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中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中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中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中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中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中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代表腺苷 B.“P”代表磷酸基团
    C.“~”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D.ATP水解时往往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答案】D
    【分析】ATP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详解】ABC、ATP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BC正确;
    D、ATP水解为放能反应,往往和吸能反应相联系,D错误。
    故选D。
    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答案】B
    【详解】从图可知,乙酶用蛋白酶处理后活性降低,而甲酶几乎没有变化,说明乙酶本质是蛋白质,甲酶本质是RNA,所以B选项错误。
    3.下面的曲线是同一反应的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E1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A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B.E2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B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C.E3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B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D.E2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A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的两条曲线是同一反应的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曲线,左图中由于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所以A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右图是从转化率来看,酶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减少反应时间,因此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则B、D曲线是非酶促反应曲线。
    【详解】E1是底物含有的能量值,E2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E3是无酶催化调节下的反应的活化能,A和B曲线相比,A曲线表示酶促反应所学的活化能低,C曲线与D曲线相比,C曲线能较快达到100%的转化率,根据酶具有高效性可知,A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某同学探究酶特性的实验设计如下表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步骤
    操作方法
    试管


    1
    注入2%H2O2
    3ml
    3ml
    2
    注入新鲜鸡肝匀浆
    少许

    3
    二氧化锰

    少许
    4
    实验结果



    A.鸡肝制成匀浆是为了过氧化氢酶充分接触底物
    B.实验结果甲试管气泡释放速度快于乙试管
    C.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酶具有催化作用
    D.该实验过程温度属无关变量但会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C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过氧化氢酶还是二氧化锰),因变量是气泡释放速度,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该实验证明了酶具有催化作用,据此答题。
    【详解】A、过氧化氢酶存在于肝细胞内,鸡肝制成匀浆是为了过氧化氢酶充分接触底物,A正确;
    B、因为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具有高效性,实验结果甲试管气泡释放速度快于乙试管,B正确;
    C、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酶具有高效性,C错误;
    D、温度属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各组要求相同且适宜,D正确。
    故选C。
    【点睛】无关变量不是实验中的自变量,但其改变一点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无关变量一般相同且适宜。
    5.某实验小组利用真空渗水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设置了以下实验装置:在实验架的上圆盘上设置了三圈放置含圆形小叶片的注射器的小孔,各小孔均匀分布,呈镶嵌状排列不互相遮挡从圆心LED灯发出的光。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开始前需利用注射器负压逐出叶肉细胞间的空气使叶圆片下沉
    B.要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将注射器置于上圆盘内圈、中圈和外圈来获得不同光照强度
    C.要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在注射器内吸取等量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其他条件相同
    D.该装置只能研究单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不能同时探究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及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可用于探究光照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自变量为光照(通过小孔与LED灯的距离控制),因变量为O2的产生量(以每组叶圆片上浮到液面的平均时间衡量),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开始前需利用注射器负压逐出叶肉细胞间的空气使叶圆片下沉,然后以每组叶圆片上浮到液面的平均时间衡量,A正确;
    B、要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将注射器置于上圆盘内圈、中圈和外圈,通过小孔与LED灯的距离控制,获得不同光照强度,B正确;
    C、要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在注射器内吸取等量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通过NaHCO3溶液浓度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其他条件相同,C正确;
    D、结合上述选项可知,本实验可通过光源和NaHCO3溶液探究光照和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6.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冬奥会前常会到缺氧的高原进行训练,以期提高运动成绩。下表为优秀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前后机体某些检测数据的变化情况:

    最大摄氧量/(L/min)
    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含量/(mmol/L)
    血清肌酸激酶/(U/L)
    高原训练前
    2.67
    12.3
    163.2
    高原训练后
    2.88
    8.2
    309.2

