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试题含答案
展开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02、血红蛋白 B.参与有氧呼吸的酶、H20
C.Ca2+、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D.Na+、葡萄糖
【答案】D
【详解】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含有水、无机盐(Na+、HPO42-等)、血液运送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代谢废物、气体O2、CO2、激素、抗体等),因此O2、H2O、Ca2+、Na+、葡萄糖,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参与有氧呼吸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为神经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它们三者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综上所述, 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点睛】熟记内环境的概念和血浆的化学组成并与细胞呼吸、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建立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某地区由于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第二年,该地区蝗虫的种那每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合理的解释是( )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上升 C.迁入率下降 D.迁出率上升
【答案】A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某地区由于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第二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这是出生率下降导致的,A正确。
故选A。
【点睛】
3.下列激素中产生场所与其他激素不同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 B.促胰液素
C.促性腺激素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答案】B
【分析】各种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等;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详解】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都是由垂体分泌的,而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故促胰液素的产生场所与其他激素不同,即B符合题意。
故选B。
4.人在紧张、恐惧、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心跳加速、汗腺分泌增加,是由于( )
A.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B.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C.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D.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答案】A
【分析】1、交感神经系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2、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详解】人在情绪紧张的情况下,心跳加速、汗液分泌增加,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A符合题意。
故选A。
5.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极其复杂,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最高级的部位
B.大脑皮层具有感知外部世界的功能
C.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记忆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脑区有关,都需要建立新的突触
【答案】D
【分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大脑皮层的功能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整个神经系统最高级的部位,A正确;
B、大脑皮层具有对外部世界的寒冷、炎热等感知的能力,机体所有的感觉都是由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做出的,B正确;
C、听、写、读和说的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C正确;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瞬时记忆和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无关,D错误。
故选D。
6.某患者被确诊为肿瘤,则这与该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低下有关的是( )
A.免疫防御 B.免疫自稳 C.免疫监视 D.免疫识别
【答案】C
【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防御性保护作用;(2)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3)免疫监视指机体清除和识别突变的细胞。
【详解】A、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A错误;
B、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B错误;
C、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C正确;
D、免疫的三大功能中无免疫识别,D错误。
故选C。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烯只能由植物体内成熟的部位合成
B.适宜浓度的IAA、NAA、2,4-D等植物激素可以促进扞插枝条生根
C.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植物激素也能调节基因的表达
D.太空中,根失去向地性是因为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答案】C
【分析】1、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详解】A、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乙烯,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A错误;
B、NAA、2,4-D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B错误;
C、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故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植物激素也能调节基因的表达,C正确;
D、植物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段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太空中,根失去向地性是因为生长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但仍能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
故选C。
8.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只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B.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C.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C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详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错误;
C、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正确;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9.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发热,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出现肌肉酸痛、头疼、打冷战等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导致体温升高
B.机体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耗氧量减少
