论各自的看法,形成小组结论。
(2)探究植树意义:小组成员各自结合之前所圈画的表现荒原前后状况的语句,提炼关键词填空并阐述理由,小组成员互相分享、交流。
(3)小组分别派代表分享植树的原因、植树的意义。
3.成果展示
(1)探究种树原因
明确: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老人种树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的呵护,对美好的向往。因为儿子与妻子的相继离世,老人对生命更加珍视;老人内心恬淡,认为没有比种树更重要的事,这与其他人所认为的重要的事是索取、破坏与战争形成对比。
(2)探究植树意义
预设:让“荒原”变为“绿洲”,环境改变。
让“荒凉”变为“活力”,氛围改变。
让“痛苦”变为“幸福”,心情改变。
让“灰色”变为“绿色”,色调转变。
让“逃离”变为“归来”,方向转变。
让“抱怨”变为“感恩”,关系改变。
老人因助人变得更加充实,重获幸福;“荒原”因老人再次成为“家园”,重拾活力。
小结:自私自利,漠视生命,人间即地狱;无私奉献,真爱生命,人间如天堂。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写作思路,探究了老人植树的意义。我们要继续练习默读,培养推断关键词句的能力,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跟随情境课文,回顾课文,想象画面。
2.课后作业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参考课文插图,画一画你脑海中的“植树的牧羊人”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用绘画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1913年 1945年
荒凉 活力
痛苦 幸福
灰色 绿色
逃离 归来
抱怨 感恩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 思路要清晰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 思路要清晰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课文回顾,方法指导,合作探究,学列提纲,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文言注释解析,文言现象小结,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