    注:肌酸激酶,催化磷酸肌酸形成ATP,存在细胞质和线粒体中。
    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原训练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主要由乳酸分解产生
    B.高原训练时丙酮酸不彻底氧化分解会导致[H]积累
    C.缺氧可能会增加细胞膜通透性从而使血清肌酸激酶含量增加
    D.高原训练时运动员骨骼肌产生的CO2可由无氧呼吸产生
    【答案】C
    【分析】分析表格: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血液中的氧气浓度相对值升高,而乳酸含量相对值减少。
    【详解】A、高原训练过程中的能量主要由有机物分解产生的ATP提供,而不是乳酸分解产生,A错误;
    B、无氧呼吸时,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在第二阶段与[H]反应,所以[H]不会积累,B错误;
    C、由表可知,高原训练会使血清肌酸激酶含量增加,而正常的肌酸激酶存在细胞质和线粒体中,因此缺氧可能会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肌酸激酶转移到血清中,C正确;
    D、人体无氧呼吸不产生CO2,D错误。
    故选C。
    7.某实验小组选择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实验小组在密闭的气球中注入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和酒精,并将气球固定在烧杯底部,各组的处理方式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操作步骤
    装置编号
    1
    2
    3
    4
    5
    ①向气球中加入酵母菌培养液/mL
    10
    10
    10
    10
    10mL+高温处理
    ②加入10mL不同浓度的酒精
    40%
    60%
    80%
    无菌水
    无菌水
    ③将气球置于烧杯中,35℃水浴
    保温一段时间
    ④烧杯内液面上升高度/cm
    +4
    +2
    +1
    +8
    0