C.机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D.机体产生肌肉酸痛和头疼的部位分别是四肢和大脑皮层
【答案】A
【分析】人在寒冷环境中会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增加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提高代谢;减少散热的途径有: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分泌增多。
【详解】A、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使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导致体温升高,A正确;
B、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发热,此时有机物分解加快,耗氧量增加,B错误;
C、机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最终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物质氧化分解速度加快,C错误;
D、机体产生酸痛和头疼感觉的部位都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
10.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不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②处的液体为细胞内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①中内容物使③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答案】D
【分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形成突触。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
【详解】A、a属于突触小体,在突触小体上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这个过程会释放神经递质,属于胞吐,消耗能量,A错误;
B、①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体现了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错误;
C、②处是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实质是组织液,含有神经递质,可以与③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C错误;
D、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①突触小泡中内容物神经递质使③突触后膜兴奋时,钠离子内流,会产生动作电位,膜外表现为负电位,D正确。
故选D。
11.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就是指①②③中温度、渗透压及 pH 相对稳定
B.③中的液体都来自于②
C.④中的细胞呼吸的产物既可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参与体液调节
D.②中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含量有关,与蛋白质含量无关
【答案】C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据图可知,①表示淋巴液,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细胞内液。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①②③中温度、渗透压及 pH 只是表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A错误;
B、③组织液中的水可以来自②血浆和④细胞内液,B错误;
C、④细胞内液中呼吸作用最终产物有二氧化碳,既可以使细胞外液pH值改变而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通过刺激呼吸中枢参与体液调节,C正确;
D、②血浆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B.当给一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明显减少
C.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D.当人失水过多后,会在大脑皮层中的相关区域产生渴觉
【答案】A
【分析】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A错误;
B、当给一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尿量明显减少,B正确;
C、下丘脑中有体温、血糖和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另外还有渗透压感受器,C正确;
D、当人失水过多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使得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正确。
故选A。
13.近日,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罹患“渐冻症”的29岁湖北籍北大女博士。“渐冻症”学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或“运动神经元病”。该病患者的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但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而不能运动,直至呼吸衰竭,身体就像逐渐被冻住一样,故称该病为“渐冻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应属于传出神经 B.患者体内的传入神经是正常的
C.患者的大脑皮层是正常的 D.呼吸衰竭的原因一定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效应器,感觉神经末梢,或传入神经末梢组成感受器。
【详解】A、传出神经也叫运动神经,能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传到各个器官或外围部分的神经,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应属于传出神经元,A正确;
BC、据题意可知,患者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据此可知,患者体内的传入神经元和大脑皮层是正常的,BC正确;
D、题意显示呼吸衰竭是患者最终的死因,患者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不能运动导致无法完成呼吸运动所致,并不一定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所致,D错误。
故选D。
14.下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对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结构甲与乙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C.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释放的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答案】C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A、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TSH),A正确;
B、甲→乙→丙三者之间表现为分级调节,因此结构甲与乙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B正确;
C、结构乙的活动不只受结构甲释放的激素的调节,还受到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C错误;
D、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因此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15.下列关于激素、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酶和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酶和激素都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B.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激素和酶发挥作用后,即失活
C.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信息分子,都可以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D.激素的受体仅分布于细胞膜内,神经递质的受体仅分布于细胞膜上
【答案】C
【分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3、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A、神经递质不一定都是有机物,如一氧化氮;活细胞一般都能产生酶,故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A错误;
