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六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物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倍体水稻的单倍体植株常表现为茎秆弱小、产量低
B.杂交育种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但并不产生新的基因
C.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特殊环境诱发生物遗传物质变化
D.基因工程育种可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变生物,培育新品种
【答案】A
【分析】1、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互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2、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3、基因工程育种原理:DNA重组技术(属于基因重组范畴)方法: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操作步骤包括: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等.举例:能分泌人类胰岛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获得,抗虫棉,转基因动物等。
【详解】A、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一般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所以二倍体水稻的单倍体植株常表现为茎秆弱小、不结种子,A错误;
B、杂交育种产生新的基因型,但并不产生新的基因,B正确;
C、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特殊环境诱发基因突变,导致生物遗传物质变化,C正确;
D、因工程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产生定向的可遗传变异,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品种,D正确。
故选A。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无论是自交还是随机交配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C.“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体现了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答案】D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种群是同一物种的集合体,是进化、繁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迁入迁出、隔离以及遗传漂变等,随机交配和自交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B正确;
C、“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体现了物种间的共同进化,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
故选D。
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达尔文在自然选择学说中提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只有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瓢虫种群的黑色(B)、红色(b)两种体色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如果该种群中BB个体占16%,Bb个体占20%,则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74%
D.新物种形成不一定有隔离,但隔离一定能形成新物种,因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C
【分析】
【详解】A、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B错误;
C、已知种群中BB个体占16%,Bb个体占20%,则该种群B的频率=16%+1/2×20%=26%,所以b的基因频率为1-26%=74%,C正确;
D、隔离不一定能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4.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新型冠状病毒的入侵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稳态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D.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普遍存在着稳态的现象
【答案】C
【分析】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各器官,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的纽带作用。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
B、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对于免疫能力较弱的机体很可能会破坏其内环境稳态,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等)和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的现象,如个体的内环境稳态、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落的各个种群之间数量上的相互制约从而达到稳定状态等等,D正确。
故选C。
5.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
B.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和激素
C.葡萄糖、肾上腺素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D.若⑥表示某外来抗原入侵,可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参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方式有神经系统参与、内分泌系统参与和免疫系统参与,即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等,A错误;
B、图中③为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⑤为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等,⑧可以代表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即三者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和激素,B正确;
C、胰蛋白酶位于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吞噬细胞识别抗原没有特异性,D错误。
故选B。
6.右面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示血流方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③为组织细胞,则各物质变换过程如下图所示: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C.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⑤为毛细血管动脉端,①②④共同组成内环境,①②③④组成体液。
【详解】A、①血浆和②组织液、②组织液和③细胞内液为相互转化的,由组织液→淋巴→血浆为单向的,A错误;
B、⑤为动脉端,①为静脉端,若③为脑细胞,⑤处氧气未经脑细胞利用,故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由组织细胞产生,故浓度相反,B正确;
C、饭后半小时血浆中的葡萄糖含量偏高,机体会分泌胰岛素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所以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C错误;
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胰岛B细胞会合成分泌胰岛素,所以⑤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①处,D错误。
故选B。
【点睛】
7.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到身体各处。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 B.白蛋白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C.白蛋白减少,O2运输能力减弱 D.白蛋白增多,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答案】B
【详解】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白蛋白分泌到血液中增加了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水流入血浆,所以不会出现组织水肿,A错误;白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但与氧气的运输能力无关,B正确, C错误;白蛋白是大分子物质,不能随尿液排出,D错误。
8.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的溶液pH
B.三组结果中,所得结果存在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图中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缓冲液组和血浆组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加入HCl,不会影响溶液的pH,但是超过这个范围会导致溶液的pH下降。
【详解】A、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缓冲液组具有一定的维持PH的能力,血浆组维持pH组能力最强,由此可得知,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与血浆组起对照作用,A正确;