    A.实验目的是探究酒精对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影响
    B.该实验第4、5组为对照组,第1、2、3组为实验组
    C.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也会导致烧杯中的液面上升
    D.该装置还可用于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影响
    【答案】C
    【分析】根据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酒精浓度,因变量是烧杯内液面上升的高度。该实验第1、2、3组为实验组,4、5组为对照组。
    【详解】A、C、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等,不会影响液面高度的变化,只有无氧呼吸能增加气体的量,因此该装置的实验目的是探究酒精对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影响,A正确;C错误;
    B、该实验第4、5组为对照组,第1、2、3组为实验组,B正确;
    D、该装置中去除酒精,改变烧杯中水的温度,可以以温度为自变量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8.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如图所示曲线表示该植物在恒温30℃、适宜CO2浓度时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光照增强,则短时间内植物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降低
    B.若CO2浓度降低,则d点向左下方向移动
    C.d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D.将温度调节到25℃(其他条件不变),图中a点将向上移动,b点将向右移动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
    图中a点光照强度为0,只进行呼吸作用。
    b点时,二氧化碳吸收量为0,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表示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
    d点以后光照强度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不增加,X表示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
    【详解】A、若光照增强,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增多,三碳化合物还原量增加,导致其含量减少,A正确;
    B、二氧化碳参与暗反应,若将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降低,则叶绿体中[H]合成速率将会变小,d点向左下方向移动,B正确;
    C、处于d点时,细胞既进行细胞呼吸又进行光合作用,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C正确;
    D、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光合强度增强,呼吸强度减弱,a点将向上移动,b点将向左移动,D错误。
    故选D。
    9.如图为测定细胞代谢相关速率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时,应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B.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时,小烧杯的液体应为 NaOH
    C.直接测定植株总光合速率时,小烧杯的液体应为 NaHCO3 溶液
    D.测定植株的净光合速率时,应在光下进行,且小烧杯的液体应为 NaHCO3 溶液
    【答案】C
    【分析】黑暗条件下,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烧杯内的NaOH吸收后,消耗的氧气量可以使锥形瓶中压强下降,故可以通过装置中液滴的移动来分析呼吸作用的情况;光照条件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所需要的二氧化碳应由烧杯内的碳酸氢钠溶液提供,释放的氧气使锥形瓶内的气压增大,故可以通过装置中液滴的移动来分析净光合速率的情况。
    【详解】A、如果要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为排除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装置应置于黑暗条件下,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时,小烧杯的液体应为 NaOH,以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B正确;
    C、如果要测定总光合速率,则需要分别测定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测呼吸速率时烧杯内的液体应为NaOH,测净光合速率时烧杯内的液体应为NaHCO3,C错误;
    D、测呼吸速率时烧杯内的液体应为NaOH,测净光合速率时烧杯内的液体应为NaHCO3,D正确。
    故选C。
    10.下图是水生植物黑藻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t2,基质中水光解加快、O2释放增多
    B.若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将再提高
    C.t3→t4,光合速率的提高是由于光反应速率不变、暗反应增强的结果
    D.t4后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ADP和Pi量升高,C3还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降低
    【答案】D
    【分析】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详解】A、由图可知,t1→t2,水的光解加快,O2释放增多,场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A错误;
    B、t2时刻,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点,此时再增加光照,光合速率不再提高,B错误;
    C、t3→t4,光合速率的提高是由于光反应速率与暗反应速率均增强的结果,C错误;
    D、突然停止光照,暗反应速率大于光反应速率,缺少光照,ATP合成受阻,叶绿体中ADP和Pi量升高,也导致C3不能还原,C3还原后的直接产物含量将降低,D正确。
    故选D。
    11.如图为有关细胞增殖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中无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出现,人的红细胞以此种方式增殖
    B.②过程中保持了遗传性状在亲子代之间的稳定性
    C.进行②过程时,染色体和核DNA在各个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完全相同
    D.③过程大约占细胞周期的5%,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B
    【分析】真核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有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其中只有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无丝分裂,该过程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蛙的红细胞以此种方式增殖,A错误;
    B、②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保证了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B正确;
    C、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在各个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不完全相同,如DNA加倍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体加倍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后期,C错误;
    D、③为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远远比分裂期要长,D错误。
    故选B。
    12.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0条染色单体
    B.图1所示细胞处于图3中BC段;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4中d所示的情况
    D.图4中a可对应图3中的BC段;图4中c对应图3中的AB段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但无联会现象,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3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图4中:a、c表示染色体∶DNA=1∶1;b表示染色体∶DNA=1∶2;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
    【详解】A、图 1 所示细胞中共有 4 条染色体,8 个 核DNA 分子;图 2 所示细胞中由于着丝点分裂,没有染色单体,A正确;
    B、图1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于图3中BC段;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
    C、图4中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C正确;
    D、图4中a表示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应处于后期,可对应图3中的D点之后;4中c表示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G1期和末期,可对应图3中的A点之前或D点之后,D错误。
    故选D。
    13.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抑素是细胞释放的、能抑制细胞分裂的物质,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G2期.M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一种促进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的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M期细胞与G1期细胞融合,可能不利于G1期细胞核中的DNA表达
    B.如果缺少氨基酸的供应,动物细胞一般会停留在细胞周期的S期
    C.抑素抑制DNA复制所需蛋白质的合成,阻断细胞分裂
    D.S期时间较长的细胞更适合做“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材料
    【答案】A
    【分析】1、分裂间期:G1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G2期主要为M期做准备,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
    2、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其中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则选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选分裂期长,占细胞周期比例大的。
    【详解】A、由于M期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一种促进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的物质,因此M期细胞与G1期细胞融合,可能不利于G1期细胞核中的DNA表达,A正确;
    B、G1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G2期主要为M期做准备,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所以缺少氨基酸的供应,动物细胞一般会停留在细胞周期的G1期,B错误;
    C、抑素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G2期,不会抑制DNA复制所需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
    D、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主要是观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应该选择M期相对时间较长的细胞,D错误。
    故选A。
    14.某雄性哺乳动物的细胞甲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产生的子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如图所示,下列对细胞甲发生的变异类型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若图中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则细胞甲可能在有丝分裂时发生染色体片段的缺失
    B.若图中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则细胞甲可能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未正常分离
    C.若图中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则细胞甲可能在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D.若图中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则细胞甲可能在有丝分裂时发生染色体的易位