B、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激素发挥作用后,即失活,但酶发挥作用后,不失活,B错误;
C、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信息分子,都可以与特定分子(靶细胞受体)结合后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C正确;
D、激素的受体可分布于细胞膜内(如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也可分布于细胞膜上,D错误。
故选C。
1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某一外界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肌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B.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C.刺激引起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是神经-体液调节
D.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A
【分析】人体血糖的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同时又受到神经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详解】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肌糖原分解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下丘脑神经细胞能够识别递质,接收并传递兴奋,也能够识别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进行反馈调节,因此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B正确;
C、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神经系统接受某刺激,通过神经支配下丘脑分泌CRH,CRH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ACTH,ACTH调节肾上腺促进其分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该过程存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C正确;
D、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都能升高血糖,具有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A。
17.图甲为所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电极分别在Q点细胞内外)、Ⅱ(电极分别在R、S的细胞外侧),给予P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电表I和II均发生一次指针偏转
B.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Q点的兴奋
C.电表I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处膜内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
D.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
【答案】C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刺激P点时,产生动作电位,当兴奋传导至Q点时,膜内外的电荷分布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电表I指针向左偏转1次,当兴奋传导至R点时,膜内外的电荷分布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电表II指针也向左偏转1次,方向相同,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兴奋不能传至S点,A正确;
B、①→②电位变化表示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对应于Q点的兴奋,B正确;
C、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点膜内Na+浓度仍低于膜外,C错误;
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故电表Ⅱ只记录到一个波形,与图乙(一个波形图)基本相同,D正确。
故选C
18.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快速达到K值,和原K值相同
B.c点时种群Y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C.曲线X的λ是逐渐增大的
D.曲线X与曲线Y的不同是由于竞争和种内竞争造成的
【答案】B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A、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K值提高,A错误;
B、c点时种群Y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B正确;
C、曲线X的λ(该值的含义是年末的数量是年初数量的倍数)是不变的,C错误;
D、曲线X与曲线Y之间的差值为生存斗争中淘汰的个体,两曲线的不同是由于环境阻力造成的,D错误。
故选B。
19.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听觉的产生过程依赖神经系统
【答案】A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当声音传到听毛细胞时,纤毛膜上的K+通道开放,K+内流而产生兴奋,该过程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A、由题意“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说明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
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正确;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局部电流,即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
D、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因此听觉的产生过程依赖神经系统,D正确。
故选A。
20.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人体皮肤血流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①为25 ℃条件,则②可能为0 ℃环境,其产热量大于①
B.在时间②内,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来增加产热
C.正常情况下,体内酶的活性①②③相同
D.在时间②内,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是非条件反射,减少散热,散热量小于①
【答案】D
【分析】1、分析题图:①→②中血流量减少,说明进入寒冷环境;②→③血流量增加,说明环境温度上升。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等),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①→②的过程中,血流量减少,说明进入寒冷环境中,若若①为25 ℃条件,则②可能为0 ℃环境,由于此时人体与环境的温差更大,其散热量增加,故其产热量大于①,A正确;
B、在时间②中,血流量减少,说明外界环境寒冷,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来增加产热,B正确;
C、由于人是恒温动物,体温维持在37℃左右,则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基本不变,C正确;
D、在时间②中,代表在寒冷环境中,此阶段的人体与环境的温差比①大,其散热量增加,大于①,D错误。
故选D。
21.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 细胞是浆细胞,a 细胞及分泌的抗体均具有识别功能
B.红细胞膜上的抗原与抗红细胞抗体特异性结合
C.b 细胞是效应T 细胞,特异性地裂解抗原-抗体复合物
D.花粉过敏反应与该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相同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a细胞能产生抗体,应为浆细胞;抗体能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b处理掉。
【详解】A、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因此图中a细胞表示的是浆细胞,但抗体没有识别功能,靶细胞的受体具有识别作用,A错误;
B、抗红细胞抗体能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B正确;
C、b细胞是吞噬细胞,能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C错误;
D、该免疫失调病是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是指自身的免疫系统把自身组织成分当作异物进行攻击损害而引起的疾病,而过敏反应是人体免疫细胞对机体不适应的外来物质产生的剧烈反应,花粉过敏反应与自身免疫病的致病机理相同,D错误。
