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选修)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选修)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非选择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l-、CO2、解旋酶、抗体
B.Ca2+、葡萄糖、淀粉酶、麦芽糖
C.K+、溶菌酶、尿素、神经递质
D.Na+、载体蛋白、血浆蛋白、受体
【答案】C
【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详解】A、解旋酶位于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K+、溶菌酶、尿素、神经递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受体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部,二者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2.根据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
B.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甲处低于乙处
C.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甲处低于乙处
D.如果器官为垂体,则寒冷时TRH浓度甲处高于乙处,TSH则相反
【答案】C
【分析】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而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
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TSH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TH为甲状腺激素。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激素释放进入血液被运送到全身各个部位,虽然他们与各处的组织、细胞有广泛接触,但有此激素只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
【详解】A、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合成肝糖原或转化为非糖物质,血糖浓度会降低,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A正确;
B、饥饿时肝脏中的肝糖原分解加强,使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甲处低于乙处,B正确;
C、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的尿素随尿液排出,血液中尿素含量减少,尿素的浓度甲处高于乙处,C错误;
D、寒冷时,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经过垂体会与垂体上的相关受体进行结合,TRH浓度甲处高于乙处;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经过甲状腺会与甲状腺上的相关受体进行结合,TSH浓度乙处高于甲处,D正确。
故选C。
3.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不收缩
A.①③B.②④C.③②D.③①
【答案】D
【分析】因2上有神经节,则2为传入神经;1为感受器;3为神经中枢;4为传出神经;5为效应器。
【详解】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结构中的兴奋总是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单向传递的。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即该药物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对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递没有阻断作用。要达到实验目的,可将药物放在C处或A处,并刺激B处,如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而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则说明药物在A处不起作用而在C处起作用,即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其中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是对照组;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是实验组。
故选D。
4.可卡因能通过延长神经递质在突触中的停留时间等增加愉悦感,但长期使用可卡因会引起神经系统发生变化最终使人上瘾。毒品上瘾的机制如图“甲→丁”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初吸食毒品者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易与神经递质结合
B.正常人体内,有的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常被前膜重新回收
C.长期吸食毒品者萎靡的原因可能是突触后膜受体减少而不易与递质结合
D.吸毒后易兴奋原因可能是毒品增加了突触前膜对递质的重新回收
【答案】D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单向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
【详解】A、由图可知,长期使用可卡因可使中枢神经系统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多巴胺环境下,突触后膜受体会减少而不易与递质结合,故初吸食毒品者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更易与神经递质结合,A正确;
B、分析图甲可知,正常人体内,有的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被突触前膜重新回收,B正确;
C、图C中,中枢神经系统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多巴胺环境下,会通过减少突触后膜受体数目来适应这种变化,突触变得不敏感,此时会表现为精神萎靡,C正确;
D、由图B可知,当突触间隙存在可卡因后,其与多巴胺的转运蛋白紧密结合,使得多巴胺在突触中停留的时间延长,不断刺激突触后细胞而增加愉悦感,故吸毒后易兴奋,D错误。
故选D。
5.关于大脑皮层不同功能区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病人能听懂别人讲话,但不能讲话
B.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病人能主动说话,听觉也正常,但听不懂话
C.若刺激中央前回中部,可引起胃肠蠕动
D.若刺激中央前回顶部,可引起下肢运动
【答案】C
【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详解】A、大脑皮层言语区中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该区域受损,病人能听懂别人讲话,但不能讲话,A正确;
B、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病人能主动说话,听觉也正常,但听不懂别人说话,B正确;
C、中央前回控制的是躯体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中部,不会引起胃肠蠕动,C错误;
D、中央前回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若刺激中央前回顶部,可引起下肢运动,D正确。
故选C。
6.下图为人体的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寒冷刺激使垂体后叶分泌的激素e减少,尿量增加
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激素a、b、c、d的分泌均会增加
C.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和内脏代谢活动增强
D.下丘脑既有体温调节中枢,又有渗透压感受器
【答案】A
【分析】据图分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e是抗利尿激素。
【详解】AB、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二者都能促进细胞代谢,使产热增加,因此寒冷时,a、b、c、d激素增加,使产热增加;水平衡调节过程中,因为通过皮肤散失的水分减少,因此e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液增加,但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A错误;B正确;
C、c是甲状腺激素,可促进骨骼肌和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促进产热增加,C正确;
D、下丘脑既有体温调节中枢,又有渗透压感受器,D正确。
故选A。
7.糖尿病往往有多种病因,下图所示①、②、③是由三种自身免疫问题所导致的糖尿病。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①中抗体(Y1)与胰岛B细胞膜上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
B.②中抗体(Y2)直接攻击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