    【答案】C
    【分析】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若图示的染色体为常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图中同源染色体大小不同,显然图中的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A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甲细胞的产生可能是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引起的,B正确;
    C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最终产生的细胞甲不会出现等位基因,而图中非同源染色体出现了等位基因,应该是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C错误,D正确。
    故选C。
    15.如图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的变化图,图1、图2、图3、图4均表示一种分裂方式的完整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可表示核DNA数目随时间的变化,de段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图1和图4中ab段细胞所处时期相同,该时期核DNA会发生复制
    C.图2和图3可分别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过程
    D.图3和图4中bc段相关物质的变化都与着丝粒分裂有关
    【答案】C
    【分析】分析图示:图1可表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中一条染色体上核DNA的变化,其中ab段表示DNA的复制,bc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有丝分裂前中期,也可表示有丝分裂中核DNA的变化,其中ab段表示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图2表示减数分裂中核DNA的变化,ab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bc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de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图3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ab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cd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de段表示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图4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ab段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bc段表示着丝点分裂,cd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
    【详解】A、图1可表示有丝分裂中核DNA数目随时间的变化,de段表示形成的子细胞,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图1中ab段表示核DNA的复制,即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图4中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因此图1和图4中ab段细胞所处时期不完全相同,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图2和图3可分别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过程,C正确;
    D、图3be段中,bc段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减半,de段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图4be段中,bc段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de段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减半,D错误。
    故选C。
    16.人的卵原细胞中有46个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DNA分子的数目依次为
    A.23对、46个、92个 B.46对、46个、92个
    C.23对、92个、92个 D.46对、23个、46个
    【答案】C
    【详解】已知人的卵原细胞中有46个染色体,即23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导致DNA含量加倍,而染色体数目不变,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细胞内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92条姐妹染色单体、92个DNA分子,故选C。
    17.细胞分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也是当今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不复制
    B.细胞分化前后细胞内表达的基因完全不同
    C.细胞分化后细胞核中的DNA可能会全部消失
    D.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答案】B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不复制,但基因会进行选择性表达,A正确;
    B、细胞分化前后细胞内表达的基因部分是相同的,如呼吸酶基因,B错误;
    C、细胞分化后细胞核中的DNA可能会全部消失,比如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C正确;
    D、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具有普遍性,D正确。
    故选B。
    18.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黑色素的积累是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B.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C.细胞凋亡是指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D.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答案】B
    【分析】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4、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其中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详解】A、细胞衰老后,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黑色素的合成量减少,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C错误;
    D、有丝分裂时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D错误。
    故选B。
    【点睛】
    19.下列关于细胞凋亡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B.通过免疫细胞使感染奥密克戎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C.机体细胞正常的凋亡过程发生紊乱,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D.由于人体幼年时期个体生长需要细胞不断增殖,故细胞不会凋亡
    【答案】D
    【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
    2、细胞坏死:是不利因素引起的非正常死亡。
    3、细胞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正常的细胞凋亡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手指的形成、蝌蚪尾的凋亡。
    4、细胞凋亡与疾病的关系:凋亡过度或凋亡不足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
    【详解】A、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A正确;
    B、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细胞凋亡,故通过免疫细胞使感染奥密克戎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
    C、由于正常的细胞凋亡对人体是有益的,若机体细胞正常的凋亡过程发生紊乱,可能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C正确;
    D、人体幼年时期也存在细胞凋亡,并不是细胞不断增殖,就没有细胞凋亡的存在,如:红细胞的凋亡,D错误。
    故选D。
    20.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凋亡过程中不需要新合成蛋白质
    B.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
    C.紫外线照射导致的DNA损伤是皮肤癌发生的原因之一
    D.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
    【答案】A
    【分析】1、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严格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是一种程序性死亡;
    2、体内产生的自由基是导致细胞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3、紫外线是物理致癌因子,长期暴露在过强的紫外线下会导致细胞癌变;
    4、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
    【详解】A、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控制凋亡的基因表达,需要新合成蛋白质,A错误;
    B、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导致细胞衰老,所以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B正确;
    C、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紫外线是一种物理致癌因子,紫外线照射会导致DNA损伤,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是皮肤癌发生的原因之一,C正确;
    D、克隆羊“多莉”的诞生、以及我国科学家于2017年获得的世界上首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就是将体细胞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成的,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A。
    21.已知某植物花瓣的形态和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组合AA、Aa、aa分别控制大花瓣、小花瓣、无花瓣;基因组合BB和Bb控制红色,bb控制白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有6种表现型
    B.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大花瓣植株占3/16
    C.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稳定遗传的后代有4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D.大花瓣与无花瓣植株杂交,后代出现白色小花瓣的概率为100%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植物花瓣的形态和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且A对a不完全显性,B对b完全显性,所以红色大花瓣基因型是AAB_,白色大花瓣基因型是AAbb,红色小花瓣基因型是AaB_,白色小花瓣基因型是Aabb,无花瓣基因型是aa__。
    【详解】A、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Aa×Aa→子代表现型是3种,Bb×Bb→后代的表现型2种,但是基因型为aaB_和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均无花瓣,表型相同,因此后代有5种表现型,A错误;
    B、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Aa×Aa→后代大花瓣为1/4AA,Bb×Bb→后代红色为3/4B_,因此后代中红色大花瓣植株占1/4×3/4=3/16,B正确;
    C、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是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共4种,其中aaBB、aabb无花瓣,因此共3种表现型,C错误;
    D、大花瓣AA与无花瓣aa杂交,后代均为小花瓣,但不一定是白色的,D错误。
    故选B。
    22.人的V型发尖是前额正中发际线向下凸出构成的形似“V”的发尖,俗称“美人尖”。V型发尖和平发尖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兴趣小组对此性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相关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号
    被调查家庭数
    父母表现型
    V型发尖子女
    平发尖子女