故选B。
2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描述了归田园种豆,豆长得稀稀疏疏,杂草却生长很旺盛的景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描述了草本植物在冬季枯死、春季复苏、夏季生长繁茂的景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杂草与豆是竞争关系,是影响豆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
B.调查杂草的类型和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C.去除全部杂草,豆的生存压力降低,会呈“J”形增长
D.白居易描述的景色受温度变化、日照和降水量等影响
【答案】C
【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A、苗”和“草”共同利用同样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两者之间存在竞争,是影响豆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A正确;
B、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调查杂草的类型和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B正确;
C、由于空间等其他资源的限制,即使去除全部田间杂草,“苗”也不会出现“J”形增长,C错误;
D、白居易描述了草本植物在冬季枯死、春季复苏、夏季生长繁茂的景象,此景色受温度变化、日照和降水量等影响,D正确。
故选C。
23.如图所示为体液免疫过程中两种淋巴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受刺激的辅助性T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B.乙为浆细胞,可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C.物质M为抗原,由甲摄取、处理后传递给乙
D.物质M为细胞因子,能促进乙细胞的增殖、分化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细胞分泌物质M与乙细胞表面的受体N结合传递信息,可判断细胞甲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物质M是细胞因子,细胞乙是B淋巴细胞。
【详解】A、甲为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A错误;
B、乙为B淋巴细胞,B错误;
C、物质M是细胞因子,C错误;
D、由分析可知,物质M是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乙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D正确。
故选D。
【点睛】
24.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这种相互调节离不开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不同受体结构各异,机体通过信号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属于信号分子,其受体仅存在于B细胞
B.神经递质属于信号分子,其受体位于突触后膜
C.肾上腺素属于信号分子,是一种激素,也可作为神经递质
D.性激素属于信号分子,其靶细胞的受体分布在细胞内
【答案】A
【分析】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调节靶细胞代谢,之后激素会被分解;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之后神经递质被分解或重新利用。
【详解】A、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是一类信号分子,其受体除存在于B细胞之外,还存在于细胞毒性T细胞,A错误;
B、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属于信号分子,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上的神经冲动,B正确;
C、肾上腺素在神经调节中可以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在激素调节中可以作为激素起作用,两者均是作为信息分子起作用,C正确;
D、性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其属于信号分子并且通过细胞内的某些物质选择性的识别和结合而实现的,D正确。
故选A。
25.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推测最准确的是( )
A.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B.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C.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D.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核利用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其能分泌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丙为吞噬细胞。
【详解】A、分析过程图可知:细胞甲是B细胞或者记忆细胞、细胞乙是浆细胞、细胞丙是吞噬细胞。细胞乙(浆细胞)没有识别作用,不能接受抗原刺激,A错误;
B、吞噬细胞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细胞乙分泌抗体,比细胞丙的高尔基体发达,细胞丙的溶酶体比细胞乙发达,C错误;
D、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如核苷酸等可被细胞核利用,D正确。
故选D。
26.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若重捕时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
D.利用黑光灯捕获昆虫的方法,也可以估算种群密度
【答案】C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详解】A、鹰捕食黑线姬鼠,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引起黑线姬鼠数量的减少,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的变化,A正确;
B、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100/N=2/280,解得N=14000只,所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4000÷140=100只/hm2,B正确;
C、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志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被标记的个体死亡,即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则估算出的理论值比实际值偏大,但是已捕获的个体死亡对结果无影响,C错误;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C。
27.甲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茎生长的影响,乙图表示将盆栽植物横放时植物的生长状况。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
A.甲图能说明用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的数量一定不同
B.乙图中根的向地性和胚芽鞘的向光性中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似
C.甲图曲线的含义和乙图根的生长状况都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乙图中a处生长素的浓度一定大于甲图中M处的
【答案】C
【分析】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上.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详解】A. 根据图示曲线,当浓度不同但促进作用相同时,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相等,A错误;
B. 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由于受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即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而胚芽鞘的向光性中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效果反而更强,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B错误;
C. 由分析可B选项可知,甲图曲线的含义和乙图根的生长状况都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 甲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茎生长的影响,而图乙中a点表示根近地一侧的生长素,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因此M处的生长素浓度大,D错误。