C.③中抗体(Y3)与靶细胞膜上葡萄糖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
D.在上述三种糖尿病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为①和②
【答案】C
【分析】1、据图分析,图中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
2、图中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
3、图中Y3能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
【详解】A、分析图解可知,①中抗体(Y1)与胰岛B细胞膜上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A正确;
B、图中②所示的自身免疫病,其患病机理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
C、③中抗体(Y3)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C错误;
D、图中①②所示过程都是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所以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以三种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糖尿病为背景,考查了免疫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图信息确定不同类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同时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
8.新冠病毒的mRNA疫苗通过接种进入人体后,在人体细胞内合成抗原蛋白,引起免疫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mRNA疫苗后产生的抗体长期存在体内使人得到保护
B.mRNA疫苗以自身为模板在人体细胞内合成抗原蛋白,最终引起免疫反应
C.mRNA疫苗以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免疫细胞释放淋巴因子,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答案】A
【分析】疫苗的作用机理:当人体接种疫苗后,会引起免疫反应,产生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当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这两种细胞迅谏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效应B细胞(浆细胞)迅速清除抗原。
【详解】A、注射mRNA疫苗后诱发机体产生的抗体不能在人体内长期存在,因此也不能使人体得到长久的保护,A错误;
B、mRNA疫苗以自身为模板在人体细胞内翻译出抗原蛋白,最终引起免疫反应,B正确;
C、RNA是大分子化合物,因此,RNA疫苗以胞吞的方式进入吞噬细胞,该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因而能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C正确;
D、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能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D正确。
故选A。
9.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感染。当我们体内上呼吸道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这些现象都与免疫系统有关。下面关于免疫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皮肤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既能进行非特异性免疫,又能进行特异性免疫
B.扁桃体、淋巴结为免疫器官,内含免疫细胞阻止和消灭病原体,具有防御功能
C.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是淋巴细胞,该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开始分裂分化的
D.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溶菌酶和细胞因子等三类,它们都是由淋巴细胞合成分泌的
【答案】B
【分析】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分为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详解】A、皮肤和黏膜组成了人体的第一 道防线,只能进行非特异性免疫,不能进行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扁桃体、淋巴结为免疫器官,内含很多免疫细胞阻止和消灭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的防御功能,B正确;
C、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是免疫细胞,该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开始分裂分化形成的,C错误;
D、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溶菌酶和细胞因子等三类,它们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合成分泌的,D错误。
故选B。
10.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一个计数室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样并多次计数求平均值
C.加样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
D.图示小方格的酵母菌数目应计为9个
【答案】C
【分析】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采用抽样检测法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在计数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1)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2)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
(3)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这样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酵母凝聚沉淀,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求得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误差小;
(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培养液进行稀释以便于酵母菌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5)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片刻后,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
(6)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计数同侧相邻两边上的菌体数,一般采取的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另两边不计数;
(7)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计算,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其平均值。
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16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25小格; 另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但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它们每一大方格都是由 16×25=25×16=400 个小方格组成。
【详解】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6×25=400个计数室,A错误;
B、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混合均匀后,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其平均值,B错误;
C、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C正确;
D、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所以图示小方格的酵母菌数目应计为7个,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以图示为情景,综合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掌握试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结合各个选项的描述进行推理,作出准确判断。