    28
    均为V型发尖
    26
    5

    41
    有一方是V型发尖
    33
    22

    A.通过第一组和第二组均可判断V型发尖为显性性状
    B.通过已有数据可以确定V型发尖为常染色体遗传
    C.第一组家庭中子女V型发尖与平发尖的比例不是3︰1,表明亲代中有纯合子
    D.一对V型发尖父母的儿子为平发尖,其V型发尖女儿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4
    【答案】C
    【分析】第一组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平发尖为隐性性状,但因未统计性别比例,无法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存在两种可能。
    【详解】A、第一组出现性状分离,可以判断平发尖为隐性性状,而第二组无明显的比例关系,且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不一定相同,无法根据第二组判断性状的显隐性,A错误;
    B、本题所给数据没有体现出性状与性别之间的关系,故不能判断该性状是否与性别相关联,B错误;
    C、假设控制V型发尖的基因用A表示,控制平发尖的基因用a表示,若为常染色体遗传,且第一组家庭中亲本的基因型都是Aa时,子代应该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而题中子代的性状分离比约为5︰1,表现出显性个体多,说明亲本中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若为伴性遗传,第一组家庭中亲本父方的基因型都为XAY,由以上分析可知,题中子代的性状分离比约为5︰1,说明亲本母方的基因型为XAXA和XAXa,C正确;
    C、由题意可知,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儿子为平发尖,则父母的基因型均为Aa,所以V型发尖女儿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即V型发尖女儿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3;若考虑为伴性遗传,则父母的基因型为XAXa与XAY,V型发尖女儿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1︰1,即V型发尖女儿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2,D错误。
    故选C。
    23.基因型为Aa的雌雄动物个体相互交配得F1。下列有关F1的表现型、比例和产生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显隐性之比为3∶1,则可能是雌性个体无法表现出隐性性状
    B.若显隐性之比为1∶1,则可能是A基因在雌性个体中只有纯合时才表现出显性
    C.若显隐性之比为5∶1,则可能是具有a基因的雄配子有一半不具有受精能力
    D.若显隐性之比为2∶1,则可能是A基因纯合会使合子致死
    【答案】A
    【分析】Aa的雌雄动物个体相互交配,正常情况下,雌雄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a=1∶1,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
    【详解】A、Aa雌雄个体相互交配,由于等位基因分离和受精作用,子代AA∶Aa∶aa=1∶2∶1,显隐性之比为3:1,不存在雌性个体无法表现出隐性性状的现象,A错误;
    B、若A基因在雌性个体中只有纯合时才使个体呈显性,Aa的雌雄动物个体相互交配,则显性性状A_即(AA所有雌性+A_所有雄性),所占的比例为1/2×1/2×1/2+1/2×3/4=1/2,显性∶隐性=1∶1,B正确;
    C、若50%含有a基因的雄配子不具有受精能力,故雄配子的比例为A∶a=1/2∶1/2×1/2=2∶1,雌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a=1∶1,故隐性性状所占比例为1/3×1/2=1/6,故显性∶隐性=5∶1,C正确;
    D、若A基因纯合使合子致死,Aa的雌雄动物个体相互交配,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2∶1,显性∶隐性=2∶1,D正确。
    故选A。
    24.血型系统广泛应用于法医学以及亲子鉴定中,常用的血清学标志有ABO(等位基因IA和IB为共显性为隐性)和Rh(Rh+对Rh-为显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O血型系统基因型与表型对应关系:
    表现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

    血型系统检测结果:
    个体
    ABO血型
    Rh血型
    母亲
    AB
    Rh-
    孩子
    A
    Rh+
    男性1
    B
    Rh+
    男性2
    AB
    Rh-
    男性3
    O
    Rh+
    男性4
    A
    Rh-