故选C。
【点睛】与生长素发现有关的4个误区:
(1)生长素的产生、感光部位在尖端,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在尖端完成,但发生效应的部位在尖端以下。
(2)温特实验证明“影响”是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如光、声音等,因此它能在琼脂块上留下与之相同的效应并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促进生长。
(3)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4)生长素在根部的极性运输方向为由“根尖端”(形态学上端),运往“根近茎端”(形态学下端)。
28.下列关于生产措施或生命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α-萘乙酸(NAA)的分子结构与IAA结构完全不同,但具有与IAA类似的生理效应
B.若病毒侵入人体,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C.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不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D.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成熟
【答案】A
【分析】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使植物生长。细胞凋亡又称为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是在基因的调控下完成的一种对生物体有利的死亡方式。
【详解】A、α-萘乙酸(NA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分子结构与IAA结构完全不同,但具有与IAA类似的生理效应,A正确;
B、若病毒侵入人体,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不是吞噬细胞形成浆细胞,B错误;
C、细胞凋亡又称为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是在基因的调控下完成的一种对生物体有利的死亡方式,C错误;
D、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而不是成熟,D错误。
故选A。
29.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 HIV 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 HIV 后体内 HIV 浓度和辅助性 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曲线 AB 段,HIV 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
B.曲线 BC 段,HIV 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曲线 CD 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D.曲线 EF 段,辅助性 T 细胞浓度上升是在骨髓中有大量 T 细胞生成并发育成熟的结果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HIV最初侵入人体时,辅助性T细胞参与的免疫可清除大多数HIV,但随着HIV浓度增加,辅助性T细胞不断减少,使免疫能力降低。
【详解】A、HIV属于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是它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增殖的结果,A错误;
B、消灭HIV,一方面需要细胞免疫将细胞内的HIV释放到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体液免疫将内环境中的HIV通过与抗体结合而消灭,B正确;
C、CD段,体内HIV逐渐增多,而辅助性T细胞逐渐减少,由于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故随辅助性T细胞的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降低,C错误;
D、辅助性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但是其需要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D错误。
故选B。
30.研究人员对生理状况相同的水稻的根用不同强度的单侧光照射相同时间后,生长状况如图1所示,黑暗、弱光,强光条件下测得的α分别为0°、17.5°、35.5°。已知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研究人员测定不同处理后根尖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由图1结果可知,水稻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
B.与弱光相比,强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更大
C.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下降仅与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有关
D.水稻根在单侧光照射后的生长状况可能与生长素对根作用的两重性有关
【答案】C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是探究单侧光对根生长的影响,黑暗组为对照组,弱光和强光组为实验组。分析图2可知,黑暗条件下,根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含量相同,弱光和强光条件下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且向光侧生长素的减少量大于背光侧生长素的增加量,强光条件下的差异略大于弱光条件下。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黑暗、弱光,强光条件下测得的α分别为0°、17.5°、35.5°,这一结果体现了根具有背光生长的特性,A正确;
B、根据弯曲角度可知,与弱光相比,强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更大,B正确;
C、分析图2可知,黑暗条件下两侧生长素的总量为700ng·g-1,而弱光、强光条件下生长素的总量分别为539.8ng·g-1(138.2+401.6)、506.6ng·g-1(92.2+414.4),推测单侧光可能引起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弱光、强光条件下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分别为401.6ng·g-1、414.4ng·g-1,均大于黑暗条件下的一侧生长素含量350ng·g-1,故推知单侧光引起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部分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故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下降与两方面有关(单侧光可能引起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单侧光引起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C错误;
D、由题图分析可知,单侧光照射后,水稻根向光侧生长素含量少,生长快,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反而生长慢,说明生长素对根作用有两重性,D正确。
故选C。
二、综合题
31.下图甲为人体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图乙为突触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反射弧较为简单的是________(填“缩手反射”或“膝跳反射”)。直接刺激图中⑥处也能引起缩手反应,该过程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缩手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在检查缩手反射时,如果测试者事先告诉受试者,受试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可见缩手反射受________的控制。
(3)图乙中,兴奋在细胞A与细胞B之间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结构③能与某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使其所在细胞的细胞膜产生兴奋,此时细胞膜外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电位,结构③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5)如果某同学的腿被针扎到,该同学会对其他人说“我被扎到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有言语区的________区参与。
【答案】(1) 膝跳反射 不属于
(2) 脊髓 大脑皮层(或高级中枢)
(3) A到B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A释放,作用于B上的受体
(4) 负 蛋白质(糖蛋白)
(5)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