11.如图为横放萌发后的玉米种子,据图分析种子萌发过程中激素调节的相关内容,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此时生长受到抑制的是A、D侧
B.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了淀粉的水解为种子提供物质和能量
C.玉米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只受赤霉素和生长素的调节作用
D.根、芽合成的生长素能从C(A)运输到D(B),反映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答案】B
【分析】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生长素中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为3-吲哚乙酸。生长素有调节茎的生长速率、抑制侧芽、促进生根等作用,在农业上用以促进插枝生根,效果显著。
【详解】A、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表现为向地性,茎表现为背地性,此时生长受到抑制的是D侧,A侧是促进作用,A错误;
B、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了淀粉的水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B正确;
C、玉米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C错误;
D、根、芽合成的生长素能从C运输到D、从A运输到B,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不能反映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特点,D错误。
故选B。
12.科研人员调查了白天气温与八角金盘花丛中昆虫数、昆虫体温的关系,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可影响昆虫的代谢水平和活动频率
B.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花丛中昆虫的种类和数量
C.八角金盘和各种昆虫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D.昆虫体温和气温差异越大,飞到花丛中的昆虫数越多
【答案】A
【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2、标志(记)重捕法:(1)前提条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详解】A、气温高昆虫体温高、数量多,气温低昆虫体温低,数量少,说明气温可影响昆虫的代谢水平和活动频率,A正确;
B、用样方法调查花丛中昆虫的种类和数量,B错误;
C、这个区域的八角金盘、各种昆虫和其他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C错误;
D、通过图示分析可知,中午昆虫体温和气温差异不大,飞到花丛中的昆虫数也较多,D错误。
故选A。
13.研究人员根据某地主管部门提供的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13年的数据变化,绘制出的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前4年间,田鼠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第4年到第5年间,田鼠种群数量仍在增长
C.第5年到第9年间,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值
D.第10年到第11年间,田鼠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答案】C
【分析】据题意分析,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由图可知:在第1~5年之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5~9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第9~12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第12~13年λ>1,种群数量增加。
【详解】A、由图可知:在第1~4年之间λ=1.5,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即前4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正确;
B、第4年到第5年间λ减少,但仍然大于1,则种群数量扔在不断增加,B正确;
C、第5年到第9年间,λ=1,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从第10年到11年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说明田鼠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D错误。
故选C。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异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和化能自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详解】A、自养生物可以是光能自养,也可能的化能自养,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A错误;
B、动物大多数属于消费者,有些动物如蜣螂、蚯蚓等是分解者,B错误;
C、腐生生物都是分解者,都属于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
D、细菌属于生物,D错误。
故选:C。
【点睛】熟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一些特例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关键,如自养生物中硝化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光能自养型;动物中蚯蚓、蜣螂属于分解者;微生物中病毒为寄生性消费者等。
二、多选题
15.“酸碱体质理论”有两种错误观点:其一,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维持健康;其二,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类食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pH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C.多吃“碱性食物”如苏打饼干等可以改善处于亚健康的现代人的弱酸性体质
D.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人体的pH不会发生剧烈变化
【答案】ABD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及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比如温度、pH等),因此,内环境pH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A正确;
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有关,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有HCO3-/H2CO3、HPO42-/H2PO4-等离子,B正确;
C、食物经过消化系统被消化吸收,因此多吃“碱性食物”如苏打饼干等并不能改善处于亚健康的现代人的弱酸性体质,C错误;
D、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但血浆中有缓冲物质,能将人体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不会因食物的酸碱性而剧烈变化,D正确。
故选ABD。
16.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的含量会升高,增强动物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其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M的分泌属于体液调节
B.N促进皮质醇的分泌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含量升高是分级调节的结果
D.下丘脑和垂体是皮质醇的靶器官
【答案】CD
【分析】分析题图,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M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N),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从而增强细胞代谢,该过程属于分级调节。若皮质醇分泌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这属于反馈调节。
【详解】A、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使下丘脑分泌M,故M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A错误;
B、N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属于体液调节,B错误;
C、下丘脑分泌的M通过促进垂体分泌N进而调节肾上腺分泌皮质醇,该过程属于分级调节,C正确;
D、若皮质醇分泌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因此下丘脑和垂体也是皮质醇的靶器官,D正确。