    注:男性1-4中有孩子父亲A.根据ABO血型判断,男性1不可能是孩子的父亲
    B.根据血型系统检测结果,可以准确判断男性3为孩子父亲
    C.分析可知,孩子ABO血型系统基因型为IAi
    D.若男性1与血型为B型的女性婚配,后代血型一定是B型
    【答案】C
    【分析】人类的ABO血型是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并显性关系,即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A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AIA和IAi,AB型为IAIB。Rh血型鉴定一般指Rh系统中D抗原的检测,根据病人红细胞否带有D抗原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Rh+对Rh-为是显性。根据男孩为Rh+,而母亲为Rh-可知,父亲不可能为Rh-,因此男性2和4不可能为男孩父亲。结合母亲为AB型,孩子为A型可知,父亲可能为男性1或男性3。
    【详解】A、结合以上分析,男性1可能是孩子父亲,A错误;
    B、结合以上分析,男性1和3都可能是孩子父亲,因此不能准确判断男性3为孩子父亲,B错误;
    C、不论孩子父亲是男性1还是男性3,父亲提供的配子都是i,由于孩子是A型血,孩子ABO血型系统基因型为IAi,C正确;
    D、男性1(IBi)与血型为B型(IBIB、IBi)的女性婚配,后代的血型可能是B型,也可能是O型,D错误。
    故选C。
    25.南瓜果实形状有扁盘形、长圆形和长形三种类型,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控制,将两种不同基因型的长圆形亲本杂交,F1全为扁盘形,F1自交后代为扁盘形:长圆形:长形=7:4:1的表现型比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对基因的传递都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雌配子或雄配子中的aB和Ab类型均不能参与受精
    C.如长圆形亲本进行反交,F1仍均为扁盘形
    D.F2中A和b的基因频率相等,a和B的基因频率相等
    【答案】D
    【分析】题干中描述果实形状这一性状是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来控制的”,因此可以确定控制该性状的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个长圆形的亲本杂交,后代全部为扁盘形,因此可以确定双显性为扁盘形,且F1为双杂合子,能由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显隐性是本题的突破点。
    【详解】A、控制每对性状的基因在传递时是符合基因分离定律的,A错误;
    B、长圆形的个体杂交,F1均为扁盘形,可判断出F1扁盘形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扁盘形:长圆形:长形=7:4:1,与正常的9:6:1的比例相比,扁盘形、长圆形中均缺少2/16的个体,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雄性或雌性一方产生的aB或Ab配子不可育,B错误;
    C、假设题干所述长圆形亲本杂交时AAbb为父本,aaBB为母本,此杂交下,F1为扁盘形,亲本产生的Ab雄配子和aB雌配子是可育的,而B项已判断出雄性或雌性一方产生的aB或Ab基因型的配子不育,所以,如进行反交,则或父方或母方产生的配子是不育的,因此不产生子代,C错误;
    D、假设aB的雄配子不育,F1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有3种,即AB、Ab和ab,雌配子有4种,即AB、Ab、aB和ab,受精后产生的子代中AA:Aa:aa=2:3:1,BB:Bb:bb=1:3:2,可求得其A和b的基因频率均为7/12,同理,假设Ab雄配子不育,则A和b的基因频率均为5/12.假设其中一种雌配子不育时效果相同,D正确;
    故选D。
    26.鲜食玉米颜色多样、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用两种纯合鲜食玉米杂交得F1,F1自交得到F2,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已知这两对性状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紫色与白色性状的遗传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性状的表现型不可能是紫色甜和白色非甜
    C.F2中的白色籽粒发育成植株后随机受粉,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占8/49
    D.将F2中的紫色甜玉米种植,开花时能产生4种花粉,比例为1:1:1:1
    【答案】C
    【分析】题意分析,若相关基因用(A/a、B/b、C/c表示)根据F2籽粒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紫色非甜∶紫色甜∶白色非甜∶白色甜=27∶9∶21∶7,其中紫色∶白色=9∶7,说明籽粒的颜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A、B),且A_B_为紫色,其他为白色;非甜∶甜=3∶1,说明甜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C)且C_为非甜,cc为甜。
    【详解】A、根据F2中紫色∶白色=9∶7,说明籽粒的颜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等位基因控制,即粒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根据F2性状分离比可知,F1为AaBbCc,则亲本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故亲本表现型可能是紫色甜和白色非甜,B错误;
    C、F2中的白色籽粒的基因型为2/7Aabb、2/7aaBb、1/7AAbb、1/7aaBB、1/7aabb,若发育成植株后随机受粉,则该群体中配子的比例为Ab∶aB∶ab=2∶2∶3,则在随机交配的情况下,得到的籽粒中紫色籽粒的比例 为2/7×2/7+2/7×2/7=8/49,C正确;
    D、F2中的紫色籽粒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比例为1∶2∶2∶4,F2中甜玉米的基因型为cc,则甜玉米只能产生一种配子c,显然F2中的紫色甜玉米种植,开花时能产生4种花粉,比例为ABc:Abc:aBc:abc=4:2:2:1,D错误。
    故选C。
    【点睛】
    27.如图是科学家绘制的果蝇某染色体上有关基因的位置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摩尔根等人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
    B.图示可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棒眼基因与短硬毛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D.控制果蝇眼色的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是等位基因
    【答案】D
    【分析】一对染色体上相同位置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等位基因。图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A正确;
    B、图示可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棒眼基因与短硬毛基因是不同的基因,二者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C正确;
    D、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控制果蝇眼色的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是等位基因,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概念,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28.摩尔根研究白眼雄果蝇基因的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的位置时,经历了若干过程。①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是否与性别有关?②白眼由隐性基因控制,仅位于X染色体上。③对F1红眼雌果蝇进行测交。上面三个叙述中(  )
    A.①为假说,②为推论,③为实验
    B.①为观察,②为假说,③为推论
    C.①为问题,②为假说,③为实验
    D.①为推论,②为假说,③为实验
    【答案】C
    【分析】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通过验证假设→获取结论。
    【详解】①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是否与性别有关?属于根据杂交实验提出问题阶段,②白眼由隐性基因控制,仅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做出假说步骤;③利用F1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进行测交,属于进行实验验证假说阶段,最后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结论,即C正确。
    故选C。
    【点睛】
    29.下图是患苯丙酮尿症的家族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8号一定不携带致病基因
    B.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若8号与9号婚配生了两个正常孩子,则第三个孩子的患病概率为1/9
    D.若10号与7号婚配,生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2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7号患病而3号、4号正常,说明是隐性遗传病;5号患病而10号正常,不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所以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B、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却有一个患该病的女儿5,说明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则5号、7号的基因型为aa;1号、2号、3号、4号、9号和10号的基因型均为Aa,8号的基因型为Aa或AA,A错误、B正确;
    C、若8号(2/3Aa或1/3AA)与9号婚配生了两个正常孩子,则第三个孩子的患病概率为2/3×1/4=1/6,C错误;
    D、10号(Aa)与7号(aa)婚配,生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2×1/2=1/4,D错误。
    故选B
    【点睛】
    30.某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男孩,该男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
    A.—条X染色体,一条Y染色体,一个色盲基因
    B.—条X染色体,一条Y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C.两条X染色体,两条Y染色体,一个色盲基因
    D.两条X染色体,两条Y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答案】B
    【详解】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色盲患者的基因型是XbY,则该男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XbXbYY,由于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该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但是有两个色盲基因,故选B。