【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图甲中:②→③→①为膝跳反射,④→⑥→⑦为缩手反射。图乙中:①突触小泡、②突触前膜、③突触后膜上的受体、④突触后膜、⑤突触间隙。
【详解】(1)从图中信息可知,人体的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最简单,仅由两个神经元组成,而人体的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较复杂;仅刺激⑥处可以产生缩手反应,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过程不属于反射。
(2)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人脑中的高级中枢对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因此受试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这说明缩手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由A→B。
(4)由图分析可知,③是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糖蛋白),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与③受体特异性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则引起钠离子内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5)说话的语言技能由大脑皮层的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控制。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反射的类型和反射弧的组成,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把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和特点,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的结构名称,理解神经递质的作用情况,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32.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其最外层的刺突蛋白与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受体(ACEⅡ蛋白)结合,从而进入细胞。低钠血症或低血压的中老年人的肺部细胞膜的ACEⅡ蛋白合成增多。新型冠状病毒进入机体后引起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导致肺部细胞受到细胞毒性T细胞严重攻击而受损,引起炎症风暴。请回答:
(1)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会被___________、B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摄取,这些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___________,并传递给____________。
(2)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被激活的B细胞开始分裂、分化为______,其中_______细胞再次遇到新型冠状病毒时能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3)炎症风暴属于免疫性疾病中的____,细胞因子大量增加引起炎症风暴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树突状细胞 细胞表面 辅助性T细胞
(2) 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变化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
(3) 自身免疫病 细胞因子大量增加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使其快速增多,共计肺细胞,引起肺细胞受损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代谢和繁殖病毒的成分有蛋白质和核酸,其中核酸只有一种,即DNA或RNA,对于寄生在细胞内的抗原,一般首先通过细胞免疫使抗原暴露,再通过体液免疫的抗体清除抗原。
【详解】(1)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会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些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并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2)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包括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被激活的B细胞开始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记忆细胞再次遇到新冠病毒时能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3)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进入机体后引起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导致肺部细胞受到细胞毒性T细胞严重攻击而受损,引起炎症风暴,因此炎症风暴属于免疫性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细胞因子大量增加引起炎症风暴的原理细胞因子大量增加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其快速增多,攻击肺细胞,使肺细胞受损。
33.请回答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1)当棉花生长到一定高度后,棉农常常会摘掉其顶芽,目的是解除_________,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特点________。
(2)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积累及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变化规律如图1。从该图可得出乙烯的生理作用是能促进____________以及番茄果实成熟。
(3)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性有关。有人进行了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速率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分析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对细胞壁的伸展起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在图中的______________(A点、B点、C点)。根据上述实验分析赤霉素促进茎伸长的可能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研究发现紫外光可以抑制植物生长,原因是紫外线增加了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了生长素氧化为3-亚甲基氧代吲哚,而后者没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现在提供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小麦幼苗若干作为实验材料,请完成下列实验方案,以验证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
步骤1:将小麦幼苗平均分为甲组和乙组。
步骤2:给予甲组适宜强度的可见光光照,给予乙组---_____________光照。
步骤3:观察两组幼苗的生长状况和高度,并测量_______________的含量。
预测实验结果:
①甲组植物生长高于乙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顶端优势 两重性
(2)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果实色素积累
(3) 抑制 B点 赤霉素降低了细胞壁上Ca2+的浓度
(4) 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 两组植株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 甲组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少于乙组
【分析】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六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和油菜素甾醇。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