B、清水组实验前是呈中性,但是加HCl后,溶液pH下降,因此清水组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B正确;
C、该实验结果中当血浆组加入的HCl过量之后,溶液的pH下降,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
D、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D错误。
故选D。
9.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
B.炎热环境→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
C.剧烈运动→乳酸增加→体液调节→细胞pH相对稳定
D.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肌糖原肝糖原合成增加→血糖稳定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大量饮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A错误;
B.炎热环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B错误;
C.剧烈运动→乳酸增加→体液中的某些离子缓冲→细胞pH相对稳定,C错误;
D.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肌糖原肝糖原合成增加→血糖稳定,D正确。
故选D。
10.下图是某人以蛙的坐骨神经为实验材料,测量坐骨神经内、外电位变化的装置图(注:R为电表,丁装置的刺激位点是两个电极的中点)。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装置:未给予刺激时,R的指针没有偏转,说明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B.乙装置:未给予刺激时,R的指针向左偏转,偏转值代表了静息电位的大小
C.丙装置:给予一适宜刺激,a处膜内的电位变化是负电位→正电位→负电位
D.丁装置:给予一适宜刺激,可观察到R的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D
【分析】神经纤维在静息时膜电位是由钾离子外流造成的,钾离子的外流是通过离子通道的被动运输。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钠离子内流造成的,也是通过离子通道的被动运输过程。钠离子从神经细胞膜内运输到膜外,钾离子从膜外运输到膜内都是主动运输的过程。
【详解】A、电流表不偏转,说明两个接线柱位置的膜电位相同,因此甲装置未给予刺激时,R的指针没有偏转,说明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A正确;
B、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的膜电位,乙装置中电流表的导线一端在膜内,一端在膜外,因此乙装置在未给予刺激时,R的指针向左偏转,偏转值代表了膜内外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的大小,B正确;
C、丙装置给予一适宜刺激后,兴奋未传至a处时,a处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当兴奋传至a处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当兴奋传过a点后,a点恢复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因此a处膜内的电位变化是负电位→正电位→负电位,C正确;
D、丁装置的刺激位点是两个电极的中点,当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后,兴奋同时传导到电流表的两端,因此R不偏转,D错误。
故选D。
11.人体皮肤干燥容易出现瘙痒的感觉,研究发现这与一种神经递质一5-羟色胺有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痒觉的形成属于人体的条件反射
B.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的5-羟色胺以自由扩散方式移向突触后膜
C.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进入下一个神经元中发挥调节作用
D.突触间隙中的5-羟色胺发挥作用后可被突触前膜回收或被灭活
【答案】D
【分析】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因此,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而且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痒觉在大脑皮层形成,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
B、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中通过扩散的方式移向突触后膜,B错误;
C、神经递质不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细胞,C错误;
D、突触间隙中的5-羟色胺发挥作用后可被突触前膜回收或被灭活,以保证兴奋能准确传递,D正确。
故选D。
12.八岁的小明因一次意外下丘脑不幸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他的( )
①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
③体温调节受到影响 ④血糖平衡调节受到影响
⑤水盐平衡调节受到影响 ⑥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①由于下丘脑可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于睾丸,促进睾丸的发育,因此小明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其睾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①正确;
②由于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小明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其甲状腺激素分泌受到影响,②正确;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故下丘脑受到损伤,体温调节受到影响,③正确;
④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故下丘脑受到损伤,血糖调节受到影响,④正确;
⑤下丘脑是水平衡调节的中枢,故下丘脑受到损伤,水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⑤正确;
⑥言语区位于大脑皮层,故下丘脑受到损伤,言语活动功能不会出现障碍,⑥错误。
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列有关三种调节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不能直接消灭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B.有些免疫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
C.处于兴奋状态的神经元不能分泌抑制性的神经递质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存在分级调节的机制
【答案】C
【分析】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体液调节是指细胞产生某些化学物质(激素、组织胺、CO₂、H+等),通过体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传送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进行调节;免疫调节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
【详解】A、免疫调节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不能直接消灭入侵机体的病原体,A正确;
B、有些免疫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如吞噬细胞,B正确;
C、处于兴奋状态的神经元可能分泌兴奋性神经递质或抑制性的神经递质,C错误;
D、神经系统调节存在分级调节,例如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但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体液调节也存在分级调节,如下丘脑通过垂体调控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正确。
故选C。
14.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
③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将失去听觉
④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
⑤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A的轴突→B的树突或细胞体
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小脑、脑干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⑥ D.④⑤⑥
【答案】D
【分析】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感受器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这就是反射的大致过程。
【详解】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①错误,A和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②错误,B错误;大脑皮层H区受损,能听见声音,但不能听懂话语含义,③错误。任何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④对。兴奋可以由感觉神经元传向运动神经元,在神经元之间,是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⑤对。语言中枢在大脑皮层,运动平衡中枢在小脑,与心跳呼吸有关的中枢在脑干,⑥对。故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大脑皮层的H区受损,是不能听懂话,而不是失去听觉,再根据题意作答。
15.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作电位的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B.组织液是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