    二、实验题
    31.下表是对甲、乙两种高等植物的实验设计所测得的相关数据。(温度和CO2浓度等条件均适宜)请分析表格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注:光照强度单位:klx;C02吸收量或释放量单位:mg/(100cm2.h)

    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光照强度
    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值时CO2吸收量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

    甲植物
    1
    3
    12
    6
    乙植物
    3
    9
    30
    14

    (1)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甲、乙两植物相比较, _______ 植物更适合在较强光下生长。
    (3)当光照强度为1klx时,乙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速率。若将甲植物从光照强度为1klx的环境中移至光照强度为3klx的环境中,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CO2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当光照强度为3klx时,与乙植物相比较,甲植物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较_______(填“大”或“小”),此时甲、乙两植物固定CO2的速率之差为________mg/(100cm2.h)。
    【答案】(1)光照强度
    (2)乙
    (3)     小于     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的线粒体和环境中(气孔吸收的)
    (4)     大     4

    【分析】试题分析: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补偿点,光合速率最大值时的最小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CO2吸收量为净光合强度,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为呼吸强度。
    【详解】(1)由题意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植物的种类,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二氧化碳浓度属于无关变量。
    (2)由于乙植物的光的补偿点和饱和点较高,因此乙植物适合在强光条件下生长。
    (3)表格中显示,乙植物的光补偿点为3klx,因此当光照强度为1klx时,乙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若将甲植物从光照强度为1klx的环境中移至光照强度为3klx的环境中,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大于呼吸作用,因此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CO2来源于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的线粒体和环境中(气孔吸收的)。
    (4)光照强度为3klx时,植物甲的实际光合作用强度是12+6=18mg/(100cm2•h),乙植物该光照强度是光的补偿点,实际光合作用强度是14mg/(100cm2•h),所以甲植物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较大;甲、乙两植物固定CO2速率的差为18-14=4mg/(100cm2•h)由题意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植物的种类,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二氧化碳浓度属于无关变量。