【详解】(1)顶端优势是指顶端生长旺盛而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棉花开在侧芽,常需要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即所谓的“打顶摘心”。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顶端优势中的生长素浓度促进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2)结合图示可知,乙烯能促进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果实色素积累,促进番茄成熟。
(3)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性有关,而加入CaCl2后生长速率下降,说明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对细胞壁的伸展起抑制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茎的伸长的作用,B点生长速率迅速升高,该点可能是加入赤霉素的点;根据上述实验分析赤霉素促进茎伸长的可能原因是赤霉素降低了细胞壁上Ca2+的浓度。
(4)本实验验证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自变量是紫外线的有无,因变量为幼苗的生长状况和高度、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因此甲组是适宜强度的可见光光照,乙组应该给予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紫外线促进生长素氧化为3-亚甲基氧代吲哚,因此应测量两组植株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的含量;由于是验证实验,结果已知,即紫外线抑制植物生长与生长素的氧化有关,故甲组中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少于乙组。
三、实验题
34.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长期血糖过高会导致机体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如脑梗死、冠心病,也可能引发糖尿病肾脏病变,出现蛋白尿。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来源和去路是有差别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情况下,血浆中葡萄糖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短期饥饿时,________(填器官)的糖原可以分解补充血糖;更长时间的饥饿,机体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血糖。
(2)在剧烈运动时,血糖进入细胞通过___________过程释放能量,为运动供能。
(3)机体内参与血糖调节的信息分子主要包括_________(填非激素)和__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两种信息分子所代表的调节方式的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新型降血糖药A剂可治疗糖尿病,其主要成分是多肽,能有效地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水平。为验证瑞格列奈的上述功能,科研人员取两组患有糖尿病的小鼠进行实验,实验组_________填(“饲喂”或“注射”)适量瑞格列奈,测定处理前后小鼠体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答案】(1) 食物中的糖类 肝脏 分解非糖物质
(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3) 神经递质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都作为信息分子和特异性受体结合、一经作用即被灭活
(4) 注射 胰岛素含量和血糖浓度
【分析】血糖调节的过程:血糖浓度升高,刺激机体产生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吸收、摄取和利用葡萄糖,血糖浓度降低,机体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详解】(1)血糖的来源有三个,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形成糖类,一般情况下,血浆中葡萄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短期饥饿时,肝脏的糖原,即肝糖原可以分解补充血糖;更长时间的饥饿,机体中的脂肪开始分解产生甘油和脂肪酸,通过异生过程转化为血糖。
(2)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实质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能为生命活动供能,据此可知,在剧烈运动时,血糖进入细胞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释放能量,为运动供能。
(3)血糖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时需要信号分子神经递质参与,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浓度,故机体内参与血糖调节的信息分子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两种信息分子所代表的调节方式的相同之处是都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一经作用即被灭活。
(4)新型降血糖药瑞格列奈片剂是第一个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苯甲酸衍生物,能有效地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水平。为验证瑞格列奈的上述功能,科研人员取两组患有糖尿病的小鼠进行实验时,因为瑞格列奈主要成分是多肽,饲喂时消化液能将其分解丧失其供能,因此实验组注射适量瑞格列奈,测定处理前后小鼠体内胰岛素含量和血糖浓度的变化。
35.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J”形曲线和“S”形曲线之间的黑色阴影面积与_________呈正相关。
(2)对于一个呈“J”形增长的种群而言,随着种群数量增加,其λ值(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需要对锥形瓶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若曲线Ⅲ表示统计结果,则a点之后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4)(3)中所述实验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酵母菌计数方法为_____________,需要用到____________。
(5)大熊猫种群数量稀少,是我们国家的国宝,由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Ⅰ和曲线Ⅱ可知保护大熊猫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
【答案】(1)环境阻力大小
(2)不变
(3)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PH降低
(4) 不需要 自身前后对照 血细胞计数法或抽样检测法 血细胞计数板
(5)提高环境容纳量,如:建立自然保护区
【分析】据图可知,图中A点和B点表示在K值上下波动,a点时环境改变,若环境条件改变得比原来更优,则K值会增大,如图中曲线Ⅰ;当环境条件变得更差时,则K值变小,如图中曲线Ⅱ;当环境条件受到破坏而不能恢复时,种群数量不断达到K值也会不断下降直至被灭绝,如图中曲线Ⅲ。
【详解】(1)“J”形曲线描述的是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的情况,“S”形曲线描述的是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图中“J”形曲线和“S”形曲线之间的黑色阴影面积可表示环境阻力大小,所以其面积与环境阻力大小呈正相关。
(2)对“J”形曲线增长的种群而言,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λ值不变。
(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方法对锥形瓶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若曲线III表示统计结果,说明a点之后环境受到破坏使种群无法适应而逐渐遭到淘汰,原因可能是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pH降低等。
(4)上述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本实验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估算,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统计需要使用显微镜和血球计数板,实验中对酵母菌进行计算的方法是血细胞计数法或抽样检测法。
(5)大熊猫数量稀少,由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I和曲线Ⅱ可知,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有效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或环境容纳量),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研究人员用外源性赤霉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研究人员用外源性赤霉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