C.激素能被体液定向运输到相应组织细胞并发挥调节作用
D.HIV 能破坏人体体液免疫过程,但不能在人体内环境中增殖
【答案】D
【分析】1、动作电位的产生: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钠离子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
2、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HIV侵入人体后,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免疫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详解】A、若受到有效刺激的是一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大小是一定的,不会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当神经干(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受到刺激,若刺激强度低于任何神经纤维的阈值时,则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当刺激强度达到少数神经纤维的阈值时,则可出现较小的复合动作电位;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参与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增加,复合动作电位的大小也随之增大,A错误;
B、细胞质基质是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B错误;
C、激素能被体液运输到机体的全身各处,但特异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并发挥其调节作用,C错误;
D、病毒只有寄生于活细胞才能生活和增殖,HIV病毒主要寄生于T细胞,而T细胞在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中也发挥作用,因此HIV不能在人体内环境中增殖,但能破坏人体体液免疫过程,D正确。
故选D。
16.如图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a、b、c),在此三个过程中,Y 代表的物质分别为( )
A.酶、抗体、载体 B.抗体、载体、酶
C.载体、抗体、酶 D.载体、酶、抗体
【答案】C
【分析】蛋白质的功能: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催化作用,即酶;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5、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详解】据图可知:X与Y结合后,X进入细胞,说明Y具有载体作用;X与Y结合后,X被消除,说明Y是一种抗体,消除抗原;X与Y结合后,X变成其他的物质,说明Y是一种酶,把X分解变成其他的物质。所以在此三个过程中,Y代表的物质分别是载体、抗体、酶。
故选C。
17.如图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
B.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
C.图三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
D.三种方式中,图二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图一表示神经和体液调节,图二表示神经调节,图三表示体液调节。
【详解】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A错误;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B正确;图三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C正确;三种方式中,图一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图二是神经调节,图三是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调节速度最快,D正确。
18.肝脏与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及转化等过程密切相关,参与部分血浆蛋白的合成;同时还具有消化(分泌能够乳化脂肪的胆汁)、解毒(通过单核吞噬细胞进行吞噬、分解)、免疫(通过单核吞噬细胞将细菌、抗原—抗体复合物清除)等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肝脏的解毒与免疫功能均与吞噬细胞中溶菌酶的分解作用有关
B.肝脏细胞代谢旺盛,产热较多,对人体的体温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C.肝脏和骨骼肌均能合成、储存及水解糖原,在血糖调节中具有重要意义
D.肝脏发生病变,机体易出现组织水肿、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增强等症状
【答案】B
【分析】1、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人和动物的储能物质是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其中肝糖原可分解和合成以调节血糖。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肝脏解毒是通过单核吞噬细胞进行吞噬、分解,而肝脏的免疫是通过单核吞噬细胞将细菌、抗原一抗体复合物清除,故无法得出肝脏的解毒与免疫功能均与吞噬细胞中溶菌酶的分解作用有关,A错误;
B、肝脏内进行着旺盛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产热较多,安静时肝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对人体的体温调节具有重要意义,B正确;
C、肝脏和骨骼肌细胞可以将暂时不用的葡萄糖合成为糖原储存起来,血糖浓度降低时肝糖原可以分解提高血糖浓度,但肌糖原不能水解,C错误;
D、肝脏参与部分血浆蛋白的合成,故肝脏一旦发生病变,会影响血浆蛋白合成,从而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表现出组织水肿;肝脏能分泌乳化脂肪的胆汁,因此肝脏一旦发生病变,消化脂肪的能力减弱,D错误。
故选B。
19.如图表示机体由T1环境进入T2环境的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图示信息分析可知T2大于T1
B.曲线A表示散热量,曲线B表示产热量
C.ab段的变化是因为进入T2环境中散热量增加
D.T2环境中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与T1环境中的产热量和放热量相等
【答案】C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机理:产热=散热;(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措施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机体由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时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所以T2
C、ab段中曲线B迅速增加,结合B项分析可知,其变化是因为进入T2环境中散热量增加,C正确;
D、与T1相比,T2环境中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T1环境中的产热量和散热量,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关于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②体液免疫中的抗体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也可抑制其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③将一离体神经纤维置于较高浓度的KCL溶液中,对测定的静息电位影响不大
④与突触间隙中的液体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
⑤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所以属于过敏反应
⑥巴甫洛夫是近代消化生理学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和他的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证明了促胰液素的存在
A.①④⑤⑥ B.①③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
【答案】D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①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①正确;
②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可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是对人体细胞的黏附,②正确;
③将一离体神经纤维置于较高浓度的KCL溶液中,会影响钾离子的外流,使测定的静息电位变小,③错误;
④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与突触间隙中的液体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④正确;
⑤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异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所以属于自身免疫病,⑤错误;
⑥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斯他林和贝丽斯通过实验证明,⑥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即D正确。
故选D。
21.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
C.注射青霉素治疗炎症
D.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
【答案】C
【分析】免疫调节通过免疫系统完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详解】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属于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免疫反应,不符合题意,A错误;