故选CD。
17.某医生接待了甲、乙两位被割伤手的病人,在详细询问情况后,决定给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甲病人注射破伤风疫苗,给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乙病人注射抗破伤风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两种治疗方法中,乙病人的治疗方法会更快地发挥疗效
B.甲病人再次接种破伤风疫苗后,可刺激记忆B细胞直接分泌相应的抗体
C.乙病人注射的抗破伤风抗体可以与相应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
D.甲病人注射的破伤风疫苗相当于抗原,可直接刺激浆细胞分泌抗体
【答案】AC
【分析】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详解】AC、乙病人注射抗破伤风抗体,抗体直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会更快地发挥疗效,AC正确;
B、记忆B细胞不能直接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由浆细胞分泌,B错误;
D、甲病人注射的破伤风疫苗在免疫过程中相当于抗原,浆细胞不具有识别功能,不可直接刺激浆细胞分泌抗体,D错误。
故选AC。
18.胺鲜酯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提高植株体内叶绿素、蛋白质和核酸的含量。科研人员通过实验,探究胺鲜酯对菠菜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以下错误的是( )
A.实验的自变量是根长和根系表面积
B.胺鲜酯对菠菜的光合作用有影响
C.与喷施相比,底施对菠菜根系生长有抑制作用
D.表中促进菠菜根系生长的最佳处理方式是底施5/mg•kg-1的胺鲜酯
【答案】ACD
【分析】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据表,根长和根系表面积是反映因变量的两个指标,A错误;
B、胺鲜酯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提高植株体内叶绿素、蛋白质的含量,对菠菜的光合作用有影响,B正确;
C、据表,施用同浓度胺鲜酯时,喷施比底施的根长和根系表面积都要小,则喷施对根系生长有抑制作用,C错误;
D、据表,底施且浓度是10mg•kg-1的胺鲜酯时,根长和根系表面积最大,D错误。
故选ACD。
19.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包含6个生物种群,6个营养级,但缺少分解者
B.图中丁和丙、戊和丁之间都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
C.若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丙的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增加
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非常关键,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答案】ABC
【分析】题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生产者→甲→乙→戊、生产者→甲→乙→丁→戊、生产者→甲→丙→戊、生产者→甲→丙→丁→戊。
【详解】A、该食物网包含多个生物种群,5个营养级,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包含分解者,A错误;
B、图中丁和丙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戊和丁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B错误;
C、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丁和戊对丙的捕食增多,丙的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减少,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非常关键,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将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正确。
故选ABC。
三、综合题
20.下图甲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图乙表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据图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
(1)图甲中虚线方框代表__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它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它在成分上与B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
(2)生病的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_____,其进入血液后,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__发生作用,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我国前些年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极低的劣质奶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_____(填字母)中液体增多,造成_______________现象。
(4)图乙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_________系统处理后,再经过_____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高钠饮食会提高血浆的渗透压,进而使更多的水通过_____方式进入组织液和血浆,导致体重的增加和血压上升。
(5)O2从红细胞进入肝脏细胞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_____层生物膜。
【答案】(1) 内环境 血浆 无机盐和蛋白质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 乳酸 缓冲物质
(3) B 组织水肿
(4) 消化 循环 自由扩散
(5)6
【分析】分析甲图:图示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分析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
【详解】(1)据图可知,A与B之间可以双向渗透,B能单向渗透进入C,C能单向渗透进入A,据此可知虚线内A、B、C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者总称为内环境。A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它在成分上与B组织液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分子。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以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H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渗透压,会引起B组织液中液体增多,造成组织水肿。
(4)图乙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消化系统处理后,再经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高钠饮食会提高血浆的渗透压,进而使更多的水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和血浆,导致体重的增加和血压上升。
(5)O2从红细胞进入肝脏细胞的途径为: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膜,至少要穿过1+2+1+2=6层生物膜。
21.对照下图回答相关的问题(甲、乙、丙代表相应的器官):
(1)上图中激素①是__________________,它进入细胞后最终在细胞核内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作用于DNA分子的特定部位,使RNA聚合酶结合在_____位置并开始转录。除了激素①外,还有______________等激素的初始受体也在细胞质中。
(2)从上图可知,激素①的分泌经甲和垂体的调节是____________调节,激素①也可以调节甲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属于____________调节。激素①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可能是通过增加相关___________的数量来实现的。除此以外,激素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填2个作用)。
(3)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中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体温调节中枢____________(填甲或乙或丙),再经传出神经传导,使激素②____________________(写激素名称)分泌增多,促进肝脏等器官产热增加。