    三、综合题
    32.下图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a、b表示物质,①~④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回答:

    (1)物质a是___________,物质b是______________。
    (2)过程①在________________发生,过程②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阶段。
    (3)图中生理过程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b供应量突然减少时,短时间内C3、C5的含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共同点是图中过程_____________(填数字),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
    (6)请写出③和④所示生理活动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O2     CO2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暗反应     太阳能     减少     增多     ③     细胞质基质    
    【分析】由图可知,①过程表示光反应过程,a为O2,②过程表示暗反应,b为CO2,③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一阶段,④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
    【详解】(1)光反应中水分解成[H]与氧气,故图中物质a是O2,暗反应中CO2被C5固定,物质b是CO2。
    (2)过程①光反应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过程②为暗反应阶段。
    (3)图中生理过程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4)当CO2供应量突然减少时,会降低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导致短时间内C3的含量减少,C5的含量增加。
    (5)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故两者的共同点是图中过程③,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6)③和④所示生理活动为有氧呼吸,其总反应式为。
    【点睛】答题关键在于掌握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过程以及环境条件骤变时光合作用过程中各种物质含量变化规律。
    33.下面是某雄性动物(2n=4)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有关图示。图1是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图2、图3是一同学画的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和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的②过程产生的细胞叫____________,图2中的________细胞处在该过程中。
    (2)图2中乙细胞时期处于图3中_____________(填编号)阶段,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图1中_______(填细胞名称)。
    (3)在图2中,甲、乙两细胞中染色体和DNA之比依次是____、_____;甲、丙两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数目依次为____ 、_____ ;曲线____________阶段(填编号)的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4)在发育过程中,该动物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时有____条。
    (5)有人发现图2甲图有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次级精母细胞     丙
    (2)     ⑤     精原细胞
    (3)     1:1     1:2     0     8
         ②③④
    (4)8
    (5)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或染色体数目错误)

    【分析】分析图形可知:图1中①表示染色体复制,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③④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图2中乙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而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丙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甲图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且着丝点断开,没有同源染色体,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图3中A表示减数分裂过程,B表示受精作用过程,C表示有丝分裂过程;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②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是受精作用,⑤有丝分裂前、中期,⑥有丝分裂后期,⑦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图1中的②过程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产生的子细胞叫次级精母细胞,图2中的丙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图2中,乙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而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乙细胞时期处于图3中⑤阶段,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仍为体细胞,相当于图1中的精原细胞。
    (3)图2中,甲、乙两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之比是2:1,甲、乙两细胞中DNA数目之比是1:1。甲、丙两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数目依次为0 、8 ;曲线②③阶段染色体数暂时加倍,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阶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及产生的生殖细胞,即图中的②③④。         
    (4)在发育过程中,该动物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时有8条,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点断开,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
    (5)甲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为8条,应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而丙图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是4条。由于是雄性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图,故细胞质不可能出现不均等分裂的情况;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应该存在同源染色体,而图甲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若图甲改为正确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则此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应为4条而不是8条。
    【点睛】本题结合图像,考查有丝分裂、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过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曲线图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希望能对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4.某种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和紫红色四种,已知花色由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其控制色素合成的生化途径如下图所示(提示:基因Bb同时存在时可合成红色素和紫色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该植物进行杂交实验,母本_________(需要╱不需要)去雄,套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基因型AaBb植株的花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自交后代(F1)中白花植株所占比例约为____________(不考虑染色体间的片段交换),由此_______________(能╱不能)判断两对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若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AaBb植株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需要     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紫红色     1/4     不能     紫红色:红色:白色=1:1:2
    【分析】分析题图: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和紫红色四种,已知花色由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其控制色素合成的生化途径如图1所示,据此信息可推知:白色花的基因型为aa__,红色花的基因型为A_bb,紫色花的基因型为A_BB,紫红色花的基因型为A_Bb。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植物是雌雄异花的,所以不需要对母本去雄,套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2)基因型AaBb植株表现为紫红色,自交后代(F1)中白花植株aa__约占1/4,但是据此分离比只能确定A、a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无法推断两对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若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AaBb植株进行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紫红色:红色:白色=1:1:2。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二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二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如下图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