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属于患者的细胞免疫将外来的器官当做抗原进行排斥,属于免疫反应,不符合题意,B错误;
C、注射青霉素是依靠青霉素本身的杀菌作用来直接杀死了大部分体液中的细菌,与机体的免疫无关,符合题意,C正确;
D、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属于第二道防线,或特异性免疫的对抗原的处理过程,属于免疫过程,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C。
22.抑制ACAT1(一种酶)的活性可以大大提高效应T细胞的功能,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参与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
B.可通过注射ACAT1清除血浆中的病原体
C.可通过抑制ACAT1的活性,协助肿瘤的免疫治疗
D.注射抑制ACAT1活性的物质能用于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
【答案】C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抑制ACAT1的活性可以大大提高效应T细胞的功能,而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死亡。
【详解】A、效应T细胞参与人体的细胞免疫过程,A错误;
B、血浆中病原体的清除依赖于体液免疫,ACAT1和效应T细胞不能直接清除病毒,B错误;
C、可通过抑制ACAT1的活性,提高效应T细胞的功能,促进效应T细胞破坏肿瘤细胞,协助肿瘤的免疫治疗,C正确;
D、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注射抑制ACAT1活性的物质提高了效应T细胞的功能,类风湿性关节炎加重,D错误。
故选C。
23.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活动既可以由神经系统直接调节,也可以接受有关激素的调节
B.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兴奋传导至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膜外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
C.若图中的免疫细胞表示浆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最可能是淋巴因子
D.若该免疫细胞进行体液免疫时,裂解靶细胞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实现的
【答案】A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效应器。体液调节主要通过激素来发挥作用,免疫调节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由图可知,图示过程有神经细胞、免疫细胞和激素参与,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详解】A、从图中可见,免疫细胞上既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又有相关激素的受体,故免疫活动既可以由神经系统直接调节,也可以接受有关激素的调节,A正确;
B、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兴奋传导至神经末梢时,仍然要形成局部电流回路,故而神经末梢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直到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为止,神经末梢膜内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B错误;
C、浆细胞能分泌抗体,若图中的免疫细胞表示浆细胞,则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而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C错误;
D、靶细胞的裂解是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由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后激活溶酶体酶,直接接触使之裂解死亡的,而非通过体液免疫过程实现,D错误。
故选A。
【点睛】
24.人体内的某种免疫反应过程可用下图表示。其中a~e代表不同免疫细胞,①~⑤代表生理过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吞噬细胞,能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
B.当d、e再次接触抗原X后,均能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
C.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多数情况下可被a消化
D.抗原经过程①②③过程后,能刺激c增殖、分化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液免疫过程,其中a表示吞噬细胞;b表示T细胞;c表示B细胞;e和d分别表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①表示吞噬细胞识别、吞噬和处理抗原;②表示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③表示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④⑤表示B细胞的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详解】A、a细胞表示吞噬细胞,能对多种病原体都起防御作用,A正确;
B、d、e再次接触抗原X后,只有e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B错误。
C、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多数情况下可被a消化,C正确;
D、抗原①②③的呈递后,能刺激细胞c增殖分化,形成体液免疫,D正确。
故选B。
【点睛】
25.相同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会引起过敏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会引起二次免疫反应。下列有关过敏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可能会引起机体发生强烈的反应
B.二者都属于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疾病
C.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慢
D.过敏反应可能会引起组织损伤,但绝不会危及生命
【答案】A
【分析】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是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这两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详解】A、过敏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都是二次应答,比初次应答反应更快、更强,都会引起机体发生强烈的反应,A正确;
B、二次免疫反应是机体的正常反应,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B错误;
C、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C错误;
D、过敏反应可能会引起组织损伤,全身性的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如青霉素等引起的过敏,D错误。
故选A。
26.严重烧伤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伤后严重感染,临床上使用抗生素治疗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B.在二次免疫中,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
C.过敏体质的病人,只要使用抗生素,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D.用药前做耐药试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答案】B
【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
2、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比如唾液腺细胞就可产生溶菌酶,A错误;
B、浆细胞是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B正确;
C、过敏体质的病人,初次使用抗生素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C错误;
D、用药前做耐药试验的原因是用抗生素筛选耐药细菌,以确定用药的剂量及预期治疗效果,D错误。
故选B。
27.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某人在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可被吞噬细胞呈递给 B 淋巴细胞或 T 淋巴细胞
B.B 淋巴细胞接受抗原等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快速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抗体在体内可以被反复利用,随着时间的延长,部分抗体会被酶分解
D.任何病原体侵染机体后,都会被记忆细胞识别
【答案】B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同时可以通过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B细胞在接受两个信号后,同时接受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开始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详解】A、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可被吞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而不能呈递给B 淋巴细胞,A错误;
B、B细胞接受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的刺激后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快速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