(4)若激素②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则激素②是由______________(写器官名称)分泌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有的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性疾病,从免疫学角度看,它属于_____________病。
【答案】(1) 甲状腺激素 启动子 性激素(或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
(2) 分级 (负)反馈 酶 促使组织的生长发育、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 甲 肾上腺素
(4) 下丘脑 自身免疫
【分析】据图可知:甲是下丘脑,乙是肾小管、肾上腺等器官,丙是甲状腺,激素①是甲状腺激素,激素②是肾上腺素或者抗利尿激素等。
【详解】(1)分析图示可知,激素①是由[丙]甲状腺分泌的,因此为甲状腺激素;位于基因首端的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性激素(或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为脂质中的固醇,固醇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所以性激素(或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等激素的初始受体也在细胞质中。
(2)[甲]下丘脑分泌的相应激素通过促进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作用于[丙]甲状腺,进而调控激素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此过程(即abc)为分级调节;当激素①(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甲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起抑制作用(即cd过程),说明存在反馈调节机制。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据此推测,激素①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可能是通过增加相关酶的数量来实现的。甲状腺激素还能促使组织的生长发育、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即图中的甲。寒冷环境,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导致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从而促进肝脏等器官产热增加。
(4)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激素②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有的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性疾病,从免疫学角度看,它属于自身免疫病。
22.2020年春节期间,武汉市最先出现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传染病,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以通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进入细胞。逆行的医生进入重症病房,与时间赛跑,严防病毒入侵,穿着尿不湿,长时间的不进食不喝水,成为新时代可歌可泣的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医生在工作过程中因为身穿防护服,常常要憋尿。成人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_________,高级中枢在__________,这说明神经系统也在存在 ______调节。________(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加强,促进膀胱排尿。
(2)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经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 __________________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激素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
(3)“细胞因子风暴”是引起许多新冠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主要机理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迅速激活病原性T细胞,产生大量淋巴因子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6等因子。GM-CSF会进一步激活CD14+CD16+炎症性单核细胞,产生更大量的白介素6和其他炎症因子,从而形成炎症风暴,严重导致肺部和其他器官的免疫损伤。对于“细胞因子风暴”的治疗可用糖皮质激素,由图分析其原理:_______________,该激素与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推测其可能的副作用: _________。
(4)抗白细胞介素6受体的单抗类药物-“托珠单抗”,可以阻断新冠肺炎炎症风暴,该药物也可用于治疗______________(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
(5)图2为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逃避T细胞的攻击。为阻断图2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备了抗PD-L1抗体。该抗体注入体内后通过_________传送与_________结合,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
(6)为应用于肿瘤的临床免疫治疗,需对该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为人抗体区段,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脊髓 大脑皮层 分级 副交感
(2)下丘脑体温调节
(3) 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 抑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4)自身免疫病
(5) 体液 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
(6)降低免疫排异 (排异反应)
【分析】1、低级中枢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2、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等于散热,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3、胰岛素的作用: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详解】(1)成人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成人能有意识排尿和憋尿,说明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即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在此过程中高级中枢能控制低级中枢,说明神经系统也在存在分级调节的方式。交感神经兴奋,不会使膀胱缩小,副交感兴奋时,膀胱缩小,促进膀胱排尿。
(2)发热是由于产热大于散热,与体温调节有关,下丘脑是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从而使产热增加。
(3)由题图分析可知,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所以对于“细胞因子风暴”的治疗可用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根据该激素与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推测其可能的副作用为:抑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4)白细胞介素6为淋巴因子,可增强免疫效果,“托珠单抗”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6受体与白细胞介素6结合,从而抑制免疫反应,该药物也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
(5)由图2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故可以通过注射抗PD-L1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逃逸通路,抗PD-L1抗体进入人体后,通过体液运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结合,从而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
(6)由于注射的抗PD-L1抗体对人来说是异物,为了降低免疫排斥,需要对该抗体进行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成人抗体区段。