C、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处理,所以不能反复利用,C错误;
D、记忆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特异性,所以不是任何病原体侵染机体后,都会被记忆细胞识别,D错误。
故选B。
28.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把一个胚芽鞘尖端放在一块琼脂块上,琼脂块的中央被云母片隔开,同时被一个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如图 1 所示)。经过以下两种方法处理一段时间:仅胚芽鞘和琼脂块转动、整个装置同时转动,然后分别把甲、乙所示琼脂块放在两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口上(如图 2 所示)。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 B.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C.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直立生长、向左弯曲生长
【答案】B
【分析】生长素由胚芽鞘的尖端产生,能由尖端向下运输到作用部位,促进伸长区的伸长.当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而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
【详解】仅胚芽鞘尖端及琼脂块转动时,相当于胚芽鞘的每一侧都均匀受光,所以甲所含的生长素浓度等于乙,②中胚芽鞘直立生长;整个装置同时转动时,始终是靠开口的一侧受到光照,所以甲所含的生长素浓度高于乙,②中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9.动物的生长激素和植物的生长素都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这两种激素( )
A.在动物和植物体内都能起作用 B.都是由特定的内分泌腺分泌
C.在生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相似 D.发挥作用都需要体液运输
【答案】C
【分析】生长素有调节茎的生长速率、抑制侧芽、促进生根等作用,在农业上用以促进插枝生根,效果显著;生长激素是由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能促进骨骼、内脏和全身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影响脂肪和矿物质代谢,在人体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详解】A、激素需要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后才能起作用,其中生长激素只能在动物体内起作用,生长素只能在植物体内起作用,A错误;
B、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垂体是一种重要的内分泌腺,而生长素由芽、幼嫩的叶及发育中的种子产生,这些器官都不是特定的内分泌腺,B错误;
C、两种激素在生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相似,都是给细胞传达信息,起着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C正确;
D、生长激素可以通过体液运输,而生长素可以通过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等方式进行,D错误。
故选C。
30.由实验得知,胚芽鞘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
A.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一面
B.整个胚芽鞘、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D.胚芽鞘尖端、向光一面、尖端下面的一段
【答案】C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详解】就达尔文用胚芽鞘做的实验结果可知,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发生向光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即C正确。
故选C。
31.水稻的高秆、矮秆分别由A和a控制,抗病和不抗病分别由B和b控制。现有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水稻品种,如图为不同的育种方法培育矮秆抗病植
株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包括①③过程,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人工诱变育种为②过程,B可能来自b的基因突变
C.单倍体育种包括①④⑤过程,⑤过程常用花药离体培养法
D.多倍体育种包括①⑥⑦过程,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答案】B
【详解】A、图中①③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②是人工诱变育种,将aabb诱变成了aaBB,所以B可能来自b的基因突变,B正确;
C、图中①④⑤为单倍体育种过程,⑤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器幼苗,C错误;
D、①⑥⑦为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错误。
故选B。
【点睛】各种育种方式的比较:
32.六倍体的普通小麦体细胞含42条染色体。用紫外线处理小麦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锈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
B.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最多时含有42条染色体
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紫外线诱发的突变,决定小麦向抗病的方向进化
【答案】B
【详解】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抗病植株都是单倍体,高度不育,A错误;
B、由题意可知,六倍体的普通小麦体细胞含42条染色体,单倍体植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植株X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共含有3个染色体组,21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共含有42条染色体,B正确;
C、由于不抗病的植株被淘汰,所以不抗病基因的频率逐渐降低,抗病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所以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升高,C错误;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是随机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D错误
故选B。
33.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突变型植株,突变型植株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株的某种昆虫死亡;此种昆虫正常群体中也可产生少量突变型个体,突变型个体食用突变型植株不会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型植株对此种昆虫的变异起到了定向诱导的作用
B.突变型昆虫和突变型植株的出现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
C.突变型昆虫的存在导致此种突变型植株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大
D.此种昆虫和此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选择能够实现二者的共同进化
【答案】D
【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型植株会导致此种昆虫中不适应生物碱的个体死亡,使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对此种昆虫的变异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A错误;
B、突变型昆虫和突变型植株均未与原来的物种产生生殖隔离,故它们都不是一个新物种,不能增加物种多样性,可能增加了基因的多样性,B错误;
C、突变型昆虫食用此种植物的正常类型和突变类型均不会死亡,则突变型昆虫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对突变型植株的捕食也增强,因此突变型昆虫的存在不会使突变型植株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大,C错误;
D、此种昆虫和此种植物之间通过相互选择能够实现二者的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D。
34.正常人一天的尿量约为1.5~2.5L,尿崩症患者一天排尿达到4L以上。尿崩症可能由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也可能是因为肾脏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前者称为中枢性尿崩症,后者称为肾性尿崩症,可通过禁水加压素试验(长时间禁水后注射抗利尿激素)对两者进行鉴别。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尿崩症患者除尿多外还伴有极度口渴的症状
B.中枢性尿崩症可能是因为下丘脑或垂体异常导致
C.肾性尿崩症患者在禁水加压素试验中尿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D.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在禁水加压素试验中尿液渗透压明显升高
【答案】C
【分析】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减少小便,即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每天血流会从肾脏肾小球滤过,大部分水分进入肾小管。水分不会全部排走,而90%的水分会在肾小管被重吸收,再回到血液中,而抗利尿激素发挥对水分重吸收的作用。 抗利尿激素产生于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通过垂体柄运输到垂体后叶,在垂体后叶中储存。抗利尿激素的生产、运输、储存三个环节,任意一个环节如果出问题,可能导致抗利尿激素缺乏,水分不能从肾脏重吸收,以尿的形式排出,表现为尿多,水分缺少,患者会大量喝水,出现尿崩症。
【详解】A、尿崩症患者可能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者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因此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多,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通过神经传至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引起渴觉,A正确;
B、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细胞合成的经垂体释放的,因此可能是下丘脑或垂体异常导致,B正确;
C、肾性尿崩症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因此禁水加压素试验(长时间禁水后注射抗利尿激素)对其没有效果,即尿量不会恢复到正常水平,C错误;
D、中枢性尿崩症患者(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在禁水加压素试验中注射抗利尿激素,尿量减少,尿液渗透压明显升高,D正确。
故选C。
35.下列有关体温和水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能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还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B.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后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有机体耗氧量增加、皮肤血管收缩、下丘脑兴奋性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C.人在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战,这一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身体的皮肤中,效应器为骨骼肌
D.当健康人体处于环境温度 38℃时,会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致使尿量减少
【答案】C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
【详解】A、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发生变化时,可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盐平衡,从而调节渗透压;下丘脑还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生物体内相关腺体的分泌,如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下丘脑还存在体温调节中枢,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A正确;
B、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后,寒冷刺激会使下丘脑兴奋性增强、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因此耗氧量增加,另外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失,B正确;
C、人在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这一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身体的皮肤中,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骨骼肌,而神经中枢应位于脊髓,C错误;
D、当健康人体处于环境温度38℃时,汗腺分泌增加,则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加,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量增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致使尿量减少,D正确。
故选C。
36.下图为在寒冷条件下某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相关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c表示甲状腺
B.血液中激素①过多时,可通过反馈调节使激素②③分泌减少
C.激素③可定向运输至靶细胞或靶器官
D.胰岛A细胞表面也存在激素③的受体
【答案】D
【分析】皮肤冷感受器受到寒冷的刺激时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导至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再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减少分泌相关激素。因此,垂体受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故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因此,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详解】由分析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A错误;由分析可知,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③)过多时,可通过反馈调节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①)和促甲状腺激素(②)分泌减少,B错误;甲状腺激素(③)随血液运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掌握甲状腺分泌的分级调节,准确判断题图中各序号代表的激素和各字母代表的分泌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7.TRH兴奋试验是研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重要方法,可用于甲状腺机能减退(简称甲减)病变部位的定位诊断。该方法是将TRH静脉推注,测定推注前后血清中的TSH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调控垂体分泌TSH方面,TRH和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
B.下丘脑病变的甲减患者,TRH兴奋试验中血清TSH水平升高
C.垂体病变的甲减患者,TRH兴奋试验中血清TSH水平升高
D.甲状腺病变的甲减患者,试验前血清中TSH水平低于正常值
【答案】B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详解】A、TRH促进垂体分泌TSH,甲状腺激素抑制垂体分泌TSH,可见两者具有拮抗作用,A错误;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能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下丘脑病变的甲减患者,TRH兴奋试验中,注射TRH,能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故TRH兴奋试验中血清TSH水平升高,B正确;
C、促甲状腺激素(TSH)是由垂体合成和分泌的,垂体病变的甲减患者,TRH兴奋试验中TSH水平无明显变化,C错误;
D、甲状腺病变的甲减患者,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因此试验前血清中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应高于正常值,D错误。
故选B。
38.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重要作用。如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I,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表示的是缩手反射,则E表示的是神经递质,F表示的是突触后膜上的载体蛋白
B.若该图表示激素调节的过程,则E选择性运输至Ⅱ并作用于Ⅱ
C.若该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Ⅰ代表胰岛A细胞
D.若该图表示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减少,则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D
【分析】1、分析题图:细胞Ⅰ产生的物质E能够通过细胞外液的运输,到达细胞lI,与细胞II上的相应受体蛋白结合,从而传递相应信息。
2、生物体中的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
【详解】A、如果表示的是缩手反射,则E表示的是神经递质,F表示的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A错误;
B、若该图表示激素调节的过程,则E是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运输没有特异性,B错误;
C、若该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Ⅰ代表胰岛B细胞, C错误;
D、如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减少,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39.将健康的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按表情况破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甲
乙
丙
被破坏的器官
胸腺
骨髓
骨髓和胸腺
A.乙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
B.丙组仍然保留吞噬细胞参与的非特异性免疫
C.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甲组仍不能恢复细胞免疫功能
D.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乙组恢复体液免疫功能
【答案】C
【分析】1.B细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来;与T淋巴细胞相比,它的体积略大,这种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并在血液中循环。