23. 植物生长发育与光信号密切相关。农业生产中,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会导致“荫蔽胁迫”,低位作物主要通过光敏色素B(phyB)感知该环境中红光与远红光比值(R:FR)的降低,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降低了作物产量和品质。下图为光调控幼苗下胚轴伸长的反应机制部分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四种激素在调控下胚轴伸长方面表现为__________作用。
(2)phyB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已知phyB存在非活化(Pr)和活化(Pfr)两种形式。正常光照环境下,R:FR较高,phyB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存在,其可进入细胞核,通过抑制PIFs与BZR1、ARF6 的启动子结合,以调控其转录,调节幼苗下胚轴的伸长。
(3)荫蔽胁迫下,phyB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存在,由此__________(填“减弱”或“增强”)对PIFs的抑制作用,导致幼苗下胚轴过度伸长。已知“荫蔽胁迫”导致了萌发后生长阶段的下胚轴、叶柄及茎秆的过度伸长,这有利于植物__________,以适应“荫蔽胁迫”环境。据此分析,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下低位作物产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4)请用箭头表示荫蔽胁迫下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植物激素和基因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________。
【答案】(1)协同##促进
(2) 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 活化##Pfr
(3) 非活化##Pr 减弱 获得更多光照 更多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供给下胚轴、叶柄及茎秆生长
(4)
【分析】1、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2、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3、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详解】(1)据图可知,四种激素均能促进植物幼苗下胚轴伸长,表现为协同作用。
(2)光敏色素B(phyB)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结合题干信息,PIFs是一种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PIFs与BZR1、ARF6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促进基因的转录,从而增加BZR1蛋白与ARF6蛋白的合成量,促进下胚轴的伸长。正常光照下,R:FR增高,非活化Pr转化为活化Pfr,Pfr抑制PIFs的作用,抑制下胚轴过度伸长。
(3)荫蔽胁迫下,R:FR降低,Pfr转化为Pr,phyB主要以非活化(Pr)形式存在,Pfr的减少减弱了对PIFs的抑制作用,导致下胚轴过度伸长。例如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下胚轴、叶柄和茎秆的过度伸长,有利于大豆植株在“胁迫”下捕获光能,获得更多光照,而正是由于植物将更多的能量供给下胚轴、叶柄及茎秆的生长,影响了叶片面积、分枝数以及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而导致大豆的产量降低。
(4)结合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中,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植物通过光敏色素响应环境变化调控基因表达及激素的产生和分布,因此环境因素、植物激素和基因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
四、非选择题组
24.I: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的植物物种数量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统计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A草原时最适宜的样方是______,为了使结果更加可靠,可以随机选取5个样方,应该以______作为最终结果。调查结果显示,A草原中共有植物______种。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选取______为最佳样方面积,且取样时应注意______。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该物种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物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株/m2。
Ⅱ:图甲是某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3)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图甲中________(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_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____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 mm×1 mm×0.1 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 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______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答案】(1) 120cm×120cm 数目最多 20
(2) 100cm×100cm 随机取样 (n1+n2+n3)/(3×100×100)
(3) b ef 变大
(4) 抽样检测 1.2×1010 偏大
【分析】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通常采用样方法即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其实验过程为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和计算种群密度。
【详解】(1)据表格数据可知,在120×120调查范围下该草原的物种数量达到最大,此后调查范围增加,物种数量不变,故调查A草原时最适宜的样方是120cm×120cm;为了使结果更加可靠,可以随机选取5个样方,应该以样方中数目最多即最大值作为最终结果;调查结果显示,A草原中共有植物20种。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为最佳样方面积,且应采取随机取样;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该物种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则该物种的种群密度为 (n1+n2+n3)/(3×100×100)株/cm2。
(3)草原上的鼠在b时刻种群数量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快,故最好在b时刻前进行防治。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天敌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种群数量也会降低,因此,图甲曲线Ⅱ中,蛇在ef时间段发挥明显生态效应。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鼠的天敌增加量变小,鼠种群数量下降速率将小一些,图中α角变大。
(4)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可绘制得到图乙所示曲线图。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5×24=6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600÷(0.1×10-3)×103=6×109个,此时刻测得酵母菌数量是K/2,故K值为6×109×2=1.2×1010;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
施用方式
胺鲜酯浓度/mg•kg-1
根长/cm
根系表面积/cm2
底施
0
1302
116
5
1700
165
10
2566
234
喷施
0
1226
104
5
359
30
10
218
18
草原类型调查面积cm×cm
A
B
C
10×10
3
3
2
20×20
5
5
3
40×40
8
6
5
80×80
14
9
8
90×90
16
11
8
100×100
17
13
8
110×110
19
13
8
120×120
20
13
8
130×130
20
13
8
140×140
20
13
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选修)(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重点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编精校卷】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必修)(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组,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