2.T淋巴细胞 即胸腺依赖淋巴细胞亦可简称T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胚胎期则来源于卵黄囊和肝)。目前认为,在人体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成熟的T细胞经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并可经淋巴管、外周血和组织液等进行再循环,发挥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等功能。
【详解】A、乙组破坏的是骨髓,T细胞和B细胞都无法形成,所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丧失,A错误;
B、丙组破坏的是骨髓和胸腺,T细胞和B细胞都无法形成,所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丧失,但是吞噬细胞也来源于骨髓,所以吞噬细胞参与的非特异性免疫也丧失,B错误;
C、甲组破坏的是胸腺,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所以T细胞丧失,输入造血干细胞也不能恢复细胞免疫功能,C正确;
D、乙组破坏的是骨髓,B细胞和T细胞都是骨髓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所以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乙组不能恢复体液免疫功能,D错误。
故选C。
40.兴趣小组将燕麦胚芽鞘的尖端分成甲、乙两组,按图所示的方法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丙图所示),一段时间后,测量胚芽鞘切段的弯曲程度(α角)。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在去顶胚芽鞘中不存在极性运输
B.若将甲组置于黑暗中,则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为 0°
C.乙组中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不相同
D.丙图中形成α角是由于去顶胚芽鞘切段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答案】D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当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零时,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起点应在原点。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左侧生长速度加快,弯曲角度也越来越大;当生长素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促进作用减弱,与先前相比生长速度减慢,弯曲角度也减小。
【详解】A、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存在极性运输,即从尖端运输到琼脂块,生长素在去顶胚芽鞘中依然存在极性运输,A错误;
B、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照,若将甲组置于黑暗中琼脂块中仍含有生长素,所引起的α角>0°,B错误;
C、乙组因云母片完全阻隔胚芽鞘尖端,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不能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从尖端向下运输到琼脂块后,右侧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等于左侧,则左、右两侧的琼脂块所引起的α角相同,C错误;
D、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去顶胚芽鞘切段的一侧,导致去顶胚芽鞘切段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左侧生长速度快,故出现向右弯曲生长,D正确。
故选D。
二、综合题
41.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地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昆虫的翅可按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题中该种昆虫翅长差异的根本来源是_________。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乙岛经常有大风浪,飞行的昆虫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 A 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 B 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_______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________,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答案】(1)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基因库 生殖隔离 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A、B两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或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
【分析】1、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2、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比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共同进化。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
【详解】(1)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比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共同进化。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3)①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因此该种昆虫翅长差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在甲岛中,残翅个体因缺乏运动能力而难以生存,长翅个体因运动能力强而更容易生存,因此残翅在甲岛环境中是不利变异,长翅是有利变异。在乙岛中,长翅昆虫由于翅膀长而容易被大风吹入大海淹死,残翅昆虫则因为不能飞翔而不会被大风吹入大海而存活,因此在乙岛环境中,残翅是有利变异,长翅是不利变异。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这一结论。
②种群A、种群B不能相互交配表明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很大差异,已经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两个新的物种。两个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的原因有: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以及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以及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
42.如图表示人体体液之间的部分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_______。
(2)图中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大类,含量多的是__________。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
(3)过程 b 由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填 2 种)。
(4)细胞 C 最可能是____细胞,胰岛素可促进______过程(用字母表示)。
【答案】(1) 淋巴、血浆 ①、③
(2) 细胞内液 物质成分及理化性质
(3)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4) 肝 a、c
【分析】据图示可知,①③为淋巴循环过程,②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相互渗透,④⑤为血浆、淋巴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⑥为糖进入组织细胞,a、b为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c、d为乳酸的合成过程。
【详解】(1)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管和血管中,其内环境是淋巴、血浆。淋巴循环为单向的,只能来自组织液,回到血浆,故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①③。
(2)图中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大类,含量多的是细胞内液,约占2/3。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物质成分及理化性质来反映。
(3)过程b为糖原分解的过程,可由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进。
(4)细胞C内可进行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故最可能是肝细胞,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即a、c过程。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以及理化性质和血糖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关系,理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酸碱度的维持,识记糖的来源和去路以及血糖调节的过程,掌握胰岛素的功能,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43.为研究影响尿量变化的因素,研究者设置如下实验:取 60 只生理状况相同的家兔,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丙 3 组;实验时,甲组家兔不作处理,乙、丙两组的家兔分别静脉注射 20mL 的生理盐水和 20%的葡萄糖溶液,10 分钟内测定家兔的平均尿量(滴/min)分别为 25、40、36。回答下列问题:
(1)与甲组相比,乙组家兔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的量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导致尿量变化。若给甲组家兔静脉注射 5mL 高渗盐水,其体内血浆渗透压和尿量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肾小管和集合管主要通过膜上的水通道蛋白重吸收水,据此推测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尿液测定后,研究人员分别对甲、丙两组家兔进行血检,发现丙组家兔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远高于甲组。请具体说明丙组家兔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减少 升高、减少
(2)通过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促进水的重吸收
(3)实验处理后,其体内血糖含量升高,一方面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另一方面,剌激下丘脑的某一区域,进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分析】本实验自变量是注射不同溶液,因变量是家免的尿量;甲组是对照组,其余的是实验组。结果注射生理盐水20ml的实验组尿量最多,其次是注射20%葡萄糖溶液20ml的实验组,据此分析问题。
【详解】(1)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与甲组相比,乙组家免的尿量增加,说明乙组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的量减少;若给甲组家免静脉注射5mL高渗盐水,血浆渗透压会增加,其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增加,加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
(2)分析题干信息:研究发现,肾小管和集合管主要通过膜上的水通道蛋白重吸收水,据此推测抗利尿激素可能通过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
(3)丙组实验处理后,血糖含量升高,一方面血糖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另一方面,血糖刺激下丘脑的某一区域,进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实验后丙组家免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远高于甲组。
44.艾滋病和新冠肺炎都是危害性较大的传染病,因感染相应病毒引起。如图是艾滋病疫苗制剂引发老鼠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数字编号代表细胞)
(1)HIV 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目标是_____细胞,而不攻击人体的其他细胞,从细胞膜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HIV 感染导致机体特异性免疫大大降低,但仍有一定的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____。
(2)如图中物质 A 是_____, ⑤是_____。 已注射该疫苗的老鼠再次接触 HIV 时,图中_____(填序号)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
(3)防控新冠肺炎不能松懈,需抓紧生产更有效的疫苗。接种冠状病毒疫苗能够预防冠状病毒的原因是________;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仍然可能会再患新冠肺炎的原因有__________(回答两个方面的原因)。
【答案】(1) T 其他细胞可能缺乏HIV的特异性受体 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 淋巴因子 浆细胞 ④
(3) 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机体内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及存活时间有限;病毒发生变异不能被特异性识别
【分析】图示为注射疫苗后引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过程:物质B表示抗体,⑤是浆细胞,④是记忆细胞,③是B细胞,物质A是淋巴因子,②是T细胞,①是吞噬细胞。
【详解】(1)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目标是T细胞,从而使人体丧失几乎全部的免疫功能;HIV主要攻击T细胞,而不攻击人体的其他细胞,是因为T细胞膜表面有识别HIV的特异性受体,而其他细胞没有;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分析图可知,物质A是淋巴因子,⑤是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已注射该疫苗的老鼠再次接触HIV时,记忆细胞④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迅速启动“再次免疫应答”。
(3)接种冠状病毒疫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该冠状病毒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与冠状病毒结合,阻止病毒的进一步增殖;新型冠状病毒为单链的RNA病毒,易发生变异,变异后的病毒不能被机体中原有的记忆细胞和抗体特异性识别,其次机体内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及存活时间有限,因此,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仍然可能会再患新冠肺炎。
45.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能够使人及时意识到危险,提高生存率。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诱发组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使之产生兴奋,沿传入通路抵达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产生痛觉。人体内存在天然的镇痛系统,起重要作用的是可释放脑啡肽的神经元。人体的肢体关节每天都在摩擦,如果没有自身分泌脑啡肽,光是关节摩擦的疼痛就让我们无法自由行动。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痛觉形成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传导。突触前膜释放的痛觉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化为______________。
(2)脑啡肽神经元与感觉神经元之间会形成一种“轴突-轴突”突触结构。脑啡肽释放并与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___________结合后,使得动作电位无法产生,从而抑制感觉神经元____________,实现镇痛。
(3)海洛因一开始是作为强效镇痛药研发出来的,但发现其具有极强的成瘾性,一旦停用,患者会承受巨大的痛苦,因此将其列为危害性巨大的毒品之一。请推测海洛因具有镇痛作用的可能原因(写出两点)。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局部电流##电信号##神经冲动 化学信号到电信号
(2) 特异性受体 释放痛觉神经递质
(3) 海洛因具备和脑啡肽相同的作用,和受体结合后抑制痛觉递质的释放 海洛因可促进脑啡肽的释放或抑制脑啡肽的回收;海洛因可抑制痛觉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分析】1、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2、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详解】(1)痛觉形成过程中,人体的痛觉感受器接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会产生兴奋,突触前膜释放的痛觉神经递质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使得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电位从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产生了动作电位,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到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痛觉。
(2)由题图分析可知,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脑啡肽神经元与感觉神经元之间会形成一种“轴突-轴突”突触结构。脑啡肽神经元释放脑啡肽,与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得膜电位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从而抑制感觉神经元释放痛觉神经递质,实现镇痛作用。
(3)人体的痛觉感受器接收到伤害性刺激时,会产生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痛觉,若兴奋不能传到大脑皮层则不会产生疼痛。据此推测,海洛因具备和脑啡肽相同的作用,和受体结合后抑制痛觉递质的释放,或者海洛因可促进脑啡肽的释放或抑制脑啡肽的回收,海洛因可抑制痛觉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从而具有镇痛作用。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六中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六中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编精校卷】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六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编精校卷】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六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